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面這句佛語,出自哪裡
不是佛經。是六祖慧能的學佛故事。佛沒敏察有曰過這首偈子。自性本自一切具足。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鬧手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橋彎茄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 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出自《佛經》。意思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會遇到很多事情,如果心裡清澈,就好像有一盞燈一樣指引著自己向前,心燈的引導作用是千萬盞燈也比不了的。
同時,這句話也比喻世人迷福求報,以燈供佛,卻不知道,千萬盞供燈,也不如真正的明白了佛所教導的義理,打開自有的智慧之燈,這種法供養來沖族得殊勝。佛的千經萬論,無非啟迪我們的本有真智,煥發心燈之智慧光明。萬法不離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若能悟得此理,得佛親傳,是為最勝供養!
(2)網路佛經紅句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心燈是儒家用語。指心靈的本真、本然狀態,心靈的仁、義、禮、智四端,又名本善之心、誠心、良心、仁心。
「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與王陽明的心學很類似,縱觀王陽明的心學,裡面有不少確實用到了佛學中的心念觀,只不過王陽明把這些學說和理論非常巧妙的運用到了心學智慧中,這卻是王的獨到和可取之處。
其實,不僅王陽明的心學講修心,觀照內心勤拂拭,佛學中更講究修心,把內鋒虛心的積塵定期清掃下,下面這段對話就是關於修心,避免內心積塵散基弊太多而導致迷茫困惑的真知。一起跟隨哲學詩畫進入——心燈明,萬事清。
3.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這句話是哪裡的
這是佛經當中的一句話,出自《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反映的是佛祖的大慈大悲的心態,詳解如下:
一、原文如下: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猜念悲無量。藏傳佛教極其重視四無量心的修持,為每天必做的功課。很多藏傳佛教的弟子終生持誦四無量心幾十萬乃至數百萬遍。即: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舍。滲兆乎
二、補充解釋《大智度論》 :
《大叢悉智度論》(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龍樹菩薩(約三世紀)撰,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
4. 佛經經典名句100句
1、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4、聲在聞中雹斗李,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5、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十輪經》雲: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6、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7、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8、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9、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10、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1、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12、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1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14、毗婆屍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15、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16、銷攔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17、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1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9、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20、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21、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2、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2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6、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27、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28、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29、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頭落地,暗裡摧君骨髓枯。
30、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31、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32、報君今日源遲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慾。淫慾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33、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34、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35、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36、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37、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38、菩提並無樹,明鏡亦無台,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39、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40、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5.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句佛語的出處是哪裡
「愛出者返,福往者福來」這句佛語出自漢代賈誼的《新書》。
這句話原文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字面意思是用愛來對別人,將來別人也一定用愛來回報你,你用自己的金錢、智慧等去幫助別人,付出你的福報,將來得到的也是更大的福報。
這兩句話反映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說明了佛菩薩修行是自利利他,這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圓融統一。
(5)網路佛經紅句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不是佛經。凈慧禪師說古語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意思是說愛人凳山的人別橡桐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總是尊敬他。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人際關系實際上始終呈互動的、來往的過程。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無緣無故的接受、喜歡和幫助的。
通常情況下,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去喜歡他,拒絕我們的人,我們也會去拒絕他。類似的話還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這是一句印度古諺,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讓大家明白了付出了給予自己也會有快樂。
只懂得收獲的快樂,並不梁粗坦是真正的快樂。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方便了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方便,成就別人的同時提升了自己。
6. 佛經名句在哪裡來的
這些都是佛說過的話,體現在各卷佛經裡面,後人為了激勵同修,專門摘錄出來的。
7. 「願我來生得菩提時,心似琉璃。」這句話出自哪部佛經
」願我來生得菩提時,心似琉璃。「出自《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葯師琉璃光佛為度眾生發了十二大願,其中第二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庄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7)網路佛經紅句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彼佛世尊葯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庄嚴其身信御,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庄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州州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葯,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庄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參考資冊坦蔽料來源:網路-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8.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這句話出自什麼事件
出自延參法師網路走紅事件。
在不少人眼中,延參法師在一夜之間就火了,許多人通過網路傳播著法師在峨眉山錄制的一段視頻,閑聊著視頻中揪住法師不放的猴子,也學著法師的「名言」,「繩命,是剁么的回晃;人生,是入刺的井猜(生命,是多麼的輝煌,人生,是如此的精彩。)」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人生是如此的輝煌」這是延參法師手晌伍留給廣大網友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延參法師最近成為網路紅人,緣於其在峨眉山傳明心之道的一段視頻,該視戳中了廣大網友的笑點,法師在一段3分多鍾的講道之中頻頻遭到猴兒騷擾,然法師淡定自若神態自然,不曾間斷的「生活」和「人生」的規勸。
(8)網路佛經紅句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2012年6月,延參法師因為他另類的微博內容和令人親近性格走紅網路,倍受追捧。這位法號「延參法師」的實名認證微博用戶的認證信息是: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滄州市佛教協會會長。
「延參法師」的走紅不僅僅是因為他佛法道理深刻,而是他喜歡賣萌的性格。比如他最近的一條調侃猴子的微博就讓眾多網友大喊「太萌了,大師好調皮」。因其贊美「繩命」斗妖猴惡犬系列更使其迅速走紅。延參法師日前走進峨眉山講解佛法,更談及「繩命」謹陪的美好,一口河北滄州話與王寶強有得一拼,逗樂網友,「奏過豐裕,額們共同祝福人繩~~繩命里,也是油許畢或多的貧飯」。
9.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佛說的嗎出自哪部佛經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在中國流行最廣泛的佛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還有句話曰「耽靜反為靜縛」,不知大家聽過沒。也是同樣的道理。靜並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於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麼好呢?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我很欣賞這句話,同時也在參悟此種心境。覺得在塵囂之中保持著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有意韻嗎?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並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此謂之『色即是空'。 【五蘊】 指色、受、想、行、識。 【空即是色】 指人間之物質、身體本系空無實體,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稱空即是色;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無,故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非析色見空,而系體達色之當體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斷滅,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為有,故必不異於有,以空即是有,而說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異於色握旁態法,空的當體即是色。 可以理解為:以物質為表象的世界其實質是空無所有的,而所謂空無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對人的認識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現形式是依附於心(例段源:人)的認識的--空即是色。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