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述社交網路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應該說社交網路對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的影響,社交網路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交網路,開闊了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層面。在社交網路中,人們可以接觸不同類型,不同性格,不同區域的人,會從這些人身上得到不同的收獲。同時,也可以將在生活中有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傾訴,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洩,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難度。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身份認同的難度,因為它拓寬了身份認同的群體,同學、校友、網友、公會的朋友、朋友圈友。我們的圈子在不斷地被擴大,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更加的簡單。
但同時另一方面。過度的沉溺於社交網路。會妨礙與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導致不愛與生活中的人交流。也是它的不利之處。
② 人際傳播的技巧包括哪些
人際傳播的技巧包括哪些
1、幫助他人成功
社交的本質就是不斷用各種形式幫助其它人成功。共享出你的知識與資源、時間與精力、朋友與關系、同情與關愛,從而持續的為他人提供價值,同時提高自己的價值。
2、努力讓自己的付出多於回報
因為你會為別人提供價值,別人才會聯系你。所以多考慮別人而不是自己。
3、不要保留
不要以為友誼是有限的。這是投資,會越滾越多。
4、成功的關鍵是慷慨大方
在社交中通行的不是貪圖便利,而是慷慨大方。
5、明確你的人生目標
你才能與渴望的交集就是你內心的激情。什麼是你最興奮的事?你做什麼事時會覺得時間過的飛快?
6、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越清楚你要什麼,你就越能找到實現的方法。
7、習慣於為自己設立目標
讓你與眾不同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設立目標。把夢想變為人生目標,再分解為小目標。
8、為發展人際關系設定計劃
打造交際網路是有過程的,你的計劃應當包括以下三分:
1. 你3年的目標,及每3個月的進度。
2. 列出可以幫你實現每個目標的人。
3. 如何與第2點中列出的人聯系。
一但你設立了目標,就貼在你經常看的到的地方。
9、打造出你個人的」智囊團」
找到願意盡責幫助你的有識之士。他們就是你的」智囊團」」.
10、在你需要前,打造好人際網路
要你發現要用到別人之前,就盡早的保持聯系。重要的是把這些人當做是朋友,而不是潛在的客戶。
11、與你認識的人保持好聯系
剛開始時,要關注於你當前人際網路中的人。
12、大膽
勇氣非常神奇。才能相似的兩個人發展不同,可能僅僅因為臉皮的厚薄不同。
13、樂於求助於別人
樂於索取可以創造出機遇。你應當像樂於幫助別人一樣,樂於向他人索取。記住,要做好別人說」不」的最壞打算。
14、在畏懼面前考慮到收獲
厚著臉皮和不認識的人說話,自然會害怕你可以失敗的窘境。這是件有風險的事,要有收獲,有成就就必須冒風險。而什麼也不做就只有平庸。
15、尊重別人
尊重每個人,不分高低貴賤。
16、透明
敞開心懷是一種有益並極受歡迎的態度。
17、結交朋友
擅於交際的人,不是在」打造網路」,而是在」結交朋友」。廣泛收獲是自然的結果,而不精心設計的目標
18、做好准備工作
你要見誰?如何見?見你之後他對你是什麼意見?這些都不容忽視。
19、了解與你交往的人
如何你有足夠了解你交往的人,可以深入他的領域,專業的與之對話。你就能很容易得到贊賞。找到一個豐富而有深度的共同點,之後你們就能容易交往並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0、了解其他人的興趣
愛屋及烏,你很快就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21、決不一個人吃飯
吃飯時非常易於輕松的交流。和別人一起吃,是交際的有效方法。
22、管理好你的信息
有效的信息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你有條理、專注、堅持,那沒有人會離開你的交際網。
23、列出清單
按自己的目標分類(如潛在客戶、潛在僱主等)整理出自己的列表。不僅要列出相關的單位,還要列出單位里有話語權的人。
24、認識你專業領域的權威
為了實現目標,你要知道在你所從事的領域,誰最優秀。列出當前領域的權威。
25、列出你已經認識的人
列出你已經認識的人:親戚、大學同學、過去的同學、之前的老師、之前的同事…….
26、靈活的組織信息
你管理列表的方式要靈活。按地點、按行業、親近程度……
27、利用別人的聯系清單,補充自己的
他人的清單是你的資源。
28、建立」渴望認識的人」名單
你清單的分類中可以包括」渴望認識的人」,他們是一些高水平的人,你希望在未來可能 認識他們。
29、聯系完全陌生的人(Cold Call)
當你需要給陌生人打電話時,你多少都會有些懼怕。只管硬著頭皮。只想著自己會成功。去認識一個新人是挑戰,也是機遇
30、堅持
如果你與他人聯系,別人沒有迴音。你要繼續與他們聯系。你要佔據主動。甚至是侵略性的。
31、聯系有間接關聯的人(Warm Call)
用下面四條規則來
1、表達可靠性:提及相關的人或單位。
2、提出有價值:你能為他們做什麼?
3、告知急迫性和便利性:大部分情況下,冷不防打電話的唯一目的就是預約見面。
4、准備好折衷的方案:開始時定位高些,留下商量的空間。
③ 在移動互聯時代,網路中的人際傳播有哪些特點
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手機應用體驗的不斷提升,移動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滲透率已接近90%,網民的上網設備向移動終端遷徙。來自CNNIC的 數據 顯示,截 至2015年 6月,中國整體網民規模已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移動網民達到5.94億人,增長率為6.7%,移動網民增速遠超過整體網民增速。如此大規模的滲透,已使信息傳播方式產生顛覆性變革。「微信」,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正悄無聲息地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起初將產品定位為「熟人社交」工具的「微信」,依賴「即時通訊」功能的高效率低成本傳播優勢,以及「搖一搖」「掃一掃」「漂流瓶」等工具的開發而得到廣泛普及後(據2015年 Q1騰訊發布的微信用戶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應用覆蓋90%以上智能手機,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泛化的關系鏈早已擺脫原本的「熟人社交」定位,開始挑戰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熟人關系網移動互聯網社交應用正在構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你們彷彿很熟悉,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所有這一切,都形成了你們交往的『社交貨幣』。你們彷彿又不太熟悉,也許到老的那一天都沒有見過面,也許並沒有太大的見面的慾望。但他彷彿是你周圍的空氣,通過他你印證了自己的存在。」微信提供的社交平台,正迎合了現代社會人群的社交心理,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熟人與陌生人並存的社交關系圈,並潛移默化地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中「關系」構建、維護、轉換的突出代表。
一、「關系」的構建——「差序格局」的解構與「半熟關系」的興起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將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構成定義為「差序格局」,即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熟人關系網進行層級傳播。移動互聯網社交軟體應用在時空及人脈關系的突破是對傳統中國「差序格局」的解構,同時,正是由於此特性的存在,興起了中國社會「半熟關系」的普遍盛行。
(一)「時空」及「人脈」限制的突破加速「差序格局」的解構
移動互聯網對時空的突破效果眾人皆知,其挑戰著受到血緣、地緣、經濟水平、知識文化水平等條件因素限制而形成的具有遠近親疏不同的傳統「差序格局」。就「微信」而言,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簡單化的二元關系:關注和不關注。而其表現就是點贊與不點贊、評論與不評論。即使這種表象從根本上是無法代表個體與個體間的親密程度,但簡單的二元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依賴移動的普及、終端費用的平民化,移動社交網路中個體「永不缺席」成為可能,這恰恰使人際溝通突破「時間」「地緣」「人脈」等的限制條件,解構傳統的差序格局。
以微信為例,「微信群組」功能的誕生促使千萬處於淡忘過程中的人際網路被重組和深化,數年未聯系的老同學,每個個體依賴自己的社交圈進行群組的建立,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原有的集體舉行一次全員到齊的「同學會」,即使此時全班同學廣布世界各地,即使此時對於風華正茂年代彼此的記憶均已模糊,但通過群組內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甚至視頻動態信息的彼此交換,依然能夠將已經趨於陌生的人際關系重新變成「熟人關系」。
(二)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信息刺激「半熟關系」的興起
由於移動網路本身所具有的LBS地理定位功能,使得附帶位置標簽的社交信息得以傳播,該傳播內容是對傳統人際傳播網路的重塑。首先,基於位置標簽的傳播信息,顯著減小突破熟人關系網的阻力,輕松實現與陌生人間的信息交換與「關系」建立,甚至可以實現將線上的溝通通過位置功能轉移至線下,成為虛擬空間與真實世界的樞紐。另外,由於用戶在溝通之前都是以自願加入某種相同屬性溝通媒介為前提——比如說同時搖動手機、同處某地同時開啟LBS等——所以此種行為可以有效地減少陌生人在交流溝通當中的抵觸心理。
如微信的「搖一搖」功能,就是依據用戶傳遞的位置標簽信息,根據現實的地理位置標簽創造陌生人建立關系網的機會,用戶可以根據對於年齡、性別或是興趣、愛好的篩選,將部分的陌生社交關系向熟人社交關系拉攏,甚至將虛擬的人際關系落實到線下,是一種完全跳脫原本熟人關系網的社交方式。且不論該位置標簽功能的安全性或是落俗行為發展的可能性,就搭建陌生人間的信息傳遞平台而言,該功能具有創造性的現實意義。另外,若將「搖一搖」功能的建立基礎歸類為動作行為發生的同時性,「漂流瓶」的非同步性則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限制,通過漂流瓶的拾取了解陌生人的情感心願,並且同時了解漂流瓶的漂流來源,查看該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有選擇性地進行深度了解,交友溝通。
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信息分享,「微信」通過同步非同步共同進行的方式豐富了構建陌生關系網的方式,減小傳統熟人關系網突破「差序格局」阻力,「半熟人社會」的社交關系因為大量無親緣的陌生關系湧入而變得普遍。同時,無論是「搖」還是「漂」的過程,都可能是對傳統六度分割理論的沖擊。
二、「關系」的維護——包圍式「人際壓迫」與「娛樂性」的情感補齊方式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社交過渡至線上的,或者關系起初便建立於虛擬空間之上的關系圈,在意識到移動終端的便捷與低成本後,現代人依賴於「屏社交」的關系維護方式普遍流行於日常生活,甚至內化為社會個體的生活習慣和責任。智能手機開始以「新器官」的方式存在於日常生活,使個體「永不缺席」成為可能,而該種可能性也導致了信息包圍式的「人際壓迫」。同時,「微信」作為社交平台,通過創造娛樂式的人際溝通方式,彌補了「人際壓迫」緊張感以及以「屏社交」為基礎的情感缺失。
(一)「建構自己」與「窺視他人」的平台依賴致使「人際壓迫」
「社交網路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以前看到有趣的事,記在心裡,見到朋友時講述給大家聽;現在看到有趣的事,立即拍下照片,發微信與朋友們一起分享。處於社交網路的人,會養成事事喜歡與人分享的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又變成了一種責任。」同時,由於移動端技術的普及,終端費用的平民化,移動社交網路中個體「永不缺席」成為可能。因此,移動終端用戶主動在社交平台發表的生活足跡、感想,實際上最能夠成為個人的展示平台,是一種良好的「建構自己」的行為方式,也是圈際社交增強「存在感」的有效方式。而通過平台的反復刷新及時「窺視他人」以及點贊評論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屏社交」生活形態中滿足安全感、時代感,維持關系的重要方式。
「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模糊公私界限,將一切私生活都卷進了公共的范疇,純粹的公共生活亦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不同時空、語態的私生活,而公共乃是其總和。因而,公與私的界線逐步變得模糊,隱私已經被屏社交部分地瓦解。隨著微信圈際好友數量的增加,朋友圈的發表內容愈加受到限制,在內容的編輯時我們會顧慮此刻「他人」閱讀後對於個人身份標簽及形象印象塑造的利弊,因此在內容的編輯上花費大量時間成本進行斟酌考量,甚至會依據撰寫的內容劃定此條內容「可見的人」或「不可見的人」。趨於人際壓力,難得的「展示平台」中盡可能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展現「體面」的生活方式——「曬美食」「曬旅行」「曬成果」,以一種趨於「炫耀」的表現方式在「泛熟人」社交的背景下贏得他人尊重。「祝我們來年都能過上朋友圈裡呈現的生活」便是對人際壓迫下的社交平台展現的生活方式的調侃和解讀。
但長時間的「暴露」與「窺視」都是建立在個人信息加工和修飾的基礎上,表面看似親切熟絡,實際上是迫於人際壓力之下具有隔膜的交往方式。平台中信息的編撰經過加工,而內容下方的「噓寒問暖」亦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如此「人際壓迫」開始驅使部分用戶逃避以微信朋友圈為基礎的社交,厭惡人際壓力迫使下的社交形態。
(二)趣味性的符號編碼——補齊「關系」中的情感缺失
「屏社交」缺乏非語言的表達環境,故屏幕前的個體難以通過語言以外的行為表情猜測對方試圖表達的真實信息內容,而特殊的網路語言與表情符號是「屏社交」裡面的語氣和語勢,補齊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同時,趣味性與娛樂性的符號編碼有利於緩解由於虛擬平台建立起的弱關系所導致的交流過程中的尷尬狀態。
目前流行於移動終端的信息傳播載體依然是文字、圖片及視頻,「屏幕」的存在導致信息仍然僅能以平面的形式「冰冷」地呈現至受傳者,這就決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像來補齊語義。無法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語音語調來表達真實情感的信息傳遞極容易受主觀能動的作用遭到信息內容的曲解,因此,趣味性的凝練網路用語,各類風格的表情符號等均為受傳雙方搭建了共同文化理解基礎之上的交流平台。小夥伴」「親」「么么噠」等網路用語,誇張趣味的表情符號迅速流行,有效彌補交流過程中的感情缺失,基於屏幕的關系維系不再單調,共同的理解基礎減小「關系」維系交流中的隔閡,減小距離感。
豐富的交流方式同樣適用於滿足現代「泛熟人社交」興起的尷尬環境。基於真實線下生活的東 「強關系」是具有共同的價值理解基礎和共同的地 交流話題的,然而隨著「微信」向「泛熟人社交」的轉變,基於線下的弱關系或是線上的陌生人關系逐步擴大微信圈內的佔比,因此在維護如此狀態的關系過程中,單調的語言交流極易因為個體的文化環境不同造成誤解,也同樣會因為缺乏共同的交流話題而造成溝通中的尷尬。此時,相應的網路用語、表情符號,以及新開發出的「紅包」互動等交流方式填補了彼此了解中的空白,使關系在共通的文化環境內生根發芽。
三、「關系」的轉換——「強關系」的弱化與「弱關系」的強化
建立於移動終端的社交關系以一種趨於不穩定的狀態存在於現實生活,其關系圈的構建有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強關系,亦有多為臨時搭建的弱關系。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路推斷,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原本牢固的「強關系」容易由於社交精力的分散而無心維護導致弱化,同樣,原本的弱關系會趨於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通過平台中的持續互動溝通而得以強化,因此強弱關系的轉變是趨於頻繁的。
移動互聯網將人們從電腦桌前解放出來的同時,又將人們的雙手釘死在移動終端上,傳播內容讓位傳播形式的流行現狀使得社交方式的多樣化分散了我們維系熟人關系網的精力,依賴於屏幕的人際關系質量堪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明明在一張桌前吃飯,卻彼此低頭玩著手機」,「熟人關系網」的傳統形態過渡至「半熟關系網」,社交圈際內的好友人數上升,其所致的精力分散必然降低原本強關系的維護精力 ;同時,依賴於媒介形式的社交關系,在脫離了媒介的數字形態時,往往會表現出由於表達內容的缺乏而產生不知所措,即當我們無法使用網路表情的表達方式或是「微信紅包」等互動形式,人際間容易因為缺乏共同的信息傳遞內容而表現出尷尬的僵局,這便是「強關系」弱化的表現。
當然,「弱關系」的強化常表現出功利性和短暫性,下級對上級的迎合在開放的平台中輕易實現,如此的「存在感」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方式將原本的「弱關系」帶有目的性地強化,而該種強化亦會因為目的的實現而逐步恢復原狀。以此看來,依據移動社交平台為基礎,將「弱關系」向長久「強關系」的轉化可能性欠弱。
四、結 語
微信作為移動社交平台的代表,在人際關系構建、維護以及轉換方面詮釋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新形態。移動終端填補傳統「關系」漏洞的同時也因為過度的媒介依賴性使新形態的「關系」問題日漸明晰,亟待解決。
④ 人際傳播的形式
人際傳播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並共聚一堂,促膝交流,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
後者使用的媒體主要有電話、交互電視、計算機網路、書信等,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限制,從而提高了傳播的效率。人際傳播是CI的傳播的主要形式,表現在企業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企業的外部公眾之間的溝通。
人際傳播是一種社會的活動,任何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和他人之間的交往。在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傳遞和交換著知識、意見、情感、願望、觀念等信息,從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認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會關系網路。我們將此稱為「人際傳播」。基於人際傳播媒體形式的差異,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把人際傳播劃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兩種形式。
所謂直接傳播,指的是古來已有的傳播者和受體之間無需經過傳播媒體而面對面的直接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直接傳播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類語言、體態語的傳遞進行的信息交流。間接傳播是指在現代社會里的各種傳播媒體出現後,人際傳播不再受到距離的限制,可以通過這些傳播媒體進行遠距離交流。這就大大拓展了人際傳播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