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藝術的特徵
由以上網路藝術的表現方式,我們不難得獲得以下網路藝術的特徵:
1、多媒體的整合性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它不僅體現在傳播媒體的多元化,也反映在多門類新興藝術的整合。這種整合性將使電腦發展成一門新的藝術,即網路藝術。電腦、電視、電訊三者最終將融為一體。傳統藝術必將發生改變,以適應資訊時代的新規范,而這些新型的整合藝術,將使得網路藝術更加多姿多彩。
2、現實與虛擬化
電腦數字技術能夠創造出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逼真景象,「數碼影像」的逼真程度早已遠遠超越繪畫和攝影,幾乎以假亂真,這是人類運用藝術與科技手段來模擬現實又一次的超越。
「創造一個美麗新世界」,不再是個遙遠的夢想。未來人生將在此岸與彼岸間擺渡,在現實與虛擬中游離,透過網路藝術,所謂的「虛擬現實」,在本質上更接近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
3、共生性
網路藝術可使創作者利用多媒體間的優劣互補,而且在向受眾傳送藝術信息時也可因時因地而有多種選擇。不僅作品的創作者倚賴網路,受眾群也必須經由網路的聯系來完成,作品與觀眾成為不可分離的共生結構,如此的網路藝術特性,正迎面撲來,其發展迅速,它對傳統藝術的沖擊與整合勢將加速進行中。
4、開放與互動化
互動與開放這兩項元素,完全能展現後現代主義不重視理性的概念,以及突顯以讀者為主體的精神。在1967年法國文學家羅蘭(Roland Barthes)提出了「作者已死」的學說,認為當作品完成時,作者的影響力就不存在了,取代的是文本的本身那些結構與符號,以及讀者自身經驗所閱讀到的符號,因此作品因人而感受不同,於此閱讀的同時也正是寫作的同時,這種「作者已死」論,非常符合網路藝術中「非線性」集體創作的特質。作品因觀者的參與而改變,也變得更加完整。
5、游戲化的享樂世界
網路藝術存在高度的游戲性,作品充滿好玩、有趣,能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和關注。透過志同道合的社群,一時間會因為某個共同議題而聚集,會因為一次有趣的實驗而參與,藝術超越時空而進行,透過信息時代的視像藝術,將把人們帶入一個游戲於彼岸與此岸的自由世界。在這種信息世界的視像藝術更強調自娛娛人。人們通過種種新奇的消費性視聽器材尋求著自我創作,透過網路來達成自我實現的自我樂趣。如2005年2月才成立的YouTube網站,短短一年後,在2006年用戶群每月平均點閱率已經超過二十五億次,而這些用戶,也是積極的創造者,平均每天上傳六萬五千多支短片進入YouTube 的資料庫。
② 網路藝術的理解 急 急 急 !!
舞蹈藝術進入網路時代,網路舞蹈明星呼之欲出——從中國舞蹈風雲榜的啟動
脫離了舞台、音樂、燈光等等各種地域、時間的限制,網路舞蹈、舞蹈DV的推廣意味著舞蹈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在未來,人們也許更多地習慣於通過電腦看見舞蹈,一個舞蹈通過網路傳播,幾分鍾就可以看見,而且可以反復的欣賞,為我們直接地提供了方便。我們常說舞蹈是跨越時空的藝術,這是指它的藝術的內涵而言,當今隨著數字化對人類各行業的猛烈沖擊,傳統的舞蹈除了它本身的藝術內涵沒有改變,它的形式已經開始悄然被網路所取代,這也許意味著舞蹈在形式上也將成為跨越時空的藝術。
什麼樣的載體能承載舞蹈數字化發展?很快網路上短期內就出現了中國舞蹈網、舞蹈之家咖啡廳、舞動舞蹈論壇等網站。由於種種原因,網站形式單調,論壇參與人渺渺,尤其缺少舞者的參與和舞蹈欣賞者的互動,中國有八千萬的網民,而上網的舞者卻只有十幾萬,這與中國有著數千萬舞蹈愛好者的比例顯然嚴重失調,更別說站立在後面的數億欣賞舞蹈的大眾了。當今各種網站多如牛毛,而頂級的舞蹈娛樂網站卻「眾里尋她千網路,仍然不現燈火闌珊處」。
有空白的地方就有機遇,據說大地之舞網早就瞄準了這個廣闊的市場,已經緊張籌備許久,就等待著2007年4月下旬絢麗出爐了。
大地之舞網總經理李雪輝說這次推出的以「舞壇風雲、領秀中國」中國舞蹈風雲榜,就是想打造一個「視聽一體化」的舞蹈網路傳播平台,說白了也就是搞一個大型網路造星運動,擺脫傳統舞蹈的各種時空限制,讓專業的、非專業的的舞者自由大比拼,為大眾提供基於舞美視覺、音樂聽覺的互聯網全新立體娛樂享受。吸引商家贊助,吸引網民參與,提高網站知名度,讓民眾熟知舞蹈風雲榜、大地之舞網。大地之舞網將為舞蹈群體提供一個國內一流的舞蹈網路平台,利用網路多媒體技術和交互功能,形成網站、舞者、網民的互動交流,推動民族舞蹈的發展,推動網路舞蹈的普及,讓更多的人群成為舞蹈數字化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這個方向是鼓舞人心的,也是值得期盼的,若此,我們等待著,觀察著——經過這次造星運動後,舞蹈數字化——這個舞者交流的新方式,是否被這個時代的更多的舞者接受。
③ 評判網路藝術的八條標准
國際網路藝術評委會經過謹慎的研究,確定了評判網路藝術有八條標准:
1.技術運用:採用創新技術;
2.網路設計原理:如何採用超鏈、導航規則、框架結構與背景的運用法則等等;
3.結構:非線性存取方式;
4.公眾服務:是否為公眾提供了服務;
5.網路意識或自我反省: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知識和感覺,等等;
6.整合:各種元素的整合、小至聲音、圖片與文本的整合,大到頁面、程序與界面的整合,是否通過整合豐富了作品;
7.社群與身份:是否令人生出歸屬感,促進新社區的構成;
8.開放性:是否便於修改和增添新內容。
網路藝術(Net Art),廣義上是指一切與網路有關的藝術形式,即網路上的藝術。包括所有在網路上傳送的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數字化形式的藝術作品,因此該定義幾乎包括上網的傳統媒體的所有藝術形式。而狹義的網路藝術,一般是指藉助網路媒介創作和傳播的藝術,如網路文學、文藝博客、網路游戲、網路貼圖、網路音樂、網路波普、網路動畫、網路裝置、視頻表演、網路惡搞、網頁設計、網路虛擬基因遺傳、網路人工智慧生命、網路互動藝術、網路行為藝術等形式。當然,還有很多難以歸類的數字化的網路藝術。在一般情況下,網路藝術的製作者應具備計算機的基本常識,而且作品有一定技術含量,在網上要有傳播的可能,同時也要具備傳統藝術所具有的藝術觀念和形式,要表現作者獨特的社會體驗和生存體驗。
一般來說,正常的網路商務行為、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對話、論壇發言、網路灌水、網路跟帖等不是網路藝術,傳統的繪畫、雕塑、裝置、音樂、錄像、行為藝術等形式的作品數字化後放置在網上也不是網路藝術。現在對網路藝術進行准確的定義還為時過早,要為其發展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
網路藝術的產生:
網路藝術是數字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環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融合了數字處理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網路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徵。網路藝術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數字化的文字、圖形、聲音等信號在互聯網上傳播。網路藝術有可能終結過去僵化的線性的藝術思維,而建造出一個虛擬的、流動的、超文本的多媒體人文景觀。1995年,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中心」組織的國際電子藝術競賽中,將網路藝術單獨作為一個藝術門類。
網路藝術往往要依賴國家的經濟水平、技術條件和政治開放程度,並非是全世界所有人的福音。比如,朝鮮僅有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才可以訪問互聯網,為數極少的公共網吧一般僅供外國遊客使用,遊客到該國參觀被禁止帶手機和長焦鏡頭照相機,古巴則長期禁止私人電腦接入國際互聯網。在軍政府控制下的緬甸,網吧的電腦具有五分鍾自動抓屏功能以監視上網者。東歐和中東的一些國家,受意識形態和宗教因素的限制還沒有接入國際互聯網。因此,可以看到現在的朝鮮等國還到處是類似中國文革時期繪制的戶外宣傳畫,基本看不到現在很常見的電腦噴繪形式,這些國家的藝術還沒有進入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語境。
當然,技術永遠都是發展的,技術的水平也是相對的,因此不能迷信技術。中國最初的網路藝術作品多是由計算機專家或軟體愛好者製作的,由於技術所帶來的樂趣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製作者沉溺於新技術所製造的種種虛擬效果。正如油畫布上的畫作未必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因此用Photoshop軟體一些如濾鏡功能簡單處理後的圖片也未必當然地成為數碼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必須要具有一定形式和內容,同時要具有一定的藝術趣味和社會意義,才可以稱為作品,即便是經過復雜計算的如人民幣那樣復雜的裝飾紋樣現在看來也未必是藝術作品。反而,不少低技術處理的互動貼圖、惡搞圖片、Flash等形式的「作品」,反而帶給網民莫大的藝術享受。
因此,網路藝術家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等學科的知識,但未必是專門性的技術人才。比如,以Flash為代表的早期網路藝術,作品多是簡單的搞笑故事,如《洗腳城》,《武松打虎》,以及「佐羅」「小破孩」「小小」系列作品,這些低技術含量的作品並沒有影響其網路人氣。再如,北京奧運會的焰火設計者蔡國強,他未必懂計算機控制技術下的精確點火,但作品設計的版權卻一定是以蔡國強為主的。2002年,有人說成都最熟悉PS軟體的人是某大學文印店的一個不到20歲的女性打字員,只要能想像出的藝術效果她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模擬出來。但遺憾的是,她還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藝術家。現在網路上流行爆笑版的互動貼圖,如徵婚啟事、非主流談戀愛、薩達姆打工等。互聯網平台可使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參與,按照故事發展的N種可能並結合社會上一些完全不相乾的熱點事件加上文字說明合作完成作品,多採用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的手法,有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快樂。沒有人關心故事的結果是什麼,也沒有人會關心這些作品的邏輯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被完成,更不關心在技術方面有沒有重大突破,而是強調網路平台的娛樂性,即要讓所有參與者和觀看者愉快。
自從國際互聯網誕生以來,已經很難考證網路藝術始於何時。自網路藝術誕生以來,藝術就有了現實和虛擬之分了,而計算機技術所模擬的虛擬影像甚至比傳統影視作品更為逼真。網路藝術的創作者、參與者與消費者往往是重合的,網路藝術的互動和可復制性將沖擊傳統藝術創作的著作權與原創性,也將沖擊了傳統藝術作品在特定時空的展出方式以及收藏模式。另外,網路藝術也部分實現了「技術」和「藝術」的分離,以設計為例,不少沒有扎實繪畫功底的人也可以完全按照設計的技術流程加上一定的藝術觀念,創作出相當不錯的作品來。
④ 什麼叫網路行為藝術,具體指的是什麼
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物構成的藝術。 網路行為藝術就是利用互聯網,用各種網路技術在網路論壇、博客、空間上發表觀點、情緒,反映網路生存、網路娛樂、網路學習、網路交際和網路商務的「網言網語」,是網民在個人慾望驅使下所產生的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397826可以參考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