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河流淌里讀懂馬鞍山讀書感悟
題記——
孫仁壽先生是筆者34年前的高中歷史老師,我是他教的最後一屆學生。不久,他就調離教師崗位,去了市委宣傳部。之後,他從政、從企直至退休,我們再無聯系。感謝強大的朋友圈,一直有孫老師的圈粉分享他在全國著名微刊《同步閱讀》文學平台的各種文章。我們也慢慢知道了老師不為我們所知的人生經歷。紙媒時代,我們師生曾分別有文章出現在某一份報紙上同版同框的經歷。網路時代,我們又因同樣的興趣愛好隔空致意,互相點贊分享。對於坊間一直稱呼他為「孫老」,我一直感到難以理解,因為孫老師在我心中一直是當年意氣風發,正當壯年的樣子。直到不久前,我們師生闊別30多年後的一次線下交流,我們才真的知道歲月的無情,才知道,我們的老師真的老了。還有幾天就是我們孫老師66周歲的生日,這個生日過去叫「耆壽」,是指解甲歸田、告老還鄉的德高望重的老人頤享退休幸福生活的壽辰。在這里,學生謹以此文表達老師對自己文學啟蒙的敬意,並祝我們的老師生日快樂,六六大順!
2021年的5月份,我接受過一個北師大的紀錄片攝影團隊關於「馬鞍山城市記憶」的采訪。馬鞍山已經建市65周年,是安徽省最年輕的城市,關於這個城市曾經的建設者,記錄者,他們有一個很宏大的采訪提綱,他們一直想從一個年輕人的視角試圖去解讀這個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我想手中的這本孫仁壽老師的《心河流淌》正好符合了他們的采訪意圖,完全可以通過這一本書,讀懂這座城。也可以通過這本書,去了解一個幾乎和這個城市同時成長起來的退休老人個人成長的心靈史,也可以通過這本書去了解一個普通家族近百年的歷史變遷,去感嘆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鄉土教材。
《心河流淌》是孫老師退休後的散文合集,也是全國著名微刊《同步悅讀》文學平台推出的首部個人作品集。
這本書基本上收集了老師退休後的各種回憶文章和部分游記。正是有了歲月的積累與積淀,加上老師人生閱歷的豐富,文章有著濃濃的歷史厚重感。孫老師不愧為歷史專業出身,他的字里行間一直保存著對歷史真相的還原,並努力尋求歷史發展的溫情一面。老師經常引用老人家的一句話「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通過與老師的文字和線下溝通,老師的豁達與爽朗一直打動我。孫老師最初的職業是授道解惑,後來即使不再從事教師職業,他依然用手中的筆宣傳正能量,展示人性的善。
無論是對父母、愛人及子女的親情,還有對城市發展中的各種曲折進程的惋惜,抑或他在世界各地游覽後對各地風土人情的歷史追問——那是類似於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因此,我認為該文集是孫老師一部個人的心靈史,一部家族的百年家史,也是我們這個新興工業城市的發展史。
1949年的春節前後,孫老師祖籍地安徽無為迎來了一支解放軍隊伍,他們的前身就是在這里堅持了八年抗戰的新四軍第七師,只是這支隊伍壯大了許多,隊伍里的一位解放軍幹部就是多年前隨新四軍北撤的孫老師的小爺爺。人民子弟兵又回到了家鄉,家鄉的人們自是歡欣鼓舞。孫老師的父親就在其叔叔鼓勵下參加支前工作。軍民團結一致,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口號的鼓舞下,大家都在做好渡江前的准備工作。這年春天,一聲炮響,百萬雄師在1000多公里的戰線上橫渡長江,江南小城當塗迎來新生。
在歡迎解放軍進城的人群中,孫老師的母親在隊伍最前列敲打起歡慶的腰鼓。身材高挑,且面相清秀的母親轟動了整個當塗縣城,也吸引了那些風塵僕僕,千里奔襲的大兵,當然也有跟著解放軍渡江後,一路推著獨輪小車運送物資的父親。
那一刻,這個城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那一刻兩個年輕人也開始了他們生命中新的征程。父親留在了這座城,若干年後,迎娶了孫老師的母親。1955年底,孫老師出生在當塗小縣城。1956年,當塗縣城的北鄉,一座新型的鋼鐵城市——馬鞍山析出成立。這座安徽省最年輕的城市吸引眾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支援建設。於是,還在襁褓中的孫老師被丟給了外婆撫養。年輕的父母用汗水和青春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不久,孫老師和外婆來到父母的城市,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父母的忙碌,去見證一座城市從荒蕪走向繁榮。同時,他也用輕松的筆調記錄自己孩提時的歡愉,青春期的萌動,大時代的激情。
孫老師下過鄉,插過隊,又是文革結束後載入史冊的77級大學生。大學畢業後,當了八年中學教師,做了八年市委機關幹部。在90年代又響應號召,到市國有企業掛職做了企業老總。他經歷了9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陣痛,也見證了許多企業在市場大潮中的涅槃重生後的輝煌。退休後,他和妻子繼續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真正做到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作為一位50後,孫老師幾乎是和共和國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不僅是這個城市的建設者,也是這個時代忠實的記錄者。
孫老師的文字細膩而綿長,記錄的幾乎都是身邊的人和事,他自稱是「半個文化人」,對晚輩而言,我們只能是仰之彌高了。正如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仁者見仁》的序言作者,本土著名作家戎林先生經常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作家一輩子都是在寫自己。他寫自己的成長,也寫到了在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社會的關愛。他享受到了父母之舔犢之情,愛妻的相濡以沫,女兒的關愛有加,老師的諄諄教誨。同時,他也是愛的傳遞者和施與者,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與學雷鋒活動,幫助板車師傅推貨,且常年不懈,得到了社會和校方的點贊,少年施樂的善舉得到肯定,一顆善良的種子從此埋下。
無論是工作之餘,還是退休以後的全力以赴,我們這個城市的愛心車隊慈善活動是在孫老師的支持下得以推動的。馬鞍山愛心車隊一直是我們這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而這風景的背後則一直閃耀著老師忙碌的身影。
孫老師自稱暖男,他的很多女學生多年後跟我們這些傻男生透露:孫老師的形象就是他們未來擇偶的樣板和標准。孫老師的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之風肯定是遺傳自他的父母。在他諸多的親情散文中,總是繞不開他的漂亮母親。無論是鼎革之際,那個在迎接解放軍入城的手拿紅綢,敲打腰鼓,婀娜多姿,驚艷一座縣城的芳華正茂的小姑娘,還是多年以後的1970年代初,即使已經成為多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一張樸素的照片放大、著彩擺放在解放路工農兵照相館櫥窗里供人觀賞。在那個美還屬於禁忌的年代,母親的打扮為成為這個城市眾多年輕媽媽偷偷模仿的時尚對象。作為一名學校就在照相館邊上的中學生,孫老師也會招來女同學們的指指點點,他就是那個漂亮媽媽的孩子。孫老師的文章里沒有表露他當年的心理感受。但多年以後,新婚的師娘卻偷偷地告訴他,當時,女同學們都很喜歡那張照片,她沒想到,這位漂亮媽媽會成為自己的婆婆。
就是這樣一位美麗的母親,卻在最好的年華早逝,成為老師心中一輩子的隱痛。在本文集的篇首《一件未織完的毛衣》就收錄了作者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文中以一件母親為舅舅未織完的「毛衣」為貫穿全文的線索,表達了兄妹情深,母子、母女之間的不舍。母親去世後,老師將母女接力織好的毛衣送到病榻上的舅舅面前,「大舅將毛衣拿在手中的那一刻,他用那雙並不靈動的雙手輕輕撫摸著,撫摸著,彷彿在撫摸妹妹的臉,撫摸妹妹的手,生怕驚醒了熟睡的妹妹,生怕弄臟了毛衣。一生剛毅,從不輕易流淚的大舅,突然間,將整個臉埋在那件藏青色的毛衣中,象一個委屈的孩子似的,放聲痛哭。那哭聲驚天地,泣鬼神。那哭聲令我們在場的親人,為之而心碎。」——這樣的段落怎能不讓人潸然淚下呢?即使筆者已經在朋友圈看過多遍,但在復述敲打著這些文字的時候,淚水依然模糊了我的雙眼。該文多次被選送為本地中學鄉土教材供學生們閱讀,閱讀課上的孩子們再次感受到這人間大愛,哀痛不已——這是文字的力量,親情的力量。
在《追憶告別恩師的那個夜晚》一文中,作者記述了自己的恩師在彌留之際想見自己一面。在那個秋日的雨夜,夫妻二人接到電話後,立即起身從城市的最南面到城市最北面的醫院,一直騎行了二十多公里,但趕急趕慢,還是未能見上恩師一面。趕到病床前,醫生已經開始清理搶救設備。夫妻二人懊悔不迭,不顧一身雨水,跪倒在地放聲大哭。當醫生知道他們是師生關系時,既感動又敬佩。雖然他們沒有見到老師最後一面,他們還是執弟子之儀,為恩師擦拭身體,給老師換上他最喜愛的中山服,與這位亦師亦父亦友的老人體面且有尊嚴地告別。這是怎樣的師生情啊。
這里就不劇透老師的美文。孫老師史學出身,撰寫身邊瑣碎事的同時,又不忘記作為一個曾經的史學工作者,發掘歷史背後的故事。我們完全可以手捧這本書,按圖索驥,去慈湖江邊看楚霸王不肯過江東的馬鞍山,去採石磯虞允文大戰金兵的古戰場;去花山看看沙塘的變遷,去解放路看看當年的「馬鞍山王府井」商業一條街,還可以沿著毛主席兩度視察馬鞍山的幸福路上,去看看九號高爐。
這本書是作者一生成長的編年史,是這座城一個普通家族在歷史大潮中,砥礪前行,在愛的路上一代接著一代傳承美好品格的歷史,也是我們這塊古老土地上一座美麗新城的最壯麗的發展史。
我們慶幸,在快餐式的碎片閱讀時代,依然還有那麼龐大的一群人一直在堅守最初的文學夢。雖然,圓夢的載體有所變化,但在快速發展的網路時代,我們還能感受到老師心靈與時代共振,激情攜歲月無減。
在同學群里,孫老師每天都會發一段詩句與同學們共勉。因為他當年是我們文史學社的指導老師,曾帶領我們去走訪過學校不遠處的剛剛發掘的晉代古墓,曾帶我們騎行數十里去當塗大青山去拜謁李白墓。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孫老師實際上在30多年前就超前實踐了。我們在他眼裡永遠是當年那些個不諳世事的小作者們,其實,他的學生已經有很多也已經開始享受起快樂的退休生活了。這里選一段老師自擬的對聯:品似雲霞求靜潔;詩如露雪要清新。
雲霞之靜,露雪之清——正是人間好風景。這是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一段話改變而來: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是老師退休生活的自況。鉛華洗凈,人生的靜謐值得品味。繁華已過,歲月的靜好需要珍惜。我們也祝願我們的老師,退休生活幸福美滿,且佳作不斷,期待老師的下一部作品集能很快與關心他的作者們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