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程度較輕的網路成癮者怎麼擺脫困境
參考總結多年來的心得,我覺得以下三個指標很容易被家長們理解:
時間長短 :每天使用手機或電腦的時間大於2小時;
自控與否:經過勸說能夠遵守使用規則,但是心情會不高興;家長不監督的情況下會延長使用時間。
社會功能:學業、生活、家庭當中大部分活動還能夠正常參與,但是已經出現曠課、晚回家、不做家務的現象。對參與正常社會活動的興趣在下降,熱情在消退。
第一:緩解和消除孩子面臨的負面情緒。
第二:用愛感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算了,我們不說教)。
第三:解決實質問題。
第四:孩子需要傾聽,家長需要指引,持續接受當地專家指導。
更詳盡資料請參考:孩子輕度網癮怎麼及時擺脫?
② 公務員這個題到底選什麼 越來越多的人成了互聯網追新潮的盲從者,他們生怕自己慣用的虛擬身份在某個網
你好,公務員和互聯網大廠都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應該看個人意願。
1、選擇公務員還是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大廠裡面,騰訊工作強度處於中等水平的。
大廠光環高,同級別base相對低一些。騰訊75總包跳槽去快手位元組拼多多這種互聯網公司能破百,跳槽去微軟亞研院拿個50的總包問題也不大。微軟是965,work life balance。
以上4點滿足1點的大廠程序員,都可以考慮「家鄉」或「家鄉省會」或「工作所在地」或「廣深杭寧蘇」的公務員,浙江人可以額外考慮寧波,江蘇人可以加上錫常,廣東人加上佛莞中珠,其餘說實話,不推薦,關注了解更多。
2020《5G應用及互聯網新基建》的報告中指出,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已經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騰訊、阿里、華為等互聯網大廠爭搶的IT技術人才,可以說正是當下的風口,比起公務員並不差。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③ 如何安全上網,不盲從網路,不參與網路造謠,利用網路進行積極向上的學習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④ 沉迷於網路的我該怎麼辦
給你說個最簡單的辦法能幫助你的。可以說也屬於心理學的哦。
前提你太熱戀這個游戲了
這種心理再你們的年齡階段 肯定是遇到過,別人和你知心肺腑的交談,你呢也同時發自內心的,不想在把自己沉溺與網路世界 當然在你個別人侃侃而談的時候 你也知道它對你的影響是多大 道理誰都懂 關鍵是能做到又有幾個呢? 就像大哲學一樣 說出來的道理一大堆 做到的又有幾個呢。自己明白其中的弊端 也知道自己的自製率太差。利段呢? 自己想過沒 在現實世界中自己滿足不了的事情卻想在網路世界中實現 但是網路是虛擬的,雖然它完美 但是你自己要想 「自己 生存的世界是現實的是要靠金錢來生存的,游戲只能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現實生活才是自己要走一輩子的人生道路。」
當然 我並不是說網路就不能賺錢,游戲不能給自己的現實生活帶來財富。但是你自己要有生意人的頭腦,所謂生意人嘛,我想不用我給你解釋了吧,要細算 自己在這個游戲中投入多少 收獲多少 精力是有限的 我們不求:金錢的投入少回報多 只求精力投入少回報更多的收獲。知道么?你現在還小 還有慢慢的人生道路。有著不同的年齡階段等著你去過度 把自己變的堅強起來 把自己變的成熟 要經歷談戀愛 結婚 生孩子 照顧父母 子女 老婆。但是 你以為這些很容易么 這些都需要錢的 你一直這樣玩游戲 你算過沒 究竟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財富 自己算過沒處對象 要花多少錢 我不細說了 處1年 你不消費個1W
訂婚 3金 項鏈 …… 算算多少錢 結婚 房子 裝修自己在算算多少錢 將來有孩子了 上學 多少錢 日常消費 多少錢 算過沒 知道不知道 你們父母的艱辛。
當然了 每一個少年都貪玩 你呢 也一樣 決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又的 最主要的關鍵是什麼呢?你一直沉迷與游戲
你自己要想著怎麼樣才能厭倦這個游戲 覺得這個游戲很無聊 很沒意思 那就行了
最後在告戒你一句話 接觸什麼樣的人 自己能學到別人多少的經歷 你現在呢 明白了這些 就很好了
想把自己變的成熟 就接觸 比自己更成熟的人 你可以選者接觸 20-25歲的人 學學他們的經歷 也可以接觸 38-50年齡階段的人 為什麼叫你接觸這么大歲數的人了 因為在他們這個年齡階段 已經過度了結婚生子 明白了怎麼樣過最好的生活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 他們這個年齡階段 玩的都是腦子 計謀 心眼 知道不知道 。
就說到這里吧 小夥子 慢慢的人生路等著你去走呢。
努力吧 現在不學習好 將來 就是你想 打工 創業 都沒資本
這樣一直下去 10年 20年 你在社會上是什麼樣子呢?想過沒
呵呵 不說了
想談心呢 以後找我 加我的QQ吧 626991 or 9047916
⑤ 關於不盲從的作文素材
【名言】1、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孔子)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3、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4、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5、「凡有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獨行其是。(竺可楨)6、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人性的弱點》)【感悟】1、 盲從會讓我們喪失生命財產;2、 盲從會斷送我們的前途;3、 盲從會阻礙科技發展,人類進步。4、 理性可以使我們正確消費,節省財產;5、 理性可以使我們正確投資,獲得收益;6、 理性可以使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7、 理性可以推動科技發展,推動社會進步;8、 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讓人理性;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會讓人盲從;10、用知識武裝自己讓人理性;沒有知識,愚昧會讓人盲從;11、有堅定的信念讓人理性;沒有堅定的信念會讓人盲從;12、有勇氣挑戰權讓人不盲從;沒有勇氣會讓人盲從;13、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讓人理性;人雲亦雲讓人盲從;14、具有懷疑精神讓人理性;一味聽信讓人盲從。【典型事例】1、非典面前的不盲從: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理性不盲從,這是非典時期廣州人緊張不慌張心態的基礎。2003年春節前後,廣州對非典的恐慌達到了高潮。在記者會上,鍾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擔保,呼籲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傳甚廣的「非典可防、可治」通過媒體傳播開去,迅速穩定了民情人心。與其說人們相信鍾南山,還不如說是相信科學能夠最終戰勝非典病魔。2、愛國方面的不盲從 :最近的 「家樂福事件」引起了一些愛國青年用極端的行徑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懣,但是,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不但無益於提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文明形象,而且還損害了我們的大國風范,更是中了西方反華勢力的詭計:將我國民眾的愛國熱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發展,從而擾亂中國社會秩序,破壞奧運會前社會的和諧,並最終達到遏制中國走向大國復興的丑惡目的。因此,我們惟有理性而不盲從,篤定而不沖動,我們才能冷靜地對待問題;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禮而不極端,我們才能心懷寬容、面帶微笑地向世界敞開懷抱。3思想上的不盲從:一天,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課堂上拿出一個蘋果對學生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一位學生很快便舉手回答說「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位學生身旁走過,並要求大家仔細地聞一聞,空氣中是否有蘋果的的香味?這時已經有半數的學生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回到講台上,又重復剛才的問題。這一次,除了一名學生外,其餘的學生都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問那位沒有舉手的學生說:「難道你真的什麼氣味也沒有聞到嗎?」那位學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麼氣味也沒有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對大家宣布:「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這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現在的學生也一樣,人雲亦雲的還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教育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大力提倡「不盲從」教育,培養學生的個性及創造能力。4、面對新聞不盲從:2007年10月12日,一組新近拍攝的野生華南虎照片成為媒體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攝者周正龍也在一夜間,從陝西省鎮坪縣山區的一位普通農民變成萬眾關注的新聞人物。這組照片的重大意義,在於發現了已宣告絕跡20多年的野生華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當人們為野生華南虎的現身興奮不已時,質疑聲卻從網路洶涌而起。最後,經過鑒定,華南虎的照片屬於作假。5、科學上不盲從:(1)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實驗,那就是測量電子的半徑。丁肇中得到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物理學家推導出的理論相符合,因為早在1948年,理論物理學家根據量子電動力學的理論,得出電子是沒有的體積的結論。但是到了1964年,實驗物理學家經過實驗得到電子半徑為10—13厘米實驗結果。隨後,多個物理學家同樣得到電子半徑為10—13厘米實驗結果,即得出了實驗與理論不相符合的結論。1966年,丁肇中重做這個實驗,證明以前那些科學家做的實驗結果都錯了。後來丁肇中總結這個故事得出的體會是「做實驗物理,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2)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 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布爾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不停地堅忍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於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爾在實驗筆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在這么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隻稍與眾不同,便立刻會避免死亡的命運。6、對於傳聞不可盲從: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就出去取水灌溉,常常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裡打了井,他告訴別人說:「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聽了他的話然後轉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國人談論這件事,這件事傳到了宋國的國君那。宋過國王人去問姓丁的。姓丁回答說:「得一個人使用,不是在井裡得到一個人。」 世上所傳奇聞怪事很多,但聽到的任何傳聞,都應該認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講得通。要謹言慎聽,不要盲從。【反面事例】1、邯鄲學步的盲從:曾有到邯鄲學習走步的人,沒有模仿那裡的步行,反而忘記原來自己的步行,於是爬著回自己的國家。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勤於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象燕國壽陵人那樣,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別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結果必然是人家的優點沒學來,自己的長處卻丟光了2、東施效顰的盲從: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不僅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時所做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非常美的。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時,皺著眉頭,用一隻手捂著胸口,走在路上雖然非常難受,但旁人看來今天的西施卻又別有一番風姿。西施有一鄰居容貌長的很醜,見西施人長的美,她就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後,感到非常美。於是她就跟著學起這個樣子來了。本來容貌就丑,又皺起了眉頭,本來形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醜陋不堪。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研究實質內容。只單純地效仿表現形式的人。在生活中這樣的「東施」至今還沒有絕跡。一些通俗歌曲的歌唱演員,在演出中不是去學習港、台以至國外歌手的演唱技巧、發聲方法,而是一味去嗲聲嗲氣地去學說、學唱他們的音調;學做他們在舞台上即興出現的某一個動作
⑥ 如何克服盲從,讓自己變的更有主見
要克服盲從,做一個有主見的人,就要從自身做出改變,從內心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潮流。
做一個有主見的人,不僅僅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更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告別盲從,從此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⑦ 對網路沉迷者我們應該怎麼辦
戒除網癮的心理療法 (一)加強心理疏導,創造學生人際溝通的條件。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本來就缺少與人溝通的能力,如果整天沉迷於網路游戲,就會更加缺乏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有可能埋下悲劇的種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如何處理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與同學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助於防止游戲成癮的產生,避免迷上網路游戲。為此,班主任、輔導員要多和學生接觸、交流,主動了解其學習、生活情況,與學生交朋友,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班級氣氛。另外,盡可能多地組織開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接觸、交往,建立健康人際關系。學校除了開展好正常的各項活動、工作外,應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及各種刊物進行網路知識和道德教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提高學生對網路的認知,通過學習、培訓等,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道德觀念,正確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正確對待不良網路的誘惑,培養學生心理自主性與主體發展性,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處理網上、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能在發生心理沖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並採取理智的應對方式,能在網上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適,並塑造健康、健全的網路心理人格。 (二)激發主觀意識,促進自主戒癮 怎樣救助已患上「網路成癮症」的學生,建議要加強「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中心」工作,使其與學校心理指導教師組成針對網路成癮問題的救助志願組織,幫助患有不同程度「網路成癮症」的學生盡快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與學習中來。對已經沉迷上網路游戲不可自拔有網路游戲成癮症的學生,可採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手段來矯正。 1、從主觀上克制上網的沖動要與有成癮行為的學生加強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意圖或動機,通過自我的努力來戒除網癮。可以讓網路成癮者將上網的好處和壞處分別列在一張對稱的紙上,按程度輕重排好順序,每天做思想斗爭10-20次,每次3-5分鍾,尤其是在癮發時;也可以將好處和壞處分別貼在顯眼的地方,如電腦上、卧室里、門上;每天多時段內默念或大聲對自己念上網的壞處:戰勝自己關於上網不合理的觀念。 也可以網路成癮者想像自己上網成癮後的種種極端後果,如:成績下降、被大家看不起、被別人羞辱、對不起自己的父母、親人等,在癮發時讓「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進行辯論,讓內心的道德感、責任感與罪惡感、失敗感斗爭:從感情上戰勝自己,痛下戒除網癮之決心,增強自己的戒網動機。 還可以讓網路成癮者在有了想上網的念頭時反復自我暗示,如「不行,現在應該學習,等周末再說」,「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每當抵制住了誘惑,認真學習,度過了充實的一天後,就進行自我鼓勵,如「今天我又贏得了一次勝利,繼續堅持,加油」。這樣不斷強化,形成良性刺激,加強自己的意志,使上網的慾望得到抑制。語言暗示既可通過自言自語,也可將提示語寫在日記本上,或貼在牆壁上、床頭上,以便經常看到、想到,鞭策自己專心去做。 2、從行為上堅定戒癮的毅力 首先是自我獎勵、自我懲罰,即視當天的進展情況而給自己一些小小的獎勵或懲罰,但應注意其使用的內容應最好與上網無關.獎勵和懲罰既可以由成癮者自己執行,也可以請老師、同學、家長協助執行。如,當目標執行無誤,就獎勵自己吃一樣喜歡的零食或買一件喜歡的東西,否則長跑1000米或做清潔等. 其次是放鬆訓練法。為應對戒網中癮發時出現的緊張、焦慮、不安、氣憤、等不良情緒,採用肌肉放鬆法、想像放鬆法、深呼吸放鬆法以穩定情緒,振作精神。 再次是想像滿灌法。想像自己上網成痛後的種種極端後果,如成績下降、被大家看不起、被別人羞辱、對不起自己的父母、親人等,想像自己長時間上網後萎靡不振的頹廢樣子;讓其厭惡「現實自我」的形象,並用「理想自我」激勵自己。 最後是行為契約法。成癮者與家長共同商定戒網的行為契約,成癮者簽定契約並成為契約的遵守者,家長則擔任契約的執行者,通過連續不斷地鼓勵,使其逐步達到目標。根據目標行為的性質,有兩種循序漸進的方式:第一,行為頻率的循序漸進。如,讓其將每周上網次數由七八次逐漸減為六次、五次、四次、三次……每次上網時間由五小時逐漸減為四小時、三小時、二小時,達到盡量在周末上網,每次不超過二小時的目標。第二,行為准確性的循序漸進。每個目標都應是其力所能及的,家長等要熱情鼓勵其做好朝目標漸進的每一步,確保其能通過不斷取得進步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也易據此來衡量其上網行為糾正的程序,制定好下一步的目標。但要謹慎地計劃步子的大小:若步子太大,實現不了:步子太小,浪費寶貴的時間。 (三)家校聯動,共建戒癮網家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製力差,綜合判斷能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適當督促孩子上網有度,並鄭重告訴孩子不要光顧色情網站。 家長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治療知識。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走出網路成癮這個迷陣。 學校教師與家長要加強聯系,不讓他們的活動脫離教師、家長的監護;禁止與染上「網路游戲成癮」的人群來往;對該個體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認識到網路游戲的危害;向有關部門舉報違規經營的電子游戲機場所,使之及時得到查處;讓積極向上的優秀學生與該青少年結對;培養、支持健康的業余愛好活動;設法使該成癮者與同齡人有良好的關系,使其不脫離正常人群。
記得採納啊
⑧ 向網路暴力說不,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我不是公知,甚至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這幾天看了很多關於江歌案的微博,很難描述我的感覺,悲涼、無助、恐懼......
憤怒其實經常是有的,但是我不想描述憤怒這種情緒,有什麼用?能解決問題嗎?
我工作忙碌,工作和媒體沒有任何關系,基本上不關注新聞。
但這兩年我印象比較深的王寶強的事件,薛之謙的事情,強勢攻佔我的手機,PC端的彈窗。
當時王寶強的事情我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盡量不關注,
王寶強的離婚案真相我不知道,我想大多數網友也不知道真相。
真相除了對王寶強夫婦和他們的家人重要,我想對大多數人網友和老百姓也不重要。
但是這個事件演變的很醜陋,直到現在 再找不到話題的時間里,
一些營銷號仍然在用醜陋暴行的抓流量。
這就是網路暴力,施暴者不是王寶強,
甚至他可能只是為了防止自己被網路暴力,而做的防衛,
然而他的防衛變成了網路暴力的導火索,他也許是無奈的,
事情的發展,網路暴力帶來的後果,不是任何人能預料和控制的。
他和他前妻的家人,他的兒女受到的多大的傷害,我們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生活離我們很遠.
施暴者就是那些無良的媒體和營銷號,以及網路暴民,
在這種媒體氛圍和導向下,鋪天蓋地的謾罵聲,和動輒人肉全家的環境中,
沒有人敢說出不同的聲音。
我記得當時 鏘鏘三人行里有一位嘉賓的觀點,我是有同感的,
但是就是鏘鏘三人行的嘉賓,也不敢多說,好了,現在蹡蹡都停播了(無限....)。
我今天看到鳳凰網上也有節目不論事實,胡亂引導的,相當無語。
(我不是說李淼記者的節目,關於李淼記者的節目,我也看了,說實話我不是從事媒體和法律的人,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看懂,以後如果有時間仔細看了再說。)
營銷號套利,網路暴民的無成本無代價甚至懷著自豪感的施暴,給我們的網路環境媒體環境帶來無窮後患和窮凶極惡的影響。
這些事情確實是過一段時間就淡了,沒有更多人關注了,但是影響是長遠深久的,因為媒體需要下一個營銷事件,而且必須更暴力更刺激更嗜血,下一個目標受害者是隨機的......具體誰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無良媒體和營銷號們一直在開著雷達尋找著。
今年薛之謙的事件,我的感受就更不好了,
王寶強事件我想應該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利益而去攻擊別人,多數是以道義的名義。
但薛之謙的事件,卻是以一個報復和索利的目的為誘因的。
只要你想攻擊別人,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可以批上道德外衣,低成本「高回報「」的去攻擊別人,甚至對方是一個集萬千寵愛的明星,也百口莫辯,朋友都不敢公開發表安慰鼓勵支持的聲音。
公眾人物清高的不屑於評論娛樂圈的破事,有點關聯的人不敢發聲,提出不同聲音。
最後輿論真的是能被引導,有的人本沒有什麼立場,說是,雖然薛之謙人品不行,但才華還是值得肯定的。人品不行?怎麼看出來呢?從哪得出這人人品不行的結論呢?人品怎麼就不行了呢?我特別納悶。水軍真的能讓一個30多歲的公眾人物,在幾天之內人品就不行了。一個歌手或者說是娛樂明星,是得有多大的才華支撐,才能使得這一部分支持者還能繼續支持一個人品不行的明星?
我本來也不怎麼上微博,只關注過大張偉的微博,其他明星的微博就沒有關注過,出了這個事情,我就去關注了薛之謙的微博,忍不住去看他微博的動態,還會去發鼓勵的話,其實他和他的團隊不可能看到的,我也知道什麼用都沒有,但我還是忍不住會去發。
我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挺傻的神經病一個,其實是恐懼,我害怕自己活在一個會發生,這種被人暴力攻擊卻無法發出任何聲音的環境中。
我記得當時在微博上看到有一篇,大概是說,這個事件輿論真是殺死了薛之謙,抹殺了他多年努力,中國再無正義可言,很快這篇文章刪掉了,據說其他的營銷號炒作這件事情的,也有被刪掉了,沒有太關注。我想說的是不分青紅皂白刪幾篇帖子有效果嗎?
更恐怖的是 這些暴民,對於名人和公共人物來說,他們就讓人恨之入骨的暴民。但是他們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就是自己的鄰居,某個公司里前台的小姑娘,給自己快遞小哥,一個2歲孩子的全職媽媽,一個空巢的中年媽媽,一個愛玩游戲的小夥子,一個還在上大學的學生,也許是一個待業青年,他們就在對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或者為了一點點小利施暴,甚至有一些沒有利益,只是跟隨盲從對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去施暴。
前些年也有人肉普通人,出人命的,但我想當時網民出了事以後,會有負罪感和愧疚感,我感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現在的施暴者,如果真出了事,可能都不會有負罪感,仍然能給自己找出義正言辭的理由和借口。
江歌案讓人毛骨悚然的點,太多了。
普通人可以為私慾私憤私利,炒作發動對無辜的人大規模壓倒性誹謗造謠施暴,當然主要是不良媒體鼓動炒作,多數媒體或為牟利或被裹挾或不嚴謹,盲目跟風製造輿論,媒體幾乎完全么有理性的聲音發出,無知群眾跟風道德審判,部分明星還跟風站隊(有的明星和無知群眾真是一樣頭腦簡單,薛之謙是事情出來,怎麼不站隊呢?)。
最令人發指的是將網路暴力蔓延到線下,暴人家家人隱私,恐嚇老人,斷人家營生,貼大字報,圍攻人家工作單位?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沒法說了就,說不下去。
即使是罪犯也不能私刑,更何況是無辜的人,就這樣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理直氣壯的去對人施暴,這........
我不是媒體人也不是法律工作者不是公知也不算是互聯網工作者,我不是要表達我是正確的,我想要表達,我想知道作為普通人要對抗網路暴力,我能做些什麼?能為自己為別人做哪些實質性的事情,因為我感覺到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安全,不想說是為受害者打抱不平的高尚目的,我只是在受害者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覺得在微博上 花很多時間 精力去辯論爭論,解決不了問題。
惡意的不良媒體應該封掉,不嚴謹的應該警告處罰,做媒體必須要負責嚴謹。
施暴的暴民,惡劣的要提告起訴,不嚴重的封號警告,線下施暴的一定要抓起來拘留處罰
媒體不要沒營養的煽情打雞血炒作,明星不要盲目站隊,擠壓掉輿論的泡沫
很多網路暴民們也同樣是受害者,把他們從無知的道德狂歡中解救出來,
該上課的上課,上班的上班,帶娃的帶娃,打游戲的打游戲,開超市的開超市,
如果這些是有益的,我想去為推進這些做點什麼,我該如何去做?
今天看到那英,要起訴網路暴力的造謠者,應該起訴,希望普通人能找到自己維權的方法和渠道。
當然最好是我們的網路和輿論及媒體環境改善,減少網路暴力的發生。
當有突發事件出現,媒體和網路能夠提供有意義的正能量的導向和資訊
我的圖 就是 那英的律師聲明,應該是可以用的吧,如果不可以,希望看到的人告知我
⑨ 我們應該如何規范自己的網路言論行為
網路圈內有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叫「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只狗」,言下之意就是網民的身份是隱蔽的,網路給了每一個人充分的話語權,盡可以暢所欲言。一些網民為什麼敢如此囂張散布不良言論,依仗的是匿名身份。可以斷定,如果以真實身份出場,其行為必會有所顧忌。在貼吧內,無論是號召發帖者還是積極回帖者,他們認為,網路匿名發帖是不會被找到的。這個誤解讓發帖者不計後果、毫無顧忌,以致添油加醋、故意捏造事實。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互聯網並不是法律的盲區。
網路是一個展示我院形象的公眾平台。試想,貼吧里如果充斥著亂七八遭的東西,今天罵這個,明天罵那個……豈不自毀形象?還有部分同學在貼吧中不尊重他人隱私,殊不知有些行為已觸犯到法律。公民的網上行為受《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多部法律的規范。公民雖有言論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國家都不允許公民散布一些足以影響公共秩序、危及公共安全和國家利益的言論,在互聯網上也不例外。
《民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網上匿名發帖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一定的保密性,但如果出現違法侵權,需要追究法律責任時,匿名不能讓你逃脫制裁。因為匿名只是一個表象,實質上你卻不可能不透露你的「地址」。司法機關完全可以通過你的IP地址按圖索驥找到你,因此不存在真正隱匿的可能。冀州的王君發帖誹謗法官榮正被拘留就是最好的警示。
網路是虛擬的,上網的人卻是真實的,通過網路所產生的影響更是現實的。因此,希望我院同學要提高自身素質,自覺擔當起弘揚正氣的先鋒和傳播道德的骨幹,做崇尚文明的使者。同時,希望同學們要增強法律意識,消除各種形式的誤解,不可由著自己的性子。網路決不是也不應該是侵犯他人權利的樂園,在網上的任何言行都不要超越法律的界限。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創一個干凈,文明的網路環境。
⑩ 最近感覺自己有點沉迷網路,怎麼樣戒除網癮啊
心理學研究表明--網癮能消除!癮,是指各種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青少年過度迷戀上網實際上也是一種成癮行為,網癮行為綜合征的診斷標准有:
1.上網已成為生命活動中的必須部分,並由此產生心理、生理依賴性。如網癮者可以在網吧內上網達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不知餓,不知渴,或睡在網吧,上網時精力集中、愉快,從網上得到解脫與歡樂,忘記人世憂傷與煩惱。
2.強令終止上網便會出現戒斷症狀。如網癮者感到空虛、無聊、煩躁、無助、不安、抑鬱,或出現摔物、吵架、打人、偷竊、拔眉毛、尋死覓活等沖動行為,一旦父母又准其上網,則上述戒斷症狀全部消失,同時產生欣快感。
正常上網者和網癮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不影響正常學習和正常生活節律,也不會流連往返,不上網時也不出現戒斷症狀,情緒如舊。後者則對上網如痴如醉,不準上網便出現戒斷症狀。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形成機理如同煙癮、酒癮、毒癮一樣,同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上網是操作過程,網上嘗到的"甜頭"是強化物,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稱為強化,多次強化後,便形成了"網癮"操作性條件反射。癮對人都有害,煙癮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網癮則可妨礙學習進步,養成說謊惡習,疏遠家庭,損傷網癮者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並降低個體免疫力。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
有了網癮如何消除呢?既然網癮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所以消除網癮的辦法便是逐步不強化,使上網操作逐漸減少並不和強化物結合,網癮便很易根除。具體辦法是認知行為療法。
1. 認知。家長和網癮孩子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發育、發展的關鍵。然後理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要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佔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心理發展。與此同時,家長還要主動與老師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