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公共領域有哪些

網路公共領域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07 06:12:36

❶ 理想的公共領域結構 ——讀《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公共領域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漢娜·阿倫特的「公共空間」,哈貝馬斯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與發展。公共領域歷經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封建君王專制轉向資產階級自由的公共空間,第二次是由資產階級公共空間轉向現代大眾社會下的福利國家,促使公共領域「再封建化」,即國家和社會不斷入侵公共領域,導致大眾媒介的民主功能下降。

不同的社會面貌和歷史選擇,展示了通往民主的諸多路徑,而「公共領域」是這些路徑避繞不過的中心點。在18世紀的歐洲發展出了一組通過促進廣泛的公眾討論來規范公共事務的管理模式,參與討論的公眾主體並非由其社會地位和傳統權威決定,而是來源於不同社會背景的民眾的自由匯集, 同時,理性的思考和表達增強了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動性。

在高度發達的古希臘城邦,公共領域指的是城邦及其以政治生活為本質內容的公共生活。這種公共生活主要在廣場上進行肢尺,建立在對談(討論/訴訟)和實踐(戰爭/競技活動)之上。自由民(奴隸、婦女、外邦人等除外)所共有的公共領域(koine)和每個人所特有的私人領域(idia)之間涇渭分明。謀生的慾望和生活必需品的獲得發生在私人領域(Oikos),公共領域(Polis)則為個性提供廣闊的表達空間,所有隻服務於謀生或維持生命過程的活動,都不被允許進入公共領域。

哈貝馬斯的論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主要在於關注這種現代公民基於公開而智性的討論而不斷達成自治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昭示了察橡一種充滿希望的民主政治形式,即「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它指的是在社會生活中公眾意見得以形成的場域,這一場域由人們就公共事件進行議論、論辯、互相交換意見,最終促使公共輿論的產生而形成。它既可以是人們日常集會的場地,也可以成為他們表達觀點和接收信息的交流平台,如此自由的信息流動、語言表達和交鋒論戰是公共領域發生的必要條件。理想的公共領域應該是真正的公民參與和對權力濫用的有效隔絕。

在中世紀中期的封建社會,不存在古典(或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對立模式,即公共領域作為和私人領域相分離的特殊領域是不存在的。國王和其權力象徵(所有權)是一種公開的代表形式,哈貝馬斯稱之為代表型公共領域,這毋寧說是一種地位的標志,因為歷沒高它並不是從制度層面組織起來的。

在闡述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之前,哈貝馬斯首先闡述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文化起源。他主要借鑒阿倫特的觀點:「公共性」的概念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生活,探討政治的公共空間是邏各斯超越物質生活的場所——它是家庭的對立面,是人作為生產性的生物存在的對立面,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僅僅是服從於自然必然性的,而女人與奴隸供養出的一家之主則能夠超越這一低級的保存生命的旨趣轉而與他人探討正義與真理問題——所謂「公民生活」「公共空間」以及人本性中的「政治性」,即是探討發生的場所。而「公共性」的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的概念——近代形成的「市民社會」,指劃定一片私人領域或不受公共權力管轄,而另一面又指在生活過程中又跨越個人家庭的界限,關注公共事務。

這樣一個公共領域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而發生不斷的轉型。起初它就是一種貴族式的、代表性的公共領域,封建社會是特權身份制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差異,而貴族有大量的閑暇時間來開展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這種活動基於特定身份的特權,是一種代表性的公共領域,是一種地位的標志,而這種活動更多的是具有作秀的味道、一種儀式性的表現而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之後由於大批商人從事海外貿易,掙了大量金錢,成為後來的暴發戶,由於他們不斷的被貴族所排斥,從而他們就弄出了自己的公共領域。這些新富們開始了自己的聚會,商人們紛紛開了自己的咖啡館,聚集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交換商業信息、讀小說、寫文學評論,共同分享、傳播從而形成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的形成。這時候就發生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第一次轉型,也就是貴族的、代表性的公共領域的公共領域向民主的公共領域的轉化。在這個期間,文學作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穿透了社會階層,是一種超越階級分化特權的概念,可以進一步打破身份的三六九等,回到了基於人性的認識。在文學公共領域發展的過程中,文學被附加了政治形象,國家也由君權神授轉變為主權在民。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實際上是誕生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元對立之中。

盧梭認為,人自由平等地進入公共生活,但是這個自由和平等都是抽象的,它有一定的局限的,會受到財產、教育以及性別的限制,並不是完全平等的。這個問題被提出來之後,再加上福利國家的誕生從而發生了第二次轉型。也就是隨著福利國家的誕生,社會底層的民眾通過民眾的政治過程讓國家介入到了政治生活中,國家為了維持維持社會,以福利國家的方式補償平民,給弱者以保護。這時候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之間的二元對立就被打破了,就會發生國家社會化,國家會負責管理從搖籃到墳墓的事務,同時也會造成社會的國家化,越來越多的公眾可以參與公眾生活,知識人的批判性閱讀轉而成為了商品消費,一些公共性的組織覺得媒體從業有利可圖,他們進入公共領域迎合公眾品味,低俗的新聞產品就會開始出現,公共領域開始逐漸衰落,另外,政府覺得公共領域可以利用,他們也潛在地運用權力來運用傳媒使其推動民眾做政府想做的事。這樣一個公共領域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公共領域就完全成了利益的競技場和權力的競技場。早期的公共領域是建立在和私人領域有所區別但又相互影響之上的,隨著福利國家的出現和大眾社會的來臨,隨著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出現,消費主義媒體狂轟濫炸式的宣傳把這種區別徹底打破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不再清晰。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領域的結構還會面臨著第三次轉型。也就是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交易的擴大創造了龐大的經濟系統,超出了生活世界的控制,成為了一個強大的異化的力量。另一方面,政治國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把活生生的東西削減為量化的指標,成為了異化的力量,市民社會和國家的二元對立演變為系統和生活世界的關系。

社會系統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外部自然或非人類環境中的物質資源;社會所涉及的其他社會系統;內在自然或社會成員的有機基礎。「系統」這一概念對哈貝馬斯而言有兩個意思。其一是作為社會制度或組織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現代社會結構的復雜性,使得人類不可能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個行為的原因及其可能出現的結果,而系統正好具有調節人類行為相互影響的功能。生活世界是在價值層面上規范人際活動,而系統是從功能層次調節人類不同目標的生活方式和取向。另一個意思是作為社會世界的分析框架,指研究者採取一個觀察者的客觀角度,去分析和了解社會現象。現代社會的困境的一個主因,是系統控制了生活世界,也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大眾媒體成為了經濟和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貨幣的邏輯主宰了公共生活,錢成為了一般等價物,國家權力操控了公共領域,操縱著話語權從而引導輿論。公共和私人生活被徹底撕裂了,家庭本應具有的塑造的功能被公共領域抽幹了,個人沒辦法享受家庭生活的安全效應,私人生活的交往結構、個人的表達,公共行動的情感宣洩,某種程度上都被異化了,朋友交不到了,說話不再真心誠意,公共生活分崩離析。社會本應具有的能量不具備了,在這個時期我們已經不知道我們是誰了。

這三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資產階級有了自己的主體意識,第二次轉型是完成了一次龐大的組織化收編,那麼第三次轉型就可以說是對「我是誰」吞噬,這是一次巨大的危機。

哈貝馬斯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有四種危機:①經濟危機。這是由於經濟子系統不能產生足夠生產率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引起的。②合理性危機,也即政治危機。這是由於政治——行政子系統不能作出足夠數量的工具性決策所引起的。③動機危機。這是由於行動者不能感到有義務完全參與社會時引起的。當文化制度不能再社會化進程中為個人在國家和社會經濟制度所要求的活動中提供鼓舞的動力時,這種動機危機就產生了。④合法性危機。這是由於行動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統的決策權而出現的。當社會政治秩序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公開成為問題,當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群眾維持必要的忠誠和順從時,這種合法性危機就產生了。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屬於體制危機。動機危機與合法性危機,屬於同一性危機。體制危機的產生是由於社會的調節制度積聚了大量無法解決的問題,社會的「組織原則」已不能為了使制度繼續存在下去而解決這些問題。體制危機表現為經濟與政治制度的效率下降,以及社會生活的渙散。同一性危機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化的傳統做法已失去了使社會一體化的能力。同一性危機直接威脅社會的一體化。晚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已不再佔主要地位,體制危機在社會一體化過程中得到緩和,同一性危機上升為主要地位。但是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本身蘊含著解放的潛能。他認為,在目的理性之外,存在著交往理性的力量,能夠被釋放出來。

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問題的討論,首先是在歷史—社會學范疇中對之進行了梳理,但又不止於此。他之所以想突破歷史清理的范圍,就在於他想通過這種歷史清理,建構出一個理想型的公共領域。而這個理想型的公共領域是他用來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所以,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公共領域」首先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現實類型出現的。具體而言,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出現在17世紀後期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歷史中的。這一現實類型的公共領域,用哈貝馬斯的例子來看,就是歷史上出現的商會、咖啡廳、出版社、報紙和雜志等發表公眾意見的場所。在這些場所中,諸如商人、作家、藝術家等,公開討論與社會生活和公眾利益有關的問題。他在答復中國學界的文章中,概括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它盡管與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出現的,隨後與現代民族國家一起傳遍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其最突出的特徵,是在閱讀日報或周刊、月刊評論的私人當中,形成一個鬆散但開放和彈性的社交網路。通過私人社團和常常是學術協會、閱讀小組、共濟會、宗教社團這種機構的核心,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劇院、博物館,以及咖啡館、茶室、沙龍等等對娛樂和對話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這些早期的公共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並且在話題方面也越來越無所不包:聚焦點由藝術和文學,轉到了政治。」

雖然在現實中,直至20世紀結束這一設計仍未能達成,但在哈貝馬斯看來,理想的公共領域形態仍然有論述和為之努力的必要,因為公共領域是良好的社會管理得以施展的核心,在公共領域內,民眾可以做出能動積極的政治決斷,政治行為的效果才能收到及時的反饋,進而促使決策者形成更為合理的判斷。只有努力趨近這種理想模式,公共領域才能作為一種公正的標准來檢驗施政方針是否得到良好運作。

公共領域的提出雖然具有極大的進步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該理論因局限於「資產階級白人男性」而受到詬病。

新技術勃興,公眾無需倚靠政治、經濟力量便可發聲,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公共領域的形成提供了條件。但哈貝馬斯指出,互聯網非但不能保證政治動員與參與,反而可能促成公民社會的碎片化,表現實而聚焦、實而模糊,開辟的是意見分歧而不是一致的公共領域(熱點迅速迭代,導致受眾注意力分散,社會行動力被削弱)。除此之外,互聯網空間內話語更多地表現為情緒化的特徵,並非每個人都擁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公共領域在互聯網時代仍是美好的願景。

2018年4月29日

❷ 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1998年8月,哈氏在回答一位中國學者所提出的問題時這樣概括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它盡管與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出現的,隨後與現代民族國家一起傳遍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其最突出的特徵,是在閱讀日報或周刊、月刊評論的私人當中,形成一個鬆散但開放和彈性的交往網路。通過私人社團和常常是學術協會、閱讀小組、共濟會、宗教社團這種機構的核心,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劇院、博物館、音樂廳,以及咖啡館、茶室、沙龍等等對娛樂和對話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這些早期的公共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並且在話題方面也越來越廣泛:聚焦點由藝術和文學轉到了政治。

❸ 中國網路上是否存在公共領域

根據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一點想法:
公共領域大概就是指介於國家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一個公共場所,這個場所是公開的,人們平等的討論,討論必須是理性的,討論的結果可以產生公共輿論。網路的存在類似於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印刷資本主義這種技術手段為公共領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但是差別在於,首先哈所說的公共領域是基於一定范圍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力量,中國的網路面向的人群范圍更廣,很難形成理性的討論。其次,網路與公共領域的區別還在於它不是完全獨立的。
當然這只是指歷史范疇的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更多的指一種規范范疇,說白了就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哈貝馬斯認為好的東西,網路則是促進了這一領域的形成。

❹ 互聯網辦公室公共區域命名

互聯網辦公室公共區域命名有,前廳、走廊、接待室、展廳、員工兄鎮休息室和茶水間等。

辦公空間公共區域,空間內的各相關區域設計及元素必須高度統一,辦公空鏈汪間設計除了了解空間內人員的關系。注重人的生羨喚粗理、心理需求,保證合理的分區與規劃等大局規劃之外,各功能區域的設計也需要細心分析。



如何看待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得以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的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的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
按照這種定義,網路公共領域是指網民將網路的論壇、博客、播客等空間形式作為公眾表達意見的平台,討論發生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公眾話題,進而形成公共意見,對社會進行監督,從而促進社會的朝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當然,網路作為表達意義的平台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媒體一起共同的促進社會或事件朝良性方向發展,這是媒體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公共領域在反應民生、公共議程建構、輿論監督等諸多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那網路媒體能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呢?答案是:能。?網路媒體具有公共領域存在的空間,網路媒體為公共領域的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公共領域話語溝通情景只是一種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國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業媒介構成的理想媒介生態結構做支撐。在理想的媒介生態結構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機構,主要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並作為公眾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資源消耗的補償主要來源於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以及社會建構的社會公共服務體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務宗旨的實現。但是,由於商業力量和政治權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個事實缺位的問題。因為傳統大眾媒體信息的批量化生產與單向性流動,對於公眾意見的自由表達和批判性輿論的形成極為不利,公眾群體所擁有的獨立人格和對社會普遍利益的關注也失去了溝通的紐帶。但是,網路媒介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一種普遍參與、信息共享、公開透明、即時互動的特性,這為網路公共領域的實現打造了一個理想的平台。????首先,網路媒介使用者的匿名性與分散性保證了公眾群體的獨立人格以及對社會普遍問題的自由表達。網路媒介作為一個虛擬的交互平台,公眾均以匿名的方式參與到媒介的使用中去。這種匿名、分散的特質,一方面為公眾提供了一種自由發表意見、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安全感。另一方面,這種匿名性與分散性,使得成員之間互不認識,對試圖進行大眾操控的社會精英來說也增加了困難。除此之外,它還消除了公眾成員之間事實的不平等,在對社會普遍利益的批判上,每個人的意見都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並對公共輿論產生影響。其次,在溝通媒介上,網路傳播的低門檻與低成本為公眾使用媒介提供了手段,而信息自由、自主、公開、快速的溝通為公眾意見在國家和社會中間的生存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媒介使用上,網路傳播幾乎實現了「零門檻進入」,任何人只需要擁有基本的計算機設備,就可以充分享受網路媒介的各種功能:創建個人網站、公開發表留言、開辟網路論壇、建立個人博客、發起基於某一公共主題的討論等等。這樣,大眾意見將不再被少數精英所認為的「主流」觀點所「把關」掉,網路平台將成為各種自由流通信息的集散地,也使得「觀點的自由市場」有了現實的依據和具體的可行性。
最後,網路空間實現了與國家和社會的分離。網路傳播革命創造了一個「對話性」和「去中心化」的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由於信息壟斷權一定程度上被打破,這個虛擬空間將導致政府壟斷資源能力的削弱,而公眾介入公共事務的慾望和能力都將增強。隨著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虛擬的生存空間將不僅僅是一種認為的溝通工具,還將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獨立於國家界限之外的,具有高度開放性的生態系統。這時的互聯網空間將會形成一種高度自主的「市民社會」。總之,由信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互聯網信息生態,不但可以擴大市民社會的民主空間,而且可以使政治關系朝民主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可能性,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

❻ 網路新詞的產生是中國新媒體具有公共領域特點的體現嗎

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節目」,最早是指文藝演出的藝術作品。廣播電視誕生後,以其電子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的巨大優勢,迅速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體。幾乎所有的藝術節目都藉助它的優勢得到迅速傳播,因而「節目」一詞也從廣播電視中的文藝演出作品引申為電台電視台播放的一切項目。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節目是電視所輸出的有明確界定與標識的部分。它具有明確的時間與形式界線,與其他節目有類別上的相似之處,更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們知道廣告不是電視節目中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一個節目什麼時候結束,另一個節目什麼時候開始。節目是穩定的、也是固定的實體,是以商品形似和生產和出售的,是由節目編排人員安排播出的。」由此可見,從廣義上,節目可以理解為不同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不過,這種理解或宴過於寬泛,我們可以藉助相關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從狹義上,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關於電視節目形態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指的就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他是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的核心,提供著適用於不同內容的電視處理方法」。也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存在的樣式和運動狀態,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內容、形式、時長等,但不容忽視的是「電視節目形態在當代還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所謂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設計的基本模式」。還有研究者認為:「節目形態是構成一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各個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虛態,而最終形成的節目的存在形態,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形式和內部構造」。
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電視節目形態的內涵大致包括衫譽銀以下幾個方面:①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形式與結構方式;②電視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之中;③電視節目形態還有電視節目設計模式的涵義。這些對於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對於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如果我們用一種歷史的的眼光看待視聽新媒體節目的話,所謂「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伴隨著視聽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逐漸形成的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此類節目要麼在結構形式上具備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模式,要麼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總之,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因此,即使是在新媒體平台上播出的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如電視劇和電視欄目等等,也並不屬於視聽新媒體節目。
簡要總結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如下:第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其突出特徵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第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在數字新媒體平台播放的節目或提供的服務。第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中,新的品類將隨著視聽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涌現和成熟完善。
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
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研究目前才剛剛開始,沒有現成的分類標准可循。筆者認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既可以按照播出平台分類,也可以按照技術應用分類,還可以按照內容創新分類。但是,無論按照什麼標准分類,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播出平台上沒有的節目形態」。遵循這個基本前提,綜觀目前廣播電視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本文嘗試為各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進行分類。
按照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分類。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的播出平台主要是傳統電視與互聯網融合所產生的新媒介形態,主要有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產生的網路視頻、IPTV,電視與移動互聯網融合產生的手機電視。相應地,產生了網路視頻欄目、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手機電視節目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按照視聽新媒體節目內容分類。在視聽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由於傳者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受眾參與程度的增強,微型碎片化內容增多,以及技術應用創新等因素,出現了公民視頻新聞、微電影、新媒體劇、富媒體廣告、電子游戲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這些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是目前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它們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誕生,或者在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啟發下融合了視聽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而煥發出勃勃生機。前者如公民視頻新聞、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電子游戲、富媒體廣告等,後者如微電影、新媒體劇、網路視頻欄目、手機電視節目等。每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有其不同的誕生、發展歷程和典型特徵。
1、微電影
微電影是一種短時長、低投入,可依託多元媒介平台製作播放的影像藝術內容產品。在共享、交互、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本質是一種參與和傾訴的影像方式。微電影的類型可以分為:廣告微電影、明星微電影、定製微電影、游戲微電影等。微電影之所以能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在網路時代,「微內容」廣受歡迎。網路播出平台的出現,「微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雙重繁榮,改變了新媒體的內容生態環境,YouTube、優酷、土豆、六間房等視頻網站的崛起,UGC(用戶自製內容)的繁盛,社會專業製作力量的加入,讓「微電影」享用著「微時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新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網路的平台和空間造就了「微電影」,使之成為一種當之無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2、新媒體劇
新媒體劇是依託新媒體環境完成製作和傳播,具備觀看自由靈活、類型豐富等特徵的影視劇節目類型。新媒體劇囊括網路劇、手機劇、公共視聽載體劇等多種類型,具有生產周期短、製作門檻低、投資風險小等特點。國外的網路劇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一般認為,植入了蘋果公司等信息產品的品牌廣告《地點》是美國第一部網路劇。2000年,我國一部原創網路劇《原色》上傳網頁。2005年,上海文廣和上海移動聯合推出了手機劇《新年星事》。2006年,優酷網、酷6網等視頻分享網站紛紛上線,越來越多的網路劇涌現出來。究其實質,新媒體劇是傳統電視劇在網路視頻、手機視頻和移動電視播出平台上的「變種」。其時間短的特性,成為新媒體劇不同於傳統電視劇的顯要特徵。一般來講,新媒體系列劇的單集時長10分鍾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移動環境下用戶觀賞的「微時間」所決定的。同時,專門針對網路用戶的群體特徵和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的量身打造,也成為新媒體劇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質的規定性。
3、公民視頻新聞
公民視頻新聞是由普通公眾拍攝、製作,發布在互聯網平台上,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反映、報道、記錄、調查的視頻短片。吳信訓、王建磊將公民視頻新聞分為公共領域、親身經歷、主動調查、事先策劃和視頻合成五大類;蔡麗霞認為公民新聞的來源有現場見聞、自身事件、調查報道、自我報道四類。在表現形態上,公民視頻新聞和傳統電視新聞具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公民視頻新聞一般沒有出鏡記者,沒有主持人,不設新聞導語;畫面因非專業設備拍攝而不甚清晰,鏡頭時而搖晃不穩,推拉搖移的運用也不甚合理等等。但是,恰恰由於公民自身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非專業化的采訪攝制、音樂和字幕的運用與成熟的電視新聞不同,其獨特的節目形態特徵才愈加突出和明顯。公民視頻新聞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數碼攝像機和電腦編輯系統等技術設備的普及,一方面顯現出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目前,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已經反向發展到傳統電視的播出平台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4、網路視頻欄目
網路視頻節目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出現了一種固定網站播出、固定節目時長、固定主持人等欄目化特徵明顯的網路視頻欄目,此類欄目屬於網路原創節目,不在傳統電視台播出。如搜狐網2007年1月開播的自製網路綜藝娛樂節目《大鵬嘚吧嘚》、人民網人民電視頻道於2009年底推出的原創新聞評論欄目《小六磚頭鋪》、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林白(網名「林中白狼」)主持的原創網路脫口秀欄目《麻辣書生》、騰訊網2011年7月推出的原創紀實專題欄目《記錄》等等。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期間,鳳凰新媒體推出奧運原創節目《鏘鏘五環行》和《倫敦下午茶》同步在河南衛視、深圳衛視CUTV(城市聯合網路電視台)旗下的10餘家成員台的黃金時段落地播出,成為網路視頻節目逆襲傳統電視播出平台的最新例證。
5、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
所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是指,在以電視機為接受終端的 IPTV或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上呈現的,區別於傳統電視媒介互動節目形式的,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互動節目和服務項目。比如在電視機上實現的電視上網、互動游戲、虛擬社區、遠程醫療、可視通話、報刊訂閱等等。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融合了傳統電視內容和互聯網內容,用戶既可選擇影視直播、影視點播、時移電視,也可以瀏覽信息、家庭學習、休閑娛樂、視頻通信等。一般來講,IPTV互動內容可以分為「人機互動」與「人際互動」兩大類。我國現階段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主要以視頻點播的人機互動為主,以電視機為中介的人際互動也正在逐漸增多。
6、手機電視節目
手機電視節目是指在手機電視上播出的內容項目。手機電視節目無論是在節目編排、畫面鏡頭、音效、字幕,還是視覺傳達和節目模式方面,都與傳統電視節目具有明顯的差異,成為一種獨立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我國的手機電視業務始於2003年11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當時由海南電視新聞中心製作的近70條相關視頻新聞通過移動、聯通兩家手機電視網路進行了業務傳輸。2005年,上海東方龍手機電視公司投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手機電視劇《白骨精外傳》。手機電視是一種嶄新的視聽新媒體,在傳播環境和受眾需求方面與傳統電視區別較大,隨著數字多媒體廣播的普及和發展,符合手機媒介特點的短視頻節目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獨立於傳統電視節目之外,符合手機媒介傳播特點、傳播環境以及手機電視受眾接受生理和心理特性的新型視頻節目越發受到重視。
7、電子游戲[9]
電子游戲是一種基於計算機平台和數字技術的,鼓勵玩家以獲得身心愉悅為目的自願參加並要求玩家遵從特定的規則與目標的獨立於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體驗是電子游戲的核心,電子技術對游戲體驗的影響有屏幕帶來的視覺體驗、輸入技術的革新帶來的觸覺體驗、互聯網帶來的交互體驗等,同時,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會給玩家帶來更為沉浸的游戲體驗。玩法的革新、交互的簡化、美術的創新、音樂的豐富,游戲科技的發展可以使玩家更容易進入沉浸環境,從而深化游戲體驗。作為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電子游戲賦予了參與者角色扮演的功能,傳統電視的「觀眾」變成了「演員」,在設計好的規定情境和游戲規則中表演或競技。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對傳統視聽節目的超越顯而易見。由於電子游戲與商業結合緊密,其類型化開發程度很高,產業化發展步伐很快,目前已經出現了在電視屏幕上進行遙感互動的游戲新品類。
8、富媒體廣告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出現了具備聲音、圖像、文字等多媒體組合的媒介形式,人們普遍把這些媒介形式的組合叫做富媒體(Rich Media),以此技術設計的廣告叫做富媒體廣告。簡而言之,富媒體廣告是運用多種網路技術製作而成的具有與用戶互動功能的互聯網廣告節目形態。網路技術發展為富媒體廣告提供了技術支持,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富媒體廣告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新媒體藝術的成熟確保富媒體廣告的創意完美呈現。彈出式、浮動式、互動式、flash、Java、3D、視頻等富媒體廣告的出現,豐富和擴展了傳統電視廣告的視聽表現和想像空間,最終讓富媒體廣告成為互聯網平台上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特徵
由於新的播出平台的特性要求、新技術的應用、傳播理念的變化等因素,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斷地創新與演變,逐漸顯現出一些基本的特徵。
1、新的播出平台
新的播出平台,決定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相應變化。以手機電視節目為例,移動互聯網把手機從單純的移動通話工具轉變為具有上網功能的移動視聽多媒體,手機上網、手機電視、手機報等功能齊備於一身。由於這種「帶著體溫」的第五媒介,有便攜性、隨身性、實時性、直接消費性等傳播屬性,智能手機終端實現了快速的數量增長和市場普及。相應地,手機電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跨屏傳播時代傳統電視隨時隨地的「補償性媒體」。但是,由於手機電視的使用環境多是室外或者嘈雜的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手機電視的節目內容和形態也需要在傳統電視節目基礎上做出調整,以適應這種移動媒介平台和受眾接收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手機電視移動收視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單個手機電視節目的時長應該縮短,大篇幅、長時段的傳統影視劇不宜在手機上照搬播出。目前國內外慣常使用的方法是抽取傳統影視劇作品中的段落精華,改編製作成5分鍾以內的手機短視頻系列節目播放。再如,手機屏與電視屏相比較小,這就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中普遍使用的字型大小較小的屏幕文字不適用於手機電視。不僅如此,在專為手機電視編輯製作的各類節目中,也應多為手機電視受眾考慮,盡量多用特寫和近景,少用遠景和大遠景,方便受眾在手機屏上的觀賞。可見,手機媒介的傳播特性決定了作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手機電視節目與傳統電視節目形態的差異。不同的播出平台對視頻節目的不同要求,引導著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創新和演進的方向。
2、新的技術支持
視聽新媒體是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並隨著各類相關技術的交叉與融合不斷成熟和完善。當前,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整體呈現數字化、網路化、融合化的發展態勢,其中寬頻化、IP化、更高層面的智能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技術亮點,這些技術變革不斷推動著媒介形態的創新,推動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相應地,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也在新的技術支持下,逐漸向數字化、網路化、互動化、智能化、應用軟體化方向發展,愈加顯現出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區別。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和電視的結構、傳遞、運營、製作、節目、內容以及接收。雖然傳統的廣播和電視接收器已發展得越來越便攜了,但還是受到來自黑莓(BlackBerry)、iPod、可視電話(Videophones)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s),以及其他能夠通過互聯網接收音頻和視頻信號或數字信號的設備的競爭。更為矚目的是,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包括「網路視頻短片」(Webisodes)在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挑戰了廣播系統的根本屬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度發展,視聽內容傳播的應用軟體化趨勢在視聽新媒體終端的威力越發明顯。智能手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應用軟體等技術應用,目前已經越過手機、電腦和平板,向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終端快速滲透。數字晶元的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體嵌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這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創新和演變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
3、新的互動參與
馬克·波斯特把互聯網主導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稱為「第二媒介時代」,以此來區分由電視主導的「播放型傳播模式」。[13]這種劃分,意在強調新媒體互動、參與的傳播特性。在這種思路的啟發下,我們也可以從受眾角度把視頻內容的傳播劃分為:「受眾接收型傳播」和「受眾參與型傳播」。在「受眾接收型傳播」中,受眾是被動的,主要是接收電視單向傳播的內容;而在「受眾參與型傳播」中,受眾是主動的,除了接收信息外,還可以搜索信息,甚至為其他用戶上傳自己製作的內容以供分享。這種互聯網的雙向互動傳播特性給受眾的互動參與帶來極大的便利,雙向化和互動性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同於傳統電視節目的鮮明特徵。比如,公民視頻新聞。這種受眾自己採制的視頻內容信息,通過受眾的主動參與和上傳分享,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同於電視播出新聞的「非專業化」特徵明顯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成為公民自製的參與式「草根報道」。再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通過在電視機終端植入部分互聯網互動功能,IPTV實現了「虛擬社區」的新應用,觀眾之間可以實現視頻通話、卡拉OK、私信、留言等,甚至通過與銀行合作實現用戶在家裡就能直接「刷卡」的電視購物、電子支付等服務,大大拓展了「人機互動」的空間和范圍,部分實現了通過電視機終端的「人人互動」。此外,還有電子游戲類節目的沉浸式體驗和角色扮演的功能,都充分體現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受眾互動參與的鮮明特性。
4、新的表現形式
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在結構形式上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所區別,或者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從這一概念的內涵來看,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應該具備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新的表現形式,這是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質的規定性。試舉例說明:微電影、新媒體劇、手機電視節目等可以歸為「微視頻」,其突出的特點是單個節目時間短,適合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欣賞觀看;網路視頻欄目、公民視頻新聞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突出表現是製作較傳統電視節目略顯粗糙,甚至不夠專業,在音樂、字幕運用方面與傳統電視節目有較為明顯的差別;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在「人機互動」、「人際互動」以及通信服務功能拓展上大大豐富和超越了傳統電視節目內容;電子游戲和富媒體廣告,則從根本上超出了傳統電視節目的范疇,從節目形態到技術應用都是對傳統電視節目全新的、互動的創新與演進。

❼ 請問中國社會存在公共領域嗎

中國當然存在公共領域了,以下是關於公共領域的一些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將近40年前,「公共領域」(德語Offentlichkeit,英語publicsphere)一詞在德國當代大學者於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的一本名著(Habermas,1962/1989;哈貝馬斯,1999a)中被概念化了。從此它成為歐洲主流政治話語的一部分,歐美各國學者的專題性著作和論文層出不窮,公共領域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受到高度審視。

哈氏所謂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乎於國家與社會(即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范圍)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它凸顯了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其由來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當時出現了「公」(公共事務)與「私」(私人事務)的分化。

「公共領域」一詞並非哈氏所創。在他之前,德語世界的眾多學者如熊彼特(Schumpeter,1918)和布魯納(Brunner,1943)都研究過同一主題。在英語世界,德裔猶太女學者阿倫特(Aerndt,1958)[6]和更早的杜威(Dewey,1923)也分別從公共哲學的角度探討過相關問題。以哈氏、杜威和阿倫特為例,這一概念的指涉不盡相同;在哈氏和杜威那裡,大眾傳媒的功能和問題群顯然居於中心地位,而對於阿倫特則不然(Dahlgren,1995:7)。就哈氏而言,其核心概念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bourgeois public sphere」)。哈氏在1962年出版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下簡稱《公共領域》)後,除了1964為一套網路全書寫的一個詞條、為他那本名著1990年德文新版寫的序言以及1998年給一位中國學者的回函外,哈氏可能很少再涉及這一主題了,因為如他所說,「我老漏塌這些年來已另有關懷」(哈貝馬斯,1999a:i)。
在《公共領域》中,哈氏寫道(哈貝馬斯,1999a:32):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屬於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這種政治討論手段,即公開批判,的確是史無前例,前所未有。
哈氏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早期機制起源於從宮廷中分離出來的貴族社會,即他所謂的以王室、宮廷的以一整套關於「高貴」行為的繁文縟節為特徵的「代表型公共領域」(「representative public sphere」)(哈貝馬斯,1999a:7、48)。
哈氏解釋說,國家和市場經濟關系的擴張而出現的社會的分離是一條基本路線,公共領域一直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但它有別於私人領域,而只限於與公共權力機關(即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有關的事務,而政治公共領域以公眾輿論為媒介對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加以調節(哈貝馬斯,1999a:35、70)。在這種公共領域所開展的政治批評中,一個介於貴族社會和市民階級知識分子之間的「有教養的中間階層」開始形成(哈貝馬斯,1999a:37)。公共領域承擔了市民社會從重商主義乃至專制主義控制之下獲得政治解放的語境當搜搭中的一切政治功能,它用公共性原則來反對現有權威,使私人物主的旨趣與個體自由的旨趣完全一致起來,因而很容易將馬克思所說的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統一起來。「成熟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永遠都是建立在組織公眾和私人所具有的雙重角色,即作為物主和私人的虛構統一性基礎之上」(哈貝馬斯,1999a:59~60)。在這種公共領域中,手抄的和印刷的雜志成了公眾的批判工具,而首先在英國興起、繼而到1750年前後在整個歐洲觸目可見的「道德周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哈貝馬斯,1999a:46~48)。哈氏將報刊稱為「公共領域最典型的機制」(哈貝馬斯,1999a:210)。
哈氏指出,具有政治功侍圓能的公共領域首先是在18世紀初的英國出現的。17世紀末,新聞檢查制度的廢除標志著公共領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使得理性批判精神有可能進入報刊,並使報刊變成一種工具,從而把政治決策提交給新的公眾論壇」(哈貝馬斯,1999a:68~69)。哈氏最為推崇的報刊是18世紀初3位英國作家辦的融新聞、隨感、學術、娛樂等內容為一爐的雜志: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的《評論》(Review),斯蒂爾(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艾迪生(JosephAddison,1672~1719)的《閑談者》(Tatler)和《旁觀者》(Spectator),尤其是後二者。[7]這種報刊和咖啡館、沙龍等聚會場所構成了在政治上抗衡宮廷文化的文學公共領域(literary public sphere),文學公共領域又衍生出政治公共領域(political public sphere)(哈貝馬斯,1999a:34~35)。
哈氏以下列結構圖來表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本輪廓(哈貝馬斯,1999a:35):

由於哈氏知識體系宏大,公共領域理論所涉及的范疇眾多,因此學界雖然對之興趣濃厚,卻了存在一些難解之處。為此,哈氏在1964年更加規范地給出了公共領域的定義(Habermas,1997:116):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開放這一點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會、形成公共團體的談話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領域生成。然後,他們既不像商人和專業人士那樣處理私人事務,也不像某個合法的社會階層的成員那樣服從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限制。當公民們以不受限制的方式進行協商時,他們作為一個公共團體行事——也就是說,對於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務有聚會、結社的自由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在一個大型公共團體中,這種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來傳遞信息並影響信息接受者。今天,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就是公共領域的媒介。當公共討論涉及與國務活動相關的對象時,我們稱之為政治的公共領域,以相對於文學的公共領域。
1998年8月,哈氏在回答一位中國者所提出的問題時這樣概括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徵: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它盡管與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出現的,隨後與現代民族國家一起傳遍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其最突出的特徵,是在閱讀日報或周刊、月刊評論的私人當中,形成一個鬆散但開放和彈性的交往網路。通過私人社團和常常是學術協會、閱讀小組、共濟會、宗教社團這種機構的核心,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劇院、博物館、音樂廳,以及咖啡館、茶室、沙龍等等對娛樂和對話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這些早期的公共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並且在話題方面也越來越無所包:聚焦點由藝術和文學轉到了政治。

❽ 網路輿論監督與傳統監督相比具有什麼新特點

網路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網路信息交流與傳播方式,具有網路傳播的范圍廣、效率高、速度快、互動靈活的特點。同時,作為一種監督形式,又有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特性。
(一)網路監督者可以自我設置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提出的,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以此影響著人們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
「議程設置理論」是針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權集中在少數媒介手裡,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發布、傳播權,還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傳播中是處於主導地位的。而受眾則是被動的,缺乏同時接觸多個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動性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網路媒體則打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基礎。因為網路環境是一種開放的環境,信息的傳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網路媒體中,傳播權被分散到了廣大受眾手中,網路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難受到控制,受眾在信息傳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動性。這就建構了一種新的傳受關系,即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處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從而奠定了網路傳播中網民自我議程設置的基礎。這一點,在微博中體現得極為充分。Web2.0使得網路的互動性加強,每一個網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發布信息並引導一個話題,也就是這種自媒體可以自我設置信息傳播的議程。
自我議程設置就是網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據自己的理解,對信息的傳播採取控制,以達到設置議程的目的。自我議程設置是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擴展,有時它也可能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
網民自我設置議程使得網路輿論監督更廣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眾。它可以打破單一媒體監督的片面性與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監督更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二)網路傳播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更透明、更真實、更公平
「公共領域」是指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由各種對話構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達思想與意見。其核心內涵是平等開放、自由討論、理性批判、關注普遍利益、達成共識。
由於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輿論監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路發布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這種開放性與互交性就形成了網民的「公共領域」。網路信息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可與別人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新聞,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的特點,在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的公開性。
網路輿論監督利用網路這個開放的平台,在輿論監督中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廉價、有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的實現。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
(三)網路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監督的范圍更廣
「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是由麥克盧漢提出的,他認為廣播電視的出現使得原有以期刊報紙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方式瓦解,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大了。
與廣播電視相比,網路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成本也更低。網民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事件發布到網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時也可以通過網路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並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這一點來講,網路信息傳播才真正實現了「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
網路傳播的這種特點,使網路輿論監督更具廣泛性,無論是監督主體還是被監督主體,都更具廣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網路,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中活動,就可能成為網路輿論的監督者,同時也被整個社會所監督。
(四)網路傳播使監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輿論壓力更大
傳統的輿論監督成本很高。一是監督渠道不暢造成的時間成本,二是監督手段匱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難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監督范圍過小。還有,監督者不可避免地會危及到被監督都的權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監督者對監督者進行打擊和報復,使監督者承擔監督的風險成本,從而使大家不願或不敢監督。
互聯網的出現,解決輿論監督的渠道與范圍的問題,同時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監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徵,可以很好地保護監督者的權益,降低了監督的風險成本。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監督中來,增加監督的效果。廣泛的監督主體更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提高輿論監督的效果。

❾ 急!誰能幫我在龍源期刊網找篇文章 2009年第4期《東南學術》 題目是「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

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字數
東南學術 2009年4期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向內容製作者轉變,分析關於這一現象的若干研究案例及其研究方法之優劣,不難看出:「使用與滿足」學說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實際研究需求;在進一步的研究不應忽略資本和政治經濟權力對新生的互動媒體所產生的影響;把傳受過程結合在一起的「Prosage」,也許是能更好地理解傳受趨同現象的一種研究路徑。
關鍵詞:用戶自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主動受眾;新媒體;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569(2009)04—0166—03

一、研究緣起和文獻綜述

近年來,受眾研究領域的許多成果已經表明,觀眾(audienecs)或參與者(participants)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他們開始用不同的手段創建媒體內容(Blog博客、YouTube視頻、nickr圖片)並通過各種社交軟體與他人共享,形成自己的傳播渠道。在當前web2.0的傳播環境下,這種實質意義上的雙向傳播不僅挑戰了傳統媒體的操作模式,也對民主社會、經濟和法律框架有著深刻的影響。
目前國內外對於受者變身傳者(adicnces as procers)的研究所關隱茄注的焦點是用戶自創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被稱作消費者自創內容。遺憾的是,盡管各種形式的UGC最初總是出自於免費分享的目的,但是一旦它們在新媒體中吸引了眼球,就會迅速被商業滲透,成為新的謀利平台。為了擴大受眾群,適應用戶的多樣性,像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樣的媒體巨頭也在尋求建立這一平台,以服務現有觀眾並吸引潛在觀眾。業界的需求呼喚能夠充分解釋UGC行為的有力研究,但實際上大部分研究都只是應用傳統媒體工業時代的分析框架,鮮有引發深思的批判視角。
現有的uGC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者創造媒體產品的行為特徵、這些產品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對形成網路公共領域所產生的影響等。本文旨在提供針對UGC主體研究的概述,並批判地分析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例如使用與滿足理論(Li,2005),修正的自我表露理論(Fung,2006),或「prosage」——這個由布倫斯(Brans,2007)自造的詞用「proce」+「usage」(生產與使用合二為一)來表明同時性生產和使用的混合形態。限於篇幅,本文只能集中討論此主題的熱點問題,評述相關研究的優劣,探尋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關於UGC的四個研究案例

根據每日更新的全球點擊量最大的網站排行榜,Youtube和Wikipedia(維基網路)名列第三和第七。這些提供用戶自創內容(UGC)的免費網站為什麼能夠吸引這么多人呢?關於UGC的研究力圖解釋這一新媒體環境下的重要現象,以下將重點概述其中四個研究案例。
案例1:德國學者Stoeckl(et al.2007)和他的同事們試圖找出博客及視頻製作者與那些不生產內容的「純用戶」之間的區別。他們認為UGC最讓人振奮的特點就是:「消費者現在成為了製作者」、「創造並不是為了馬上獲利」、「UGC最終還是面向大眾的」。
此研究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作為理論基礎。這個學說假定人們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主動、有目標地使用媒介的(Katz and Blumler,1974)。冊伍此研究發出的在線調查被792人下載,其中489人完成了問卷。通過質化和量化的研究,發現博客和視頻製作者談到創作動機時最經常使用三個原因:紀錄生活,娛樂,自我表達。相反,那些專業「潛水員」不生產內容的原因是:不願付出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擔心隱私可能被侵犯。
案例2:同樣,Li(2005)所做的研究也是立足於使用與滿足框架上的。博主認同的開博動機包括:自我紀錄、提高寫作水平、自我表達、媒介訴求、獲取信息、社交需求。
和第一個案例相似,Li的研究得到了60%的答復率。某些動機與特定的使用博客的方式州攜或有強關聯。出於自我紀錄動機的人傾向於設置反饋管理、使用鮮明個性的表達,以及期望讀者量;而那些想要提高寫作技能的人的博客就沒有那麼強的互動;尋求自我表達的博主甚至會在博客中加入設計的元素;強調信息訴求的博主往往添加超鏈接等。此研究還發現,博客中存在較強的性別差異,男性更傾向於信息訴求,而女性更多選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以及消磨時間;而年齡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和消磨時間的動機成負相關。
案例3:與上述兩個案例不同,Fung在2006年所做的研究採用了「修正的自我表露」(re-vised self—disclosure)(WheeIess and Grots,1976)理論,調查了545個香港本地的博客。使用博客的滿足感實際上標明了多種維度的自我表露,特別是自我滿足和自我表達。研究表明。經常使用博客的人傾向於表露私密和個人事務。年輕女性擁有更長的博客經驗。
案例4:任職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阿克塞爾·布倫斯(Axel Bruns)在2007年提出的「Prosage」模式在本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Prosage模式下,所謂「產品」(pro-ction)已經不是工業時代的那種具體的完成品了,而是動態的prosage過程中一個臨時的作品:就像維基網路(Wikipedia)某詞條最新編輯過的一個頁面、由開源軟體設計者剛剛發出來的一個軟體包、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授權框架下的一組原創設計,這些都不是傳統意義上規模化生產的「產品」,而是網路用戶隨用隨創的「作品」,創作目的和作品形態的不同所帶來的觀念上的轉變必須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三、對於案例的分析

在數字媒體時代,受眾擁有獨特的解讀媒體內容的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全球性普及,探尋傳受互動中受者向傳者轉變的本質已成為受眾研究的新熱點。以上案例都是在規范的研究框架下通過翔實調查得出的審慎結論,但是,在樣本選取、方法使用、理論運用等方面,顯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樣本選取方面,Stoeckl等人的調查所選取的樣本是隸屬於傳統媒體的電子平台,如英國較保守的《衛報》(Guardian)網站,以及德國雜志Neon的網站。就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傳統媒體一樣,網站上的內容其實還是由編輯人員選取和審查的,就算你能在網站上發表文章,但這些文章在原報或原刊上得以發布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新聞線索往往是在傳統媒體的追蹤下被放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使用者變身媒體生產者,是限於一定的活動范圍之內的(網路中),其影響力要擴散,還需要特殊的催化條件。
研究方法上,問卷可信度及統計上的抽樣偏差依然存在。UGC領域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更精通新媒體的技巧,並有更積極的參與意識。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技能的復雜性限制了積極參與者的數量和年齡,大部分公眾還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取信息。因此,除了盡可能減少統計軟體的誤差,更重要的任務是改進研究方法,盡可能設定合理的抽樣范圍,力求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
這些研究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對於管理層權力的忽視。眾所周知,大眾傳播還是處於一些政治經濟力量實體的控制之下的。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Lazarsfeld&Merton,1948)認為,社會和心理機制決定了受眾對媒體的需求和使用⒀。戴維·莫利(Morley,1985)指出:「觀眾詮釋意義的能力,和中央集權的媒體機構建構文本的力量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在當今新媒體受眾研究的語境下,要完全拋開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還為時尚早。
從理論框架上來看,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並非不妥,然而,如果用它來檢驗從受者到傳者的角色轉變,就顯出不足來——由於此理論最初是用來考量二戰期間美國日間廣播系列劇對於受眾的影響的,其出發點是媒介強效果論,現在看來,已經有些過時了。
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受眾,理解受者向傳者的過渡,還應從Prosage開始。正如上文所概括的那樣,Prosage克服了「內容生產」這個概念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所無法解決的制度性問題。它為理解數字環境下的「協同內容創新」(collaborative content creation)及其發展實踐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道路。
當然,現在就認為新媒體能夠完全顛覆傳統意義上的傳者和受眾的關系還為時尚早,看看以下幾個例子: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最成功的社交網站MySpace,流量最大的圖片分享網站Flickr被雅虎並購,極富創新意識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也拱手出讓給谷歌……技術和創新在資本的威力面前紛紛繳械,這是信息時代還未進化完全的悲哀嗎?傳者和受者之間那道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會被用戶之間的免費分享特性所彌補嗎?這些都是開放的命題,在web2.0時代,沒有人敢預言5年以後會發生什麼,雨後春筍般的媒體現象,正是激發學者研究熱情的源泉所在。

閱讀全文

與網路公共領域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悅盒連接無線網路 瀏覽:168
中國電信改移動網路 瀏覽:289
如果網線沒接好網路會出什麼問題 瀏覽:590
疫情期間網路異常活躍 瀏覽:844
網路打車平台投訴找哪個部門 瀏覽:683
搶單軟體顯示網路異常是咋回事 瀏覽:788
網路分析儀測量相位校準設置 瀏覽:256
mp3電腦傳歌需要網路嗎 瀏覽:30
不能拉黑的網路電話哪個好 瀏覽:265
周口下樓無線網路管理中心 瀏覽:696
網路欺詐金額多少錢才能立案 瀏覽:746
如何做一張網路虛擬電話卡 瀏覽:46
如何打開共享網路搜索 瀏覽:30
如何看待網路的普及和危害 瀏覽:538
蘋果xr玩游戲網路卡頓 瀏覽:368
邢台淘寶網路運營電話多少 瀏覽:541
手機的網路經常斷開 瀏覽:576
黑鯊手機wifi網路連接受限 瀏覽:363
怎麼查看同一網路下的其他電腦 瀏覽:73
網路核相儀公司有哪些 瀏覽:17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