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串列傳輸和並行傳輸的區別
這個裡面應該很清楚:
http://www.qqgb.com/Netware/datasave/datasaveJs/Save4/133822.html
串列傳輸和並行傳輸的區別
從技術發展的情況來看,串列傳輸方式大有徹底取代並行傳輸方式的勢頭,USB取代IEEE 1284,SATA取代PATA,PCI Express取代PCI……從原理來看,並行傳輸方式其實優於串列傳輸方式。通俗地講,並行傳輸的通路猶如一條多車道的寬闊大道,而串列傳輸則是僅能允許一輛汽車通過的鄉間公路。以古老而又典型的標准並行口(Standard Parallel Port)和串列口(俗稱COM口)為例,並行介面有8根數據線,數據傳輸率高;而串列介面只有1根數據線,數據傳輸速度低。在串列口傳送1位的時間內,並行口可以傳送一個位元組。當並行口完成單詞「advanced」的傳送任務時,串列口中僅傳送了這個單詞的首字母「a」。
根據組成字元的各個二進制位是否同時傳輸,字元編碼在信源/信宿之間的傳輸分為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兩種方式。
1、並行傳輸:
字元編碼的各位(比特)同時傳輸。
特點:
(1)傳輸速度快:一位(比特)時間內可傳輸一個字元;
(2)通信成本高:每位傳輸要求一個單獨的信道支持;因此如果一個字元包含8個二進制位,則並行傳輸要求8個獨立的信道的支持;
(3)不支持長距離傳輸:由於信道之間的電容感應,遠距離傳輸時,可靠性較低。
2、串列傳輸:
將組成字元的各位串列地發往線路。
特點:
(1)傳輸速度較低,一次一位;
(2)通信成本也較低,只需一個信道。
(3)支持長距離傳輸,目前計算機網路中所用的傳輸方式均為串列傳輸。
方式: 串列傳輸有兩種傳輸方式:
1、同步傳輸
2、非同步傳輸
pata(ide), SATA介面的區別以及SATA的優勢
IDE介面很寬,大概5CM寬,線纜也很寬,一根線纜有3個介面,一個接主板,兩個接硬碟(可以接兩個硬碟);SATA介面比較窄,1CM多一點,一根線纜只有2個介面,一個接主板,一個接硬碟(只能接一個硬碟)。另外,同品牌、同一代、同容量、同緩存容量的硬碟,SATA介面的比IDE介面的稍微貴一點點,幾十元左右。
------------------------------------
IDE介面: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碟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碟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介面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碟無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此外,由於IDE口屬於並行介面,因此為了和SATA口硬碟相區別,IDE口硬碟也叫PATA口硬碟。
PATA的全稱是Parallel ATA,就是並行ATA硬碟介面規范,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硬碟
介面規范了。PATA硬碟介面規模已經具有相當的輝煌的歷史了,而且從ATA33/66一直發展
到ATA100/133,一直到目前最高的ATA150。
SATA介面: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串口硬碟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說,就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這比目前最新的並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數據傳輸率將達到300MB/s,最終SATA將實現600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SATA與IDE介面硬碟哪個更快?SATA 介面比同轉速的IDE介面的傳輸速度要快,價格比較同容量同轉速同品牌的硬碟便宜80-150塊錢左右,而且內置高速緩存通常都在8M以上,而普通IDE緩存都在2M左右,相差甚遠;
更大的區別在於:
一、(SATA不依賴於系統匯流排的帶寬,而是內置時鍾。第一代SATA內置1500MHz時鍾,可以達到150M位元組/秒的介面帶寬。由於不再依賴系統匯流排頻率,每一代SATA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第二代300M位元組/秒(即SATA-II),並且支持熱插拔;
二、SATA不再使用過時的並行匯流排介面,轉用串列匯流排,整個風格完全改變。
SATA與原來的IDE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數據線從80 pin變成了7 pin,而且IDE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米,而SATA線可以長達1米,安裝更方便,利於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點:
(1)、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盤的煩惱;而IDE一個介面只能接兩個IDE設備,而且還要分主從設備,如果一個介面接上兩個IDE設備後就會共同分享這一帶寬,從而速度大幅度下降;
(2)、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板相連,獨享150M位元組/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
(3)、SATA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對數據檢錯之外,還會對命令和狀態包進行檢錯,因此和並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列ATA在企業RAID和外部存儲應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SATA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台強調3.3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於速度的提高。
(5)、SATA II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SATA介面可以連接4-8個硬碟,即主板有4個SATA介面,可以連接最多32個硬碟。
(6)、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介面選擇器,讓兩台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碟。這樣,當一台主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另一台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碟陣列和數據;
(7)、SATA-II在SATA的基礎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儲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數據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提高讀盤效率,減少磁頭的內外圈來回擺動次數;
(8)、SATA-I代需要在安裝操作系統前用SATA介面驅動程序軟盤引導計算機,然後安裝,且CMOS設置較為復雜,而SATA-II的出現,在許多主板生產廠商的支持下,已經不需要驅動軟盤的引導可直接由主板識別,且CMOS設置也更為簡單,自動化程序提高。
2. 電腦有幾種方法連接網路
撥號連接
1
藉助數據機、ISDN、x.25等通訊方式,使計算機連接到Internet。這種方式的寬頻不高,,幾年前經常使用,現在慢慢的退出,如中國的16300,移動公司的GPRS等。
END
本地連接
1
藉助乙太網、電纜數據機、DSL、IrDA、無線、家庭電話線(HANP)等通訊方式,使計算機連接到Internet。這是目前主流的連接方式,如單位的計算機網路、ADSL寬頻連接和小區寬頻等。
END
虛擬專用網路(VPN)連接
1
使用稱為PPTP或L2TP的網路協議創建網路連接,它把計算機通過Internet安全的連接到企業網,主要用於企業內部的跨地區連接。
END
直接連接
藉助串列電纜、紅外連接、藍牙等通訊方式,使兩種設備連接在一起,進行數據通訊。例如手持式設備、手機等與桌面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同步等。
END
傳入連接
1
藉助撥號、VPN或直接連接等通訊方式,使單個計算機連接到某個計算機網路中,主要用於重要的系統設備的遠程維護工作中。
3. 用路由器配置區域網的方法
路由器是計算機網路的橋梁,是連接IP網的核心設備。它不僅可以連通不同的網路,還能選擇數據傳送的路徑,並能阻隔非法訪問。對初學者來說,路由器的配置並不是一件易事。現以Cisco
2600路由器為例,將Cisco路由器配置的常識介紹給大家。
一、連接
1.用Cisco
2600路由器自帶的一條串列電纜將路由器的Console口與1台計算機串口相連。
2.啟動Windows
2000後,執行以下操作:「開始→程序→附件→通訊→超級終端」,在「連接描述」對話框的名稱一欄中輸入超級終端名,點擊「確定」。
3.在「連接到」窗體中的「連接時使用」欄選擇「COM1」,單擊確定。在彈出的「COM1屬性」窗體中進行埠設置。
設置結束,打開路由器電源,就會出現路由器的啟動信息。這時就可以像在終端一樣對路由器進行操作了。
二、配置
路由器的配置操作都必須連接到路由器的終端上,在Cisco路由器操作系統IOS的提示符下進行操作。
常用配置方法如下:
1.配置乙太網絡介面的IP地址
Router> enable '進入特權模式
Password:��������� '特權用戶口令
Router# configure terminal '進入配置模式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 config# interface Ethernet 0 '進入外部乙太網口配置
Router config-if# ip address 192.168.0.11 255.255.255.0
'進入AUI0介面的IP地址配置為192.168.0.11,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
2.配置靜態路由表
Router> enable
Password:���������
Router# config terminal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 config# ip route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0.1
'配置進入AUI0介面的IP地址。
3.配置動態OSPF路由
Router> enable
Password:���������
Router# config terminal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 config# router ospf 1
Router config-router# network 192.168.0.0 0.0.0.255 area 0.0.0.0
其中的192.168.0.0是子網的地址,也可以是路由器上的介面的IP地址或OSPF路由器所用介面的網路地址;而0.0.0.255掩碼後面為OSPF所用的域。
4.查看乙太網介面0的狀態
Router> enable
Password:���������
Router# show interface Ethernet 0 '顯示乙太網介面0的狀態。
5.查看路由器的當前配置
Router> enable
Password:���������
Router# show run '顯示路由器的當前配置
上述內容只是一些常見的路由器配置方法,要想全面掌握路由器的配置,還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初學者可以通過使用模擬軟體來學習配置.
4. 常見的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有
1、匯流排型
這種網路拓撲結構中所有設備都直接與匯流排相連,它所採用的介質一般也是同軸電纜(包括粗纜和細纜),不過現在也有採用光纜作為匯流排型傳輸介質的,如ATM網、Cable Modem所採用的網路等都屬於匯流排型網路結構。
匯流排結構是指各工作站和伺服器均掛在一條匯流排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無中心節點控制,公用匯流排上的信息多以基帶形式串列傳遞,其傳遞方向總是從發送信息的節點開始向兩端擴散,如同廣播電台發射的信息一樣,因此又稱廣播式計算機網路。各節點在接受信息時都進行地址檢查,看是否與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則接收網上的信息。
2、環形結構
環型結構由網路中若干節點通過點到點的鏈路首尾相連形成一個閉合的環,這種結構使公共傳輸電纜組成環型連接,數據在環路中沿著一個方向在各個節點間傳輸,信息從一個節點傳到另一個節點。
這種結構的網路形式主要應用於令牌網中,在這種網路結構中各設備是直接通過電纜來串接的,最後形成一個閉環,整個網路發送的信息就是在這個環中傳遞,通常把這類網路稱之為"令牌環網"。
3、星型結構
星型拓撲結構是用一個節點作為中心節點,其他節點直接與中心節點相連構成的網路。中心節點可以是文件伺服器,也可以是連接設備。常見的中心節點為集線器。
星型拓撲結構的網路屬於集中控制型網路,整個網路由中心節點執行集中式通行控制管理,各節點間的通信都要通過中心節點。每一個要發送數據的節點都將要發送的數據發送中心節點,再由中心節點負責將數據送到目地節點。因此,中心節點相當復雜,而各個節點的通信處理負擔都很小,只需要滿足鏈路的簡單通信要求。
4、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是分級的集中控制式網路,與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線路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於擴充,尋找路徑比較方便,但除了葉節點及其相連的線路外,任一節點或其相連的線路故障都會使系統受到影響。
5、分布式結構/網狀結構
網狀形網路如下圖所示,其為分組交換網示意圖。圖種虛線以內部分為通信子網,每個結點上的計算機稱為結點交換機。圖中虛線以外的計算機(Host)和終端設備統稱為數據處理子網或資源子網。
5. 計算機網路常見拓撲結構有哪些
1、匯流排型:
優點:
(1)布線要求簡單;
(2)擴充容易,端用戶失效、增刪不影響全網工作。
缺點:
(1)傳輸速度慢,一次僅能一個端用戶發送數據;
(2)媒體訪問獲取機制較復雜;
(3)網路可靠性差,維護難,任意一節點出現問題會導致整個網癱瘓。
2、環形
優點:
(1)信息流在網中是沿著固定方向流動的,兩個節點僅有一條道路,故簡化了路徑選擇的控制;
(2)環路上各節點都是自舉控制,故控制軟體簡單;
缺點:
(1)由於信息源在環路中是串列地穿過各個節點,當環中節點過多時,勢必影響信息傳輸速率,使網路的響應時間延長;
(2)環路是封閉的,不便於擴充;
(3)可靠性低,一個節點故障,將會造成全網癱瘓;維護難,對分支節點故障定位較難。
3、星型
優點:
(1)控制簡單。任何一站點只和中央節點相連接,因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簡單,致使訪問協議也十分簡單。易於網路監控和管理。
(2)故障診斷和隔離容易。中央節點對連接線路可以逐一隔離進行故障檢測和定位,單個連接點的故障隻影響一個設備,不會影響全網。
(3)方便服務。中央節點可以方便地對各個站點提供服務和網路重新配置。
缺點:
(1)需要耗費大量的電纜,安裝、維護的工作量也驟增。
(2)中央節點負擔重,形成「瓶頸」 ,一旦發生故障,則全網受影響。
(3)各站點的分布處理能力較低。
(5)計算機網路串列電纜擴展閱讀
按網路拓撲結構可分為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網狀拓撲。
匯流排型拓撲:所有結點共享一條傳輸通道,一個結點發出的信息可以被網路上的多個結點接收,又稱廣播式的網路。
星型拓撲:一種以中央結點為中心,把若干外圍節點連接起來的結構。
環型拓撲:結點通過點到點通信線路連接成閉合環路。環中數據將沿一個方向逐站傳送。
樹型拓撲:網路中的各結點形成一個層次化的結構
網狀拓撲:各結點之間的連接是任意的,沒有規律的。在傳輸過程中,即使有一條線路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正常的網路數據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