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群團購供貨渠道有哪些
快團團貨源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這些團長們自建的供應鏈公司,一般比較大規模的公司都會自己建立自身的貨源供應鏈公司。然後由公司裡面專門的人去選品找尋合作的供應商。
第二個渠道是:快團團裡面那些快團團供貨大團長們,這些大團長一般都是從之前傳統行業的微商或者電商行業轉行而來的,手裡面有大量的貨源以及貨源信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快團團供貨大團長都是跟達到一定規模的團長合作的!
第三個渠道是:就是你自己當地的一些批發市場,像做服裝類的團長就可以去你們自己當地的服裝批發市場去找尋選品。或者去當地的一些工廠尋找合作!
第四個渠道是:社群團購行業裡面的一些資源鏈接機構公司,創辦的一些展會去對接選品。因為這類展會針對性是很強的。參展的基本都是供應商跟團長們。目的性比較強,去參展的話選到好品幾率是很大的!
② 「社群」用這六種方式做好社群營銷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個體,也要有自己的社群。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有某個領域的專長,那可以和我一樣信奉1000粉絲定律,找到1000個鐵桿粉絲,好好精英這個社群,讓自己從經驗「事情」,升華到經營「人」,人脈關系的核心是從自己給別人提供價值開始,你貢獻多大價值,就能收獲多大價值,就能把自己變成人脈中轉站,吸引更多同頻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隨著創業成本越拉越高,粉絲來來去去,難以沉澱,公眾號的溝通一對多,不及時,比較封閉,線下溝通成本高,合作過的客戶需要靠投入時間和感情維系,否則後端價值低,如此創業只會越來越累,創業者建立自己的專屬社群,可以打造個人品牌,事半功倍。對於自媒體創業,我認為社群是一個服務型產品,要抱著服務的態度,而不是變現的態度來經營這件事,只要能服務好1000個社群會員,口碑會幫我們帶來更大的積累和爆發,時間會幫我們殺死絕大多數急功近利型的競爭對手。其次,經營社群,當然要有門檻,要收費,但是絕不能賣,要吸引,吸引同頻的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吸引對你真正認可的人,吸引那些哪怕你
什麼都不提供他們也願意追隨願意挺你的人,也就是鐵桿粉兒,吸引那些願意付出,積極上進,有正能量的人,而不是付費馬上要回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社群是一個過濾極好的過濾機制。我所理解的社群,即基於一個點、興趣和需求將大家聚合在一起組成的社交關系鏈。去年8月下旬,我開始日更寫新媒體運營文章,日更第21天的時候,讀者只有一千不到,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發布公眾號,組建了一個社群,三天時間,招募到了135個人,而後封群,進群門檻很低:認可我的文章,任意分享一篇到朋友圈,或者任意贊賞即可。半年過去了,從這個社群裡面,我找到了三個合作付費客戶,五個報名第三期寫書訓練營的學員,大約有六個內容合作供應商,大約有五個人給我介紹了新客戶,同時我也建立了類似的數個不同主題讀者池子,收獲了一些鐵桿讀者,他們追隨至今,並且經常幫忙轉發、推薦。同時,從這個群衍生出另一個群,入群要求為自己有在運營公眾號,並且訂閱讀者在一萬以上,用於互推合作、投放廣告,我的公司服務的客戶經常有投放公眾號軟文的需求,所以當時想直接聚焦到一批運營主源頭,我們做大號廣告投放經紀。三天前,我又發起了一新媒體交流學習社群,文案非常簡單,入群門檻為198元,期限兩年。一個有價值的新媒體學習交流社群這次做社群的心態和之前已經不太一樣,因為相比去年剛提筆,現在我已經發布了60萬字新媒體運營原創干貨,這八個月也帶著團隊,實踐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新媒體營銷項目,現在的讀者數翻了數十倍,在沒有付費推廣的情況下,靠原創優質內容,在各大平台分發,粉絲增長不快,但是粘性很強,偶爾推廣一個優質課程,轉化還不錯。在很多人唱衰公眾號,閱讀量腰斬的今天,我依舊堅持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因為對於新媒體創業這件事,我的初心就是思考+實踐+分享,哪怕只有一個人在看,或者十萬人在看,對我的心態是沒有影響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動態的思考,冷靜的觀察,從內心裡,我依舊欣喜的看到,很多優質,原創的內容,很多創新的模式,不管在什麼階段,在什麼氛圍之下,永遠有讀者,永遠有人叫好,永遠對人有價值。我更加認同了以往的一些心態,慢慢來,就是快,個人品牌和公信力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對於原創個人自媒體而言,
如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狀態的產出,在垂直細分領域精耕細作,就是最好的盈利能力。從運營角度,如何經營好一個社群,我有以下六點建議。一個健康的長壽的微信群是基於互動才有價值的自生式生態系統,它既能滿足成員的某種價值需求,又能給運營人帶來一定回報,才能形成良好循環。社群營銷第一需要具是滿足某個主題的優質價值輸出。1.新媒體運營/品牌營銷策劃方向,專場分享,每年不少於6次;2.百萬粉絲大咖主題分享,每年不少於3位;3.每年拜訪10-20不同領域行家/牛人,獨家訪談手稿,內部分享;4.杜絕廣告,主題研討,每天更新,解剖案例,洞悉內幕;5.群內自媒體互推,同行交友,跳槽合作,結交高質量朋友圈;6.與曉涵一對一專業交流,出謀劃策,解決困惑;第二,具有一個活躍的靈魂人物,也就是社群領袖。沖格新媒體通過大量咨詢研究分析,將社群的角色分為內容創造者、評論者、搜集者、參與者、圍觀者、不活躍分子。他們各自的訴求不一,相互影響和轉換。在社群運營時,必須對症下葯。如為搜集者提供有價值的干貨知識,為評論者提供可以評論的話題,為圍觀者創造看熱鬧的場面,為創造者提供思考的資源和刺激。但這些成員中,最核心的莫過於社群的意見領袖,即活躍的靈魂人物。他可能兼任思考者、組織者多重身份。如果一個群有兩三個這樣的意見領袖,能激活其他成員,且能碰撞出很多有深度的內容火花。這也是社交媒體的具有天然渠道的魅力,它集合了一群有溫度有情懷的人,它鏈接的是「人性」,它輸出的是「價值觀」。雷軍,羅胖,大熊都是極其厲害的社群領袖人物,這方面,格力董小姐就略輸一籌了。
第三,設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規則。任何群體,無規矩不成方圓。社群的最高境界是全民自治,得建立在高度磨合、默契之上。大部分社群都是自治加人治。說白了,就是有統一、嚴格、被高度認可的群規。我曾混跡一個收費讀者群,群主十分強勢,只要看到發廣告者便踢,沒有二話。其他群發個紅包也許可以了事。這個群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行業影響力,大家也願意追隨,所以,這個群的氛圍是相對「干凈」的一個。第四,有高質量的線上線下活動策劃。活動,能迅速催化社群的「溫度」。活動,能讓成員有參與感。通過微商的發展也可以看出,微商是不斷通過活動來提升影響力的,如出國旅遊,抽獎,返利。活動的策劃需要結合社群的主題和成員的訴求。任何活動中,紅包接龍互動屢試不爽。畢竟誰會和錢過不去呢。微信紅包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可以好好利用。線下的交流活動,更是維持社群關系鏈持續發展的重心環節。面對面的溝通體驗能迅速拉近群里成員的關系,通過真實場景強化社群的存在感,豐富成員的體驗,加深關系鏈的沉澱。第五,要打造獨特又好玩的社群文化。社群一定要好玩。不好玩,不傳播。玩著玩著把錢賺了把東西學了,相信這樣的群文化每個人都能接受。我曾在秋葉ppt群了混跡過,他們的群文化就很有意思。一進去就先得自我介紹發照片被調戲,做的好的作品會有人打賞,群員之間更是無節操自黑。每周還有達人做干貨分享。他們的群文化便是:一入秋門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這種體驗讓人感知到群里的每個人都有感情的,有溫度的,互相認可且好玩的。有種有趣有料的邏輯思維社群之前做的「團要」和吃霸王餐,也是不斷給粉絲製造驚喜,提升參與感,占商家便宜。大熊會的宗旨是帶領粉絲發財,目前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社會化營銷社群。社群的核心在於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規模巨大又情感趨同的最大社群,便是宗教了。第六,社群營銷的核心魅力在於「裂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節,開放的互聯網帶來無限的信息量。每一個社群都一場化學實驗,未來的互聯網是垂直社群的時代。僅僅從口碑營銷的角度思考,一個企業品牌和消費者的弱關系能通過社群變成強關系,未來也許大家不再相信明星代言的廣告,而是相信某個領域意見領袖的推薦和某個朋友的分享。小米早期的發燒友文化即是社群的雛形,他們最早找到100個鐵桿米粉,這些米粉不斷裂變,他們影響到的粉絲量17萬,都是有血有肉的產品代言人。這些粉絲代言人也是通過小米的發布會、米粉節、體驗店感受到了小米對他們的熱愛,進而迸發巨大的商業價值。此外,對於社群成員人數也要合理控制。著名人類學家英國牛津大學羅賓鄧巴提出過150定律,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50人。精確深入交往的人數是20人,這些由大腦新皮層的應對能力決定,過量的人和信息,是低效的傳播,會提高獲取信息的成本。500人的群,基本相當於在管理一個公司了,崗位各司其職,在線上的方式就更難管理過來。人不在多,活躍就好。現在,很多明星已經意識到社群經濟的厲害,開始逐步把粉絲社群化,試圖與粉絲產生共振。而對於企業而言,建立一個社群很簡單,關鍵是如何把社群運營與產品鏈接起來,社群營銷的挑戰,對很多企業來說還是一片處女地,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③ 社群的盈利模式總結,變現賺錢方法都在這
近兩年來,社群成為了大量創業者眼中的香餑餑,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社群領域,並且或多或少地嘗試過社群運營,建立過自己的用戶池。
但同時,很多社群主目前還弄不清楚社群的商業變現模式,卡在社群運營的尷尬階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篇文章中講的核心主題是關於社群的盈利模式以及如何運營。不吹牛,不扯淡,只講干貨。
社群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回顧一下一個良性發展的社群6要素。
1.找到社群對用戶的價值。
2. 找到同類人。
3.挖掘核心人。
4. 內容設計,讓社群的內容產品化。
5. 制定人性化的規則。
6.盈利模式。
今天說最後一個要素,盈利模式。最後來說並不代表最後才考慮。簡單來說有2大類。
1. 賺群內人的錢,方式有入群費,群內電商,知識付費,線下活動等。
2. 社群作為資產賺外部金主的錢,方式有活動承接,眾籌,廣告。
再細說一下常見的8種盈利模式。
1. 眾籌。適合小而美的項目,常見的有股權眾籌和資金眾籌。成都有一個社群,靠眾籌開了好幾家餐飲的店。
2. 零售。適合垂直,細分的領域,或痛點集中的社群。比如喜歡瑜伽,插花,讀書等。如小米社群,剛開始專為手機發燒友而建,他們會為小米心甘情願的買單。比如為讀書而建的樊登讀書會社群,零售好多書,課,會員等。
3. 分銷。利用社群,進行毛利高,頻次高的產品分銷。現在很多平台都開始自買省錢,分銷賺錢。比如喜馬拉雅,小米的有品有魚。
4. 會員制。這類盈利模式主要是收會員費,把服務當產品來售賣。比如各種什麼會,什麼幫,收會員費,價格不低。
5. 平台制。現在很多公司都開始做平台了,組織社群化,聚集流量後,把社群當成廣告平台進行流量分發盈利。
6. 流量費。通過社群,基於精準的大量用戶,對品牌進行推廣和傳播,適合品牌和社群的合作。因為社群本身有信任感。
7. 投資。在社群內篩選優質項目,進行孵化。社群空間站旗下的很多品牌,項目,個人IP,都是從社群內孵化出來的。現在全國都有子公司運營社群。
8. 增值服務。社群聚集用戶,建立信任之後,通過增值服務來盈利。比如一個收費99的社群,提供應有服務後,再增值提供一個講課上萬的老師的小分享,後續通過幫這個老師的其它收費項目做轉化,達成共贏。
最後,一來就想賺錢的社群,甚至都不可能開始。一直都不想賺錢的社群,也無法持續。
怎樣做一個良性發展的社群?
前面說了做一個良性發展的社群6要素,也是術的層面,今天從道的層面來說一下。
1.情懷之下要有理性的籌劃。像創業一樣來運營社群,用上產品思維&用戶思維&轉化技巧。
2. 水至清則無魚。魚塘一定是生態化的。深刻理解先利他,自己再從中受益。
3. 群主的格局決定了社群能走多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附贈提高群內轉化技巧Tips:
通過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達到自己的需求。
需求怎麼來的?製造缺乏感(理想和現實之差)
1. 自己和別人之差。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知識,產品,服務等)。
2. 自己和群體之差。群體有而自己沒有。如,大家都去過某個地方玩,而自己沒有,就有點想去。
3.自己和角色之差。角色應該有而你沒有,比如你作為媽媽,天天忙工作疏忽了孩子,自然想通過其它方式&產品彌補。
4. 自己和未來之差。你想財務自由以後出去嗨,但你為了工作透支的身體,那時候是否支撐的起?身體保養做起來。
有了差別,有了缺乏,自然願意付費。為什麼心動但沒有買?採取行動的成本過高,超過了意願。
1.金錢成本。 花費超出了你的預算。
2.形象成本。買這個產品&服務不符合你的身份形象
3.行動成本。購買這個產品,過程太過復雜,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過高。
4. 決策成本。可以選擇的太多了,有選擇困難症。
總之,社群運營是個很精細的活兒。聽100遍不如去做一遍,先從本地垂直社群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