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簡稱網路安全技術,指致力於解決諸如如何有效進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術,網路結構安全分析技術,系統安全分析技術,管理安全分析技術,及其它的安全服務和安全機制策略。x0dx0a技術分類x0dx0a虛擬網技術x0dx0a虛擬網技術主要基於近年發展的區域網交換技術(ATM和乙太網交換)。交換技術將傳統的基於廣播的區域網技術發展為面向連接的技術。因此,網管系統有能力限制區域網通訊的范圍而無需通過開銷很大的路由器。x0dx0a防火牆技術x0dx0a網路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用來加強網路之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它對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來實施檢查,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被允許,並監視網路運行狀態.x0dx0a防火牆產品主要有堡壘主機,包過濾路由器,應用層網關(代理伺服器)以及電路層網關,屏蔽主機防火牆,雙宿主機等類型.x0dx0a病毒防護技術x0dx0a病毒歷來是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網路的廣泛互聯,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速度大大加快。x0dx0a將病毒的途徑分為:x0dx0a(1)通過FTP,電子郵件傳播。x0dx0a(2)通過軟盤、光碟、磁帶傳播。x0dx0a(3)通過Web游覽傳播,主要是惡意的Java控制項網站。x0dx0a(4)通過群件系統傳播。x0dx0a病毒防護的主要技術如下:x0dx0a(1)阻止病毒的傳播。x0dx0a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SMTP伺服器、網路伺服器、群件伺服器上安裝病毒過濾軟體。在桌面PC安裝病毒監控軟體。x0dx0a(2)檢查和清除病毒。x0dx0a使用防病毒軟體檢查和清除病毒。x0dx0a(3)病毒資料庫的升級。x0dx0a病毒資料庫應不斷更新,並下發到桌面系統。x0dx0a(4)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及PC上安裝Java及ActiveX控制掃描軟體,禁止未經許可的控制項下載和安裝。x0dx0a入侵檢測技術x0dx0a利用防火牆技術,經過仔細的配置,通常能夠在內外網之間提供安全的網路保護,降低了網路安全風險。但是,僅僅使用防火牆、網路安全還遠遠不夠:x0dx0a(1)入侵者可尋找防火牆背後可能敞開的後門。x0dx0a(2)入侵者可能就在防火牆內。x0dx0a(3)由於性能的限制,防火牆通常不能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能力。x0dx0a入侵檢測系統是近年出現的新型網路安全技術,目的是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及採取相應的防護手段,如記錄證據用於跟蹤和恢復、斷開網路連接等。x0dx0a實時入侵檢測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它能夠對付來自內部網路的攻擊,其次它能夠縮短hacker入侵的時間。x0dx0a入侵檢測系統可分為兩類:基於主機和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x0dx0a安全掃描技術x0dx0a網路安全技術中,另一類重要技術為安全掃描技術。安全掃描技術與防火牆、安全監控系統互相配合能夠提供很高安全性的網路。x0dx0a安全掃描工具通常也分為基於伺服器和基於網路的掃描器。x0dx0a認證和數字簽名技術x0dx0a認證技術主要解決網路通訊過程中通訊雙方的身份認可,數字簽名作為身份認證技術中的一種具體技術,同時數字簽名還可用於通信過程中的不可抵賴要求的實現。x0dx0aVPN技術x0dx0a1、企業對VPN技術的需求x0dx0a企業總部和各分支機構之間採用internet網路進行連接,由於internet是公用網路,因此,必須保證其安全性。我們將利用公共網路實現的私用網路稱為虛擬私用網(VPN)。x0dx0a2、數字簽名x0dx0a數字簽名作為驗證發送者身份和消息完整性的根據。公共密鑰系統(如RSA)基於私有/公共密鑰對,作為驗證發送者身份和消息完整性的根據。CA使用私有密鑰計算其數字簽名,利用CA提供的公共密鑰,任何人均可驗證簽名的真實性。偽造數字簽名從計算能力上是不可行的。x0dx0a3、IPSECx0dx0aIPSec作為在IPv4及IPv6上的加密通訊框架,已為大多數廠商所支持,預計在1998年將確定為IETF標准,是VPN實現的Internet標准。x0dx0aIPSec主要提供IP網路層上的加密通訊能力。該標准為每個IP包增加了新的包頭格式,AuthenticationHeader(AH)及encapsualtingsecuritypayload(ESP)。IPsec使用ISAKMP/Oakley及SKIP進行密鑰交換、管理及加密通訊協商(SecurityAssociation)。
Ⅱ 網路技術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網路技術
network techniques
研究網路一般規律和計算方法的技術。又稱統籌法。網路技術是用網路圖的形式把一項任務的有關活動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並通過分析和計算求得最優化效果的技術。是一種編制工程速度計劃,並對計劃實行科學管理的有效方法。網路技術的基礎是網路圖,基本方法是先編制網路圖,再利用網路圖優化工程計劃。
網路圖是由工序(箭)、節點(圓圈)、線路、時間參數和時間坐標四大部分構成的。工序指工程中的備料等工藝程序;節點是一種表示工程開始、結束或工序分界的符號,通常用圓圈內標上數碼編號表示,如①②等;線路是按順序或邏輯關系連結起來的工序所組織的道路,通常用雙實線或粗實線表示;時間參數分工序工時和節點參數兩種,前者指該工序從開工到完工所耗時間,一般用數目字標注在工序下方;節點參數包括節點、節早和節遲,節早指最早能夠開工時間。節遲指最遲必須開工時間;時間坐標分累積日期坐標和日歷日期坐標,一般置於網路圖的上方或下方。
編制網路圖的步驟:①分解工程。②列出工序清單。③畫出草圖。④計算網路時間並標上草圖。⑤找出關鍵線路(消耗時間最長、決定工程總工期的線路)、算出總工期。⑥調整布局配置時間坐標。
調整和優化網路計劃的根本途徑可以歸納為:向關鍵線路要時間,向非關鍵線路要資源。
Ⅲ 寬頻網路的技術基礎包括哪些
(一)數字通信技術
數字通信即傳輸數字信號的通信,是通過信源發出的模擬信號經過數字終端的信源編碼成為數字信號,終端發出的數字信號經過信道編碼變成適合與信道傳輸的數字信號,然後由數據機把信號調制到系統所使用的數字信道上,經過相反的變換最終傳送到信宿。數字通信以其抗干擾能力強,便於存儲,處理和交換等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網中的最主要的通信技術基礎,廣泛應用於現代通信網的各種通信系統。
(二)程式控制交換技術
程式控制交換技術是指人們用專門的計算機根據需要把預先編好的程序存入計算機後完成通信中的各種交換。以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發展起來的數字交換機處理速度快,體積小,容量大,靈活性強,服務功能多,便於改變交換機功能,便於建設智能網,向用戶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電話服務,還能實現傳真,數據,圖像通信等交換,它由程序控制,是由時分復用網路進行物理上電路交換的一種電話接續交換設備。常見結構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或兩者結合。技術指標有很多,主要為BHCA/呼損接通率,無故障間隔時間等。
(三)信息傳輸技術(計算機傳輸)
主要是指一台計算機向遠程的另一台計算機或傳真機發送傳真、一台計算機接收遠程計算機或傳真機發送的傳真、兩台計算機之間屏幕對話及兩台計算機之間實現文件傳輸,即EDI(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e)技術。
(四)通信網路技術
通信網是一種由通信端點、節(結)點和傳輸鏈路相互有機地連接起來,以實現在兩個或更多的規定通信端點之間提供連接或非連接傳輸的通信體系。通信網按功能與用途不同,一般可分為物理網、業務網和支撐管理網等三種。
(五)數據通信與數據網
數據通信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通信方式。要在兩地間傳輸信息必須有傳輸信道,根據傳輸媒體的不同,以有線與無線區分,但它們都是通過傳輸信道將數據終端與計算機聯結起來,從而使不同地點的數據終端實現軟、硬體和信息資源的共享。
(六)寬頻 IP 技術
IP over ATM的基本原理是將IP數據包在ATM層全部封裝為ATM信元,以ATM信元形式在信道中傳輸。當網路中的交換機接收到一個IP數據包時,它首先根據IP數據包的IP地址通過某種機制進行路由地址處理,按路由轉發。隨後,按已計算的路由在ATM網上建立虛電路(VC),以後的IP數據包將在此虛電路VC上以直通(Cut-Through)方式傳輸,從而有效地解決IP路由器的瓶頸問題,並將IP包的轉發速度提高到交換速度。
(七)接入網與接入技術
接入網可由三個介面界定,即網路側經由SNI與業務節點相連,用戶側由UNI與用戶相連,管理方面則經Q3介面與電信管理網(TMN)相連。傳統乙太網技術不屬於接入網范疇,而屬於用戶駐地網(CPN)領域。基於乙太網技術的寬頻接入網由局側設備和用戶側設備組成。局側位於小區內,用戶側位於居民樓內。這種技術有強大的網管功能,而且和傳統乙太網兼容,成本更低。
Ⅳ 信息網路技術在軍事上有哪些應用
說到網路,我們很容易想到INTEERNET,即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出現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溝通方式,世界突然間變小了,不管在地球什麼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時了解。網路以其互聯、互通、共享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
信息網路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形成的技術。信息網路是由計算機網路和網路專用軟體組成的。在整個信息網路系統中,計算機網路是硬體基礎,是計算機軟體及網路軟體得以發揮作用的平台,而網路軟體則是計算機發揮作用的工具。
一、網路硬體技術
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電腦,通過通信線路和設備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軟體,按照網路協議進行信息傳輸、實施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網路技術可分為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兩大類,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硬體技術。
信息網路設備是構成網路的基本單元。一般包括信息處理設備、信息交換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信息傳輸設備等幾大類型。
信息處理設備是信息網路的「大腦」。在網路中,信息處理設備主要是指伺服器和工作站。伺服器是網路的控制中心,一般由小型電腦或巨型電腦擔當這一角色。
伺服器的作用是運行網路操作系統,存儲和管理網路中的共用資源,監控和管理網路中的工作站(計算機用戶的個人電腦)。伺服器就像人類的大腦,負責著各個信息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正是由於伺服器在信息網路中起著類似人類大腦的核心作用,自然成為未來網路作戰中黑客的攻擊目標,敵對雙方的黑客將通過各種手段入侵對方的伺服器,達到控制對方作戰網路系統或者擾亂對方作戰部署的目的。
信息交換設備則是信息網路中各種信息的「中轉站」。常見的信息交換設備包括:網卡、數據機、中繼器、集線器、網橋、路由器等。由於信息交換設備的出現,世界各地的計算機才有機會彼此取得聯系,才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網路世界。
信息傳輸設備是信息網路的「血管」。它是網路信號通過的通道,實質上就是一種傳輸介質,包括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
有線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用有線介質傳輸網路信號的優點的是,傳輸速度快、不易受干擾,因為信號完全在封閉的線路中傳輸,敵人在空中的電磁信號難以對其產生干擾,也不容易被敵人截獲,因而隱蔽性比較好。缺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由於戰場環境一般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往往在崇山峻嶺或者空中或者海上進行,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有那麼多錢和精力在各個角落鋪上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傳輸設備,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無線介質包括微波、紅外線和激光。用無線介質傳輸信號的優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少,再偏僻的地理環境,微波、紅外線和激光也能快速傳播。正因為如此,在未來的戰場上各個武器裝備的信號傳輸,大部分是通過無線方式傳輸的。缺點是傳輸距離短,容易被空中的其他電磁信號干擾,在戰場上的無線信號很容易被敵方截獲。正因為如此,電子戰、信息戰將在未來戰爭中成為主角。
網路協議是信息網路的「交通規則」。如果把信息網路比作交通網路的話,信息傳輸設備就是一條條公路,在信息網路中傳輸的信號就好像一輛輛汽車,試想,如果沒有交通法規的話,我們人類的交通系統肯定會陷入癱瘓,同樣,有成萬上億條信息通過的信息網路,如果不制定相應的通信法規,整個信息網路也會變得擁堵不堪。網路協議就是信息網路的通信法規,有了網路協議,才使我們的網路變得有序高效。我們最熟悉的網路通信協議是TCP/IP協議。
未來的戰場將是數字化的戰場,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導致作戰信息也將以數字的形式進行傳輸,而且未來的戰場作戰信息更加紛繁復雜,浩如煙雲,為了保證來自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的信息能夠有序高效的上傳到作戰指揮中心。在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中,也要建立自己的網路協議。
二、網路軟體技術
網路軟體是在計算機網路上運行和使用的軟體。選擇和使用適當的網路軟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獲取、傳輸、處理我們需要的信息。Internet上常用的網路軟體有網路搜索軟體,如Goole搜索引擎和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還有電子郵件、新聞組和BBS、網頁製作技術等。
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也靠各種網路軟體來保證網路快速有效的工作。現在已經應用到戰爭中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得益於各種網路軟體的支撐,能自動收集情報並進行整理,還能夠依據情報制定準確的決策供指揮官參考。
來自戰場的情報信息,源源不斷地發送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情報處理系統,把眾多情報進行合理分類、儲存,根據情報信息的類型和重要程度,將情報上報指揮中心,或通報相關部隊,或直接輸入到作戰武器系統,還能根據掌握的戰場情況,及時提出多種應對方案,供決策者參考。指揮員決定使用哪一種方案之後,指揮自動化系統會迅速、准確、可靠、保密地制定作戰文書,並向有關部隊、人員或武器下達作戰命令。能夠自動監控各個作戰單位對上級命令的執行情況,把戰場情況實時呈現給指揮員,並能夠對突發事件做出迅速反應。
三、信息網路系統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建立了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簡稱SAGE系統),該系統是經通信線路,將遠距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匯集到一台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先河。這種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好幾台計算機相互連接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1969年,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國家重要的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下令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計算機網路進行研究,導致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阿帕網(AR-PANET)的建立。這種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WEB),用一個網路將分布在各地的指揮控制系統連接起來。阿帕網的建立,使得多位計算機用戶同時分享一個電腦提供的信息成為現實。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計算機網路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此階段,區域網得到迅速發展,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開始向產品化和標准化方向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得到快速擴展,互聯網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計算機網路連為一體,從而發展成為影響十分巨大的全球性國際互聯網。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網路化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倍增器。計算機網路朝著高速、寬頻、智能、多媒體及移動網路的趨勢發展。
計算機網路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也使整個戰場融為了一體,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力量能夠通過網路共享戰場信息,從而使得一體化的聯合作戰成為可能。
Ⅳ 網路技術在信息技術中的作用有哪些
網路技術在信息技術中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比如網路技術可以為信息技術提供技術,而且提供傳送方式,信息技術在網路技術中只是一個小部分,現階段的網路技術是非常發達的,它可以完全的涵蓋了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網路技術中
Ⅵ 互聯網技術包括哪些技術,詳細介紹每項技術的特點
互聯網技術是指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建立的一種信息技術[1]。互聯網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的廣域網使不同的設備相互連接,加快信息的傳輸速度和拓寬信息的獲取渠道,促進各種不同的軟體應用的開發,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
中文名
互聯網技術
外文名
Internet Technology
定義
在計算機技術上建立的信息技術
簡稱
IT
組成
硬體、軟體、應用
互聯網技術有3種含義,分別指硬體、軟體和應用。
第一層是硬體,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路通信設備;
第二層是指軟體,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
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
有些人理解的互聯網技術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互聯網技術是指什麼呢?在那篇文章裡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
Ⅶ TD-LTE和LTE有什麼區別
一、含義不同
TD-LTE,即 Time Division Long TermEvolution(分時長期演進),由3GPP組織涵蓋的全球各大企業及運營商共同制定,LTE標准中的FDD和TDD兩個模式實質上是相同的,兩個模式間只存在較小的差異,相似度達90%。
LTE基於舊有的GSM/EDGE和UMTS/HSPA網路技術,是GSM/UMTS標準的升級, LTE的當前目標是藉助新技術和調制方法提升無線網路的數據傳輸能力和數據傳輸速度,如新的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這些技術大多於2000年前後提出。
二、著眼目標不同
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TD-LTE需要系統在提高峰值數據速率、小區邊緣速率、頻譜利用率,並著眼於降低運營和建網成本方面進行進一步改進,為使用戶能夠獲得「Always Online」的體驗,需要降低控制和用戶平面的時延。
LTE的遠期目標是簡化和重新設計網路體系結構,使其成為IP化網路,這樣不會出現3G網路存在的在轉換中的所產生的不良因素。因為LTE的介面與2G和3G網路互不兼容,所以LTE需同原有網路分頻段運營。
三、兩者特點不同
(一)TD-LTE作為通信產業變革期的重要機遇,主要包含三大特點:
1.包含大量中國的專利,由中國主導,同時得到了廣泛國際支持,成為了國際標准;
2.上網速度快,能夠達到TD-SCDMA技術的幾十倍,使無處不在的高速上網成為可能;
3.產業發展速度快,與其他國際移動寬頻技術基本實現了同步發展,代表著當今世界移動通信產業的最先進水平。
(二)LTE中的很多標准接手於3G UMTS的更新並最後成為4G移動通信技術。其中簡化網路結構成為其中的工作重點。需要將原有的UMTS下電路交換+分組交換結合網路簡化為全IP扁平化基礎網路架構。
Ⅷ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感測技術,包括光感、聲感等。
無線網路技術,基於紅外的、基於無線電磁波的等無線網路技術。
無線網路數據包在有線網路的傳輸技術,一般是需要進行二次封裝的,才能將無線網路數據包在有線網路中進行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