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訪問網際網路上的資源一般是通過那樣
一般是通過瀏覽器,
在瀏覽器中,網路搜索。
② Internet是通過( )將物理網路互連在一起的虛擬網路 A.路由器 B.網卡 C.中繼器 D.集線器
路由器。
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計算機網路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於本身。網際網路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主要有14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只需要點擊這些網頁,就可以了。
(2)網際網路上採用什麼來識別網路資源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
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相連。
③ 網際網路採用什麼基本傳輸協議,其含義與作用是什麼
7層
物理層:
物理層(p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鄰結點之間原始比特流傳輸。物理層協議關心的典型問題是使用什麼樣的物理信號來表示數據0和1。1位持續的時間多長。數據傳輸是否可同時在兩個方向上進行。最初的廉潔如何建立以及完成通信後連接如何終止。物理介面(插頭和插座)有多少針以及各針的作用。物理層的設計主要涉及物理層介面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電特性,以及物理層介面連接的傳輸介質等問題。物理層的實際還涉及到通信工程領域內的一些問題。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輸。數據鏈路層完成的是網路中相鄰結點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為了保證書覺得可靠傳輸,發送出的數據針,並按順序傳送個針。由於物理線路不可靠,因此發送方發出的數據針有可能在線路上出錯或丟失,從而導致接受方無法正確接收數據。為了保證能讓接收方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正確的判斷,發送方位每個數據塊計算出CRC(循環冗餘檢驗)並加入到針中,這樣接收方就可以通過重新計算CRC來判斷接收到的數據是否正確。一旦接收方發現接收到的數據有錯誤,則發送方必須重新傳送這一數據。然而,相同的數據多次傳送也可能是接收方收到重復的數據。
數據鏈路層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防止高速發送方的數據把低速接收方「淹沒」。因此需要某種信息流量控制機制使發送方得知接收方當前還有多少緩存空間。為了控制的方便,流量控制常常和差錯處理一同實現。
在廣域網中,數據鏈路層負責主機IMP、IMP-IMP之間數據的可靠傳送。在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負責制及之間數據的可靠傳輸。
網路層:
網路層(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主機間的報文傳輸,其關鍵問題之一是使用數據鏈路層的服務將每個報文從源端傳輸到目的端。在廣域網中,這包括產生從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並要求這條路徑經過盡可能少的IMP。如果在子網中同時出現過多的報文,子網就可能形成擁塞,因為必須加以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當報文不得不跨越兩個或多個網路時,又會帶來很多新問題。比
在單個區域網中,網路層是冗餘的,因為報文是直接從一台計算機傳送到另一台計算機的,因此網路層所要做的工作很少。
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網路中不同主機上的用戶進程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
傳輸層要決定會話層用戶(最終對網路用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最好的傳輸連接是一條無差錯的、按順序傳送數據的管道,即傳輸層連接時真正的點到點。
由於絕大多數的主機都支持多用戶操作,因而機器上有多道程序就意味著將有多條連接進出於這些主機,因此需要以某種方式區別報文屬於哪條連接。識別這些連接的信息可以放入傳輸層的報文頭中除了將幾個報文流多路復用到一條通道上,傳輸層還必須管理跨網連接的建立和取消。這就需要某種命名機制,使機器內的進程能夠講明它希望交談的對象。另外,還需要有一種機制來調節信息流,使高速主機不會過快的向低速主機傳送數據。盡管主機之間的流量控制與IMP之間的流量控制不盡相同。
會話層:
會話層(SESSION LAYER)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會話層循序進行類似的傳輸層的普通數據的傳送,在某某些場合還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增強型服務。允許用戶利用一次會話在遠端的分時系統上登陸,或者在兩台機器間傳遞文件。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之一是管理對話控制。會話層允許信息同時雙向傳輸,或任一時刻只能單向傳輸。如果屬於後者,類似於物理信道上的半雙工模式,會話層將記錄此時該輪到哪一方。一種與對話控制有關的服務是令牌管理(token management)。有些協議會保證雙方不能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這一點很重要。為了管理這些活動,會話層提供了令牌,令牌可以在會話雙方之間移動,只有持有令牌的一方可以執行某種關鍵性操作。另一種會話層服務是同步。如果在平均每小時出現一次大故障的網路上,兩台機器簡要進行一次兩小時的文件傳輸,試想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每一次傳輸中途失敗後,都不得不重新傳送這個文件。當網路再次出現大故障時,可能又會半途而廢。為解決這個問題,會話層提供了一種方法,即在數據中插入同步點。每次網路出現故障後,僅僅重傳最後一個同步點以後的數據(這個其實就是斷點下載的原理)。
表示層: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用於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對這些功能人們常常希望找到普遍的解決辦法,而不必由每個用戶自己來實現。表示層以下各層只關心從源端機到目標機到目標機可靠的傳送比特流,而表示層關心的是所傳送的信息的語法和語義。表示層服務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大家一致選定的標准方法對數據進行編碼。大多數用戶程序之間並非交換隨機比特,而是交換諸如人名、日期、貨幣數量和發票之類的信息。這些對象使用字元串、整型數、浮點數的形式,以及由幾種簡單類型組成的數據結構來表示的。
在網路上計算機可能採用不同的數據表示,所以需要在數據傳輸時進行數據格式轉換。為了讓採用不同數據表示法的計算機之間能夠相互通信而且交換數據,就要在通信過程中使用抽象的數據結構來表示所傳送的數據。而在機器內部仍然採用各自的標准編碼。管理這些抽象數據結構,並在發送方將機器的內部編碼轉換為適合網上傳輸的傳送語法以及在接收方做相反的轉換等噢年工作都是由表示層來完成的。
另外,表示層還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米等工作(winrar的那一套)。
應用層:
連網的目的在於支持運行於不同計算機的進程彼此之間的通信,而這些進程則是為用戶完成不同人物而設計的。可能的應用是多方面的,不受網路結構的限制。應用層(app;ocation layer)包括大量人們普遍需要的協議。雖然,對於需要通信的不同應用來說,應用層的協議都是必須的。例如:http、ftp、TCP/IP。
由於每個應用有不同的要求,應用層的協議集在OSI模型中並沒有定義。但是,有些確定的應用層協議,包括虛擬終端、文件傳輸、電子郵件等都可以作為標准化的候選。
④ 網際網路採用什麼基本傳輸協議,其含義與作用是什麼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簡單地說,就是由底層的IP協議和TCP協議組成的。TCP/IP協議的開發工作始於70年代,是用於互聯網的第一套協議。
1.1 TCP/IP參考模型
TCP/IP協議的開發研製人員將Internet分為五個層次,以便於理解,它也稱為互聯網分層模型或互聯網分層參考模型,如下表:
·物理層:對應於網路的基本硬體,這也是Internet物理構成,即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硬體設備,如PC機、互連網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必須對這些硬體設備的電氣特性作一個規范,使這些設備都能夠互相連接並兼容使用。
·網路介面層:它定義了將數據組成正確幀的規程和在網路中傳輸幀的規程,幀是指一串數據,它是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單位。
·互聯網層:本層定義了互聯網中傳輸的「信息包」格式,以及從一個用戶通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到最終目標的"信息包"轉發機制。
·傳輸層:為兩個用戶進程之間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連接。
·應用層:它定義了應用程序使用互聯網的規程。
1. 2 網間協議IP
Internet上使用的一個關鍵的底層協議是網際協議,通常稱IP協議。我們利用一個共同遵守的通信協議,從而使Internet成為一個允許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和不同操作系統的網路。要使兩台計算機彼此之間進行通信,必須使兩台計算機使用同一種"語言"。通信協議正像兩台計算機交換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語言,它規定了通信雙方在通信中所應共同遵守的約定。
計算機的通信協議精確地定義了計算機在彼此通信過程的所有細節。例如,每台計算機發送的信息格式和含義,在什麼情況下應發送規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計算機應做出哪些應答等等。
網際協議IP協議提供了能適應各種各樣網路硬體的靈活性,對底層網路硬體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任何一個網路只要可以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傳送二進制數據,就可以使用IP協議加入Internet了。
如果希望能在Internet上進行交流和通信,則每台連上Internet的計算機都必須遵守IP協議。為此使用Internet的每台計算機都必須運行IP軟體,以便時刻准備發送或接收信息。
IP協議對於網路通信有著重要的意義:網路中的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使許許多多的區域網絡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又嚴密的通信系統。從而使Internet看起來好像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它是一種並不存在的虛擬網路,只不過是利用IP協議把全世界上所有願意接入Internet的計算機局域網路連接起來,使得它們彼此之間都能夠通信。
1.3 傳輸控制協議TCP
盡管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從而保證了計算機之間可以發送和接收數據,但IP協議還不能解決數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若要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連上Internet的計算機還需要安裝TCP協議來提供可靠的並且無差錯的通信服務。
TCP協議被稱作一種端對端協議。這是因為它為兩台計算機之間的連接起了重要作用:當一台計算機需要與另一台遠程計算機連接時,TCP協議會讓它們建立一個連接、發送和接收數據以及終止連接。
傳輸控制協議TCP協議利用重發技術和擁塞控制機制,向應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連接,使它能夠自動適應網上的各種變化。即使在Internet暫時出現堵塞的情況下,TCP也能夠保證通信的可靠。
眾所周知,Internet是一個龐大的國際性網路,網路上的擁擠和空閑時間總是交替不定的,加上傳送的距離也遠近不同,所以傳輸數據所用時間也會變化不定。TCP協議具有自動調整"超時值"的功能,能很好地適應Internet上各種各樣的變化,確保傳輸數值的正確。
因此,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IP協議只保證計算機能發送和接收分組數據,而TCP協議則可提供一個可靠的、可流控的、全雙工的信息流傳輸服務。
綜上所述,雖然IP和TCP這兩個協議的功能不盡相同,也可以分開單獨使用,但它們是在同一時期作為一個協議來設計的,並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證Internet在復雜的環境下正常運行。凡是要連接到Internet的計算機,都必須同時安裝和使用這兩個協議,因此在實際中常把這兩個協議統稱作TCP/IP協議。
1. 4 IP地址及其分類
在Internet上連接的所有計算機,從大型機到微型計算機都是以獨立的身份出現,我們稱它為主機。為了實現各主機間的通信,每台主機都必須有一個唯一的網路地址。就好像每一個住宅都有唯一的門牌一樣,才不至於在傳輸數據時出現混亂。
Internet的網路地址是指連入Internet網路的計算機的地址編號。所以,在Internet網路中,網路地址唯一地標識一台計算機。
我們都已經知道,Internet是由幾千萬台計算機互相連接而成的。而我們要確認網路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靠的就是能唯一標識該計算機的網路地址,這個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Protocol的簡寫)地址,即用Internet協議語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個32位的二進制地址,為了便於記憶,將它們分為4組,每組8位,由小數點分開,用四個位元組來表示,而且,用點分開的每個位元組的數值范圍是0~255,如202.116.0.1,這種書寫方法叫做點數表示法。
IP地址可確認網路中的任何一個網路和計算機,而要識別其他網路或其中的計算機,則是根據這些IP地址的分類來確定的。一般將IP地址按節點計算機所在網路規模的大小分為A,B,C三類,默認的網路掩碼是根據IP地址中的第一個欄位確定的。
1.A類地址
A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0.0.0.0~126.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0.0.0;A類地址分配給規模特別大的網路使用。A類網路用第一組數字表示網路本身的地址,後面三組數字作為連接於網路上的主機的地址。分配給具有大量主機(直接個人用戶)而區域網絡個數較少的大型網路。例如IBM公司的網路。
2.B類地址
B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28.0.0.0~191.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255.0.0;B類地址分配給一般的中型網路。B類網路用第一、二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後面兩組數字代表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3.C類地址
C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92.0.0.0~223.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255.255.0;C類地址分配給小型網路,如一般的區域網和校園網,它可連接的主機數量是最少的,採用把所屬的用戶分為若乾的網段進行管理。C類網路用前三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最後一組數字作為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實際上,還存在著D類地址和E類地址。但這兩類地址用途比較特殊,在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一下:D類地址稱為廣播地址,供特殊協議向選定的節點發送信息時用。E類地址保留給將來使用。
連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計算機,不論其IP地址屬於哪類都與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處於平等地位,因為只有IP地址才是區別計算機的唯一標識。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類只適用於網路分類。
在Internet中,一台計算機可以有一個或多個IP地址,就像一個人可以有多個通信地址一樣,但兩台或多台計算機卻不能共用一個IP地址。如果有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相同,則會引起異常現象,無論哪台計算機都將無法正常工作。
順便提一下幾類特殊的IP地址:
1. 廣播地址目的端為給定網路上的所有主機,一般主機段為全0
2. 單播地址目的端為指定網路上的單個主機地址
3. 組播地址目的端為同一組內的所有主機地址
4. 環回地址127.0.0.1在環回測試和廣播測試時會使用
1.5 子網的劃分
若公司不上Internet,那一定不會煩惱IPAddress的問題,因為可以任意使用所有的IPAddress,不管是AClass或是BClass,這個時候不會想到要用SubNet,但若是上Internet那IPAddress便彌足珍貴了,目前全球一陣Internet熱,IPAddress已經愈來愈少了,而所申請的IPAddress目前也趨保守,而且只有經申請的IPAddress能在Internet使用,但對某些公司只能申請到一個CCLass的IPAddress,但又有多個點需要使用,那這時便需要使用到Subnet,這就需要考慮子網的劃分,下面簡介Subnet的原理及如何規劃。
⑤ 「網際網路上採用統一的資源定位器URL來識別網路上的資源」,這句話對嗎
對,統一資源定位器(URL)是為了能夠使客戶端程序查詢不同的信息資源時有統一訪問方法而定義的一種地址標識方法。在Internet上所有資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URL地址。...
⑥ Internet 主要採用的協議是
TCP/IP
Internet 的主要功能是資源共享而,TCP是傳輸控制協議,規定data在傳輸中的過程;ip為接入internet的電腦提供網路地址,即ip地址,唯一識別,如同人的身份證。http為超文本傳輸協議,瀏覽網頁必須遵循此協議。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互聯協議,又名網路通訊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路的基礎,由網路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
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協議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網際網路的每一台聯網設備規定一個地址。
(6)網際網路上採用什麼來識別網路資源擴展閱讀:
TCP是面向連接的通信協議,通過三次握手建立連接,通訊完成時要拆除連接,由於TCP是面向連接的所以只能用於端到端的通訊。
TCP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數據流服務,採用「帶重傳的肯定確認」技術來實現傳輸的可靠性。TCP還採用一種稱為「滑動窗口」的方式進行流量控制,所謂窗口實際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發送方的發送速度。
參考資料:網路-tcp/ip
⑦ 為使網際網路中的所有計算機主機能互相識別,網際網路定義了兩種方法來標識網上的計算機,其中之一就是什麼
IP地址。
IP地址就像是人們的家庭住址一樣,如果要寫信給一個人,就要知道他(她)的地址,這樣郵遞員才能把信送到。計算機發送信息就好比是郵遞員,它必須知道唯一的「家庭地址」才能不至於把信送錯。只不過人們的地址是用文字來表示的,計算機的地址用二進制數字表示。
IP地址被用來給Internet上的電腦一個編號。大家日常見到的情況是每台聯網的PC上都需要有IP地址,才能正常通信。
(7)網際網路上採用什麼來識別網路資源擴展閱讀:
IP地址特點:
1、每一個IP地址都有網路號+主機號兩部分組成。從這個意義上講,IP地址是一種分等級的地址結構。
2、IP地址管理機構在分配IP地址時,只分配網路號,而剩下的主機號則由得到該網路號的單位自行分配。這樣便於管理。
3、交換機是數據鏈路層上的設備,用它連接起來的主機仍然屬於同一個網路。而不同區域網的主機由於網路號不同,必須通過路由器連接起來。
4、實際上一個IP地址用來標志一個主機或一個路由器或一條鏈路的介面。當一個主機同時連接到兩個網路時。該主機必須具有兩個相應的IP地址,也就必須具備兩塊網卡。
⑧ 什麼是通訊協議,網際網路上採用什麼通訊協議
通訊協議,為連接不同操作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的互聯網路提供通信支持,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網際網路上採用TCP/IP協議,TCP/IP協議定義了在互聯網路中如何傳遞、管理信息(文件傳送、收發電子郵件、遠程登錄等),並制定了在出錯時必須遵循的規則。
TCP/IP協議不僅僅指的是TCP和IP兩個協議,而是指一個由FTP、SMTP、TCP、UDP、IP等協議構成的協議簇, 只是因為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和IP協議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稱為TCP/IP協議。
(8)網際網路上採用什麼來識別網路資源擴展閱讀
TCP/IP協議為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其中應用層的主要協議有Telnet、FTP、SMTP等,是用來接收來自傳輸層的數據或者按不同應用要求與方式將數據傳輸至傳輸層;傳輸層的主要協議有UDP、TCP,是使用者使用平台和計算機信息網內部數據結合的通道,可以實現數據傳輸與數據共享。
網路層的主要協議有ICMP、IP、IGMP,主要負責網路中數據包的傳送等;而網路訪問層,也叫網路介面層或數據鏈路層,主要協議有ARP、RARP,主要功能是提供鏈路管理錯誤檢測、對不同通信媒介有關信息細節問題進行有效處理等。
⑨ 網際網路上定義了兩種方法標識網上的計算機,分別是什麼
域名,IP地址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是統一資源定位器,是萬維網上每個資源的具體地址
⑩ 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四個服務資源(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哪四種
第一、一定要學會寫軟文。不求文章的文采有多好,只要寫的實用,能被大網站收錄就是好文章。在本文之所以感謝站長網平台,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篇權威網站發表的文章能給自己帶來幾十條外鏈,當然這是保守數字,隨著時間的增加,可能也會帶來很多潛在的外鏈。至於什麼文章病毒式傳播,筆者倒沒想過,這個的難度就不是一般大了。作為SEO者只要掌握了一般的寫軟文技巧也就OK了。
第二、多做網站.雖然我們做出來的網站可能大多沒有什麼盈利,但是在做站中也會遇到很多讓我們技術提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網站有一定的量和權重時,自己的外鏈就能想添加多少加多少了,甚至有時候我們手裡有幾個高權重站時就能在關鍵處解決大問題。原理類似占站群吧,雖然不好操作,但這是長期戰略,一旦做好效果非同一般。這也是筆者目前努力的方向。
第三、博客群。比起第二條,博客群建顯得輕而易舉。前幾天在和一個同齡SEOer交流時,參觀了對方的博客。做的非常不錯,新浪、網易、網路、阿里巴巴。博客都有,博客之間建成小型互聯網狀,權重互相傳遞,更新也非常方便。做出這樣的一個博客群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個把月就會有一定權重了。至於做成鏈輪狀的,個人沒試過,只是感覺網狀好管理,而且比鏈輪輕松很多。
第四、domain對手的站。通過分析對手的站可以很快搞到一批優化資源。當然前期比較累,主要是注冊比較麻煩,但成功後以後就都是自己的了。我們每天成功搞到5個左右就可以了,天長地久你會發現自己手頭外鏈資源會非常多。每天發外鏈,那是信手拈來的事,而且是定時定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