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端到端流程(End-to-End Process)
什麼是端到端流程
「端」指企業外部的輸入或輸出點,這些外部的輸出或輸入點包括客戶、市場、外部政府或機構以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端到端流程」指以客戶、市場、外部政府或機構及企業利益相關者為輸入或輸出點的,一系列連貫、有序的活動的組合。 端到端流程是從客戶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務,端到端的輸入端是市場,輸出端也是市場。這個端到端必須非常快捷,非常有效,中間沒有水庫,沒有三峽,流程很順暢。如果達到這么快速的服務,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財務成本,降低了管理成本,也就是降低了運作成本。其實,端到端的改革就是進行內部最簡單的最科學的管理體系的改革,形成一支最精簡的隊伍。
『貳』 什麼是端到端請詳細解釋一下
端到端與點到點是針對網路中傳輸的兩端設備間的關系而言的。端到端傳輸指的是在數據傳輸前,經過各種各樣的交換設備,在兩端設備問建立一條鏈路,就象它們是直接相連的一樣,鏈路建立後,發送端就可以發送數據,直至數據發送完畢,接收端確認接收成功。點到點系統指的是發送端把數據傳給與它直接相連的設備,這台設備在合適的時候又把數據傳給與之直接相連的下一台設備,通過一台一台直接相連的設備,把數據傳到接收端。
端到端傳輸的優點是鏈路建立後,發送端知道接收設備一定能收到,而且經過中間交換設備時不需要進行存儲轉發,因此傳輸延遲小。端到端傳輸的缺點是直到接收端收到數據為止,發送端的設備一直要參與傳輸。如果整個傳輸的延遲很長,那麼對發送端的設備造成很大的浪費。端到端傳輸的另.一個缺點是如果接收設備關機或故障,那麼端到端傳輸不可能實現。
點到點傳輸的優點是發送端設備送出數據後,它的任務已經完成,不需要參與整個傳輸過程,這樣不會浪費發送端設備的資源。另外,即使接收端設備關機或故障,點到點傳輸也可以採用存儲轉發技術進行緩沖。點到點傳輸的缺點是發送端發出數據後,不知道接收端能否收到或何時能收到數據。
在一個網路系統的不同分層中,可能用到端到端傳輸,也可能用到點到點傳輸。如Internet網,IP及以下各層採用點到點傳輸,4層以上採用端到端傳輸。
『叄』 網路中"端到端"和"點到點"有什麼區別
點到點是物理拓撲,如光纖,就必須是點到點連接,DDN專線也是,即兩頭各一個機器中間不能有機器。
點到點是網路層的,你傳輸層只認為我的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但實際不是這樣的,打個比方,傳輸層好象領導,他發布命令:要干什麼什麼事,但真正乾的不是他,真正乾的是員工,也許領導認為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干好的事,在員工眼裡卻是難於登天,手續極其煩瑣,所以傳輸層是發布命令的領導,他說的是命令,也就是最終的目的,所以他只看到最初的地址和最終的地址,既一個任務的兩個端點,網路層就相當於員工,領導的任務我要一步一步的作完,先從a到b,在從b到c...,所以他看到的只是整個任務的一個階段,a到b,b到c...這就是點到點。
端到端是網路連接。網路要通信,必須建立連接,不管有多遠,中間有多少機器,都必須在兩頭(源和目的)間建立連接,一旦連接建立起來,就說已經是端到端連接了,即端到端是邏輯鏈路,這條路可能經過了很復雜的物理路線,但兩端主機不管,只認為是有兩端的連接,而且一旦通信完成,這個連接就釋放了,物理線路可能又被別的應用用來建立連接了。TCP就是用來建立這種端到端連接的一個具體協議,SPX也是。
端到端是傳輸層的,你比如你要將數據從A傳送到E,中間可能經過A->B->C->D->E,對於傳輸層來說他並不知道b,c,d的存在,他只認為我的報文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這就叫做端到端。
總之,一句話概括就是端到端是由無數的點到點實現和組成的。
『肆』 深度學習中,端到端的模型有什麼優勢
傳輸層用來提供端到端的服務,意思就是在這個層次,不需要關心報文的中間的轉發,看上去就像兩端直接在通信。
網路層則提供點到點的通信,用來處理網路中的報文路由轉發。
『伍』 網路中常說的「點到點」和「端到端」 有什麼區別
點到點是物理拓撲,如光纖,就必須是點到點連接,ddn專線也是,即兩頭各一個機器中間不能有機器。
點到點是網路層的,你傳輸層只認為我的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但實際不是這樣的,打個比方,傳輸層好象領導,他發布命令:要干什麼什麼事,但真正乾的不是他,真正乾的是員工,也許領導認為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干好的事,在員工眼裡卻是難於登天,手續極其煩瑣,所以傳輸層是發布命令的領導,他說的是命令,也就是最終的目的,所以他只看到最初的地址和最終的地址,既一個任務的兩個端點,網路層就相當於員工,領導的任務我要一步一步的作完,先從a到b,在從b到c...,所以他看到的只是整個任務的一個階段,a到b,b到c...這就是點到點。
端到端是網路連接。網路要通信,必須建立連接,不管有多遠,中間有多少機器,都必須在兩頭(源和目的)間建立連接,一旦連接建立起來,就說已經是端到端連接了,即端到端是邏輯鏈路,這條路可能經過了很復雜的物理路線,但兩端主機不管,只認為是有兩端的連接,而且一旦通信完成,這個連接就釋放了,物理線路可能又被別的應用用來建立連接了。tcp就是用來建立這種端到端連接的一個具體協議,spx也是。
端到端是傳輸層的,你比如你要將數據從a傳送到e,中間可能經過a->b->c->d->e,對於傳輸層來說他並不知道b,c,d的存在,他只認為我的報文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這就叫做端到端。
總之,一句話概括就是端到端是由無數的點到點實現和組成的。
『陸』 什麼是TCP/IP協議中的端到端通信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點到點通信的基礎之上,它是由一段段的點到點通信信道構成的,是比點到點通信更高一級的通信方式,完成應用程序(進程)之間的通信。
OSI七層模型中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是面向網路通信的低三層,為網路環境中的主機提供點對點通信服務。這種通信是直接相連的節點對等實體的通信,它只提供一台機器到另一台機器之間的通信,不會涉及到程序或進程的概念。同時點到點通信並不能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也不能說明源主機與目的主機之間是哪兩個進程在通信。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點到點通信的基礎上,是經點到點通信更高一級的通信方式,完成應用程序(進程)之間的通信。OSI參考模型中的傳輸層功能的裨是最終完成端到端的可靠連接。「端」是指用戶應用程序的「埠」,埠號標識了應用層中不同的進程,多個進程的數據傳遞通過不同的埠完成。
TCP/IP協議不是TCP和IP這兩個協議的合稱,而是指網際網路整個TCP/IP協議族。
TCP/IP協議模塊關系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是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介面層)、網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由於ARPANET的設計者注重的是網路互聯,允許通信子網(網路介面層)採用已有的或是將來有的各種協議,所以這個層次中沒有提供專門的協議。實際上,TCP/IP協議可以通過網路介面層連接到任何網路上,例如X.25交換網或IEEE802區域網。
注意tcp本身不具有數據傳輸中噪音導致的錯誤檢測功能,但是有實現超時的錯誤重傳功能;
TCP/IP結構對應OSI
TCP/IP OSI
應用層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主機到主機層(TCP)(又稱傳輸層) 傳輸層
網路層(IP)(又稱互聯層) 網路層
網路介面層 數據鏈路層
(又稱鏈路層) 物理層
『柒』 網路中的端到端連接,和點到點連接都指什麼
點到點是物理拓撲,如光纖,就必須是點到點連接,DDN專線也是,即兩頭各一個機器中間不能有機器。
點到點是網路層的,你傳輸層只認為我的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但實際不是這樣的,打個比方,傳輸層好象領導,他發布命令:要干什麼什麼事,但真正乾的不是他,真正乾的是員工,也許領導認為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干好的事,在員工眼裡卻是難於登天,手續極其煩瑣,所以傳輸層是發布命令的領導,他說的是命令,也就是最終的目的,所以他只看到最初的地址和最終的地址,既一個任務的兩個端點,網路層就相當於員工,領導的任務我要一步一步的作完,先從a到b,在從b到c...,所以他看到的只是整個任務的一個階段,a到b,b到c...這就是點到點。
端到端是網路連接。網路要通信,必須建立連接,不管有多遠,中間有多少機器,都必須在兩頭(源和目的)間建立連接,一旦連接建立起來,就說已經是端到端連接了,即端到端是邏輯鏈路,這條路可能經過了很復雜的物理路線,但兩端主機不管,只認為是有兩端的連接,而且一旦通信完成,這個連接就釋放了,物理線路可能又被別的應用用來建立連接了。TCP就是用來建立這種端到端連接的一個具體協議,SPX也是。
端到端是傳輸層的,你比如你要將數據從A傳送到E,中間可能經過A->B->C->D->E,對於傳輸層來說他並不知道b,c,d的存在,他只認為我的報文數據是從a直接到e的,這就叫做端到端。
總之,一句話概括就是端到端是由無數的點到點實現和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