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是什麼
計算機主要性能指標:字長,運算速度,主存儲器,外存儲器,硬體擴充能力。
1、字長
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一組二進制數稱為一個計算機的「字」,而這組二進制數的位數就是「字長」。在其他指標相同時,字長越大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2、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平均運算速度),是指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百萬條指令/秒」(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來描述。
3、主存儲器
內存儲器,也簡稱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儲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計算機即時存儲信息的能力。
4、外存儲器
外存儲器容量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包括內置硬碟和移動硬碟)。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
5、硬體擴充能力
並行I/O是一種不需要轉發的操作,是由各進程各自獨立地發出I/O請求,以得到相應的數據區域,即多個處理器可同時對共享文件或不同文件進行I/O訪問。擴充並行I/O能力是指提高I/O設備並行輸入輸出速度。
(1)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包括擴展閱讀
1、按計算機的性能指標可將計算機分為高性能計算機、微型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嵌入式計算機等。
2、計算機的主要應用領域:科學與工程計算,數據處理,過程式控制制,計算機輔助系統,人工智慧,信息高速公路,虛擬現實,多媒體技術。
3、控制器和運算器合在一起成為中央處理器CPU,CPU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核心。
4、主存儲器用於存放正在執行的程序指令和數據,具有存取速度快,可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等特點。
5、系統軟體是指用於計算機系統內部管理、維護、控制和運行,以及計算機程序編輯、翻譯和裝入的軟體。包括操作系統、語言處理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服務程序。
6、服務程序分為診斷程序,反病毒程序,卸載程序,備份程序,文件壓縮程序。
Ⅱ 評價計算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1、主頻:即時鍾頻率,是指計算機 CPU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脈沖數,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主頻的單位是赫茲(Hz)
2、字長:指計算機的運算部件能同時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它與計算機的功能和用途有很大的關系。
3、內核數:指CPU內執行指令的運算器和控制器的數量。
4、內存容量:指內存儲器中能存儲信息的總位元組數。一般來說,內存容量越大,計算機的處理速度越快
5、運算速度:單位時間內執行的計算機指令數。單位有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106 條指令;BIPS(B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109 條指令)。
6、其它性能指標:機器的兼容性、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可維護性等,另外,性能價格比也是一項綜合性的評價計算機性能的指標。
(2)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包括擴展閱讀
計算機按其性能、結構、技術特點等可分為:
1、單片機:將微處理器(CPU)、一定容量的存儲器以及 I/O介面電路等集成在一個晶元上,就構成了單片機。
2、單板機:將微處理器、存儲器、I/O介面電路安裝在一塊印刷電路板上,就成為單板機。
3、PC(PersonalComputer,個人計算機):供單個用戶使用的微機一般稱為 PC,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種微機。
4、攜帶型微機:攜帶型微機大體包括筆記本計算機和個人數字助理。
Ⅲ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速率、帶寬、吞吐量、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Ⅳ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以下幾項:
1、字長: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2.運算速度: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中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MIPS為單位。
3.主頻:主頻是指計算機的時鍾頻率,單位用MHz表示。
4.內存儲器的容量:內存儲器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
5.外設配置:外設是指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
6.CPU主頻:CPU是決定筆記本電腦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
(4)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包括擴展閱讀
衡量計算機系統性能可採用各種尺度,但最為可靠的衡量尺度是時間。時間可根據計算方法給以不同的定義,如響應時間、CPU 時間等。
響應時間是指用戶向計算機系統送入一個任務後,直到獲得他所需要的結果所需的等待時間。其中包括了訪問磁碟和訪問主存器時間、CPU 運算時間、I/O動作時間以及操作系統工作的時間開銷等。
Ⅳ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CPU主頻、字長、內存容量、外存儲器、可靠性。
1、CPU主頻(運算速度)
主頻是描述計算機運算速度最重要的一個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其速度單位為兆赫茲或吉赫茲。
2、字長
一般來說,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一組二進制數稱為一個計算機的「字」,而這組二進制數的位數就是「字長」在其他指標相同的情況下,字長越長,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3、內存儲器的容量
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1PB=1024TB
4、外存儲器
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
5、可靠性
使用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來表示,即計算機硬體運行時不發生故障的平均時間。
Ⅵ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參數及指標主要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主要包括:
速率:b/s(bps)。如100M乙太網,實際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帶寬: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速率。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其絕對上限值等於帶寬。
時延(delay或latency):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的時間。也稱延遲。
發送時延: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也成傳輸時延。
發送時延 = 數據幀長度(b) / 信道帶寬(b/s)
傳播時延:電磁波在信道中傳輸一定距離所需劃分的時間。
傳播時間 = 信道長度(m) / 傳輸速率(m/s)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處理收到的分組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分組在輸入隊列中等待處理的時間加上其在輸出隊列中等待轉發的時間。
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提高的是發送速率而不是傳播速率。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 * 帶寬。表示鏈路的容量。
5.往返時間RTT: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發收到接收方的確認為止,所花費的時間。 6.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而信道或網路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當前時延=空閑時時延/(1-利用率)
Ⅶ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計算機功能的強弱或性能的好壞,不是由某項指標決定的,而是由它的系統結構、指令系統、硬體組成、軟體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決定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來大體評價計算機的性能。
1、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平均運算速度),是指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百萬條指令/秒」(mips,MillionInstructionPer Second)來描述。
2、字長
計算機在同一時間內處理的一組二進制數稱為一個計算機的「字」,而這組二進制數的位數就是「字長」。在其他指標相同時,字長越大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3、內存儲器的容量
內存儲器,也簡稱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儲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計算機即時存儲信息的能力。
4、外存儲器的容量
外存儲器容量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包括內置硬碟和移動硬碟)。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目前,硬碟容量一般為10G至60G,有的甚至已達到120G。
5、I/O的速度
主機I/O的速度,取決於I/O匯流排的設計。這對於慢速設備(例如鍵盤、列印機)關系不大,但對於高速設備則效果十分明顯。例如對於當前的硬碟,它的外部傳輸率已可達20MB/S、4OMB/S以上。
6、顯存
顯存的性能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容量,二是帶寬。 容量大小決定了能緩存多少數據。而帶寬方面,可理解為顯存與核心交換數據的通道,帶寬越大,數據交換越快。所以容量和帶寬是衡量顯存性能的關鍵因素。
顯存容量:常見的容量有128M、256M、512M、896M、1G等等。容量越大,能緩存的數據就越多。
顯存頻率:一般有DDR2、DDR3、GDDR3、GDDR5等幾個類型,GDDR5的頻率最高,等效頻率能達到4GHZ以上。DDR2頻率最慢,有些甚至只有667MHZ。
顯存位寬: 一般有64bit、128bit、256bit、448bit、512bit等幾種。位寬越大,製造難度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所以很多時候廠商寧可選擇低位寬與高頻率的組合,這樣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常見於A卡產品中)。
7、硬碟轉速
轉速,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
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
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
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
8、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
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
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7)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包括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
2、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3、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4、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5、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6、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7、性價比高: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電腦,越來越普遍化、大眾化,21世紀電腦必將成為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電器之一。計算機發展很迅速,有台式的還有筆記本。
網路-計算機
網路-性能指標
Ⅷ 計算機網路性能指標有哪些
性能指標從不同的方面來度量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1、速率
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bit)是計算機中的數據量的單位,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單位。英文字bit來源binarydigit(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1或0。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鏈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也稱為數據率(datarate)或者比特率(bitrate)。速率的單位是b/s(比特每秒)或者bit/s,也可以寫為bps,即bitpersecond。當數據率較高時,可以使用kb/s(k=10^3=千)、Mb/s(M=10^6=兆)、Gb/s(G=10^9=吉)或者Tb/s(T=10^12=太)。現在一般常用更簡單並不是很嚴格的記法來描述網路的速率,如100M乙太網,而省略了b/s,意思為數據率為100Mb/s的乙太網。這里的數據率通常指額定速率。
2、帶寬
帶寬本上包含兩種含義:
(1)帶寬本來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例如,在傳統的通信線路上傳送的電話信號的標准帶寬是3.1kHz(從300Hz到3.1kHz,即聲音的主要成分的頻率范圍)。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赫茲。在以前的通信的主幹線路傳送的是模擬信號(即連續變化的信號)。因此,表示通信線路允許通過的信號頻帶范圍即為線路的帶寬。
(2)在計算機網路中,貸款用來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量「。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比特每秒「,即為b/s。子這種單位的前面也通常加上千(k)、兆(M)、吉(G)、太(T)這樣的倍數。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進場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顯然,吞吐量受到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對於一個100Mb/s的乙太網,其額定速率為100Mb/s,那麼這個數值也是該乙太網的吞吐量的絕對上限值。因此,對100Mb/s的乙太網,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只有70Mb/s。
4、時延
時延指數據(一個報文或者分組)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也可以稱為延遲或者遲延。
網路中的時延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時間。發送時延也可以稱為傳輸時延。發送的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成正比,與發送數率成反比。
(2)傳播時延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數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低一些,在銅線電纜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3×10^5km/s,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0×10^5km/s。
(3)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處理,分析分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查到適當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延時。排隊延時通常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盡力的總延時就是
總延時=發送延時+傳播延時+處理延時+排隊延時
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數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荷載信息的電磁波在通信線路上的傳播速率與數據的發送速率並無關系。提高的數據的發送速率只是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
把以上兩個網路性能的兩個度量,傳播時延和帶寬相乘,就等到另外一個度量:傳播時延帶寬積,即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例如,傳播時延為20ms,帶寬為10Mb/s,則時延帶寬積=20×10×10^3/1000=2×10^5bit。這就表示,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則在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達到終點時,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20萬個比特,而這20萬個bit都在鏈路上向前移動。
6、往返時間RTT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對於上面提到的例子,往返時間RTT就是40ms,而往返時間和帶寬的乘積是4×10^5(bit)。
顯然,往返時間與所發送的分組長度有關。發送很長的數據塊的往返時間,應當比發送很短的數據塊往返時間要多些。
往返時間帶寬積的意義就是當發送方連續發送數據時,即能夠及時收到對方的確認,但已經將許多比特發送到鏈路上了。對於上述例子,假定數據的接收方及時發現了差錯,並告知發送發,使發送方立即停止發送,但也已經發送了40萬個比特了。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這是因為,根據排隊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如果D0表示網路空閑時的時延,D表示當前網路時延,可以用簡單公式(D=D0/(1-U)來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間的關系。U數值在0和1之間。當網路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時,網路的時延就趨近於無窮大。
Ⅸ 計算機網路主要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1、速率
2、帶寬
3、吞吐量
4、時延
5、時延帶寬積
6、往返時間RTT
7、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