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層網路協議的第四層
-傳輸層
功能:編定序號、控制數據流量、查錯與錯誤處理,確保數據可靠、順序、無錯地從A點到傳輸到B 點
1、因為如果沒有傳輸層,數據將不能被接受方驗證或解釋,所以,傳輸層常被認為是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
2、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
3、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並編號。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4、在網路中,傳輸層發送一個A C K (應答)信號以通知發送方數據已被正確接收。如果數據有錯或者數據在一給定時間段未被應答,傳輸層將請求發送方重新發送數據。
NOTE: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TCP/IP協議套中的T C 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PX/SPX協議集的S P X( Serial package Exchange 序列包交換)
網路協議之所以分層描述,是由於在實際的計算機網路中,兩個實體之間的通信情況非常復為了降低通信協議實現的復雜性,而將整個網路的通信功能劃分為多個層次(分層描述),每層各自完一定的任務,而且功能相對獨立,這樣實現起來較容易。
按照下面7個功能分層的:
物理層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
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
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
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
❸ 網路協議是如何分層的
樓主您好!
1.必須有一個不同等級的抽象時,設立一個相應的層次
2.依據邏輯功能的需要來劃分網路層次,每一層實現一個定義明確的功能集合
3.盡量做到相鄰層間介面清晰,選擇層間邊界時,應盡量使通過該界面的信息流量為最少
4.結構清晰,有利於理解學習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望採納!!祝您生活愉快!!
❹ 分層網路協議的第五層
-會話層
功能: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1、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例:使用全雙工模式或半雙工模式,如何發起傳輸,如何結束傳輸,如何設定傳輸參數
2、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❺ 網路協議分層的原因
網路結構化,層與層之間相對獨立,各層只需提供與自己相鄰層的介面即可,不必知道其他層實現的細節。各層有對應的數據和語法格式以及需要完成的數據處理任務。
❻ 計算機網路的協議分層
為了減少網路設計的復雜性,絕大多數網路採用分層設計方法。所謂分層設計方法,就是按照信息的流動過程將網路的整體功能分解為一個個的功能層,不同機器上的同等功能層之間採用相同的協議,同一機器上的相鄰功能層之間通過介面進行信息傳遞。為了便於理解介面和協議的概念,我們首先以郵政通信系統為例進行說明。人們平常寫信時,都有個約定,這就是信件的格式和內容。首先,我們寫信時必須採用雙方都懂的語言文字和文體,開頭是對方稱謂,最後是落款等。這樣,對方收到信後,才可以看懂信中的內容,知道是誰寫的,什麼時候寫的等。當然還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特殊約定,如書信的編號、間諜的密寫等。信寫好之後,必須將信封裝並交由郵局寄發,這樣寄信人和郵局之間也要有約定,這就是規定信封寫法並貼郵票。在中國寄信必須先寫收信人地址、姓名,然後才寫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郵局收到信後,首先進行信件的分揀和分類,然後交付有關運輸部門進行運輸,如航空信交民航,平信交鐵路或公路運輸部門等。這時,郵局和運輸部門也有約定,如到站地點、時間、包裹形式等等。信件運送到目的地後進行相反的過程,最終將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收信人依照約定的格式才能讀懂信件。如圖所示,在整個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子系統、即用戶子系統,郵政子系統和運輸子系統。各種約定都是為了達到將信件從一個源點送到某一個目的點這個目標而設計的,這就是說,它們是因信息的流動而產生的。可以將這些約定分為同等機構間的約定,如用戶之間的約定、郵政局之間的約定和運輸部門之間的約定,以及不同機構間的約定,如用戶與郵政局之間的約定、郵政局與運輸部門之間的約定。雖然兩個用戶、兩個郵政局、兩個運輸部門分處甲、乙兩地,但它們都分別對應同等機構,同屬一個子系統;而同處一地的不同機構則不在一個子系統內,而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很顯然,這兩種約定是不同的,前者為部門內部的約定,而後者是不同部門之間的約定。 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中,兩台計算機中兩個進程之間進行通信的過程與郵政通信的過程十分相似。用戶進程對應於用戶,計算機中進行通信的進程(也可以是專門的通信處理機〕對應於郵局,通信設施對應於運輸部門。為了減少計算機網路設計的復雜性,人們往往按功能將計算機網路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功能層。網路中同等層之間的通信規則就是該層使用的協議,如有關第N層的通信規則的集合,就是第N層的協議。而同一計算機的不同功能層之間的通信規則稱為介面( i n t e r f a c e),在第N層和第(N+ 1)層之間的介面稱為N /(N+ 1)層介面。總的來說,協議是不同機器同等層之間的通信約定,而介面是同一機器相鄰層之間的通信約定。不同的網路,分層數量、各層的名稱和功能以及協議都各不相同。然而,在所有的網路中,每一層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定的服務。協議層次化不同於程序設計中模塊化的概念。在程序設計中,各模塊可以相互獨立,任意拼裝或者並行,而層次則一定有上下之分,它是依數據流的流動而產生的。組成不同計算機同等層的實體稱為對等進程( peer process)。對等進程不一定非是相同的程序,但其功能必須完全一致,且採用相同的協議。分層設計方法將整個網路通信功能劃分為垂直的層次集合後,在通信過程中下層將向上層隱蔽下層的實現細節。但層次的劃分應首先確定層次的集合及每層應完成的任務。劃分時應按邏輯組合功能,並具有足夠的層次,以使每層小到易於處理。同時層次也不能太多,以免產生難以負擔的處理開銷。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網路中分層模型以及各層功能的精確定義。對網路體系結構的描述必須包括足夠的信息,使實現者可以為每一功能層進行硬體設計或編寫程序,並使之符合相關協議。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網路協議實現的細節不屬於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因為它們隱含在機器內部,對外部說來是不可見的。現在我們來考查一個具體的例子:在圖1 - 11所示的5層網路中如何向其最上層提供通信。在第5層運行的某應用進程產生了消息M,並把它交給第4層進行發送。第4層在消息M前加上一個信息頭(h e a d e r),信息頭主要包括控制信息(如序號)以便目標機器上的第4層在低層不能保持消息順序時,把亂序的消息按原序裝配好。在有些層中,信息頭還包括長度、時間和其他控制欄位。在很多網路中,第4層對接收的消息長度沒有限制,但在第3層通常存在一個限度。因此,第3層必須將接收的入境消息分成較小的單元如報文分組( p a c k e t),並在每個報文分組前加上一個報頭。在本實例中,消息M被分成兩部分:M 1和M 2。第3層確定使用哪一條輸出線路,並將報文傳給第2層。第2層不僅給每段消息加上頭部信息,而且還要加上尾部信息,構成新的數據單元,通常稱為幀( f r a m e),然後將其傳給第1層進行物理傳輸。在接收方,報文每向上遞交一層,該層的報頭就被剝掉,決不可能出現帶有N層以下報頭的報文交給接收方第N層實體的情況。要理解圖1 - 11示意圖,關鍵要理解虛擬通信與物理通信之間的關系,以及協議與介面之間的區別。比如,第4層的對等進程,在概念上認為它們的通信是水平方向地應用第四層協議。每一方都好像有一個叫做「發送到另一方去」的過程和一個叫做「從另一方接收」的過程,盡管實際上這些過程是跨過3 / 4層介面與下層通信而不是直接同另一方通信。抽象出對等進程這一概念,對網路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種抽象技術,網路設計者就可以把設計完整的網路這種難以處理的大問題,劃分成設計幾個較小的且易於處理的問題,即分別設計各層。
❼ 常用的網路協議有哪些
常用的網路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1.TCP/IP協議
TCP/IP協議用得最多,只有TCP/IP協議允許與internet進行完全連接。現今流行的網路軟體和游戲大都支持TCP/IP協議。
2.IPX/SPX協議
IPX/SPX協議是Novell開發的專用於NetWare網路的協議,大部分可以聯機的游戲都支持IPX/SPX協議,例如星際、cs。雖然這些游戲都支持TCP/IP協議,但通過IPX/SPX協議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設置。IPX/SPX協議在區域網中的用途不大。它和TCP/IP協議的一個顯著不同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mac地址。
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還需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❽ 分層網路協議是什麼我筆記本的分層網路協議被人修改了怎麼辦
網路協議是在網上傳輸數據時遵循的規則。分層只是把規則分了幾類。這樣需要哪種處理哪種,處理速度就快了。有的軟體會自己定義規則,就可能修改網路協議(多半不是人為改的),包括病毒木馬軟體也可能修改,但不一定就是病毒木馬軟體。正常情況沒什麼不好的,拒絕修改反而可能上不了網了。
❾ 網路分層協議
樓上有各個層的定義和說明,我就不拷貝了,呵呵
這里的屏蔽是一種封裝,這些都是操作系統做的事情
一般我們只能基於操作系統上進行開發,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實現網路的各個分層。也就是說,除了應用層,底層的很多東西包括物理層等等都是硬體廠商和操作系統生產商進行封裝,實現細節對我們來說是看不到的,所以說是屏蔽。大體就是這意思。
操作系統只提供開發介面,供開發人員使用。你可以不知道計算機網路是怎麼實現數據傳輸的,但是你可以用操作系統提供的開發介面實現你想要的數據傳輸功能。
至於所謂的服務,其實也就是本層封裝(屏蔽)實現細節後,對高一層提供介面(服務)。
比如,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 網路層所實現的功能必須要使用數據鏈路層的數據鏈路功能。 對於數據鏈路層來說是對網路層提供了數據鏈路服務。
形象點就是:
數據鏈路層告訴網路層,我給你提供數據鏈路服務,你就不用管我怎麼幫你建立數據鏈路,把數據傳到目的地。你只要將數據填入我指定的地方(緩沖區),我到時會自動幫你傳到目的地的。
❿ 網路協議分層的意義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運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為了為了簡化網路設計的復雜性,通信協議採用分層的結構,各層協議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高效的協調工作。對於復雜的通信協議,其結構應該是採用層次的。分層的協議可以帶來很多便利:
分層的好處有:
一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更容易管理。
二各層之間是獨立的:在各層間標准化介面,允許不同的產品只提供各層功能的一部分,某一層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介面所提供的服務。由於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所以比較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