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社會思潮有哪些特點

網路社會思潮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2024-02-28 01:02:05

❶ 社會思潮的6大特點

(1)歷史性。表現為社會思潮總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並帶有該時代的印記,對該時代人們的精神層面、生活層面起著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影響。
(2)區域性。表現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文化背景、生產力水平的差異而生成的各異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有國外引進的,也有本土產生的。
(3)群體性。表現為社會思潮在一定階級或階層的人群中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與支持,顯現出絕大多數人的共鳴與趨同。
(4)功利性。表現為社會思潮作為一定社會利益集團的一種願望表達,它總是帶有明顯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與其利益和要求聯系在一起。
(5)變異性。表現為社會思潮的時效,並非一成不變。當現有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方向一致時,其思潮就能保持、維護、控制在穩定的狀態;反之,就會刺激社會信息反饋機制的調整,迫使意識形態升級換代,以新的面目出現。
(6)癥候性。表現為社會思潮是社會心理和社會情感的表徵,是政治、經濟矛盾運動的直接反映。大量社會潛意識的產生和郁積會蔓延成某種癥候,並以象徵化的符號來宣洩。
社會思潮也可以定義為:經過思想家倡導而在大眾中持續流行,與時代和社會重大問題相關的較系統較集中的那些思想觀點的運動。

❷ 社會思潮的特徵

一、群體性
群體性是指社會思潮並非個人或極少數人的思想反映,而是以一定的利益要求為基礎,以特定的群體為其主體,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產生社會影響的思想潮流。一方面社會思潮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以一定的社會群體為基礎的。僅僅是個人的理論觀點稱不上社會思潮,只有當一種思想認識為廣大人們所流傳,被社會所需要,引起了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共鳴,被相當一部分人所接受,即被社會群體認可才能成為社會思潮。另一方面社會思潮是代中表特定群體利益的群體意識。一種社會思潮之所以能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並在日常活動中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於社會思潮本身反映的就是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願望和理想。
二、復雜多樣性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由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復雜多樣性,反映特定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即社會思潮也必然具復雜性。首先,社會思潮的內容是復雜多樣的,由於社會思潮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當社會上出現的敏感問題以及出現的社會矛盾都會匯聚到社會思潮,使社會思潮容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並動態反映社會現實,成為時代社會的縮影。例如,在當代中國,既有積極、進步的社會思潮,如愛國主義思潮、生態主義思潮等等。也有消極、落後的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實用主義思潮、歷史虛偽主義思潮等等。其次,社會思潮的影響是多樣的,其中那些反映時代發展要求,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的、先進的、革命的社會思潮,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反之,那些錯誤的、落後的、反動的社會思潮則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再次,社會思潮的演進過程也具有復雜性。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剛剛出現時,與同時代的其他社會思潮相比力量可能比較薄弱。但是,如果它正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的力量就會慢慢壯大,並最終會被廣大社會群體所認可和接受。
三、傳播性
傳播性是指社會思潮以動態的形式反映社會利益關系的思想潮流。傳播史社會思潮的題中之義。一種社會思潮如果要想是自己的思想和理論觀點成為大多數人普遍都接受的一種觀念,即得到社會的認可,那麼,它就必須通過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途徑向大眾宣傳自己的理論觀點。同時,這種理論觀點還必須打破理論和現實的界限,影響和干預到人們的現實生活。
不同的社會思潮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在傳播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情形。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的社會思潮,其傳播速度很快,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在社會上左右其他輿論的力量;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思潮,其傳播速度則會相對較慢。
四、時代性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和社會現實的反映。社會思潮是時代的產物。當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或某個年代,人們在當時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下,形成一些比較流行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即當時社會所需要餓社會思潮。隨著時代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隨之發生改變,某種社會思潮也會興起或跌落。社會思潮的興衰起落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有些社會思潮隨著時代的演進在性質上有時也會發生變化,甚至在過去曾經是革命的、進步的社會思想,在後來有可能轉化為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反動的、錯誤的社會思潮。因而,社會思潮,是由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具有時代特徵。
五、政治性
政治性是指社會思潮是反映著特定階級、階層間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利益關系的集中表現。社會思潮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其必然反映一定時期中某階級、某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無論何種社會思潮,都是從一定社會的某個階級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為根本目的。所以,代表某階級的利益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問題。因此,所以社會思潮都帶有政治性。那些具有較強政治性的社會思潮,能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所以影響較大。
六、理論性
社會思潮一般是以一定的理論和學說為基礎,以一種或多種思想體系為核心,它是一種對整個社會存在某個方面比較深刻和系統的理性認識,是在對現實問題進行批評和分析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具有對現實的否定和對未來理想追求的一面。社會思潮與一般社會心理相比,具有自覺性、穩定性等特點。在社會思潮的形成過程中,理論性是社會思潮的一種內核。
七、可引領性
可引領性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社會思潮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或者說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引領及其制度管理的規范下,其傳播方式、發展方向、社會功能等受到限制,朝著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的方向轉化和流變。社會思潮的可引領性是針對整個社會思潮而言,不是說可以改變那些錯誤的、腐朽的、反動的社會思潮的性質。對於錯誤的、落後的社會思潮,通過對它們進行批判,削弱社會影響,減少其危害,擴大其進步的、先進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社會思潮的可引領性,也包括改變某些人的信仰、使其拋棄對某種社會思潮的信仰、信念,轉而接受另一種社會思潮。

❸ 網路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論網路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南京 210003
【摘要】網路文化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獨特而鮮明的文化特徵,在網路時代對傳統文化必然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文章在傳統文化和網路文化產生及其發展的基礎上,探究了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關鍵詞】傳統文化;網路文化;沖突與融合
引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文化-網路文化。網路文化是以網路為依託,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基礎,以發送、接受信息為核心,以加強聯系為手段影響人類生活思維方式的一種文化形式[1]。網路文化的產生在傳播方式、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對傳統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以研究。為了能夠清晰的把握網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本文從傳統文化和網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來展開論述,探究二者的沖突與融合。
一、 我國傳統文化的起源,發展及其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是適應於中國社會在地理環境、經濟結構、民族心理、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或臘要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最終成形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歷史的發展,有其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體現出中國文化發展的血脈與經絡。認識這個脈絡與過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把握其發展規律,進一步研究其與網路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可大體分為四個時期:
1 、孕育時期-殷周時期。這一時期處於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經濟有所發展,階級對立越演越烈,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對一些自然現象還無法解釋。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觀念、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生了命運觀念,天命觀念,神鬼意識。為了預知天命和自己的命運,古代人在生活中創造和總結出各種各樣的占卜方法,後來對這些占卜的方法和記錄加以總結形成「卦辭」和「爻辭」,編撰成書《周易》。這就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有關天地,人生,吉凶,禍福,美醜,善惡等觀念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與胚胎時期。
2 、發展成形時期-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發展的理論化時期。根據《尚書》,《詩經》,《左傳》等文獻的記載,陰陽、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觀念,在春秋中後期得到了重大發展,逐漸系統化,理論化。這就為老子創立道家學說,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提供了思想資料和認識基礎。在思想文化初步發展的起初上,開始形成關於「天道」和「人道」的系統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了局面。經過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傳統觀念文化多元互補互黜,逐漸發生融合。這一時期,由於政治勢力的爭斗,導致各種思想理論此起彼伏,直至漢武帝上台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取得了合法的主導地位,但從此,儒學中滲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這才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以儒道為主體的多元格局。
3、 融合與演變時期-魏晉至唐宋元明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融合,大發展時期。魏晉時期儒,道思想進一步合流,演變為「玄學」的理論形式;道家文化歷經「黃老之學」的思想融合演變為道教文化;兩漢時期,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與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完成了本地化,從此出現了儒、道、釋三教並存,融合發展的局面。儒、道、釋三家思想融合和演變的結果,出現了宋明時期的「理學」。這一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時期。
4 、反省與轉型時期-近現代時期。這一時期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各種社會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一批富於憂患意識的有識之士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從總體上進行反省和總結。開始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不足,開始引進西方文化,認知西方文化中民主與科學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引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結構的改變,使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轉型期。銷團啟這一時期,東西方文化進一步交融互補,文化問題與發展人類文明,維護人類和平以及生存環境,改善人類生活條件,增進人類幸福達到理想境界緊密結合起來。
從上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經久不衰,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透過現象,我們看到中國虧如傳統文化是源於《周易》,以儒、道為主體,是一種包容寬大的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一個「和」字貫穿始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在《周易•乾卦•象傳》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見是說,大自然運行變化的規律,使宇宙自然中的萬物各自形成其品德屬性,又保全了陰陽會合沖合的元氣,以有利於守持正固。「太和」即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和諧,是最好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沖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
二 、網路文化的產生與內涵
互聯網最早起源於美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最初用於軍事用途。讓互聯網真正飛速發展的事件是1987年商業化互聯網的誕生,電腦的日益普及和互聯網商業化的發展促成了一個驚人的奇跡,時至今日,全世界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數十億。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網路促進了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的延伸,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傳媒,沖破了時空的限制,為我們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通信、開展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提供了平台。當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交往都藉助乃至通過互聯網路來實現的時候,就產生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網路文化。我們可以說網路是網路文化誕生的溫床,網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傳統文化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有自己的特徵[3]。
1、開放性與多元性。網路文化的產生基於全球性的互聯網路,突破了地域的界限,使得全球性普遍交往成為可能,世界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網路上交匯,碰撞,競爭,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人們可以在網路上接觸到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和觀點。網路文化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以開放的姿態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多元並存。
2、自主性和參與性。網路是信息時代重要的交際、傳播工具,它超出了任何一種傳統的單向傳播媒體,現了互動交流。在互聯網上,通過電子郵件,論壇,即時通訊工具等形式,個人既是網路文化的接收者又是網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地位上又是平等的,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實現了雙向交流,任何觀點、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都可因創建者個體的意願在網上輸出,個體參與到網路文化的傳播與建設中。
3、虛擬性和隱匿性。網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提供了網路文化虛擬性的可能,它使現實的客觀世界轉換成了文字,聲音,圖像等數字化符號,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在網路世界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在網路文化世界中,人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限制而想像設計出虛擬的自我,虛擬的國家和社會,虛擬的文化關系和世界。虛擬性是網路文化有別於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
三、 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融合
網路文化在給我們帶來機遇、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負面消極影響,因為它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和創新。網路文化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形式來說,都迥異於以往所有文化,並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沖擊,就現實情況而言,二者是一種既沖突又融合的現象[4]。
1、從整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脈絡上看,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加上大統一的社會結構,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封閉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講究「仁愛」,「修身齊家」的文化;而網路為各種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無柵欄的平台,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網路技術源於西方發達國家,然後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這樣在網路空間勢必形成一種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文化,並由於技術上的先進性導致其成為強勢文化。在開放的網路空間,隨著國內互聯網用戶的增多,極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導致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2、網路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參與的文化。在喚起人們參與的同時,網路文化又從客觀上導致文化變異更迭過快,難以控制。網路上各種思潮共存,並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形式進行傳播,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選擇,運用自己的判斷力,是非觀,有選擇的接受信息,對各種文化的選擇更加主動。而傳統文化長久以來以傳統媒體進行單向的傳輸,這樣傳統文化在傳播、接受信息中的權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網路文化的沖擊。新舊兩種形式的文化在互動和發展中的對立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3、從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它是根植於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或對現實世界的探索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內容都是現實世界中或者是對現實世界的升華和提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均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現實的物質世界緊密聯系的。而網路文化的誕生則源於信息技術,反映的是賽博空間中的一些虛擬的現實。網路虛擬環境由於具有模擬性、交互性等特徵,可以在虛擬空間內完成現實世界中的任務,甚至可以達到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目標,因此對人們的傳統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無論體現為虛擬文化的網路文化還是作為實體文化的傳統文化,雖然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擺脫不了「文化」的內涵,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澱而變得具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深處。因此,傳統文化是相對穩定、相對凝固、相對完整,變化相對緩慢的。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沉澱,中國傳統文化就更具備了穩定性和僵化的特點。而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是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將吸收網路文化中積極的成分為己所用,互利互濟,共同發展。正如前文所述,網路文化是開放的、全球包容性的文化。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文化正在成為具有無限包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傳統文化必然成為網路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網路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斷發展的新技術的影響和支撐,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因為作為網路文化主體的人,在其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收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們在建構網路文化時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傳統文化的烙印,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網路文化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形成。網路的開放性與豐富性,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網路使得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更為方便,基於網路文化的傳統文化現代化正在以超出想像和預期的速度向前推進。傳統文化正在藉助於網路平台實現更廣泛的傳播。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互動正在出現新的態勢。
在比較研究中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網路文化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標志,是一種先進文化的代表,它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的影響力和覆蓋面與全球化浪潮相呼應,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在磋蹌歲月的歷練、淘汰與篩選中成就的主體與內核,其強大的穩定性、包容性與拓展性,使它即便在新的文化形態的巨大沖擊下,依然可以循其固有軌跡發展而不致消亡[5]。從歷史發展的視角來認識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就會發現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本源與實質關系。
四 結語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們倍感自豪,而在互聯網時代,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既有沖突也有融合,在傳播形式多樣化的多元文化共生中,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滲透、融合,將給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我們要以一種包容的、開放的心態,以交融的、動態的眼光,來審視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視野下開展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比較研究,對正在發展的新現象、新問題進行的總結和概括,才能有利於我國文化層面上的精神文明建設。

閱讀全文

與網路社會思潮有哪些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錶無法設定流動網路 瀏覽:504
地鐵裡面移動網路不好 瀏覽:821
無線網路wifi攝像頭夜視 瀏覽:654
電腦如何收聽網路電台 瀏覽:421
小米盒子4se搜不到無線網路 瀏覽:449
gps和手機網路哪個准 瀏覽:930
網路商城軟體購買 瀏覽:561
建黨100周年網路安全報告 瀏覽:3
如何提前適應網路 瀏覽:630
高新電信網路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460
華為平板中國電信無線網路連接 瀏覽:315
手機連接網路為什麼顯示沒有網 瀏覽:150
衡水移動網路暢通 瀏覽:622
安徽設計網路平台包括什麼 瀏覽:94
電腦網路連接操作過程 瀏覽:495
貓眼和路由器有兩個網路 瀏覽:364
網路用語多多什麼意思 瀏覽:841
哪個網路進程 瀏覽:208
電腦玩網路游戲報錯怎麼回事 瀏覽:641
游戲機線如何連接網路電視 瀏覽: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