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主要表現方式有哪些
群體性事件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利益沖突引發的維權運動,它是群體性事件的傳統形式,佔到總量的80%;另一種多為因社會心理失衡引發的泄憤事件,如震驚全國的甕安事件和石首事件。這是一種特殊的群體性事件,相比群體性的維權抗爭突發性群體行為更具不確定性。它與維權運動不同,參與者大多與事件無直接利益關系,只是因某次偶然事件引爆了人群的積怨,也因此比維權運動更難以把握和控制;又由於參與者沒有明確的利益訴求,因此缺乏組織性和規則意識,非常容易失控,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如湘西非法集資事件最後演變成針對無辜目標的社會騷亂。可以說,突發性群體事件已經成為當前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❷ 網路群體性事件有哪些
廣莆那事算一個的吧
❸ 群體性事件都有哪些
構成社會心理的各種現象的總和。 這些因素有很多,如社會潮流、習慣勢力、社會角色、...有人根據這些因素所涉及的群體范圍不同,對社會心理因素也作了劃分,包括:①大群體心理因素,如民族自我意識、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風俗與習慣、民族傳...
❹ 群體性事件的特徵包括哪些
(1)復雜性。導致群體性事件的因素越來越多,參 與人員成分越來越復雜。(2)多發性。雖然各級黨委、
政府普遍重視預防群體性事件,但群體性事件目前仍呈 現出逐年增多的態勢。(3)組織性。從近幾年群體性事 件的發展情況看,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大,這應 歸結於其組織性越來越強,許多群體性事件都有一定的
醞釀過程,常常有事件的組織者和骨幹分子。
(4)利益 性。相當多的群體性事件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 且大多數有一定的理由,極易引起社會同情,如農民負 擔過重、職工下崗、離退休人員無生活來源等。共同的
利益目標把大多數人維系在一起,又極易吸納相同利益 者,使群體逐步擴大,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5)非 政治性。盡管有些群體性事件表現激烈,但當事人的請 求大多是與自身物質、經濟利益有關,他們並不具有反
對社會政治制度的目的,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不及時處理,被敵對勢力煽動、利用,也極易演化成政治 性矛盾。(6)違法性。當前群體性事件激烈程度加劇,
惡性事件上升,多數伴隨著違法行為,極易造成嚴重後 果。
(7)反復性。從群體自身來看,以聚眾鬧事的方法 來達到某種目的,事實上確實促使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決 與落實,這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部分群眾"不鬧不
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心理,從而造成群 眾長期纏訴鬧事,處置難度加大。(8)難處理性。
群體 性事件大多是由於矛盾長期沒有得到化解而形成的,解
決這些問題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 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因此,處理解決難度較大。
❺ 認定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指標有哪些
摘要 認定群體性事件,一般認為具有四個方面的辨識標准:第一,五人以上,有關部門統計群體性事件首先以人數確定,例如信訪條例明文規定,五個人以上視為 「事件」;第二,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指向;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據;第四,影響秩序,特別是財產安全秩序、管制秩序。
❻ 網路群體性事件主體特徵為什麼明顯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傳播主體在我國十餘年的網路信息化發展進程中,表現出總體規模龐大且發展迅速,傳播主體中心城市聚集,年齡結構青年化並呈現出青少年化的態勢,傳播主體社會地位處於相對弱勢狀態等社會結構特徵.在我國目前所處的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些網路傳播主體特徵和我國日益顯現、集中突發的群體性事件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產生關聯,從而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及期間傳播主體的心理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高校網路群體性事件除具有網路群體性事件的一般特徵外,還有引發原因的集中化與類型化、參與主體的特定化與擴大化、組織動員的多中心化、事件性質的非對抗性與處理手段的特殊性等特徵,並存在事件的數量會增加,發生呈常態化;網路組織動員意見領袖主導化;網路參與方式與傳播途徑更即時便捷;管理部門的應對措施成為引發、推動事件的發展影響因素等發展趨勢。
❼ 群體突發事件具體指那些
所謂群體性突發事件,就是指突然發生的,由多人參與,以滿足某種需要為目的,使用擴大事態、加劇沖突、濫施暴力等手段,擾亂、破壞或直接威脅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應予立即處置的群體性事件。從理論上來講紅河州群體性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主體的群體性 主觀方面的目的性 客觀方面的危害性
事件發生的突然性 事件原因的復雜性
就這主要的原因吧,想更清楚就上這個網址吧,好嗎
http://www.hh.gov.cn/hhsk/rd/2003/2003-04/2003-04-17/1050549333_63/
❽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介紹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部分公眾參與並形成有一定組織和目的的集體上訪、集會、遊行、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願、聚眾鬧事等群體行為,並對政府管理和社會造成影響。認定群體性事件,一般認為具有四個方面的辨識標准:第一,五人以上,有關部門統計群體性事件首先以人數確定,例如信訪條例明文規定,五個人以上視為 「事件」;第二,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指向;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據;第四,影響秩序,特別是財產安全秩序、管制秩序。
❾ 網路群體事件的定義
在網路上同樣會發生。而其中的一些負面「網路群體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在網路上,一個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萬應」,而且公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和其中的公職人員,極容易成為網路熱點新聞炒作的焦點。
消息源自:華中紅客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