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算機網路按傳輸帶寬怎樣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按地理范圍、拓撲結構、傳輸速率和傳輸介質等分類。
⑴按按照計算機之間的距離和網路覆蓋面來分可分為
①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
區域網地理范圍一般幾百米到10km之內,屬於小范圍內的連網。如一個建築物內、一個學校內、一個工廠的廠區內等。區域網的組建簡單、靈活,使用方便。
②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城域網地理范圍可從幾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可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是一種中等形式的網路。
③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
廣域網地理范圍一般在幾千公里左右,屬於大范圍連網。如幾個城市,一個或幾個國家,是網路系統中的最大型的網路,能實現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如國際性的Internet網路。
⑵按傳輸速率分類
網路的傳輸速率有快有慢,傳輸速率快的稱高速網,傳輸速率慢的稱低速網。傳輸速率的單位是b/s(每秒比特數,英文縮寫為bps)。一般將傳輸速率在Kb/s—Mb/s范圍的網路稱低速網,在Mb/s—Gb/s范圍的網稱高速網。也可以將Kb/s網稱低速網,將Mb/s網稱中速網,將Gb/s網稱高速網。
網路的傳輸速率與網路的帶寬有直接關系。帶寬是指傳輸信道的寬度,帶寬的單位是Hz(赫茲)。按照傳輸信道的寬度可分為窄帶網和寬頻網。一般將KHz—MHz帶寬的網稱為窄帶網,將MHz—GHz的網稱為寬頻網,也可以將kHz帶寬的網稱窄帶網,將MHz帶寬的網稱中帶網,將GHz帶寬的網稱寬頻網。通常情況下,高速網就是寬頻網,低速網就是窄帶網。
⑶按傳輸介質分類
傳輸介質是指數據傳輸系統中發送裝置和接受裝置間的物理媒體,按其物理形態可以劃分為有線和無線兩大類。
①有線網
傳輸介質採用有線介質連接的網路稱為有線網,常用的有線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導纖維。
●雙絞線是由兩根絕緣金屬線互相纏繞而成,這樣的一對線作為一條通信線路,由四對雙絞線構成雙絞線電纜。雙絞線點到點的通信距離一般不能超過100m。目前,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雙絞線按其傳輸速率分為三類線、五類線、六類線、七類線,傳輸速率在10Mbps到600Mbps之間,雙絞線電纜的連接器一般為RJ-45。
●同軸電纜由內、外兩個導體組成,內導體可以由單股或多股線組成,外導體一般由金屬編織網組成。內、外導體之間有絕緣材料,其阻抗為50Ω。同軸電纜分為粗纜和細纜,粗纜用DB-15連接器,細纜用BNC和T連接器。
●光纜由兩層折射率不同的材料組成。內層是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單根纖維體組成,外層包一層折射率較低的材料。光纜的傳輸形式分為單模傳輸和多模傳輸,單模傳輸性能優於多模傳輸。所以,光纜分為單模光纜和多模光纜,單模光纜傳送距離為幾十公里,多模光纜為幾公里。光纜的傳輸速率可達到每秒幾百兆位。光纜用ST或SC連接器。光纜的優點是不會受到電磁的干擾,傳輸的距離也比電纜遠,傳輸速率高。光纜的安裝和維護比較困難,需要專用的設備。
②無線網
採用無線介質連接的網路稱為無線網。目前無線網主要採用三種技術:微波通信,紅外線通信和激光通信。這三種技術都是以大氣為介質的。其中微波通信用途最廣,目前的衛星網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微波通信,它利用地球同步衛星作中繼站來轉發微波信號,一個同步衛星可以覆蓋地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表面,三個同步衛星就可以覆蓋地球上全部通信區域。
⑷按拓撲結構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物理連接形式叫做網路的物理拓撲結構。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大容量的外存、高速列印機等設備均可看作是網路上的一個節點,也稱為工作站。計算機網路中常用的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型①匯流排拓撲結構
匯流排拓撲結構是一種共享通路的物理結構。這種結構中匯流排具有信息的雙向傳輸功能,普遍用於區域網的連接,匯流排一般採用同軸電纜或雙絞線。
②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拓撲結構是一種以中央節點為中心,把若干外圍節點連接起來的輻射式互聯結構。這種結構適用於區域網,特別是近年來連接的區域網大都採用這種連接方式。這種連接方式以雙絞線或同軸電纜作連接線路。
③環型拓撲結構
環型拓撲結構是將網路節點連接成閉合結構。信號順著一個方向從一台設備傳到另一台設備,每一台設備配有一個收發器,信息在每台設備上的延時時間是固定的。
這種結構特別適用於實時控制的區域網系統。
④樹型拓撲結構
樹型拓撲結構就像一棵「根」朝上的樹,與匯流排拓撲結構相比,主要區別在於匯流排拓撲結構中沒有「根」。這種拓撲結構的網路一般採用同軸電纜,用於軍事單位、政府部門等上、下界限相當嚴格和層次分明的部門。
Ⅱ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的傳輸速度常用的單位是什麼
常用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有:Kbps、Mbps、Gbps與Tb/s,最快的以太區域網理論傳輸速率(也就是所說的「帶寬」)為10Gbit/s。
傳輸速度指的是將數據從源地址傳送至目的地址的速度。根據傳輸設備和媒介的不同,傳輸速度有不同的含義。
針對傳輸網,傳輸速度是指將數字信號從起始地傳輸到終止地的傳輸速率。如SDH的一對光纖的傳輸速度為2.5Gbps或10Gbps。WDM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6T甚至更高。
交換機的傳輸速度是指交換機埠的數據交換速度。目前常見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幾類。除此之外,還有10GMbps交換機,但目前很少。
(2)計算機網路按傳輸速度分類擴展閱讀
1Kbps=1000bps
1Mbps=1000*1000bps
1Gbps=1000*1000*1000bps
1Tbps=1000*1000*1000*1000bps。
數據傳輸速率是單位時間內傳送數據碼元的個數。它是衡量系統傳輸能力的主要指標,通常使用下列幾種不同的定義:
數據傳輸速率為每秒鍾傳輸二進制碼元的個數,又稱為比特率。單位為比特/秒(bit/s)。
調制速率為每秒鍾傳輸信號碼元的個數,又稱波特率,單位為波特(Bd)。
數據傳送速率為單位時間內在數據傳輸系統中的相應設備之間傳送的比特、字元或碼組平均數。在該定義中,相應設備常指數據機、中間設備或數據源與數據宿。單位為比特/秒(bit/s)、字元/秒或碼組/秒。
Ⅲ 計算機網路中,傳輸速率,帶寬,信道容量有何區別和聯系
計算機網路中的傳輸速率、帶寬和信道容量是描述信息傳遞速度的三個核心概念。在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時,首先從傳輸速率的概念出發。
傳輸速率,是以某個單位表示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信息量。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通常以位元組(Byte)為單位,如下載軟體顯示的5.5MB/s。在計算機領域,更常用的是以比特(bit)作為信息量的單位,描述傳輸時攜帶的信息速率。
但傳輸速率與波特率(baud rate)並非完全相同。波特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傳輸過來的符號量,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符號量和信息量是相等的,容易混淆。例如,在評價系統中,用0和1兩種符號表示「優」、「良」、「中」、「差」四個選項,每個選項即1個符號,可以表達一個狀態。若採用兩種符號,則每個狀態需要兩個位置來表示,因此1個字=2bit。
帶寬是描述在通信過程中能夠傳輸的數據速率,通常以比特率(bit/s)表示,如常說的百兆帶寬(100Mbit/s)。帶寬的概念源自物理中的帶寬理論,類比於跑得越快的物體越寬,但在實際應用中,帶寬是指在頻域中佔用的寬度,即傳輸信號的頻譜范圍。當傳輸速度過快時,佔用的頻譜寬度超過允許的最大頻帶時,數據傳輸速率將無法再提高。
信道容量則是指信道在無差錯條件下所能傳輸的最大信息速率。根據香農的理論,信道容量與帶寬呈線性關系,與符號的信噪比呈對數關系。要提高信息傳輸速度,可以增大帶寬、提高信源編碼效率以增加符號的信息量,或採用信道編碼以提高信噪比。信道容量提供了指導意義,即實際傳輸速率應小於信道容量,以確保數據的無差錯傳輸。
Ⅳ 計算機網路7層協議數據的傳輸速度單位分別是什麼
在傳輸層,數據被稱為段。在網路層,它被稱為包。在數據鏈路層,它被稱為幀。在物理層,它被稱為比特流。這些術語統稱為協議數據單元(PDU)。
開放系統互連(OSI)模型是一個定義完善的協議規范,它包含七個層次的結構,每層都可能包含幾個子層。從上到下,OSI模型的七層分別是:
1. 應用層
2. 表示層
3. 會話層
4. 傳輸層
5. 網路層
6. 數據鏈路層
7. 物理層
前四層,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後三層,即5、6、7層,主要關注通過網路的端到端數據流。
協議分層的作用包括:
1. 便於討論和學習協議的細節。
2. 標准化的介面促進了工程的模塊化。
3. 創建了一個更高效的互連環境。
4. 降低了復雜性,使程序更容易修改,加快了產品開發速度。
5. 每層僅利用相鄰下層的服務,易於理解各層的功能。
大多數計算機網路採用層次式結構,將網路劃分為多個層次。這種結構允許高層系統僅使用下層提供的介面和功能,而無需了解下層實現功能的演算法和協議。層次間的無關性使得每個模塊可以被新的模塊替換,只要新模塊與舊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內部使用不同的演算法和協議。
為了在網路中的計算機和終端之間正確傳輸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格式和內容等方面達成一致或遵循規則,這些規則稱為協議。
Ⅳ 計算機網路7層協議數據的傳輸速度單位分別是什麼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 網路層叫包,數據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比特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數據單元)。
網路七層協議: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
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層,即橡拍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協議分層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各層的功能。
大多數的計算機慎如擾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網路中的計算機與終端間要想寬旦正確的傳送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及內容等方面有一個約定或規則,這種約定或規則稱做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