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星鏈計劃是什麼
星鏈(英語:Starlink)是太空服務公司SpaceX計劃推出的一項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
2015年,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在西雅圖宣布推出一項太空高速互聯網計劃——星鏈計劃。憑借遠遠超過傳統衛星互聯網的性能,以及不受地面基礎設施限制的全球網路,星鏈可以為網路服務不可靠,費用昂貴或完全沒有網路的位置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另外也有可能結束當今世界存在的網路封鎖。
旨在為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 星鏈計劃的宗旨是開發出「全球衛星互聯網系統」,並能運用在例如火星等環境上,在太陽系內部署通信基礎建設。
2018年2月22日,SpaceX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並將兩顆小型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軌道,星鏈計劃由此開啟。
2019年10月22日,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成功通過星鏈發送推特,並表示星鏈已能提供天基互聯網服務。Starlink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提供服務,到2021年將其服務范圍擴大到接近全球。屆時在地球上空的預定軌道部署由12000顆衛星組成的巨型衛星星座。
(1)星鏈計劃網路哪裡來擴展閱讀:
服務
一、全球寬頻互聯網
SpaceX旨在為地球上服務欠缺的地區提供帶寬互聯網連接,並為城市地區提供價格優惠的服務。 該公司表示,出售衛星互聯網服務所產生的現金流將是資助其火星計劃的必要條件。
2015年初,兩名太空企業家在同一周宣布了互聯網衛星投資。
除了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該項目(後來稱為Starlink)外,串列企業家理查·布蘭森宣布對OneWeb進行投資,OneWeb是一個類似的衛星網路計劃,擁有大約700顆計劃中的衛星,它們已經為其廣播頻譜購買了通信頻率許可證。
在先前的衛星對消費者太空冒險失敗之後,衛星行業顧問羅傑·魯施(Roger Rusch)在2015年表示:「從中成功開展業務的可能性很小。」馬斯克公開承認這種商業現實,並在2015年中期表示,在努力開發這種技術上復雜的太空通信系統的同時,他希望避免過度擴張公司,並表示正在對他們的發展速度進行衡量。
盡管如此,2017年2月泄露的內部文件表明,SpaceX預計到2025年其衛星星座的收入將超過300億美元,而其發射業務的收入預計將在同年達到50億美元。
2015年2月,金融分析師對已建立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車隊運營商提出質疑,他們打算如何應對SpaceX和OneWeb LEO通信衛星的競爭威脅。
十月份,SpaceX總裁格溫·肖特韋爾(Gwynne Shotwell)表示,盡管發展仍在繼續,但長期部署可運行衛星網路的商業案例仍處於早期階段。
2015年,法院文件顯示SpaceX與無線晶元製造商Broadcom進行了合作。 隨後有五名關鍵工程師離開,加入了SpaceX,導致Broadcom提起訴訟,指控「 SpaceX竊取了我們的最佳思維」。 3月,奧蘭治縣的一名法官拒絕了Broadcom的多重限制令請求。
隨著2019年運營星座中前60顆衛星的首次發射,SpaceX表示該星座需要420顆衛星才能實現對地球的小面積寬頻網路覆蓋,而第一個1,600顆中需要780顆才能提供中等覆蓋率。
二、火星計劃
從長遠來看,SpaceX打算開發和部署一個版本的衛星通信系統以供火星使用。
⑵ 中國星鏈計劃是什麼
簡單來說,中國版「星鏈」就類似於一個「超級wifi」,可以為全球各個角落提供高速互聯網通信服務。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依靠一顆顆衛星組成通信網路,達到預期的覆蓋范圍。早在2016年,我國已經在衛星通信系統方面開始全面布局。參與該計劃的是中國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團,二者分別啟動了「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總體來說,航天科工集團負責的「虹雲工程」與SpaceX公司的「星鏈」更為相似,主要側重寬頻網路的構建。而「鴻雁星座」更為側重窄帶通信,也是我國在太空網路通信探索領域的創新。在這兩大工程同步啟動的同時,我國還同步推出了衛星互聯網「行雲工程」。相對來說,這個「行雲工程」除了為地質部門、海上運輸部門及環境部門提供檢測服務之外,也是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因為一旦「行雲工程」投入使用,它可以充當覆蓋全球的天基物聯網,成為實現「萬物互聯」的支柱平台。
⑶ 什麼是星鏈計劃它的背後到底隱藏著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一天,如果我們抬頭看到滿天星星劃過夜空,我們不用感到驚訝,我可以告訴你的是,這不是神秘的UFO,那是特斯拉老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中的星鏈衛星。
星鏈計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將地面的基站空間化,在太空中組建一套網路,將所有衛星進行無縫連接,形成一套密集的數據鏈條網路,依靠龐大的衛星進行實時通信,效率比地面上的基站快近40倍。
馬斯克曾說過要在2027年前,將4.2萬顆小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將地球外圍打造全域的星鏈網路。4.2萬顆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目前地球所發射所有衛星數量的10倍!這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是重大的 科技 創新,還是對人類的威脅?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衛星就像人類在太空中的眼睛,4.2萬顆衛星,相當於將地球里里外外包住三層,那基本就是360度無死角,不停地監視著地球上每個人的活動。4.2萬個天眼再加上一個超級人工智慧大腦,這其實就是科幻小說中超級人工智慧生命體的雛形了。
大家不要覺得這個很危言聳聽,早在2008年,馬斯克就在一次演講中說過:「未來美國想要在軍事上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就要進行激進的 科技 創新。」那什麼叫激進的 科技 創新呢?馬斯克解釋:「在未來軍事 科技 中,人工智慧要比核彈的威力更具有殺傷力。」
美國是霸權主義國家,馬斯克的衛星可以通過簡單的改造,就能為美國軍方提供服務,對其他國家來說就是極大的威脅。回想前段時間,馬斯克宣布星鏈計劃將為烏克蘭提供最高級別的衛星網路通訊服務,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有將近10位俄軍的高級將領因此犧牲。這個星鏈計劃說是為民用服務,但事實上已經為他國提供軍事服務。從技術上說,AI人工智慧系統完全可以根據衛星傳輸過來的信息,自行分配下達任務,准確執行定點狙擊。
是不是說到這里,你和我一樣都出一身冷汗?這不是憑空想像的擔憂的,這些小衛星也給外太空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早在2021年12月,馬斯克的Space X星鏈衛星就曾兩次接近我國的空間站,我國為了保護空間站內的航天員的安全,曾兩次調整軌道進行緊急避險,才避免了兩顆衛星的相撞,這對我們的空間站安全和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來說,已經帶來了嚴重和威脅。
根據調查,表面看Space X星鏈計劃是由馬斯克創立的民間企業,但他實際的公司人員都來自於美國NASA航天局。而資金和訂單呢?基本都是來自於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巨頭們。所以說人家創業天才明面上都商業包裝,其背後到底是誰的用意,我想大家都應該明白。
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馬斯克的這些衛星,造價極其低廉,甚至低於火箭的發射成本,它的成本也僅為普通衛星的2%,甚至是更低。獵鷹火箭每一次都能攜帶60顆衛星上天,按照馬斯克現在一周就發射一次的速度,恐怕真的能在2027年就能把所有衛星送入近道軌道。據說近道軌道最多能容納5萬顆左右的衛星,到時地球近道軌道資源就基本給馬斯克佔領了。一旦這些廉價衛星發生故障,那麼就會成為太空垃圾,從而讓這片區域活動的衛星很難的存活。
總之,太空和 科技 一定是人類競爭的最高前沿,誰能占據了制高點,誰就占據了競爭的主動權。
最近,我國航天集團也官宣了一件大事,正式宣布也要發射上萬顆衛星,組成一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這個計劃叫做「星河計劃」。其目標就是大規模部署低軌道低成本的小型衛星。
太空衛星軌道是人類的共同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不是某個國家的私人後花園。當下一次再有小型衛星逼近我國空間站的時候,等待它的命運可能就是被當場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