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網路輿情管理的重要意義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並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准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輿論監督與司法、立法、行政並成為國家的四大權利機關。
網路具有互動性,常常有許多網民願意參與到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的討論中來,進行實時交流,這一現象加速了我國民主政治的進步。
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眾關心什麼、議論什麼、建議什麼,時時處處做到聽取民聲、體察民意、匯聚民智,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訴求,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創新方式,也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渠道。
目前,「網路問政」已經成為各級黨和政府體察民意的重要平台。
⑵ 網路為政府公共關系帶來哪些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公關存在的問題:1.危機公關主體媒體素養較差。近年來,社會中出現了大量有悖常理、對人民群眾情感與理性造成極大沖擊的公共危機,在此類公共事件中,政府都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事實上,雖然互聯網輿論有能力成為公權力機關改善自身的重要動力,但若是每當出現公共危機時,政府都不能夠體現出其在擁有龐大資源下應體現的功能,那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仍將出現。2.缺乏科學合理的危機應對手段。目前,在公共危機預警、處理、評估機制的建構上,各地政府需給予充分重視,避免陷於被動地位。《突發事件應對法》為地方政府解決與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因為危機管理體系尚未得到完善與優化,危機預警與應急制度也難以滿足危機公關的需要,地方政府仍存在危機應急反應慢,各部門相互分離,區域之間、單位之間缺乏合作等問題。3.部分單位濫用公共權力。針對部分單位濫用公共權力問題,通過新媒體來曝光是一個很好的監督途徑,避免了在傳統監督制度下舉報人信息暴露招致報復的風險。4.信息流通不暢。新媒體的出現拉近了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滋生了民眾需求與政府供給不配套的問題。受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這些問題將會導致政府內部信息傳播緩慢、滯後,一旦危機事件爆發,甚至會損害公眾的利益、破壞政府公信力、危害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對策:1.提高地方政府危機公關水平。增強危機公關意識,提升新媒體使用能力。在處理公共危機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應積極面對,採取完善的應急措施,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來發布澄清信息,還可以將各個官方微博聯合起來發布信息,提高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及時安撫公眾情緒,促進危機事件的有效解決。2.加強與公眾的溝通。當前,有關各方在重視互聯網輿論的同時,也應該探索建立一個非互聯網的、對各方觀點更具包容性的溝通平台。更應該在法律框架內讓更多的互聯網意見領袖參與到行政決策過程中,建立起一個更為和諧、能夠包容各方意見的互聯網協商機制,有效舒緩過於緊張的互聯網輿論氛圍。網民還應該明白,毫無根據的造謠、謾罵並不會使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只會在宣洩情緒後損毀自己的形象。要構建政府公信力,就應該重點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雖然互聯網輿論場的凈化是一項需要長時間努力的系統工程,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唯有真誠而務實地行動,才能夠使現狀改變。而政府在理念與實務上的改革,更與各方未來在互聯網輿論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有深刻聯系。3.構建新媒體語境下的高效率公共信息平台。網路時代,政府必須提高在政策制定、政策落實、行政等方面上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群眾的意願訴求來開展宣政、問政等工作,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與政府的良好形象,避免在出現公共危機事件時,由於相關部門准備工作不充分,而使政府陷於被動的局面,導致危機事件惡化。要對網路輿論的監管與操作體系進行創新與調整,使其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開展管理工作過程中,要保證有關信息的公開性。
根據危機不同階段構建地方政府公共危機公關應對機制:一是在危機潛伏階段建立輿情預警與收集機制。地方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數據來把握好互聯網輿情走向,分析互聯網輿情發展的客觀規律,為相關決策者提供更客觀、科學的建議。二是在危機初顯階段建立信息公開機制。信息公開不僅僅是政治倫理上應盡的義務,更是法理上應承擔的責任。要健全現有新聞發言人制度,第一時間發布與事件有關的新聞與政府的應對措施,避免社會出現恐慌情緒。要依法保護互聯網謠言事件中的受害人,並對加害人(即謠言信息源頭)從嚴從重打擊,為網民建立誠信仁愛的互聯網輿論觀念。三是在危機發生階段建立輿情引導機制。在公共危機爆發之後,政府應該對公共危機中的互聯網輿論尤其是自媒體輿論給予高度重視,收集和回應民意,回應互聯網民意、客觀公布事件信息,舒緩乃至消除公眾的恐慌情緒。同時,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在鞏固對於傳統媒體的掌握時,也要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對能夠翔實迅速發布事件新聞的媒體進行褒獎,並力求通過各種手段保證媒體的科學性、客觀性,而不僅僅是通過消極地封鎖信息、刪除網帖、禁止媒體報道來控制事態。要盡量避免群體性事件暴力化、非理性化,避免刺激參與者已經極其敏感的神經,以理性冷靜的姿態理解群眾訴求。培養意見領袖,在危機輿情出現時,意見領袖將幫助政府引導互聯網輿情,營造理性、客觀的輿論氛圍。四是在危機消退期建立輿情處理機制。當公眾對政府的處置或行政行為表示質疑時,地方政府必須根據法律流程開展調查,並在不影響調查的前提下全程公開信息。還應該按照法律法規,對事件中的受害人進行定損賠償,並協助他們進行各項安置工作。對相關責任人從嚴從重處理,責令責任人所在單位限期整改,將地方政府的風險分攤到各個部門身上。
⑶ 如何改善網路民意對政府政策制定的影響
一、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網路環境
針對網路自身的獨特性,並且根據地方的特點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規章制度,從而有效地完善網路的社會影響力,並最終影響行政部門相關規章制度的出台。多年來,中國在社會言論等方面的作為顯示出當前的網路監管方式無法適應時代要求。這一現實背景迫使行政部門必須積極地改善監管途徑,並正視互聯網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注重網路的特性,從而對症下葯,有效地改善和引導網路在呈現群眾意願方面的效果,從而在「疏」和「導」這兩大方針下,有效地做好互聯網的監管工作。那麼,該怎樣有效地提升各個行政部門的網路背景,具體而言有:
(1)加強硬體條件
近些年來,中國絕大多數的行政部門開始藉助網路開展行政工作,以期藉助網路加強官方與民間的對話。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要加強硬體條件的建設,從而有效地奠定硬體條件,唯有如此,民間與官方的對話才能通暢,對話的效果也將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此外,必須要完善相關輔助功能,如:抓取相關數據的輔助工具,對數據進行讀取分析的專業人員,維護好網路通常的傳播渠道,及時保養相關硬體。
(2)充分發揮互聯網所擁有的信息效應,使得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根據。第一,相關行政部門要積極公布相關的政策法規等數據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確保民間、官方的對話。最典型的一個事例,就是「被就業」,在這個事件中,互聯網為民眾關注這一事件提供了平台。假設失去了互聯網這個平台,那麼這個問題能夠產生的影響在短時間內是十分有限的。正因為如此,互聯網的存在已經極大地撬開了行政部門的行政透明度。而這些也促進了信息公開。此外,社會的資源、政府的數據等成為民眾的共享,這也讓單獨的個體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新路徑。除此以外,行政部門還要從海量的互聯網數據中發掘出利於自身發揮作用的內容,並且在實現政策劃定的過程中,積極地藉助網路反饋信息給群眾,在這樣的方式下才能有效地確保具有價值的意見傳達到決策層面,而這一層面也將在確保群眾獻言路徑通暢,同時有效地推進相關規章制度的合理、有效、為人民服務。
(3)藉助法律的幫助。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可以藉助法律將其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並且通過一個身份證注冊一個網路用戶名等方式實現對其的監督管理。此外,還應當在法律的層面上,清晰地明確網民的權利、義務、不可違反的邊界,以及國家、民族的利益邊界等。再者,網路公司也要積極加強自身的監管管理工作,切實做好自身從而維護好社會權益。第二,互聯網行業還應從社會道德層面來完善自身,藉助這一力量來提升網路治理的層次和水平。行政部門則需要藉助監管來有效地減少網路傳播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4)注重技術。進一步強化社會主流媒介的作用,充分發揮它們的社會影響力,並且在此過程中培育出一個具有決斷力的行業領導者。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確保整個社會的信息及時有效地發布,並從根源上解決、削弱網路帶來的負面作用;再者,還應當培育出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團隊,這樣才可以從更加豐富的層面上引導群眾理性上網,倡導合理建言。
(5)這種對互聯網運用主體的培養,一方面要讓每個民眾公平參與其中,並且有意識地培養民眾的政治意識、是非觀。唯有如此,網民參與到網路民意中才能催生出有效的信息。但是當前參與到網路平台上的網民,無論是閱歷還是學識等等都存在極大的差距,且這些群體的散居特點進一步導致當前網路上出現的信息和數據不恰當、不合理。所以,行政部門一定要重視這一點,並且有步驟地加強網民是非觀的培養等,從而引導他們進入到恰當的社會討論中。
(6)強化參與主體的自覺意識
群眾是當前互聯網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參與者。所以,一旦中國的群眾可以在網路上理智地分析問題,辨證地看待問題,病同行政執法者進行對話才可能獲得預期目標。在這樣的方式下產生的言論也才會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中國的人口基數是龐大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參與到網路世界中的人也呈直線上漲,然而正是這一客觀的背景導致中國群眾參與到網路發言的水平高低不同,而這些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到這一龐大群體的素質提升。久而久之,不少人將網路視為獲得自我滿足感的方式與路徑,那麼互聯網呈現群眾訴求的功能也將被削弱。所以,相關部門有義務也必須採取適當的方法來提升中國民眾運用網路的水平和加強群眾對網路的認識。
二、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與網路民意互動的制度保障
(1)建立網路發言人制度。
這種呈現群眾訴求的方式是建立在互聯網這一平台上的,因此,互聯網就變為了一個單
純的工具和渠道,而中國的相關部門在實現信息公開透明的同時也要適當地藉助互聯網這一渠道。
第一,創建一支高素質,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聞發言人隊伍及相關規章要求。而且這一隊伍同以往的團隊有很大的差別,因為這一隊伍的建立不僅僅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而且其構成人員往往不具有相應的職位,正是這種構成的差別導致了這支隊伍在公布信息時發揮
的作用不再是以往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是一種基於自我意識覺醒的形式。在這樣的形式下,這一團隊的參與者必然擁有良好的新聞嗅覺,能夠了解網路參與主體的訴求,並且善於應用互聯網同訴求主體建立溝通對話的渠道。
第二,這支隊伍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要通過身份證一對一比照的方式,在互聯網上獲得個人的賬戶,再完成相關工作,在這個賬戶內的一切言論都必須承擔相關的義務和法律規定。
第三,每一個參與者還應當明確一點就是自己本身也是網路參與主體之一,所以在平等意識下同其他主體進行溝通,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切實解答群眾的疑問。第四,建立起相關的渠道,使得群眾同官方擁有一個便利的交流路徑,這樣官方才能有效地依託自身強大的設備和專業人員形成一個合理的網路問政道路。
第五,官方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吸納優秀人才,並壯大這支隊伍的力量,保障相關數據公布的准確性、有效性。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在時效性上解決掉隱患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最終促進社會的發展。當前互聯網的進步令媒介開始尋求以其為平台的傳播方式,並且變得愈加重要,那麼這支隊伍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並有效地完善自身。例如,在中國的觀念前衛地區,相關黨政部門已經藉助互聯網搭建起了官方同民間的對話載體,如微信、微博等。這樣就藉助互聯網這一平台上有效地倡導了官方與民間平等對話的模式,也藉助虛擬的世界縮短了兩者的距離。
(2)建構網路監管機制,疏通網路傳播渠道
中國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群眾參政議政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而網路的發展也讓中國人民擁有了表達自己參政議政意願的平台,在這個網路的世界中,中國人民開始集中對
某些問題,特別是涉及自身利益、影響國家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正因為如此,這一虛擬平台也令行政部門在決策中遇到不少阻礙。目前,一旦互聯網呈現民意的平台發生了故障並威脅到中國政府的統治,那麼強制性措施就會出現。我國對這一平台的態度為
「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當前,我國面臨著社會的轉變,還需要解決諸多的問題,如數據龐雜混亂、眾多的主義泛濫,而這些都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並藉助相關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並有效減少隱患。此外,國家也應當改善對互聯網在傳播方面的具體限定,用其他的手段開展宏觀宏調,這樣才可以真正地讓群眾的意見發揮作用。
簡言之,我國當前在這一領域中採取的策略為鼓勵發展與監管並重,並且注重這個載體
在社會發展中的效力,另外藉助國家的管理是的我國能夠更好地發展。此外,中國如何將互聯網並入相關的軌跡中,才能夠更好地減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相關的行政部門要適當地加強對網路的監督。中國政府必須要從以前的被動應對、強制性措施,
到藉助有效調控、實現網路自覺發展的方式。此外,還要特別關注的一點就是,一旦有關這一行業的相關法律及規章制度制定出來時,還要藉助管理網路及相關的應用方式,來建立有效的立體化的監管體系。
三、提升地方政府科學對待網路民意的能力
(1)正確認識網路民意,形成長效的網路對話機制。
1、藉助這一平台使得各行政單位的職能范圍擴大,特別是基層的行政部門要注重完善自身,並藉助網路開展工作的途徑,要及時地了解群眾在網路上的言論,這樣才可以在有問有答的方式下有效地加強該渠道的作用。再者,對行政部門的業績評估時,可以適當地引入群眾在網路上打分的方式來完善,通過這種聯合的評估有效地評定政府部門的工作成效。當前網路的興盛也是相關部門轉變形象的一大時機。因此,行政機構一定要注重群眾在網路問政中的作用,完善和擴大互聯網在推動、提升民眾參政問政的水平,繼而形成良好的對話平台。
2、發揮地域內的互聯網功能,尤其是一些受到民眾喜愛的區域,輔以相關的主題,然
後配合宣傳,使得民眾在相關規章制度形成前,能夠有效地參與到政治決策和建議之中。
3、再者,行政工作人員也應當將自身定位為網路參與主體,並積極參與到其中,同網
民進行溝通,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他們掌握好互聯網這個工具的水平,也可以為他們日常的業務開展添加助力。所以,部門應適當地引導工作人員積極藉助地方網站的作用,
從而使這些網路媒介手段在具體的運用中發揮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到一點就是適當地加強兩個主體的對話渠道,從而有效降低隱患。
4、提升行政幹部在新時代下面對網路,處理政務的水平,從而有效地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確保相關內容的安全性。
(2)科學研判網路民意,客觀有效地分析網路輿情對網路民意。除了技術性層面的監測外,更要進行客觀有效地分析。
1、行政機構應及時同相關的熱門互聯網路公司合作,如建立起共同的合作機構,構建起對網路信息的篩選、抓取,而且在這一時期還要積極地向一些關鍵性的互聯網單位取經。
因此,行政部門應考慮適當地建立起專業的信息抓取、分析隊伍,在這支隊伍中,不僅要有相關的領導者,還要有對這一行業有所了解的專業學人,並且要擁有專職於信息數據抓取、分析的工作者,負責同網民溝通的具體工作者,以及在心理領域等其他領域的學人。
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搭建起對互聯網監管的體制,然後從不同的路徑加強對信息的全方位搜索和解讀。
2、將整個過程全部聯通起來,將事件的產生、發展、高潮、結束等囊括起來,這樣才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繼而有效地聚焦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當前,
藉助對熱門搜索、敏感問題進行處理的方式的借鑒,可以將最為核心的內容遞交給決策層,但是這樣的方式其實與我們廣泛意義上的注重群眾訴求依然有一定的區別。
3、注重區縣一級行政單位在這方面的水平建設和研判,貫通不同的企業部門,確保不同單位內的工作者能夠在獲得保障的同時有效地融入其中。
此外,應適當地收錄人才。畢竟這一級別的單位中,往往是官民之間的沖突大、糾紛多的區域,因此,注重這一方面的工作不但可以做好相關工作,還可以及時消除隱患,從而為更高級別的行政單位決策提供案例。
4、實事求是,從自身特點出發,發現問題,從而根據當地經濟、民俗等發展來找出方法。
當前很多地方的這一處理手段就是面對問題,臨時解決問題。這一方式不僅沒有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而且也容易加大群眾對決策層的誤解。久而久之,群眾不再相信行政部門,行
政部門在解決問題、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的矛盾也不斷呈現出來。再者,相關部門的威信將喪失。所以,一定要了解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實事求是,注重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才可以真正地做好這項工作,並且樹立起行政部門的形象。
(3)理性發揮網路民意,為法治建設增添內動力
對互聯網上民眾的訴求加以抓取、分析不應該只涉及某一個具體人的意願或者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事件,而應當是在這一方法論的指導下營造出一個正常情況下可運轉、符合各方要求的體系,從而讓群眾的意見浮現出來,並且為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1、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特別是有所節制地壓制當前互聯網中存在的惡性重傷等問題,藉助法律的力量來明確具體的職責,甚至有必要為這一主體設置相關的專門性的部門。這樣才可以切實地實現法制與德治的結合。
2、對於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群眾訴求,應當是重視這些數據的來源,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依據這些材料,並在法治的名義下,設計出更為具體而合理的規章制度,並最終有效地抓取到有效的輿論內容,最終實現群眾問政,推進社會進步。
四、改進地方政府對網路民意的回應策略
做出選擇所遵循的內容其實就是滿足群眾互聯網訴求的根本。
(1)積極面對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的流通所需時間很短,因此,民眾往往對於那些具有極大社會影響力的事件充滿了好奇心,他們也會在第一時間傳播這些內容,而這也將最終匯聚為較大的社會訴求。
(2)階段性關注
在面對一些發酵時間長的問題時,相關部門還應當保持跟進姿態,並且任何時段都要及時地發布內容從而更新事態發展情況。這一方式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一些備受群眾關注,時間跨度長的問題。還能夠很好地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3)持續應對
有關部門面對任何一個重大突發問題市都應該配備一個較為合理的策略預案,這樣一旦在相關的問題解決後,那麼民眾的注意力也會減少。所以,群眾在互聯網上遇到這一類問題,一般而言都會選擇進入其中並加以了解和討論。而這些問題也關系著中國社會的和諧平穩發展,所以在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和信息抓取等方面,相關部門要有大好長期戰爭的心理預期,並能夠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改變這些條款的基本要求、原則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並輔以相關的疏導、教育。
(4)有所選地面對
相關部門在對群眾訴求做出回應時一定要認識清楚自身的定位和所需回答的問題的范疇。這樣才可以確保行政部門的權力用在了刀刃上。
此外,相關部門還應明確一點即當前很多的群眾藉助互聯網表達訴求時往往有很大的誇張成分和眾多錯誤的信息。但是面對這個情況,相關部門也不要盲目地選擇一些強制性方式進行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