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社會網路連接規定

社會網路連接規定

發布時間:2022-04-19 07:09:36

⑴ 有關國家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法規有什麼

摘要:文中就信息網路安全內涵發生的根本變化,闡述我國發展民族信息安全體系的重要性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網路安全體系的必要性。論述了網路防火牆安全技術的分類及其主要技術特徵。
關鍵詞:網路安全 防火牆 技術特徵

1.概述

21世紀全世界的計算機都將通過Internet聯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內涵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不僅從一般性的防衛變成了一種非常普通的防範,而且還從一種專門的領域變成了無處不在。當人類步入21世紀這一信息社會、網路社會的時候,我國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網路安全體系,特別是從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網路安全體系。

一個國家的信息安全體系實際上包括國家的法規和政策,以及技術與市場的發展平台。我國在構建信息防衛系統時,應著力發展自己獨特的安全產品,我國要想真正解決網路安全問題,最終的辦法就是通過發展民族的安全產業,帶動我國網路安全技術的整體提高。

網路安全產品有以下幾大特點:第一,網路安全來源於安全策略與技術的多樣化,如果採用一種統一的技術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網路的安全機制與技術要不斷地變化;第三,隨著網路在社會個方面的延伸,進入網路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因此,網路安全技術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此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網路安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和法規的支持及集團聯合研究開發。安全與反安全就像矛盾的兩個方面,總是不斷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產業將來也是一個隨著新技術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產業。

信息安全是國家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從系統的規劃上去考慮它,從技術上、產業上、政策上來發展它。政府不僅應該看見信息安全的發展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的一部分,而且應該看到,發展安全產業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應該看到它對我國未來電子化、信息化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防火牆

網路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用來加強網路之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它對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來實施檢查,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被允許,並監視網路運行狀態。�

目前的防火牆產品主要有堡壘主機、包過濾路由器、應用層網關(代理伺服器)以及電路層網關、屏蔽主機防火牆、雙宿主機等類型。�

雖然防火牆是目前保護網路免遭黑客襲擊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顯不足:無法防範通過防火牆以外的其它途徑的攻擊,不能防止來自內部變節者和不經心的用戶們帶來的威脅,也不能完全防止傳送已感染病毒的軟體或文件,以及無法防範數據驅動型的攻擊。

自從1986年美國Digital公司在Internet上安裝了全球第一個商用防火牆系統,提出了防火牆概念後,防火牆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國內外已有數十家公司推出了功能各不相同的防火牆產品系列。

防火牆處於5層網路安全體系中的最底層,屬於網路層安全技術范疇。在這一層上,企業對安全系統提出的問題是:所有的IP是否都能訪問到企業的內部網路系統?如果答案是「是」,則說明企業內部網還沒有在網路層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作為內部網路與外部公共網路之間的第一道屏障,防火牆是最先受到人們重視的網路安全產品之一。雖然從理論上看,防火牆處於網路安全的最底層,負責網路間的安全認證與傳輸,但隨著網路安全技術的整體發展和網路應用的不斷變化,現代防火牆技術已經逐步走向網路層之外的其他安全層次,不僅要完成傳統防火牆的過濾任務,同時還能為各種網路應用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另外還有多種防火牆產品正朝著數據安全與用戶認證、防止病毒與黑客侵入等方向發展。

根據防火牆所採用的技術不同,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包過濾型、網路地址轉換—NAT、代理型和監測型。
2.1.包過濾型

包過濾型產品是防火牆的初級產品,其技術依據是網路中的分包傳輸技術。網路上的數據都是以「包」為單位進行傳輸的,數據被分割成為一定大小的數據包,每一個數據包中都會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數據的源地址、目標地址、TCP/UDP源埠和目標埠等。防火牆通過讀取數據包中的地址信息來判斷這些「包」是否來自可信任的安全站點

,一旦發現來自危險站點的數據包,防火牆便會將這些數據拒之門外。系統管理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訂判斷規則。

包過濾技術的優點是簡單實用,實現成本較低,在應用環境比較簡單的情況下,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系統的安全。

但包過濾技術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包過濾技術是一種完全基於網路層的安全技術,只能根據數據包的來源、目標和埠等網路信息進行判斷,無法識別基於應用層的惡意侵入,如惡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電子郵件中附帶的病毒。有經驗的黑客很容易偽造IP地址,騙過包過濾型防火牆。

2.2.網路地址轉化—NAT

網路地址轉換是一種用於把IP地址轉換成臨時的、外部的、注冊的IP地址標准。它允許具有私有IP地址的內部網路訪問網際網路。它還意味著用戶不許要為其網路中每一台機器取得注冊的IP地址。

NAT的工作過程如圖1所示:

在內部網路通過安全網卡訪問外部網路時,將產生一個映射記錄。系統將外出的源地址和源埠映射為一個偽裝的地址和埠,讓這個偽裝的地址和埠通過非安全網卡與外部網路連接,這樣對外就隱藏了真實的內部網路地址。在外部網路通過非安全網卡訪問內部網路時,它並不知道內部網路的連接情況,而只是通過一個開放的IP地址和埠來請求訪問。OLM防火牆根據預先定義好的映射規則來判斷這個訪問是否安全。當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訪問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訪問請求,也可以將連接請求映射到不同的內部計算機中。當不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該訪問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牆將屏蔽外部的連接請求。網路地址轉換的過程對於用戶來說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戶進行設置,用戶只要進行常規操作即可。
2.3.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牆也可以被稱為代理伺服器,它的安全性要高於包過濾型產品,並已經開始向應用層發展。代理伺服器位於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完全阻擋了二者間的數據交流。從客戶機來看,代理伺服器相當於一台真正的伺服器;而從伺服器來看,代理伺服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戶機。當客戶機需要使用伺服器上的數據時,首先將數據請求發給代理伺服器,代理伺服器再根據這一請求向伺服器索取數據,然後再由代理伺服器將數據傳輸給客戶機。由於外部系統與內部伺服器之間沒有直接的數據通道,外部的惡意侵害也就很難傷害到企業內部網路系統。

代理型防火牆的優點是安全性較高,可以針對應用層進行偵測和掃描,對付基於應用層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點是對系統的整體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而且代理伺服器必須針對客戶機可能產生的所有應用類型逐一進行設置,大大增加了系統管理的復雜性。

2.4.監測型

監測型防火牆是新一代的產品,這一技術實際已經超越了最初的防火牆定義。監測型防火牆能夠對各層的數據進行主動的、實時的監測,在對這些數據加以分析的基礎上,監測型防火牆能夠有效地判斷出各層中的非法侵入。同時,這種檢測型防火牆產品一般還帶有分布式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安置在各種應用伺服器和其他網路的節點之中,不僅能夠檢測來自網路外部的攻擊,同時對來自內部的惡意破壞也有極強的防範作用。據權威機構統計,在針對網路系統的攻擊中,有相當比例的攻擊來自網路內部。因此,監測型防火牆不僅超越了傳統防火牆的定義,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超越了前兩代產品

雖然監測型防火牆安全性上已超越了包過濾型和代理伺服器型防火牆,但由於監測型防火牆技術的實現成本較高,也不易管理,所以目前在實用中的防火牆產品仍然以第二代代理型產品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經開始使用監測型防火牆。基於對系統成本與安全技術成本的綜合考慮,用戶可以選擇性地使用某些監測型技術。這樣既能夠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性需求,同時也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統的總擁有成本。

實際上,作為當前防火牆產品的主流趨勢,大多數代理伺服器(也稱應用網關)也集成了包過濾技術,這兩種技術的混合應用顯然比單獨使用具有更大的優勢。由於這種產品是基於應用的,應用網關能提供對協議的過濾。例如,它可以過濾掉FTP連接中的PUT命令,而且通過代理應用,應用網關能夠有效地避免內部網路的信息外泄。正是由於應用網關的這些特點,使得應用過程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多種網路應用協議的有效支持和對網路整體性能的影響上。

怎麼解釋社會網路的概念

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network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 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社會網路是由許多 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 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種族信仰關系等。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社會網路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范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系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

⑶ 社會網路的特徵有哪些

1、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

2、具有個人化與互動性,信息傳播更加自主化、個人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創造者;

3、社會網路是一對一交流,基於多樣化群體;

4、以朋友為基礎建立關系,較弱的社會控制及轉向其他網路,與其他網路界限模糊;

5、更偏向於私人空間和線上活動,是屬於網路化組織。

6、社會網路具有多變性、不確定性。

(3)社會網路連接規定擴展閱讀:

社會網路的發展

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直到 1950 年代,才開始系統化而自知地使用這一詞彙表示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邊界的社會群體和將人看作分離的個體的社會類別的聯系方式。

⑷ 什麼是社會網路

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network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社會網路是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種族信仰關系等。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叫法。類似的東西在物理和計算機領域叫復雜網路。在數學領域叫做圖論。也有一些學者叫網路科學。基本的東西都類似,但關注的點不同。就和一個男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兒子,有時是孫子。
最早的溯源可以歸到哥尼斯堡七橋問題。莫雷諾在上世紀初開始將可視化和類似的網路分析技術應用在分析社會現象上,比如女生的午餐關系。之後生物領域和社會領域分別獨立發展出比較完善的分析技術。集大成者是Harvard的HarrisonWhite,許多之後著名的學者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很難說SocialNetworkAnalysis是一門特定的學科。更多的應用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有時候也會作為一種研究視角(perspective)。當然,也產生了一些中層的理論(theory),比較常見的是Granovetter的弱聯系理論,Burt的結構洞理論,Watts的小世界模型,Barabasi的PowerLaw。
之前的社會科學往往關注個體(或者行動者,如企業、個人)的特性,而忽略個體之間的關系。而社會網路的研究正是研究關系的方法、視角。最大的特徵在於考慮了個體之間的互相依賴,更接近於現實社會。將這些關系用如題頭所示的圖片展示出來,可以直觀的看到各個行動者在網路中的位置和網路整體結構。

⑸ 社會網路的發展歷程

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社會網路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范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系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然而直到 1950 年代他們才開始系統化而自知地使用這一詞彙表示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邊界的社會群體(比如村莊和家庭)和將人看作分離的個體的社會類別(比如性別與種族)的聯系方式。自 1960 年代中期開始,一種詳盡的學說開始出現來幫助我們理解人們是如何以網路化方式相互連接的。
「社會網路」這一概念的興起,源於其對社會互動的恰當描述。如果將咖啡館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聯網上互動的人認為是一個有邊界社會群體,就會錯誤地認為他們是相互認識的,而對共同群體有歸屬感。然而事實上人們是在不斷地進入和退出一個社會網路,而這種社會網路中又具有復雜的結構,含有叢、裂痕和分離的聯結。而其中一些重要聯結往往是越過網路邊界的。

⑹ 社會網路關系

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路。
據一些不系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路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系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佔有
.................................................
.............................................
社會網路分析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
作者:(美)約翰·斯科特 譯者:劉軍 --------------------------------------------------------------------------------
內容簡介
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路。如何研究關系?視角當然多種多樣,既可以像林語堂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對關系進行細致的刻畫,又可以像黃光國等社會心理學家那樣對人情、面子和關系網進行質的描述,更可以用社會網路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的表徵,從而揭示關系的結構,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社會網路分析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對各種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某種中層理論的構建和實證命題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
本書就像一本手冊,引導讀者進入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領域。它既適用於社會網路分析的初學者,也適用於對社會網路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
作者簡介
約翰·斯科特,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出版30餘部書,論文近130篇。主要出版物有《企業、階級和資本主義》,《誰支配英國》,《社會學理論》、《分層和權力》,《社會網路分析》,主編《牛津社會學詞典》。他是《社會學評論》雜志的編委,《英國社會學雜志》和《歐洲社會理論雜志》的編委會成員。最近的著述有《社會理論: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主編《當代50位重要社會學家》。

--------------------------------------------------------------------------------
目錄

1 網路和關系
關系和屬性
本書概要
2 社會網路分析的發展
社會計量分析和圖論
人際結構和派系
網路:全網與局部網
哈佛的突破
3 關系數據的處理
關系數據的整理
關系數據的存儲
關系數據的選擇
4 點、線和數據
社群圖的圖論
個體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區結構和密度
5 中心度和中心勢
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
中心勢和圖的中心
關於絕對密度的題外話
公司網路中的銀行中心性
6 成分、核與派系
成分、循環和結群
成分的輪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 位置、角色和聚類
點的結構對等性
聚類:聚集和分裂
塊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規則結構對等性
連鎖與參與
8 維度和展示
距離、空間和量綱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綱的方法
在網路可視化方面的一些進展
精英,社區和影響力
附錄 社會網路軟體包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英漢對照表

...........................................

⑺ 社會網路連接關系怎麼算

社會網路關系由節點和關系兩部分組成,圍繞這兩部分進行計算。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
社會網路關系就是社會資本,在新經濟中,社會網路關系即指社會資本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因子,是在一個組織網路能夠進行團結協作、相互促進生產收益的情況下而形成的「庫存」。

⑻ 社會網路如何使社會不平等永久化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網路要素:

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

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

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

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

③圖的矩陣表達

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⑼ 根據《網路安全法》的規定,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遵守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

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9)社會網路連接規定擴展閱讀: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⑽ 社會網路的特徵有哪些

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
1960
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
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特徵:
(1)開放式的網路體系結構,使不同軟硬體環境、不同網路協議的網可以互連,真正達到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和分布處理的目標。
(2)向高性能發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採用多媒體技術,提供文本、聲音圖像等綜合性服務。
(3)計算機網路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網路的性能和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隨著社會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網的結合,可以使眾多的個人計算機不僅能夠同時處理文字、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

閱讀全文

與社會網路連接規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鐵塔網路平台有哪些 瀏覽:744
網路無法接收到伺服器怎麼辦 瀏覽:548
問卷網網路書法投票設置 瀏覽:88
2g網路手機可以定位嗎 瀏覽:660
光貓自帶wifi顯示無網路連接 瀏覽:729
法律應如何規制網路社交平台 瀏覽:176
電腦網路已連接但無網路訪問 瀏覽:294
蘋果手機設置網路無法開啟 瀏覽:557
手機使用網路安全承諾書 瀏覽:439
怎麼才能把游戲網路延遲降低 瀏覽:695
電信無線網路顯示拒絕接入 瀏覽:824
導航怎麼設置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507
網路鎖控板軟體 瀏覽:471
始終連接網路在哪裡設置 瀏覽:59
品牌網路公司哪個好 瀏覽:535
計算機網路管理和維護課程 瀏覽:930
航線網路結構都有哪些類型 瀏覽:341
網路安全預警分為 瀏覽:81
貴廣網路監控軟體 瀏覽:721
網路營銷在民營醫院 瀏覽:45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