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初期被稱為什麼

計算機網路初期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6 02:27:39

A. 計算機網路發展劃分為幾個時代分別叫什麼

計算機網路發展劃分為三段,分別是。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局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三、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B. 計算機網路分為幾個階段,代表產物是什麼

1、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2、計算機-計算機網路;

3、體系結構標准化網路;

4、Internet時代。

計算機網路從產生到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

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

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

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1980年2月,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區域網絡標准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區域網絡標准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認可。

作為區域網絡的國際標准,它標志著區域網協議及其標准化的確定,為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2)計算機網路初期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想讓兩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它們採用相同的信息交換規則。我們把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為了減少網路協議設計的復雜性,網路設計者並不是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是採用把通信問題劃分為許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的方法。

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編碼和測試都比較容易。分層模型(是一種用於開發網路協議的設計方法。本質上,分層模型描述了把通信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稱為層次)的方法,每個小問題對應於一層。

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

這里所說的同步不是狹義的(即同頻或同頻同相)而是廣義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如發送一個應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這些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也可簡稱為協議。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協議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使用便於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種是使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

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分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① 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介面(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務。由於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因而可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更小一些的問題。這樣,整個問題的復雜程度就下降了。

②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例如由於技術的變化),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都可以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的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因為每一層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都已有了精確的說明。

分層時應注意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若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但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我們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換種說法,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路及其構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種硬體或軟體完成的,則是一個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實現的問題。

體系結構的英文名詞architecture的原意是建築學或建築的設計和風格。但是它和一個具體的建築物的概念很不相同。我們也不能把一個具體的計算機網路說成是一個抽象的網路體系結構。總之,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C.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計算機被稱為什麼計算機系統有哪兩大部分組成

計算機(全稱: 電子計算機)
中文:計算機。漢語拼音:jì suàn jī
英文:computer、calculation machine、PC(個人計算機)、laptop(筆記本電腦)、Workstation(工作站)、Server(伺服器)、Mainframe(大型機)、Supercomputer(超級計算機)
法文:Ordinateur
早期稱作微機,初期在香港商人之間被稱為電腦 ,後引入國內,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名字。
計算機由硬體和軟體所組成,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附加資料:
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 CPU )、存儲器、外部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設備)及匯流排等,即硬體。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部分。系統軟體是負責對整個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調度、監視和服務。應用軟體是指各個不同領域的用戶為各自的需要而開發的各種應用程序。計算機軟體系統包括:
①操作系統 :系統軟體的核心,它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各種軟、硬資源的管理、控制和監視。
②資料庫管理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全部文件、資料和數據的管理和共享。
③編譯系統:負責把用戶用高級語言所編寫的源程序編譯成機器所能理解和執行的機器語言。
④網路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的網路資源進行組織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間能進行相互的資源共享和通信。
⑤標准程序庫:按標准格式所編寫的一些程序的集合,這些標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數、線性方程組、常微分方程、數值積分等計算程序。
⑥服務性程序:也稱實用程序。為增強計算機系統的服務功能而提供的各種程序 ,包括對用戶程序的裝置、連接、編輯、查錯、糾錯、診斷等功能。為了使計算機能算得快和准、記得多和牢,數十年來,對提高單機中的中央處理器的處理速度和精度,對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許多改進,如:增加運算器的基本字長和提高運算器的精度;增加新的數據類型,或對數據進行自定義,使數據帶有標志符,用以區別指令和數,及說明數據類型;在 CPU 內增設通用寄存器、採用變址寄存器、增加間接定址功能和增設高速緩沖存儲器和採用堆棧技術;採用存儲器交叉存取技術及虛擬存儲器技術;採用指令流水線和運算流水線;採用多個功能部件和增設協處理器等。

D. 電腦問題之 60年代初,由多重線路控制器參與組成的網路,被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早期的計算機是為批處理信息而設計的,所以當計算機在與遠程終端相連時,必須在計算機上增加一個介面才行。顯然,這個介面應當對計算機原來的硬體和軟體系統的影響盡可能的小些,這樣,就出現了所謂的「線路控制器」(Line Controller)。由於在通信線路上是串列傳輸,而在計算機內採用的是並行傳輸,因此線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進行串列和並行傳輸的轉換以及執行簡單的差錯控制。隨著遠程終端數量的增多,為避免一台計算機使用多個線路控制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現了多重線路控制器(Multiline Controller)。多重線路控制器可使計算機與多個遠程終端相連接。這種最簡單的聯機系統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E. 計算機網路的由來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用於軍事目的的通信網路。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經過獨斷發展,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最終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將之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中國互聯網路的發展
第一個階段:與INTERNET電子郵件的連通
第二個階段:與INTERNET實現全功能的TCP/IP連接
1994年4月
中國科技網
(科技)
1995年5月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商業)
1995年11月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教育)
1995年11月
中國金橋信息網
(商業)
計算機網路目前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網路技術的不斷更新,進一步擴大了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計算機網路具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應用。
(1)資源共享
利用網路將共用信息在網上發布,實現信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2)信息傳輸
將信息利用互聯網傳輸,實現低成本、快捷、高效,無時空間限制的傳輸方式。
(3)遠程登錄
遠程登錄是指允許一個地點的用戶與另一個地點的計算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進行交互對話。
(4)傳送電子郵件
計算機網路可以作為通信媒介,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把電子郵件(E-mail)發送到世界各地,這些郵件中可以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
(5)電子數據交換
電子數據交換(EDI)是計算機網路在商業中的一種重要的應用形式。它以共同認可的數據格式,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代替了傳統的貿易單據,從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提高了效率。
(6)聯機會議
利用計算機網路,人們可以通過個人計算機參加會議討論。聯機會議除了可以使用文字外,還可以傳送聲音和圖像。
國際互聯網的新功能是層出不窮的,但一般來說,各種新功能的開發都是基於以上的幾個主要功能衍生、發展而來的。總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它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F. 世界上最早計算機網路名稱是什麼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下面有兩條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
1.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2.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

G.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稱為什麼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2、互聯網的前身是阿帕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又稱ARPA網。它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信息處理處(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IPTO)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遠距離的封包交換網路,被認為是現今互聯網(Internet)的前身。

H.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名稱分別叫什麼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是根據電子元件來劃分的。

集成電路是把許多晶體管、電阻、電容等構成的電路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集成電路按集成程度的不同有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分。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集成1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小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中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蹣跚學步

ENIAC是第一台真正能夠工作的電子計算機,但它還不是現代意義的計算機。ENIAC能完成許多基本計算,如四則運算、平方立方、sin和cos等。但是,它的計算需要人的大量參與,做每項計算之前技術人員都需要插拔許多導線,非常麻煩。

1946年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看到計算機研究的重要性,立即投入到這方面的工作中,他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儲程序控制原理(下面有專門討論),人們也把採用這種原理構造的計算機稱作馮·諾依曼計算機。根據存儲程序控制原理造出的新計算機EDSAC(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愛達賽克)和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愛達瓦克)分別於1949和195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投入運行。EDSAC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是所有現代計算機的原型和範本。EDVAC是最先開始研究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這種機器里還使用了10000隻晶體管。但是由於一些原因,EDVAC到1952年才完成。

IBM公司於1952年開發出世界上最早的成功的商品計算機IBM701。隨著軍用和民用的發展,工業化國家的一批公司企業投入到計算機研究開發領域中,這可以看作是信息產業的開始。當時的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計算機的潛在用途和發展,IBM公司在開始開發計算機時還認為「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計算機」就足夠了。

雖然計算機具有本質的通用性,但計算機的硬體只提供了解決各種計算問題的物質基礎,要將計算機應用到解決任何問題的具體實踐中,使用者都必須編寫出有關的程序或者軟體。早期計算機在這方面是非常難用的,人們需要用很不符合人的習慣的二進制編碼形式寫程序,既耗費日時,又容易出錯。這種狀況大大地限制了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五十年代前期,計算機領域的先驅者們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1954年,IBM公司約翰·巴克斯領導的小組開發出第一個得到廣泛重視,後來被廣泛使用(至今仍在使用)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FORTRAN語言的誕生使人們可以用比較習慣的符號形式描述計算過程,這大大地提高了程序開發效率,也使更多的人樂於投入到計算機應用領域的開發工作中。FORTRAN語言推動著IBM的新機器704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最成功的計算機,也將IBM公司推上計算機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軟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許多新型計算機不斷被開發出來,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計算機科學理論的研究和計算機技術的研究開發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們開始進一步研究計算過程的本質特徵、程序設計的規律、計算機系統的硬體結構和軟體結構。一些新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60、COBOL、LISP等被開發出來,軍用和民用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主要領域,計算機也開始在商務數據處理領域嶄露頭角。一些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如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等也露出了萌芽。

穩步發展

1965年IBM公司推出了360系列計算機,開始了計算機作為一種商品的發展史的一個新階段。操作系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編譯系統等基本軟體在這時已經初步成型,這些勾勒出那個年代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框架。360計算機採用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第一次提出了系列計算機的概念,不同型號的機器在程序指令的層次上互相兼容,它們都配備了比較完備的軟體。360以及隨後的370系列計算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從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公司開始生產與IBM機器兼容的大型計算機,打破了IBM公司的壟斷局面,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價格競爭和技術進步。

在另一個方面,以DEC(數據設備公司)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開始開發小型、低價格、高性能的計算機,統稱為小型計算機。這類計算機主要用於教育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和一般企業部門,用於各種科學技計算和數據處理工作,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其他類型的計算機也逐漸被開發出來。其中重要的有為解決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問題(民間的或者軍事的問題)而開發的巨型計算機,這類計算機通常裝備了的多個數據處理部件(中央處理器,CPU),這些部件可以同時工作,因而能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另一類常見的計算機被稱為工作站,通常在企業或科研部門中由個人使用,主要用於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開發等專門領域。

到了六十年代末,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在一顆集成電路晶元上能夠製造出的電子元件數已經突破1000的數量級,這就使在一個晶元上做出一台簡單的計算機成為可能。1971年Intel公司的第一個微處理器晶元4004誕生,這是第一個做在一個晶元上的計算機(實際上是計算機的最基本部分,CPU),它預示著計算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到來。1976年蘋果計算機公司成立,它在1977年推出的APPLE II計算機是早期最成功的微型計算機。這種計算機性能優良、價格便宜,時價只相當於一台高檔家電。這種情況第一次使計算機有可能走入小企業、商店、普通學校,走入家庭成為個人生活用品。計算機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開始從科學研究和大企業應用的象牙塔中走了出來,逐漸演化成為普通百姓身邊的普通器具。

在這個時期中另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發展是圖形技術和圖形用戶界面技術。計算機誕生以後,一直以一種單調乏味的字元行式的面孔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這樣的命令形式和信息顯示形式,即復雜又不直觀的人機交互方式,如果說專業工作者還可以容忍的話,大眾就很難接受和使用了。為了面向普通百姓,計算機需要一種新的表現形式。Xerox公司Polo Alto研究中心(PARC)在七十年代末開發了基於窗口菜單按鈕和滑鼠器控制的圖形用戶界面技術,使計算機操作能夠以比較直觀的、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進行,為計算機的蓬勃發展做好了技術准備。Apple公司完全仿照PARC的技術開發了它的新型Macintosh個人計算機(1984),採用了完全的圖形用戶界面,取得巨大成功。這個事件和1983年IBM推出的PC/XT計算機一起,啟動了微型計算機蓬勃發展的大潮流。

另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也是從七十年代中開始的,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研究。早期的計算機都是孤立工作的,許多人圍著一台計算機,通過各種終端設備使用計算機完成自己的工作,使用計算機內部存儲的信息。當人們想把數據或程序從一台計算機弄到另一台計算機去時,通常需要做物理的物質的移動:把存好數據程序的磁帶(或磁碟)從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搬到另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容易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傳輸的實際上就是信息,為什麼信息不能通過電信號傳輸呢?為什麼不能把兩台計算機用電子線路連接起來,通過這種線路在計算機之間傳輸信息呢?當然,由於在這里需要傳輸的是數字信號,要保證可靠的傳輸、正確的接收,需要一些專門的硬體設備和相應的軟體。簡單地把兩台計算機連接起來並不很困難,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一大片等待開墾的肥沃土地:為什麼不能把更多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呢?相距遙遠的計算機難道不能連在一起嗎?

突飛猛進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計算機發展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甚至可以說是瘋狂發展的時期。推動這種迅猛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包括:

技術進步導致計算機的性能飛速提高,與此同時計算機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在計算機領域有一條非常有名的定律,被稱為「莫爾定律」,由美國人G. Moore在1965年提出。該定律說,同樣價格的計算機核心部件(CPU)的性能大約18個月提高一倍。這個發展趨勢已經延續了三十多年。60年代中期是IBM 360誕生的年代,那時計算機的一般價格在百萬美元的數量級,性能為每秒十萬到一百萬條指令的樣子。而今天的普通微型機,每秒可以執行數億條指令,價格還不到那時計算機的千分之一,而性能達到那時計算機的大約一千倍。也就是說,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計算機的性能價格比提高了超過一百萬倍。這種進步來源於CPU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飛速進步。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至今還沒有減緩的徵兆。與此同時,計算機存儲系統的容量也飛速增加,加工飛速下降。三十多年來,單位容量的內存、外存價格下降的幅度與計算機相當,今天普通微型機的內、外存容量早已是IBM360一類大型計算機的成百上千倍。正是計算機性能和價格的這種發展,導致小規模的企業商店,以至個人和家庭都能用得起性能很高的計算機。

計算機專業人員開發出了易用的圖形形式的人機界面,並且已經開發出大量能夠幫助普通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程序系統。這兩個方面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計算機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提高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它、願意使用它。使用人群的擴大,銷售市場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推動計算機產業為普通人開發各種各樣應用系統。許多成功應用系統的出現又反過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計算機用戶的隊伍。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的增加,人們對在不同計算機之間共享各種信息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要求把許多計算機常規性地連接到一起,能夠方便地使用其他計算機所能夠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存儲在那裡的信息本身、計算機的信息存儲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等。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早期,人們建立起許許多多局部性的小型網路,也建立起一些行業部門專用的或者跨部門的遠距離網路。八十年代以後得到迅猛發展的Internet使人真正看到了計算機網路的巨大威力和無窮無盡的應用潛力。

各個領域的電子化、計算機化浪潮洶涌澎湃。計算機應用發展經歷了許多階段,從開始階段主要用於政府機構、商務產業部門的內部數據處理,後來有各種廣泛計算機化的用戶服務系統。這些方面較早的成功範例是航空機票預訂系統和銀行的客戶服務系統。今天的現代化企業已經從內到外全面地計算機化了:從社會、用戶需求分析,產品設計開發、模擬試驗,生產管理、原材料采購存儲,到最後的產品銷售和客戶服務,以及各種供銷信息的統計分析,沒有一個環節離得開計算機。可以說,現代化企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計算機武裝到了牙齒並能夠在企業運行的各方面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的作用。

總而言之,計算機及其應用飛速發展的最重要外部推動力是社會的需求,內部的發展動力是計算機硬體軟體理論、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它們又是互相推動的。

I.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是什麼

簡單地說,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邊起來的集合。按計算機聯網的地理位置劃分,網路一般有兩大類:廣域網和區域網。

Internet網(網際網路,許多人也稱其為"互聯網")是最典型的廣域網,它們通常連接著范圍非常巨大的區域。我國比較著名的網際網路中國科技信息網際網路(NCFC)、中國公用計算機的網際網路(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網際網路

(CERNET)和中國公用經濟信息網際網路(CHINAGBN)也屬於廣域網。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網路,例如你所在電大計算機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之為校園網。區域網通常也提供介面與廣域網相連。

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技術產業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不斷滲透到傳統工業的各個領域,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信息的交換、存儲、處理和利用將更多地通過計算機進行。各種計算機不再是封閉的終端,而將同電話、電視機一樣使用方便,接入數據網路便可共享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

計算機通信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通信方式,主要是滿足數據通信的需要。它將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終端及附屬設備用通信鏈路連接起來,並配備相應的網路軟體,以實現通信過程中資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統。它不僅可以滿足局部地區的一個企業、公司、學校和辦公機構的數據、文件傳輸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范圍進行信息交換、儲存和處理,同時可以提供話音、數據和圖像的綜合性服務,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目前,計算機網路和數據通信發展迅速,各國都通過建成的公用數據通信網享用各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為發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服務。計算機通信技術、資料庫技術相基於兩者基礎上的聯機檢索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信息服務領域。從報刊、人工採集、會員單位組織的傳統信息服務方式正逐步被以資料庫形式組織的信息通信計算機網路供用戶聯機檢索所代替。信息量和隨機性增大,信息更新加快,信息價值明顯提高,信息處理和利用更加方便。因此,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是信息社會的顯著標志,在信息處理和傳遞中占重要位置。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線路將遠方終端資料傳送給主計算機處理,形成一種簡單的聯機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的遠程網,80年代迅速興起的區域網,到90年代先進的、能夠提供足夠帶寬的交換式網路技術的產生、普及與應用,以及ATM、千兆乙太網、全光纖網等高速網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從僅有4個節點的遠程網發展到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互聯網。

J. 計算機網路的起源是什麼

自1946年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不僅非常龐大,而且極其昂貴,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買得起。那時,人們上機既費時,又費力,很不方便。為了克服這種困難,人們就想到能不能把計算題目要用的數據和程序利用電話線路送到計算機上,而計算結果再通過電話線路送回來?最早實現這個想法的是美國的軍事部門。

1950年,美國在其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地面防空系統,簡稱賽其(SAGE)系統。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結合起來,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賽其系統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因為由通信線路所連接的,一端是計算機,另一端只是個數據輸入輸出設備,或稱終端設備。人們將這種系統稱為聯機終端系統,簡稱聯機系統。聯機系統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按照這種方式,人們只要將一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與計算機聯起來,就可以在遠地通過終端利用計算機,好像人就在機房裡面一樣。

除了在科學計算上的應用外,聯機系統在商業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如用於航空公司的自動訂票系統。航空公司在各售票點的窗口都裝一台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到總部的大型計算機上。這樣,總部的計算機隨時可知道每個航班已經發售了多少票,各終端上的售票員也隨時可知道哪些航班還有餘票,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在發展聯機系統的同時,人們也在探索能不能將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使得一些計算機上的用戶能夠利用其他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昂貴的外部設備和豐富的信息資源。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於1969年12月建立了只有4台主計算機的ARPA網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它就是今天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網的成功引發了計算機網路研究的熱潮,這些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後,以IBM和數字設備公司(DEC)為代表的各大計算機廠商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網路產品,但是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是俗稱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的事了。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初期被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視智能wifi網路39 瀏覽:200
網路和共享中心撥號 瀏覽:738
抖音用移動網路會自動關閉 瀏覽:234
vivox21手機怎麼分享網路密碼 瀏覽:775
二手計算機網路設備有哪些 瀏覽:723
4g網路用多少兆 瀏覽:476
河北幹部網路學院怎麼設置賬號 瀏覽:802
人腦的神經網路有多少層 瀏覽:110
如何設置網路拒絕別人連接 瀏覽:999
廣電網路連接電話 瀏覽:740
招商銀行和招銀網路哪個好 瀏覽:528
吉林24u網路機櫃多少錢 瀏覽:47
什麼應用能連接網路 瀏覽:148
洛陽網路推廣有哪些 瀏覽:27
路由器接入網路後不能上網 瀏覽:924
無線網路技術課程 瀏覽:794
蘋果負一屏網路速度 瀏覽:910
下載網路信號大師怎麼設置 瀏覽:174
計算機網路重大故障應急方案 瀏覽:875
開直播用移動網路行嗎 瀏覽:51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