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將會面臨哪些挑戰
移動互聯網面臨的挑戰:
首先,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呈現兩極化,用戶年齡分布在拉平;其次,用戶對應類目的需求在拉寬;最後,用戶對內容和服務的要求更加垂直。
物聯網的面臨的挑戰:
首先,設備間的協同性和統一連接層的缺失就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問題;
第二個挑戰在於數據的流入規模,這涉及到數據收集、採集和分析等多方面問題;
缺乏能夠避開數據中心,在設備間直接實現信息和指令實時傳遞的中介是第三個挑戰。
讓大家普遍認為最嚴峻,也最讓人頭痛的第四個挑戰便是安全問題。
『貳』 我國網路空間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有哪些
(一)網路系統存在漏洞,軟硬體設備不健全
(二)法律法規不完善,安全監管不力
(三)網路空間技術有待提升,創新能力不足
(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話語體系不完善
『叄』 我國網路空間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主要有哪些
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1、網路空間關鍵基礎設施和關鍵基礎資源受制於人。由於國際互聯網發源於美國,美國利用先發優勢掌控了國際互聯網關鍵基礎設施和關鍵基礎資源,形成了對全球各國互聯網發展的把控和威懾。以發揮互聯網運行總控作用的根域名伺服器為例,它猶如互聯網運行「心臟」,美國政府掌控了全球13台根域名伺服器中的10台。
2、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應用自主可控水平低。路由器、伺服器、操作系統、資料庫和應用軟體等軟硬體是互聯網運行和應用的重要因素,關系著互聯網運行安全和價值發揮。
3、全球網路信息產業發展都是建立在美國公司定義的技術框架之上,美國在該領域形成了無可比擬的優勢,為其在網路空間拓展和自由行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我國等其他國家的網路信息產業都是建立在美國的產業基礎之上,猶如玻璃瓶一樣透明,又猶如摩天大廈缺少根基一樣不牢固。
4、成為了全球各類網路公害的最主要的受害國之一。「斯諾登事件」揭露了美國政府直接利用9大互聯網公司伺服器收集信息的事實,中國、俄羅斯、德國等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成為美國龐大網路監控計劃的受害者。
5、網路空間戰略防禦和有效威懾能力薄弱。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戰略,是各國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圍繞網路主權國家之間的爭奪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加快構建網路空間作戰部隊,提高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
『肆』 中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全球信息化的條件下,保障信息 安全已經成為對敵斗爭的重要領域、反分裂斗爭的重要戰場之一。境內外"三股勢力":
1、針對中國信息網路安全的情報攻擊越來越猖獗;
2、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發動的信息網路輿論攻擊越來越瘋狂;
3、針對中國社會生活領域的信息網路違法犯罪活動日趨增多;
4、針對中國青少年群體的信息網路"毒害"日趨嚴重;
5、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的IT企業商業糾紛政治化傾向日趨明顯,給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及社會和諧穩定造成極大威脅甚至嚴重危害。
健全信息化法治,堅持依法打擊和防範是國際上通行的策略。為此,中國必須加快信息法治建設,依法保障信息網路安全,堅持把依法保障信息安全納入維護國家安全之中,依法遏制"三股勢力"向信息化領域的蔓延,堅 持從保障信息安全的國際法治建設方面謀劃國際合作,不斷提高依法應對信息化條件下反分裂斗爭的法治能力。
『伍』 當前我們面臨著互聯網帶來的哪些問題和挑戰,應當如何應對
第一,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信息網路化得到穩步發展,應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保障和推動。國務院出台的《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相關部門應當乘勢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利用稅收政策、采購政策、資本市場的政策來推動信息網路化領域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信息網路化的發展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在信息網路化上的差距。
第二,加速普及全民的信息網路化知識。信息化關繫到我們民族在這個網路信息時代的崛起與發展,所以,普及全民的信息化知識十分必要。某種程度上,信息網路化知識擁有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淺,不僅關系著個人在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此外,要不斷拓展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為我國的信息網路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三,著重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具體是指提高信息化裝備能力;突破產業發展在集成電路、軟體、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積極引導和推動數字技術的應用;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爭取在眾多領域盡快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以此推進信息產業的升級發展。
第四,將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廣泛實際的應用。具體是指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推動企業信息化;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統籌規劃,實施信息化重大工程等。通過信息網路化的建設,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在生產方式、經營手段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改變,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和素質,全力應對信息網路化帶來的挑戰。
第五,加大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加快生產信息產品的大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採取股權多元化、主板市場和二板市場上市、債轉股等措施,使國有信息產品生產和運營企業加快轉變經營機制,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做足准備信息網路化帶來的相關挑戰。
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一、互聯網消除了信息壁壘。
無論是想學的,想做的,想認識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從網路上解決的。互聯網讓學習成本變的很低,現在只要是想學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教程!能自學、愛鑽研的人可以很快的成長起來,變的越來越優秀,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變大。現在的世界需要更加專業,但又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互聯網給了大家這樣的學習機會。
二、互聯網擴大了交友圈子。
互聯網讓交友沒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好友變多了,選擇變多了,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也增加了。隨著互聯網漸漸普及,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即時聊天工具。這樣,可以及時的在互聯網上和親朋好友分享照片或者視頻。所以說,社交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三、互聯網豐富了業餘生活。
互聯網對於社會生活影響極深,網上娛樂非常之多。電影,運動賽事,音樂會,游戲等等,這些娛樂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觀看到,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同時,在線購買這些活動的門票等等,為人們參加娛樂活動提供便利。
『陸』 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新機遇:
我們還必須看到,在當前新的技術在迅速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現在在一系列的這個領域里頭,節能環保、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
新能源、新材料等都有很多的發展的機遇。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化建設也在進一步的深入。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的國家的發展當前進入到以轉型創新來支撐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所以我們說發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經濟,是我們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的路徑,它是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器,也是我們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前一段在參加這個相關課題的研究的時候,認真分析了中央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的背景,主要就是基於經濟新常態作出的
新挑戰
另外我們怎麼樣來通過宏觀調控,通過我們財政政策來支持傳統企業的改造。所以在當前我們必須看到,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現在我們面臨著最大的挑戰至少是有四個方面。
第一投資增長乏力。現在我們總的來說,投資還是在一個下降的趨勢,我們的消費熱點也不多,我們的工業產品的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我們經過發展方式總體上說還是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最近我們在調研的時候發現,一些城市說,他們現在為了維持著鋼產不停產,但是銷售的一斤螺紋鋼的價格已經比過去下降了80%左右,現在一斤螺紋鋼的價格和一斤大白菜的價格差不多。
另外我們還要看到,廣大的群眾對當前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應該說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看病難、看病貴,現在養老也不易,還有我們城市的交通、教育、食品安全,特別是我們現在也還是對環境的污染,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
(6)未來網路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擴展閱讀:
「互聯網+」有六大特徵:
1.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於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夥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2.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3.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4.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於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
5.是開放生態。關於「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徵,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6.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柒』 推進互聯網+戰略面臨的首要挑戰是什麼
業態創新和監管滯後。
「互聯網+」給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勵支持下,國內各行業積極擁抱互聯網,將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運用到生產、運輸、營銷、服務等環節,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中國經濟由此多了一個新的轉型活力。
由於缺乏經驗,也鮮有範例可循,在加上思維、技術以及運行模式等天然差異,摸著石頭過河的「互聯網+」,時有與傳統業態融合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狀態,也給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運行體系帶來一些新的課題。
「互聯網+」五大挑戰
1、創新與監管
業態創新和監管滯後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互聯網+」時代,這一問題尤為凸顯。「互聯網+」與傳統業態融合產生的新業態帶來驚喜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新的隱患和監管盲區,這給現有的監管體制和法制環境帶來新挑戰。
2、政策配套與落地
監管滯後的連鎖反應,是「互聯網+」與傳統業態融合誕生的新業態領域,一些配套政策未跟上腳步。
3、網路基礎設施滯後
「互聯網+」離不開雲計算、寬頻等網路基礎設施。近幾年我國寬頻網路發展很快,已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但仍然存在網速相對較慢、網費還偏高等問題。
4、混業發展與跨界人才
雖然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各自領域都積累了眾多人才,但在「互聯網+」時代,既懂互聯網、又深諳傳統產業的雙重人才卻仍顯匱乏。
相對於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的人才需求遠遠大於供給。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是200多萬,但實際從業人員不到70萬,未來5年,中國互聯網的人才缺口將達1000萬。
5、傳統企業「+互聯網」難
隨著「互聯網+」的時代潮從最初的消費市場吹向產業和公共服務領域,傳統企業、政府機構如何「+互聯網」的問題越發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