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過度消費行為屬於大學生網路失范行為嗎
網路過度消費行為屬於大學生網路失范行為。目前而言,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網路交往、網路消費以及網路猛芹缺學術等方面。網路交往方面首圓,交友的欺騙性、用語低俗、傳播虛假信息等現象屢見不鮮。網路消費方枝辯面,存在著過度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盲目消費乃至違法亂紀的消費。
❷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路道德失范現象頻發,你認為什麼算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會生活中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並由此產生整個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
當人們通過電子郵件相互問候,通過Oicq聊天,在網上購物、獲取新聞信息的時候,它就和我們密不可分。
我們的某些社會行為被搬到了網上,大家在網上交往、學習,就形成了一個新「社會」一虛擬社區。在這個新社會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正在逐漸形成。
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在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網路道德的失范。
如惡意域名搶注、網路盜版、垃圾郵件、網路壟斷、網路腐敗等不道德的醜行。雖然,道德在本質上不是經濟資本,也不可能作為直接的經濟資本來使用。然而它卻從來不乏價值資源的意義,甚至也能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本發揮巨大效用。 二、網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網路交往的特殊性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會出現道德失范的現象主要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難以形成「他律道德」。
❸ 什麼是當代中國道德失范的深層次原因
當代中國道德失范的深層次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社會轉型期的挑戰。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轉型神喊跡期帶來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導致了游並一些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混亂。
2. 利益驅動。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為了追求利益和權力,不擇手段地違法亂紀,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和安全。
3. 教育體制的問題。中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分注重應試教育滲清,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等。這導致了一些人在道德修養方面的缺失。
4. 社會信任危機。在中國,由於各種不良事件和腐敗丑聞頻發,導致了社會信任的危機。這使得人們在道德方面更加敏感和不信任他人。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當代中國道德失范的深層次原因。
❹ 信息倫理失范的常見現象有
1.網路輿論倫理失范2.信息侵權3.信息污染4.信息犯罪
信息倫理失范:由於信息意識、價值觀、利益誘惑等原因,很容易導致人們在信息倫理道德判斷上出現偏差。
(4)目前中國的網路道德失范現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智能時代,信息活動愈加頻繁,智能信息技術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信息倫理風
險的加劇,違背信息倫理道德的行為時有發生。青年人是網路信息活動的主力軍,與網路虛斗關系
更為密切。網路暴力、網路色情、網路詐騙、網路謠言、網路竊密等信息倫理失渣譽答范問題,時常
在青年群體中出現。
❺ 論規范大學生網路行為和加強網路道德建設|大學生與道德
【摘 要】規范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加強網路道德建設需要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文簡埋明網路社會,國家的相關法規政策的完善、學校對網路道德教育的重視和互聯網技術是必要條件,每位網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取決定性因素。本文通過調查當下大學生網路不文明行為的表現提出加強網路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網路不文明行為;網路道德建設 2010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網路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2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到2009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人數達到3.84億,其中學生網民佔28.8%,大學生上網率超過85%。是中國龐大網民隊伍主力軍。網路社會的興起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網路社會中的不文明行為同現實社會的不文明行為相比,其行為後果具有更大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因此,關注和規范大學生網民的網路文明行為顯得尤為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和學生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大學生網路道德的現狀渣咐陸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正確引導大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需如頃求,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 大學生網路不文明行為的表現 在網路的高度自由開放的信息社會中,大學生既能吸取許多及時、有用的信息,也有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品德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並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校園問題。據調查顯示, 大學生在網路社會中常見的不文明行有散布虛假消息,誹謗他人;語言低俗惡劣,謾罵和攻擊他人;瀏覽不良信息網站;侵犯他人權利等。 1.1 散布虛假消息,誹謗他人 大學生在網路聊天中表現得易怒,情緒激動、口無遮欄。他們會隨意在互聯網的聊天室、微博和各種貼吧、BBS上發泄自己對學校或者其他人的不滿以及比較偏激言論。不論是國內外事件、國家新出台的政策法律、學校的教學行為、社會熱點問題,還是熱播的電視電影等、都可以成為他們交惡的導火線。他們經常不是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在網路上為了好玩隨意編造或者誇大事實,散布不實言論、恐怖事件,轉載虛假信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由於網路社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以及相關部門對網路資源的來源和傳播的監管力度不夠,網上信息容易造假。有一部分不良企圖的人,利用網路社會的漏洞,在網上散布虛假信息或故意製造一些轟動性的話題。 1.2 語言低俗惡劣 有部分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言語中習慣性滲透著不健康的內容。從他們網上昵稱到聊天、發言的內容,頻繁出現低俗、污穢的詞語。經常出現互相謾罵、挑釁鬧事,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所用語言不堪入目。網路上的大學生與現實中的似若兩人。另外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對一些話題經常分辨不清,很多時候在事情真相未明的情況下盲目跟風和加以批判,用極盡挑剔的眼光看待社會現實,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捲入「口水仗」中。 本人通過500人調查問卷調查統計,學生有在網上時有使用過粗俗言語或謾罵他人,佔中人數73.07%。有26.93%的學生表示他們從未在網路發出不文明言論。有401名學生認為應該學校採取措施監控在網路不文明行為,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可以接受此類行為。 1.3 出現雙重人格、自我價值迷失 人格是指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各種心理特點的總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脫離不了現實社會的環境影響。而網路社會中交往行為,主體是虛擬的身份,可不受社會道德的約束。這種高度自由的環境使大學生可按自己意志任意妄為,沒來得及理性思考就已被網路社會所影響並同化,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忽略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現實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約束,造成現實和虛擬的雙重人格特點。 1.4 形成網路犯罪 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現實社會中的倫理和法律約束形同虛設,失去了它應有的威力,如果人們沒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識,容易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認感,會大肆放縱自己。 1.4.1 成為網路黑客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 人們對信息崇拜現象開始。黑客和計算機病毒的出現是信息崇拜的一種極端表現。某些大學生利用自己專業的特長,編輯計算機病毒在網上發布。成為了網路黑客,給網路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1.4.2 侵犯知識產權 四通八達的網路及其海量信息資源為大學生獲取新知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給大學生獲取知識提高便利渠道的同時,信息的加工和處理的數字化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復制和抄襲。嚴重侵犯知識產權,觸犯了法律。 1.4.3 侵犯他人隱私權 隱私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應得到充分地保障。在網路社會使用個人資料比較普遍。青年人中出現了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刺探他人私密信息;得到他人私密信息後,干擾他人的正常的生活;對他人私密信息在當事人不知曉的情況下進行非法傳播等行為。 2 加強網路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要建立文明的網路社會,首先提高參與者的自身素質。大學生作為網路社會的主力軍,必須提高其內在的道德修養。另外方面高校應該加強網路道德教育。 2.1 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 2.1.1 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生活比較單調。隨著電腦的普及,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精神生活空間卻越來越狹小,他們讀書在絕大部分時候是為了考試、就業等硬指標,他們忙於應付學校的各種考試,部分學生沉迷於網游,而並沒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高校應該多開始人文素養課程供選修,注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2.1.2 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性 在網路社會的虛擬環境中,人的一切行為缺乏他人監督和約束。在這種幾乎無約束的環境下進行的自覺行為,需要依靠個人的良知與責任來調控。這就靠高校平時對大學生的自律性培養。這是網路社會對個人自律提出的挑戰。自律,指在沒有他人的現場監督的情況下,用內省的方式去審視和判斷自己的行為,自覺、主動地遵循社會規定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傳統,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並不是用一條一條的 規章制度 來束縛自己,而是強調行為者的理性精神和自控能力。大學生網路的自律性同時也考驗了一個高校對學生培養的成果。 2.1.3 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年階段屬於人的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學校的思想政治教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責任。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而價值觀則是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2.2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 2.2.1 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適應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質是指奮發向上、積極樂觀、健康成熟的生活情感品質,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質。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完美的人格品行的人具有遠大而穩定的奮斗目標、正確的自我認識、強烈的道德責任、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的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高校可以從加強學生素質拓展課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2.2.2 加強大學生的美學教育 使大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將人的心理、社會、道德和審美等要素有機統一。人類的認識是人類在一定客觀范圍和程度上征服自然的結果。人對客觀事物的審美關系具有價值性。美是審美價值的一種最基本的標尺。美的概念是對象或現象的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美的現象具有統一的審美屬性和價值屬性,其基本因素就是要引起人的生理的愉悅反應,同時又是變化多樣的,這種變化多樣是針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會而使人產生個性的喜好和精神興奮。 2.2.3 開設學校傳播素養教育的通識課 傳播素養教育是通過伴隨傳播媒介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全民應有的一種素質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離不開信息的傳播,尤其在網路社會中人們被眼花繚亂的信息所包圍。人們必須學會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辨別信息的真偽良莽,拒絕不健康的信息數據。人們要依靠媒介素養教育來提自身的獲取信息和選取信息的能力,正確地運用網路資源,促進個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傳播素養是指人們對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擁有自己的判斷,對所接觸的信息不盲目接受,而是批判性地選著性的欣賞,並且學會利用媒介獲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信息。 2.2.4 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學校對學生網路行為的規范和網路道德教育的成效,不僅僅取決於對網路技術的管理方面,更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網路融於一體,全面推進。這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網路知識和網路素養,還要學會將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網路有機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有效地去解決青年人面臨的新問題。隨著網路的普及和大學生逐漸成為網路社會的主體,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3 加強外在平台建設,加強網路法制教育 2.3.1 加強對網路資源的監管,凈化網路環境 網路是天使與惡魔的結合體。我們每個人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受到它的傷害。網路是謠言蔓延的最佳載體和傳播途徑,它會無限放大原來信息的威力,甚至在中間的任何一環節中進行改變。網路上瘋傳的各種虛假消息,不僅擾亂網路社會的正常運行,為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甚至人心惶惶,影響社會的穩定。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網路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網路市場,學校要建立網路建設監督的長效機制。成立網路建設監督小組,尤其對學校網路行為進行監控,制定合理的監管制度。 2.3.2 加強青年人的法制教育 法律素質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法制社會的一員我們必須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事。學校通過基礎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大學生作為國家棟梁,擔負著國家未來的發展重任,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國家長遠的發展,民族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 結束語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承載著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希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和學校必須採取積極措施規范大學生網路行為,促使大學生養成網路文明習慣,創建和諧網路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EB/OL]. [2]蔡蓉英.網路道德失范問題與應對策略[J].教書育人,2003. [3]葉通賢,周鴻.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的行為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 [4]張素玲,張寶華,上官林武.大學生網路道德調查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 [5]李祥永,蔣明明,等.網路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調查及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2. [6]戴伶俐.網路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教育對策思考[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 [7]阿拉騰蘇布達.青年網路不文明行為的教育與引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楊玉潔]
❻ 大學生網路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學生網路道德存在的困境及對策]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網民中學生群體佔比最高,達到29.9%,學生是網路使用的主力軍。”網路的使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提供了各種便利,但是網路的“雙刃性”決定了它在給學生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然會對學生的道德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使學生沉溺其中、荒廢學業,而且還嚴重地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學生誤入歧途。鑒於此,引導學生合理上網殲冊、科學上網、綠色上網,加強學生的網路道德建設是當前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學生網路道德存在的危機與困境
如今,人類已進入了信息網路社會,網路對人們的影響無處不在,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而且網路主體均可通過這一平台來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與合作。在這一平台上,各種文化思想、價值觀念不斷交織在一起,使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逐步延伸到網路世界中來,我們在肯定網路給學生成長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網路給學生的現實道德帶來的危機和困境。
經調查發現,當今學生的網路道德存在以下危機和困境。
1.網路信息污染嚴重,黃毒信息泛濫
據統計,“互聯網上有幾十萬種色情圖片資料,查閱人次600萬以上,網路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被調查的學生中,有63.2%的人認為網路游戲中充滿了非道德的內容,有23.6%的學生經常瀏覽****,33.4%的表示偶爾瀏覽;32.1%的學生對色情作品感興趣,15.4%的學生表示比較感興趣。以上數據說明:學生網民的網路道德現狀和行為方式令人擔憂,無不與互聯網各種非主流信息、文化垃圾的泛濫相關。
2.網路活動方式多樣,自由主義盛行
調查顯示,學生參與的網路活動方式多樣化,其中網路聊天的佔98.1%、網路游戲的佔53.4%、娛樂(影視、音樂、文體賽事等)的佔94.6%、交友或網戀的佔47.3%,學習的佔83.7%,論壇、發帖的佔47.4%,查找、利用信息的佔98.3%,瀏覽新聞的佔97.2%,博客、創作的佔52.2%。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網路世界是自由的,學生網民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網路活動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助長了他們在網路中我行我素、肆無忌憚的自由主義之風。
3.道德情感冷漠,人際關系疏遠
通過對學生“網路族”的“現實人際關系”調查:在問及“與網友現實接觸情況”時,選擇“從不”的佔61.6%,“偶爾”的佔27.3%,而“經常”的只有11.1%。問及“您與網友相處,最重要的是……”,選擇“相互利用,互利雙贏”的佔37.8%、“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佔18.4%,而“以誠相待,互為尊重”的僅佔29.7%。在問及“因為上網而減少日常的社交活動,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嗎”,回答“是”的佔42.9%。這些數據說明:長期沉溺於網路會淡化學生的現實人際的交往,逐漸失去或弱化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
4.網路行為失范,網路道德人格扭曲。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統計:“2011年上半年,遇到過病毒或木馬攻擊的網民達到2.17億,比例高達44.7%。”在被調查的學生中,6.6%有過網路黑客行為,17.9%的有過網路暴力行為,69.9%的有過身份偽裝行為。在網路游戲中,經常侮辱他人的佔6.1%,偶爾侮辱他人的佔29.8%;經常攻擊他人的佔10.1%,偶爾攻擊他人的佔33%。網路環境過於寬松自由,缺乏管理、監督機制,從而導致長期沉溺在虛擬網路中的學生網民行為缺乏約束、隨心所欲,最終喪失主流的道德觀念,道德責任感削弱。
二、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原因
1.網路的虛擬性、開放性及無序性
虛擬網路世界“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消弭了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使得原本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規范和秩序逐漸失去效力,網路主體呈現出較強的自主性。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網路活動方式是相對自由的,其網路行為也較少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橋晌干預敏改鋒、控制和管理,對於應該和怎樣實施自己的行為,只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都是由自己來決定。因此,在網路世界裡,網民的主體觀念,在責任、權利、義務、利益等方面的道德意識相對於現實世界來說相對薄弱,網路道德也缺乏相應的約束力和規制力。
同時,網路社會的開放性、超時空性等特性加速了人類社會從封閉到開放的飛躍,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時空距離大大縮小,而交往范圍前所未有地擴大了,享受的信息量和服務也在不斷地擴增,各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在網路上相互交融、碰撞。那些與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准則、觀念、行為會受到人們的抨擊、譴責和取捨;而那些與開放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准則、觀念、行為則會受到人們的認同、接受和遵循。網路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社會道德的約束和羈絆功能,致使道德實踐主體的個體權利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張,使得道德實踐主體的網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也難免打上開放性、超時空性的烙印。
此外,網路突破了跨地域的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語言障礙,使得不同種族、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的人們能夠進行一種實時的互動和交流,使得道德實踐主體有了多元化的道德價值選擇和價值訴求。並且,在網路社會中,隨著人們交往面的擴大,交往內容的豐富和交往層次的增多,包括道德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也愈來愈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利益的相關性和矛盾性越來越突出,從而使得調節人們網路行為的道德規范也呈現出無序性和多元性的特徵。
2.社會、學校、家庭管理的缺失
網路信息化及高科技的發展對學校、社會、家庭管理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就社會來說,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西方國家的政治立場、文化觀念、道德標准、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乘隙而入,惟利是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腐朽丑惡的現象沉渣泛起,並很快成為一些人衡量價值的標准,而社會又未能適時確立更完善的道德價值標准,導致部分學生過於關注自身生存狀況和發展條件而削弱了對崇高精神的追求。此外,黨風、社會風氣不正,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崇尚奢糜等腐敗之風也極易造成學生對社會道德不屑一顧的心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扭曲,最終沉溺於網路不能自拔。
❼ 請問道德失范的現象有哪些
道德失范的現象:
1、人心冷漠,見死不救,關注指數:100%痛恨指數:99%
2、食品葯品安全問題,關注指數:95%痛恨指數:100%
3、醫患矛盾,關注指數:90%痛恨指數:80%
4、不孝順父母,關注指數:85%痛恨指數:90%
5、利用他人善良騙取錢財,關注指數:85%痛恨指數:70%
6、公民缺少文明意識,關注指數:80%痛恨指數:70%
7、當「小三」傍大款傍富婆,關注指數:75%痛恨指數:70%等
更多關於道德失范的現象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5ad1f161582278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❽ 網路道德問題產生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網路道德問題產生的自身原因如下:
網路的特殊性為網路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首先,網路的非中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導致網路道德環境中,充滿了各種與我國傳統道德相沖突的「異質」道德,強烈沖擊著現實的主流價值觀。
其次,網路的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弱化了大學生內在的道德信念,導致道德主體感淡漠。
網路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淡化了社會背景、「社會控制因素」的虛擬社會,在網路環境中缺少社會輿論的監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誘發道德行為的失控。
再次,網路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為,為大學生提供了不良的榜樣示範。而眾多負面「榜樣」的頻繁出現,惡化了網路環境,加劇了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失范。
網路德育的滯後是導致網路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首先,網路德育在許多學校是「盲點」、「空白」。
其次,一些已經開展網路德育課程的高校,由於沿用現實社會德育的傳統模式來解決網路道德問題,缺乏針對性,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盡如人意。
❾ 網路不文明現象有哪些
從虛擬空間走向社會,互聯網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現象,當然,網路輿論存在的不良現象主要包括網路謠言。低俗的信息,錯誤的時差,網路暴力以及謠言。這些不文明的現象極易引起網路炒作,歪曲客觀的事實,誘導網民極大的情緒,形成社會的不穩定的因素。
互聯網技術造就了信息傳播自由快速特點,然而互聯網的普及別讓謠言找到了最佳的生存地,特別是當突發事件來臨的時候,謠言的傳播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互聯網高速,快捷,廣泛等特性是謠言所擁有的破壞力遠超過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口口相傳。無疑會給我國互聯網發展盟上不文明的。網路謠言的危害極大,可能傷及個人,更加有可能傷及到國家。
網路上的俗信息侵犯了網民的知情權,是對網民的輿論和玩弄,他將影響和誤導公眾的表達權,造成失衡的社會價值觀。你想是健康的社會輿論,王明長時間接受這樣的信息,會使他們的價值判斷出現錯誤。喪失作為人的道德底線,尤其是對未成年以及青少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正是需要良好的引導的時候,這時候網路的不文明現象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傷害。
網路暴力是網路不文明現象的另一種表現,以及在網路上的一種延伸,主要表現為網名未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的,侮辱性的過激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受到傷害。強大的網路搜索功能,你又搜索引擎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對當事人及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的一些侵擾。網路暴力這種網路不明現象,以真假難辨的事實是形成道德評判的標准,利用輿論造成道德評判的高標准。以及曝光普通人的隱私,在道德正義的名義下對普通人進行施暴,網路報名,濫用言論自由,侵害他人隱私之徒,獲得自身言語的快感和滿足感。在對事件真相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可能給受害者帶來更大的傷害。
❿ 校園道德失范的原因
問題一:依照例子,列舉校園生活中道德缺失現象,並說明合理的改進建議及相應理由 比如罵人,打架斗毆,敲詐他人錢財
改進措施:加大監管力度,進行思想教育和人生教育
註:我也是學生
問題二:論大學校園里道德缺失體現在哪些方面 要細究的話,有很多方面。日常生活中,不講衛生,亂扔垃圾,在公眾場合行為粗俗;還有食物浪費。在學習上,不尊師,作弊。還有性格冷漠,不關系父母,沒有愛心什麼的。
問題三:誠析當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
網路交往的特殊性對當前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段遲寬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學生之所以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會出現道德失范的現象,主 要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難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們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主要是受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規范的制約。其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道德發展水平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由於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如互聯網的不太友好及開放自由,網路和現實的分離,網路環境的「去個性化」狀態,這些都將導致大學生的主觀價值標准模糊和自主意識降低,自律道德弱化,並因此而造成網路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難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和制約。對行為的判斷是根據客觀的效果,而不是主觀的動機。他律的道德標准具有客觀性。由於互聯網缺少規范和監督,大學生難以形成這種受制於外部規范的「他律道德」。
在網路社會中,由於個體「現實身份」的喪失和「平等身份」的獲得,將不再受到原有社會規范的影響,因此,網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現實社會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規范和權威的基礎上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個體觸及社會的規范及他人的利益時,他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壓力和自我良心帶來的拷問,也就是必須考慮到道德成本的問題。在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他將會進行理性的道德判斷,考察行為將帶來的壓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後才決定是否實施行為,這就要求他對大多數的信息進行分析。然而在網路空間,個體旦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現實社會的直接對話,責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難對不道德的行為採取相應的道德措施。此時道德行為的維護也僅僅表現為行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者可以隨意解釋其行為來為自己辯護。互聯網正面臨著道德評價體系的缺失,個體在互聯網的行為很少會被人評價,即使有評價,其道德約束力和現實壓力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網路空間就很難形成。大多數人在這種缺少評價和制約的環境中,會表現出與自己性格和現實身份不一致的行為。
綜上所述,網路「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難以形成最主要和關鍵的因素是網路中缺少行為的引導和監督機制,網路中的個體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再加上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中的自主道德意識存在問題,網路環境在此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網路的道德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對策
1.提高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
網路社會是一個無中心的握亮資源共享、多元價值共存的社會,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網路空間,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由於不適應網路運行的新環境而受到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沖擊,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而形同虛設。人的道德的發展有一個從無律到他律最後發展到自律的過程。在網路中他律因素已經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體必須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為。對於學校德育而言,網路社會的影響是一個現實的客觀存在。學校德育只能對多元信息的選擇和接受環節進行調控,以形成學校德育對象本身的鑒賞、批判能力,培養青年大學生自律精神,提高網路道德素質,加強網路道德自律,自覺趨利避害。
2.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
學習者應具備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學生應該具有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把握對自己學習有價值的信息的意識,並把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來的意識。提高青年學生對網路文化信息的......>>
問題四:對當前校園的思想和道德狀況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打算如何去做? 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隨著媒體的介入,更使這一現象受到了廣大的關注。作為社會驕子、時代精英的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趨勢,這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的去對待。其實,大學生成長過程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既需要主觀的努力,更需要多種客觀條件的配合。
近年來媒體大量的報道和有關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各種調查時時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其實縱觀這所有的報道和調查,無非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 *** 、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根據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以提出以下的對策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必須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這是一個需要大學生群體自身主觀的過程,這便要求在大學校園里應該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系統。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新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重視德育的考核,開展各種各樣形式多變的群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取向。
二、希望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構建道德培養的良好氛圍。由於大學生思想道德取向和整個社會關系有很大的關系,社會環境劇烈變化,核心價值模糊,帶來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使得大學生的......>>
問題五:結合自身談談自己的道德缺失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來,人們最大化地追求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視了道德品質的培養,導致了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應遵循的特定的職業思想和行為准則,是正確處理職業內部、職業之間、職業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是社會一般道德在職業中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系著個人的名譽和形象,還與公司、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聲望和利益密切相關,良好的職業道德會給公司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職業教育又一重要內容。 現在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身有體會。前不久,《新民晚報》刊登了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某地區小學,一名男教師在教室里在所有學生面前毆打一女同學直至死亡。這樣一則消息無疑是發人深省的,教師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最高尚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這樣一個受世人愛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毀了一個年輕的充滿希望的生命,不禁讓我們深思:教師的職業道德何在?不僅是學校,在醫院這樣一個救死扶傷的場所,醫生護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話語也時常讓我們不寒而慄。在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同時,我們也會思考職業道德的問題。 職業道德包括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態度,職業品質,職業責任,職業良心等諸多方面,一個人職業道德的缺失體現在對本職工作的不熱心,態度不端正,沒有責任心等。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試從學校和學生角度做簡要分析。從學校角度看,因為目前人們對職業學校仍存在偏見,認為文化知識學不好才會進職業學校學技術,而高等職業學校更被人們認為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績優異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學生均進入了綜合大學學習,因此職業學校從生源上來看與普通高校相比缺乏優勢。另一方面,因為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回應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呼喚,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各業第一線高級應用型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能性和技藝性,學生能力的培養固然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校培養目標的首位。與之相對,道德教育則目標模糊,在道德上要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等存在的不確定的因素較多,沒有一定的標准可以衡量,因此,學校往往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從學生角度看,進入高職的學生,往往認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進入高職是一種「失敗」,是無奈的選擇,覺得職業學校名聲難聽,形象不好,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對學習工作喪失熱情,進入工作領域,也會對工作不滿意,缺乏職業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種學生,進入職業學校,認為以後工作明確,只要學好技術技能,成為本崗位的高級技術人才便可高枕無憂,從而疏忽了自身職業道德水平和素養的提高。 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或階級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鮮明的專業性和多樣性;具有特定的適用范圍;它的內容有具體性,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職業道德的內容包括:職業認識的提高,職業情感的培養,職業意志的鍛煉,職業理想的樹立以及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的養成等五個方面。 如何培養職業道德,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試做以下建議: 一: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在各行各業的具體實踐。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要求是:(1)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忠於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刻苦鑽研職業技術與業務,在職業活動中發揮創造才能。(3)遵紀守法,團結協作,誠實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對待工作。
問題六:當前大學生中存在哪些思想道德問題 同學精心打扮自己,卻不注重公共形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的公共場合,都能見到有些
學生隨地吐痰、說臟話,他們的行為不僅有損當代大學生美好陽光的形象,也給公共健康帶來了
危害。
(
2
)亂扔垃圾。亂扔垃圾也被列為大學生
「
校園十大不文明現象
」
之一。大學生在教室課
桌內亂扔垃圾的現象比比皆是,最常見的是各種食品包裝袋、飲料瓶、塑料袋等。古語教導我們: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很多同學都明白這個道理,也能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
可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
「
背道而馳
」
。
(3)
男女交往不得體。大學生戀愛是很正常的事,可是有些
同學盲目追隨潮流、過於開放,不分場合、不分時機的示愛,給大學生的純潔美好的形象
「
抹黑
」
。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大街上都能看到一些大學生男女依偎在一起
「
談情說愛
」
的場景,甚至有些人
做出一些很不適宜公開場合的舉動。
(二)
價值觀模糊
所謂價值觀就是指一定歷史時期的人們對
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它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信念、信仰、
追求和理想等都屬於價值觀的范疇。
①
當代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偏離和排斥主導價值觀的現
象,其消極價值觀呈明顯上升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
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集體主
義是調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指導原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當代大學生普遍認
同集體主義價值觀,但卻在行為表現上參差不齊。有部分同學在行為上集體主義觀念淡化,個人
主義、本位主義思想明顯。他們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注重個人發展,缺乏奉獻精神和
大局意識。
2
艱苦奮斗精神淡化
艱苦奮斗精神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為達到目標
而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狀態和思想品格,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形勢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一部分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淡化,主要表現在:生活上貪圖安
逸、鋪張浪費、只求享受、不願付出;學習上不求上進,不願刻苦努力;擇業上,比較看重工作
是否舒適或者穩定。還有一些同學好高騖遠、不願苦幹、頻繁跳槽。
3
拜金主義現象比較嚴重拜
金主義崇尚金錢萬能、金錢至上,並認為金錢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
金錢的頂禮膜拜深深 *** 和影響了當今大學生的金錢觀。有些同學用金錢衡量一切,包括親情、
愛情和友情,在他們眼中,人人都是為了金錢而忙,金錢能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這種腐化的金
錢觀既害己又不利於社會。
4
功利主義傾向表現比較突出
功利主義者,講求效益最大化,認為
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並值得重視的利益,包括道德行為在內的任何行為都不過是主體實現目的的
手段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功利主義的思潮也或多或少的滲透到了大學校園中,影響了當代部
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主要表現在:在學業上,許多同學只注重自己的專業知識,而很少關
注自己在道德、人文方面的素養;在交際上,一些大學生交友的目的是給自己將來走上社會和工
作崗位做鋪墊;在擇業上,很多大學生嚮往在工資高、環境好的大城市工作,而不願到經濟落後
的西部和其他偏遠地區工作。
二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缺失的成因
當代大學生出現道德缺失的原
因,具體來講主要是:
(一)社會轉型對價值觀的沖擊
中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時
期。新舊時代的交替給價值觀帶來了很大沖擊。傳統的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及基礎道德受
到
「
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多種新興世界觀、人生觀的巨大挑戰。很多同學被新的
價值觀所迷惑,盲目的......>>
問題七:2014道德缺失的例子嗎 大學生道德素質缺失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11年4月5日,****大學大二女學生陳某到開水房提熱水,發現傍晚放在水房門口的水瓶又一次丟失,這已經是上大學以來丟的第八個水瓶了。這已遠不是陳某個人利益損失的問題,而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道德素質進行思考。 其實受害者遠不止她,**同學丟水瓶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實在令人無法理解。事實表明空水壺被偷的概率明顯小於已提滿水的,也就是說偷水壺者多半是需要熱水然後順手牽羊圖個方便,水房緊靠宿舍樓,一般來說不會是校外人士所為,因為外人要把水壺提出校門實在難合實理。那麼兇手除了是跟受害者一樣需要熱水的同學還會是誰? 二.主要問題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個人立德修身之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社會有序有效的重要標志。但目前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誠信缺失道德素質低下的問題卻日益突出,這一現象也愈來愈為人們所關注。 三.問題分析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但由於種種原因,當代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缺失,並且由此而引發的不良事件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鍾。小到大學生公交車上不讓座位、該排隊的不排隊、小偷小摸,大到打架、做二奶、殺人,都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的很多大學生的道德水準是不敢恭維的,也不能否認那些媒體的報道是真實的,其實只要你到校園里一走,你就會發現道德
失范的行為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滿地皆是」。安財校園水壺失竊頻繁失竊的現象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盡管這僅僅是少數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這樣,個別學生的道德水準是讓人擔憂的,但總體上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思想較以前來說還是有所下降。 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的原因可大致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對道德的貶低,對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非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本位思想過於嚴重,對於不利己的事堅決不予實施,哪怕冒些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完全按自我意願行事。不少大學生推崇投機取巧,而對講原則卻持貶低態度。上課時間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是否作弊不在於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同學的生活來源,而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徑……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其惡劣的影響在於,從個體意識的殘缺擴散為群體意識的錯位,進而引發道德觀的嚴重扭曲,使得一些錯誤的價值觀以及非道德的行為披上 「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學生中獲得普遍的默認、容忍甚至贊同。 二是學校教育的缺位 首先是我們的高校的教育所開設的德育課程並不能夠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比如我們所開設的兩課往往是流於形式,一般老師講課就是照本宣科,所講之內容並不能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樣的課程就開了也沒有起到德育的效果。學校教育普遍重智輕德,只教不育。中小學只把思想品德課作為副科,而大學里也往往只是強調專業課學習。學校育人的功能沒有全面發
揮,缺少情感教育。 其次,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單一。片面強調理論灌輸,忽視實踐教育。尤其是大學缺少對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轉型教育,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的違背誠信的現象沒有防禦能力。看到政治領域里的買官賣官、誇大政績;經濟領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文化領域里的泡沫文學、假文憑、假學歷假職稱,由於和書本上的說教不一致,往往缺少理性思維和分析選擇能力,......>>
問題八:學校生活中有的同學為什麼缺失禮貌,道德,文化素質行為?做出暴力,蠻干,不文明的行為??什麼原因?? 10分 因為現在的學校,只注學習成績好不好,升學率高不高,忽視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致使一些頭腦簡單而又把握不住的學生干出了你所說的那些事,
問題九:網路惡搞折射校園道德缺失下聯 網路惡搞折射校園道德缺失
江湖太亂發現答辯文章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