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轉發數據包,將每一個IP數據包由一個埠轉發到另一個埠。
交換機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
這是最簡單的敘述了。
Ⅱ 交換機的基本原理
交換機是一種用於電(光)信號轉發的網路設備。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最常見的交換機是乙太網交換機。交換機工作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交換機擁有一條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在同一時刻可進行多個埠對之間的數據傳輸。交換機的傳輸模式有全雙工,半雙工,全雙工/半雙工自適應。
工作原理
地址表
埠地址表記錄了埠下包含主機的MAC地址。埠地址表是交換機上電後自動建立的,
保存在RAM中,並且自動維護。
交換機隔離沖突域的原理是根據其埠地址表和轉發決策決定的。
轉發決策
交換機的轉發決策有三種操作:丟棄、轉發和擴散。
丟棄:當本埠下的主機訪問已知本埠下的主機時丟棄。
轉發:當某埠下的主機訪問已知某埠下的主機時轉發。
擴散:當某埠下的主機訪問未知埠下的主機時要擴散。
每個操作都要記錄下發包端的MAC地址,以備其它主機的訪問。
生存期
生存期是埠地址列表中表項的壽命。每個表項在建立後開始進行倒計時,每次發送
數據都要刷新記時。對於長期不發送數據的主機,其MAC地址的表項在生存期結束時刪除。
所以埠地址表記錄的總是最活躍的主機的MAC地址。
(4)應該說交換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交換機結構及組網方式,21世紀10年代以來網路應用越來越廣泛,交換機作為網路中的紐帶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簡單的說,交換機就是將它與用戶計算機相連就行了,完成各個計算機之間的數據交換。復雜來說,交換機針對在整個網路中的位置而言,一些高層交換機如三層交換、網管型的產品,在交換機結構方面就沒這么簡單了。
三層交換機
通常,普通的交換機只工作在數據鏈路層上,路由器則工作在網路層。而功能強大的三層交換機可同時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並根據 MAC地址或IP地址轉發數據包。但是要注意到三層交換機並不能完全取代路由器,因為它主要是為了實現處於兩個不同子網的Vlan進行通訊,而不是用來作數據傳輸的復雜路徑選擇。
網管功能
一台交換機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該設備的可管理性與可操作性。帶網管功能的交換機可對每個埠的流量進行監測,設置每個埠的速率,關閉/打開埠連接。通過對交換機埠進行監測,便於對網路業務流量的區分和迅速進行網路故障定義,提高了網路的可管理性。
埠聚合
這是一種封裝技術,它是一條點到點的鏈路,鏈路的兩端可以都是交換機,也可以是交換機和路由器,還可以是主機和交換機或路由器。基於埠匯聚(Trunk)功能,允許交換機與交換機、交換機與路由器、主機與交換機或路由器之間通過兩個或多個埠並行連接同時傳輸以提供更高帶寬、更大吞吐量, 大幅度提供整個網路能力。
Ⅲ 網卡和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實驗報告
網卡的功能:網卡是工作在物理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
網卡的工作原理:網卡收到傳輸來的數據,網卡內的單片程序先接收數據頭的目的MAC地址,根據計算機上的網卡驅動程序設置的接收模式判斷該不該接收,認為該接收就在接收後產生中斷信號通知CPU,認為不該接收就丟棄不管,所以不該接收的數據網卡就截斷了,計算機根本就不知道。CPU得到中斷信號產生中斷,操作系統就根據網卡驅動程序中設置的網卡中斷程序地址調用驅動程序接收數據,驅動程序接收數據後放入信號堆棧讓操作系統處理。
交換機的功能: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通過MAC地址(每個網卡的實際物理地址)來實現數據轉發。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它檢測從以太埠來的數據包的源和目的地的MAC(介質訪問層)地址,然後與系統內部的動態查找表進行比較,若數據包的MAC層地址不在查找表中,則將該地址加入查找表中,並將數據包發送給相應的目的埠。
Ⅳ 簡述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一、概述
1993年,區域網交換設備出現,1994年,國內掀起了交換網路技術的熱潮。其實,交換技術是一個具有簡化、低價、高性能和高埠密集特點的交換產品,體現了橋接技術的復雜交換技術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操作。與橋接器一樣,交換機按每一個包中的MAC地址相對簡單地決策信息轉發。而這種轉發決策一般不考慮包中隱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與橋接器不同的是交換機轉發延遲很小,操作接近單個區域網性能,遠遠超過了普通橋接互聯網路之間的轉發性能。
交換技術允許共享型和專用型的區域網段進行帶寬調整,以減輕區域網之間信息流通出現的瓶頸問題。現在已有乙太網、快速乙太網、FDDI和ATM技術的交換產品。
類似傳統的橋接器,交換機提供了許多網路互聯功能。交換機能經濟地將網路分成小的沖突網域,為每個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帶寬。協議的透明性使得交換機在軟體配置簡單的情況下直接安裝在多協議網路中;交換機使用現有的電纜、中繼器、集線器和工作站的網卡,不必作高層的硬體升級;交換機對工作站是透明的,這樣管理開銷低廉,簡化了網路節點的增加、移動和網路變化的操作。
利用專門設計的集成電路可使交換機以線路速率在所有的埠並行轉發信息,提供了比傳統橋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論上單個乙太網埠對含有64個八進制數的數據包,可提供14880bps的傳輸速率。這意味著一台具有12個埠、支持6道並行數據流的「線路速率」乙太網交換器必須提供89280bps的總體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專用集成電路技術使得交換器在更多埠的情況下以上述性能運行,其埠造價低於傳統型橋接器。
二、三種交換技術
1.埠交換
埠交換技術最早出現在插槽式的集線器中,這類集線器的背板通常劃分有多條乙太網段(每條網段為一個廣播域),不用網橋或路由連接,網路之間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塊插入後通常被分配到某個背板的網段上,埠交換用於將以太模塊的埠在背板的多個網段之間進行分配、平衡。根據支持的程度,埠交換還可細分為:
·模塊交換:將整個模塊進行網段遷移。
·埠組交換:通常模塊上的埠被劃分為若干組,每組埠允許進行網段遷移。
·埠級交換:支持每個埠在不同網段之間進行遷移。這種交換技術是基於OSI第一層上完成的,具有靈活性和負載平衡能力等優點。如果配置得當,那麼還可以在一定程度進行客錯,但沒有改變共享傳輸介質的特點,自而未能稱之為真正的交換。
2.幀交換
幀交換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區域網交換技術,它通過對傳統傳輸媒介進行微分段,提供並行傳送的機制,以減小沖突域,獲得高的帶寬。一般來講每個公司的產品的實現技術均會有差異,但對網路幀的處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直通交換:提供線速處理能力,交換機只讀出網路幀的前14個位元組,便將網路幀傳送到相應的埠上。
·存儲轉發:通過對網路幀的讀取進行驗錯和控制。
前一種方法的交換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對網路幀進行更高級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時也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埠的交換。因此,各廠商把後一種技術作為重點。
有的廠商甚至對網路幀進行分解,將幀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該信元處理極易用硬體實現,處理速度快,同時能夠完成高級控制功能(如美國MADGE公司的LET集線器)如優先順序控制。
3.信元交換
ATM技術代表了網路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解決目前網路通信中眾多難題的一劑「良葯」,ATM採用固定長度53個位元組的信元交換。由於長度固定,因而便於用硬體實現。ATM採用專用的非差別連接,並行運行,可以通過一個交換機同時建立多個節點,但並不會影響每個節點之間的通信能力。ATM還容許在源節點和目標、節點建立多個虛擬鏈接,以保障足夠的帶寬和容錯能力。ATM採用了統計時分電路進行復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帶寬可以達到25M、155M、622M甚至數Gb的傳輸能力。
三、區域網交換機的種類和選擇
區域網交換機根據使用的網路技術可以分為:
·以大網交換機;
·令牌環交換機;
·FDDI交換機;
·ATM交換機;
·快速乙太網交換機等。
如果按交換機應用領域來劃分,可分為:
·台式交換機;
·工作組交換機;
·主幹交換機;
·企業交換機;
·分段交換機;
·埠交換機;
·網路交換機等。
區域網交換機是組成網路系統的核心設備。對用戶而言,區域網交換機最主要的指標是埠的配置、數據交換能力、包交換速度等因素。因此,在選擇交換機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交換埠的數量;
(2)交換埠的類型;
(3)系統的擴充能力;
(4)主幹線連接手段;
(5)交換機總交換能力;
(6)是否需要路由選擇能力;
(7)是否需要熱切換能力;
(8)是否需要容錯能力;
(9)能否與現有設備兼容,順利銜接;
(10)網路管理能力。
四、交換機應用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交換機網路中的瓶頸問題
交換機本身的處理速度可以達到很高,用戶往往迷信廠商宣傳的Gbps級的高速背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連接入網的工作站或伺服器使用的網路是以大網,它遵循CSMA/CD介質訪問規則。在當前的客戶/伺服器模式的網路中多台工作站會同時訪問伺服器,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伺服器瓶頸。有的廠商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在交換機中設計了一個或多個高速埠(如3COM的Linkswitch1000可以配置一個或兩個100Mbps埠),方便用戶連接伺服器或高速主幹網。用戶也可以通過設計多台伺服器(進行業務劃分)或追加多個網卡來消除瓶頸。交換機還可支持生成樹演算法,方便用戶架構容錯的冗餘連接。
2.網路中的廣播幀
目前廣泛使用的網路操作系統有Netware、WindowsNT等,而LanServer的伺服器是通過發送網路廣播幀來向客戶機提供服務的。這類區域網中廣播包的存在會大大降低交換機的效率,這時可以利用交換機的虛擬網功能(並非每種交換機都支持虛擬網)將廣播包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每台文交換機的埠都支持一定數目的MAC地址,這樣交換機能夠「記憶」住該埠一組連接站點的情況,廠商提供的定位不同的交換機埠支持MAC數也不一樣,用戶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交換機埠的連接端點數。如果超過廠商給定的MAC數,交換機接收到一個網路幀時,只有其目的站的MAC地址不存在於該交換機埠的MAC地址表中,那麼該幀會以廣播方式發向交換機的每個埠。
3.虛擬網的劃分
虛擬網是交換機的重要功能,通常虛擬網的實現形式有三種:
(1)靜態埠分配
靜態虛擬網的劃分通常是網管人員使用網管軟體或直接設置交換機的埠,使其直接從屬某個虛擬網。這些埠一直保持這些從屬性,除非網管人員重新設置。這種方法雖然比較麻煩,但比較安全,容易配置和維護。
(2)動態虛擬網
支持動態虛擬網的埠,可以藉助智能管理軟體自動確定它們的從屬。埠是通過藉助網路包的MAC地址、邏輯地址或協議類型來確定虛擬網的從屬。當一網路節點剛連接入網時,交換機埠還未分配,於是交換機通過讀取網路節點的MAC地址動態地將該埠劃入某個虛擬網。這樣一旦網管人員配置好後,用戶的計算機可以靈活地改變交換機埠,而不會改變該用戶的虛擬網的從屬性,而且如果網路中出現未定義的MAC地址,則可以向網管人員報警。
(3)多虛擬網埠配置
該配置支持一用戶或一埠可以同時訪問多個虛擬網。這樣可以將一台網路伺服器配置成多個業務部門(每種業務設置成一個虛擬網)都可同時訪問,也可以同時訪問多個虛擬網的資源,還可讓多個虛擬網間的連接只需一個路由埠即可完成。但這樣會帶來安全上的隱患。虛擬網的業界規范正在制定當中,因而各個公司的產品還談不上互操作性。Cisco公司開發了Inter-SwitchLink(ISL)虛擬網路協議,該協議支持跨骨幹網(ATM、FDDI、FastEthernet)的虛擬網。但該協議被指責為缺乏安全性上的考慮。傳統的計算機網路中使用了大量的共享式Hub,通過靈活接入計算機埠也可以獲得好的效果。
4.高速區域網技術的應用
快速乙太網技術雖然在某些方面與傳統以大網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但100BASE-TX、100BASAE-T4及100BASE-FX對傳輸距離和級連都有了比較大的限制。通過100Mbps的交換機可以打破這些局限。同時也只有交換機埠才可以支持雙工高速傳輸。
目前也出現了CDDI/FDDI的交換技術,另外該CDDI/FDDI的埠價格也呈下降趨勢,同時在傳輸距離和安全性方面也有比較大的優勢,因此它是大型網路骨乾的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3COM的主要交換產品有Linkswitch系列和LANplex系列;BAY的主要交換產品有LattisSwitch2800,BAYstackworkgroup、System3O00/5000(提供某些可選交換模塊);Cisco的主要交換產品有Catalyst1000/2000/3000/5000系列。
三家公司的產品形態看來都有相似之處,產品的價格也比較接近,除了設計中要考慮網路環境的具體需要(強調埠的搭配合理)外,還需從整體上考慮,例如網管、網路應用等。隨著ATM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幀交換機的價格將會進一步下跌,它將成為工作組網的重要解決方案。
Ⅳ 簡述交換機、路由器的初始化過程
交換機沒必要初始化的
路由器么 邊上有個小孔的
你拿牙簽頂住5秒左右 就還原回來了
Ⅵ 兩台電腦和一台交換機實現網路互聯的實驗原理
通過交換機,通過IP協議,使二台電腦相連且處在同一個區域網,實現互訪共享等。
原理就是IP協議的應用。
Ⅶ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交換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目前交換機還具備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對VLAN(虛擬區域網)的支持、對鏈路匯聚的支持,甚至有的還具有防火牆的功能。
學習:乙太網交換機了解每一埠相連設備的MAC地址,並將地址同相應的埠映射起來存放在交換機緩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轉發/過濾:當一個數據幀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時,它被轉發到連接目的節點的埠而不是所有埠(如該數據幀為廣播/組播幀則轉發至所有埠)。
消除迴路:當交換機包括一個冗餘迴路時,乙太網交換機通過生成樹協議避免迴路的產生,同時允許存在後備路徑。
交換機除了能夠連接同種類型的網路之外,還可以在不同類型的網路(如乙太網和快速乙太網)之間起到互連作用。如今許多交換機都能夠提供支持快速乙太網或FDDI等的高速連接埠,用於連接網路中的其它交換機或者為帶寬佔用量大的關鍵伺服器提供附加帶寬。
一般來說,交換機的每個埠都用來連接一個獨立的網段,但是有時為了提供更快的接入速度,我們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網路計算機直接連接到交換機的埠上。這樣,網路的關鍵伺服器和重要用戶就擁有更快的接入速度,支持更大的信息流量。
交換機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交換:
1) 直通式:
直通方式的乙太網交換機可以理解為在各埠間是縱橫交叉的線路矩陣電話交換機。它在輸入埠檢測到一個數據包時,檢查該包的包頭,獲取包的目的地址,啟動內部的動態查找表轉換成相應的輸出埠,在輸入與輸出交叉處接通,把數據包直通到相應的埠,實現交換功能。由於不需要存儲,延遲非常小、交換非常快,這是它的優點。它的缺點是,因為數據包內容並沒有被乙太網交換機保存下來,所以無法檢查所傳送的數據包是否有誤,不能提供錯誤檢測能力。由於沒有緩存,不能將具有不同速率的輸入/輸出埠直接接通,而且容易丟包。
2) 存儲轉發:
存儲轉發方式是計算機網路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方式。它把輸入埠的數據包先存儲起來,然後進行CRC(循環冗餘碼校驗)檢查,在對錯誤包處理後才取出數據包的目的地址,通過查找表轉換成輸出埠送出包。正因如此,存儲轉發方式在數據處理時延時大,這是它的不足,但是它可以對進入交換機的數據包進行錯誤檢測,有效地改善網路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埠間的轉換,保持高速埠與低速埠間的協同工作。
3) 碎片隔離:
這是介於前兩者之間的一種解決方案。它檢查數據包的長度是否夠64個位元組,如果小於64位元組,說明是假包,則丟棄該包;如果大於64位元組,則發送該包。這種方式也不提供數據校驗。它的數據處理速度比存儲轉發方式快,但比直通式慢。
簡略的概括一下交換機的基本功能:
1. 像集線器一樣,交換機提供了大量可供線纜連接的埠,這樣可以採用星型拓撲布線。
2. 像中繼器、集線器和網橋那樣,當它轉發幀時,交換機會重新產生一個不失真的方形電信號。
3. 像網橋那樣,交換機在每個埠上都使用相同的轉發或過濾邏輯。
4. 像網橋那樣,交換機將區域網分為多個沖突域,每個沖突域都是有獨立的寬頻,因此大大提高了區域網的帶寬。
5. 除了具有網橋、集線器和中繼器的功能以外,交換機還提供了更先進的功能,如虛擬區域網(VLAN)和更高的性能。
交換機的傳輸模式
傳輸模式有全雙工,半雙工,全雙工/半雙工自適應
交換機的全雙工是指交換機在發送數據的同時也能夠接收數據,兩者同步進行,這好像我們平時打電話一樣,說話的同時也能夠聽到對方的聲音。目前的交換機都支持全雙工。全雙工的好處在於遲延小,速度快。
提到全雙工,就不能不提與之密切對應的另一個概念,那就是「半雙工」,所謂半雙工就是指一個時間段內只有一個動作發生,舉個簡單例子,一條窄窄的馬路,同時只能有一輛車通過,當目前有兩量車對開,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一輛先過,等到頭兒後另一輛再開,這個例子就形象的說明了半雙工的原理。早期的對講機、以及早期集線器等設備都是實行半雙工的產品。
Ⅷ 計算機網路原理的實訓報告
交換機/路由器及其配置
實訓報告
班級: 姓名: 學號:
指導教師:
1、控制訪問列表:
實驗用三台路由器、兩台交換機和幾台主機組成一個基本的控制訪問列表,通過中間路由器C的一個埠的設置,控制每台主機通過它的許可權。實驗連接圖如下:
下圖中,交換機A的F0/1口是一個干線,所有的vlan都可以通過,先進入埠配置模式,進入F0/1埠。命令行為:
switch(config-if)#int f0/1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all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encap dot1q
switch(config-if)#end
當配置信息欄出現:SWAf1=trunk時,f1口乾線設置完成。
下圖為控制訪問列表的配置信息:
實驗中干線的設置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配置完交換機後,三個路由器的每個連接的埠都進行IP地址的配置,並且每兩個相連的埠的IP地址必須的在同一個網段,為了實現台主機,每台路由器都能夠Ping通,因此的給每個路由器的加一個動態路由,使每個路由器和主機都能相通,動態路由的命令行為:
RouterA(config)#ip routing
RouterA(config)#router rip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0.0
RouterA(config-router)#end
當配置信息欄出現:
ROA RIP: yes
ROA ip routing: yes
network=192.168.0.0 255.255.255.0時,說明動態路由打開,配置完成。
然後進行Ping測試,當配置的每台主機和每個埠都同後,就可以進行控制防問列表的加入了,我們通過RouterC的一個埠設置控制可以訪問的ip地址,設置s0/0口當主機A的ip地址通過時,數據可以通過,當其他的的主機要通過這個埠訪問其他主機時就過濾掉。配置命令為:
在ROC的s0/0寫一個輸入的訪問控制列表:
RouterC(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2 0.0.0.0 設置訪問列表1主機192.168.1.2可以通過。
RouterC(config)#access-list 1 deny any 訪問列表1可以訪問任一個
RouterC(config)#int s0/0
RouterC(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in s0/0口的ip控制列表1進入
RouterC(config-if)#end
RouterC#sh access-list 1
當進行ping命令時,由主機A可以通任一台主機,實驗中主機C和D不能ping通主機A,因為他們的數據被access-list 1禁止。主機B能夠ping通主機A,因為主機B 不經過access-list 1。而主機E和F 雖然是和主機A在一個往段,但是access-list 1隻允許主機A的ip地址通過,所以也ping不通主機C和D, access-list 1不允許。主機A可以控制所有的主機。
2、靜態路由:
實驗是由兩台路由器和三台主機組成,兩台路由器分別配置靜態路由,信息配置如右圖。主機A要ping通主機B和C,要在兩個路由器上都配置靜態路由,設置完成後通過命令查詢靜態路由的情況。
在路由器B上設置靜態路由,主機B通過通過S0/0口將數據進行轉發,配置命令為:
ROB(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2.1
ROB(config)#ip routing
同樣,在路由器A上設置靜態路由,主機A通過通過S0/0口將數據進行轉發,配置命令為:
ROA(config)#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
ROA(config)#ip routing
ROA(config)#show ip routing
結果如下:
結果中的s 192.168.3.0 [1/1] via 192.168.2.2 serial0/0 顯示的是他靜態路由的網段和轉發數據的埠。另一個的也同理。
這樣,主機A就可以ping和主機B在同一個網段的主機,主機B就可以ping和主機A在同一個網段的主機。
3、動態路由:
動態路由實驗是由三個路由器和兩台主機組成,實驗目的是要主機A和主機B能夠通過路由器進行不同網段的ping通。Ip地址如左圖所示。
在實驗中,三台路由器內部要進行動態路由的分配,配置信息如:
RouterA(config)#ip routing
RouterA(config)#router rip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0.0
RouterA(config-router)#end
上部命令中,ip routing為啟動路由轉發,router rip為啟動RIP路由協議,network 192.168.0.0是設置發布的路由,同樣要在每一個路由器中都要設置這樣的動態路由,上圖右圖中為動態路由的配置信息。
動態路由的注意事項:三個路由器都要設置動態路由。
4、單臂路由:
單臂路由實驗是由一台路由器和一台交換機和兩台主機組成,左邊為實驗的原理連接圖,右邊為實驗的配置信息。
實驗要求是兩台主機分別在兩個不同的vlan中和不同的網段中,f0/0口設置為干線,路由器的需配置兩個ip及網關,通過路由器埠的轉發,兩個不同vlan的主機可以互相的ping通。實驗過程如下:
交換機劃分van的配置命令為:
switch#vlan database
switch(vlan)#vlan 2
switch(vlan)#vlan 3
switch(vlan)#exit
switch#show vlan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int f0/6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switch(config-if)#int f0/7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其中vlan database為vlan的劃分,switchport access vlan 2為將交換機的埠加入到vlan2中,其於的默認在vlan1中。下面為將f0/1口設置干線,命令為:
switch(config-if)#int f0/1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all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encap dot1q
switch(config-if)#end
其中switchport mode trunk為設置為干線,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1,2 為設置允許的vlan,switchport trunk encap dot1q為設置vlan 中繼。當show vlan顯示如下命令時:vlan劃分成功,這時配置信息中顯示:SWAf1=trunk
SWA vlan2: F0/6,F0/7,F0/8,及配置成功。
5、vlan的劃分
vlan劃分的實驗是由兩台交換機和幾台主機組成。
實驗要求:每一個交換機都在不同的vlan中,每一個交換機上的兩台主機分別在不同的vlan中,四台主機分別在兩個網段下,且兩台主機不在同一個vlan下。下左圖為實驗的連接圖,右圖為實驗的配置信息。
每一個交換機都劃分為兩個vlan,配置命令為:
SWA#vlan database
SWA(vlan)#vlan 2
SWA#conf t
SWA(config)#int f0/5
SWA(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SWA(config-if)#int f0/6
SWA(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SWA(config-if)#int f0/7
其中vlan database為vlan的劃分,switchport access vlan 2為將交換機的埠加入到vlan2中,其於的默認在vlan1中。然後把交換機的f0/8口和交換機的f0/1口設置為干線。這樣兩個交換機上不在同一個vlan的計算機就可以互相訪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