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網路的常見傳輸窗口是哪三個
樓上回答的什麼呀,答非所問,我很討厭這種人,在網上摘抄下來直接粘貼,很不負責任;
光纖傳輸常用的窗口有5個,但是最常用的3個是 850nm(第一窗口)、游族1310nm(第二窗口)、1550nm(第三窗口),另外2個是 1565-1625nm(第四窗口)和1360-1460nm(第五窗口);
這些都是國家目前實施並廣泛應用的光通道窗口;除了神遲弊第一窗口旦哪是多模(850nm),其他都是單模;
⑵ win 7的""網路連接」窗口在什麼地方
在右下角。喇叭旁邊。
如果想新建一個網路連接下面是步驟哈
開始-控制面板-網路和Internert-網路和共享中心-下面有設置新的網路
如果想找到適配器。。左上角有個更改適配器設置-寬頻連接
還有本地連接-還有藍牙連接
給分。我用WIn7旗艦版。。用了一年了
⑶ 兩台電腦在同一個區域網怎麼傳輸文件
兩台電腦在同一個區域網傳輸文件的操作方法和詳細步驟如下:
1、第一步,按「
Windows」 +「 R」打開「運行」窗口,輸入「 control」命令,然後單擊「確定」按鈕,如下圖所示,然後進入下一步。
⑷ 怎麼使用區域網互傳文件
工具/原料
兩台電腦
方法/步驟
1、首先,選擇要拷貝文件的電腦文件。
⑸ 計算機網路-可靠傳輸-滑動窗口協議
TCP的滑動窗口是以位元組為單位的 。為了便於說明滑動窗口的工作原理,我們故意把後面圖5-15至圖5-18中的位元組編號都取得很小。現假定A收到了B發來的確認報文段,其中窗口是20位元組,而 確認號是31 (這表明 B期望收到的下一個序號是31 ,而序號30為止的數據已經收到了)。根據這兩個數據,A就構造出自己的發送窗口。
我們先討論發送方A的發送窗口。發送窗口表示:在沒有收到B的確認的情況下,A可以連續把窗口內的數據都發送出去。凡是已經發送過的數據,在未收到確認之前都必須暫時保留,以便在超時重傳時使用。
發送窗口裡面的序號表示允許發送的序號。顯然,窗口越大,發送方就可以在收到對方確認之前連續發送更多的數據,因而可能獲得更高的傳輸效率。接收方會把自己的接收窗口數值放在窗口欄位中發送給對方。因此,A的發送窗口一定不能超過B的接收窗口數值。發送方的發送窗口大小還要受到當時網路擁塞程度的制約。但在目前,暫不考慮網路擁塞的影響。
發送窗口後沿的後面部分表示己發送且己收到了確認。這些數據顯然不需要再保留了。而發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許發送的,因為接收方都沒有為這部分數據保留臨時存放的緩存空間。
發送窗口的位置由窗口前沿和後沿的位置共同確定。發送窗口後沿的變化情況有兩種可能,即不動(沒有收到新的確認)和前移(收到了新的確認)。發送窗口後沿不可能向後移動,因為不能撤銷掉已收到的確認。發送窗口前沿通常是不斷向前移動,但也有可能不動。這對應於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收到新的確認,對方通知的窗口大小也不變;二是收到了新的確認但對方通知的窗口縮小了,使得發送窗口前沿正好不動。
發送窗口前沿 也有可能 向後收縮 。這發生在對方通知的窗口縮小了。但 TCP的標准強烈不贊成 這樣做。因為很可能發送方在收到這個通知以前已經發送了窗口中的許多數據,現在又要收縮窗口,不讓發送這些數據,這樣就會產生一些錯誤。
現在假定A發送了序號為31-41的數據。這時, A發送窗口位置並未改變 (圖5-16),但發送窗口內靠後面有11個位元組(31~41)表示己發送但未收到確認。而發送窗口內靠前面的9個位元組(42~50)是允許發送但尚未發送的。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描述一個發送窗口的狀態需要三個指針:P1,P2和P3(圖5-16)。指針都指向位元組的序號。這三個指針指向的幾個部分的意義如下:
小於P1的是已發送並已收到確認的部分,而大於P3的是不允許發送的部分。
P3-P1=A的發送窗口
P2-P1=己發送但尚未收到確認的位元組數
P3-P2=允許發送但當前尚未發送的位元組數(又稱為 可用窗口或有效窗口 )
再看一下B的接收窗口。B的接收窗口大小是20。在接收窗口外面,到30號為止的數據是已經發送過確認,並且己經交付主機了。因此在B可以不再保留這些數據。接收窗口內的序號(31~50)是允許接收的。在圖5-16中,B收到了序號為32和33的數據。這些數據沒有按序到達,因為序號為31的數據沒有收到(也許丟失了,也許滯留在網路中的某處)。請注意,B只能對按序收到的數據中的最高序號給出確認,因此B發送的確認報文段中的確認號仍然是31(即期望收到的序號),而不能是32或33。
現在假定B收到了序號為31的數據,並把序號為31~33的數據交付主機,然後B刪除這些數據。接著把接收窗口向前移動3個序號(圖5-17),同時給A發送確認,其中窗口值仍為20,但確認號是34。這表明B已經收到了到序號33為止的數據。我們注意到,B還收到了序號為37,38和40的數據,但這些都沒有按序到達,只能先暫存在接收窗口中,等待缺少的數據到達。A收到B的確認後,就可以把發送窗口向前滑動3個序號,但指針P2不動。可以看出,現在A的可用窗口增大了,可發送的序號范圍是42~53。
A在繼續發送完序號42~53的數據後,指針P2向前移動和P3重合。發送窗口內的序號都已用完,但還沒有再收到確認(圖5-18)。由於A的發送窗口已滿,可用窗口已減小到零,因此必須停止發送。請注意,存在下面這種可能性,就是發送窗口內所有的數據都已正確到達B,B也早已發出了確認。但不幸的是,所有這些確認都滯留在網路中。在沒有收到B的確認時,A不能猜測:「或許B收到了吧!」為了保證可靠傳輸,A只能認為B還沒有收到這些數據。於是,A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由超時計時器控制)就重傳這部分數據,重新設置超時計時器,直到收到B的確認為止。如果A收到確認號落在發送窗口內,那麼A就可以使發送窗口繼續向前滑動,並發送新的數據。
我們在前面的圖5-18中曾給出了這樣的概念:發送方的應用進程把位元組流寫入TCP的發送緩存,接收方的應用進程從TCP的接收緩存中讀取位元組流。
窗口和緩存的關系
第一,緩存空間和序號空間都是有限的,並且都是循環使用的。最好是把它們畫成圓環狀的,但這里為了畫圖的方便,我們還是把它們畫成長條狀的。
第二,由於實際上緩存或窗口中的位元組數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圖5-19(a發送緩存和發送窗口,b接收緩存和接收窗口)僅僅是個示意圖,沒有標出具體的數值。但用這樣的圖米說明緩存和發送窗口以及接收窗口的關系是很清楚的。
發送緩存用來暫時存放:
(1)發送應用程序傳送給發送方TCP准備發送的數據;
2)TCP已發送出但尚未收到確認的數據。
發送窗口通常只是發送緩存的一部分,已被確認的數據應當從發送緩存中刪除,因此發送緩存和發送窗口的後沿是重合的。發送應用程序最後寫入發送緩存的位元組減去最後被確認的位元組,就是還保留在發送緩存中的被寫入的位元組數。發送應用程序必須控制寫入緩存的速率,不能太快,否則發送緩存就會沒有存放數據的空間。
接收緩存用來暫時存放:
(1)按序到達的、但尚未被接收應用程序讀取的數據;
(2)末按序到達的數據。
如果收到的分組被檢測出有差錯,則要丟棄。如果接收應用程序來不及讀取收到的數據,接收緩存最終就會被填滿,使接收窗口減小到零。反之,如果接收應用程序能夠及時從接收緩存中讀取收到的數據,接收窗口就可以增大,但最大不能超過接收緩存的大小。圖5-19(b)中還指出了下一個期望收到的位元組號。這個位元組號也就是接收方給發送方的報文段的首部中的確認號。
根據以上所討論的,我們還要再強調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A的發送窗口是根據B的接收窗口設置的,但在同一時刻,A的發送窗口並不總是和B的接收窗口一樣大。這是因為通過網路傳送窗口值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滯後(這個時間還是不確定的)。另外,發送方A還可能根據網路當時的擁塞情況適當減小自己的發送窗口數值。
第二,對於不按序到達的數據應如何處理,TCP標准並無明確規定。如果接收方把不按序到達的數據一律丟棄,那麼接妝窗口的管理將會比較簡單,但這樣做對網路資源的利用不利(因為發送方會重復傳送較多的數據)。因此TCP通常對不按序到達的數據是先臨時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位元組流中所缺少的位元組收到後,再按序交付上層的應用進程。
第三,TCP要求接收方必須有累積確認的功能,這樣可以減小傳輸開銷。接收方可以在合適的時候發送確認,也可以在自己有數據要發送時把確認信息順便梢帶上。但請注意兩點。一是接收方不應過分推遲發送確認,否則會導致發送方不必要的重傳,這反而浪費了網路的資源。TCP標准規定,確認推遲的時間不應超過0.5秒。若收到一連申具有最大長度的報文段,則必須每隔一個報文段就發送一個確認。二是梢帶確認實際上並不經常發生,因為大多數應用程序很少同時在兩個方向上發送數據。
最後再強調一下,TCP的通信是全雙工通信。通信中的每一方都在發送和接收報文段。因此,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在談到這些窗口時,一定要弄清是哪一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