① 為什麼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倒閉
近年來互聯網創業在我國可謂分生水起。而且就在去年「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被納入頂層設計。政府、企業、媒體都在講互聯網。好像那個企業不講互聯網就out了。就是在這種創業背景下也是去年互聯網創業進入了資本的寒冬,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那這是為什麼了?
互聯網
所以說互聯網創業我們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核心的產品和高質的服務才是客戶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去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才能在互聯網的創業中贏得未來。
② 京東一直虧損為什麼一直要燒錢自建物流
雙十一剛結束,京東就發布了2016年Q3的財報,主要數據如下:
很多剛進入互聯網的人可能會比較意外,京東居然依然處在凈虧損狀態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長 51% 的凈虧損,是說明京東經營水平很差嗎?
甚至有媒體評論,質疑京東不知道是在挖金礦還是在掘墳墓,感慨說「站得高不一定望的遠,但確實可以摔得狠」。看來,劉強東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進中國前十的富豪,作為一家持續巨虧企業的老闆,還經常被不少人視為一個「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東多年持續虧損的財報,就認為劉強東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計是缺乏企業財務和金融的相關知識,也缺乏對互聯網企業邏輯的認知。京東是經過多輪巨額融資後到美國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資人和股市上購買京東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於計算的金融師,他們之所以敢於跟著越做虧損越大的京東商城玩,並給出3、4百億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東總有賺大錢的那一天。
1、虧損的背後
資本市場的反應給出了答案,在這份財報發布之後,股價暴漲 11.3%,說明華爾街對京東這家世界五百強的經營狀況是非常滿意的。
對於上百億的數字很多人可能感覺不明顯,如果平均到每天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每個季度 868 億的 GMV,意味著京東上每天的商品銷售高達 9.6 億,每天有 440 萬個訂單新增,這可是相當大的數字啊!
目前平均每個訂單額 217 元,若每個訂單多賺 2 元錢,也就是相當於產品平均漲價 1%,京東就能直接實現盈利了,但為什麼它不這么做呢?為什麼不盈利的情況下,華爾街依然這么熱捧京東呢?
首先,京東是有毛利的。
對於他們所銷售的單品來看,基本都是高於進價銷售的,所以會有毛利,但是均攤掉公司運營成本、物流建設成本、營銷成本等,最後就變成了虧損的狀態。
其次,京東的虧損是有意控制在一定范圍的。
相比京東的資產、估值,虧損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東一直將虧損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不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低利潤率促進了京東更快速的增長。
針對這點來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制定這樣的發展戰略。
經濟學上,有一個關於價格和用戶的曲線圖,當價格升高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減少,當價格降低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增多,所以經濟學上,經常會去尋找利潤最大化的那個點,在這個點的定價上,能夠實現公司的總利潤最大化。
不過,京東在這個曲線上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而是追求在虧損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追求用戶增長的最大化。
通俗來講,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商品。
在電商產品里,尤其是大眾類大銷量的平台上,價格會是影響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價格越便宜,就會捲入越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
2、低利換用戶的好處
積累更多的用戶和銷量對京東來說有很多好處:
A.更大的銷量會極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這樣理解,1 個小區里送 10 件的成本,遠遠小於 5 個小區送 10 件的成本。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這種成本的降低就更加顯著了。你可以設想一下,若是某個鎮上一個星期只有一個訂單,快遞員專程跑一趟去送這個快遞,成本會有多高。
B.更大的銷量讓京東擁有更低的進貨成本和更長的結賬周期。
京東流量變大,成為不少商家銷售產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東在價格談判上就有很大話語權,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京東上一些商品的進價不僅比線下門店的進價低,而且比淘寶店上的進價還更低,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很多的商品京東是等賣完了之後,才和商家全部結算的,更長的結賬周期又能夠讓集團儲備的周轉現金大幅提高,這也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C.更大的銷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在融資時出讓同樣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有進一步地促進建立更好的護城河。
這樣來看,京東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正確的,通過成本可控的低價實現用戶的快速擴張,而不是忙著盈利變現。
3、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
京東目前還處在用戶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對應到產品生命周期里,京東目前處在哪個階段呢?
京東目前還處在成長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線城市以及向農村擴張,用戶和交易都還在快速擴張的時期。
之前有文章里提過,種子期主要目標的是驗證商業模式,成長期是快速增長用戶,成熟期才是變現的最重要時期。
當然,這里要聲明一點,我們這里談到的變現,是指企業以實現盈利為目標開始收費。也就是說,並不是企業開始收費就意味著企業開始變現了。
比如坐滴滴專車是要收錢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滴滴公司是不賺錢,甚至是貼錢的,我們不能說滴滴打車要錢就是在開始變現了,因為這個階段連利潤都沒有。而當滴滴開始向司機收取較高的傭金時,這個時候就可以認為滴滴是開始變現了。
若是在成熟期之前,過早地進行了變現,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A.成長期變現,減緩用戶數的增長,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
B.種子期變現,透支還未積累的用戶價值,無異於殺雞取卵。
總結起來,最應該進行變現的時期應該就是產品的成熟期,此時最適合變現,也一定要變現,不然就失去了變現的黃金時期。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微博會拿阿里巴巴的投資,開始在產品界面上加入各種可能變現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確實非常影響用戶體驗,因為這個階段再不變現,就沒有機會了。
對於選擇變現時機的理解,還可以用「用戶價值賬戶」這個概念來理解,創造產品的價值、增加用戶、保持活躍都是增加用戶價值的行為,相當於往這個用戶價值賬戶里存錢,等到我們想要變現的時候,就相當於從這個賬戶里取錢。
我們能夠取錢的上限取決於,之前在這個賬戶里存了多少錢,對於一個還在指數增長的賬戶,過早取錢肯定就會減少本金,從而減少了未來的增值,影響未來的變現。
而且這個賬戶里所存的錢,更像是在魚塘里養的魚,最開始的時候,放進去的其實是魚苗,如果魚還很小或正在長大的時期就捕撈上來,肯定不是最佳的時期。而當都已經長大成為壯年的時候,如不及時捕撈變現,等到衰老病死(相當於用戶流失)再變現就很難了。【製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注】
在產品的高速成長期,別急著變現,通過免費或低利潤的方式積累大量用戶,建立競爭壁壘,等到進入成熟期之後,再進行變現會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在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
4、 結語
實際上,京東的戰略」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企業如果能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清楚,現金流足夠支持,通過「燒錢」用錢換爭奪市場的時間,不僅沒錯,而且是必須的。不然,發展就可能被對手們搶先,甚至錯過時間的窗口。
因為從市場格局來說,互聯網跟傳統做飯館生意不同,飯館基本上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價格優勢,什麼時候開飯館都不會晚;但互聯網的某一市場,因為網路效應和鎖定效應,一旦相對成熟,往往會形成自然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領先者的優勢巨大,該花錢的時候捨不得花錢或是沒錢花,錯過時機,再進入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像。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現在非常賺錢,但在網路、騰訊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類似產品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燒錢,都是對的,至少得對市場和競爭格局有相對准確的預判分析,對能夠掌握的現金或持續獲得融資的形勢,有相對准確的計算。如果中了太多創業神話的毒,認為創個業就能有人給投資,花起錢來「傻大笨粗」,太容易成為「先烈」了。
我覺得,對眾多創業者來說,能成為下一個劉強東的概率,應該是小於百萬分之一……
劉強東:京東電商其實早就開始賺錢了!
雙十一前夕,劉強東在接受央視獨家專訪時表示,京東電商早就已經賺錢了,只是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任何收益,京東過去幾年曾經有過虧損,但是跟市面上的補貼,那種惡性虧損的公司有本質的區別。京東相信所有的投資和投入,未來都一定能夠為股東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
③ 電商起初就真的這么燒錢么
1、電商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燒錢。
2、電商上市是為了圈錢,並不就是缺錢。
3、電商前期投入:辦公場地、倉庫、電腦、網路推廣、廣告、物流、人力資源等是大頭。
舉例:o2o模式的電商是最省錢的。我之前接觸過得B2o模式和B2B模式的傢具電商,一般前期投入在400萬以內(大型企業)。
有很多企業做電商的前提投入才不過幾十萬元而已。
中後期主要就是庫存和物流、廣告投入了;不過那時候企業也應該形成自己的資金流了。而且也會有很多加盟商來分擔企業的資金壓力。
④ 美團外賣年虧損1155億,許多互聯網企業為何年年喊虧損
我們中國現在基本上已經是互聯網覆蓋的一個國家了,互聯網的發展對於我們生活來說是非常便利的。很多的人都是利用互聯網來賺錢的,比如說美團外賣,滴滴打車淘寶等很多都是通過互聯網來賺錢。
在互聯網當中處於虧損的公司,都是因為他們前期投入進去了,很多的資金還沒有回籠。也可以把這個行業的人全部耗出了這個行業。沒有了競爭對手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坐穩這個行業的老大,這就是互聯網的的最終價值。
⑤ 一直在燒錢的互聯網公司,燒掉的到底是誰的錢
我認為這個問題問得很萌,不管你是什麼公司,最終能為其買單的要麼是消費者,要麼是政府,當然政府的錢大部分都來自稅收,說白了也是納稅人的錢,所以其實還是來自於老百姓,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看這個羊毛是怎麼擼出來的。
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年代,二八定律的法則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適用,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少數人手中,換句話說就是80%的多數人為20%的少數人買單,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對這個問題進行追本溯源。
1.錢從哪裡來?
互聯網公司燒的錢是哪裡來的,答案毫無疑問是投資人,投資人都有哪些人呢?可能有(創投)機構,(公募/私募)基金,獨角獸參股,甚至有國資,他們可能在該互聯網公司的早期就已經投資入股了,所以大部分是處於一級市場或者更早期的階段,當然可能還包括一些個人投資者。
如果公司上市了,在二級市場融資,投資人還包括散戶,莊家(牛散),游資,券商,保險等各路資金人馬,拋開上市的情況不談,一般的互聯網公司從天使輪到A輪這段期間,大部分都是創投機構聯合投資的,然後在公司上市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退出。
這些創投機構雲集了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他們通過這些原始投資賺取了數以萬計的回報,那麼為互聯網公司買單的會是這些創投機構嗎?不,投資機構的錢投了很多項目,只要抓住幾個獨角獸,股權回報大的你難以想像,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即便是看走眼的項目,也總有辦法退出找接盤俠的,接盤俠要麼是其他機構(上市前),要麼是股民(上市後),那麼像銀行,保險,券商這些機構的錢是哪裡來的呢?相信大家已經想到了,來自於居民的儲蓄,老百姓買的保險等地方,所以還是取之於民。
2.錢到哪裡去?
互聯網公司燒錢的根本目的還是快速搶占市場,贏取消費者的信任,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來補貼,搶占市場,打壓競爭對手,就是一個字快,快速野蠻生長的前提是錢要足夠多,有燒不完的錢,美團和滴滴的早期成長就是燒錢燒出來的,以至於把其他競爭對手都燒死了,於是就可以穩坐老大的位置。
先免費引誘,後付費鎖定是互聯網公司的一貫套路,先通過各種免費手段讓你使用它的產品,讓你形成習慣為之上癮,等你養成習慣以後,互聯網公司就可以開始擼羊毛了,買單的是消費者,如果公司運營情況不佳,那麼買單的就是股東,因為他們是投入了真金白銀的,股東主要的組成部分是董事長,董事會,中小股東,公司產生的凈利潤都是除去了各種費用,這些費用中主要支出是人力資源,也是公司員工,公司員工也是老百姓啊,公司發展好,員工股東賺錢,賺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消費,要麼投資,這就是一個循環,資本都是逐利的,哪裡有套利機會,熱錢就會涌進這個地方,最終買單的只有兩種人,晚期入場接盤的散戶,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是,抱團取暖>單兵作戰。
大資金大機構有可能會踩雷,項目失敗之前燒得錢都打水漂了,但是大機構是會做資產配置的,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里,就好像創投機構,也許投資100個項目,95個都失敗了,但是成功的那5個成為了獨角獸,光這五個項目的投資回報,已經可以彌補之前所有的虧損還大賺一筆,所以長線來看買單的幾率有但是不高。
而老百姓呢,不管你是通過工作,創業,投資等任何渠道賺來的錢,最終只會流去這幾個地方,銀行儲蓄,保險醫療,生活消費,房產股市等,而這些老百姓中大部分屬於保守型的純儲蓄或者是買保險,資金被銀行,保險等機構拿去做投資,生活消費是衣食住行每天都需要的,房產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固定資產,股民也是一批一批的韭菜源源不斷的涌進去,所以說大部分買單者還是股市買單的散戶+消費買單的群眾。
⑥ 互聯網企業前期那麼燒錢後期怎麼賺錢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問題:
1、通過激烈競爭及燒錢投資最後生存下來的,就可以靠資源和優勢進行賺錢了。
⑦ 電子商務燒錢多,賺錢少為什麼
1、電商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燒錢。2、電商上市是為了圈錢,並不就是缺錢。3、電商前期投入:公場地、倉庫、電腦、網路推廣、廣告、物流、人力資源等是大頭。舉例:o2o模式的電商是最省錢的。我之前接觸過得B2o模式和B2B模式的傢具電商,一般前期投入在400萬以內(大型企業)。有很多企業做電商的前提投入才不過幾十萬元而已。中後期主要就是庫存和物流、廣告投入了;不過那時候企業也應該形成自己的資金流了。而且也會有很多加盟商來分擔企業的資金壓力。
⑧ 打造網路平台為什麼燒錢
為了引入流量需要投放大量廣告
⑨ 為什麼互聯網行業工資高
第一,互聯網行業普遍工作時間長,節奏快,很多企業要麼加班加點很普遍,要麼實行的是996工作制,通常是一個員工要干2-3個人的工作量,卻只給你1.5倍的工資。特別是程序員們,遇到任務急的工作,還要熬夜去做。所以,相比於普通企業員工,互聯網企業員工付出得多,如果算上加班時間,他們的工資也並沒有高出多少。
第二,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採取先燒錢,再慢慢盈利的模式。有的互聯網企業經歷了天使輪、A輪、B輪、C輪融資之後,雖然還是沒有贏利,但是投資方並不著急,只要把企業規模做大了,成為本行業的第一梯隊中的企業,就能夠上市融資。如果是國內上市不符合條件,那就可以到海外去上市,上市之後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者可以拋售股票,回籠資金。正是互聯網行業有了這樣的燒錢模式,老闆開給自己員工的工資都是較高的,反正不是燒我的錢,何樂而不為?這樣還能凝聚人心呢!
第三,有些互聯網企業,不僅是自己本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還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標桿企業。他們的產品賣得貴,有著高附加值,老闆賺得多,給員工多發點薪水福利也不覺得是什麼大事。這樣反而覺得很正常。像阿里巴巴是電商的老大,每年收入增長穩定,當然會給職工開出較高的工資。而華為已經步入高端手機品牌行列,全球5G通訊基站建設訂單雪片飛來,任正非在獲得較好回報之外,當然也要回饋給科技人員、普通員工。正是因為,互聯網企業產品的高利潤,使得他們開出的工資也普遍較高。
第四,互聯網企業對人才學歷要求較高,也要求人才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同時,互聯網行業技術在不斷更新之中,這就要求互聯網企業技術人員要不斷的升級,如果升級不上去,就會被淘汰。而在互聯網企業中能夠生存下來的人,當然是有能力的人,所以獲得一份較高的工資也不奇怪。
⑩ 為什麼互聯網企業會陷入燒錢大戰的怪圈
互聯網風口和互聯網思維是近些年的熱門話題,早些年的電商到互聯網手機,再到互聯網打車、O2O一直到之前大火的共享單車,圍繞這些話題總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燒錢」。
互聯網公司「燒錢」的目標很唯一——以最直白的「錢」來快速獲取用戶,目的就是燒成獨角獸然後再談盈利。
互聯網公司「燒錢大戰」最知名的當然要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了,始於2014年的打車返話費、返紅包的「真金白銀」式新打法一經推出就「火爆市場」,半里路都會打個車一點都不誇張。
與微信關系密切的滴滴宣布10億打車返現後,與支付寶密切的快遞隨即「永遠比同行多一元」,惡性補貼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是為後來的餓了么美團的補貼大戰開了先例。
以「燒錢」套路成長為巨獸的最知名的無疑還是京東。
在其上市前的7年裡,京東以6輪大規模融資近30億美元來「燒錢站穩腳跟」。2011年-2012年期間的電商價格戰可謂是「如火如荼」,京東的燒錢路數也一度被市場質疑,最快的速度是在2012-2013年不到半年時間燒掉了4億美元。
不過,京東的燒錢打法略有策略,除了在價格戰上投入巨資,京東還花費巨資投入了物流。如今京東的物流體驗是京東電商體驗環節里極其重要的一環,而這種重資產的「燒錢」打法依舊被市場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