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技術中期報告

計算機網路技術中期報告

發布時間:2022-02-11 02:58:47

㈠ 跪求一份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簡史 的報告 一定要按照年份排列 從1995年到現在 每年發生的事件也行

nternet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通過它,人類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會。人們用各種名稱來稱呼Internet,如國際因特網路、因持網,互聯網、交互網路、網際網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擴散,不斷增添吸收新的網路成員,已經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一個龐大的網路,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在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路,這個網路把位於洛杉礬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接起來,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這個阿帕網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雛形。

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網點彼此之間可以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這種文件為電子郵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現在Internet 的FTP),同時也發現了通過把一台電腦模擬成另一台遠程電腦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電腦上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E-mail和FTP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應用。

1972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訊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就在不同的計算機網路之間進行通信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成立Internet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准規范即"通信協議"。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路之間的互聯問題。

至1974年,IP(Internet協議)和TCP(傳輸控制協議)問世,合稱TCP/IP協議。這兩個協議定義了一種在電腦網路間傳送報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後,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世界無條件地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決電腦網路之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大發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協議的美國軍方的ARPA網,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協議的各種網路。為了將這些網路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路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路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並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路互聯方面的地位。

80年代初,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沒有獲得美國聯邦機構合同的學校仍不能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著手建立提供給各大學計算機系使用的計算機科學網(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礎網路之上加統一的協議層,形成邏輯上的網路,它使用其他網路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戶觀點下也是一個獨立的網路。CSNet採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換都經過CSNet-Relay(一台中繼計算機)進行。

以上這些網路都相繼並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路的大集合。

Internet的又一次快速發展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80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籲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路資源共享,以改進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禦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4台巨型計算機,希望各大學、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4台巨型計算機聯接起來。最初NSF曾試圖使用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線,但由於ARPANet的軍用性質,並且受控於政府機構,這個決策沒有成功;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出資,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

1986年NSF投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依利諾斯大學和康納爾大學建立5個超級計算中心,並通過56Kbps的通信線路連接形成NSFNET的雛形。1987年NSF公開招標對NSFNxT進行升級、營運和管理,結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學組成的非盈利性機構Merit獲得NSr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線路速度升級到了T1(1.5MbpS),並且連接13個骨幹結點,採用MCI提供的通信線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設備,Merit則負責NSFNET的營運和管理。由於NSF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人N5FNET中,從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網從100個迅速增加到3000多個。NSFNET的正式營運以及實現與其他已有和新建網路的連接開始真正成為Internet的基礎。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帶來了某些質的變化。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新的使用者發覺計算機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於是,他們逐步把Internet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而不僅僅只是共享NSF巨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進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際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NSFNET連接全美上千萬台計算機,擁有幾千萬用戶,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員網。隨著計算機網路在全球的拓展和擴散,美洲以外的網路也逐漸接入NSFNET主幹或其子網。
1993年是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網際網路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術創新,WWW(萬維網)和瀏覽器的應用使網際網路上有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所看到的內容不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圖片、聲音和動畫,、甚至還有了電影。網際網路演變成了一個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影片等多種媒體交相輝映的新世界,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了全世界。

到2000年底,世界上網人數已突破4億,預計在2004年將達到7億。

Internet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我國也非常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注重與Internet的連接。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信息網路,對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信息交流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Internet在中國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國的起步階段,國內的科技工作者開始接觸Internet資源。在此期間,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與國外機構合作開展一些與Internet聯網的科研課題,通過撥號方式使用Internet的E-mail電子郵件系統,並為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提供國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6年,由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即當時的國家機械委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作,啟動了名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國際網際網路項目。
1987年9月,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隨後,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CANET開始向我國的科研、學術、教育界提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9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通過其國際合作夥伴-美國斯坦福加速器中心主機的轉換,實現了國際電子郵件的轉發。由於有了專線,通信能力大大提高,費用降低,促進了網際網路在國內的應用和傳播。
1990年,由電子部十五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和德國GMD合作,連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系統;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實現了MHS系統。因而,國內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公用電話網或公用分組交換網,使用Internet的電子郵件服務。

1990年10月,中國正式向國際網際網路信息中心(InterNIC)登記注冊了最高域名"CN",從而開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Internet電子郵件。繼CANET之後,國內其他一些大學和研究所也相繼開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連結。

1994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我國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國開通並測試了64Kbps專線,中國獲准加入Interne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的關節,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國際專線為標志,中國與Internet全面接觸。同年5月,中國聯網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政府對Internet進入中國表示認可。中國網路的域名也最終確定為cn。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從1994年開始至今,中國實現了和網際網路的TCP/IP連接,從而逐步開通了網際網路的全功能服務;大型電腦網路項目正式啟動,網際網路在我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

1995年1月,中國電信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64K專線開通,並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3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漢、南京四個分院的遠程連接,開始了將Internet向全國擴展的第一步。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俗稱"百所聯網"工程),取名"中國科技網"(CSTNet)。其目標是把網路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國內各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並和Internet相連。該網路逐步成為一個面向科技用戶、科技管理部門及與科技有關的政府部門服務的全國性網路。1995年 5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開始籌建。7月,CERNET連入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 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就在這個月,CERNET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並通過了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

1996年1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1996年11月,CERNET開通2M國際信道,加上1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啟動,廣東視聆通、天府熱線、上海熱線作為首批站點正式開通。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授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與CNNIC簽約並管理二級域名.e.cn。1997年6月3日,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組建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同日,宣布成立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工作委員會。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了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台,上網用戶62萬人,CN下注冊的域名4066個,WWW站點1500個,國際出口帶寬18.64Mbps。

㈡ 計算機網路概述

在前面我們已經學會了用Word編輯文章,用Excel進行統計和計算,逐步感受到了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強大能力。現在假設你在家裡的計算機上已編排好了你的漂亮而有個性的自薦書,怎樣才能把這個文件復制到你的同事或同學的計算機中呢?傳統的方法是將文件復制到磁碟(或U盤),再把磁碟(或U盤)帶到你的同學那兒,把文件從磁碟(或U盤)再復制到另一台計算機上。但是,如果你的同學和你遠隔千里,或者需要將你的文件復制給成百上千個同學,又該怎麼辦呢?通過郵寄!耗時、費力、花金錢。

計算機網路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計算機信息傳輸與共享。

那麼,到底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的發展過程怎樣,怎樣分類,計算機網路的功能有哪些

一、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將計算機與通信這兩大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再配有相應的支撐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相互通信、資源共享的系統。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定義和理解,也是在不斷變化和完善。

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一種只有鍵盤和顯示器,沒有存儲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就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早期的計算機——終端系統,也稱聯機系統,也就是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其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美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在這種方式中,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於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通信網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只能在終端和主機之間進行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因此,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多個主機互聯的系統,可實現計算機—計算機的通信,它由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第一代網路)構成,用戶通過終端不僅可以共享本機上的軟硬體資源,還可共享通信子網中其他主機上的軟硬體資源。但是,由於沒有成熟的網路操作系統軟體來管理網上的資源,它只能稱為網路的初級階段,因此,稱其為計算機通信網。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Internet。這是網路互聯階段,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化和標准化。

20世紀70年代後期,區域網誕生,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例如,乙太網。各大公司都開發有相應於自己的系統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網路能相互交換信息,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於1977年成立專門機構,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簡稱OSI,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誕生。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千兆位網路。千兆位網路也叫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信息高速公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基本方向:開放、集成、高性能(高速)、智能化。

開放是指開放的體系結構,開放的介面標准,使各種異構系統便於互聯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歸根結底是標准化問題。

集成表現在各種服務和多種媒體應用的高度集成。

高性能表現在網路應當提供高速的傳輸,高效的協議處理和高品質的網路服務。

智能化表現在網路的傳輸和處理上能向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友好的應用介面;在路由選擇、擁塞控制和網路管理等方面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

三、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對計算機網路進行分類的標准很多,按信息傳輸技術可分為廣播式和點到點網路,按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等,這些標准都只能給出網路某一方面的特徵,我們採用一種能反映網路技術本質的分類標准,即按計算機網路的通信距離來分類。

按照通信距離,計算機網路通常分為: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互聯網(Internetwork)。它們所具有的特徵參數如表6-1。

表6-1 計算機網路特徵參數表

1.區域網

區域網是指連接近距離的計算機組成的網路。規模相對較小,區域網的分布范圍一般在幾千米以內,最大距離不超過10千米。這種網路是小型機、微型機大量推廣後發展起來的,具有組網成本低,配置容易,速率高,組網方便、靈活、應用廣等特點。常見於一個房間、一幢大樓、一個學校、一個工廠或一個企業內。

目前,許多學校都建了區域網,如聯網的微機教室等。

2.廣域網

廣域網也稱遠程網,是相對於區域網而言的,它涉及范圍較大,通常可以達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它把分布在若干城市、地區甚至國家中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組成網路。因為傳輸距離較遠,所以傳輸速率低於區域網,誤碼率高於區域網。在廣域網中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採用比較復雜的控制機制。

許多全國性的計算機網路就屬於這種網路,例如,中國的CHINANET網等。

3.城域網

城域網是介於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一種較大范圍內的高速網路。隨著區域網功效的日益顯現,人們逐漸要求擴大區域網的范圍,或者將各個區域網連接起來,以便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信息傳輸和共享。城域網正好能滿足這種需求,其覆蓋范圍一般是在一個城市內。

目前,我國的各大城市都建有城域網。

4.互聯網

互聯網技術其實並不是一種具體的物理網路技術,而是將跨地區和國家的若干網路按照某種協議統一起來,實現WAN和WAN、WAN和LAN、LAN和LAN之間互聯的技術。

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也是最熱門的互聯網就是Internet網,即網際網路。關於網際網路的具體內容將在本章第三節介紹。

四、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軟硬體資源是計算機網路最主要的功能。網路的用戶可以共享分布在任何地理位置的資源,包括軟體、硬體(如硬碟、列印機等)、尤其是數據,這種資源共享功能方便了用戶,節約了投資。

2.遠程通信

計算機與計算機、計算機與終端之間快速可靠地相互傳送信息,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通過網路,兩個或多個相隔千里之遙的人可以一起寫報告、編教材,你可以直接和感興趣的作者交換意見,或者商討合作事宜,遠隔千里,卻「不再遙遠」。當某人修改了聯機文檔的某處時,其他人員可以立即看到變更,而不必花幾天的時間等待信件。利用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約了費用(這種通信手段比電話、信件便宜得多)。

有著「第四媒體」之稱的Internet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幾乎達到頃刻就能傳遍全球的地步。網路通信具有傳播的實時性、交互性,內容豐富性,聲音、圖像、多媒體並舉等優勢。春節聯歡晚會、奧運會等大型事件的現場直播都採用了互聯網作為直接的傳播渠道,充分展示了網路超強的通信能力。

3.集中管理和分布管理

由於計算機網路具有資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伺服器上管理其他計算機上的資源成為可能,這一功能在某些部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銀行系統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將分布於各地的計算機上的財務信息傳到伺服器上實現集中管理。

在計算機網路中,把一項復雜的任務(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劃分成若干個子任務(或子問題),由網路上各計算機分別承擔一部分任務,同時運作,共同完成,從而使整個系統的效率和功能加強。

例如,從1988年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倡導,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整個研究過程依託了高性能超大容量的網路伺服器和網路,對龐大的基因資料庫進行分布式管理,利用稱之為「網路計算」(網路把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用戶分享網上資源,感覺如同個人使用一台超級計算機一樣)的方式來解決破解基因代碼中數據量極大的科學工程計算。

㈢ 求2000字左右的計算機網路的職業生涯規劃 急、急、急!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
封面
署上作品名稱和年月日,可以在封面插入圖片和警示格言
扉頁
個人資料:
真實姓名:××
性別:×
所在學校及學院:× ×大學× ×學院
班級及專業:××級× ×專業
學號:× × × × × × × × × ×
聯系地址:× × × × × × × × ×
郵編:× × × × × ×
聯系電話:× × × × × × × ×
E-mail:× × × × × × × × × × × × × × ×
目錄
總論(引言)
第一章 認識自我
1.個人基本情況
2.職業興趣
3.職業能力及適應性
4.職業價值觀
5.勝任能力
自我分析小結
第二章 職業生涯條件分析
1.家庭環境分析
2.學校環境分析
3.社會環境分析
4.職業環境分析
職業生涯條件分析小結
第三章 職業目標定位及其分解組合
1.職業目標的確定
2.職業目標的分解與組合
第四章 評估調整
1.評估的內容
2.評估的時間
3.規劃調整的原則
結束語

正文
總論(引言)
第一章 認識自我
結合相關的人才測評報告對自己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個人基本情況
2.職業興趣—喜歡干什麼
在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中,職業興趣前三項是× ×型(×分)、× ×型(×分)和× ×型(×分)。我的具體情況是……
3.職業能力及適應性—能夠干什麼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結果顯示,× ×能力得分較高(×分),× ×能力得分較低(×分)。我的具體情況是……
4.職業價值觀—最看重什麼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結果顯示前三項是× ×取向(×分)、× ×取向(×分)和× ×取向(×分)。我的具體情況是……
5.勝任能力——優劣勢是什麼
自我分析小結:

第二章 職業生涯條件分析
參考人才素質測評報告建議,我對影響職業選擇的相關外部環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
1.家庭環境分析
如經濟狀況、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對本人的影響
2.學校環境分析
如學校特色、專業學習、實踐經驗等
3.社會環境分析
如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競爭對手等
4.職業環境分析
(1)行業分析
(如××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2)職業分析
(如× ×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發展前景)
(3)企業分析
(如× ×單位類型、企業文化、發展前景、發展階段、產品服務、員工素質、工作氛圍等)
(4)地域分析
(如× ×工作城市的發展前景、文化特點、氣候水土、人際關系等,人城匹配分析)
職業生涯條件分析小結。

第三章 職業目標定位及其分解組合
1.職業目標的確定
綜合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職業生涯條件分析)的主要內容得出本人職業定位的SWOT分析:
內部環境因素 優勢因素(S) 弱勢因素(W)
外部環境因素 機會因素(O) 威脅因素(T)
分析
結論:職業目標——將來從事(× ×行業的) × ×職業
職業發展策略——進入× ×類型的組織(到× ×地區發展)
職業發展路徑——走專家路線(管理路線等)
2.職業目標的分解與組合
把職業目標分成三個規劃期,即:近期規劃、中期規劃和遠期規劃,並對各個規劃期及其要實現的目標進行分解。
職業生涯規劃總表
計劃名稱 時間跨度 總目標 分目標 計劃內容 策略和措施 備注
短期計劃(大學計劃) 2006年—20 × ×年 如大學畢業時要達到…… 如:大一要達到……大二要達到……或在××方面要達到…… 如專業學習、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提升、職業實踐計劃等 如大一以適應大學生活為主,大二以專業學習和掌握職業技能為主……,或為了實現× ×目標我要……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點
中期計劃(畢業後五年的計劃) 20××年—20××年計劃 如畢業後第五年時要達到……如畢業後第一年要……第二年要……或在××方面要達到…… 如職場適應、三脈積累(知脈、人脈、金脈)、崗位轉換及升遷等 ……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點
長期計劃(畢業後十年或以上計劃) 20××年—20××年計劃 如退休時要達到…… 如畢業十年要達到……二十年要達到…… 如事業發展,工作、生活關系,健康,心靈成長,子女教育,慈善等 …… 方向性規劃

第四章 評估調整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實施結果的情況以及變化情況進行及時的評估與修正。
1.評估的內容
(1)職業目標評估。(是否需要重新選擇職業?)假如一直……那麼我將……
(2)職業路徑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發展方向?)當出現……的時候,我就……
(3)實施策略評估。(是否需要改變行動策略?)如果……我就……
(4)其他因素評估。(身體、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機遇、意外情況的及時評估。)
2.評估的時間
在一般情況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評估規劃;
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我會隨時評估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3.規劃調整的原則
結束語
附:參考書目

——————————————————————————————————————————
如果你想看優秀範本的話,你可以上第一職場論壇(網路一下即可搜索到地址),進入職業規劃版塊,置頂的帖子中,有一個《一個本科生寫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是非常詳細的範本,你可以下載一下。這個規劃案例有理論有實踐,寫得非常不錯,已經下載了3000多次了。另外,論壇「資源中心」版塊有多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範本免費下載,你不妨去看看。但只是範文,你只能參考。你自己的道路,還是要你自己踏踏實實去走,別人替代不了你,你也不能應付。一定要認真對待呀。

範本目錄如下:
一「知己」— 自我認知
1 個性特徵
2 職業價值觀
3 職業興趣
4 職業能力
5 自我認知小結

二「知彼」— 環境評估
1 行業分析
3 職業分析
3 職業環境分析
4 SWOT分析
5 最終目標路線敲定

三「計劃」— 分期計劃
1職業預備期
2職業初期
3職業中期
4職業遠期
5職業後期

四「修正」— 評估調整
1 風險預測與應對
2 目標管理與修正
3 計劃實施評估
附錄一:讀書計劃
附錄二:個人簡歷
附錄三:參考資料
附錄四:測評報告
結語

㈣ 求一篇中期匯報,

21世紀將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尤其是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網路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捲全球。據統計,截止1999年底,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已擁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2億用戶,其中中國上網用戶已達700萬,而36歲以下的網民佔80%。人們在網上工作、學習、查詢、購物、旅遊、聊天、游戲等。互聯網用虛擬手段為人類開啟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間,網路文化以其無可抵擋的魅力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然而虛擬的網路世界並不是一方凈土,現實文明的陰影同樣在網上折射。網路文化混雜著種種不良因素,對青少年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值得全社會關注和重視。

一、網上"文化侵略":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侵襲 由於電腦和網際網路的發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為止,任何一種電腦網路基礎語言都是英語,其主導國家是美國。據悉當前從國際互聯網上可接收的信息來自美國的佔80%,來自中國大陸的僅佔0.O1%。這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文發達國家占據了國際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絕對控制權,形成了網上信息的壟斷和傾銷,其實質就是一種信息侵略。由於信息是文化的一種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導致「文化侵略」。那些附著西方價值形態的信息大量地從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流向中國,加之中國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遠未在其思想上紮根,因而在外來網路信息流的淹沒中難以產生免疫力和識別力。 1998年5月,美國柯林頓總統曾宣稱:「當新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美國的敵人已將戰場由物理空間擴展到虛似空間」。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出:「高速發展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將促進民主的原則,限制極權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過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將有機會獲得同樣的信息和同樣的准則,從而使世界有更大意義上的共同性。」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權和影響力,極力向世界特別是仍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傳輸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進行「文化擴張、文化侵咯」,實現其「不戰而勝」之夢想的政治圖謀。崇尚新知識、思想活躍、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將面臨嚴峻的文化考驗,少數青少年可能因網上「飢不擇食」而遭致「文化中毒」。

二、網上黃色流毒:對青少年身心的摧殘 在網際網路洶涌奔騰的信息浪潮下面,潛伏著一股黃色流毒。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互聯網上大約有 100萬個黃色電腦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說、錄相剪輯和圖片。1995年,美國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8個月中,網際網路上出現了91.7萬幅(件)色情圖片、小說和影片,向美國50個州的2000多個城市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擴散。淫穢色情製品通過網路對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這些網路「色情文化」嚴重摧殘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將他們引入歧途。我國近年青少年因有意無意訪問色情網點,遭受「黃毒」侵害,甚至走上墮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時有披露。

三、網上黑色信息:對青少年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製造社會政治、經濟、組織混亂的信息。由於計算機網路傳遞信息受傳統控制影響很小,使社會對個人思想行為的制約發生變化,不再能夠有選擇地控制人們接觸信息的范圍、種類,不再能夠有效地施行言論監督。網上交流的匿名化,給各種竭力逃避現實社會打擊和控制的非法組織或個人以可乘之機。 在德國,出現了煽動種族主義的「電子納粹」。在國際社會少數別有用心者在網上散布政治謠言和恐怖言論,旨在擾亂人心,製造世界動亂。在中國,一些非法組織也通過網際網路發布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蠱惑人心。一些非法分子在互聯網上進行誹謗、侮辱、賭博、侵害著作權和隱私權,等等。「法輪功」組織首領李宏志,就多次在網際網路上或大肆傳播「法輪大法」的歪理學說,從精神上毒害群眾;或發布所謂「經文」,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到黨政機關聚集鬧事,一部分青少年也陷入其中。

四、網上暴力文化:對青少年行為的誤導 暴力文化,是指堅持有助於暴力行為發生的行為規范的亞文化。在暴力亞文化中,人們的行為規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的價值觀念的指導,認為暴力並不必然是非法行為,它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暴力已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滲透到群體成員的品質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當然的事,甚至崇尚暴力而對不使用暴力者歧視或排斥。這種暴力文化對正處於早期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影響尤為深刻。

家長、學校和社會在鼓勵青少年學用電腦上網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它會對下一代構成什麼威脅。但是暴力文化會隨著計算機網路這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擴散,以至影響整個社會犯罪率。互聯網在把境外大量先進科學技術、優秀的思想文化信息傳輸進來的同時,也夾帶許多西方暴力文化信息。尤其是電腦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各種負載境內外暴力文化特質的影碟、游戲軟體,通過電腦和網路有聲色地傳輸給青少年。更有不能容忍者,居然在網上教授如何製造炸彈、如何實施各種暴力犯罪。有人做過統計,在網際網路上流動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境內外暴力文化在網路上的表現特質主要是槍戰、暗殺、綁架、武裝走私販毒、武功打鬥、幫派行會、有組織犯罪等。由於青少年人生經歷太淺,是非觀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極容易通過網路傳媒接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國傳統暴力文化的誤導,常常會因生活環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們義氣大打出手,做出各種暴力行為,導致暴力犯罪。

五、網上黑客:對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範 計算機黑客是指對計算機軟體和網路技術相當精通的人(其中青少年佔多數),未經授權進入計算機信息系統,對系統進行攻擊,對系統中的信息竊取、篡改、刪除,甚至利用計算機病毒破壞部分系統或全部網路。由於信息系統涉及有關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以及一些工商企業單位與私人的機密及敏感信息,因此它已成為國家和某些部門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成為敵對國家和組織以及一些非法用戶、別有用心者攻擊的對象。當前,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網路全球化的普及,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黑客成為網路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脅。據美國FBI統計,美國每年因網路信息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5億美元。我國近年也屢屢發生黑客入侵事件,更改網路主頁者有之,破壞系統者有之,竊取經濟利益者有之。危害難以遏止。

㈤ 急求。等著要計算機網路工程畢業論文 最好帶分開題報告和中期報告。

郭富城

㈥ 計算網路發展的三個階段,個階段技術特點

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可以預見未來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潛力,使我們對計算機網路有更好的期待.從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來看,主要是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改進效果如下圖所示: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形如下圖: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三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㈦ 誰有計算機網路的實驗報告

目前,中國的3G通訊網路即將進入商用化應用階段,對技術標準的取捨選擇也成為移動運營商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WCDMA和TD-SCDMA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會出現哪種標准「一統江湖」的局面。至於誰能在3G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關鍵是看哪種技術標准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的需要。

混合組網原則

在進行TD-SODMA建網時,考慮到現有的WODMA預規劃,建議採用如下混合組網原則:在3G網路建設初期,TD-SCDMA網路無法進行獨立組網形成全國性連續覆蓋網路的前提下,建議使用WCDMA/TD-SCDMA雙模終端,這樣既可以充分借用WODMA網路,避免覆蓋盲區,同時又能保證用戶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業務的服務;依靠WODMA網路規劃資源,結合其實際布網情況,利用TD-SCDMA網路做重點局部(密集城區、城區的室外和重點樓層的室內)地區覆蓋,實現熱點地區的業務需求;由於WCDMA語音業務和數據業務覆蓋半徑差別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網路拓撲結構,影響網路性能。TD-SODMA以補充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為規劃目標,在大城市的商業區室外保證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在大城市的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價值高的樓盤,室內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覆蓋;網路規劃要充分利用資源,在滿足網路性能和網路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結合兩種制式的優勢,各盡所長,降低建設費用和加快建設速度;TD-SODMA覆蓋邊緣選擇應盡可能選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邊界處WCDMA信號要覆蓋很好,同時TD--SODMA覆蓋邊緣的信號避免出現深衰落;混合組網異系統的切換區域應設置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實現系統間切換,這樣可以避免服務質量和系統性能的明顯下降。

混合組網互干擾分析


在1920MHz頻點附近,TD-SCDMA系統工作於上下行,WCDMA系統工作於上行。WODMA下行頻段和1 920MHz頻點有190MHz的頻率間隔(3GPP TS25.141規范要求UTR,A/FDD能夠支持1 90MHz的收發間隔),TD-SCDMA對WODMA下行的干擾和WCDMA下行對TD-SCDMA的干擾主要是雜散輻射,但由於有190MHz頻率保護帶,其干擾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內容。因此在1920MHz頻點處,考慮TD-SCDMA系統和WCDMA系統共存時,干擾分為四大類(見圖1):

1.TD-SCDMA上行干擾WCDMA上行(TD-SCl)MA比—WODMA BS)

2.TD-SCDMA下行干擾WODMA上行(TD-SODMA BS—WCDMA BS)

3.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上行(WODMA比一TD-SODMA BS)

4.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下行(WCDMA UE—TD-SCDMA UE)

通過模擬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附加的頻率保護間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 BS與WODMA BS間的干擾。可以通過提高WODMA UE AOLB要求或3.3 MHz的頻串保護間隔抑制WODMA UE對TD-SODMA BS的干擾。良好的工程規劃可降低兩系統共存的射頻參數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兩系統間的干擾。兩系統BS間距的增大導致WODMAUE對TD-SODMA BS干擾的增大,B3間距的減小導致TD-SODMA BS對FDD BS干擾的增大。兩系統B日間距位於(0,R/2)區間范圍內能夠較好的協調WODMA UE干擾TD-SCDMA BS及TD-SODMA B3干擾WODMA B日的AOIB要求。

在工程上,通過空間隔離、頻帶隔離和工程技術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決TD-SODMA和WODMA系統混合組網時互干擾的問題。

混合組網的探討


  1. 組網方式

  2. 方式一:考慮到TD--SCDMA話務吸收能力,混合組網時考慮在WCDMA網路下,以TD-SODMA網路覆蓋高速率業務的熱點地區網路,即圖2中的藍色區域。

  3. 方式二:空間上的分區組網:不同地區,利用WODMA和TD-SODMA系統分別組網,其中TD-SODMA負責解決熱點地區的覆蓋,即圖3中的藍色區域。宏蜂窩分區覆蓋;宏蜂窩和微蜂窩結合分區覆蓋——主要將TD-SODMA網路應用到室內覆蓋中去。

  4. 2.組網策略可行性分析

  5. 在5GPP的協議標准中,TD-SODMA與WODMA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UTBAN部分,即無線接入網路部分,在核心網中無大的差別。因此,對應TD-SODMA的RNO與WODMA的BNO在高層協議處理過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個別協議過程有區別。從技術層面上說,進行TD--SODMA和WODMA的混合組網是可行的。

3.移動性管理策略分析

網路選擇和接入策略:用戶可以有多種網路選擇方式,分別是優選WODMA網路、優選TD-SODMA網路和無優先順序。建議對混合組網方式一,用戶採用優選WODMA網路的方式對混合組網方式二,用戶採用無優選方式。

採用優選網路的方式,可以使用戶在覆蓋區域內始終駐留在原制式網路中,減輕不必要的切換給網路帶來的額外負荷;當系統判定由於容量、覆蓋或干擾等原因,原網路制式無法接入的情況下需要發起定向重試,通過系統間切換或小區重選等方式,將移動終端接入到另一種制式網路中,保持業務的正常接入。

在網路運營的初期,網路容量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行;至於中後期,用戶增長迅速,容量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充分利用TD-SODMA的優勢,採取增載入頻、多用戶檢測、智能天線、小區分裂等技術增加相應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時無法增加時,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試、系統間負荷均衡或基於測量的系統間切換等技術將WCDMA系統可承擔的業務切換到TD-SODMA系統,以保證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平穩運行。

小區重選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基於WCDMA的用戶應該盡可能的駐留在WCDMA網路中,在WCDMA網路負荷正常的情況下,只要網路質量能滿足最低業務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駐留。出於同樣的考慮,在TD--$CDMA網路中WCDMA小區重選門限應該高於TD-SCDMA小區的重選門限,使駐留在TD-SCDMA網路中的用戶減少異系統間切換。

負荷分擔策略:當WCDMA網路負荷偏高時,網路應該有能力對小區選擇門限進行調整,適當調高WODMA小區的選擇門限,使部分WCDMA用戶選擇到TD-SGDMA站點中以減輕WCDMA站點的負荷。該過程根據網路負荷自動執行並且可逆。同時在網路規劃當中,要考慮RNc的負荷分擔。

切換策略:當一個用戶在WCDMA系統中進行了呼叫並移動到TD-SCDMA系統的邊緣,此時其無線質量變差,

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如果用戶駐留的WCDMA小區有同覆蓋的TD-SCDMA小區,則不需要打開測量,通過盲切換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而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則通過打開壓縮模式和系統間測量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

在進行系統間切換時還需要考慮切換業務特點:兩種制式提供的Cs域業務服務質量基本相同,由於cs域掉話用戶感受明顯,所以cs域業務對切換成功率要求較高;而PS域業務掉話用戶感受不明顯,且P3域業務掉話後會自動重新進行連接。因此在切換策略各有側重點,c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切換成功率為主,P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用戶的帶寬為主,即用戶從共同覆蓋區向其中一種制式覆蓋區移動時,cS域切換發生較早,Ps域切換發生較晚。

4.網路規劃策略分析

頻點規劃策略:由於TD-SCDMA頻率資源豐富,而WCDMA通常採用同頻組網,因此,對於頻點的規劃要考慮:相鄰TD—SCDMA小區之間採用異頻組網;相鄰TD-SCDMA和WCDMA小區之間增大頻帶隔離度。

碼資源規劃: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路規劃過程中不存在擾碼規劃的問題。

呼吸效應解決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WCDMA產生的呼吸效應應該由WCDMA系統自身來解決。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在僅有WCDMA覆蓋下的地區,產生的小區呼吸效應應由WCDMA自身規劃時解決。由於TB--SCDMA系統呼吸效應不明顯,因此在與TD-SCDMA網路相鄰的WCDMA小區發生呼吸效應時,可考慮由TD-SCDMA系統分擔一部分WCDMA小區邊緣用戶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統的整體容量。

㈧ 簡述什麼是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具有自我繁殖、互相傳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徵。

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它們能夠快速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8)計算機網路技術中期報告擴展閱讀:

計算機病毒傳染方式:

一、引導區型病毒主要通過軟盤在操作系統中傳播,感染引導區,蔓延到硬碟,並能感染到硬碟中的"主引導記錄"。

二、文件型病毒是文件感染者,也稱為「寄生病毒」。它運行在計算機存儲器中,通常感染擴展名為COM、EXE、SYS等類型的文件。

三、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導區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兩者的特點。

四、宏病毒是指用BASIC語言編寫的病毒程序寄存在Office文檔上的宏代碼。宏病毒影響對文檔的各種操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病毒

㈨ 求:計算機網路專業調查報告

http://xushichuang.spaces.live.com/Blog/cns/
這里有你需要的
軟體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進入大三逐漸對我所學的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利用寒假時間我通過資料的閱讀和對一些公司調查更深入的認識了軟體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我國的軟體產業從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主要生力軍之一。我國軟體業發展主要表現為:軟體開發研究已從軟體人員獨立進行步入到軟體開發組協作開發的階段;軟體項目已成為投資大、收益高的系統工程項目。

軟體業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從我國軟體業的發展因素看:首先,軟體人才相對較為豐富,十幾年的軟體發展歷程造就了一大批國內軟體人才,這些人才不僅發展著民族軟體事業,也成為國外軟體本地化發展的主要力量。其次,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Internet與計算機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政府大力推行的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為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國內計算機硬體市場高速發展,也造就了潛在的軟體市場。國家主導的信息化進程為中國軟體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軟體需求,成為軟體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

近期,中國軟體市場呈現出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經過對國內軟體市場的追蹤研究和分析,對近期軟體市場的總體狀況和特點分析總結如下:
內容太多你自己進去看吧!~

㈩ 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的計算模式

發展史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

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

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

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形如下圖: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

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

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

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

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10)計算機網路技術中期報告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計算 網路的主要作用是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其次是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和易於分布處理。

數據傳輸是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用於實現計算機之間的數據信息的傳輸,這一功能為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用戶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

數據傳輸的最常見形式就是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和普通郵件相比具有快捷、低價的優點,很受人們的歡迎。只要是能夠數字化的信息,如程序、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都能作為電子郵件的內容在網上進行傳輸。

資源共享是現代計算機網路的最主要的作用,它包括軟體共享、硬體共享及數據共享。

軟體共享是指計算機網路內的用戶可以共享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資源,包括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應用程序和服務程序。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技術中期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代理需要注冊什麼公司 瀏覽:568
ns游戲要求網路更新如何不更新 瀏覽:572
輸上密碼顯示網路超時怎麼回事 瀏覽:38
計算機網路對人類有哪些積極作用 瀏覽:440
一般網路租房子在哪裡租 瀏覽:236
永寧信息化網路推廣哪個好 瀏覽:422
win7驅動包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155
一鍵生成網路圖的軟體 瀏覽:354
計算機網路線上教學心得 瀏覽:627
先現在網路怎麼樣 瀏覽:187
網路電視機如何安裝應用商店 瀏覽:327
地下商場網路信號 瀏覽:232
win10網路注冊表在哪個位置 瀏覽:630
查兩個網路設備連接通過哪些節點 瀏覽:285
網路安全的標志 瀏覽:31
筆記本wifi沒網路 瀏覽:664
手機信號網路標識 瀏覽:883
網路安全靠大家主題手抄報高難度 瀏覽:337
哪個網路游戲有飛行坐騎 瀏覽:277
網路營銷如何競爭對手 瀏覽:31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