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語言可以說是出現在網路上的,網路上常用的以及跟網路有關的語言。從廣義上講,網路語言是泛指在網路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包括人類自然語言和物理技術語言。
Ⅱ 網路語言pc啥意思
PC就是個人計算機的簡稱,英文:Personal Computer。
一般可以統稱為電腦,主要指客戶端。
Ⅲ 計算機是什麼
計算機俗稱電腦,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既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
計算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主要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計算機具有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邏輯運算能力強、存儲容量大、性價比高等特點。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如今,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Ⅳ 什麼是計算機
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電子化的計算工具。在中國大陸也經常用計算機來指代電子計算機。就目前而言,電子計算機是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來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設備。電子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又稱「超級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台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這台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10000隻電容,7000隻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佔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4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計算機產業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後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採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
計算機製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製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體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製的軟體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體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製軟體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
計算機製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體子系統和部分軟體子系統。通常,軟體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應用環境的應用軟體。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應用系統和研製應用軟體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
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製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於計算機製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各門學科相結合,改進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實驗和理論兩種途徑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現在,計算和模擬已成為研究工作的第三條途徑。
計算機與有關的實驗觀測儀器相結合,可對實驗數據進行現場記錄、整理、加工、分析和繪制圖表,顯著地提高實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成為工程設計優質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可代替人腦的若干功能並加以強化。古老的數學靠紙和筆運算,現在計算機成了新的工具,數學定理證明之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已可能由計算機來完成或部分完成。
計算和模擬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學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彈性結構力學和應用分析等所面臨的「計算障礙」,在有了高速計算機和有關的計算方法之後開始有所突破,並衍生出計算空氣動力學、氣象數值預報等邊緣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和自然語言研究方面,計算機就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
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常常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在產業結構中已出觀了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知識產業等新的行業。
微處理器和微計算機已嵌入機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使這些產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被引入各種生產過程系統中,使化工、石油、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水泥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質量提高、成本下降。計算機嵌入各種武器裝備和武器系統干,可顯著提高其作戰效果。
經營管理方面,計算機可用於完成統計、計劃、查詢、庫存管理、市場分析、輔助決策等,使經營管理工作科學化和高效化,從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水準,改善服務質量,縮短新產品研製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計算機可用於文件的起草、檢索和管理等,顯著提高辦公效率。
計算機還是人們的學習工具和生活工具。藉助家用計算機、個人計算機、計算機網、資料庫系統和各種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學習各種課程,獲取各種情報和知識,處理各種生活事務(如訂票、購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辦公。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與計算機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普及計算機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總之,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已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而且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力圖主動地駕馭這種社會計算機化和信息化的進程,克服計算機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更順利地向高
Ⅳ 計算機名詞解釋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軟體的支持下,實現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整個系統。
什麼是區域網?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是在一個局部的地理范圍內(如一個學校、工廠和機關內),將各種計算機。外部設備和資料庫等互相聯接起來組成的計算機通信網,簡稱LAN。它可以通過數據通信網或專用數據電路,與遠方的區域網、資料庫或處理中心相連接,構成一個大范圍的信息處理系統。
廣域網:在一個廣泛范圍內建立的計算機通信網。廣泛的范圍是指地理范圍而言,可以超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及於全球。因此對通信的要求高、復雜性也高。廣域網簡稱WAN。
網路協議: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之間的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
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是一些特殊的文字,當在這些文字上按下滑鼠,就會通過鏈接跳轉到其佘的頁面。而這個頁面可能在本機上,也可能在其它的機器上。
TTML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中文也就是超文本鏈接標示語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即超文本標記語言,是WWW的描述語言。
FTP:FTP 是 TCP/IP 協議組中的協議之一,是英文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縮寫。該協議是Internet文件傳送的基礎,它由一系列規格說明文檔組成,目標是提高文件的共享性,提供非直接使用遠程計算機,使存儲介質對用戶透明和可靠高效地傳送數據。簡單的說,FTP就是完成兩台計算機之間的拷貝,從遠程計算機拷貝文件至自己的計算機上,稱之為「下載(download)」文件。
TCP/IP協議:TCP/IP協議(Transfer Control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傳輸控制/網際協議,又叫網路通訊協議,這個協議是Internet國際互聯網路的基礎。TCP/IP是網路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協議。
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簡稱E-mail,標志:@,也被大家昵稱為「伊妹兒」)又稱電子信箱、電子郵政,它是—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是Internet應用最廣的服務:通過網路的電子郵件系統,用戶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不管發送到哪裡,都只需負擔電話費和網費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幾秒鍾之內可以發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網路用戶聯系,這些電子郵件可以是文字、圖象、聲音等各種方式。
URL:「統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簡稱為URL。URL是web頁的地址,這種地址會在瀏覽器頂部附近的Location或者URL框內顯示出來。滑鼠指針移至某個超鏈接上方時, URL也會在屏幕的底部顯示出來。
網址:網址實際上指兩個內涵,即IP地址和域名地址。計算機是個數字世界,任何信息在計算機中都被表示成數字化的形式,即使人名在計算機中表示,都有相應的數字代碼與之對應。在網路世界中,為了准確地找到目的計算機,每一台計算機都必須標有唯一的一個地址。通常,這一地址用四個十進制數表示,中間用小數點隔開,稱為IP地址。為了確保網上計算機標識的唯一性,一種方案可以採用集中命名和管理的辦法,整個網際網路上只有一個機構來負責此項工作,很顯然這種方案是不現實的。所以網際網路規定了一套命名機制,稱為域名系統。採用域名系統命名的網址,即為域名地址。
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傳染性
病毒通過自身復制來感染正常文件,達到破壞電腦正常運行的目的,但是它的感染是有條件的,也就是病毒程序必須被執行之後它才具有傳染性,才能感染其他文件。
破壞性
任何病毒侵入計算機後,都會或大或小地對計算機的正常使用造成一定的影響,輕者降低計算機的性能,佔用系統資源,重者破壞數據導致系統崩潰,甚至損壞硬體隱藏性。
病毒程序一般都設計得非常小巧,當它附帶在文件中或隱藏在磁碟上時,不易被人覺察,有些更是以隱藏文件的形式出現,不經過仔細地查看,一般用戶是不會發現的。
潛伏性
一般病毒在感染文件後並不是立即發作,而是隱藏在系統中,在滿足條件時才激活。一般都是某個特定的日期,例如"黑色星期五"就是在每逢13號的星期五才會發作。
可觸發性
病毒如果沒有被激活,它就像其他沒執行的程序一樣,安靜地呆在系統中,沒傳染性也不具有殺傷力,但是一旦遇到某個特定的文件,它就會被觸發,具有傳染性和破壞力,對系統產生破壞作用。這些特定的觸發條件一般都是病毒製造者設定的,它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
不可預見性
病毒種類多種多樣,病毒代碼千差萬別,而且新的病毒製作技術也不斷涌現,因此,我們對於已知病毒可以檢測、查殺,而對於新的病毒卻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盡管這些新式病毒有某些病毒的共性,但是它採用的技術將更加復雜,更不可預見。
寄生性
病毒嵌入到載體中,依靠載體而生存,當載體被執行時,病毒程序也就被激括,然後進行復制和傳播。
域名:域名是Internet網路上的一個伺服器或一個網路系統的名字,在全世界,沒有重復的域名,域名具有唯一性。從技術上講,域名只是一個Internet中用於解決地址對應問題的一種方法。可以說只是一個技術名詞。但是,由於Internet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人的Internet,域名也自然地成為了一個社會科學名詞。
WEB網站:web網站是一群相關網頁集合,也就是說,設計製作了幾個網頁,並且經過組織規劃,讓網頁彼此相連,然後讓連上Internet的人們都能看到,這樣完整的結構就稱為web網站。
累死了 但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 你也太吝嗇了 都不給點分 一點獎勵都沒有 不曉得我為啥這么爽快地就給你回答了喲~~~
Ⅵ 網路語言pc啥意思
PC(personalcomputer),指個人計算機或個人電腦。
PC是一個具有廣泛使用的詞語,同時也是電腦的統稱。目前為止,個人電腦種類有許多種類,比如傳統的台式電腦、DIY電腦、筆記本電腦、以及前些年開始流行的平板電腦、一體機電腦、超級本、掌上電腦、嵌入式計算機均屬於PC的范疇。也就是說PC是一個廣泛詞,屬於電腦的總稱。
個人計算機組成
1、硬體系統:是指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如電源、主板、CPU、內存、硬碟等。
2、軟體系統:是指為方便使用計算機而設計的程序,軟體系統包括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系統軟體指的是主要用於控制和管理計算機資源的程序,如操作系統、編譯系統等。應用軟體指各種可以運行在操作系統中的程序,如游戲軟體、工作軟體等
個人計算機不需要共享其他計算機的處理、磁碟和列印機等資源也可以獨立工作。從台式機(或稱台式計算機、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到上網本和平板電腦以及超級本等都屬於個人計算機的范疇。
(6)計算機什麼意思網路用語擴展閱讀:
個人計算機(PC)配置簡介
計算機的配置,是衡量一台電腦性能高低的標准。主要由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機箱、光碟機、鍵盤、滑鼠和散熱系統組成。
CPU兩大廠商AMD和INTEL製作低中高端家用以及商用CPU。
AMD和INTEL同時也在製作不同的顯卡,比如游戲顯卡,設計顯卡。
電腦品牌國內主要是聯想、神州、華碩等。國外則是惠普和蘋果比較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pc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腦配置
Ⅶ 網路用語pc是什麼意思
pc是指個人計算機。
個人計算機是指一種大小、價格和性能適用於個人使用的多用途計算機。
台式機、筆記本電腦到小型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以及超級本等都屬於個人計算機。
(7)計算機什麼意思網路用語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發展主要按照構成計算機的電子元器件來劃分,共分為四個階段,即電子管階段、晶體管階段、集成電路階段、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階段(現在)。
第一代(1946—1958年)電子管計算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也稱為電子管時代。主存儲器採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軟體方面,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編寫程序。
這個時期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一般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成本高、可靠性差、內存容量小。
第二代(1959—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晶體管。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和磁碟。軟體方面開始使用管理程序,後期使用操作系統並出現了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這個時期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等方面。
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己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體積已大大減小,可靠性和內存容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第三代(1965—1970年)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用半導體存儲器代替了磁芯存儲器,外存儲器使用磁碟。軟體方面,操作系統進一步完善,高級語言數量增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可靠性和存儲容量進一步提高,外部設備種類繁多。
計算機和通信密切結合起來,廣泛地應用到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
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存儲器採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軟體方面,操作系統不斷發展和完善。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以計算機網路為特徵的時代。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達到每秒上千萬次到萬億次,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和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功能更加完備。
這個時期計算機的類型除小型、中型、大型機外,開始向巨型機和微型機(個人計算機)兩個方面發展,使計算機開始進入人類社會各個領域。
Ⅷ 什麼是計算機
一、計算機的發展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能夠自動、高速地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電子設備。它是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是人類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取得的最輝煌成就。
1.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人類在同大自然斗爭中,創造並逐步發展了計算工具,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人就發明了算籌和竹籌計數,唐末創造出算盤,南宋1274年已有算盤和歌訣的記載,算盤是同時具有「算」和「存」的計算工具。1633年,奧芙特德(Oughtred)發明了計算尺。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製成第一台齒輪加減法器,是世界最早的用於計算的機器。1671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了可以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計算機器。1822年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設計出差分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式計算機。1834年,巴貝奇又設計出分析機,這個由存儲數據的「倉庫」、數據運算的「工廠」和調度機器運算的「控制桶」構成的設計,已經奠基了計算機的基本結構框架,因此,巴貝奇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新武器研製中的彈道問題涉及許多復雜運算,急需一種能高速、自動計算的機器,因此,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的物理學家約翰·莫齊利和工程師普雷斯伯·埃克特領導下,從1943年開始,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1946年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取名為ENIAC。ENIAC約佔170m2,重約30 t,共使用了17456隻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7000多個電阻,10000多個電容及其他多種電器元件,運行時耗電約150 kW。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僅能存儲20個字長10位的十進制數,運算速度也僅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盡管如此,ENIAC卻開創了人類計算機科學發展的新時代。
為了克服ENIAC的缺點,人們始終沒有停頓探索的腳步,許多專家、學者就此發表了研究論文。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發表了題為《電子計算機邏輯結構初探》的報告,提出了程序存儲方式,即在計算機中設置存儲器,把符號化的計算過程放入其中,執行時依次將存儲內容取出並解碼,然後按解碼結果進行計算,從而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馮·諾依曼在研製EDVAC計算機過程中,改進了內存部件,並將計算機內部的十進制編碼改為二進制編碼。「存儲程序」的設想確立為馮氏結構機的設計體系,從此,採用程序存儲方式的計算機統稱為馮·諾依曼式計算機。
2.計算機發展的重要階段
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至今,它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開創了人類社會信息發展史的三個新紀元,即計算機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
(1)計算機發展的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大約以ENIAC誕生為標志到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之前。盡管那時計算機及其相關外圍設備的價格十分昂貴,其應用的領域基本局限於軍事、科學計算和大型工業企業的數據處理,但卻開創了人類開始用機器代替部分腦力勞動的新紀元。
這一階段,計算機取得了飛速發展,多次更新換代。計算機劃代一般是以計算機核心部件採用的邏輯元件的種類為依據的。
第一代(1946—1956),以電子管為主要邏輯元件,運算速度在5000~40000(次/秒)。體積大、能耗高、速度慢、容量小、價格貴,僅限於軍事和科學計算的應用。
第二代(1957—1964),以晶體管為主要邏輯元件,並採用了監控程序,運算速度在幾十萬至上百萬(次/秒)。與第一代計算機相比,體積小、成本低、速度快、功能強、可靠性高,應用領域擴展到工程設計、數據處理和事務管理等方面。
第三代(1965—1970),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邏輯元件,運算速度在百萬至幾百萬(次/秒)。這一代計算機以1964年4月IBM公司推出IBM360計算機為標志,具備了通用化、系列化、標准化的特點。
第四代(1971—20世紀80年代初),以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邏輯元件,運算速度在幾百萬至幾億(次/秒)。採用了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發展了並行處理技術、分布式系統和計算機網路。在軟體方面,發展了分布式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高級語言及軟體工程標准化等,並逐漸形成軟體產業。
(2)計算機廣泛普及應用階段 微型計算機的開發應該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5年,美國MITS公司利用Intel8080處理器開發了Altair8800微電腦,得到電子愛好者的推崇,推動了個人計算機軟硬體的發展。1976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Apple個人計算機並得到極大發展。1980年,IBM公司涉足個人計算機領域,為與蘋果公司競爭市場,將PC計算機的結構框架公諸於世,並與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合作推出PC-DOS操作系統,使眾多廉價的兼容機問世。微型機以DOS為操作系統,以其低廉的價格使之迅速普及並得到廣泛應用。從此,計算機不再為少數專業人員所擁有和使用,計算機的發展走向了普及化的新紀元,並為向計算機文化階段發展奠定了基礎。
(3)計算機文化階段 計算機文化階段是計算機普及應用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計算機硬體功能不斷提高,價格更加低廉;信息壓縮與全數字化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技術;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虛擬現實技術、3S(GIS,GPS,RS)技術實現的電子地圖系統、衛星遙感定位跟蹤監控系統等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造福於人類;無處不在的Internet拉近了世界各國的距離,依靠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的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診斷系統、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智能小區已經向我們走來;無線接入技術(藍牙技術、WAP)實現了手機上網、無線區域網(WLAN);電腦卡已由早期的光電卡、條碼卡、磁卡發展到今天的IC卡、射頻卡,帶給人們便捷。這一切不斷拓展了計算機的應用空間,計算機已經成為一種個人的信息機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當計算機的應用覆蓋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時,必然導致人們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重大變革,這種因具有人腦部分功能的計算機的普遍使用帶來的文化變遷形成了計算機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多媒體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信息高速公路」的誕生標志著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開創了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的新紀元。
3.我國計算機的發展概況
新中國誕生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1952年,在清華大學成立了以電機系教授閔大可為組長的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三人研究小組,1954年,小組經擴充和調整,並入以物理學家錢三強為領導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了我國計算機研究的起步。1956年,國家制定科學技術12年遠景規劃時,把計算機技術列為四大技術之首,成立了計算機技術工作小組,開始進行實質性研發。1958年,我國研製成功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103機);1959年,研製成功每秒1萬次的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從而填補了我國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空白。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和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60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研製成功並投入運行。1964年,我國開始推出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如「108」機、「109」機等。1971年,我國研製成功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50機」,到1973年形成了DJS-100系列國產機。1974~1982年實現了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跨越。1983年,我國研製成功每秒向量運算1000萬次的757大型向量計算機。
巨型機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標志。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開始進行巨型機的研製。1983年,向量運算億次的巨型電子計算機「銀河」誕生;1992年,10億次的「銀河」Ⅱ號投入使用;1996年,投入運行的「銀河」Ⅲ號機速度為每秒百億次。1995年曙光1000研製成功,1998年「曙光」2000-I誕生,其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200億次浮點運算,打破了國外在大規模並行機技術方面的封鎖和壟斷;1999年「曙光」2000Ⅱ問世,其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1117億次浮點運算,內存高達50GB,成為國家863計劃的重大成果。1999年「神威」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其峰值運算速度高達每秒3840億次浮點運算。「銀河」、「曙光」、「神威」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具備獨立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少數國家之一。
微型機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普及應用水平的標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微機方面也取得迅速發展。2001年10月13日,我國第一款通用CPU晶元——「龍芯」誕生,使我國成為能夠研究製造計算機晶元的少數國家之一。
在計算機應用領域,我國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北京大學王選教授的激光照排技術開創了出版印刷的新時代,這一發明獲得了歐洲專利和8項中國專利。王選率領他的團隊推出了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的「華光」、「方正」電子出版系統,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我國的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進入了「電與光」的時代,王選也被譽為「激光照排之父」。多種漢字鍵盤輸入方法以及漢字掃描輸入、手寫輸入和語音識別輸入軟體使漢字可以輕松地進入計算機;眾多國產多媒體軟體的開發,推動了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取得突出進展,「金」字工程,如「三金」工程包括國家公用信息網(金橋)、外貿企業間信息系統(金關)、金融業電子貨幣(金卡)的完成,加快了社會信息化進程。據2002年7月23日CNNIC公布,平均每周至少上網1小時的中國公民人數已超過4580萬,排世界第三位。
4.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從「數字計算」到「信息處理」的轉變。目前,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巨型」、「微型」、「網路」、「智能」四個方面。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對未來計算機的發展提出十分確切的時間表,但其發展趨勢已經很明朗,即發展高性能計算和提高計算性能。
發展高性能計算可以有兩條途徑,一是基於現有的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和微處理機技術,通過提高並行處理能力來實現;二是突破硅半導體器件的物理限制,發展非傳統的新技術,包括超導計算、量子計算、生物計算與光計算等。
提高計算性能也可以有兩條途徑,一是硬體方面,即研製超高性能器件或部件,如量子器件、超導晶元、光互連和光存儲部件、生物分子部件等;二是計算模型和演算法設計方面,從根本上突破馮·諾依曼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局限,如量子計算和DNA計算模型,都為求解復雜問題開辟了嶄新的思路。
5.計算機科學的研究領域
計算機科學注重理論和抽象,計算機工程注重抽象和設計,實際上兩者之間本質上沒有區別。從研究的范疇,統稱為計算機學科。目前,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計算機系統結構、程序設計科學與方法論、軟體工程理論、人工智慧與知識處理、網路和資料庫、計算機輔助技術、理論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史的研究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超過數學作為基本文化基礎給人類文化帶來的影響和物理學對近代工業革命產生的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可以預見,計算機的發展必然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二、計算機的分類
計算機種類繁多,可以按處理數據的形態、使用范圍、規模和功能等不同角度分類。
1.按處理數據的形態分類
(1)數字計算機 數字計算機以二進制數據0和1作為處理對象,是不連續的數字量,處理結果也是以數字形式輸出。優點是精度高、存儲量大、通用性強。我們通常使用的計算機大多是數字計算機。
(2)模擬計算機 模擬計算機以連續的數據作為處理對象,是以電信號幅值來模擬數值或物理量的大小,如電壓、電流、溫度等,處理結果也是以連續的數據輸出。模擬計算機解題速度快,但不如數字計算機精度高、且通用性差。模擬計算機通常以繪圖或量表形式輸出結果。
(3)混合計算機 混合計算機是集數字計算機模擬計算機功能優點為一身的計算機。
2.按使用范圍分類
(1)通用計算機
(2)專用計算機
3.按規模和功能分類
(1)超級計算機(Supercomputer)
(2)大型計算機(Mainframe)
(3)小型計算機(Minicomputer)
(4)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
三、計算機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
(2)計算精度高
(3)存儲容量大
(4)自動化程度高
(5)邏輯判斷能力強
(6)具有廣泛的通用性
四、計算機的主要用途
計算機的用途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數值計算 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等進行的科學計算。
(2)數據處理 實現對數值、文字、圖表等信息數據及時地加以記錄、整理、檢索、分類、統計、綜合和傳遞。適用於事務處理、辦公自動化、電子數據交換、信息管理、決策支持中的數據處理。
(3)過程式控制制 包括工業自動監測、自動控制、智能控制等實時控制。
(4)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包括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等,可提高設計質量和自動化程度,縮短設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5)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用於復雜系統的模擬模擬,實現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定理機器證明、自動程序設計、自動翻譯、圖像識別、聲音識別、疾病診斷,以及各種專家系統和機器人構造等。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研究開始走向實用化,成為計算機應用研究的前沿學科。
(6)計算機網路及網路通信 提供地區間、國際間的通信與各種數據的傳遞與處理,實現軟體、硬體信息資源共享。
(7)多媒體技術 實現集聲、文、圖、像一體化,更接近人類習慣的信息交流方式,廣泛應用於文化、教育、娛樂、家庭應用等領域。
Ⅸ 計算機網路術語
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指作用范圍為幾十公里以內的網路及網路相關技術。
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指作用范圍為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的網路及網路相關技術。
數據(Data)傳遞(攜帶)信息的實體。
信息(Information)是數據的內容或解釋。
信號(Signal)數據的物理量編碼(通常為電編碼),數據以信號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信道(Channel)傳送信息的線路(或通路)。
比特(bit)即一個二進制位。比特率為每秒傳輸的比特數(即數據傳送速率)。
碼元(Code cell)時間軸上的一個信號編碼單元。
波特(Baud)碼元傳輸的速率單位。波特率為每秒傳送的碼元數(即信號傳送速率)。
帶寬(Band width,BW)信道傳輸能力的度量。在傳統的通信工程中它指頻率的范圍;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用每秒允許傳輸的二進制位數作為帶寬的計量單位。
Modem在模擬傳輸方式中,調制,將數字數據變換為模擬的調制信號;解調,將模擬信號重新還原為數字數據。調制器和解調器組合在一起就稱為數據機Modem
PCM脈沖編碼調制,也稱為脈沖調制,這是一個把模擬信號轉換為二進制數字序列的過程,包括三個步驟:采樣、量化和編碼。
TDM時分多路復用,是多路復用的一種方法。信號分割的參量是信號佔用的時間,故要使復用的各路信號在時間上互不重疊。在傳輸時把時間分成小的時間片,每一時間片由復用的一個信號佔用,每一瞬時只有一個信號佔用信道
虛電路分組交換技術的一種方式,兩個端用戶相互通信前必須建立一條邏輯連接,即虛電路。這條虛電路可以事先建立,也可以臨時建立。
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通信)而建立
Ⅹ 計算機網路專業術語
adsl
[編輯本段]定義
ADSL [1](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因為上行(用戶到電信服務提供商方向,如上傳動作)和下行(從電信服務提供商到用戶的方向,如下載動作)帶寬不對稱(即上行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因此稱為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它採用頻分復用技術把普通的電話線分成了電話、上行和下行三個相對獨立的信道,從而避免了相互之間的干擾。通常ADSL在不影響正常電話通信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最高3.5Mbps的上行速度和最高24Mbps的下行速度。
[編輯本段]設備
ADSL[2]是一種非同步傳輸模式(ATM)。
在電信服務提供商端,需要將每條開通ADSL業務的電話線路連接在數字用戶線路訪問多路復用器(DSLAM)上。而在用戶端,用戶需要使用一個ADSL終端(因為和傳統的數據機(Modem)類似,所以也被稱為「貓」)來連接電話線路。由於ADSL使用高頻信號,所以在兩端還都要使用ADSL信號分離器將ADSL數據信號和普通音頻電話信號分離出來,避免打電話的時候出現噪音干擾。
通常的ADSL終端有一個電話Line-In,一個乙太網口,有些終端集成了ADSL信號分離器,還提供一個連接的Phone介面。
某些ADSL數據機使用USB介面與電腦相連,需要在電腦上安裝指定的軟體以添加虛擬網卡來進行通信。
老大,想細致全面的了解
麻煩你自己去 網路 網路 查看OK
那裡面有全面的細致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