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指標從不同的方面來度量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1、速率
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bit)是計算機中的數據量的單位,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單位。英文字bit來源binarydigit(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1或0。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鏈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也稱為數據率(datarate)或者比特率(bitrate)。速率的單位是b/s(比特每秒)或者bit/s,也可以寫為bps,即bitpersecond。當數據率較高時,可以使用kb/s(k=10^3=千)、Mb/s(M=10^6=兆)、Gb/s(G=10^9=吉)或者Tb/s(T=10^12=太)。現在一般常用更簡單並不是很嚴格的記法來描述網路的速率,如100M乙太網,而省略了b/s,意思為數據率為100Mb/s的乙太網。這里的數據率通常指額定速率。
2、帶寬
帶寬本上包含兩種含義:
(1)帶寬本來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例如,在傳統的通信線路上傳送的電話信號的標准帶寬是3.1kHz(從300Hz到3.1kHz,即聲音的主要成分的頻率范圍)。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赫茲。在以前的通信的主幹線路傳送的是模擬信號(即連續變化的信號)。因此,表示通信線路允許通過的信號頻帶范圍即為線路的帶寬。
(2)在計算機網路中,貸款用來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量「。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比特每秒「,即為b/s。子這種單位的前面也通常加上千(k)、兆(M)、吉(G)、太(T)這樣的倍數。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進場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顯然,吞吐量受到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對於一個100Mb/s的乙太網,其額定速率為100Mb/s,那麼這個數值也是該乙太網的吞吐量的絕對上限值。因此,對100Mb/s的乙太網,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只有70Mb/s。
4、時延
時延指數據(一個報文或者分組)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也可以稱為延遲或者遲延。
網路中的時延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時間。發送時延也可以稱為傳輸時延。發送的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成正比,與發送數率成反比。
(2)傳播時延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數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低一些,在銅線電纜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3×10^5km/s,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0×10^5km/s。
(3)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處理,分析分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查到適當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延時。排隊延時通常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盡力的總延時就是
總延時=發送延時+傳播延時+處理延時+排隊延時
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數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荷載信息的電磁波在通信線路上的傳播速率與數據的發送速率並無關系。提高的數據的發送速率只是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
把以上兩個網路性能的兩個度量,傳播時延和帶寬相乘,就等到另外一個度量:傳播時延帶寬積,即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例如,傳播時延為20ms,帶寬為10Mb/s,則時延帶寬積=20×10×10^3/1000=2×10^5bit。這就表示,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則在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達到終點時,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20萬個比特,而這20萬個bit都在鏈路上向前移動。
6、往返時間RTT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對於上面提到的例子,往返時間RTT就是40ms,而往返時間和帶寬的乘積是4×10^5(bit)。
顯然,往返時間與所發送的分組長度有關。發送很長的數據塊的往返時間,應當比發送很短的數據塊往返時間要多些。
往返時間帶寬積的意義就是當發送方連續發送數據時,即能夠及時收到對方的確認,但已經將許多比特發送到鏈路上了。對於上述例子,假定數據的接收方及時發現了差錯,並告知發送發,使發送方立即停止發送,但也已經發送了40萬個比特了。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這是因為,根據排隊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如果D0表示網路空閑時的時延,D表示當前網路時延,可以用簡單公式(D=D0/(1-U)來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間的關系。U數值在0和1之間。當網路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時,網路的時延就趨近於無窮大。
㈡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參數及指標主要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主要包括:
速率:b/s(bps)。如100M乙太網,實際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帶寬: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速率。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其絕對上限值等於帶寬。
時延(delay或latency):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的時間。也稱延遲。
發送時延: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也成傳輸時延。
發送時延 = 數據幀長度(b) / 信道帶寬(b/s)
傳播時延:電磁波在信道中傳輸一定距離所需劃分的時間。
傳播時間 = 信道長度(m) / 傳輸速率(m/s)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處理收到的分組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分組在輸入隊列中等待處理的時間加上其在輸出隊列中等待轉發的時間。
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提高的是發送速率而不是傳播速率。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 * 帶寬。表示鏈路的容量。
5.往返時間RTT: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發收到接收方的確認為止,所花費的時間。 6.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而信道或網路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當前時延=空閑時時延/(1-利用率)
㈢ 網路性能參數有哪些怎麼解釋具體的信息
網路性能可以這樣定義:網路性能是對一系列對於運營商有意義的,並可用於系統設計、配置、操作和維護的參數進行測量所得到的結果。可見,網路性能是與終端性能以及用戶的操作無關的,是網路本身特性的體現,可以由一系列的性能參數來測量和描述。
對網路性能的評價與度量,常用如下參數:
1、 IP 包傳輸延遲(Packet Transfer Delay,IPTD)
2、 IP 包時延變化(IP Packet Delay Variation,IPDV),也叫抖動
3、 IP 包誤差率(IP Packet Error Rate,IPER)
4、 IP 包丟失率(IP Packet Lass Rate,IPLR)
5、 虛假IP 包率(Spurious IP Packet Rate,SIP)
6、 流量參數(Flow related parameters)
7、 業務可用性(IP Service Availability) IP網路性能參數與指標要求: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JB200105008.htm
㈣ 網路性能管理中性能指標主要有哪些並簡述這些性能指標的主要含義
1、可用性。指網路系統、元素或應用時間對用戶可利用的時間的百分比。 2、響應時間。指從用戶輸入請求到系統在終端上返回計算結果的時間間隔。 3、正確性。指網路傳輸的正確性。 4、吞吐率。是面向效率的指標。 5、利用率。指網路資源利用的百分率。
㈤ 網路性能指標有哪些
響應時間,網路延遲,延遲變化,吞吐量,鏈路利用率,資源利用率,丟包率,可用性和可靠性等
㈥ 網路性能管理的指標有哪些
1.故障管理:檢查、隔離、更改網路上出現的問題,並且修復出現的網路問題; 2.性能管理:收集統計信息,確定各方面性能和日誌,在更改和維護系統服務; 3.配置管理:從網路中收集必要的信息、並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對設備進行相對配置,通過配置,實現對網路設備配置的集中管理; 4.計費管理:計算網路上各種資源的利用情況(如設備器材的成本,網路的利用率),設置算數的度量、確定開銷多少、向網路使用用戶收費; 5.安全管理:採用多種防護手段降低侵擾和破壞的幾率,快速恢復被破壞的數據和網路,快速檢測不法入侵與使用,以各種方式降低損失。 故障管理可以通過連通性測試程序(ping)、路由跟蹤程序(traceroute)和MIB變數瀏覽器這些網管工具獲取。 性能管理可以通過traceroute,arp,GUI集成監控工具獲取。 配置管理可以通過各種操作系統,管理軟體中獲取。 計費管理可以通過各種計費設置軟體,硬體中獲取。 安全管理可以通過360安全衛士,NOD32等殺毒防毒軟體中獲取。 參考資料: http://www.fsstu.com
㈦ 計算機網路主要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1、速率
2、帶寬
3、吞吐量
4、時延
5、時延帶寬積
6、往返時間RTT
7、利用率
㈧ 評價一個網路性能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板載/獨立網卡(百兆,千兆),路由器,百兆/千兆交換機,網線的選擇(種類,使用長度:理論上是路由器/交換機到電腦的網線越短速度越快,超過200米幾乎沒網路信號或經常斷網),寬頻接入種類(ADSL,光纖)等,視具體的需求而定。總不會是一台個人電腦上網就去拉一條光纖來用吧。
㈨ 網路設備的性能指標都有哪些有哪些工具可以測試網路設備的性能
常用的網路性能評價指標如下。 1.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單位時間內傳送通過網路的給定點的平均比特數,單位為b/S(比特/秒)。因為數據分組可能出錯,所以,當測試吞吐量時,一般只包括無差錯數據分組的比特數。對整個或局部穩態網路來說,其輸入和輸出速率是相等的。因此,吞吐量則為進入或離開一段網路時每秒鍾的平均比特數。 2.包延遲(Latency) 包延遲是指數據分組的最後一位從到達網路的工作站到通過網路送至目的工作站所用的時間。無論是網路延遲還是由用戶/工作站鏈路所引起的延遲,都可能超過用戶-用戶的響應時間。根據吞吐量,可測出網路在每秒鍾處理的比特數或數據分組數的平均值。很多網路用延遲-吞吐量的關系曲線來描述網路性能。由於現在網路的復雜應用,許多應用(如音頻、視頻等)對延遲非常敏感。 3.丟包率(Frame Lost Rate) 丟包率是指在正常穩定網路狀態下,應該被轉發由於缺少資源而沒有被轉發的數據包所佔的百分比。丟包率的大小,顯示出網路的穩定性及可靠性程度。 4.背對背(Back-to-back) 背對背是用於表示網路設備緩沖數據包能力的一個指標。網路上經常有一些應用(如 NFS、備份、路由更新等)會產生大量的突發數據包,而且這樣的數據包丟失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數據包,強大緩沖能力可以減小這種突發對網路造成的影響。
㈩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首先要說樓主一定要對提的問題負責啊。你所說的常用指標,完全讓我們答題者摸不著頭腦啊。有木有。請問你說的是什麼的指標呢看
那麼我仔細回憶了下,計算機網路中提到過指標的也就是性能指標了。(好吧,我也太天才了。)
包括以下幾個指標。
1,。速率
2 。帶寬
3 。吞吐量
4 。時延
5 。時延帶寬積
6 。往返時間
7 。利用率
具體請參考,計算機網路(謝希仁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