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

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

發布時間:2022-02-07 06:22:29

⑴ 信息安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目前是處於什麼階段

mesuration safety
food safety
oral sex safety
3 phases

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趨勢

專家論壇——信息網路安全技術及發展趨勢 - 華為 中文 [ 選擇地區/語言 ]

在信息網路普及的同時,信息安全威脅隨之也在不斷增加,信息網路的安全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當前復雜的應用環境下,信息網路面臨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

安全威脅攻擊方法的演進

過去的一年裡,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確實已經有所下降,往年震動業界的安全事件幾乎沒有發生。但是在這種較為平靜的表面之下,信息安全的攻擊手段正變得更具有針對性,安全形勢更加嚴峻。信息安全威脅方式的演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實施網路攻擊的主體發生了變化

實施網路攻擊的主要人群正由好奇心重、炫耀攻防能力的興趣型黑客群,向更具犯罪思想的贏利型攻擊人群過渡,針對終端系統漏洞實施「zero-day攻擊」和利用網路攻擊獲取經濟利益,逐步成為主要趨勢。其中以僵屍網路、間諜軟體為手段的惡意代碼攻擊,以敲詐勒索為目的的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以網路仿冒、網址嫁接、網路劫持等方式進行的在線身份竊取等安全事件持續快增,而針對P2P、IM等新型網路應用的安全攻擊也在迅速發展。近期以「熊貓燒香」、「灰鴿子」事件為代表形成的黑色產業鏈,也凸顯了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企業內部對安全威脅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過去,企業信息網路安全的防護中心一直定位於網路邊界及核心數據區,通過部署各種各樣的安全設備實現安全保障。但隨著企業信息邊界安全體系的基本完善,信息安全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內部員工安全管理不足、員工上網使用不當等行為帶來的安全風險更為嚴重,企業管理人員也逐步認識到加強內部安全管理、採取相關的安全管理技術手段控制企業信息安全風險的重要性。

安全攻擊的主要手段發生了變化

安全攻擊的手段多種多樣,典型的手段包含拒絕服務攻擊、非法接入、IP欺騙、網路嗅探、中間人攻擊、木馬攻擊以及信息垃圾等等。隨著攻擊技術的發展,主要攻擊手段由原來單一的攻擊手段,向多種攻擊手段結合的綜合性攻擊發展。例如結合木馬、網路嗅探、防拒絕服務等多種攻擊手段的結合帶來的危害,將遠遠大於單一手法的攻擊,且更難控制。

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綜述

信息網路的發展本身就是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和信息安全攻擊技術不斷博弈的過程。隨著信息安全技術的發展,我們經歷了從基本安全隔離、主機加固階段、到後來的網路認證階段,直到將行為監控和審計也納入安全的范疇。這樣的演變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惡意攻擊,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網路的可信度。下面分析信息網路中常用的信息安全技術和網路防護方法。

基本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的內涵在不斷地延伸,從最初的信息保密性發展到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認性,進而又發展為「攻(攻擊)、防(防範)、測(檢測)、控(控制)、管(管理)、評(評估)」等多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實施技術。目前信息網路常用的基礎性安全技術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身份認證技術:用來確定用戶或者設備身份的合法性,典型的手段有用戶名口令、身份識別、PKI證書和生物認證等。

加解密技術:在傳輸過程或存儲過程中進行信息數據的加解密,典型的加密體制可採用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

邊界防護技術: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連設備,典型的設備有防火牆和入侵檢測設備。

訪問控制技術: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訪問。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核心策略,規定了主體對客體訪問的限制,並在身份識別的基礎上,根據身份對提出資源訪問的請求加以許可權控制。

主機加固技術:操作系統或者資料庫的實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某些漏洞,從而使信息網路系統遭受嚴重的威脅。主機加固技術對操作系統、資料庫等進行漏洞加固和保護,提高系統的抗攻擊能力。

安全審計技術:包含日誌審計和行為審計,通過日誌審計協助管理員在受到攻擊後察看網路日誌,從而評估網路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追溯分析安全攻擊軌跡,並能為實時防禦提供手段。通過對員工或用戶的網路行為審計,確認行為的合規性,確保管理的安全。

檢測監控技術:對信息網路中的流量或應用內容進行二至七層的檢測並適度監管和控制,避免網路流量的濫用、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傳播。

網路安全防護思路

為了保證信息網路的安全性,降低信息網路所面臨的安全風險,單一的安全技術是不夠的。根據信息系統面臨的不同安全威脅以及不同的防護重點和出發點,有對應的不同網路安全防護方法。下面分析一些有效的網路安全防護思路。

基於主動防禦的邊界安全控制

以內網應用系統保護為核心,在各層的網路邊緣建立多級的安全邊界,從而實施進行安全訪問的控制,防止惡意的攻擊和訪問。這種防護方式更多的是通過在數據網路中部署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病毒等產品來實現。

基於攻擊檢測的綜合聯動控制

所有的安全威脅都體現為攻擊者的一些惡意網路行為,通過對網路攻擊行為特徵的檢測,從而對攻擊進行有效的識別,通過安全設備與網路設備的聯動進行有效控制,從而防止攻擊的發生。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部署漏洞掃描、入侵檢測等產品,並實現入侵檢測產品和防火牆、路由器、交換機之間的聯動控制。

基於源頭控制的統一接入管理

絕大多數的攻擊都是通過終端的惡意用戶發起,通過對接入用戶的有效認證、以及對終端的檢查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網路所面臨的安全威脅。這種防護通過部署桌面安全代理、並在網路端設置策略伺服器,從而實現與交換機、網路寬頻接入設備等聯動實現安全控制。

基於安全融合的綜合威脅管理

未來的大多數攻擊將是混合型的攻擊,某種功能單一的安全設備將無法有效地對這種攻擊進行防禦,快速變化的安全威脅形勢促使綜合性安全網關成為安全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領域。這種防護通過部署融合防火牆、防病毒、入侵檢測、VPN等為一體的UTM設備來實現。

基於資產保護的閉環策略管理

信息安全的目標就是保護資產,信息安全的實質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在資產保護中,信息安全管理將成為重要的因素,制定安全策略、實施安全管理並輔以安全技術配合將成為資產保護的核心,從而形成對企業資產的閉環保護。目前典型的實現方式是通過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同時採用內網安全管理產品以及其它安全監控審計等產品,從而實現技術支撐管理。

信息網路安全防護策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信息網路的不斷普及,網路攻擊手段也不斷復雜化、多樣化,隨之產生的信息安全技術和解決方案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也更趨於合理化、適用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安全防禦體系已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變革:由「被動防範」向「主動防禦」發展,由「產品疊加」向「策略管理」過渡,由「保護網路」向「保護資產」過渡。

根據對信息網路安全威脅以及安全技術發展趨勢的現狀分析,並綜合各種安全防護思路的優點,信息網路安全防護可以按照三階段演進的策略。通過實現每一階段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和關鍵安全需求,逐步構建可防、可控、可信的信息網路架構。

信息網路安全防護演進策略

信息網路安全防護演進將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邊界保護、主機防毒為特點的縱深防禦階段

縱深防禦網路基於傳統的攻擊防禦的邊界安全防護思路,利用經典的邊界安全設備來對網路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採取堵漏洞、作高牆、防外攻等防範方法。比如通過防火牆對網路進行邊界防護,採用入侵檢測系統對發生的攻擊進行檢測,通過主機病毒軟體對受到攻擊的系統進行防護和病毒查殺,以此達到信息網路核心部件的基本安全。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防病毒成為縱深防禦網路常用的安全設備,被稱為「老三樣」。

隨著攻擊技術的發展,縱深防禦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網路邊界越來越模糊,病毒和漏洞種類越來越多,使得病毒庫和攻擊特徵庫越來越龐大。新的攻擊特別是網路病毒在短短的數小時之內足以使整個系統癱瘓,縱深防禦的網路已經不能有效解決信息網路面臨的安全問題。這個階段是其它安全管理階段的基礎。

第二階段:以設備聯動、功能融合為特點的安全免疫階段

該階段採用「積極防禦,綜合防範」的理念,結合多種安全防護思路,特別是基於源頭抑制的統一接入控制和安全融合的統一威脅管理,體現為安全功能與網路設備融合以及不同安全功能的融合,使信息網路具備較強的安全免疫能力。例如網路接入設備融合安全控制的能力,拒絕不安全終端接入,對存在安全漏洞的終端強制進行修復,使之具有安全免疫能力;網路設備對攻擊和業務進行深層感知,與網路設備進行全網策略聯動,形成信息網路主動防禦能力。

功能融合和全網設備聯動是安全免疫網路的特徵。與縱深防禦網路相比,具有明顯的主動防禦能力。安全免疫網路是目前業界網路安全的主題。在縱深防禦網路的基礎上,從源頭上對安全威脅進行抑制,通過功能融合、綜合管理和有效聯動,克服了縱深防禦的局限性。

第三階段:以資產保護、業務增值為特點的可信增值階段

可信增值網路基於信息資產增值的思想,在基於資產保護的閉環策略管理的安全防護思路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統一的認證平台,完善的網路接入認證機制,保證設備、用戶、應用等各個層面的可信,從而提供一個可信的網路環境,促進各種殺手級應用的發展,實現信息網路資產的增值。

在可信增值網路中,從設備、終端以及操作系統等多個層面確保終端可信,確保用戶的合法性和資源的一致性,使用戶只能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訪問控制規則進行操作,做到具有許可權級別的人只能做與其身份規定相應的訪問操作,建立合理的用戶控制策略,並對用戶的行為分析建立統一的用戶信任管理。

從業界的信息安全管理發展趨勢來看,基本上會遵循上述的三個階段來發展。目前還處於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部分技術和解決方案也在開發中。下面我們詳細介紹第二階段——安全免疫階段。

安全免疫網路介紹

採用「堵漏洞、作高牆、防外攻」等防範方法的縱深防禦網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對信息網路的安全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網路威脅呈現出復雜性和動態性的特徵,黑客日益聚焦於混合型攻擊,結合各種有害代碼來探測和攻擊系統漏洞,並使之成為僵屍或跳板,再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組合攻擊。攻擊速度超乎想像,已經按小時和分鍾來計算,出現了所謂大量的零日或零小時攻擊的新未知攻擊。縱深防禦網路已經不能勝任當前的網路安全狀況。

用戶更需要零距離、多功能的綜合保護。安全能力與網路能力的融合,使網路具備足夠的安全能力,將成為信息網路發展的趨勢。安全免疫網路基於主動防禦的理念,通過安全設備融合網路功能、網路設備融合安全能力,以及多種安全功能設備的融合,並與網路控制設備進行全網聯動,從而有效防禦信息網路中的各種安全威脅。

免疫網路具備以下兩大特點
產品、功能和技術的融合

在安全免疫網路中,安全功能將與網路功能相互融合,同時安全功能之間將進行集成融合。此時,在安全產品中可以集成數據網路應用的網卡、介面技術、封裝技術等,如E1/T1介面、電話撥號、ISDN等都可以集成進安全網關。此外,新的安全網關技術可以支持RIP、OSPF、BGP、IPv6等協議,滿足中小企業對安全功能和路由功能融合的需求。網關安全產品已經從單一的狀態檢測防火牆發展到了加入IPS、VPN、殺毒、反垃圾郵件的UTM,再到整合了路由、語音、上網行為管理甚至廣域網優化技術的新型安全設備。

此外,在交換機、路由器甚至寬頻接入設備中也可以集成防火牆、入侵檢測、VPN以及深度檢測功能,而且原有的防火牆、深度檢測、VPN、防病毒等功能也可以集成在一個統一的設備中。相關的網路設備或者安全設備可以部署在網路邊緣,從而對網路進行全方位保護。

終端、網路和設備的聯動

安全免疫網路的聯動有兩個核心。第一個核心是接入控制,通過提供終端安全保護能力,在終端與安全策略設備、安全策略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建立聯動協議。第二個核心是綜合安全管理,綜合安全管理中心作為一個集中設備,提供對全網設備、主機以及應用的安全攻擊事件的管理。在中心與網路設備、安全設備之間建立聯動協議,從而實現全網安全事件的精確控制。

安全功能融合以及聯動防禦成為安全免疫網路的主題。融合的作用將使安全功能更集中、更強大,同時安全設備與路由功能的融合、安全功能與網路設備的融合將使網路對攻擊具備更強的免疫能力;通過基於安全策略的網路聯動,可實現統一的安全管理和全網的綜合安全防禦。

⑶ 網路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⑷ 以後網路安全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哪些技術或方向會成為主流

網路安全的發展方向已經很完善了,每次護網行動都是一些企業的改變,就通俗點來再逼迫你進行安全防禦,你說的這些防火牆,入侵檢測等,都可以直接使用廠商設備,主流的技術滲透測試,區塊鏈方向會比較好點。個人感覺

⑸ 網路的發展史經過幾個階段,有什麼特徵急!!!!!!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⑹ 信息安全的發展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通信保密階段、信息安全階段、信息保障階段這三個階段.。

信息安全,亦可稱網路安全或者信息網路安全。不同的說法只不過是認知角度不同而已,並無實質性區別。

首先,信息安全是信息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沒有信息化就沒有信息安全問題。信息化發展涉及的領域愈廣泛、愈深入,信息安全問題就愈多樣、愈復雜。信息網路安全問題是一個關繫到國家與社會的基礎性、全局性、現實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其次,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應用環節。如非法操作、黑客入侵、病毒攻擊、網路竊密、網路戰等,都體現在應用環節和過程之中。應用規則的嚴寬、監控力的強弱以及應急響應速度的快慢,決定了信息網路空間的風險防範和安全保障能力、程度與水平的高低。

(6)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信息時代的安全與工業時代的安全明顯不同。國家信息安全問題,僅靠提高自主研發、實行進口替代,以及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來解決是不夠的。

國家信息安全離不開全球信息安全這個大環境,無一國家可獨善其身,自搞一套、自我封閉更是行不通的,迫切需要通過各國間合作,制定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來進行保障。

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多網民、正在邁入信息化社會的國家來說,提高對國家信息安全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加快推進國家信息網路安全保障建設,是頭等大事之一,十分緊迫。

⑺ 網路安全發展現狀

過去,網路安全得不到用戶的足夠重視,行業發展緩慢。近幾年,一方面,工信部和發改委對網路安全行業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互聯網應用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入,致使網路安全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今,5G網路、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基礎設施逐漸成為了創新熱點。網路安全產業成為保障「新基建」安全的重要基石,隨著「新基建」在各個領域的深入開展,其將為網路安全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網路安全行業政策密集出台

2013年11月,國家安全委員會正式成立;2014年2月,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充分展示了我國對網路安全行業的重視。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出台多項政策推動網路信息安全行業的發展,以滿足對政府、企業等網路信息安全的合規要求。國家層面的政策從兩方面推動我國網路安全行業發展,一方面,加強對網路安全的重視,提高網路安全產品的應用規模;另一方面,從硬體設備等基礎設施上杜絕網路安全隱患。

一系列法規政策提高了政府、企業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合規要求,預計將帶動政府、企業在網路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網路安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⑻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8)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⑼ 網路安全涉及哪幾個方面.

網路安全主要有系統安全、網路的安全、信息傳播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具體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9)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和基於本地或雲端的殺毒軟體等構成。

1、Internet防火牆

它能增強機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Internet防火牆負責管理Internet和機構內部網路之間的訪問。在沒有防火牆時,內部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給Internet上的其它主機,極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內部網路的安全性要由每一個主機的堅固程度來決定,並且安全性等同於其中最弱的系統。

2、VIEID

在這個網路生態系統內,每個網路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網路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擁有電子標識。除了能夠增加網路安全,電子標識還可以讓網路用戶通過創建和應用更多可信的虛擬身份,讓網路用戶少記甚至完全不用去記那些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採用的是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所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與簽名認證等各種處理,同時也能保障在數字傳輸的過程中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入,或者即使受到侵入也無法查看其中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哪些是網路安全的發展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每天開網路流量會流失多少 瀏覽:58
網路的弊端有哪些100字 瀏覽:281
安陽移動網路公司電話 瀏覽:209
無線網路老是無法接收 瀏覽:376
wifi無線網路放大器怎麼設置 瀏覽:430
計算機網路技術如何安裝虛擬機 瀏覽:779
有電視沒有網路信號 瀏覽:913
手機網路如何共享給蘋果電腦 瀏覽:262
肯德基開票未成功網路異常 瀏覽:126
家用無線網路怎麼樣 瀏覽:709
四川省財政專網網路安全接入規范 瀏覽:650
沒有網路如何把手機投屏到電視上 瀏覽:813
筆記本電腦沒有無線網路連接顯示 瀏覽:437
本地網路營銷公司怎麼做的 瀏覽:177
不用網路怎麼投屏到台式電腦 瀏覽:179
合肥移動網路快嗎 瀏覽:650
路由器至少有幾個網路地址 瀏覽:693
i開頭的網路監控手機 瀏覽:594
網路安全是指什麼需要保護 瀏覽:991
網路視頻直播平台有哪些 瀏覽:82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