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暴力有哪些類型
網路暴力包括五種類型,具體如下:
1、與未成年人相關的網路欺凌,涉及網路欺凌的保護對象,通常都以未成年人為主。未成年人因網路欺凌受到傷害的新聞時有所聞,如2016年湖南某校學生將毆打同學的視頻上傳網路並進行廣泛傳播。
2、與人肉搜索相關的網路暴力,網路暴力最早為國人所知是因為「人肉搜索」的出現。「人肉搜索」譽或即通過網路與現實中的人結合,集成出關於某個人或事件的准確信息,通過曝光他人隱私,引發群體道德審判,給被曝光者帶來巨大慶神伍壓力,形同「暴力」。
3、與侮辱誹謗有關的網路暴力,在網路上公開侮辱誹謗他人,引發眾多不明真相的網民惡意評論,引發網路暴力,是近年來出現頻率最高的網路暴力形式,特別是在微博、知乎、貼吧等社交平台上。
4、與損害商譽相關的網路暴力,我國法律除了保護自然人的名譽權,也保護企業商譽。網路上還有一類不良現象,一些商家為了打擊競爭對手,採取不正當手段,聘請「黑公關」,僱傭「網路水軍」大規模貶損、詆毀競爭對手,嚴重降低競爭對手的社會評價。
5、與歧視有關的網路暴力,通過製造地域歧視、性別沖突,甚至發表仇恨性言論引發罵瞎旦戰,網路暴力從對個人的侮辱謾罵與精神傷害,擴大為挑動群體沖突、族群矛盾。
【法律依據】:
《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
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B. 網路群體事件的定義
在網路上同樣會發生。而其中的一些負面「網路群體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在網路上,一個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萬應」,而且公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和其中的公職人員,極容易成為網路熱點新聞炒作的焦點。
消息源自:華中紅客安全網
C. 網路暴力的形式
網路暴力的表現形式有哪些表現形式(一)在形哪笑式上(1)以文字語言為形式的網路暴力(2)以圖畫信息為形式的網路暴力(二)在性質上(1)非理性人肉搜索網路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類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2)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旦發生會有愈演愈烈之勢。謠言,顧名思義,是虛假的言論,是由不法者惡意編造,網民成為被利用者,謠言傷害了網民群體的相互信任感。民眾一再被造謠者愚弄,很容易變得草木皆兵,使得網路社會的信任感變得愈發的低。網路暴力的發生有的源於遙言,有的並非。源於謠言的網路暴力最開始是由利益人旅前發布不法的謠言,再煽動不知情的網民推波助瀾,而利益人則等待事件擴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網路暴力雖最開始並非因遙言而起,卻在整個過程中會以訛傳訛,最終遙言四起,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當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時,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網路本身也包含諸多暴力信息,如網路上的暴力游戲,暴力影視等等。但是無論哪種網路暴力類型,都不是單一存在於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結合幾種類型一起,作用於整個網路暴力事件之中。(三)作用方式(1)直接攻擊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2)間接攻擊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四)一般表現(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基本定義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路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藉助網路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這些惡語相向的言論、圖片、視頻的發表者,往往是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因網路上發布的一些違背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觸及人類道德底線的事件所發的言論。這些語言、文字、圖片、視頻都具有惡毒、尖酸刻薄、殘忍凶暴等基本特點,已經超出了對於這些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不但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惡意詆毀,更將這種傷害行為從虛擬網路轉移到現拆緩清實社會中,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將其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等個人隱私公布於眾。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相關內容,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咨詢或者其他事項不明白的可以致電網在線律師解答,律師的專業知識能夠幫助到你。
D.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現象介紹
群體性事件不僅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在網路上同樣會發生。而其中的一些負面「網路群體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在網路上,一個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萬應」,而且公輪漏碼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和其中的公職人員,極容易成為網路熱點新聞炒作的焦點。
網路群體性事件,簡稱網群事件 ,指在互聯網上發生的有較多網民參與討論的事件。
如2008年11月的「幹部出國旅遊清單」事件,在網上搜索,僅「溫州赴美考察團」一項,相關網頁就高達八萬多個。僅新浪網一條相關新聞的網頁,網民評論就高達8098條。由此可見,這一事件的網上點擊數至少是在百萬人次以上」。如果出現與公職人員相關的負面新聞,並在互聯網引起熱議,那隻有在相關部門對事件涉及幹部作出免職等處分後,這一網路群體性事件才告一段落。
「百萬級點擊率」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屢見不鮮。如「南京天價煙房產局長事件」、「張家港官太太團出國事件」、「貧困縣縣委書臘哪記戴52萬元名表事件」、「雲南躲貓貓事件」,等等。
但網路群體性事件不是只有負面影響,同樣,另一情形「網路群體性事件」也同樣是「一呼百萬應」,比如汶川特大地震中,網民對參與救援幹部的好評;中國向索馬里派出護航艦隊等事件中,在網上均引起了「百萬級的點擊」。
其中以「史上最牛」、「天價」等詞搜索,就會發現「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區處級官員別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的官員語錄」、「史上最牛服務通知」、「史上最牛公章」、「天價煙局長」、「天價薪酬高管」、「天價表縣委書記」、「天價公款賬單」等話題,無一例外都是網上熱點。而且總是呈現為「滾動散發型」,過一段時間總能出現類似的一個帖子引發網民熱議。
曾任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網路新聞管理處處長的張曉宇說,「史上最牛」加「三公部門」型的網路事件,溯其本源其實就是公共部門和公職人員「涉腐」、「涉富」、「涉權」等三類事件。在當前社會處於轉型期背景下,人們對於公權力如何參與社會利益的調整非常搜昌敏感,因此才會對這些網路事件如此關注。
E. 虛擬網路群體的表現形式
虛擬網路群體的表現形式分為一是現實群體的網路化,例如班級、支部、小組等現實群體在網路空間的延伸:二是基於網路而誕生的群體,即以網結緣和因網結緣的群體。
不管是那種形式的網路虛擬群體,理性與非理性行為便是兩類主要參與行為。網路理性群體主要是指網路參與者理智地看待問題,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邏輯來分析問題,參與對事件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事件的解決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
網路非理性群體表現為網路參與者在討論中的情緒化、過激性的觀點、意見及行為的表達、流露與實施,如圍攻、謾罵某人等。
網路虛擬群體的特點
網路虛擬群體具有偶發性、狂熱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網路虛擬群體由於發生場域——網路的影響,有著更強的匿名性,更加不受一般的社會規范所約束,因此有著更強的狂熱性。
網路群體因為是通過網路集結而成的數字化的虛擬集體,這也決定了這種群體的成員成分較雜,雖然總的看來, 網路虛擬群體的主體是大學生, 但網路無疆界,沒有實的界線,只有虛的劃分,即使你不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也可能成為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中的一員,這些都決定了構成的復雜性。
這種群體的復雜性也導致了群體中的個體呈現一種弱聯系的關系,隨時可以加入或退出這一虛擬群體,很少有成員對這一虛擬群體有較強的歸屬感。
F.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形成模式及輿論引導策略]2018全國群體性事件
近年來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社會經濟矛盾在轉型時期的集中涌現,加之現實社會利益表達機制的遲鈍,個體轉而通過網路平台來傳達自我的利益訴求,這便給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提供了溫床。一些現實中出現的公共事務或議題,在網路中得到及時的反映和高度關注,經過網路媒體、網民以及傳統媒體等力量的聚焦與放大,極有可能打破網路與現實之間的界限,轉化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破壞性的現實性群體事件,可能會對社會秩序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如何正確認識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形成模式及發展規律,及時妥當地疏導網路輿論,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要素
網路群體性事件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網路彎巧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性事件的一種新的特殊形式,是基於網路的一種群體性事件。」作為信息化社會的一種集群性的社會現象,網路群體性事件自然具有一般群體性事件所存在的多發性、預謀性、變異性等特徵。(1)但由於網路群體性事件依附於網路這一虛擬平台產生、擴大與蔓延,不同於現實中通過當面詰問、身體接觸等方式產生的群體性事件,因此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要素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 導火索:輿論熱點事件
輿論熱點事件是能在在眾多信息中「脫埋好鍵穎而出」,並引發網民關注普遍關注與思考的事件,它是引發網路群體性事件的一個導火索,是網路群體性事件的一個必要條件輿論熱點事件類型很多,比如災難事故、社會道德事件、政府官員的不當言行、公共權力部門不當執法、質量安全問題、網路謠言等,都可能成為輿論熱點事件。輿論熱點事件的爆發可能有兩種結果,一是曇花一現,隨著網路熱點頻繁更替,網民的注意力被其它的公共事件所吸引;二是在較長時間內引發了網友廣泛、普遍的關注,並隨著事件的推移和網友的進一步發掘,更多的關於該事件的信息浮出水面,在網民圍觀產生的聚焦效應下形成強大的網路輿論,並逐漸進入公眾話語中心,主導公眾議程,在現實社會中引起較大反響,從而產生網路群體性事件。
2. 凝結核:共同目標和利益
「凝結核」,實質上是一種認同機制。是網民基於網民共同經驗和共同價值取向上的相互認同,也有可能是網民的切身利益。總之,「凝結核」能夠促成一致或相似的觀點和意見,或締結一致的目標。 網民的觀點和意見經過整合,形成一個強勢的輿論導向。這個輿論導向有可能不是正確的、理性的,但是有鮮明的指向性,並可能伴有利益的訴求。它代表了大多數網友在掌握某一刺激性事件的相關信息後,對該事件的態度與立場,及自身的利益訴求。
在凝結核的作用下,原本鬆散的網民可以在短時間內,圍繞著某一個議題,或者某一個共同的目的,整合成一個臨時性的群體,這個群體並不是固定的,是根據不同的議題和訴求的不同而變化的。
3. 集體效能感
集體效能感,最早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中提出。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水平上,強調個體行為的調控。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集體效能感的概念,用來在集體的水平上解釋團體行為。他認為,現代社會中有許多集體行動,而行動中集體交通感的意義十分突出,也即某個群體對其集體力量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行為。集體效能感被宣言為個體對公眾作為集體力量所能達到的社會或政治結果的信念。這一概念尤其適用於轉型社會和具體集體主義文化傳統的社會,比如中國。因為一方面轉型社會中的公眾往往面臨相似的個人問題,或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命運相連的感覺更為強烈;另一方面集體主義文化中的民眾更願意相信集體的力量,認為只有當集體力量足夠大才可能引發領導重視、社會關注及至問題的解決。(2)
4. 傳播與動員節點
在網路媒體中,存在大量的信息「節點」,這些節點包括信息發布的網站和網民。每個「節點」在網路傳播過程中並沒有固定的角色,既可以是信息的襪春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和反饋者,還有可能是行動的組織者。節點之間的相互聯通,使得信息的流通與交換變得愈加頻繁,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制於時間和地域,能夠極為迅速地擴散到網路覆蓋的每一個角落。
「網路擴散的主體主要由信息的提供者,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推銷者構成」(3)。信息的提供者是網路傳播擴散的源泉,每個網民都能夠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對於信息的傳播者來說,網路的匿名性使得傳播信息和組織行動的成本和風險下降,網民只需點擊滑鼠就可以完成傳播和組織動員的工作。如向政府部門發送電子郵件,通過網路論壇和博客轉發和評論帖子,藉助QQ群聯絡行動等。
二、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輿論引導策略
從眾多突發事件中可以看出,網路群體性事件依附於網路輿論,網路往往成為事件發生發展的發酵場、放大器,成為事件傳播的平台和中心。網路輿論又因網路的自身屬性和事件及議題的特徵決定了其是否有轉化為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從網路群體性事件主體的特性以及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要素著眼,做好網路輿情觀測工作,有的放矢地制定相應的引導策略,是預防與正確處置網路群體性事件,進而創建可持續穩定發展的網路環境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建立網路輿情觀測與反應機制
為更好的防範網路群體性事件,需要建立健全輿情監測和引導機制。第一,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做好網上情報信息挖掘工作。要建設情報信息分析研判系統,強化分析研判能力。利用情報信息分析研判系統,對日常搜集的大量互聯網信息和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信息情報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科學地做出前瞻性、預測性的研判。只有建立健全網路輿情快速反應機制,才能在預防群體性事件中,及時發現、分析網路輿情,防患於未然。第二,出現「危機事件」時,政府部門應快速做出反應,掌握話語主動權。網路群體性事件形成的直接誘因,在於信息傳播的失衡。網路輿情之所以容易出現偏激、失范,很大程度上源自網民對於真相認識存在缺陷。因此,當網路群體性事件發生時,權威機構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掌握話語的主導權,避免小道消息的趁虛而入。政府相關部門快速反應,第一時間對網上熱點和網民反映的問題進行疏導和答復,一方面表明黨和政府對網上民意呼聲的重視,另一方面表明政府機關立場,開誠布公地發布相關信息,做好解釋說明工作,震懾非理性言論,防止事件朝反面方向發展。
G. 中央網信辦稱加強被網暴重點群體救助保護,哪些行為屬於網路暴力
最主要的三個網路暴力行為包括人肉搜索,對其他人進行非常惡劣的人身攻擊以及集體審判的行為。
我國之所以提出加強對網路暴力重點群體的保護方案,主要目的是保護眾多普通人和公眾人物的合法權益,減少網路暴力影響社會秩序和他人正常生活。伴隨而來的是清朗運動,最初,許多人都不認為相關部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集中管理網路信息和網路暴力。現如今,我國已經逐步確定出良好的網路發展方案,各大平台響應政策號召,減少人肉搜索和人身攻擊。
當我們上網搜索資料時,網路信息又多又雜,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最准確的答案。可是部分人群卻利用各大平台注冊賬號的信息,不斷地通過各大平台搜索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或新聞當事人的全部信息。不合理的搜索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人肉搜索影響巨大。
總的來說,不要人雲亦雲,拒絕充當鍵盤俠。不要進行人身攻擊和人肉搜索,為塑造良好的網路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H.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介紹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部分公眾參與並形成有一定組織和目的的集體上訪、集會、遊行、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願、聚眾鬧事等群體行為,並對政府管理和社會造成影響。認定群體性事件,一般認為具有四個方面的辨識標准:第一,五人以上,有關部門統計群體性事件首先以人數確定,例如信訪條例明文規定,五個人以上視為 「事件」;第二,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指向;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據;第四,影響秩序,特別是財產安全秩序、管制秩序。
I. 關於網路暴力有哪些類型的
(1)與未成年人相關的網路欺凌;
(2)與人肉搜索相關的網路暴力;
(3)與侮辱誹謗有關的網路暴力;
(4)與損害商譽相關的網路暴力;
(5)與歧視有關的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立案標准包括:
1、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3、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網路暴力的方式
(一)在形式上
(1)以文字語言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2)以圖畫信息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二)在性質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
網路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類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隱私權,而參與者往往認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滿足於自身能力的竊竊自喜。但是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引發網路暴力,最終傷害當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審判他人。
(2)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
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旦發生會有愈演愈烈之勢。謠言,顧名思義,是虛假的言論,是由不法者惡意編造,網民成為被利用者,謠言傷害了網民群體的相互信任感。民眾一再被造謠者愚弄,很容易變得草木皆兵,使得網路社會的信任感變得愈發的低。網路暴力的發生有的源於遙言,有的並非。源於謠言的網路暴力最開始是由利益人發布不法的謠言,再煽動不知情的網民推波助瀾,而利益人則等待事件擴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網路暴力雖最開始並非因遙言而起,卻在整個過程中會以訛傳訛,最終遙言四起,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當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時,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網路本身也包含諸多暴力信息,如網路上的暴力游戲,暴力影視等等。但是無論哪種網路暴力類型,都不是單一存在於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結合幾種類型一起,作用於整個網路暴力事件之中。
(三)作用方式
(1)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
(2)間接攻擊
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
(四)一般表現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之前,一定要注意理性、冷靜。網路暴力的方式,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是可以根據形式、性質以及作用方式來進行分類的,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進行攻擊別人的時候,可能出現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大家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J. 網路暴力有哪些
網路暴力的方式
(一)在形式上
(1)以文字語言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2)以圖畫信息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二)在性質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
網路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類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隱私權,而參與者往往認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滿足於自身「fbi」能力的竊竊自喜。關於非理性人肉搜索的網路暴力事件比比皆是,電影《搜索》中很好的反應了這點。電影講的是關於公交車上「讓座」事件所引發的網路暴力。電影中,女主角因為在醫院被檢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擊,沒有給身邊的老大爺讓座,這件事被人拍下視頻傳上網路,最終引起群體的口誅筆伐,在網路上通過文字言語、圖像的方式進行攻擊,最終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將女主提前推入死亡。很多情況下,網民習慣性的站隊到自認為正義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審判他人,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充當了劊子手,卻沒能加以自身的判斷,去辨清事實的真相。但是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引發網路暴力,最終傷害當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審判他人。
(2)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
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旦發生會有愈演愈烈之勢。謠言,顧名思義,是虛假的言論,是由不法者惡意編造,網民成為被利用者,謠言傷害了網民群體的相互信任感。民眾一再被造謠者愚弄,很容易變得草木皆兵,使得網路社會的信任感變得愈發的低。網路暴力的發生有的源於遙言,有的並非。源於謠言的網路暴力最開始是由利益人發布不法的謠言,再煽動不知情的網民推波助瀾,而利益人則等待事件擴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網路暴力雖最開始並非因遙言而起,卻在整個過程中會以訛傳訛,最終遙言四起,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當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時,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網路本身也包含諸多暴力信息,如網路上的暴力游戲,暴力影視等等。但是無論哪種網路暴力類型,都不是單一存在於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結合幾種類型一起,作用於整個網路暴力事件之中。
(三)作用方式
(1)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
(2)間接攻擊
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
(四)一般表現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之前,一定要注意理性、冷靜。網路暴力的方式,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是可以根據形式、性質以及作用方式來進行分類的,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進行攻擊別人的時候,可能出現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大家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