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牌照(或者政府的管治)顯然是一個壁壘,很多生意不是說你想做就能做的,沒有牌照根本沒門。 象電信、鐵路、電網、供水供氣,澳門的賭博牌照等就有這么一個壁壘;在目前的中國,媒體業也是存在一定的牌照限制的。 2. 專利技術或者獨家的工藝/流程也是一個壁壘;別人要麼做不了,要麼有專利擋著,不能做。 3. 資金的規模是一個壁壘,如果一個生意動不動就要砸個百億級別,首先很多人/機構/集團都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想做做不了; 即使有這么多錢,也會很小心的掂量一下要不要投,是否值得去冒這個風險。 但是這個壁壘也有可能被攻破,有錢的集團還是有不少的,象當初華潤砸錢做啤酒,砸出來的雪花啤酒就嚴重的擠佔了青島的份額,給青島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4. 網路效應和叛逃成本,也算是一種壁壘。 布網的過程往往需要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且還需要時間,甚至還需要協調政府關系;往往也是越早越容易、阻力越小、成本越低。 叛逃成本也是一種軟性的壁壘,比如如果要更換銀行卡,涉及一大堆托收關系的變更,一般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更換。 5. 時間也是一種壁壘,如果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則往往也會把新進入者嚇阻在外。 比如有些名貴的苗木,往往要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長成,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耐心去投入。 具體到行業, 服裝行業的壁壘是很薄的,沒有牌照限制,也很少有專利技術,需要投入的資金的量也不太大,人才的流動也很方便,商業模式基本上都是相互拷貝; 網路的成本也不高、新開幾家店還是比較容易的,用戶的叛逃成本也非常低廉,打一個新款或者推一個新品牌也是很快就可以做成,不需要太多的時間。 (Zara, H&M具有資金、規模、網路、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和壁壘,除了電商,其它進入者想沖擊它也難) (Prada,LV,CHANEL等頂級奢侈品品牌也是個例外,他們的壁壘很強,源於時間、品質和口碑的積累,但是全球也就這么幾家。) 天然氣行業的行業壁壘源於城市的專營權,一個城市華潤進入了新奧就不能進去了; 銀行業的壁壘源於用戶的積累,要積累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入。 電信行業的壁壘源於牌照和現有用戶數; 白酒行業的壁壘來自於白酒的文化和口感(香型、口味等),很大的一個優勢就是不存在外來進入者的入侵(來了也是洋酒不是白酒)。 電商行業的壁壘源於用戶數的積累、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粘性,也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的壁壘。
『貳』 鏂拌繘鍏ヨ呰繘鍏ュ競鍦虹殑澹佸瀿鏈夊摢浜
鏂拌繘鍏ヨ呰繘鍏ュ競鍦哄佸瀿鏈変互涓嬪嚑縐嶏細瑙勬ā緇忔祹銆佷笉鑳借幏寰楃殑鍏抽敭鎶鏈鍜屼笓涓氭妧鑳姐佸搧鐗屽嚲濂藉拰瀹㈡埛蹇犺瘹搴︺佽祫婧愯佹眰銆佷笌瑙勬ā緇忔祹鏃犲叧鐨勬垚鏈鍔e娍銆佸垎閿娓犻亾銆佹斂搴滄斂絳栥佸叧紼庡強鍥介檯璐告槗鏂歸潰鐨勯檺鍒躲
榪涘叆甯傚満澹佸瀿鐨勯珮浣庡彇鍐充簬娼滃湪榪涘叆鍘傚晢鎵鎷ユ湁鐨勮祫婧愬拰鑳藉姏銆
『叄』 啥叫互聯網的行業壁壘
行業壁壘
行業壁壘是指跨行業經營者丟掉擅長的業務而去開拓不擅長業務所會遇到的「陌生的困難」,壁壘的高低是由市場競爭、社會發展狀況、法律體系完善程度等綜合因素決定的。行業壁壘是阻止或限制進入某一行業的障礙。是保護市場、排除競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行業壁壘越堅固,市場障礙越多,企業越難以加入,市場壟斷程度越高,競爭相對緩和;行業壁壘越薄弱,市場障礙越少,企業越易於加入,市場壟斷程度越低,競爭相對激烈。
『肆』 進入壁壘的進入類型
按照進入壁壘的成因把它劃分為兩類:結構性進入壁壘和策略性進入壁壘 。 即進入阻撓,是指產業內在位企業為保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有意識的策略性行為構築起的防止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壁壘。
構成進入壁壘的結構性因素主要有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必要資本量、產品差別化、網路效應和政府管制等。 規模經濟壁壘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產業的市場需求有限 ,同時存在規模經濟的前提下,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在最小有效規模進行生產並獲得經濟利潤,如果再有新企業以同樣的產量進入,則所有企 業都可能虧損。
必要資本量壁壘
必要資本量是指新企業進入市場必須投入的資本。
生產過程的資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資本量越大,新企業籌措資金越困難,其資本費用就比在位企業高,因此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也就越大,這就是必要資本量壁壘。
絕對成本優勢壁壘
在位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可能源於以下因素:
在位企業通過專利或技術秘訣控制了最新的生產工藝。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高質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應渠道。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位企業擁有具有特殊經營能力和其他技術專長的人才。
進入企業在籌集進入資金時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資金成本。
網路效應壁壘
網路效應或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費的外部性,即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將提高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從而增加了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
「直接的網路效應」:於消費某一產品的用戶數量增加而直接導致的網路價值的增大就屬於「直接的網路外部性」。
「間接的網路效應」:隨著某一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該產品的互補品數量增多、價格降低而產生的價值,這種網路效應主要是由基礎產品與輔助產品之間技術上的互補形成的。
「正反饋效應」 :在硬體/軟體系統中,一種硬體的用戶基數越大,就意味著與這種硬體產品相兼容的軟體產品的需求越大,因而會吸引軟體產品生產商來生產兼容軟體,軟體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就會增加,軟體產品的價格水平就會越低,這又會吸引大量的用戶購買這種硬體產品,使這種硬體產品的網路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又促使大量的軟體開發商為這種硬體產品提供配套軟體,這就是網路產品的「正反饋效應」。
正反饋效應的作用機制使潛在進入者,在存在直接網路效應的產品市場上可能很難獲得消費者和用戶的支持,因此,用戶基數的不對稱就成為網路市場上的進入壁壘。
在間接網路效應中,在位企業的硬體產品可能已經擁有大量的配套軟體產品,在正反饋效應的作用下,在位企業與進入企業在輔助軟體產品上的數量差異會迅速擴大。另外,轉換成本、培訓和學習成本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在位企業相對於進入者處於明顯的優勢,建立在用戶基數之上的輔助軟體數量上的不對稱成為存在間接網路效應市場上的主要進入壁壘。
產品差異化壁壘
產品差異:指產業內相互競爭的廠商所生產的產品之間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
在位企業的產品差異優勢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位企業以專利或技術秘訣形式擁有在優良產品設計方面的有效控制權,使消費者把控制權與優良的產品等同化,企業成了高品質產品的象徵,增加了消費者對該企業產品的偏好度。
在位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在定價和銷售服務等方面樹立了良好聲譽,增加了消費者對該企業產品的偏好度。
在位企業通過以往的廣告宣傳而建立的消費者忠誠以及對銷售渠道的控制,使得新進入企業在銷售成本上處於劣勢。
在位企業和新進入企業的產品質量的信息對消費者存在著不對稱性。由於消費者已經了解在位企業的產品質量,而新進入企業的產品質量對消費者來說是未知的,因此新企業就必須向消費者提供更高的銷售折扣率或比在位企業支付更高的單位營銷費用來吸引消費者試用自己的產品,新企業在生產和營銷成本上處於劣勢,從而限制了新企業的進入。
政策法律制度壁壘
如果政府認為一個產業中只適合少數幾個企業的生存,為避免過多企業進入引起的過度競爭,政府就會實行許可證制度來限制新企業的進入
策略性進入壁壘
策略性行為是寡佔市場中企業通過對影響競爭對手選擇的資源進行投資從而改變競爭環境的行為。
常見的進入阻撓策略
過度生產能力投資
在很多產業中,企業調整產量是要花費成本的。為提高產出,企業可能需要增加新的設備,投入必要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在位企業可在潛在進入者進入前進行過度生產能力投資,這些生產能力在進入發生之前是閑置的。一旦進入者進入,在位企業可利用已投資的閑置生產能力迅速擴大產量,實施斗爭策略,使進入者蒙受損失。潛在進入者在觀察到在位企業所作的過度生產能力投資後,理性預期到自己進入後將招致在位者激烈的價格戰,自己無法從進入中獲利,因此會放棄進入。
干中學:隨著企業所生產的累計產量的增加,由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經驗的積累使企業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平均成本下降。
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
在位企業採取策略性行為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可以使自己獲得成本上的優勢,達到阻止進入的目的。
影響未來的需求結構,在位企業影響未來需求結構的策略性行為主要有三種:
產品擴散策略
提高轉換成本
利用長期契約鎖定產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