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際網路發展史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網際網路的來歷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 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 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 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 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 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裂模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 許各大學、 *** 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 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A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A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NSFnet不 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ANSnet則是A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肆灶緩。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編輯本段]
網際網路的過去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 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辯廳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CNNIC披露由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原文
第一封從中國發出的電子郵件的列印件
本報訊(記者張瑾)昨天,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網上發布了新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在該大事記修訂過程中,技術人員首次核實並確認了我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原文內容。
確認的結果顯示,第一封從我國發出的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發往德國的。通過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檔案館聯系,CNNIC查到了這封郵件的列印件。
附全文:
1. 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是通過義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義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
3. 1988年初,中國第一個X.25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當時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採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進的採用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體包,通過X.25網與加拿大UBC大學相連,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5.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當時郵電部的X.25試驗網(CNPAC)實現了與德國研究網(DFN)的互連。CRN的成員包括:位於北京的電子部第15研究所和電子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位於成都的電子部第30研究所、位於石家莊的電子部第54研究所、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等單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標準的電子郵件、符合FTAM標準的文件傳送、符合X.500標準的目錄服務等功能,並能夠通過德國DFN的網關與Internet溝通。
7. 1989年10月,國家計委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項目--國內命名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世界銀行命名為:National 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簡稱NCFC)正式立項,11月,該項目正式啟動。NCFC是由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的一個高技術信息基礎設施項目,由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教委配套投資和支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當時立項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計算機internet發展史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有人說是由於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認為計算機產生的根本動力是人們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是為了把人的大腦延伸,讓人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正如汽車的發明是使人的雙腿延伸一樣,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是對人腦智力的繼承和延伸。近10年來,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管理、辦公自動化等。由於計算機的日益向智能化發展,於是人們乾脆把微型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了。
計算機產生的動力是人們想發明一種能進行科學計算的機器,因此稱之為計算機。它一誕生,就立即成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掀開自工業革命後的又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
要追溯計算機的發明,可以由中國古時開始說起,古時人類發明算盤去處理一些數據,利用撥弄算珠的方法,人們無需進行心算,通過固定的口訣就可以將答案計算出來。這種被稱為「計算與邏輯運算」的運作概念傳入西方後,被美國人加以發揚光大。直到十六世紀,發明了一部可協助處理乘數等較為復雜數學算式的機械,被稱為「棋盤計算器」,但這時期只屬於純計算的階段,要到十九世紀才有急速的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 *** 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 *** 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計算機。 40年代中期,馮.諾依曼(1903-1957)參加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小組,1945年設計電子離散可變自動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puter),將程序和數據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儲存在存儲器中。這使得計算機可以在任意點暫停或繼續工作,機器結構的關鍵部分是中央處理器,它使計算機所有功能通過單一的資源統一起來。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製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圖中左為莫奇利)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佔地170平方米,重30噸,有1.8萬個電子管,用十進制計算,每秒運算500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 *** 部門......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006年底,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騰訊的價值已經達到了60億美金。
Ⅱ INTERNET是什麼,,他可以做什麼
① internet 互聯網
[編輯本段]
internet = 互聯網(網際網)
② Internet 網際網路
[編輯本段]
Internet = 網際網路(最大的那個「國際互聯網」)
Internet是什麼?
[編輯本段]
或許有人認為問題似乎太簡單了,就象問一個成年人什麼是水。是的,網路將來就是像水一樣,人類是離不開它的。
Internet,中文正式譯名為網際網路,又叫做國際互聯網。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全球網路。一旦你連接到它的任何一個節點上,就意味著您的計算機已經連入Internet網上了。Internet目前的用戶已經遍及全球,有超過幾億人在使用Internet,並且它的用戶數還在以等比級數上升。Internet是一個「沒有首腦,沒有法律,沒有警察,沒有軍隊」的機構,沒有人能完全擁有和控制它。在許多方面,Internet就象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加入聯邦的各網路成員對於如何處理內部事務可以自己選擇,實現自己的集中控制,但是這與Internet的全局無關。一個網路如果接受Internet的規定,就可以同它連接,並把自己認作它的組成部分。如果不喜歡它的方式方法,或者違反它的規定,就可以脫離它或者被迫退出。Internet是一個「自由王國」。
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路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有關決議:將「互聯網」定義為全球性的信息系統——
1. 通過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邏輯地鏈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其他協議基礎之上的。
2. 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他接替的協議或與互聯協議(IP)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 可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使用高水平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
實際上由於互聯網是劃時代的,它不是為某一種需求設計的,而是一種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總的基礎結構。你也可以從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各個層面去解釋理解其意義和價值。
或者說Internet是一項正在向縱深發展的技術,是人類進入網路文明階段或信息社會的標志。對Internet將來的發展給以准確的描述是十分困難的。但目前的情形使互聯網早已突破了技術的范疇,正在成為人類向信息文明邁進的紐帶和載體。
總之Internet是我們今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設施,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Internet為什麼這么受歡迎呢?因為Internet在為人們提供計算機網路通信設施的同時,還為廣大用戶提供了非常友好的人人樂於接受的訪問方式。Internet使計算機工具、網路技術和信息資源不僅被科學家、工程師和計算機專業人員使用,同時也為廣大群眾服務,進入非技術領域、進入商業、進入千家萬戶。Internet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有用的工具,它正在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Internet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對於我們來說,Internet到底是什麼並不具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我們只要考慮用它作什麼事情,例如,發一封E-mail,瀏覽信息,看看股市行情,找人聊天等等。我們個人用戶不用關心Internet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被訪問的對象在哪裡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只要坐在家中,拿起滑鼠操作就可以了。
我們聽到過太多的政治家、經濟學家、未來學家、技術專家、理論家、企業家等大談網路時代、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網路終究會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我們認為在新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是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Internet的迅猛發展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它實現了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全球個人通信,使社會的運作方式、人類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又一個現象是:現在幾乎任何行業、任何名詞的前面都可以冠以網路,如網路銀行、網路學校、網路書店、網路電話……好象一切都網路化了。當今科技進步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國際競爭已演變成高科技為主導的綜合國力較量。人類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這場經濟革命的先導,正是網路化的計算機和通信技術。
人們已經利用Internet做了什麼?
[編輯本段]
這個問題我們採用具體實在的應用做答。
1.接發電子郵件,這是最早也是最廣泛的網路應用。由於其低廉的費用和快捷方便的特點,彷彿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不論身在異國他鄉與朋友進行信息交流 ,還是聯絡工作都如同與隔壁的鄰居聊天一樣容易,地球村的說法真是不無道理。
2.網路的廣泛應用會創造一種數字化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叫做SOHO(小型家庭辦公室)方式。家庭將不再僅僅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孤立單位,而是信息社會中充滿活力的細胞。
3.上網瀏覽或沖浪,這是網路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你可以訪問網上的任何網站,根據你的興趣在網上暢游,能夠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
4.查詢信息。利用網路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資料庫,可以利用一些供查詢信息的搜索引擎從浩如煙海的信息庫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隨著我國「政府上網」工程的發展,人們日常的一些事物完全可以在網路上完成。
5.電子商務就是消費者藉助網路,進入網路購物站點進行消費的行為。網路上的購物站點是建立在虛擬的數字化空間里,它藉助Web來展示商品,並利用多媒體特性來加強商品的可視性、選擇性。
雖然目前網路購物還不完善,不會取代傳統的購物方式,而只是對傳統購物方式的一種補充。但它已經實實在在地來到了我們身邊,給我們的生活多了一種選擇。
6.豐富人們的閑暇生活方式。閑暇活動即非職業勞動的活動,它包括:消遣娛樂型活動如欣賞音樂、看電影、電視、跳舞、參加體育活動;發展型活動包括學習文化知識、參加社會活動、從事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活動等。但與網路有直接關系的閑暇生活一般包括閑暇教育、閑暇娛樂和閑暇交往。
7.隨著網路尋呼機等越來越普遍地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上網結交世界各地的網上朋友,相互交流思想,真的能做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8.其他應用。現實世界中人類活動的網路版俯拾即是,如網上點播、網上炒股、網上求職、藝術展覽等。
Internet還能做什麼?
[編輯本段]
這個問題太難了,太需要創造力、想像力和勇於實踐的魄力了。我只想到兩個字:引擎。它可能是為各行各業、為各色人等、各國各界尋求發展的引擎,它將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全新的數字歷史階段。Internet已演變為信息經濟的原動力和新引擎,演變為一個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並為各種新工作鋪平道路的推土機。
因為將來,高速的網路連接及Internet連接將是普及的標准,將無處不在。我們在家裡、辦公室里將有難以置信的網路連接速度,高速的網路連接將遍及各種環境。網路將完全制約我們的工作、生活及娛樂。相信網路的應用會像上網人數增長的速度一樣,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日新月異。
隨著Internet在全球的普及和其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工業時代那種以地緣為本的場地分割和壟斷方式的國家和企業集團的模式會逐步被打破。面對的是一個統一的全球市場,經濟將實現全球化。目前最為突出的是網路環境下的經濟模式——電子商務。
我們一直在說上網,聯網,連入Internet,那麼Internet到底是什麼東西?
Internet上有什麼
[編輯本段]
Internet上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我們可以通過Internet方便地尋求各種信息。
我們可以從兩個來源尋求信息:人和計算機系統。在Internet上可以找到能夠提供各種信息的人:教育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醫生、營養學家、學生、……、以及有各種專長和愛好的人們。對於所有這些人,Internet提供與處在同樣情況下的其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的渠道。事實上,幾乎在所有可能想到的題目下,都能找到進行討論與交流的小組。或者,當沒有這樣的討論小組時我們還可以自己建立一個。
Internet計算機存儲的信息則匯成了信息資源的大海洋。信息內容無所不包:有學科技術的各種專業信息,也有與大眾日常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有嚴肅主題的信息,也有體育、娛樂、旅遊、消遣和奇聞逸事一類的信息;有歷史檔案信息,也有現實世界的信息;有知識性和教育性的信息,也有消息和新聞的傳媒信息;有學術、教育、產業和文化方面的信息,也有經濟、金融和商業信息等等。信息的載體涉及幾乎所有媒體,如文檔、表格、圖形、影象、聲音以及它們的合成。信息容量小到幾行字元,大到一個圖書館。信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上,以各種可能的形式存在,如文件、資料庫、公告牌、目錄文檔和超文本文檔等。而且這些信息還在不斷的更新和變化中。可以說,這里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庫。
Internet的另一種資源是計算機系統資源,包括連接在Internet的各種網路上的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存儲空間(硬體資源)以及軟體工具和軟體環境(軟體資源)。一般地說,要求使用計算機系統的Internet用戶,如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教師、學生或每一個普通用戶,都可以通過遠程登錄到達某台目標計算機,只要這台計算機允許你使用並建立了你的登錄帳號。你可以象使用自己的計算機一樣使用它們!
Internet上能做什麼
[編輯本段]
當你進入Internet後就可以利用其中各個網路和各種計算機上無窮無盡的資源,同世界各地的人們自由通信和交換信息,以及去做通過計算機能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享受Internet為我們提供的各種服務。
1.Internet上提供了 高級瀏覽WWW 服務
www,也叫做web,是我們登錄Internet後最常利用到的Internet的功能。人們連入Internet後,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與各種各樣的web頁面打交道。在基於web方式下,我們可以瀏覽、搜索、查詢各種信息,可以發布自己的信息,可以與他人進行實時或者非實時的交流,可以游戲、娛樂、購物等等等等。
2.Internet上提供了 電子郵件E-mail 服務
在Internet上,電子郵件或稱為E-mail系統是使用最多的網路通信工具,E-mail已成為倍受歡迎的通信方式。你可以通過E-mail系統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朋友交換電子郵件。不論對方在哪個地方,只要他也可以連入Internet,那麼你發送的信只需要幾分鍾的時間就可以到達對方的手中了。
3.Internet上提供了 遠程登錄Telnet 服務
遠程登錄就是通過Internet進入和使用遠距離的計算機系統,就像使用本地計算機一樣。遠端的計算機可以在同一間屋子裡,也可以遠在數千公里之外。它使用的工具是Telnet。它在接到遠程登錄的請求後,就試圖把你所在的計算機同遠端計算機連接起來。一旦連通,你的計算機就成為遠端計算機的終端。你可以正式注冊(login)進入系統成為合法用戶,執行操作命令,提交作業,使用系統資源。在完成操作任務後,通過注銷(logout)退出遠端計算機系統,同時也退出Telnet。
4.Internet上提供了 文件傳輸FTP 服務
FTP(文件傳輸協議)是Internet上最早使用的文件傳輸程序。它同Telnet一樣,使用戶能登錄到Internet的一台遠程計算機,把其中的文件傳送回自己的計算機系統,或者反過來,把本地計算機上的文件傳送並裝載到遠方的計算機系統。利用這個協議,我們就可以下載免費軟體,或者上傳自己的主頁了!
Ⅲ 什麼是國際互聯網
國際互聯網(Internet),也稱:萬維網。它在英語中的全稱是:wore wine web,其意思就是「世界范圍內的網路」。把每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提出來,就變成了英文簡稱 WWW,他的漢語翻譯名稱就是萬維網。九十年代初,在歐洲的一個試驗室里,最先使用了 WWW 這個名稱。表示網路提供多媒體信息資源的方式。由於它操作方便,容易記憶,所以,很快就被廣泛的使用,到了1994年, WWW 已成為網民們查詢互聯網、獲取信息最為流行的手段。
。。當今世界,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資源,對這三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不可缺少的。
。。人類在開發和利用材料及能源這兩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創造了一個工業化的社會。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結合引發了一場深刻的信息革命。目前,世界正處於信息新技術革命時代,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學習方式。
。。尤其是互聯網路已成為新經濟的增長核心,它將更深層次的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也將深刻地影響著人類資源的重新分配和「洗牌」。如果說,在工業化時代,人們因是否佔有資本而被劃分成了「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則很可能將佔有信息的多少而被分為「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這決非是危言聳聽。
。。中國政府敏銳地看到了這一振興中華的極好契機,大膽的提出了中國信息化革命的戰略進程。及時地推出了「政府上網工程」、「企業上網工程」和「家庭上網工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以及「遠程教育」……,紛紛走上前台。根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的上網人數已達到.1.03億人,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網路大國。在信息化革命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絕不能再落後於人了,否則,就只有被動、受窮、挨打的份了。
信息時代,無網不勝,大家都趕快來,網上安個家吧!搶佔先機,獲取信息。變信息為財富,您就是「大款」! Indernet 地球村歡迎您!我們願為您提供最貼心、最優質的服務。
你現在上的就是呀
Ⅳ 什麼叫計算機對等網路
問題一:什麼叫計算機對等網路?求完整標准答案 對等網路又稱對等連接(peer-to-peer),是指兩個主機在通行時並不區分哪一個是服務請求方還是服務提供方。只要兩個主機都運行了對等連接軟體(P2P軟體),他們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連接通信。
問題二:什麼叫做對等網路? 對等網可以說是當今最簡單的網路,非常適合家庭,校園和小型辦公室。它不僅投資少,連接也很容易。當然,想自己動手組建一個,您可不能什麼都不知道喲!下面的一些基本知識將幫助您了解並盡快建立一個小型的對等網。
什麼是對等網?與其他網路形式相比,它的優點在哪裡?它在什麼時候最適用呢?
答 如果您使用過直接電纜連接,您一定會有所感受:它只是一種通訊手段。每次只能讓一方訪問另外一方,具體地說就是只能客戶機訪問主機。要使主機能訪問客戶機,必須重新設置直接電纜連接,使主/客位置換過來才能達到目的。顯然,這只是一種臨時使用的通訊手段,並非長遠之策;對等網相對直接電纜連接就高級了一些,它不但方便連接兩台以上的電腦,而且更關鍵的是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連接後雙方可以互相訪問,沒有主客階級差異;然而,對等網仍然不能共享可執行程序,只有上升到客戶/伺服器結構的區域網,才能共享伺服器上的可執行程序。當然,那樣的網路需要犧牲一台高性能的電腦作為網路中的伺服器讓大家共享,這台電腦不能讓任何人用作個人應用目的,而且需要一個專人(網路系統管理員)來維護它,成本(人力、資金)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對等網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高性價比的實用型小型網路系統。如果沒有特殊需要,建立對等網足矣。
對等網適合家庭,校園或比較小型的辦公網路,連接的電腦數最好不超過10台。如果連接到對等網的電腦超過10台,這個網路系統的性能會有所降低,請改用客戶/伺服器結構的Win NT網路或Novell網路。
對等網一般可以採用什麼樣的網路結構?
答 現在流行的網路布線拓撲結構是匯流排型和星型。
匯流排型網路是將所有電腦連接在一條線上,使用同軸電纜連接,就像一條線上栓著的幾只螞蚱,只適合使用在電腦不多的對等網上,因為電纜中的一段出了問題,其他電腦也無法接通,會導致整個網路癱瘓。系統中要使用BNC介面網卡、BNC-T型接頭、終結器和同軸細纜。
星型網路使用雙絞線連接,結構上以集線器(HUB)為中心,呈放射狀態連接各台電腦。由於HUB上有許多指示燈,遇到故障時很容易發現出故障的電腦,而且一台電腦或線路出現問題絲毫不影響其他電腦,這樣網路系統的可靠性大大增強。另外,如果要增加一台電腦,只需連接到HUB上就可以,很方便擴充網路,所以筆者推薦採用星型結構。
問題三:計算機網路中對等解決方案是什麼意思? wapke./...[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_1004,[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69F7&tj=_normal_1_0_10_title
問題四:61.請簡述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對等網路的概念。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子線路將一個區域內的計算機連接而組合成的一個系統。
對等網路就是可以將計算機網路上各層間的傳遞以及接收等價於同一層次的通信上來研究。如網路層傳給定據連路層然後經過物理層再傳給另一台計算機的物理層――數據連路層――網路層。我們就可以簡化來理解,相當 於我網路層直接與另一台計算機的網路層直接通信。
現在正在學習計算機網路。就只知道這些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題五: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01、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軟體的支持下,實現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整個系統。
02、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是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
03、資源共享主要是指哪些資源?
資源共享包括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共享。
04、計算機網路根據其覆蓋范圍可分為哪三類?
計算機網路根據其覆蓋范圍可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05、學校的校園網應該屬於(4)所說的哪一類?
校園網屬於區域網。
06、基於伺服器的網路與對等網有何區別?
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中由伺服器來管理網路,並為網路用戶提供共享服務,而在對等網中沒有專用伺服器,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即作為一台非專業伺服器管理自己的資源和用戶,為其他計算機提供軟硬體資源的共享服務。同時又可作為客戶機共享其他計算機的資源。
07、伺服器在網路中的作用是什麼?
伺服器在網路中的主要作用是管理網路,為網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
08、Internet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服務?
Internet可以為我們提供多種服務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信息查詢、網上新聞、各種論壇和電子商務等。
09、什麼是網際網路上的IP地址?
IP地址是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上的惟一標識。
10、IP供址通常是如何表示的?
IP地址由32位二進制數組成,寫成4組十進制數,每組之間有圓點隔開。
問題六:什麼是網路的對等工作模式什麼是客戶機伺服器工作模式請分別舉例說明 (1) 對等網(Peer to Peer)
在對等網路中,所以計算機地位平台,沒有從屬關系,也沒有專用的伺服器和客戶機。網路中的資源是分散在每台計算機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有可能成為伺服器也以可能成為客戶機。網路的安全驗證在本地進行,一般對等網路中的用戶小於或等於10台,如圖1-10所示。對等網能夠提供靈活的共享模式,組網簡單、方便、但難於管理,安全性能較差。它可滿足一般數據傳輸的需要,所以一些小型單位在計算機數量較少時可選用「對等網」結構。
(2) 客戶機/伺服器模式(Client/Server)
為了使網路通信更方便、更穩定、更安全,我們引入基於伺服器的網路(Client/Server,簡稱C/S)如圖 1-11所示。這種類型中的網路中有一台或幾台較大計算機集中進行共享資料庫的管理和存取,稱為伺服器,而將其他的應用處理工作分散到網路中其他計算機上去做,構成公布式的處理系統。伺服器控制管理數據的能力已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為資料庫管理方式,因此,C/S中的伺服器也稱為資料庫伺服器,注重於數據定義及存取安全備份及還原,並發控制及事務管理,執行行諸如選擇檢索和索引排序等資料庫管理功能。它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把通過其處理後用戶所需的那一部分數據而不是整個文件通過網路傳送到客戶機去,減輕了網路的傳輸負荷。C/S結構是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與區域網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結果。
(3) 專用伺服器
在專用伺服器網路中,其特點和基於伺服器模式功能差不多,只不過伺服器在分工上更加明確。比如:在大型網路中伺服器可能要為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和功能,如:文件列印服務、WEB、郵件、DNS等等。那麼,使用一台伺服器可能承受不了這么大壓力,所以,這樣網路中就需要有多台伺服器為其用戶提供服務,並且每台伺服器提供專一的網路服務。
(4)B/S(瀏覽器/伺服器模式)
模式又稱B/S結構。它是隨著Internet技術的興起,對C/S模式應用的擴展。在這種結構下,用戶工作界面是通過IE瀏覽器來實現的。B/S模式最大的好處是運行維護比較簡便,能實現不同的人員,從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訪問和操作共同的數據;最大的缺點是對企業外網環境依賴性太強,由於各種原因引起企業外網中斷都會造成系統癱瘓。 /s 是 brower/server 就是用瀏覽器(如ie)為應用程序客戶端操作伺服器。這樣用瀏覽器來操作簡單易用,但是對輸入沒有很好的驗證。邏輯實現不多。本地只是用於獲取數據然後大部分驗證需要提交伺服器來完成。
問題七:WINDOWS的對等網路是指裝有WINDOWS的計算機――? 對等網路又稱工作組,網上各台計算機有相同的功能,無主從之分,任一台計算機都是即可作為伺服器,設定共享資源供網路中其他計算機所使用,又可以作為工作站,沒有專用的伺服器,也沒有專用的工作站。對等網路是小型區域網常用的組網方式。
對等網路的特點:
(一)網路中計算機的數量比較少,一般對等網路的計算機數目在10台以內,所以對等網路比較簡單!
(二)對等網路分布范圍比較小,通常在一間辦公室或一個家庭內!
(三)網路安全管理分散,因此數據保密性差!
由於對等網路不需要專門的伺服器來做網路支持,也不需要其他的組件來提高網路的性能,因而組網成本較低,適用於人員少,應用網路較少的中小型企業或家庭中!
對等網路的組網步驟:
(一)確定網路的拓撲結構
(二)選擇合適的傳輸介質。
(三)根據傳輸介質的類型、網路的運行速度、網路的覆蓋范圍等選擇網路連接設備。
(四)硬體連接。
(五)網路軟體的安裝。
(六)設置資源共享。
問題八:計算機網路中,對等體是什麼? peer to peer
就是ISO/OSI七層模型中處於同一層的網路實體
問題九:對等網路有什麼用啊! 5分 計算機網路是指自主計算機的互聯 *** 。計算機網路的用途有:資源共享、提供強大的通信手段、遠程信息訪問、娛樂、電子商務、遠程教育、視頻會議等。 網路按連接距離可分為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和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最常見的區域網類型是乙太網。一個區域網的主機間連接時一般採用星型拓撲結構或環型拓撲結構。
對等的網路實體間通信的規則被稱為協議。網路協議的設計是分層的,層和協議的 *** 被稱為網路體系結構。相鄰層之間的介面定義了下層向上層提供的基本操作和服務。下層向上層提供的服務分兩種形式:面向連接的服務和無連接的服務。
計算機網路中已經形成的網路體系主要有兩個: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參考模型是網際網路(Internet)的基礎。TCP/IP是一組協議的總稱,TCP和IP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協議,TCP/IP體系還包含其他協議。和OSI的7層協議比較,TCP/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是網路層最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 *** 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包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傳輸層的最主要的協議。TCP是提供可靠服務、面向連接的協議;UDP是不可靠、無連接的協議。
互聯的網路 *** 為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網際網路(Internet)指特定的世界范圍的互聯網。
內特網(Intranet)是屬於某個組織(如公司)的基於TCP/IP協議簇的網路,只有組織的成員(如公司職員)和經過認證的用戶可以訪問內特網。從技術和形式上看,內特網和網際網路是相似的。
防火牆是阻止未認證信息出入某個私有網路的系統,可以用硬體或軟體實現,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實現。一般防火牆位於私有網路(Intranet)和外部網路(網際網路)之間,是網路間信息的惟一出入口。
外特網(Extranet)實際上是內特網的一種擴展。外特網除了允許組織內部人員訪問外,還允許經過授權的外部人員訪問其中的部分資源。
問題十:計算機網路"對等模式"和"主從模式"的主要區別? 對等模式: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
主從模式:一主一從。從是從屬於主的。
Ⅳ 詳細網路發展史(中國的)
中國網路新聞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報》電子版。年底,我國成立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統一領導中國的信息化建設,但真正拉開序幕的是1995年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開通。
1995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國際節點,完成了與Internet的互聯和與國內公用數據網(ChinaDDN)的互聯。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志開中國出版刊物上網之先河後,5月17日郵電部宣布將ChinaNet向國內社會開放,提供所有Internet服務,這標志著中國的網際網路進入商業化階段。同年12月20日,《中國貿易報》首先開通網路版,成為新聞上網的先行者。到1995年底,中國第一批網路新聞媒體的總數達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國計算機報》。
1996年是中國互聯網商業化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中國網路媒體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的一年。1月2日,《廣州日報·電子版》和《中國證券報·電子版》在網上正式發行。1月13日,《人民日報》綜合資料庫國際平台經過3個月的調試,開始正常運行,讀者可以在互聯網上閱讀當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市場報》的全文和部分圖片。到1996年底,有30多家報紙在互聯網上發行了電子版,另外,有20多家雜志也上了網。在廣播、電視以及通訊社方面,1996年10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建立自己的網站,1996年12月中央電視台建立自己的網站,同時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也上了網。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開通了在互聯網上的網站,定名為《人民日報·網路版》。中國新聞社的《華聲月報》社於1997年4月申請了自己的獨立域名,隨即製作了五個專欄共10多萬字的網路版,正式定名為「《華聲報》電子版」,於5月25日亮相互聯網。新華社於1997年11月7日正式開通自己的網站。
1998年,報紙上網掀起了新的熱潮。據中國記協報紙電子網路版調研會統計,到1998年底,全國電子報刊總數為127家。到1999年底,全國上網報紙近1000多家,上網的廣播電視機構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國總共一萬多家傳播媒體中,共有2000多家媒體上了網。
此外,還有一些非傳統媒體興辦的網路媒體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門戶網站「網易」與「搜狐」在1998年開通了新聞頻道,與國內的多家著名媒體建立了合作。新浪網於1998年12月成立後,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聞中心。這些網站在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每天發布並隨時更新國際、國內、社會、體育、娛樂、財經等各種新聞信息,頁面瀏覽量迅速增長。此類網路媒體還有FM365、263首都在線等。
2000年5月,還誕生了兩家由某一地方的各傳統媒體聯合而成並試圖進入資本市場運作的網路新聞媒體:北京的千龍新聞網和上海東方網。它們至今雖僅運作了7個多月,但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業績,新聞頁面的瀏覽量直線上升。據悉,還有不少類似的網路新聞媒體正在組建之中(如北方網等)。
自1995年以後,互聯網信息傳播業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運作規模也迅速擴大,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日益加深。自1997年下半年起,網路新聞傳播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到1999年的兩年時間內,中國新聞媒體的上網數量急劇增長、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各種新聞媒體已經在互聯網上全面「開花」。這時,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日漸提高,1998年底,網路用戶為210萬。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近公布的《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0年6月,我國網路用戶數已達到1690萬。
我國網路新聞媒體由此進入到一個穩定發展的歷史階段。統計數字顯示,截至1999年6月,網上中國報紙的數量為273種,佔1998年全國報紙種數的13.2%。而到1999年底,中國上網報紙已經接近1000家,上網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超過100家。與此同時,網上新聞傳播在讀者中的影響也大大提高。《人民日報》網路版(www.peopledaily.com.cn)在網站開通初期,其訪問人數為每天5000人次,到1998年年底已經達到50萬人次。1995年5月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事件發生後,最高日訪問量達到124萬人次。這意味著《人民日報》網路版創辦兩年半,訪問量增長了200倍。其他網路媒體如新華社網站(www.xinhua.org)等也顯示出幾何型發展和增長態勢。
在傳統媒體上網之外,一些非傳統媒體興辦的網路媒體格外引人注目,如國內著名門戶網站「新浪」。目前,新浪已經成為網民們最喜歡的新聞網站之一。還有「網易新聞頻道」,另外搜狐新聞頻道也吸引了大量網民。2000年,千龍、東方、中青在線、YNET等新聞網站預示著中國媒體業內合縱連橫進入全面整合期間,比如千龍網的集團作戰方式,就調動了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合作與競爭成為如今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千龍新聞網與東方網的出現,意味著網路新聞網站進一步確立了獨立地位。由於傳統媒體具有的巨大優勢,而且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網路新聞由傳統媒體來經營,所以千龍新聞網創立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模式,即由傳統媒體整合以後,以一個獨立的公司的身份進行運作。面對機遇與挑戰,不管是傳統媒體上網還是商業網站,都將遇到不少問題,不過網路新聞也將在進一步磨合與滲透中發展前進,創造更新的網路新聞歷史。
從以上描述中可以見出,中國網路新聞媒體經過短短6年的發展,已初成規模,雖然不能說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但是它在整個中國媒體形態格局中,占據了重要一席。中國政府對網路媒體管理,也在短短的6年中,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為了很好地對我國的網路媒體進行管理,國務院新聞辦專門成立了網路新聞管理局,負責對網路新聞傳播相關事宜的管理。2000年10以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從而初步實現了對我國網路媒體的規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業性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搜狐網、263首都在線等取得了登載新聞業務的許可證。這標志著我國政府對網路新聞及網路媒體的管理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現狀和趨勢 據CNNIC的統計表明,有57.97%的用戶上網首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各方面的信息,而排在首位的信息需求就是各類新聞。
關於網路新聞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互聯網上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各類專業性網站所發布的各種有傳播價值的新信息,狹義則專指互聯網上新聞類的信息,包括傳統媒體所設網站、其他網站和個人主頁、站點所發布的新聞信息。據2006年CNNIC報道,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230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4%,其中寬頻上網網民人數為7700萬人,在所有網民中的比例接近2/3,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都可以發表真知灼見。隨著有「第四媒體」之稱的互聯網的成熟和迅速擴展,網上新聞信息也以漲潮般的速度發展,僅以WWW方式提供的信息平均每過53天就翻一番。
網路新聞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贏得如此多的受眾,主要具有以下這些優勢:首先,網路新聞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綜合性。時效性是新聞價值評判的重要標准之一。網路新聞克服傳統媒體需要經過排版、印刷等諸多繁瑣環節,新聞記者直接在電腦上製作,運用最新的網路信息傳送和接收設備,突破時空限制,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對隨時隨地發生的各類重大事件做出同步的現場報道,極大地縮短了新聞製作、發布的周期,大大提高了各類綜合新聞的時效性。互聯網提供新聞的數量之大、速度之快,已使眾多傳統媒體及其網站望塵莫及,尤其是當國內外發生突發事件時,這些商業網站搶新聞的意識就令傳統媒體相形見絀。
其次,網路新聞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網路新聞融合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有聲有色、圖文並茂的表現手段,集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的優點於一身,以超文本、超媒體方式組織、表現新聞信息,用戶閱讀新聞內容時可方便地進行跳轉,更加符合人們的閱讀和思維規律;尤其在靜態視覺信息中增加了動畫和視頻圖像、文字等大量的動態信息,從而更具視覺效果。因此網路新聞使新聞的報道手段更具綜合性、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再次,網路新聞具有很強的!擇性和交互性。網路新聞有很強的!擇性,人們只要輸入新聞標題,就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新聞內容,這種方便性和及時性,是其他新聞媒介所不能比擬的。而且還可以通過E-mail、BBS和討論組等方式,讀者和網站之間可以進行實時溝通和交流。受眾可以在接受信息傳播的同時,在媒體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達自身的見解、情感和需求,甚至可以直接參與新聞信息的傳播。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受眾往往也從各自的渠道得到相關信息,他們也會把這些來自不同媒體的信息在一個媒體的交互平台(諸如聊天室、論壇)上進行發布。由於有了群眾的全面參與,網路新聞傳播就能有效地與受眾溝通,從而有效地調整傳播策略。
但迅猛發展的網路新聞給信息傳播製造了新的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網路新聞質量良莠不齊,真實度難以判斷。網際網路上既有品位很高、內容豐富的資源,又有黃色的東西。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製造假新聞照片易如反掌。麻省理工學院新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安德魯·里普曼說:「人們分辨是非的出發點不能再是『眼見為實』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能按照過去的一般法律觀點來輕易相信一張照片。」假新聞、假照片通過網際網路,傳播范圍更廣,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就更大。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的發展,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更大的考驗。新聞工作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對於把關人——編輯來說,更應提高警惕,防止假新聞、假照片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
網路新聞中缺乏深度報道信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目前上網的信息大多為動態新聞。根據對中國五大專業新聞媒體網上信息的調查分析,一般動態新聞佔到90%以上,相比之下,背景性報道、分析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的數量十分有限。這無疑制約著中國網路新聞媒體對於全球受眾的深層影響力。特別是在諸多ISP/ICP全方位經營動態新聞信息的情況下,中國新聞媒體在網路信息傳播領域受到了強勁的挑戰。
最後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網路傳播中的安全問題。網際網路上每時每刻都存在潛在的威脅,這威脅不僅存在於機器設備等的不可靠性,而且還有許多人為的因素。比如「黑客」行為,一旦攻擊成功,將會給用戶造成很大的損失,小至文件受損,大至國家機密泄露。更為嚴重的是,它危害著國家安全。另一棘手的問題是計算機病毒問題。只要上網,用戶都可能受到侵害。所以上網的報刊與用戶在瀏覽網路新聞時都要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以免慘遭毒手。
分析近幾年網路新聞的發展,我們大膽預測其今後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雖然網路新聞勢頭強勁,但在長時間內必將與傳統媒體並存,以期優勢互補。網路新聞的發展是離不開傳統媒體的,但是今後網路新聞將不是對傳統媒體的翻版,也不是對傳統媒體內容的簡單堆積,而是對從傳統媒體獲取的新聞進行深加工,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進一步深度挖掘。互聯網的優勢不僅僅能夠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重要的是對信息資源的深度發掘。如果誰能提供深層的、專業化的服務,誰就能夠贏得網民青睞,網站應當根據網民日益專業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對新聞信息進行整理、分類等,為讀者度身定做新聞。由於網路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新興媒體,每個人只要有上網條件都可以發表意見,往往一些真知灼見,由於BBS或者聊天室影響有限,傳播范圍有限,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時如果能夠把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優勢結合起來,比如把一些網路新聞在傳統媒體上發表,共同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傳播環境,一定會擴大影響,發揮其應有作用。
網路新聞在借鑒傳統媒體優點的同時,必將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網路新聞的專業化與網民需求的多樣化是今後網路媒體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以前網路新聞媒體處於綜合門戶時代,伴隨Internet市場的無限細分,網路新聞由無差異、大規模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成為必然趨勢,網路新聞的個性化與網民需求的多樣化是今後網路媒體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崇尚個性的信息時代,只有為那些愛好興趣各不相同的網民提供以其個人需求為出發點的個性化信息,才能最終贏得注意力,這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一批專業新聞網站由此走上網路舞台。它能夠集中精力從從業人員素質、新聞來源渠道的拓展等各方面加大投入,以求不斷提高網路新聞的數量和質量,為愛好興趣各不相同的網民提供各個領域比較全面、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擇閱讀所需的網路新聞。
網路新聞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網路信息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假新聞和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侵犯知識產權等等,使網路新聞的復雜性日趨加深。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信息產業部發布《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這樣既有利於保持網路新聞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又有利於加強網路新聞的管理,從而結束了國內互聯網站新聞傳播和內容管理無章可循的狀態,使之開始從無序向有序過渡,這對於促進網路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網路新聞是一個新生事物,有其長期漸進的發展過程,如何用好、管好是今後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網路新聞的發展必然帶來新聞體制的變革。網路新聞是新時代的產物,網路新聞的獲取、處理與儲存、發布、成本核算、反饋、技術的提高與更新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傳統新聞的運作、管理等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網路新聞的體制面臨嚴重挑戰。為了使網路新聞在知識經濟時代充任更合適的角色,發揮更好的功能,就要在尊重網路新聞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加快網路新聞的運作、管理等體制改革,特別是網路新聞的經營許可權、經營模式、成本核算,使我國的網路新聞與國際接軌,逐步走商業化的國際軌道,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斷激發我國網路新聞經營的自主性、靈活性、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競爭力,實現網路新聞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我國的網路新聞才能經受住考驗,在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網路新聞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許多問題擺在新聞工作者的面前,各個方面需要大量研究,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因為在中美簽訂的雙邊協議里中國承諾開放ICP領域,網路新聞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的網路新聞媒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傳播氛圍,強化自身的新聞傳播能力,不斷拓展自己的信息服務內容和各類網路服務項目,開掘有特色的信息服務,從而能在將來的網路新聞大戰中處於不敗之地。目前,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局面,雙方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同時又相互競爭,這種合作與競爭將不斷升級與演變,在融合與碰撞中到達另一個發展層次,那時,網路讀者將能夠讀到更高品質的網路新聞。
Ⅵ 中國移動寬頻與中國電信寬頻哪個好
如果你不在乎寬頻網路速度和網路穩定性,只在乎價格的話,建議你選擇中國移動。如果你在乎寬頻速度和穩定性,而不在乎寬頻價格的話,建議你選擇中國電信。如果你想寬頻質量相對穩定,價格又相對合適的話,建議你選擇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
這個中國移動的資費雖然相對比較便宜。但是即便如此,在移動強有力的資費壓迫下,電信寬頻用戶依舊在繼續增長。這說明電信寬頻在服務質量、速度和穩定性方面有優勢。 這是主要因為,目前主流網站、游戲伺服器都在電信網路上運營,雖然現在基本都有移動聯通線路了,但是還是電信為主,其他為輔。就國家帶寬總出口來說,電信的帶寬是最大的!
總體而言,如果你會過多的考慮經濟因素,那可以選擇價格便宜一點的移動寬頻。但是如果你要經常玩游戲,看直播,對網路要求很高時,那還是選擇電信的會更保險一點,關鍵就看你個人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