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通過網路心理專題,我學到了哪些內容,並談談啟示
通過網路心理專題,我學到的內容及感悟啟示如下:
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畝高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它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讓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創造美好未來。
這門課程幫助我培養健全的人格。它教會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過自我剖析我發現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課上,通過老師的教導和書本的指導,我慢慢的開始正視自己。
這門課程幫助我規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備笑指做些什麼樣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永遠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有些時候,理想也等同於我們的目標,但只是有了理想卻沒有認真規劃,在實現的路上歧路多多,看著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計劃往往趕不上改變,到頭來感嘆行路難,安慰自己已經追求了過程就不要太再意結果。
這是理想與現實出入太大不得不給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確認真規劃了你的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標,如果過程出現了偏差就碰耐配及時改正,始終讓自己的目標在現實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緊咬目標,你會發現你有戰無不勝的力量,而且會努力為自己的最終理想而奮斗不已。
目標清晰與昏昏噩噩根本就是兩種不同人生的選擇,規劃好你的人生,你會奮不顧身地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動的動力,也是你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規劃目標。所以一個好的人生規劃太重要了,而這門課就很好的幫助了我。
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助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指導,為我的未來照亮了道路。
⑵ 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一起來看一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
心理煩惱
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但是自己可以識別、調節,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並提供有效幫助。
一般不會持續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種超出正常的情緒煩惱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等等,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就不會出現情緒煩惱。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損害完全可衫侍纖逆,一般在一周以內緩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續的心理問題,這種類型是心理咨詢的最佳選擇,一般不使用葯物治療,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不一定需要專業幫助。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局部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於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後仍然可能出現。在局部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症狀,這種類型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葯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范圍的情緒障礙,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因此主動求助,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經常可以發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一般不影響其他人,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治療效果尚可,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較輕,這種類型可以叫神經症,葯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出談森現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的障礙,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影響嚴重、廣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也拒絕治療,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並且會影響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遺傳變異、神經生化以及腦結構異常等關系密切。在社會干預下治療效果尚可,損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長期治療和社會監護,葯物治療是主要的,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在康復期是有效的,這種類型一般叫精神病。
二、什麼是心理學
「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的正式定義是:關於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定義中的關鍵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心理學的科學性要求心理學結論要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的基礎上,而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心理學分析的對象往往是一個個體——一個人或動物,同時不理解精神過程---人類精神過的活動---是不能理解人的行為的。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或仿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引用於「網路」心理學}
心理學有許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心理現象。但是,任何一個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心理和心理現象的總的看法,如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心理的實質和心理現象的規律性等。對這些心理學一般理論問題的闡述,構成了普通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即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其他心理學分支有重大的意義。
在普通心理學中,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心理現象一般規律的研究是兩個重要方面。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心理實質的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心理與腦、心理與社會、心理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心理活動的規律性等 ,這些通常稱為心理學的哲學問題;另一類是以心理的結構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活動的層次組織,心理現象的分類,如各種心理現象的聯系等。這兩類研究是互相聯系的,有時統稱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觀點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學的理論傾向。
在近代心理學史上,出現過許多重要的心理學思潮。如早期的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等。它們對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論述,都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普通心理學對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一定的哲學思想緊密地聯系著,同時也依賴於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的發展,並常受到鄰近學科的影響。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隨著心理學的科學材料的積累,某些心理學基本原理也將發生變化。
在普通心理學中,心理現象一般規律的研究常分為幾個領域:感覺與知覺;學習與記憶;思維與言語;情感與意志;人格與個別心理特徵。這些領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動的極為重要的方面。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普通心理學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為研究對象。
從整體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達到心理發展的高級水平,體現出人類心理活動的特徵,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學並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齡階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會生活頓域中的心理現象的特殊規律,而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如有關感受性的測量和各種感知覺的機制,學習與記憶的形式和過程,思維的各種操作,言語的知覺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測量、人格的結構等。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適用於人的不同年齡和不同的活動領域。可以說,普通心理學主要是通過對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來揭示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的。
三、健康心理的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老人標准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④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⑤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⑧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⑩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中年人標准
①感覺、知覺良好。判定事物不發生錯覺。
②記憶良好。能夠輕松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電話號碼。
③邏輯思維健全。考慮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確。
④想像力豐富。善於聯想和類比,但不是胡思亂想。
⑤情感反應適度。碰到突發事件時處理恰當,情緒穩定。
⑥意志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舉妄動,不壓抑傷悲,並能經得起悲痛和歡樂。
⑦態度和藹,情緒樂觀,能自得其樂,能自我消除怒氣,注重自我修養。
⑧人際關系良好。樂意助人,也受他人歡迎。
⑨學習愛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關心各方面的信息,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⑩保持某種業余愛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嚮往的生活方式。
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倫理觀念。
保持正常的行為。生活自理能力強,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青少年標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兒童標准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四、情緒變化不良導致軀體疾病
現代人遇到的各種事情比古人要多得多,所以面臨的心理困惑也實在多,容易產生了五花八門的復雜情緒,身心是一體的,現在疑難雜症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身體最喜歡處於心態平和之中,情緒在平靜的狀態下最有益於健康,平靜就是保持健康的屏障,無風不起浪,病邪在平靜面前束手無策,無縫可鑽。情緒起伏不定,好比風雨吹打著這道屏障,有隙可透,病邪乘虛而入。如果情緒大起大落,狂風暴雨般的心情使得身體門戶大開,病邪長驅直入,於是體內氣血大傷。
人在情緒大起大落的時候免疫力最差,往往一個事情鬧過了,才發現身體開始不舒服了。其實,在鬧情緒的時候,內環境就已經發生變化了。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情緒的過極對五臟的損傷。大喜傷心,心腦血管病人往往高興過度容易發病,有人就是在麻將桌上倒下去的;大怒傷肝,右脅下岔氣作痛,引發肝火,使氣血上逆,頭暈目眩,甚則昏厥;大悲傷肺,憂傷過度,往往感到氣接不上來;大恐傷腎,恐懼使得二便失調,腎氣虛弱;多思傷脾,太執著於思考一件事,就會廢飲食,沒胃口,脾氣郁結。
我們再來看看患者的「患」字,上面一個「串」字,下面一個「心」字,便組成了「患」。心總是往上串,一會兒擔心,一會兒著急、一會兒憂慮、一會兒恐慌……心隨著外境的變化沒一刻平靜的,對待事物不能保持平常心,你的身體已經符合做患者的條件了,還能不生病嗎?
我們要善於化解情緒,記住,是化解掉,而不是去壓抑。有人總以為我讓他什麼事都忍著,這又的一個誤解,忍下去還是在體內,郁結久了,危害更大。當情緒升起時,我們要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讓它自然滑過心間,不留一絲痕跡。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1、憂郁: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4、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乾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⑶ 你認為網路心理包括哪些內容
你認為網路心理包括哪些內容
你認為網路心理包括哪些內容,互聯網以其信息快、內容新、手段先進等優勢極大地吸引了人們的好奇心,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里,種種現實社會的限制都消失了,下面看看你認為網路心理包括哪些內容。
一、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是一個新興的網路名詞。通常是指以心理學經典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裂悶滾研究互聯網相關情景下,人的心理、行為及其規律性的一門應用心理學學科。從廣義上而言,網路心理學是指一切與網路有關的心理學研究。狹義的網路心理學則指的是,以網路為代表的自組織性、非線性的觀點對於心理學的深刻影響。
目前來說,網路心理學的理論假設和實證方法多源於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等既有的理論體系,其中又以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理論、社會學習論、替代學習論、變態反應論影響較大。研究者多為臨床心理學學者,社會心理學學者,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
二、網路依賴
網路依賴是指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影響生活質量,降低工作效率,損害身體健康,並出現各種行為異常、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
其典型症狀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鍾紊亂、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依賴葯物等。
其典型症狀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鍾紊亂、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依賴葯物等。
三、網路咨詢
網路咨詢是指以網路為中介,通過良好的咨詢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幫助來詢者發現問題、發掘資源,並以建設性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滿足其需要並促進其成長的過程。
有效的心理咨詢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向來詢者提供幫助:
1、幫助來詢者緩解情緒壓力;
2、幫助來詢者學會正視並接納自己的現實;
3、幫助來詢者恢復對生活的控制感和希望;
4、幫助來詢者學慣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大學生網路心理需求的內容如下:
1、強烈的求知慾與好奇求新心理
互聯網以其信息快、內容新、手段先進等優勢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們的特別關注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掌握網路知識和應用技能的慾望。
2、自由平等的參與意識與自我實現心理
網路平等自由的氛圍適應了當代社會中對自由、平等呼聲最高的'大學生群體。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里,種種現實社會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參與進來,任何人都是互聯網的「主人」,都可以在網上按自己的意願和口味,虛擬社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3、獵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大一部分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是獵奇,即追尋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了解,通過正當渠道難以獲得的奇、艷事物或信息,並藉以獲得感官刺激。他們往往會出於好奇或沖動的心理刻意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習。
4、逃避現實心理
大部分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危機,諸如學習上的、感情上的、人際關繫上的。同時,復雜的社會生活也會使思想相對不成熟的青年學生感到難以應對。但遺憾的是,部分學生在現實中受挫時,往往願意到虛幻的網路空間去傾訴,互聯網罩悉成了他們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脫的一個良好的渠道和環境。
社交網路常見心理特徵
1. 負面的宣洩——壞的總是容易傳遞出去
有一段時肆余間,大家都在抱怨微博上負能量太多,各種揭秘、爆料、負性社會新聞在微博里轉發泛濫。一時之間,正能量成了稀缺補葯。有研究表明,情緒憤怒的微博被轉發或成為憤怒反應對象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厭惡、高興和低落這三種情緒。
針對Twitter的博文分析也發現,在檢出的203種細分情緒中,負面情緒出現更加頻繁,並且更加多樣化。回想一下,在寫新微博時,抱怨工作不順、環境污染、辦事遇阻、社會不公是不是更容易脫口而出。在社交網路上,負面情緒總是更容易被創造和傳遞出去。
2. 信息的患失——好的有用的信息是不是悄悄溜走了
微博推出「智能排序」的功能後,遭到許多用戶吐槽。在信息的篩選上,用戶似乎非常不信任機器所做的工作。
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會面對海量信息,有很多用戶抱怨信息看不過來,而篩選的成本又太高。但如果讓別人(比如演算法)來代替自己篩選,用戶又會擔心會不會遺漏了某些重要內容。
抱怨垃圾太多但又害怕錯過有益的信息,好像有用的信息正一條一條地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這便是用戶面對信息的患失心態。
3. 偷窺的樂趣——我想看別人又不想被人看
經常有一些用戶提出:「要是微博加上來客記錄就好了」,而另一些則對此強烈反對,害怕自己的瀏覽記錄被曝光。用戶真的需要或者反對訪客記錄嗎?事實上,除了特殊場景下(如男女勾搭、男男勾搭……),大部分的人只是想去偷窺別人而不被人偷窺,這就是網路世界裡大多數人的隱私觀。
在訪客記錄這件事情上,我只是想看有哪些人最近查看了我的主頁,但同時我看別人主頁時又可以不留痕跡。
4. 圍觀的快感——獵奇與圍觀就是我的網路生活
圍觀改變中國,網路更是無障礙地完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圍觀慾望,不用搬凳子不用付門票,從圍觀朋友圈裡的件件小事,到圍觀不相乾的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在社交網路上,人人都像長有一雙獵奇的眼睛,隨時在尋找好玩的事和打破常規的事。
5. 虛榮的煩惱——粉絲降1個比漲1個帶來更大心理波動
粉絲在微博里被很多人看成面子當作炫耀的資本,漲粉時高興異常,而掉粉時又要黯然神傷。漲粉和掉粉所產生的心理波動哪個更劇烈呢?
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總是強烈傾向於規避損失:一定數額的損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強烈程度約相當於兩倍數額的獲益感受。 也就是說,掉1個粉絲的心理損失需要漲2個粉絲才能彌補回來。
⑷ 請簡述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他們認為能夠通過網路解決所有的事情,其次就是由於在網路上交往的一族世種方式不正確,可能會導致自吵穗飢己的一些心裡問題,無升返法得到解決。
⑸ 網路心理理論有哪些
網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有,互聯網使用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一般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能力、社會適應性等心理特徵的一般影響;
互聯網人格的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互聯網使用者的網上/網下雙重人格問題;互聯網對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響;互聯網使用成癮(或稱網路成癮、網癮)的早期干預、治療,及網路成癮者的愈後的社會再適應問題;
色情、暴力、反社會、反
政府等不良網路信息對網路使用者的影響;網路智商等。其中最熱門的題材,即網癮形成及及戒斷方法、互聯網對人格形成改變和重建的影響。
大學生網路心理需求的內容如下:
1、強烈的求知慾與好奇求新心理 。
互聯網以其信息快、內容新、手段先進等優勢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們的特別關注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掌握網路知識和應用技能的慾望。
2、自由平等的參與意識與自我實現心理。
網路平等自由的氛圍適應了當代社會中對自由、平等呼聲最高的大學生群體。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里,種種現實社會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參與進來,任何人都是互聯網的「主人」,都可以在網上按自己的意願和口味,虛擬社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3、獵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大一部分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是獵奇,即追尋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了解,通過正當渠道難以獲得的奇、艷事物或信息,並藉以獲得感官刺激。他們往往會出於好奇或沖動的心理刻意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習。
⑹ 大學生網路心理需求的內容有哪些
大學生網路心理需求的內容如下:
1、強烈的求知慾與好奇求新心理
互聯網以其信息快、內容新、手段先進等優勢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們的特別關注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掌握網路知識和應用技能的慾望。
2、自由平等的參與意識與自我實現心理
網路平等自由的氛圍適應了當代社會中對自由、平等呼聲最高的大學生群體。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里,種種現實社會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參與進來,任何人都是互聯網的「主人」,都可以在網上按自己的意願和口味,虛擬社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3、獵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大一部分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是獵奇,即追尋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了解,通過正當渠道難以獲得的奇、艷事物或信息,並藉以獲得感官刺激。他們往往會出於好奇或沖動的心理刻意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習。
4、逃避現實心理
大部分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危機,諸如學習上的、感情上的、人際關繫上的。同時,復雜的社會生活也會使思想相對不成熟的青年學生感到難以應對。但遺憾的是,部分學生在現實中受挫時,往往願意到虛幻的網路空間去傾訴,互聯網成了他們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脫的一個良好的渠道和環境。
⑺ 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網路娛樂成癮;2.網路信息成癮;3.網路色情成癮。4.網路關系成癮;5.網路交易成癮。
網路娛樂活動具有網路虛擬性、可選擇性、無節制性等特徵,正好滿足了大學生的好奇、追求浪漫與吵橋刺激的娛樂心理。大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點擊所需要的娛樂高脊信息,參加網上游戲、網路聊天、聽音樂、升念猛看電影、讀娛樂性網路文章等。
⑻ 什麼叫網路心理
網路心理是一個新興的網路名詞。通常是指在互聯網相關情景下,人的心理、行為及其規律性。(1)從廣義上而言,網路心理是指一切與網路有關的心理。 (2)狹義的網路心理學則指的是,以網路為代表的自組織性、非線性的觀點對於心理學的深刻影響。如PDP觀念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又如社會網路分析觀點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可以說,從狹義上而言,網路心理學將與以往基於原子時代的心理學有著本質區別。以往的原子時代的心理學發展到今天,即是將人與計算機進行類比的認知心理學。然而,人類的行為模式更多的呈現一種自組織性與非線性。
⑼ 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是一個新興的網路名詞。那麼什麼是網路心理學呢?下面就隨我一起去閱讀網路心理學,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一、網路:作為心理與行為存在的“第三空間”
工具的使用對於人類進化的作用從來都是哲學家和進化研究者們在探討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時最重要的主題。互聯網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復雜前景最廣闊的工具,它因而遠遠超越了作為人類工具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全面改變了個人的行為方式,而且深刻改變了人際互動和群體行為的組織方式。
互聯網全面超越了人類傳統的工具,表現在其共享性、智能性和滲透性。互聯網的本質作用體現在個人思想和群體智慧的交流與共享;互聯網對人類行為效能影響的根本基礎在於其智能屬性,它能部分替代人類完成甚為復雜的信息加工功能;互聯網對人類行為之所以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在於其發揮作用的方式能夠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無所不在地滲透。
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在其名著《技術與時間》中,從技術進化論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假說:“在物理學的無機物和生物學的有機物之間有第三類存在者,即屬於技術物體一類的有機化的無機物。這些有機化的無機物貫穿著特有的動力,它既和物理動力相關又和生物動力相關,但不能被歸結為二者的‘總和’或‘產物’。”。在我們看來,互聯網正是這樣一種“第三類存在者”。互聯網首先依存於計算機和網路硬體,但是其支撐控制軟體與信息內容的生成和運作又構成自成一體的系統,有其自身的動力演化機制。所謂的“網路空間”, 就是介於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之間的“第三空間”。
心理學深入互聯網,正是要探索這個第三空間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存在方式和演變規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迅猛發展,網路心理學正處在迅速的孕育和形成過程中,並且必將成為心理科學發展的一個創意無限的重要領域。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網路空間從文本環境轉變為多媒體環境,從人機互動轉變為社會互動,使它成為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虛擬世界。在第三空間這個新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中,一定會衍生出反映人類行為方式和內心經驗的新的規律,包括相關的生理反應、行為表現、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和網路覆蓋的普及帶來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性,人們在深層的心理層面上很容易將網路空間看做是自己思想與人格的延伸。伴隨著網路互動產生的放大效應,人們甚至會感到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的思想可以輕易相通,甚至可以混合重構為一體。個人思想之間的界線模糊了,融合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新的存在和表現形式,也正在改寫人類的思想史。從人類眾多生產生活領域中發生的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也將會是持續不斷的。從人類行為規律的層面探索這種改變及其效果,這樣的研究問題就像網路本身一樣令人興奮和充滿挑戰。
二、網路空間的心理特性:行為重構的基點
對個體的心理活動來說,網路空間的心理特性體現為基本的空間特性、時間特性、人際特性和自我特性,分別對應的就是網路空間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從人的行為的屬性來說,這四個特性也是網路與人的結合帶來的人的行為的新屬性,是在傳統的環境和空間中所不具備的。這些新的特性是在網路環境下重新審視和分析人的行為結構的基點。
跨越性
網路跨越性體現在空間距離的跨越,空間距離因素對行為的影響力在網路空間被大大減弱。便利的多媒體在網路中的傳遞可以讓人們跨越地理空間上的阻隔、物理的障礙進行互動和連接,包括信息分享和交換、商品交易和情感聯結。這樣的便利性一方面擴展了個體的生活廣度,可以通過網路獲得之前不太可能獲得的商品、信息或者人際關系;另一方面,也改變著個體對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定位,可以隨時隨地處理工作和生活相關事務讓自我知覺的影響范圍更大。因此,跨越性一方面使得個體不再局限於物理空間的分割,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無形中擴大了個體的心理空間和行為范圍。
非同步性
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但是網路的一大特性正是提供非同步性的交流溝通,通過郵件、論壇、個人主頁、博客甚至即時通訊工具來實現。非同步性交流雖然部分不夠及時,但是卻為個體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性和控制性。個體可以基於這一特性,隨時終止或者開始溝通;同時,也給了個體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選擇回應的方式,而不必擔心可能因慌亂而出錯,帶來人際損害;非同步性允許個體同一時間內開展多重社交,在溝通中感受到更多的可控性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非同步性以網路存儲技術作為基礎,能以多種形式的大數據形成巨量的群體智慧。個體在心理上可以隨時面對群體智慧的存在,提取信息或者貢獻自己的創造。非同步性使得個體與人類智慧活動的關系得以改變,對於人類智慧的進化發展和文明活動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個體在網路空間里可以隱匿自己的個人特徵,包括性別和身份信息、外貌特徵甚至人格傾向,體現了人際互動的一種新的行為方式特點。個體在網路空間中可以隨意變換自己的個人特徵,也可以控制何時及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的人格信息。網路的匿名性對於處於自我認同發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使青少年能夠利用網路來進行自我認同實驗,有助於其自我認同的探索和獲得。同時,這樣的特性對於那些在現實中因外在特徵受到限制的人可以有選擇性地呈現,從而促進關系的建立。
去抑制性
根據Zimbardo的研究,抑制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受自我意識、對社會影響的察覺和對公眾看法的擔心所約束的行為。根據這個定義,去抑制可以被描述為這些因素的缺乏;或從相反的角度,去抑制可以被視為公共意識的減弱,這將導致降低對他人看法的關注。而網路環境中的匿名技術和行為方式就會帶來“去抑制效應”。這種特性的影響可能表現為兩種方向:一是人們可能會利用它表現令人不快的舉動或情緒,通常是辱罵他人或者實施網路欺負等行為;另一種情況是它可能讓人們誠實而開放地面對某些個人問題,而這些問題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是無法討論的。由於去抑制性的影響,個體在網路中就可能發表一些較為奇怪和獨特的言論、呈現出比較標新立異的裝扮、分享獨特見解或者經歷,甚至分享自己的生活等。這種網路上的“曬”和“秀”的展示性已經成為網路行為的一個特點。
網路空間的上述四種心理特性,可以用作描述網路行為的基本維度。當一個行為置於這個屬性體系之中,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網路中行為的特點和差異,更深入地理解網路中行為的相互聯系。
三、網路心理與行為研究的類型:行為研究體系的重構
Gosling和 Mason將心理學中的互聯網研究分為三類:(1)轉換性研究,指將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應用到互聯網上,如在線調查;(2)現象性研究,指由網路激發的行為或者基於網路的行為,如網路欺負;(3)新興類研究,指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已有的主題,如謠言。這種分類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聯網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特別是方法價值。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互聯網與心理學研究的關系,可以將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種類型:基於網路的研究、源於網路的研究和融於網路的研究。這種分類其實是以互聯網為依據對人的行為范疇的一種重構。“基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作為研究人心理和行為的工具和方法,作為收集數據和測試模型的平台,如進行網上調查、網路測評等。
“源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看做是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因素,是依據傳統心理學的視角考察網路使用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網路是人類行為演化過程中全新的影響因素,能夠全方位地影響人的行為,從基本的語詞加工機制再到群體智慧的無限可能性,網路正在改變著人類行為進化的進程。源於網路的研究正是要探討這種網路改變行為的機制。
“融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看作是一個能夠寄存和展示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獨立空間,來探討網路空間中個人和群體的獨特的心理與行為規律,以及網路內外心理與行為的相互作用,這類研究內容包括社交網站中的人際關系、體現網路自我表露風格的“網路人格”等。
以上這三類研究從不同的出發點和行為層面對網路和行為進行了重構。這樣一個行為重構的研究體系,能有助於更系統深入地探討行為在網路時代中的不同屬性和特徵。
四、發展中的網路心理學:行為重構的領域實踐
網路心理學,是指對互聯網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進行研究的心理學領域或心理學分支,從網路心理學誕生之初至如今的蓬勃發展,網路心理學對行為的界定和重構經歷了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
1984年,Sherry Turkle出版了Second Life: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可以算是首次系統提出對計算機技術和人類關系進行探討的學術著作。此後,Elwork 和Gutkin提出計算機時代的行為科學研究,一系列研究進一步探討了相關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也有所擴展,從教育心理、信息加工、到情緒管理和心理健康領域,均有涉及。1985年,《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雜志創立,開始發表計算機、網路與人類行為相關的研究論文,這標志著學術界對網路心理學的重視和認可。
時至今日,已經有超過20種學術期刊發表網路心理與行為的.相關論文,年發表量數以千計,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Yan 和Zheng用個體生命發展階段來比喻網路心理學的發展,認為目前的網路心理學正處於“青少年”階段。其原因為:一方面,這一領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兒童期”期間,已經發展出了基本知識和方法論基礎,具備了從兒童期過渡到青少年的基本能力;但另一方面在智力上還沒有完全成熟,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在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在所有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中,有些研究主題格外受到了研究者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其中包括(1)網路成癮、網路欺負等因為網路的迅速普及而出現的新型問題行為,由於其在年青一代中的發生率較高、可能存在獨特的發生機制而引起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的關注;(2)網路社交、網路游戲、網路交易、網路色情等受歡迎的網路功能使用行為,由於其龐大的使用群體、巨大的市場收益和產業鏈條以及潛在的高危成癮傾向,是目前網路使用行為中最受關注的行為,從其行為特點到對個體的影響,均有涉及;(3)網路情境下的教與學,不但使傳統的教學互動得以擴展,並且發展出多種新型的在線學習方式,那麼網路中的教與學的過程存在哪些獨特的特徵、如何最大化實現網路教與學的效果、哪些因素可能會促進學習等問題均引起了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的興趣;(4)利用網路平台積極拓展現有的心理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包括如何將傳統的心理咨詢藉助於網路平台使更多人受惠、如何將網路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的效果最大化等問題均成為研究熱點。
國內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晚。2011年,我國首個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華中師范大學通過籌建論證。中國心理學會已經正式籌建“網路心理學分會”。目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我國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分支。
五、網路心理學的挑戰與機遇
兩方面的需要使得網路心理學研究充滿了活力。一方面,已有的心理科學知識運用於網路環境時需要經過檢驗和改造,傳統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可以得到加強和改進;另一方面,人們的網路行為表現出一些不同於現實行為的新的現象,需要提出全新的心理學概念與理論來解釋,形成新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需要與傳統心理學深度融合
網路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研究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網路心理學研究的一大挑戰。一方面,諸多傳統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範式都可以移植到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之中,為網路心理學提供大量的研究課題和方法基礎。另一方面,這些傳統的研究主題在網路中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意義。相應研究變數的測量以及對個體發展和適應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以網路欺負為例,傳統欺負存在明顯的以強凌弱的特點,欺負者與被欺負者都存在於特定物理空間,比較明確。而網路欺負與被欺負者之間的強弱關系變得更加模糊,而且被欺負者可能並不知道欺負者是誰,一個被欺負者甚至可以受到成百上千的人欺負。同時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和廣泛傳播性,網路欺負的影響可以在短時間內對被欺負者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響。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傳統的研究主題和變數移植到網路之中,研究變數的測量、數據的收集、變數的特點和影響後效、網路中相應變數的獨特意義和價值都值得認真探索和思考。根據現有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文獻和方法,對於網路心理研究與傳統心理學研究的關系問題,以下幾個方面可能需要深入探討。
首先,網路心理變數是否具有獨特的“網路”屬性和特點。其次,網路心理變數與傳統心理相應變數有何關系。再次,網路心理主題和變數的測量是否可靠可信。最後,網路心理變數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在傳統的心理變數和研究主題之外,是否能夠進一步挖掘和發現網路中獨特的研究主題?
總之,應該在釐清網路心理主題和變數的核心內涵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出網路的獨特魅力和潛在特點及其影響。
網路技術與行為主體的雙重發展帶來的行為復雜性和方法挑戰
網路技術日新月異,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和群體作為行為主體也在成長中表現出變化和差異。互聯網在全面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的同時,也作為一種環境空間在塑造或改變年青一代的成長。從出生時就在網路環境中並伴隨著個體的成長一直使用網路的群體被稱為“數字土著”,而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才開始使用網路的群體被稱為“數字移民”。不同群體在這樣的環境中的行為塑造程度和模式也會隨之不同。因此,探討隨著網路的改變,網路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網路本身的進化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在網路沒有如此普及之前,個體可能會在網路這種新的“虛擬”平台去建構一個不一樣的自我,而且個體線上和線下的社交圈的重合度不大,這也為個體的網路身份和人格的探索和提升提供了便利。但隨著網路普及率的逐年提升,線上與線下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對大部分個體而言,線上交往可能只是其線下交往的擴展和延伸,個體可能不再尋求在網路中再建立和塑造與線下不同的人格和身份認同。因此,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個體的自我呈現和人格表達具有線上線下的統一性。
網路對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的影響或許存在差異,對“60”後到“00後”不同年代的網民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通過文化提供的工具實現的。不同朋輩受到各自年代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對於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的依賴和使用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網路社交圈子逐漸縮小,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的朋友數量明顯少於年輕人;同時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現實中的朋友,而年輕人社交網站中的朋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那麼熟悉的人。比較不同朋輩的網路使用的差異及其對他們發展和生活適應的影響是網路心理學領域一個亟待深入的主題。
同時,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一些早期(如十年前)的研究結論或許並不適合如今的研究狀況,甚至可能與目前的研究結論截然相反。以社交網站的使用為例,早期的使用者可能用社交網站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際關系,但總的來說,社交網站中的朋友並不算太多,個體並沒有因為在社交網站中的投入而忽視線下的社會交往。因此,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降低了個體的孤獨感,提升了其幸福感。但是隨著社交網站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使用社交網站可能變得比較被動,並因為線上的社會交往忽視了線下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而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會降低個體的幸福感。因此,對於早期的研究結論並不能盲目迷信,對於現在的研究結論是否能夠推廣到幾年之後也應保持謹慎。這是網路心理學所面臨的知識生命周期的一大挑戰。而對於網路心理學領域的一些矛盾的結論,或許也可以從網路技術本身發展的角度給予分析和解釋。
網路心理學發展面臨研究倫理的挑戰
心理學研究大多以人為被試,研究的倫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也有頗多爭議。而網路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更是本領域研究的一大挑戰。一方面,網路平台的環境和實驗控制更低、參與者身份更難確認等問題,帶來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另一方面,網路空間逐漸成為維系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已成為陸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外的第五維國家安全領域,針對網路空間的攻擊、破壞、竊密、感知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網路空間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不影響網路網路文化安全和網路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大規模的網路數據分析和研究也是網路心理學面臨的倫理挑戰。
與此同時,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下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信息科學相關領域的熱門詞彙。正因為大數據與個體行為息息相關,這也使大數據發展到了與公民的隱私保護需求相抵觸的階段。在大數據與隱私的博弈中,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問題與經驗而未雨綢繆,在大數據濫用成災之前以權衡大數據發展與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控制。作為科研工作者,雖然所得的數據僅用於研究,但是僅用於研究顯然不是綠色通行證。網路大數據的龐雜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哪些數據可以開放和共享,哪些數據不能用於研究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定和管理的辦法。
信息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心理研究機遇
互聯網應用敏感地反映了新興的技術手段的變化,同時也在不斷地形成心理與行為新的表現形式。大數據和智能手機正在成為影響未來網路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工具。大數據的存在,使得心理學對實體樣本數據的依賴得以減輕,並能夠更加客觀地呈現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甚至可以從一個更高層面對已有結果進行提取和組織。而智能手機的感測功能能夠偵探周圍的環境(噪音,光線,周圍的其他人員),記錄下個體在線以及離線時的行為,提供及時的自動調節。這能夠平衡網路大數據的偏差,並實現評價的流動性的期望。在個體行為的連續性和群體行為的大規模屬性研究方面,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技術給心理學和整個社會科學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網路心理學的瓶頸與創新
縱觀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的網路心理研究,存在比較明顯的瓶頸,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究主題較為狹窄。在國際網路行為研究領域,Facebook Psychology幾乎占據了網路心理學的“半壁江山”。對於國內來說,網路成癮一直是網路心理領域最活躍、最多產的主題。對於這些領域的廣泛關注部分說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社會的關注程度,廣泛深入的研究無可厚非,而且這兩個領域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去拓展。但網路心理領域研究主題的多樣性體現不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還有待於進一步開拓。
其次,價值取向較為單一。大量研究者主要關注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發展的負面影響(如網路成癮、網路欺負等),少有研究去探索網路的積極價值和意義。網路對人類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有積極的影響就有消極的後效。研究者應該從更加客觀的視角探索網路的兩面性。
最後,網路心理學隨著互聯網和計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但研究的更新節奏相對較慢,目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存在明顯的滯後性。這雖然受到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同時也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一方面要關注當下的網路熱點話題和主題,還要留意未來幾年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的主題或媒體平台,盡量實現“意識和技術的共同進化”。當然,一個更高的要求是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可以盡可能地從互聯網的發展中抽取出一些不變或少變的元素,探討這些元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作用體現在個體思想和群體智慧的交流與共享。互聯網對人類行為效能影響的根本基礎在於其智能屬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都將得到巨大改造,網路將進一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這些方面,都是網路心理學創新性研究的基礎,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集體智慧在網路中的形成機制、網路資源共享的心理動因、網路經濟行為的數學模型、網路搜索關鍵詞與人格表達、網路智能與人的智力發展等主題應該得到進一步關注。
;⑽ 網民心理有哪些
一、實現自我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自我實現」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人類基本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不同層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可見,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個體追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並不斷地超越自我以實現個性的充分發展。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得到充分體現。由於現實社會相對復雜且充滿變數,競爭也日趨激烈,容易受到各種困難的挑戰和打擊,所以在其中實現自我價值並不容易。然而,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網民在溝通交流時能夠避開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困難,以滿足網民追求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他們把現實世界中很難實現的需求帶到網路中。在這里,他們可以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潛在能力,體會到網路交流的快樂,品嘗到獲得網友認同的成就感。也正是對最高心理需求的滿足,激發了網民更加投入地參與到各種社會事件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
二、獵奇探究的心理
好奇心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內驅力,它租攜是指對未知事物懷有強烈的了解慾望,以達到尋求刺激之目的的心態。人們對新鮮的事物或現象有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它是行為的一種內在心理動力。好奇心是由外在的刺激而引起的,因而其強弱程度也與外界刺激的新奇性和復雜性相關。刺激越新奇越復雜,個體的好奇心理越強。19世紀70年代《紐約太陽報》的編輯主任約翰·博加特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充分顯示出人們對於自己未知信息的獵奇心理。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對新鮮事物或現象充滿好奇的心理特徵。與現實世界相比,網路世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正是這種虛擬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在獵奇、窺私心理的作用下,網民在網路輿論形成的過程中通過種種信息找到與事件當事人確切相關的真實資料。
三、從眾心理
在心理學領域中,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往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網民的「從眾心理」,則是指網民在參與各種活動時,表現出來的「隨大流」狀況。對於一段時間內網路輿論討論的熱點事件,有些網民開始並不了解此事件的情況,但當他發現其他網友都在討論此事件時,他也會去咨詢、了解和討論;有些網民已經了解此事件,但當他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其他網友不符時,他會由於從眾心理而改變自己對此事件的言行。弊猛伏在內蒙古貧困縣女檢察長豪車事件中,負面的輿論一直占據主流,一旦知搭有網民發表與群體相左的意見,立即招來眾多網民的攻擊。在這種群體壓力下,群體成員中原有的傾向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四、宣洩情緒的心理
根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觀點,人積累了心理能量總要找宣洩的出口,進而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迫切地需要釋放心理壓力和心中對未來的希望與渴求等情感。可是,現實社會並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方式和機會。網路論壇、博客等網路輿論陣地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發泄情緒的空間。除了未成年人和少數人以外,大多數網民在現實社會中都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在互聯網中,可能發生自我失控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受到網路虛擬性的影響,他們的情緒調整到興奮狀態,而他們的理智處於被抑制狀態。在道德問題上,網民的心態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他們的自律性心理可能下降,而放任性心理容易膨脹。可見,網路是非常合適的發泄空間。在這里,網民不用在乎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把現實世界中的自己悄悄地隱藏起來,盡情發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