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資本建設的目的是什麼
親親您好,文化資本是一種知識、行為和技能的積累,一個人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行為和技能來展示自己的文化能力和社會地位。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在1973年與讓-克洛德·帕賽隆合著的論文《文化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中創造了這個詞。布爾迪厄後來在他1979年的著作《區分:對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中將這一工作發展成一個理論概念和分析工具。
布迪厄和帕賽隆在他們早期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中斷言,知識的積累是用來加強階級差異的。這是因為種族、性別、國籍和宗教等變數往往決定了誰能獲得不同形式的知識。社會地位也使某些形式的知識比其他形式更有價值。
具象狀態的文化資本
布迪厄在1986年的文章《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中將文化資本的概念分解為三個部分。首先,他認為它存在於一種具體化的狀態中,這意味著人們通過社會化和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的知識存在於他們自身。他們獲得的特定形式的具體文化資本越多,比如古典音樂或嘻哈音樂的知識,他們就越有可能去尋找它。至於規范、風俗和技能,如餐桌禮儀、語言和性別行為,人們在世界各地走動和與其他人互動時,往往會表現出具體的文化資本。
客觀化狀態下的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也是以物化的狀態存在的。這指的是個人擁有的可能與他們的教育追求(書籍和電腦)、工作(工具和設備)、衣服和配件、家裡的耐用品(傢具、電器、裝飾用品),甚至是他們購買和准備的食物有關的實物。這些物化形式的文化資本往往表明一個人的經濟階層。
制度化的文化資本
最後,文化資本是以制度化的狀態存在的。這是指文化資本的衡量、認證和排名的方式。學歷和學位是最好的例子,還有職位、政治職位和丈夫、妻子、母親和父親等社會角色。
重要的是,布爾迪厄強調,文化資本存在於與經濟和社會資本的交換體系中。當然,經濟資本指的是貨幣和財富。社會資本是指個人可以支配的與同齡人、朋友、家人、同事、鄰居等的社會關系的集合。但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可以相互交換的。
有了經濟資本,一個人可以購買進入著名教育機構的機會,然後獎勵他有價值的社會資本。反過來,在精英寄宿學校或大學積累的社會和文化資本可以通過社會網路、技能、價值觀和指向高薪工作的行為交換為經濟資本。出於這個原因,布爾迪厄觀察到,文化資本被用來促進和加強社會分裂、等級制度,並最終導致不平等。
這就是為什麼承認和重視非精英文化資本是很重要的。獲取和展示知識的方式因社會群體而異。想想口述歷史和口語在許多文化中的重要性。知識、規范、價值觀、語言和行為在不同的社區和地區是不同的。例如,在城市環境中,年輕人必須學習並遵守「街頭守則」才能生存。
每個人都有文化資本,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來駕馭社會。它的所有形式都是有效的,但殘酷的事實是,它們在社會制度中並沒有得到平等的重視。這帶來了真正的經濟和政治後果,加深了社會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