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社交網路的研究過程有哪些

社交網路的研究過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11-28 14:21:22

Ⅰ 社會計算--研究點

研究內容

    1 、社交網路服務 (Social NetworkService,SNS)

    談到社交網路服務,就會讓人想起時下最熱門的Facebook。社交網路服務研究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虛擬空間,實現社會性的交互和通信。SNS還有一種解釋是社會網路軟體(Social Network Software),電子郵件、網路論壇等許多傳統網路工具都可以視為一種社會軟體。

    在社交網路服務的網站上,人們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的方式,擴展自己的人脈。國內最有名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是「人人網」,他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值得重點關注的研究點:社會關系強度、信息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新鮮事排序演算法、隱私性以及社會化搜索。 

    2 、群體智慧 (CollectiveIntelligence)

    群體智慧的典型應用是「維基網路」和「網路知道」。這些互聯網平台系統不僅幫助用戶相互溝通聯系,更重要的是將用戶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群體智慧,以協作的方式一起創造、加工和分享知識。

    2005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路易斯·馮·安(Luis Von Ahn)提出「人本計算(Human Computation)」的思想,用驗證碼、游戲等方式調動網民的熱情,使眾多的人腦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計算任務中,輕松地解決了本來非常耗時耗力的問題。這也是群體智慧的體現。

    知識獲取是一切智能系統的瓶頸,傳統的依靠專家編輯知識的方式效率太低,無法滿足大規模真實信息處理的需求。在網路社會的大背景下,群體智慧的出現為知識獲取提供了一條嶄新的充滿希望的道路。如何巧妙地設計用戶界面以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如何克服人腦計算的不精確性,如何將人腦和電腦最佳地結合起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3.  社會網路分析 (Social Network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依據網路理論看待社會,節點是網路中的獨立角色,邊是社會關系,社會網路就是由節點和邊構成的一張圖,這張圖往往非常復雜,節點之間的關系類型多種多樣。

    社會網路分析的典型例子是社區計算。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指出:社區是社會信息網路的普遍現象,大規模信息網路中的一些社會化特徵在全局層面往往具有穩定的統計規律。如何度量、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是大規模社會信息網路分析與處理的一個基礎問題。一般而言,社區結構是度量和利用這些特性的基本單元。因此,發現一個網路中有意義的、自然的、相對穩態的社區結構,對網路信息的搜索與挖掘、信息的推薦以及網路演化與擴散的預測具有重要價值。

4.  內容計算 (Content Computing)

    除社會網路外,社會媒體也是分析理解社會的重要素材,如新聞、論壇、博客、微博等。由於它們都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展示形式,因此從事內容計算研究的學者需要掌握語言分析技術。當前內容計算的熱點包括輿情分析、人際關系挖掘、微博應用等。

     輿情分析 :傳統上,對輿情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觀察思辨,,二是問卷調查。前者缺乏數據支持,後者採集的數據量亦有限。互聯網技術為輿情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線,通過對各種社會媒體的跟蹤與挖掘,結合傳統的輿論分析理論,可以有效地觀察社會的狀態,並能輔助決策,及時發出預警。

     基於內容的人際關系挖掘 :互聯網中蘊含著大量公開的人名實體和人際關系信息。利用文本信息抽取技術可以自動地抽取人名,識別重名,自動計算出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而找出關系描述詞,形成一個互聯網世界的社會關系網。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立方」就是一個典型系統。

     微博應用 :如果說「人人網」是中國的Facebook,那麼「新浪微博」則是中國的Twitter。近來「新浪微博」迅猛發展,2010年11月,其用戶數為5000萬,2011年3月,其用戶數突破1億,在四個月內翻了一倍。「微博」同時具有「社會網路」和「媒體平台」的屬性,它催生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革命,對社會事件和人們的意識已然產生了很大影響。「微博」明確地定位為平台,它提供開放的API介面,積極支持第三方應用的發展,基於「微博」的研究與開發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互聯網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點。

5.  人工社會 (Artificial Society)

    社會計算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對復雜社會問題建立計算模型,進行實驗分析並提供決策支持。利用計算機模擬手段測試和驗證社會經濟政策的效果,已成為一個公共政策領域的迫切需求,這些需求催生了「人工社會」、「平行社會」等諸多相關領域的研究。

    通過建立各種人工社會,構造相應的平行系統,為「全面、綜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分析和評估方法,並應用於復雜社會系統的管理與控制,可以為將要到來的數字化社會和數字化政府管理奠定基礎。中科院自動化所是「人工社會」這一研究課題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

     社會計算面臨的挑戰

    社會計算方興未艾,生機勃勃,卻也面臨諸多挑戰:

1. 個人數據整合: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終端上留下的各種行為記錄目前都散落在不同的存儲節點上,要整合這些信息,不但涉及技術問題,更涉及復雜的管理問題。

2. 巨量數據存儲:為大規模人類行為進行全面實時的記錄,需要巨大的數據存儲和管理能力,當前的計算機系統還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3. 個人隱私保護:出於隱私保護方面的考慮,大型互聯網公司往往不敢向學術界公開用戶日誌,致使學術界對社會計算的研究遇到用戶數據採集方面的嚴重困難。匿名化處理是一種解決方案,但好事者依然可以從匿名後的數據中發現個人行為的輪廓,使匿名化處理失效。

4. 研究成果保密:如果揭示出某種社會關系或某個組織的運行規律,是否會受到相關個人和組織的質疑或反對呢?對研究成果要達到何等保密程度呢?

5. 學術隊伍組織:由於背景各異,如何使計算機專家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相互理解,密切配合,一道推進社會計算的研究,並非易事。同時,如何建設社會計算學科,培養既懂計算科學,又懂社會科學的人才,也是亟待探索的話題。

    結語

    社會計算是一個方興未艾的多學科交叉領域,網路科學、復雜系統、數據挖掘、社會學、管理科學、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等不同背景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計算進行了研究。社會計算的研究橫跨文理,為社會科學提供了一條革命性的計算之路,其研究成果對於社會管理、社會生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對社會計算的認識不斷加深,關注度不斷提高,社會計算正逐步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Ⅱ 社交網路的社交網發展史

1971 年,人類第一封電子郵件誕生。其緣起就是為了方便阿帕網(ARPANET)項目的科學家們互相之間分享研究成果。
1991 年,伯納斯·李經過多年實踐和改進,創辦了以「超鏈接」為特徵的萬維網(WWW)
1994 年,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學生 Justin Hall 建立自己的個人站點「Justin』s Links from the Underground」,與外部網路開始互聯。Justin Hall 把這個站點更新了 11 年,因為被稱為「個人博客元勛」(founding father)。
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旨在幫助曾經的幼兒園同學、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重新取得聯系;Classmates.com 在 2008 年的時候還擁有 5000 萬會員,到 2010 年才跌出社交網站 TOP 10。這里有一個羅曼蒂克的鮮活例子:Ray Sears 在 Classmates.com 上找到了自己七年級的女友,他通過站內信息工具問她還記不記得他,她回答「我怎能忘記我的初戀」。於是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並生下兩子。
1996 年,早期搜索引擎 Ask.com 上線,它允許人們用自然語言提問,而非關鍵詞(比如:「今天上映什麼電影」,而不是「10月23日 電影 上映」)。
1997 年,美國在線實時交流工具 AIM 上線;在這一年,一位名為 Jorn Barger 的先鋒博客作者創造了「weblog」一詞。
1998 年,在線日記社區 Open Diary 上線,它允許人們即使不懂 HTML 知識也可以發布公開或私密日記。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實現人們可以在別人的日誌里進行評論回復。
1999 年,博客工具 Blogger 和 LiveJournal 出現;後來 Blogger 在 2003 年被 Google 收購,但該產品目前仍然存在——全球科技公司之間的專利站捧紅的 FOSS Patent 就是用 Blogger 建的網站。
2000 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這是全球首個開源、在線、協作而成的網路全書,完全不同於《大英網路全書》的編撰方式。Wiki 的用戶在第一年就貢獻了 20000 個在線詞條。目前維基網路仍然堅持募捐的方式籌措運營資金,2011 年底他們募集 2000 萬美元來維持 2012 年的運營。
2001 年,Meetup.com 網站成立,專注於線下交友。這個網站大家應該比較陌生,但是如果告訴你這個有著 12 年歷史的網站,現在每月還有 34 萬個群組舉行線下活動,你應該會感到詫異了。網站的創建者是 Scott Heiferman,2001 年「9·11」事件以後,他成立了 Meetup.com 來幫助人們互相聯系——而且不只是線上的。Meetup.com 是一個興趣交友網站,他鼓勵人們走出各自孤立的家門,去與志趣相投者交友、聊天。現在它每月會有 34 萬個群組在當地社區進行聚會,一起吃喝玩樂、聊天、社交甚至學習。
2002 年,Friendster 上線,這是首家用戶規模達到 100 萬的社交網路。Friendster 開創了通過個人主頁進行交友的先河,在它兩年之後,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學寢室上線。目前在 Facebook 的攻勢下,Friendster 在全球范圍內基本式微,不過在印尼和菲律賓仍然受歡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在這兩個國家也極其受歡迎,看來東南亞人民有強烈的社交慾望。
2003 年,面向青少年和青年群體的 MySpace 上線,它再一次刷新了社交網路的成長速度:一個月注冊量突破 100 萬。MySpace 發展到後來涉黃和無謂謾罵逐漸增多,管理者不加規范,以致難以擴大用戶,最終被出售。如果說 2005 年賣給新聞集團的 5.8 億象徵著它是未來的新星,那麼 2011 年 3500 萬美元賤賣給廣告商則意味著這顆流星隕落。
2003 年上線的還有 WordPress,它由全球各地的幾百名網友通過在線協作創建, 目前在全球已經擁有數千萬用戶——截止 2011 年 12 月,發布一年的 WordPress 3.0 獲得了 6500 萬次下載。與 WordPress 相關的故事不計其數,信息圖中講到它幫助一個自閉症女孩走出病症的故事,這個叫 Carly Fleishmann 通過在電腦上敲打文字的方式使自己擺脫了自閉症;隨後她創辦了 Carly』s Voice 的 WordPress 個人博客,幫助其他人擺脫自閉症。
2004 年,Facebook 成立,根據 7 月 Facebook 上市後的首份財報,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億用戶活躍用戶(MAU),每月移動平台活躍用戶數有 5.43 億。
2004 年同年創立的還有 flickr,現在它依然是非常活躍的圖片社區,只不過東家已經變成了雅虎。
2005 年,YouTube 成立,它在成立後迅速被 Google 相中,2006 年從 Google 那裡得到的收購價是 16.5 億美元。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於它內容限制在 140 字以內,它迅速成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強大的自媒體平台。
2006 年成立的還有 Spotify,它現在是社交音樂分享型應用的典型,擁有 1500 萬 MAU 和 400 萬付費用戶。
2007 年,輕博客平台 Tumblr 成立,目前該平台上有 7700 萬個博客;根據 2011 年 7 月的數據,該網站每月的獨立訪問量是 1340 萬。信息圖中舉到一個例子,一個名叫 Ana White 的女木匠在 Tumblr 上開通博客分享自己對木匠工作的喜愛,現在她的博客每月訪問量有 300 萬,所獲得的廣告收入足以養家。
2008 年,Groupon 上線,是國際上最大的團購網站,但近一年股價跌逾 80%,一直走下坡路。
2009 年,Foursquare 上線,以「簽到」(check-in)組建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路,Foursquare 成立於紐約市,每年 4 月 16 日在紐約擁有一個獨特的「4SQ 日」。截止今年 4 月,Foursquare 擁有 2000 萬注冊用戶數。
2010 年,Google 圍繞最成功的產品 Gmail 推出微博客和溝通工具 Google Buzz 上線,但這是一個失敗的產品,2011 年12 月 15 日徹底被 Google 終結。
2011 年,Google Buzz 的繼承者 Google+ 上線,根據今年 9 月的數據,Google+ 目前擁有 4 億注冊用戶,每月 1 億活躍用戶。
2012 年 Pinterest 呈現爆發式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 2011 年底被 TechCrunch 評為「年度最佳創業公司」,它是目前網站史上最快達到 1000 萬獨立訪客的網站。

Ⅲ 網路調研報告

關於網路調研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網路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網路調研報告1

一、調研目的: 為了拓展某公司茶葉銷售渠道,提高某公司茶葉品牌影響力,公司擬將挑選普洱茶進行網上銷售。通過對網路市場消費人群的調查,了解目前的普洱茶的網上消費群體,進一步挖掘普洱茶的網路市場人群;同時,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進行調查,了解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使經營者進行更好的產品定位。

二、調研背景: 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似乎正在改變這個行業以批發為主的慣有交易方式,越來越多的茶商融入淘寶當中。據悉,僅在淘寶網這一平台中,銷售茶葉的網店達數萬家。而在近期的搜狗搜索數據中顯示,與「茶葉」相關的主題成為網友們關注的焦點。像「鐵觀音」、「普洱茶」、「西湖龍井」等名品茶葉更是位居網友關注度排行榜的前列。對此,不少茶友也開始在網上關注茶市動態了,紛紛在網上開店,開始網上銷售。進行本次的調查,旨在更加有效的了解普洱茶的市場及市場的潛在購買力,確定消費者的個人偏好,了解消費者在網上購買普洱茶的規模。

三、調研的主要類容:

1)普洱茶的網路市場規模和營銷環境(市場容量、市場需求量、市場潛力、銷售情況、服務滿意度和不足、銷售趨勢等)

2)普洱茶的網上消費者情況(消費者特徵(年齡、性別、區域等)、購買動機、購買行為、購買習慣等)

3)競爭對手調查(誰是主要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份額、實力、競爭策略、廣告手法、網路營銷戰略定位和手段、發展潛力等)

四、調研的主要方法:

通過在線問卷(問卷基本上可以涵蓋消費者在選購茶時必要或可能考慮的各種因素)、觀察法(淘寶店、拍拍店等)、專題討論法, 通過搜索引擎(網路、搜狗等綜合搜索引擎),BBS論壇(茶葉網站論壇)、社區(淘寶、阿里巴巴社區)、網路知道等,行業網站(食品、保健品網站等),為了使調研的信息更加豐富,間接或直接的獲取不同方面的信息。

五、調研的對象:

(1)消費者

(2)企業的競爭者

(3)企業的合作者和行業內的中立者

六、調研的結果:

普洱茶的網路銷售市場空間巨大,存在著很大的潛力:

1)網路茶行的興起, 茶行業紛紛觸「電」:茶農在網上做產地直銷,貨真價實,價格比市場上便宜30%以上,這樣的促銷形式雖然成功率不高,但也還說得過去。與此同時,打開一些專業購物網站,很多茶商也在網上開起了旗艦店,靠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品質吸引顧客。目前在淘寶網,銷售茶葉的網店達數萬家。隨著網銷趨勢的蔓延,越來越多的雲南茶商開始走出實體經營,走向網銷之路。據調查,雲南茶商的網銷之路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實體經營轉向網銷,兩種經營模式相互結合。

2)線上的成本優勢:許多茶商認為,茶葉零售店在營業時間上和市場范圍上都有較大的局限性,而網上銷售配合發達的物流,可以全天候面向市場銷售,這是網店的一大優勢。另外,網上銷售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經營者來說,網上銷售節省了門面租金等成本的開支,因而利潤更加可觀。低廉的物流成本和廣大的客戶群是實體經營無法企及的,運用網路強大的宣傳作用,茶葉公司可以宣傳自己的茶產品以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3)行業整體運營水平不高:對於品牌茶企和一些專業網站來說,雖然涉足電子商務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氛圍和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都還未成大氣候。

消費者特徵: ●女性稍高於男性。調查顯示,女性最常喝飲料的比例高於男性這與女性消費者看重普洱茶的健康、時尚特性不無關系,另外喝普洱茶不發胖是女性多於男性選擇普洱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齡:青年人是主力軍。調查顯示,15-25歲消費者是普洱茶的主要目標消費群,其次是26-35歲年齡段的消費者,這兩年齡段占總體的69.5%成為普洱茶的消費主體。

將回收的5600份被調查者的有效問卷資料進行分類,男性佔51.94%,女性佔46.82%,性別未知為1.24%;從調查對象的年齡來看,20歲以下的佔14.68%,20~40歲的佔36.9%,40~60歲的佔34.05%,60歲以上的佔14.37%(如圖

1);從調查對象的職業來看,有事業/機關單位的佔37.71%,企業單位的佔33.07%,學生佔9.52%,其他職業佔19.70%

●飲用頻率:調查數據顯示,在七大城市中普洱茶消費者多數為輕度消費者(1個月飲用3次以下),占消費者的55.9%,而重度消費者(每天喝)的比重僅為6.8%.這表明目前我國普洱茶市場仍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最常飲用的場合:從消費者飲用普洱茶的場合來看,"平時口渴時喝"是消費者最常飲用普洱茶的場合,占被訪者的68.9%其次為外出/旅遊時,而在平時吃飯時喝的消費者卻較少。

網路調研報告2

一、調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網路的時代。網路已經進入各個領域,無論在經濟、政治、日常生活或者軍事方面,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網路已成為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網路文化這一新興文化正在我國迅速普及,由於其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迥異於以往所有的文化,這就必然會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沖擊。現在,網路文化已經為大學校園中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那麼,網路文化究竟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二、調查方法和過程

本次調研我們學習小組採用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為主,訪談和文獻研究為輔的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學生上網的動機和意向;二網路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哪些沖擊和變化;三是大學生對網路的認識和看法。為了了解這一問題,我們三人組在針對我院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名為「網路對大學生的影響」的隨機問卷調查,利用周六和周日兩天時間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100份,實收98份。回收率98%.此次問卷的目的,是了解網路給大學生帶來哪些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以引起學校和大學生本人的重視。因而,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網路和利用網路。並最大限度地消除網路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正面影響

隨著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了大學生共享與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積極影響。

1、網路為大學生開鑿了一個廣闊的信息渠道。

計算機網路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學生能夠從各種網路上獲得千變萬化的時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識,汲取各種知識營養,來發展和壯大自我。如在調查問卷中,學生對「你覺得網路使你的生活」的回答: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佔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實佔27%;浪費不少時間佔7%。這一結果表明了網路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網路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給予了我們遨遊的空間,它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與思維方式,使我們可以坐在家裡瀏覽網上圖書,幾分鍾內收到相隔萬里的來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信息,通過遠程教育網了解更多的知識等。網路打開了人際交流的新的天地,有利於發展和擴大人際關系。網際網路的發展帶給人們嶄新的「網路生活方式」。

2、網路為大學生的學習打開了方便之門

如今網路上資源共享越來越多,信息的傳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間。網路的開放性和方便性、內容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大大拓寬了大學生的求知途徑,有助於大學生開闊視野、促進學業;網路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種自由、輕松、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大學生培養和發揮創新能力;網路是一個廣闊空間,存在著許多新鮮和未知的事物,有助於開發大學生的潛力。方便大學生查閱資料,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在調查結果中發現,被調查的100位大學生有39位接觸網路達4年以上,大部分人使用網路社交工具的時間為1到3個小時,這說明網路與大學生的社交活動密切相關。關於「網路社交」的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更願意把網路社交當作一種興趣愛好或是學習工作工具,不是必須依賴的對象,僅有少數大學生則表明社交網路占據了其大部分休閑時間;另一方面,關於「社會適應力」的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真實世界中的社交能力欠佳,但他們希望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勝任未來的職場生活。在「你認為網上有你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嗎」的問卷中,回答:有很多的佔85%;有一些的佔15%;沒有人認為沒有。又,在「當你學習上遇到困難,尋求幫助的途徑」的問卷中:找同學商量佔23%;上網求助佔73%;自己獨立解決佔4%。這一結果表明網路對大學生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

3、網路促進大學生的友情互動,共同提高

網路最突出的優點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載體,又是媒體中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迅捷通道。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對封閉的,對自己的行為舉止總多多少少有些顧忌。而網路正好提供了花樣繁多的論壇、聊天室、虛擬社區、情感驛站等虛擬空間使廣大學子網民可以直抒胸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並充分表達和表現自我,結交各種朋友,相互介紹經驗,共同進步。大學生在網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發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發牢騷,派遣抑鬱,達到緩解學習和精神壓力的雙重功效。

4、網路為大學生指導就業,描繪事業藍圖

凡事有利必有弊,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網路的開放、自由和社會化,使得網路環境往往較為復雜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護,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網路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如沉迷網路、網路游戲上癮,生活過分網路化等等)。

(二)負面影響

1、網路可能使大學生的現實情感萎縮和溝通能力退化

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相當復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小心翼翼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忌使得大學生們在很多時候都不敢流露真情實感,而網路這個虛擬社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安全且隱匿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學生們既想坦露情感又懼怕情感受傷的心理。於是大學生強烈的交往慾望促使其迷戀於網路虛擬社會的溝通方式。在人際交往的時空知覺方面,網路的無限延伸容易使人們產生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甚至產生網路孤獨症。有的人在網上扮演「虛擬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帶來角色沖突的迷惑,與現實角色之間產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沖突,甚至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還有的人由於對網路的依賴產生猜疑、孤僻等交際心理障礙。

學習人際交往和處理人際關系需要時間的投入。但是大學生對於網路虛擬社會的溝通方式的迷戀,使得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減弱了與他人交往的願望。人際交往的減少很容易加劇自我封閉心理,造成人際關系淡化,導致大學生只滿足精神需求而脫離現實的現象出現。網路使得大學生的情感得到認同與滿足,使得大學生對網路有了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相比之下,對現實產生了厭倦與冷漠,在這種消極的不為世情所動的抵觸心理下,一些學生在真實的交往中感到緊張,不適應,產生對現實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恐懼,造成人際關系障礙。

2、網路可能使大學生思維狹隘化、被動化

現實世界是包羅萬象的,這是它明顯不同於虛擬網路的一面。大學生網路生活的局限性便在於太過感情化、膚淺化和片面化,現實理性思維的話題往往涉及太少。在人際交往的動機方面,網路使一部分人交往動機變形。許多人一上網就鑽進自己的興趣區域,這種「人以群分」的極端風格是狹隘的,不利於個性的全面發展的。

大學生對這社會的認識,往往是僅僅在接收他人給出的信息和觀點,而並沒有充分地消化和體會,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造成人雲亦雲的現象,缺乏用理性的視覺來審視問題和現象的鍛煉,這必將導致大學生個體思維的片面化和被動化。在人際交往的態度方面,網路使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感降低了。現在,我們都講究求誠信社會。但網路先天的虛擬性就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虛幻。面對的是電腦,你講你是什麼人你就是,甚至連性別也可以選擇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笑話是:一個人對著電腦,對網路那端的那位一「網」情深,卻不知對面上網的卻是一隻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隻狗」成為了對網路虛幻性的生動寫照。很難想像,當溝通缺乏了信任這個基石,交流的內容還有多少可以相信。這不知是溝通之幸還是不幸。而且,網路的虛幻性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是處於網路時代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

3、產生交集感情障礙

在人際交往的情感方面,網路的無序性和誘惑性容易使人產生交際情感障礙。網路還會引發人們交際安全焦慮,誘發「情感冷漠症」。由於網路的產生,我們很少會和父母有心與心的交流,我們與家人的距離漸遠。任何心事我們都喜歡在網上來表露,無論是與網友交談還是發表日誌,心情等,這些本該與朋友分享的東西我們習慣帶到這個虛擬的世界。憑借媒介進行的溝通行為因為媒介物的特點而使得信息有所損失,盡管網路非常發達,它畢竟還是與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話語信息講完了,而情感的互動卻如隔山打牛。溝通方式的單一化損失的不僅僅是情感,還有正義感,良知和公德心。

4、大學生溺網

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一些大學生平時下午和晚上經常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真正在網上學習的寥寥無幾。網路以其高度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在帶來知識和便捷的同時,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頹廢甚至反動的內容和論調,而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重要轉折階段,對事物的辯別力和判斷力往往不足,且大學生對新新事物都會有強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們自身意識形態受網路異樣不健康信息的侵蝕,進而無法把持自己,造成惡性循環。在問卷「你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是多長」中,回答:1小時以下佔25%;1-2小時佔37.5%;2-5小時佔29.2%;5小時以上佔8.3%。結果表明長時間上網的人雖佔少數,但也說明了大學生溺網的現象的存在。

四、建議

了解網路對大學生的影響,在充分利用網路的優勢的同時,也要正視大學生對網路的失衡問題,引起注意並解決問題。在些羅列幾點建議:

1、自我節制

(1)增強自覺程度。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關懷雙重人格魅力的人,網路時代更是如此。大學生要至善的自我約束和收攏個人放縱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網路,在展示自身網路本領的同時,充分考慮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2)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大學生必然會相對地減少上網的時間,在現實在參加更多的休閑活動,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尋求外在真實的協助,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找滿足需求的方式,尋找真實的支持。如與輔導員老師、心理咨詢老師多交流,聽聽他們的意見,或在學習中刻苦奮斗取得好成績,以滿足心理需要等。

2、擺正心態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處世方式,積極、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倘若大學生們能夠在遇到現實生活障礙和困難的時候,將其視為考驗自我、戰勝自我的一個機會,認真剖析原因,問題總會解決的。把網上的真誠釋放的心態延續到現實中,剔除虛偽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無端郁悶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託於虛擬的網路世界,淡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學生應志存高遠,奮斗不息,努力創造輝煌的人生,對社會多做貢獻。有了這樣人生追求的大學生,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網路問題了。

網路調研報告3

目前,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公司開展在線業務。電子銀行、網上炒股一時間便從物理的形態,轉向了虛擬的網路。

網上交易可能引來網路入侵者,不管是網上交易、盜竊還是更改金融資料;對於信用重於一切的銀行,這都是極大的風險,如何確保交易的安全和為客戶保密,仍然是發展網上銀行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我們即將運行的大額資金支付系統也存在著同樣的憂慮。

一、網路安全的現狀

二、公安部不久前公布的20__年全國信息網路安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7072家政府、金融證券、教育科研、電信、能源交通、國防和颯企業等部門和行業的重要信息網路、信息系統使用單位中,發生網路安全事件的比例為58。

其中,發生1次的占總數的22,2次的佔13,3次以上的佔23。發生的網路安全事件中,計算機病毒、蠕蟲和木馬程序造成的安全事件占發生安全事件單位總數的79,拒絕服務、埠掃描和篡改網頁等網路攻擊事件佔43,在規模垃圾郵件傳播造成的安全事件佔36。54的被調查單位網路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比較輕微,損失嚴重和非常嚴重的占發生安全事件單位總數的10。

公安部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造成網路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實和安全防範意識薄弱,其中因未修補、防範軟體漏洞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件占總數的66。

此外,公安部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還對8400餘家計算機用戶計算機病毒感染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我國計算機用戶計算機病毒的感染率為87.9,比去年增加了2。但是,3次以上感染計算機病毒的用戶數量有較大回落,佔全部感染用戶數量的57.1,比去年減少了26,表明受過病毒感染用戶的防範能力有所提高。

金融業的不斷發展要求多刺機構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共享那些極為敏感的金融信息,當然,這樣做必須有絕對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

電子支付是利用原有業務計算機網路處理系統,引入扣款卡和銷售終端等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紙幣、支票及手工點鈔、存貸分流的結算方式。這樣,不僅減少了社會上現金和支票的流通量,而且使銀行業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

隨之而來的是技術風險存在,且處於逐步或不斷被發現中。即一個產品剛推出時,被認為沒有安全漏洞,但過一段時間,就可能出現。很多人對其缺乏足夠認識,使風險長期存在。

目前,人們通常是通過口令來訪問遠程連接,這似乎是不成文的業界標准。然而,用計算機運行口令攻擊軟體,可以相當容易地攻破密碼口令。

為了滿足用戶和業務的需求,時刻保持競爭優勢,企業不得不持續擴張網路體系。然而,網路的每一次擴張,即便是一台新計算機、一台新伺服器以及軟體應用平台,都將給病毒、蠕蟲、留下可乘之機,為企業網路帶來額外的安全風險。同時,純病毒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幾年前曾占據著新聞頭條的那些計算機病毒,如LoverLetter、Melissa和Michelangelo,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而取代它們的卻是破壞程度呈幾何倍數增長的新型病毒。這種新型病毒被稱為混合型病毒,它結合了傳統電子郵件病毒的破壞性和新型的基於網路的破壞能力,能夠快速尋找和發現整個企業網路內存在的安全漏洞,並實施進一步的破壞,如拒絕服務攻擊,拖垮伺服器,攻擊計算機或系統的薄弱環節。

混合威脅不斷發展,單一的防護措施已經無能為力,企業需要對網路進行多層、深層的防護才能有效。真正的深層防護體系不僅能夠發現惡意代碼,而且還能夠主動地阻止惡意代碼的攻擊。

二、加強網路安全的措施

一般來說,網上銀行的安全措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交易雙方的握手,也就是客戶訪問銀行網路必須經過加密的安全通道;二是在網路層面加強安全基礎設施;三是增加入侵檢測系統,當來臨時,能及時報警;最後是在應用層面上實施PKI機制。專家認為,採取了這4方面的安全措施,從理論上來講,是萬無一失的。

同時,目前比較先進的雙因素認證,也提供了比密碼更加安全的新模式,這種網路安全超出了傳統意義的靜態密碼功能。用戶要想訪問某個特定的數據或信息資源,必須輸入他所知道的密碼,還要輸入一個動態的代碼。比如,某個銀行職員要訪問銀行的客戶信息資料庫。他除了要輸入銀行IT管理員為每個員工配備的密碼之外,還需要輸入SecurID認證設備上每隔60秒就生成的不同代碼。對於認證設備而言,該代碼具有唯一性,並且在60秒之內能夠有效地以符號的形式進行顯示。認證設備所產生的代碼,無論是,還是非法入侵者,幾乎不可能在一分鍾之內破譯,因此,網路安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同時,制定詳細可行的災難備份和恢復方案,也是保障網路安全比不可少的手段,即利用技術、管理手段及相關資源確保即定的關鍵數據、關鍵信息系統和關鍵業務在災難發生後,在確定的時間內可以恢復和繼續運營的方案。並利用這些措施實現數據的零丟失。

大額支付系統即將在全國推廣運行,如果一旦網路出現中斷,不僅影響轄區商業銀行聯行清算業務,而且對人行的存取款、再貸款等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建議,在該程序運行過程中,應將網路安全作為第一要務加以考慮,切實消除事故隱患,確保聯行資金安全。

;

Ⅳ 互聯網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APPANET向互聯網發展,TCP/IP協議的初步成型;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的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最初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並不是一個互連的網路)。所有要連接的在ARPANET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

為了打破這個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多種網路(如分組無線電網路)互連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互聯網的出現,成為了現在網際網路的雛形。

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進行通信,因而人們將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之間。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

網際網路必將擴大其使用范圍,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之後隨著世界上的許多公司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

第三個階段: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ISP首次出現。

從1993年開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出現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可以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得到多個IP地址,同時擁有通信線路及路由器等聯網設備。用戶只需要向ISP交納規定費用,就可以從ISP得到所需的IP地址,並通過該ISP接入到網際網路。

(4)社交網路的研究過程有哪些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Ⅳ 社交網路的起源,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越詳細越好啊,多謝了各位

社交網路源自網路社交,網路社交的起點是電子郵件。互聯網本質上就是計算機之間的聯網,早期的E-mail解決了遠程的郵件傳輸的問題,至今它也是互聯網上最普及的應用,同時它也是網路社交的起點。BBS則更進了一步,把「群發」和「轉發」常態化,理論上實現了向所有人發布信息並討論話題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訪問者數量)。BBS把網路社交推進了一步,從單純的點對點交流的成本降低,推進到了點對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時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兩個社交工具的升級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時效果(傳輸速度)和同時交流能力(並行處理);後者則開始體現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信息發布節點開始體現越來越強的個體意識,因為在時間維度上的分散信息開始可以被聚合,進而成為信息發布節點的「形象」和「性格」。比如從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xion、Video-Mail都解決或改進了單一功能,是豐富網路社交的工具。 隨著網路社交的悄悄演進,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形象更加趨於完整,這時候社交網路出現了。 交友只是社交網路的一個開端,就像Google的開端只是每個網頁的backlinks那麼普通一樣,社交網路的開端只是獲取你的個人資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網路大體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早期概念化階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論;結交陌生人階段——Friendster幫你建立弱關系從而帶來更高社會資本的理論;娛樂化階段——MySpace創造的豐富的多媒體個性化空間吸引注意力的理論;社交圖階段——Facebook復制線下真實人際網路來到線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論。整個SNS發展的過程是循著人們逐漸將線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轉移到線上進行低成本管理,這讓虛擬社交越來越 網路說吧
與現實世界的社交出現交叉。 人類歷史上,大凡重要的技術革命都伴隨媒介革命,人類任何活動本質上都是信息活動,信息流的傳遞介質、管理方式的不同將決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關信息流媒介的變革一定是底層的變革——網路社交也是如此。從網路社交的演進歷史來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則。網路社交一直在降低人們社交的時間和物質成本,或者說是降低管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與此同時,網路社交一直在努力通過不斷豐富的手段和工具,來替代傳統社交來滿足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的交流需求,並且正在按照從「增量性的娛樂」到「常量性的生活」這條軌跡不斷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說在網路社交的起點——電子郵件時代,網路僅僅可以滿足人們5%的社交需求,那麼今天豐富的社交網路已經可以把這個數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觸型」的社交行為,或者說是「接觸型」信息的收集和發布之外,網路社交已經開始承擔大部分傳統社交的作用。實際上,「非接觸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據了人類社交的80%以上,這意味著網路社交對傳統世界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說到底,網路社交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目前,社交網路含蓋以人類社交為核心的所有網路服務形式,互聯網是一個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台,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社交網路使得互聯網從研究部門、學校、政府、商業應用平台擴展成一個人類社會交流的工具。現在網路社交更是把其范圍拓展到移動手機平台領域,藉助手機的普遍性和無線網路的應用,利用各種交友/即時通訊/郵件收發器等軟體,使手機成為新的社交網路的載體。 社交網路,也就是網路+社交的意思。通過網路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
編輯本段產品
UCenterHome
UCenterHome是一套採用PHP+MYSQL構建的社會化網路軟體(SocialNetworkSoftware,簡稱SNS)。通過UCenterHome,建站者可以輕松構建一個以好友關系為核心的交流網路,讓站點用戶可以用迷你博客一句話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便快捷地發布日誌、上傳圖片;更可以十分方便的與其好友們一起分享信息、討論感興趣的話題;輕鬆快捷的了解好友最新動態。UCenterHome強調「家」的理念,充分認可每一個站點用戶的個人隱私重要性。提供強大豐富的隱私設置功能。每一個人都有許可權設置自己的個人主頁、資料、日誌、相冊等是否公開、或只好友可看、或指定特別好友可看、或僅自己可看、或者需要輸入密碼才可看;並可完全控制將自己的哪些動作可以產生動態推送到好友面前。UCenterHome強調只提供用戶願意關注的信息,在信息噪音方面有著多級篩選控制。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好友進行分組,並選擇屏蔽哪些用戶組的動態;同時,可針對特定的好友、特定的動態進行單獨屏蔽,確保因好友增多帶來的信息噪音問題。
iweb SNS
作為一款大型高並發高負載的開源SNS軟體,iwebSNS功能強大,易於擴展,具有良好的伸縮性和穩定性。 它基於iweb SuperInteraction(簡稱iweb SI)框架開發。藉助iwebSI平台,站點可以輕松獲得支持熱插拔及快速增加新節點的集群計算與處理能力(分布式計算與存儲/高可用性/負載均衡),以方便管理web2.0類站點持續增長的數據量。SI的web層、db層負載均衡,基於內存的分布式緩存系統、dfs(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數據存儲等可以輕松支持站點擁有服務於百萬甚至千萬級龐大用戶群的能力,並且不管這些互動式服務的請求是來自計算機還是移動終端。另外,Jooyea技術團隊還提供了一個輕量級的支持庫,這使iwebSNS也可以輕松部署在虛擬主機上。 iwebSNS為站點用戶提供一個友好易用的個人信息和消息管理ajax界面。通過它,建站者可以輕松構建一個以好友關系為核心的交流網路,讓站點用戶可以通過空間、日誌、動態、好友圈、群組、相冊、站內信、留言板、心情等功能模塊記錄、展示和分享生活;了解好友動態。 如果你已經擁有大用戶群,想向SNS方向擴展;或者你想部署一個能滿足用戶持續快速增長,並且平滑實現規模化的SNS站點,那麼iwebSNS正適合你。
Elgg
Elgg是一個開源社交網路平台。擁有:個人用戶信息管理。Blog功能。文檔管理。通過各種方式(如Email、內部消息等,允許利用插件擴展通知方式如通過手機簡訊)了解你的朋友當前正在做些什麼。創建圈子,支持圈內討論,文件共享等。 Elgg原來是為教育設計, 但它的功能卻讓它成為很不錯的社交平台。
ThinkSNS
ThinkSNS基於許多優秀的開源軟體開發,提供全方位的社交網路(SNS)解決方案。 ThinkSNS全部基於開源項目,同時也作為開源項目,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項目框架都有完善的文檔和實例,非常適合二次開發。國際化支持:多模版,多語言支持。基於ThinkPHP框架優秀的設計,ThinkSNS生來就具備優秀的國際化能力,支持多語言,多模版。 ThinkSNS不僅僅是個web端的程序,伴隨著ThinkSNS成長,我們還會開發相關的IM和客戶端支持。 ThinkPHP內置支持WordPress式插件開發,我們還會提供完善的API,和其他系統無縫集成。
OpenPNE
OpenPNE是株式會社手嶋屋主持開發的開源sns引擎,搭載了豐富的sns機能,在PC和手機上都可以免費使用。作為公司內部和各種社區的交流工具,『OpenPNE』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 涉及到手機服務、視頻服務、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招聘、交友/婚介、商品搜索購物、行業SNS商務人脈擴展、健康/美容、教育等服務領域。
編輯本段安全
據來自安全軟體公司Webroot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社交網站用戶更容易遭遇財務信息丟失、身份信息被盜和惡意軟體感染等安全威脅,而且其嚴重性可能超乎用戶自己的想像。 該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並沒有對自己的社交網站個人信息採取嚴密保護措施,其它人可以通過Google\Bai等搜索引擎查看這些敏感信息,另外有半數以上受訪者不知道誰能查看他們的個人資料。大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其社交網站個人資料中至少包含三種個人身份識別信息,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多個網站上使用同一個密碼。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好友請求。 Webroot消費者業務的首席技術官邁克·克朗貝格(Mike Kronenberg)表示,「社交網站的增長已經成為黑客的一個巨大目標。去年人們花費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的時間以整個互聯網增長速率的三倍進行增長。」克朗貝格表示,「我們調查的人中有十分之三在社交網站上經歷過安全攻擊,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被竊、惡意軟體感染、垃圾郵件、未經授權的密碼修改和釣魚欺詐。實現安全保護的第一步是認清安全威脅類型,然後了解如何防護它們。」計算機犯罪分子使用不同類型的騙術和惡意軟體來利用風險行為。一個比較常見的策略是釣魚,黑客欺騙用戶下載一個被感染的文件、訪問社交網站之外的風險網站或匯錢給一個「處於困境的朋友。」Webroot表示,最近幾個月社交網站上的此類攻擊呈上漲趨勢。黑客在劫持了某個社交網站用戶的賬號後,向其聯系人發送消息,欺騙對方進行不當行為

Ⅵ 社交網路數據分析與應用

社交網路數據分析與應用
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美國互聯網媒體的市值已達10890億美元,是傳統媒體的3倍,類似的在中國,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網路經濟核心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6月30日,中國主要上市互聯網公司市值前五的為騰訊(1405.6億美元)、網路(654.5億美元)、京東(389.7億美元)、奇虎360(120.9億美元)、唯品會(111.9億美元)。與此同時,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社交網路應用正蓬勃發展,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概念。據全球最大的社會化媒體傳播咨詢公司We Are Very Social Limited分析指出,目前社交類軟體使用的人數已達25億——佔世界總人數約的35%,另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社區交友數據顯示,2014年5月,社區交友類服務月度覆蓋人數達到4.7億,在總體網民中滲透率為92.5%;2014年5月社交服務在移動App端月度覆蓋人數為1.9億人,其中微博服務在移動端優勢較為明顯,月度覆蓋人數達到1.1億人;互聯網媒體和社交網路是Web2.0時代兩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是這兩個領域將會如何互動發展?本報告主要從數據分析(非財務、非戰略)的角度嘗試探討網路結構會給互聯網媒體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具體而言,我們根據自己的研究經驗只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新聞、影音和搜索,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3網路經濟核心數據顯示,這三部分的收入佔到中國市值TOP20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的32.16%,其重要性不可忽視。我們通過具體的案例並結合理論前沿做探索性的研討。
一、音樂推薦
根據《2013中國網路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底,我國網路音樂用戶規模達到4.5億。其中,手機音樂用戶人數由2012年的0.96億增長到2013年的2.91億,年增長率達203%。從網路音樂用戶規模的飛躍式增長可以看到音樂流媒體服務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在國外,科技巨頭爭奪音樂市場的野心也初露端倪,今年年初,蘋果斥資30億美元買下Beats Electronics,而谷歌也隨後收購了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ongza。
音樂產業在新媒體時代占據重要地位。本報告主要關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在線音樂服務商(酷狗音樂、QQ音樂、天天動聽等)的發展現狀並且對當前的音樂個性化推薦提出我們的一些見解。
1.1 音樂推薦與社交網路
根據國內知名研究機構CNIT-Research 8月份發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手機音樂APP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排名前三的手機音樂App為酷狗音樂、QQ音樂、天天動聽。他們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0.1%,17.0%以及15.8%。
酷狗音樂 QQ音樂 天天動聽
其中,酷狗音樂和天天動聽憑借在在線音樂領域長期積累的用戶資源、高品質音質、卓越的UI界面以及完美的下載體驗取勝。而QQ音樂主要依附強大的社交工具QQ應運而生,可謂是「社交音樂」領域的先驅者。從2014年第二季度手機音樂數據來看,QQ音樂增勢迅猛,連續三個月用戶下載量增速均超過行業增速水平,而酷狗音樂、天天動聽均增速低於市場行業增速,用戶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根據速途研究院對手機音樂用戶願景的調查顯示,有58%的用戶希望增強個性化音樂推薦的功能,這說明有很多用戶在收聽音樂時其實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歌曲,如果音樂電台能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猜出」用戶喜歡什麼歌曲並為其進行推薦,那將會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完美體驗。目前的很多音樂軟體都支持推薦這一功能。以下是音樂App市場中常見的音樂產品的個性化推薦以及定製方式:
酷狗音樂 QQ音樂 天天動聽
根據研究,推薦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1) 熱點推薦,可以根據大眾的搜索記錄,通過排行榜的形式得到,也可以根據近期發生的音樂娛樂事件推薦,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2)根據用戶的聽歌記錄推薦,包括用戶對每首歌的喜惡記錄;(3)根據地理位置信息結合用戶興趣進行推薦;(4)根據用戶喜歡的歌手信息進行推薦。但是,以上這些推薦模式都沒有能夠充分利用社交網路的信息。在社交網路風靡全球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音樂服務商發現,社交網路可以幫助商家留住更多的用戶,同時,充分利用社交網路信息將帶來更加卓越完美的用戶體驗。可以看到,酷狗音樂和天天動聽都允許用戶使用第三方賬戶(微博、QQ)進行綁定登錄,並提供分享到微博、微信等選項;QQ音樂特設了「動態」專欄,用於顯示好友分享的音樂。另外,酷狗和QQ音樂都可以通過定位的方式推薦附近的志趣相投的好友。
酷狗音樂 QQ音樂 天天動聽
上述事實說明,社交音樂存在巨大的潛力和價值。那麼,這一方面有無突出的企業呢?其中英國的Last.fm和中國的QQ音樂可以算得上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
Last.fm QQ音樂
Last.fm是 Audioscrobbler 音樂引擎設計團隊的旗艦產品,有遍布232個國家超過1500萬的活躍聽眾。2007年被CBS Interactive以2.8億美元價格收購,目前,Last.fm是全球最大的社交音樂平台。QQ音樂是中國互聯網領域領先的網路音樂平台及正版數字音樂服務提供商,在中國手機音樂市場所佔份額躋身四大巨頭(其他三個分別是酷狗、天天動聽、酷我),月活躍用戶已達到3億,是中國社交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
以QQ音樂為例,我們詳細分析它在利用社交網路信息進行個性化推薦的優勢與可能存在的不足。QQ音樂依附強大的社交工具QQ而生,長期以來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這與QQ背後的億萬級用戶是無法割離的,可以說,QQ音樂是有先天的社交優勢的。用戶登錄QQ音樂後,可以看到動態欄中顯示的好友音樂動態,同時,它還允許用戶綁定自己的微博賬號,把音樂分享給微博好友。不僅如此,QQ音樂允許用戶自己編輯生成歌單,並分享給好友,這起到了一定的自媒體的作用。在「明星部落」這一功能中,QQ音樂允許粉絲之間交流互動,並形成一定的社交規模。從上述總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QQ音樂已經有意識的把社交信息融合到產品設計和運營中,以增加客戶粘性。但是從數據分析的基礎和推薦演算法的構建上,是否真正做到有效利用社交網路信息了呢?為此,使用QQ音樂於2012年全面更新升級的「猜你喜歡」功能,並發現了如下問題:當筆者沒有任何聽歌記錄時,這一模塊並不能為筆者推薦歌曲。根據提示內容,目前該功能可能主要依靠用戶的歷史聽歌記錄進行推薦。同樣的問題出現在QQ音樂館的推薦欄中:大部分初始推薦音樂來源於當下熱門音樂歌曲,缺少個性化成分。
QQ音樂:猜你喜歡 QQ音樂館
以上事實說明音樂服務商在推薦演算法上沒有充分利用社交網路的信息。事實上,在獲得用戶個人綁定社交網路賬號的基礎上,可以得到用戶的朋友關系,進一步可以獲得用戶好友的聽歌記錄,這些歌曲可以成為初始推薦曲目的備選項,將這些備選項通過一定規則(熱度、好友相似度)排序,可以用於音樂推薦;另外,眾所周知,社交網路(如微博)是明星與粉絲互動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可以重點提取用戶對於社交網路中歌手以及音樂人的關注關系,以獲得對用戶偏好的推測。以上這些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
可以看到,在以社交網路綁定的音樂社區中,每個人並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通過好友關系,以及粉絲與明星的關注關系聯系起來。音樂活動的多元化為QQ音樂的推薦場景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認為存在以下幾個需要處理的問題:(1)如何高效利用好友的音樂信息對用戶進行推薦?用戶的好友眾多,每個好友會留下很多音樂記錄,這些信息綜合起來的話數量極其龐大,如何迅速整合朋友及其收聽記錄並按照優先程度排序對用戶進行推薦是提高用戶體驗的前提條件。(2)如何整合多種信息渠道進行推薦?隨著時間的推進,一個音樂賬戶留下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例如,用戶主動搜索的音樂記錄、用戶對歷史收聽音樂記錄的反饋,用戶選擇的電台種類、用戶自己總結生成的歌單、用戶對朋友分享音樂的反饋信息等。因此,如何對這些異質的信息來源進行有效整合,或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和篩選出對於提高推薦精度最有效的指標是提高音樂推薦效果的關鍵法寶。(3)如何整合當前音樂潮流趨勢與用戶個人興趣基因?音樂是充滿了潮流和娛樂性的產業,因此,用戶的音樂興趣不僅受其自身興趣基因驅使,也受到當前音樂流驅使的影響。因此,如何結合用戶個人興趣以及音樂潮流趨勢對用戶進行有效推薦,是對於音樂這一特殊娛樂行業的特別要求。綜上我們認為QQ音樂雖然是利用社交關系進行音樂推薦的先驅者,但是在利用網路數據的層面上仍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
1.2 基於社交網路的音樂推薦
在此我們給出如何利用網路數據對用戶進行推薦的技術思想。由於音樂推薦場景實體的多元化,我們將常見的推薦場景列舉如下:推薦歌曲、推薦歌單、推薦電台、推薦歌手、推薦用戶。接下來,我們將從音樂分類與結構化、用戶信息整合、網路結構應用三個步驟詳細闡述我們的觀點。
音樂結構化與歸一化
1.歌曲標簽化
首先,基於音樂的不同風格,我們需要對系統中存在的海量歌曲進行分類,通過打標簽的方式,使音頻信息通過文本的方式結構化。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標准各異,從幾個音樂主流網站的標簽組織形式看來,主要從客觀、主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客觀的角度講,音樂可以按照流派、地域、年代、演奏樂器等方式分類,如「流行」、「搖滾」、「鄉村音樂」、「90後」、「鋼琴曲」等等,且大類下面可以設小類,如「流行」下可以設置「華語流行」、「歐美流行」等小類;從主觀的角度講,音樂風格與聽歌時的心情、場景高度相關,如分為「甜蜜」、「安靜」、「治癒」、「酒吧」、「咖啡館」等等,這種標簽使得用戶在聽音樂時彷彿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帶來更高的視聽享受。除此之外,標簽也可以由用戶自己生成,如用戶的熱搜關鍵詞記錄、用戶自行備注標簽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自媒體的形式擴充標簽庫,使之更能反應用戶興趣。
2.歌手信息提取
除了可以將歌曲標簽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對歌手信息進行提取。比如根據地域我們可以把歌手分為大陸、港台、歐美等,根據年代可以分為60後、70後、80後歌手,根據他們的曲風可以分為搖滾、抒情、朋克等。通過打標簽的形式把歌手進行分類,從而形成結構化的數據格式,方便以後快速清晰的定位用戶喜歡哪一類型的歌手。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對歌單、作詞者、作曲者進行標簽化處理,例如歌單的標簽可以模仿歌曲的形式,因為歌單是由歌曲組成,所以可以用歌曲的標簽來代表歌單的標簽。作詞者和作曲者的標簽可以參考歌手打標簽的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音樂人之間形成合作、作曲、寫詞等合作關系,可以認為是一個社交網路關系,常常可以見到的現象是某些歌手與詞作者存在密切的合作關系,而這部分信息也可用於音樂的個性化推薦。例如,對於一些有特定合作的歌手和詞(曲)作者,我們應該特別留意,比如周傑倫和方文山這對組合。
3.歌詞的語義分析
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歌詞,由於歌詞屬於文本,我們不可能直接對其打標簽,所以首先要進行的是語義分析,通過語義分析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歌詞的內容,比如我們可以把歌詞切分成短語,然後對每一個短語進行歸納總結,可以判斷短語的情感極性(如積極還是消極),對短語進行主題分類,由於歌詞數目龐大,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方式,如主題模型等預先提取主題,再通過人工加以校正。這樣就可以對歌詞進行標簽化處理了。下面我們以歌曲為例,簡要的說明具體標簽化過程。
通過標簽的形式我們可以對每個歌曲的主題予以分類和描述。用於描述一支單曲的標簽數目越多,對於音樂主題的描述就更加清晰、明朗;但同時,冗餘和重復的信息也可能越多,處理的難度就越大。因此,我們要對標簽進行排序和篩選,一個比較簡單高效的辦法是選擇最熱門的N個標簽作為我們的目標詞庫,並且對該詞庫定期進行更新。具體來說,我們將所有標簽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進行排序,選擇前p個標簽作為我們的標簽集合。給定一首歌曲t,我們用一個超高維向量Xt=(Xt1,…,Xtp)∈?p表示它的標簽信息,其中Xtj=1表示該歌曲含有第j個標簽,否則,該歌曲不含有第j個標簽。例如對於一首鋼琴曲演奏的純音樂,對其打的標簽可能是:鋼琴曲、安靜、咖啡館等。設鋼琴曲、安靜、咖啡館分別對應於標號為1、3、5的標簽,那麼向量Xt可以表示為Xt=(1,0,1,0,1,0,…0) 。通過以上步驟,我們就可以把看似雜亂的音樂風格通過打標簽的形式進行結構化,用一個只含0、1元素的超高維向量對每首歌曲進行分類。
對於歌單、電台這些由歌曲集合而成的實體,我們也可以通過標簽的方式對其進行刻畫。例如,對於給定的一個歌單m,我們同樣用一個超高維向量

Ⅶ 社交網路的定義

社交網路即社交網路服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網路,通過網路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社交網路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網路效應,使用這項產品或者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或服務就越有價值和吸引力。社交網路這個名詞是1954年由J. A. Barnes 首先使用。社交網路源自網路社交,網路社交的起點是電子郵件,BBS則更進了一步,把「群發」和「轉發」常態化,即時通信(IM)和博客(Blog)是前面兩個社交工具的升級版本。整個社交網路發展的過程是循著人們逐漸將線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轉移到線上進行低成本管理,這讓虛擬社交越來越與現實世界的社交出現交流

 
網路社交工具最初應該單指通過網路進行社交的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網路社交除了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人人進行,甚至還可以包括我們在網路游戲中進行社交的網友,在貼吧留言與其他吧友進行交流,在一篇文章的評論出進行的討論。
進行網路社交的途徑的確很多,但是總結了他們的特點,就會發現社交是目的,網路是途徑。所以個人認為比較科學的定義是,以網路為平台進行的社交,而網路社交工具就是在此過程用到的應用軟體或網站了。您所說的那些按照這個定義的確屬於網路社交工具的范疇。但是網路社交工具應該不止包括這幾種。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由於出現了飛信,使得網路社交工具和現實中的簡訊結合到一起。出現了網路電話,就和現實中的電話結合到了一起。所以在未來,我覺得趨勢是網路社交和現實社交逐漸融合,最後變得難以區分,網路生活和現實生活融合,談不上誰取代誰,但是彼此變得更加緊密不可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未來網路社交工具的定義可能會變得更復雜,現實意義也會有所改變。

閱讀全文

與社交網路的研究過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密網路共處理多少錢 瀏覽:105
蘋果公司網路營銷模擬 瀏覽:317
多埠網路的連接方式 瀏覽:267
手機4g3g網路怎樣設置 瀏覽:594
網路差和貓和無線路由器有關系嗎 瀏覽:728
招網路工程師去哪裡 瀏覽:860
網路旅店和普通旅店有什麼區別 瀏覽:966
網路數據類型有哪些 瀏覽:940
網路平台需要哪些費用 瀏覽:746
網路安全的知識的內容手抄報 瀏覽:899
Y66網路咋設置自動 瀏覽:29
安卓軟體顯示沒網路 瀏覽:242
無線網路4沒有有效ip 瀏覽:829
騰訊顯示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568
s6edge網路設置 瀏覽:101
平板手機移動網路卡 瀏覽:988
網路硬體異常連不上網 瀏覽:432
吃雞國際服突然網路異常封號 瀏覽:509
怎麼關閉5g網路用4g網路 瀏覽:304
網路一直轉手機連不上 瀏覽:2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