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信和信息處理的角度看,運輸層向它上面的應用層提供通信服務,它屬於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層,同時也是用戶功能中的最低層。
當網路的邊緣部分中的兩個主機使用網路的核心部分的功能進行端到端的通信時,只有位於網路邊緣部分的主機的協議棧才有運輸層,而網路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轉發分組時都只用到下三層的功能。
應用進程之間的通信
在IP層看來,通信的兩端是兩個主機,IP數據報的首部明確的標志了這兩個主機的IP地址。但是兩個主機之間的通信這種說法還不夠清楚,這是因為真正進行通信的實體是在主機中的進程,是兩個進程之間在交換數據。從而引出了運輸層,從運輸層的角度看來,通信的真正端點並不是主機而是主機中的進程(端到端的通信)。
在一個主機中經常有多個應用進程同時分別和另一個主機的多個應用進程通信。這就表明了運輸層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復用和分用,應用層不同進程的報文通過不同的埠向下交到運輸層,再往下就共用網路層提供的服務。
復用指的是發送方不同的應用進程都可以使用同一個運輸層協議傳輸數據(當然要加上適當的首部)
分用指的是接收方的運輸層在剝去報文的首部後能夠把這些數據正確交付目的應用進程
「運輸層提供應用進程間的邏輯通信」。「邏輯通信」的意思是:運輸層之間的通信好像是沿水平方向傳送數據。但事實上這兩個運輸層之間並沒有一條水平方向的物理連接。
運輸層的主要功能
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但網路層是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
運輸層還要對收到的報文進行差錯檢測。
運輸層需要有兩種不同的運輸協議,即面向連接的 TCP 和無連接的 UDP
兩種不同的運輸協議
運輸層向高層用戶屏蔽了下面網路核心的細節(如網路拓撲、所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等),它使應用進程看見的就是好像在兩個運輸層實體之間有一條端到端的邏輯通信信道。
當運輸層採用面向連接的 TCP 協議時,盡管下面的網路是不可靠的(只提供盡最大努力服務),但這種邏輯通信信道就相當於一條全雙工的可靠信道。
當運輸層採用無連接的 UDP 協議時,這種邏輯通信信道是一條不可靠信道
②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有幾個層次分別是什麼
所以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可分為:
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三大層次。
1、感知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底層,但它是實現物聯網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主要解決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數據獲取和連接問題。
2、網路層:
廣泛覆蓋的移動通信網路是實現物聯網的基礎設施,網路層主要解決感知層所獲得的長距離傳輸數據的問題。
它是物聯網的中間層,是物聯網三大層次中標准化程度最高、產業化能力最強、最成熟的部分。
3、應用層:
物聯網應用層是提供豐富的基於物聯網的應用,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介面。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也是物聯網發展的根本目標。
(2)物聯網中網路運輸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感知層:
物聯網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有大量的多種類型感測器,不同類別的感測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所以每個感測器都是唯一的一個信息源。
感測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的頻率周期性地採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物聯網運用的射頻識別器、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等這些感測設備,它們的作用就像是人的五官,可以識別和獲取各類事物的數據信息。
通過這些感測設備,能讓任何沒有生命的物體都擬入化,讓物體也可以有「感受和知覺」,從而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控制。
通常,物聯網的感知層包括二氧化碳濃度感測器、溫濕度感測器、二維碼標簽、電子標簽、條形碼和讀寫器、攝像頭等感知終端。
感知層採集信息的來源,它的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採集信息,其作用相當於人的五個功能器官。
網路層:
它由各種私有網路、互聯網、有線通信網、無線通信網、網路管理系統和雲計算平台等組成,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
網路層的傳遞,主要通過網際網路和各種網路的結合,對接收到的各種感知信息進行傳送,並實現信息的交互共享和有效處理,關鍵在於為物聯網應用特徵進行優化和改進,形成協同感知的網路。
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其具體功能包括定址、路由選擇,以及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運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
網路層的產生是物聯網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通信技術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感測器是物聯網的「感覺器官」,通信技術則是物聯網傳輸信息的「神經」,實現信息的可靠傳送。
通信技術,特別是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物聯網感知層所產生的數據提供了可靠的傳輸通道。因此,乙太網、移動網、無線網等各種相關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物聯網數據的信息傳輸提供了可靠的傳送保證。
物聯網網路層是三大層次結構中的第二次,物聯網要求網路層把感知層接收到的信息高效、安全地進行傳送。
應用層:
物聯網的行業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應用領域內。目前綠色農業、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某些行業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將物聯網開發技術與行業信息化需求相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的解決方案,關鍵在於行業融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低成本高質量的解決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業模式的開發。
感知層收集到大量的、多樣化的數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才能作出智能的決策。海量的數據存儲與處理,需要更加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近些年,隨著不同計算技術的發展與融合所形成的雲計算技術,被認為是物聯網發展最強大的技術支持。
雲計算技術為物聯網海量數據的存儲提供了平台,其中的數據挖掘技術、資料庫技術的發展為海量數據的處理分析提供了可能。
物聯網應用層的標准體系主要包括應用層架構標准、軟體和演算法標准、雲計算技術標准、行業或公眾應用類標准以及相關安全體系標准。
應用層架構是面向對象的服務架構,包括SOA體系架構、業務流程之間的通信協議、面向上層業務應用的流程管理、元數據標准以及SOA安全架構標准。
雲計算技術標准重點包括開放雲計算介面、雲計算互操作、雲計算開放式虛擬化架構(資源管理與控制)、雲計算安全架構等。
軟體和演算法技術標准包括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海量智能信息處理和呈現等。安全標准重點有安全體系架構、安全協議、用戶和應用隱私保護、虛擬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務的自適應安全技術標准等。
物聯網是新型信息系統的代名詞,它是三方面的組合:
一是「物」,即由感測器、射頻識別器以及各種執行機構實現的數字信息空間與實際事物關聯;
二是「網」,即利用互聯網將這些物和整個數字信息空間進行互聯,以方便廣泛的應用;
三是應用,即以採集和互聯作為基礎,深入、廣泛、自動化地採集大量信息,以實現更高智慧的應用和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聯網
③ 運輸層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運輸層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端到端(進程-進程)的可靠通信,即向高層用戶屏蔽通信子網的細節,提供通用的傳輸介面。
把傳輸地址映射為網路地址;
把端到端的傳輸連接復用到網路連接上;
傳輸連接管理;
端到端的順序控制、差錯檢測及恢復、分段處理及QoS監測;
加速數據傳送;
將傳輸層的傳輸地址映射到網路層的網路地址;
將多路的端點到端點的傳輸連接變成一路網路連接;
傳輸連接的建立、釋放和監控;
完成傳輸服務數據單元的傳送;
端點到端點傳輸時的差錯檢驗及對服務質量的監督。
④ 物聯網四層體系結構分別是什麼
1、感知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發展和應用的基礎。感知層相當於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完成識別物體、
採集信息的任務。感知層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各
種感測器、視頻攝像頭、終端、感測器網路等數據採集設備。也包括數據接入到網關之前的傳
感器網路。RFID技術、感測和控制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是感知層涉及的主要技術。
2、接入層
接入層由末梢節點和接入網關(Access Gateway)組成,完成應用末梢各節點信息的組
網控制和信息匯集,或完成向末梢節點下發信息的轉發等功能。這些末梢節點構成了末梢網路
或感測網(由大量各類感測器節點組成的自治網路)。
3.網路層
網路層相當於物聯網的神經中樞和大腦,實現信息傳遞和處理。網路層包括通信與互聯網
的融合網路、網路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處理中心等,網路層將感知層和接入層獲取的信
息進行傳遞和處理。網路層也包括信息存儲查詢、網路管理等功能。
4、應用層
應用層相當於物聯網的「社會分工」,即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層是物
聯網與行業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行業智能化,這類似於人的社會分
工,最終構成人類社會。
⑤ 物聯網分為哪幾個層次
物聯網可分為三層:網路層、應用層、感知層。
網路層由各種私有網路、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路管理系統和雲計算平台等組成,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介面,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
感知層由各種感測器以及感測器網關構成,包括二氧化碳濃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維碼標簽、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等感知終端。
感知層的作用相當於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採集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採集信息。
相關技術
1、地址資源
物聯網的實現需要給每個物體分配唯一的標識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於RFID標簽和電子產品唯一編碼來實現的。
另一個來自語義網的想法是,用現有的命名協議,如統一資源標志符來訪問所有物品(不僅限於電子產品,智能設備和帶有RFID標簽的物品)。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談,但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可以被其他節點訪問,例如一個強大的中央伺服器。
2、人工智慧
自主控制也並不依賴於網路架構。但目前的研究趨勢是將自主控制和物聯網結合在一起在未來物聯網可能是一個非決定性的、開放的網路,其中自組織的或智能的實體和虛擬物品能夠和環境交互並基於它們各自的目的自主運行。
3、架構
在物聯網中,一個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個預先被決定的,有確定句法結構的消息,而是一種能夠自我表達的內容,例如語義網。
相應地,信息也不必要有著確定的協議來規范所有可能的內容,因為不可能存在一個「終極的規范」能夠預測所有的信息內容。
那種自上而下進行的標准化是靜態的,無法適應網路動態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實際的。在物聯網上的信息應該是能夠自我解釋的,順應一些標准,同時也能夠演化的。
4、系統
物聯網中並不是所有節點都必須運行在全球層面上,比如TCP/IP層。舉例來講,很多末端感測器和執行器沒有運行TCP/IP協議棧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們通過ZigBee、現場匯流排等方式接入。
這些設備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譯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為了將這些設備接入物聯網,需要某種代理設備和程序實現以下功能:在子網中用「當地語言」與設備通信。
將「當地語言」和上層網路語言互譯;補足設備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該類代理設備也是物聯網硬體的重要組成之一。
⑥ 運輸層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運輸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進程-進程)的可靠通信,即向高層用戶屏蔽通信子網的細節,提供通用的傳輸介面。
在通向網路的單一物理連接上實現該連接的利用復用;在單一連接上進行端到端的序號及流量控制;進行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及恢復;提供運輸層的其它服務等。
(6)物聯網中網路運輸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運輸服務有兩大類,面向連接的服務和無連接的服務。面向連接的服務提供運輸服務與用戶之間邏輯連接的建立、維持和拆除,是可靠的服務,可提供流量控制、差錯控制和序列控制。無連接服務即數據服務,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服務。
運輸協議實體應該允許運輸層用戶能選擇運輸層所提供的服務等級,以利於更有效地利用所提供的鏈路、網路及互連網路的資源。可供選擇的服務包括差錯和丟失數據的程度、允許的平均延遲和最大延遲、允許的平均吞吐率以及優先順序水平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運輸層
⑦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應用層 他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用通俗點的話說謝
應用層:網路服務與使用者應用程序間的一個介面
表示層:數據表示、數據安全、數據壓縮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
傳輸層:用一個定址機制來標識一個特定的應用程序(埠號)
網路層:基於網路層地址(IP地址)進行不同網路系統間的路徑選擇。如:路由器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上建立、撤銷、標識邏輯鏈接和鏈路復用 以及差錯校驗等功能。通過使用接收系統的硬體地址或物理地址來定址。如:網橋、交換機、網卡
物理層:建立、維護和取消物理連接。如:中繼器和集線器
⑧ 簡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乙太網·數據機· 電力線通信(PLC) ·SONET/SDH· G.709 ·光導纖維· 同軸電纜 · 雙絞線等
物理層(或稱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層。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區域網與廣域網皆屬第1、2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如果您想要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這個第一層,那就是「信號和介質」。
OSI採納了各種現成的協議,其中有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FDDI、IEEE802.3、IEEE802.4、和IEEE802.5的物理層協議。
數據鏈路層: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ATM · DTM ·令牌環·乙太網·FDDI ·幀中繼· GPRS · EVDO ·HSPA · HDLC ·PPP· L2TP ·PPTP · ISDN·STP 等
數據鏈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二層,介乎於物理層和網路層之間。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為達到這一目的,數據鏈路必須具備一系列相應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為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如何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如何處理傳輸差錯,如何調節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移動通信系統中Uu口協議的第二層,也叫層二或L2。
網路層協議:IP (IPv4 · IPv6) · ICMP· ICMPv6·IGMP ·IS-IS · IPsec · ARP · RARP等
網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三層,介於傳輸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它在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兩個相鄰端點之間的數據幀的傳送功能上,進一步管理網路中的數據通信,將數據設法從源端經過若干個中間節點傳送到目的端,從而向運輸層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主要內容有:虛電路分組交換和數據報分組交換、路由選擇演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協議、綜合業務數據網(ISDN)、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及網際互連原理與實現。
傳輸層協議:TCP · UDP · TLS ·DCCP· SCTP · RSVP · OSPF 等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ISO OSI協議的第四層協議,實現端到端的數據傳輸。該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在終端用戶之間提供透明的數據傳輸,向上層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傳輸層在給定的鏈路上通過流量控、分段/重組和差錯控制。一些協議是面向鏈接的。這就意味著傳輸層能保持對分段的跟蹤,並且重傳那些失敗的分段。
應用層協議:DHCP ·DNS· FTP · Gopher · HTTP· IMAP4 · IRC · NNTP · XMPP ·POP3 · SIP · SMTP ·SNMP · SSH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SSDP · BGP · RIP 等
應用層位於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最頂層,其功能為「處理」,即通過雲計算平台進行信息處理。應用層與最低端的感知層一起,是物聯網的顯著特徵和核心所在,應用層可以對感知層採集數據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物聯網應用層的核心功能圍繞兩個方面:
一是「數據」,應用層需要完成數據的管理和數據的處理;
二是「應用」,僅僅管理和處理數據還遠遠不夠,必須將這些數據與各行業應用相結合。例如在智能電網中的遠程電力抄表應用:安置於用戶家中的讀表器就是感知層中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在收集到用戶用電的信息後,通過網路發送並匯總到發電廠的處理器上。該處理器及其對應工作就屬於應用層,它將完成對用戶用電信息的分析,並自動採取相關措施。
(8)物聯網中網路運輸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TCP/IP協議毫無疑問是這三大協議中最重要的一個,作為互聯網的基礎協議,沒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網,任何和互聯網有關的操作都離不開TCP/IP協議。不過TCP/IP協議也是這三大協議中配置起來最麻煩的一個,單機上網還好,而通過區域網訪問互聯網的話,就要詳細設置IP地址,網關,子網掩碼,DNS伺服器等參數。
TCP/IP盡管是目前最流行的網路協議,但TCP/IP協議在區域網中的通信效率並不高,使用它在瀏覽「網上鄰居」中的計算機時,經常會出現不能正常瀏覽的現象。此時安裝NetBEUI協議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小型區域網的計算機也可以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IPX/SPX協議本來就是Novell開發的專用於NetWare網路中的協議,但是也非常常用--大部分可以聯機的游戲都支持IPX/SPX協議,比如星際爭霸,反恐精英等等。雖然這些游戲通過TCP/IP協議也能聯機,但顯然還是通過IPX/SPX協議更省事,因為根本不需要任何設置。除此之外,IPX/SPX協議在非區域網絡中的用途似乎並不是很大.如果確定不在區域網中聯機玩游戲,那麼這個協議可有可無。
參考資料:網路-網路七層協議
⑨ 試說明運輸層在協議棧中的地位和作用,運輸層的通信和網路層的通信有什麼重要區別
運輸層地位:是面向網路通信的低三層協議。
運輸層作用:運輸層負責端到端的通信,既是七層模型中負責數據通信的最高層,又是面向網路通信的低三層和面向信息處理的最高三層之間的中間層。
運輸層跟網路層的區別:
一、七層位置不同
1、運輸層:利用網路層子系統提供給服務去開發本層的功能,並實現本層對會話層的服務。
2、網路層:位於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第二層,其功能為「傳送」,即通過通信網路進行信息傳輸。
二、通信解決問題不同
1、運輸層:解決的是計算機程序到計算機程序之間的通信問題,即所謂的「端」到運輸層「端」的通信。
2、網路層: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具體功能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如果您想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網路層,那就是「路徑選擇、路由及邏輯定址」。
三、服務協議特點不同
1、運輸層: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無連接服務;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連接服務。
2、網路層:網路層的核心是IP協議,它是TCP/IP協議族中最主要的協議之一。IP協議非常簡單,僅僅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傳送服務。IP協議的主要功能有:無連接數據報傳輸、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
⑩ 請簡述網路層和運輸層的主要區別
運輸層處於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層,同時也是用戶功能中的最低層,向它上面的應用層提供服務 ,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
網路層是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面向主機,承擔路由功能,即主機定址及有效的分組交換)。
各種應用進程之間通信需要「可靠或盡力而為」的兩類服務質量,必須由運輸層以復用和分用的形式載入到網路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