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個人網路存儲硬碟怎麼選

個人網路存儲硬碟怎麼選

發布時間:2022-07-20 16:30:38

Ⅰ 網路硬碟存儲哪款好

網路存儲其實是虛擬的硬碟。個人覺得出地資本節約當然用網路存儲,但同時它會加重電腦本身負擔,因為它要佔一定比例的空間。如果出於安全考慮以及存儲量大的話還是移動硬碟好些。你要存的東西多就買個G數大點的吧。加密U盤或移動硬碟上數據可以試一下U盤超級加密3000,加密後,不受電腦限制,可以在任意一台電腦上使用,具有完美的移動性。也可以用於電腦本機硬碟上的文件加密和文件夾加密

Ⅱ 硬碟怎麼挑選

市場上,常見的就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英文名Solid State Drive,簡稱SSD,固態硬碟在機械硬碟之後推出的新型硬碟,固態硬碟主要是由多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加主控以及緩存組成的陣列式存儲,屬於以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製成的一種硬碟。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主要優點在於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大大提升系統、軟體、游戲等讀寫速度,由於固態硬碟內部與機械硬碟結構不同,非機械運動,有點類似U盤,所以靜音,沒有噪音,防震抗摔性佳,功耗低、發熱小,輕便小巧。關於固態硬碟介面,目前市場常見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SATA介面、M.2介面、PCI-E介面,目前裝機最主流選用最多的就是SATA和M.2介面,PCI-E介面定位高性能發燒人群,在價格上也偏貴。固態硬碟品牌眾多,預算充足建議首選三星和intel,也可以考慮浦科特、東芝、鎂光、閃迪、金士頓、威剛、影馳、WD以及海康威視等。

在沒有固態硬碟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碟,目前裝機搭配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存儲副盤。機械硬碟的結構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製成的磁性碟片、磁頭、轉軸、磁頭控制器、控制電機、數據轉換器、介面以及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現階段的機械硬碟主流介面都是SATA3.0類型的,IDE、SATA1、SATA2介面都屬於機械硬碟老介面,其中SATA1、SATA2介面可以互相兼容,主要是傳輸速率不同。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機械硬碟,轉速一般是7200轉,部分會有5400轉,建議首選考慮7200轉。一般來說,機械硬碟轉速越高,那麼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讀寫速度越快,也就是機械硬碟的速度越快,但是發熱量也隨之增加。對於主流用戶來說,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就是1T、2T機械硬碟,也是最佳容量之選。如今裝機更建議首選固態硬碟,具備高速讀寫優勢,預算足夠完全可以搭配大容量的固態硬碟,當然了,對於小容量固態硬碟,更建議考慮下固態+機械雙硬碟方案,既保證了速度又滿足了存儲。

Ⅲ 移動硬碟選購

DIY裝機指的是自行選擇電腦的各個硬體,這些硬體包括處理器、主板、內存、顯卡、硬碟、機箱、電源等,在保證兼容、合理搭配的同時將所有的DIY硬體搭配組裝為一台完整的電腦,也是所謂的「組裝機」、「兼容機」,今天小編再來幫大家科普一下硬碟選購知識和硬碟知識,教你如何挑選合適的硬碟。
硬碟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以及混合硬碟三個類型,而絕大數的用戶都是採用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雙硬碟方案,現在混合硬碟市場需要很小,市場上裝機常見主要是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類型的硬碟知識吧。
一、硬碟 選購 的類型:
1、機械硬碟(HDD)
是一款傳統式硬碟,在沒有固態硬碟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碟,現在裝機搭配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儲存副盤。機械硬碟的結構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製成的磁性碟片、磁頭、轉軸、磁頭控制器、控制電機、數據轉換器、介面以及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在機械硬碟在工作的時候,磁頭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磁性碟片上進行讀寫數據。
優點主要是容量大,價格便宜,技術成熟,硬碟破壞可做數據恢復,而缺點主要是速度相比固態硬碟要慢,發熱大,噪音大,防震抗摔性差。
2、固態硬碟(SSD)
固態硬碟是在機械硬碟之後推出的一款新型硬碟,也是現在裝機首選硬碟之一,都是設為主盤運用,大大提升系統速度。固態硬碟主要是由多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加主控以及緩存組成的陣列式儲存,屬於以固態電子儲存晶元陣列製成的一種硬碟。
優點主要是相比機械硬碟,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提升系統、軟體、游戲等讀寫速度,靜音、防震抗摔性佳,低功耗、輕便、發熱小。而缺點主要是價格偏貴、容量較小,大儲存需要的時候,往往需要搭配機械硬碟來運用。
3、混合硬碟(SSHD)
混合硬碟相當於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合產品,採用容量較小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作為儲存常用文件,而磁碟才是最為重要的儲存介質,而快閃記憶體僅僅是起了緩沖的作用,將更多的常用文件保存到快閃記憶體內減小尋道時間,從而提升效率。
混合硬碟優缺點主要是讀寫速度相比機械硬碟要快,但是速度不如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同樣,發熱顯著,有顯著噪音,有震動。
二、硬碟 選購 的品牌
1、機械硬碟:西部數據(WD)、希捷(ST)
2、固態硬碟:三星、Intel、浦科特、Toshiba、建興、閃迪、金士頓、威剛、WD、影馳、七彩虹、台電等。
一般來說,首選三星、intel、浦科特,不過價格偏貴,其次金士頓、閃迪、Toshiba等,性價比品牌可以影馳、威剛、台電、七彩虹等。
三、硬碟 選購 的容量
同價位情況下,機械硬碟的容量要比固態硬碟要大很多,因此大儲存的情況下,必須搭配機械硬碟作為儲存運用,除非你是土豪,直接購買大容量的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容量通常:120G、240G、320G、500G、1T、2T或者以上等。不過現在基本都是選用120G、240G容量為主,因為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絕對讓你懷疑人生,不過相信經過固態硬碟多年的發展,大容量會越來越主流,越來越便宜。
機械硬碟容量通常:1T、2T、3T、4T或者以上等。一般基本都是選用1T、2T機械硬碟,再大的基本用不到,除非真有這樣的儲存需要。
四、硬碟 選購 的介面
機械硬碟現在都是SATA3介面,而固態硬碟常見的有:SATA 3介面,PCI-E介面,M.2介面,其中M.2之間也有不一樣的規格,主要由2242、2260、2280三種規格。
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是現在運用廣泛的,而M.2介面固態硬碟慢慢主流起來,而PCI-E介面一般運用在高端機上,擁有更高的速度體驗。
五、硬碟 選購 的尺寸
台式電腦機械硬碟都是3.5英寸,而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是2.5寸的,與筆記本的機械硬碟尺寸相似,因此也可以運用在筆記本上。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只適於台式電腦,並不合適筆記本,而M.2和SATA的固態硬碟,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都是通用的。
不過對於現在的筆記本和台式電腦來說,M.2介面的固態硬碟外形小巧,打破了SATA介面帶來的性能瓶頸,因此裝機之家小編堅信,M.2介面的固態硬碟才是未來趨勢。
什麼決定了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速度?
固態硬碟主要是顆粒與主控, 固態的顆粒與主控好壞決定了一款固態硬碟的性能,顆粒與主控越好,無疑固態硬碟的速度越強。
SSD的顆粒的傳統分類:SLC、MLC、TLC,SLC顆粒要強於MLC,而MLC顆粒又強於TLC,不過SLC顆粒在現在市場基本很少,(裝機之家原創)主要是價格偏貴,現在中高端的固態還是MLC顆粒的天下,而TLC顆粒成本較低,性能與壽命不如MLC,定位市場入門級固態硬碟。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超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1000--3000次擦寫壽命。
TLC = Trinary-Le

Ⅳ 電腦小白選購硬碟怎麼選機械還是固態硬碟有什麼推薦

現在裝機一般都會選擇機械硬碟加固態硬碟的模式。固態硬碟可以作為系統盤。而機械硬碟主要是用來存儲文件。固態硬碟選擇256g或者512g就可以了。而機械硬碟選擇1T容量的硬碟就夠用了。

Ⅳ 我想更換家用電腦硬碟 如何選購硬碟

首先得根據主板型號確定所需硬碟的介面類型,常用的介面類型如下:
IDE
硬碟IDE介面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碟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碟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介面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碟無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
IDE硬碟的傳輸模式有以下三種: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 Access)模式,Ultra DMA(簡稱UDMA)模式。

SATA
硬碟SATA介面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和現在PC機硬碟的主流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除了選擇介面類型還應根據需要根據硬碟容量、緩存大小、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等參數進行選擇。

Ⅵ 家用NAS存儲如何選擇硬碟

1、首先,得確認NAS存儲系統使用的硬碟類型,是SATA還是SAS,是2.5寸盤還是3.5寸盤,如果是SATA盤是否支持SATA III。
2、確認NAS存儲系統增加新硬碟是否需要硬碟托架或安裝支架。
3、確定硬碟類型後可以到京東上查看、購買硬碟,京東上專門有NAS硬碟專區,希捷和西數兩家的NAS盤質量都不錯,可根據需要的容量進行選擇。有兩點要注意:一、如果NAS系統支持,盡量選擇SATA III介面的硬碟,不少於6Gb/s的傳輸速度。二、同等容量、同等介面速度情況下,轉速越高越好。

Ⅶ 移動硬碟怎麼選

常見的移動存儲設備有U盤,移動硬碟。移動硬碟又分SSD固態移動硬碟和HDD機械移動硬碟。下面小編就給各位詳細介紹一下如何挑選適合你的存儲設備。

1,外形大小,攜帶是否方便。

U盤的體積最小,最小的只有幾厘米,攜帶最是方便,口袋,鑰匙扣上,都可以。

移動硬碟分1.8寸,2.5寸,3.5寸,三種體積,適合放在工具包里,而且如果選的是機械盤,更需要一個能減震的硬碟包來保護你的移動硬碟。

2,USB2.0,3.0,3.1的區別

USB2.0介面只有四針腳,3.0一般是藍色介面,並排五針腳,後排四針腳,USB3.1常見有type-a,type-b,type-c介面,目前市面多用於U盤,容量偏大,價格偏貴。

傳輸速度換算成MB的話,USB2.0理論值是60MB,實際傳輸速度大概在20-40MB每秒,USB3.0理論值達到600MB,實際應用大概100-150MB,USB3.1理論值1.3G,實際應用大概在500-700MB左右.

3,存儲介質的區別

U盤和SSD固態盤都是快閃記憶體,但是U盤緩存幾乎都是沒有的,傳輸速度不如SSD移動硬碟,HDD一般多碟片組成,單碟片容量大,數量少的,整體性能會更高一點。轉速5400的多是1.8寸和2.5寸,轉速7200多是3.5寸,速度相對快點,比SSD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總結:用於移動辦公存儲一些文檔的,建議使用U盤,價格低,攜帶方便。

用於中型文件攜帶的,建議SSD移動硬碟,速度快,輕巧,而且SSD不像HDD那麼嬌弱,會震壞。

用於大型文件傳輸的,建議HDD移動硬碟,存儲量大,缺點傳輸速度滿,預算夠多的話,推薦大容量的SSD移動硬碟。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點個贊唄!

Ⅷ 移動硬碟如何選擇,哪一種比較好

移動硬碟顧名思義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計算機之間交換大容量數據,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移動硬碟因其體積小、容量大、傳輸速度快、使用方便等優勢,被眾多消費者青睞。

但是對於現在市場上的眾多產品而言,怎樣才能挑選到高品質的移動硬碟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在選購移動硬碟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近期想要購買移動硬碟的朋友,一定要看哦。

四、緩存

緩存)是指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因此,在硬碟其他參數幾乎相同的情況下,盡可能選購緩存大的移動硬碟。

當然,移動硬碟的選購還有很多因素,比如說尺寸、轉速、單碟容量、品牌等等,這里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希望我今天對我介紹能幫到大家。

Ⅸ 如何選購移動硬碟應該看哪些指標

移動硬碟應該怎麼挑,還是得了解一些注意事項了,下面跟著快啟動小編來聊聊,不懂關注我,小編為你解答更多哦。

移動硬碟選購注意事項

1、盡量不要選購過於廉價的產品,因為價格將決定移動硬碟盒的用料情況,而用料過於簡省則無法保證移動硬碟的穩定運行,為將來應用帶來隱患,建議大家多考慮做工優秀且有品質保證的產品。

2、移動硬碟分區最好不要超過2個,否則在啟動移動硬碟時將會增加系統檢索和使用等待的時間。使用Full Speed USB2.0(以前稱USB1.1)傳輸介面的用戶更應忌諱,否則將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時間。

3、使用用料一般的移動硬碟盒,最好不要插在電腦上長期工作,移動硬碟是用來臨時交換或存儲數據的,不是一個本地硬碟。相比於內置硬碟會時刻都工作在惡劣的環境下,應該盡量縮短工作時間。如果有需要轉存下載資料的,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碟下載和整理資料等,然後到移動硬碟上,而不要在移動硬碟上完成。做工較好的移動硬碟盒也可以盡量按此操作,畢竟可以更穩妥一些。

4、不要給移動硬碟整理磁碟碎片,否則會很容易損傷硬碟。如果確實需要整理,方法可採用將整個分區裡面的數據都出來,再回去。

5、移動硬碟認不出或者會斷線該如何解決呢?

(1)最好不使用USB延長線,這種線的質量一般不太好,會使USB數據同步出錯,使移動硬碟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機箱上的前置USB介面無法保證正常使用,多半為供電問題,應盡量把移動硬碟插在原主板背板的USB介面上。

(2)劣質USB硬碟盒做工不佳,導致出現供電不足或是數據丟失等現象。可嘗試更換劣質數據線為帶屏蔽層的優質USB線;若情況依舊,可借用或調換一塊硬碟試驗一下;如果還不成,最可靠的辦法還是及早更換移動硬碟盒。

(3)USB介面兼容性不佳,目前這一狀況已較為少見但仍不排除。

6、如何解決供電不足呢?

(1)購買做工較好且有品質保證的USB移動硬碟盒。

(2)購買低功耗的筆記本硬碟做移動硬碟。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1、容量

容量是我們選購移動硬碟時首先考慮的問題。硬碟的容量通常以GB、TB為單位的,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移動硬碟容量有320GB、500GB、1TB、1.5TB、2TB、3TB等。容量的大小直接關繫到使用者的存儲需求,選擇移動硬碟的容量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產品的性價比來決定。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2、介面類型

介面類型,指的是移動硬碟所採用的與電腦系統相連接的介面種類。目前常見的介面有USB2.0與USB3.0。介面技術越成熟,讀取數據時間越短,說明移動硬碟性能更佳,就目前而言,USB3.0介面絕對是首選,很多商家也把USB3.0作為一個重要的噱頭。那麼,USB2.0與3.0到底有哪些差異呢?

1)看外觀,如果移動硬碟介面是USB3.0,在外觀包裝盒上會有標明,且一般會配有USB3.0圖標。

2)看介面,查看數據線介面是否為藍色,如果是藍色則為USB3.0介面。

3)看針腳,一般情況下USB2.0是一排4個針腳,USB3.0是前排5個針腳,後排4個針腳。

4)看速度,一般USB2.0的實際傳輸的速度為30 MB -40MB/s,而USB3.0的傳輸速度可達到60MB-140MB/s,需要注意前提是你的電腦主板支持USB3.0。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3、數據傳輸率(Data Transfer Rate)

移動硬碟的數據傳輸率分為外部傳輸率和內部傳輸率。外部傳輸率指的是計算機通過介面從硬碟的緩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而內部傳輸率指的是硬碟的磁頭與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的速度。由於移動硬碟一般是外接的,所以其介面的速度就限制著移動硬碟的數據傳輸率,也就意味著大家挑選移動硬碟時,更主要看的是移動硬碟的介面的數據傳輸率,即外部傳輸率。而外部傳輸率的快慢則取決於該產品的介面類型。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4、尺寸

目前常見的移動硬碟尺寸有3.5寸、2.5寸、1.8寸三種。其中3.5英寸移動硬碟尺寸和重量都最大,對於防震方面並沒有特殊的設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據的安全性,且攜帶也不大方便,不過在價格和容量方面還具備一定的優勢。

2.5英寸移動硬碟則靈巧方便,體積重量都較小,在防震方面有專門的設計,抗震性能也不錯,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但與同等容量的3.5英寸移動硬碟比較價位相對較高。

1.8英寸移動硬碟,抗震方面沒什麼問題,尺寸、重量也是三者中最小,但因技術工藝要求較高而價格一直處於高位,尚未普及,更適合特殊需要的用戶。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5、緩存

緩存(Cache memory)是指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因此,在硬碟其他參數幾乎相同的情況下,盡可能選購緩存大的移動硬碟。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6、轉速

轉速指的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以每分鍾多少轉表示,單位為RPM。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現在移動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7、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

硬碟都是由一個或幾個碟片組成的,單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兩面在內的每個碟片的總容量。單碟容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硬碟的檔次高低。單碟容量的提高意味著生產廠商研發技術的提高,所帶來的不僅是硬碟容量得以增加,還有硬碟性能的相應提升。相同轉速的硬碟,單碟容量越大內部數據傳輸率就越快,此外,單碟容量的提高使線性密度(每英寸磁軌上的位數)也得以提高,有利於硬碟尋道時間的縮短。

移動硬碟選購竅門8、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

平均尋道時間是指硬碟是從得到命令到找到數據的時間。它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重要參數。平均尋道時間以毫秒(ms)為單位,一般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在7.5~14ms。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其平均尋道時間也不一樣,但這個時間越低,則產品越好,現今主流的硬碟產品平均尋道時間都在在9ms左右。

平均尋道時間實際上是由轉速、單碟容量等多個因素綜合決定的一個參數。一般來說,硬碟的轉速越高,其平均尋道時間就越低;單碟容量越大,其平均尋道時間就越低。當單碟片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速度。因此在選購硬碟產品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選擇平均尋道時間短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個人網路存儲硬碟怎麼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作家個稅算哪個城市的 瀏覽:229
無線網路面臨問題 瀏覽:982
蘋果某些網頁用移動網路打不開 瀏覽:472
小度怎麼語音連接網路 瀏覽:880
網路語哪個駕校畢業的 瀏覽:657
無線耳機和網路沖突 瀏覽:279
移動網路用電信wifi卡 瀏覽:234
網路機頂盒直播信號反復 瀏覽:718
網路銀行密碼鎖了怎麼辦 瀏覽:449
網路直播賣產品哪個靠譜 瀏覽:457
華為網路機頂盒安裝直播軟體哪個好用嗎 瀏覽:4
5g網路聯通和移動哪個好 瀏覽:483
如何貢獻力量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瀏覽:679
網路抖動異常 瀏覽:802
有的房間沒有無線網路怎麼辦 瀏覽:864
wifi網路無緣無故看視頻卡頓 瀏覽:143
電腦連接不上正在等待網路准備好 瀏覽:335
列印機怎麼重啟設置新的網路 瀏覽:203
認知無線電網路工作模式 瀏覽:922
無線網路p2p 瀏覽:55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