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貴州少數民族的節日有什麼
1、四月八
「四月八」是中國貴州、廣西等地的漢、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這一天民眾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苗族「四月八」風情節,是苗族同胞長期積累的文化傳承,它蘊涵著深厚的民族精神、民族價值取向和民族文化根基,是苗族同胞最盛大的祭祖節、英雄節和聯歡節。
2、苗族跳花節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南開鄉附近的苗族同胞便從四面八方跋山涉水來到水城縣南開鄉聚會, 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跳花節上,當地居民會在空曠的場地上栽下一棵樹定為「花樹」,花樹下放置茶、酒、蘆笙等物品,苗族同胞便以花樹為中心展開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集中展示了苗族同胞民族服飾、歌舞競技、宗教信仰等少數民族文化。
3、穀雨節
肇興侗寨素有「侗鄉第一侗寨」之美譽,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點。當地古老的節日穀雨節在侗語中叫「漸苟嫩墮拉」,是「吃烏米、播稻種」的意思,是侗族農耕文化與婚戀習俗的雙重寓意表達,流傳於黎平肇興、龍額、地坪等侗族地區。據《黎平府志》記載,穀雨節這個傳統習俗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已經延續近500多年。
4、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過節的日期根據農事情況而定,可以移到六月十六或六月廿六日。佳節到來,每家每戶也要出錢出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天早晨,家長帶領孩子到田邊去殺雄雞,意思是期望秋季豐收,同時,藉此給孩子們講述農業生產常識,傳授田間管理技術,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生產勞動。此外,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約定的地點,白天在歌場上對唱,晚上還到布依村寨里繼續對唱,用這種方式表達彼此愛慕之情。
5、採花節
採花節又叫採花坡,是普安、晴隆一帶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當地苗族青年,帶上蘆笙、簫笛等樂器,從四面八方趕來,雲集普安與盤縣交界處的採花坡,在山坡上、叢林里、山洞旁「遊方」(苗語,意即談情說愛)。苗族男女育年圍樹歌舞,名日「跳花場」。跳時男一圈女一圈,一圈套一圈,迴旋歡跳,且歌且舞。姑娘們的百褶裙飄飄灑灑,銀鐲項圈叮鐺有聲,舞姿質朴優美,個個象孔雀開屏。盛會常達六、七千人,熱鬧異常。
② 貴州各地有哪些過年風俗
2018年農歷戊戌年即將來臨,各地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過新年」啦!備年貨、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全國到處都充滿了「年味」。
貴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區,很多的傳統也遺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腸、腌制臘肉、打掃庭院以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民俗活動得以完整傳承。
01餘慶縣:趕制麻糖迎新春
春節臨近,貴州省余慶縣群眾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過年食用和招待客人。麻糖是當地群眾在臘月中為迎接新春製作的特色傳統食品,主要以大米為原料,伴以麥芽,通過打米漿、煮米、發酵、濾渣、熬制、冷卻、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製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區: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屯堡人的傳統美食。春節將至,農閑的屯堡人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過年食用。屯堡人有過年「殺年豬」祭祖的習俗,為了不浪費豬血,且「豬血」又名「血旺」,為討個吉利,也為增加節日的喜慶,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豆腐捻成細末和上豬血,加上食鹽、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圓圓的一坨,用新鮮菜葉汆水後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層干後即可加工食用,被譽為「屯堡吉祥三寶」之一。
03從江縣: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在春節來臨之際,與高增鄉領廟村開展「吃相思」活動,同迎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聯誼使兩寨侗族同胞進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別時互贈禮物、抺花臉、唱侗歌,現場歡聲笑語,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收眼底。
「吃相思」侗語叫「越嘿」,是侗族地區村寨之間加深友誼的一種規模較大的傳統民俗活動,包括有唱侗戲、鼓樓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對唱、抺花臉等環節,氣氛十分熱鬧。
04思南縣:看花燈戲享文化年味
銅仁思南縣土家花燈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曲調分燈調、正調、雜調、小調等四大類,傳統的有24大類曲牌。由於土家花燈曲調繁多,風格各異,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燈"不過寨,不過坡,不過界"的說法,土家花燈音樂,傳統伴奏樂器不多,但曲牌豐富。傳統的樂器有馬鑼、大鑼、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鑼鼓詼諧活潑,它使用的鑼比一般鑼大而厚,聲音堅實洪亮,遠播力強,潑辣熱烈,抨擊時能發出「卜音」給人以樂觀、堅實之感。所用的馬鑼剛脆,聲音尖而美,有跳躍之感。常用的鑼鼓曲牌有「單打五」「雙打五」「鳳點頭」「鷹拍翅」「牛擦癢」「馬咬牛」「長路眼」「金線吊葫蘆」和「四面進」等。
僻處中國西南的貴州,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千百年來,大山大水隔斷了他們對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風情。在這里,他們都以一種隆重而原始的方式過年:苗族的跳花節、舞龍噓花和蘆笙會;侗族的長桌宴、抬官人和鬥牛斗雞。甚至在漢地已經消失的漢人過年風俗,在貴州一樣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戲、隆里的花臉龍、九溪的迎春會、吉昌抬亭子等,這些過年鬧春活動一點都不比漢地遜
③ 網路中國節·清明民俗知多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④ 貴州是什麼地方
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
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4)貴州網路中國節在哪裡擴展閱讀:
人口就業
截止2018年末,年末常住人口 3600.00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0.00 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1710.72 萬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常 3 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47.52%,比上年末提高 1.50 個百分點。
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為 106.89。全年出生人口 49.90 萬人,出生率為 13.90‰;死亡人口 24.59 萬人,死亡率為 6.85‰;自然增長率為 7.05‰。
年末就業人員 2038.50 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 925.29 萬人,農村就業人員 1113.21 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 77.71 萬人,比上年增長 1.0%。
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 14.54 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7.79 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3.16% (摘自《2018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⑤ 貴州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1、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
2、龍舟節
龍舟節是貴州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舉行,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3、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
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5)貴州網路中國節在哪裡擴展閱讀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有其共同點:
喜尚青,重素雅,婦女多系裙,愛著銀飾。男子服飾以對襟衣、寬腳褲、包頭帕為主。各個民族的服飾及頭飾又各具特色。
苗族
婦女服飾僅在貴州境內就有上百種,總的說來是於樸素之中追求華麗重彩,以刺綉、挑花、蠟染為主要工藝,佩戴貴重銀飾後顯得富麗堂皇。男子畜發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
布依族
女性多穿短襟長褲,配有欄乾花紋裝飾,也有穿裙的。喜歡蠟染,領、肩、飾等。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致相同。
侗族
分南北部服飾,南部服飾接近古代,婦女穿裙束髻綁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長褲。彝族:著長袍,纏包頭,顏色重青黑,有綉花裝飾。水族:婦女著長襟衣,包頭帕,系長圍腰。土家族:婦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頭。
⑥ 貴州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貴州是一個旅遊資源高富集省份。其資源分布廣、類型多、品位高、保護好。有五大特點:
一、由特殊地質地貌構建的自然景觀的奇特性。貴州省位於中國大陸的西南部,總面積17.62萬平方公里,東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勢東高西低,地貌屬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
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2.5%,其中岩溶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佔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二、多民族構建的文化原生性。貴州省的常住總人口3975.4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38.9%,世居少數民族18種。多種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經反復對撞和相互涵化,逐漸積淀在貴州文化的各個層面中,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婚俗、祭祀、節慶、藝術等等,無不富含著異彩紛呈的人文底蘊。
三、歷史文化的厚重性。人類可能起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在這里人類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變。在距今4億—2.3億年前的古生代,這一帶曾幾經海浸。在貴州發現的大量古生代的魚、龍化石表明,陸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現在這里。
四、以茅台酒為代表的酒文化的顯赫性。「酒」和「游」,自古以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貴州酒文化對貴州旅遊的影響尤為深刻。在貴州各種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叫得最響。茅台酒被譽為文化酒、外交酒、健康酒。
五、天然避暑型氣候的獨特性。貴州的避暑型氣候資源已屬於越來越稀缺和珍貴的生態環境資源。貴州地勢西部高,向北部、東部和南部逐漸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貴州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降水較豐富,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
⑦ 貴州省黔東南在中國的位於哪個位置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屬於地級行政區域,在貴州的東南部。這里山美、水美、人美,是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享有「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後家園」「美人的故鄉」「百節之鄉」等美譽。黔東南州的州府設在凱里。凱里是苗語的音譯,意思是「未被開墾的處女地」。這里的劍河縣、黃平縣有水質良好的溫泉、有全國最大的「西江千戶苗寨」、有歷史名城鎮遠、隆里古城、中國激流迴旋皮劃艇基地(在美麗的清水江上)、且(ju)蘭古國舊址——黃平舊州……名勝古跡數不勝數。黔東南還有被譽為「天籟之聲」的侗族大歌,這是無伴奏多聲部的合唱音樂,曾經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還有熱情奔放的苗族飛歌,酒歌、苗族反排木鼓舞……這里最盛大的節日有台江苗族姊妹節、丹寨甘囊香蘆笙節、苗族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最著名的建築有侗家鼓樓、花橋、風雨長廊。苗家吊腳樓……世界最長的風雨長廊就在州府凱里。總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個值得一游,並讓人留戀的的好地方。歡迎各位朋友走進苗鄉侗寨,聆聽苗歌侗歌,品嘗有名的苗家美食酸湯魚,感受不一樣的民族風情,並醉在苗鄉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