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網路中五層協議它們分別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它們具體分別是在哪裡(從硬體層面上談)實現的
1,物理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物理線路上傳輸原始的二進制數據。
2、數據鏈路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
3、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負責創建邏輯鏈路,以及實現數據包的分片和重組,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連等功能。
4、傳輸層;其主要功能是:負責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實現流量控制以及差錯控制。
5、應用層;其主要功能是: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網路服務。
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是由計算機硬體(如網卡)實現的,網路層和傳輸層由操作系統軟體實現,而應用層由應用程序或用戶創建實現。
(1)電腦五層網路結構擴展閱讀: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里的進程就是指正在運行的程序。
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
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網際網路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接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在發送數據時,網路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網路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
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貳』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組成,以及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
計算機網路由七層組成:
1、物理層:傳遞信息需要利用一些物理傳輸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上層提供一個物理的連接,以及該物理連接表現出來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實現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在2個相鄰的結點之間的鏈路上實現無差錯的數據幀傳輸。在接收方接收到數據出錯時要通知發送方重發,直到這一幀無差錯地到達接收結點,數據鏈路層就是把一條有可能出錯的實際鏈路變成讓網路層看起來像不會出錯的數據鏈路。
3、網路層:網路中通信的2個計算機之間可能要經過許多結點和鏈路,還可能經過幾個通信子網。網路層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分組。網路層的主要任務是為要傳輸的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使發送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給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機,交付給目的主機的傳輸層。
4、傳輸層:傳輸層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與經濟的方式為2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建立一條連接通道,以透明地傳輸報文。傳輸層向上一層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務,使會話層不知道傳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5、會話層:在會話層以及以上各層中,數據的傳輸都以報文為單位,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以及維護應用之間的通信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6、表示層: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要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OSI內部表示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7、應用層:這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2)電腦五層網路結構擴展閱讀:
傳輸層作為整個計算機網路的核心,是惟一負責總體數據傳輸和控制的一層。因為網路層不一定保證服務的可靠,而用戶也不能直接對通信子網加以控制,因此在網路層之上,加一層即傳輸層以改善傳輸質量。
傳輸層利用網路層提供的服務,並通過傳輸層地址提供給高層用戶傳輸數據的通信埠,使系統間高層資源的共享不必考慮數據通信方面和不可靠的數據傳輸方面的問題。
『叄』 網路協議分別是哪七層協議
根據建議X.200,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劃分為以下七層,標有1~7,第1層在底部。 現「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縮寫。
第7層 應用層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提供為應用軟體而設的界面,以設置與另一應用軟體之間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 表示層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把數據轉換為能與接收者的系統格式兼容並適合傳輸的格式。
第5層 會話層
會話層(Session Layer)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置和維護電腦網路中兩台電腦之間的通信連接。
第4層 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把傳輸表頭(TH)加至數據以形成數據包。傳輸表頭包含了所使用的協議等發送信息。例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等。
第3層 網路層
網路層(Network Layer)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寄,將網路表頭(NH)加至數據包,以形成分組。網路表頭包含了網路數據。例如:互聯網協議(IP)等。
第2層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網路定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幀。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元串。例如乙太網、無線區域網(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分為兩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logic link control,LLC)子層和介質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層。
第1層 物理層
物理層(Physical Layer)在局部區域網上傳送數據框(frame),它負責管理電腦通信設備和網路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范、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適配器等。
其中高層(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肆』 電腦之間連接所用的網線是怎麼樣傳輸信息的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網線在網路中屬於物理層,計算機中所需要傳輸的數據根據這些協議被分解成一個一個數據包(其中包括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後,按照鬧搭一定的原則最後通過網線傳輸給目的機。通俗講,和我們去寄信的道理一樣,先寫好信的內容(計算機上的數據)、裝信封然後在封面上寫地址(打包成數據包,裡麵包含液隱拿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寄出(傳輸),那麼網線就相當於你的地址和你要寄到的地址之間的路。和電線傳輸電的原理一樣,只不過網線上傳輸的就是脈沖電信號攜皮,而且遵守一定的規則。
『伍』 一層層了解網路通信協議
互聯網的實現,分為好幾層,每一層都有自己特有的功能,而且每一層都靠下一層支持。用戶接觸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層,我們稱為應用層,要理解互聯網,必須從最下層開始,自下而上的理解每一層的功能。
我們常見的網路模型,有以下三種:
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其中, 理論五層模型 是綜合 OSI七層 和 TCP/IP四層 的優點,採用的一種原理體系結構。 我們接下來的探討也是基於 理論五層模型 來展開的。
理論五層模型 的結構如下圖
各層的作用如下:
簡單說,越下面的層,越靠近硬體;越上面的層,越靠近用戶。
每一層都是為了完成某一種功能。為了實現這些功能,需要遵守一些共同的規則,這些規則就是 協議(protocol) 。
互聯網的每一層,都定義了很多協議。這些協議的總稱,叫做 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 Suite) ,它們是互聯網的核心。
下面的內容中,我們通過每一層的功能的介紹,對每一層中的主要協議所起作用進行講解。
電腦要進行聯網,需要把電腦通過各種設備連接進網路,設備有光纜、電纜、雙絞線、無限電波等方式。
物理層是用於傳輸信號的介質,它傳輸的是 0和1 的電信號。但是關於電信號如何分組,每個信號位有何意義並沒有規定。
這就是 數據鏈路層 的功能,它在 物理層 的上方,確定了0和1的分組方式,用於兩個設備(同一種數據鏈路結點)之間進行信息傳遞。
早期的時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電信號分組方式。逐漸地,一種叫做 乙太網(Ethernet) 的協議,占據了主導地位。
乙太網規定,一組電信號構成一個數據包,叫做 幀(frame) ,每一幀分為兩個部分: 標頭(Head) 和 數據(Data) 。
MTU是鏈路層對物理層的限制。
由於鏈路層存在MTU的限制,導致網路層的報文如果超過1500位元組,就必要要對其進行分片發送。
上面我們提到,乙太網數據包的 標頭 ,包含了發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麼,發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標識呢?
乙太網規定,連入網路的所有設備,都必須具有 網卡 介面。數據包必須是從一塊網卡,傳送到另一塊網卡。 網卡的地址,就是數據包的發送地址和接收地址,這叫做 MAC地址 。
每塊網卡出廠的時候,都有一個全世界 獨一無二的MAC地址 ,長度是 48個二進制位 ,通常用 12個十六進制數 表示。
前6個十六進制數是廠商編號,後6個十六進制數是該廠商的網卡流水號。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網卡和數據包的路徑了。
定義地址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多的步驟:
上圖中,5號計算機向3號計算機 發送一個數據包 ,同一個子網路的1號、2號、3號、4號、6號計算機 都會收到 這個包。它們讀取這個包的 標頭 ,找到 接收方的MAC地址 ,然後 與自身的 MAC地址相 比較 ,如果兩者 相同 ,就 接收這個包 ,做進一步處理, 否則就丟棄 這個包。這種發送方式就叫做 廣播 (broadcasting)。
有了數據包的定義、網卡的MAC地址、廣播的發送方式,"鏈接層"就可以在多台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了。
乙太網協議,依靠MAC地址發送數據。理論上,單單依靠MAC地址,成都的網卡就可以找到休斯頓的網卡了,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重大的缺點。 乙太網 採用 廣播 方式 發送數據包 ,所有成員人手一包,不僅 效率低 ,而且 局限在發送者所在的子網路 。也就是說,如果兩台計算機不在同一個子網路,廣播是傳不過去的。這種設計是合理的,否則互聯網上每一台計算機都會收到所有包,那會引起災難。
互聯網是無數子網路共同組成的一個巨型網路,很像想像成都和休斯頓的電腦會在同一個子網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能夠區分哪些MAC地址屬於同一個子網路,哪些不是。如果是 同一個子網路 ,就採用 廣播 方式發送, 否則 就採用 路由 方式發送。( 路由 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網路分發數據包,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本文不涉及。)遺憾的是,MAC地址本身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只與廠商有關,與所處網路無關。
這就導致了 網路層 的誕生。 它的作用是 引進一套新的地址 ,使得我們能夠 區分 不同的計算機是否屬於同一個 子網路 。這套地址就叫做 網路地址 ,簡稱 網址 。
於是, 網路層 出現以後,每台計算機有了 兩種地址 ,一種是 MAC地址 ,另一種是 網路地址 。兩種地址之間沒有任何聯系,MAC地址是綁定在網卡上的,網路地址則是管理員分配的,它們只是隨機組合在一起。
網路地址幫助我們確定計算機所在的子網路,MAC地址則將數據包送到該子網路中的目標網卡。因此,從邏輯上可以推斷,必定是先處理網路地址,然後再處理MAC地址。
規定網路地址的協議,叫做 IP協議 。它所定義的地址,就被稱為 IP地址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IP協議的第四版和第六版,分別稱為IPv4和IPv6。
互聯網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會分配到一個IP地址。這個地址分成 兩個部分 , 前一部分代表網路,後一部分代表主機 。比如,IP地址14.215.177.39,這是一個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網路部分是前24位(14.215.177),那麼主機部分就是後8位(最後的那個1)。處於同一個子網路的電腦,它們IP地址的網路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說14.215.177.2應該與14.215.177.1處在同一個子網路。
但是,問題在於單單從IP地址,我們無法判斷網路部分。還是以14.215.177.39為例,它的網路部分,到底是前24位,還是前16位,甚至前28位,從IP地址上是看不出來的。
那麼,怎樣才能從IP地址, 判斷兩台計算機是否屬於同一個子網路呢?這就要用到另一個參數 子網掩碼 (subnet mask) 。
子網掩碼 :
我們知道,IPv4的地址只有32位,地球上網民數量已經遠遠超出這個數字,那麼,為啥至今還沒出現地址枯竭呢?
因為我們還有一些技術,可以變相的緩解地址不足,比如NAT技術。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路地址轉換)
IPv6擁有128位巨大的地址空間,對於那麼大的空間,也不是隨意的劃分,而是使用按照bit位進行號段劃分。
IPv6地址結構如下圖
例如 RFC4291 中定義了n=48, m=16,也就是子網和介面ID與各佔64位。
IPv6沒有子網掩碼mask的概念,它支持的是 子網前綴標識方法 。
使用 IPv6地址/前綴長度 表示方法,例如:
可以看到,一個IPv6的地址有子網前綴+介面ID構成,子網前綴由地址分配和管理機構定義和分配,而介面ID可以由各操作系統實現生成。
IPv6是用來解決IPv4 地址枯竭 問題的,IPv4地址為32位,而IPv6地址為 128位
除了地址數量以外,IPv6還有很多 優點 ,例如:
如上所述,IP協議的作用主要有兩個:
根據IP協議發送的數據,就叫做 IP數據包 。我們直接把IP數據包直接放進乙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不用修改乙太網的規格。這就是互聯網分層結構的好處: 上層的變動完全不涉及下層的結構 。
具體來說,IP數據包也分為 標頭 和 數據 兩個部分:
其中, 標頭 范圍為 20-60位元組 ( IPv6固定為40位元組 ), 整個 數據包的總長度 最大為65535位元組 。因此, 理論上 ,一個IP數據包的 數據部分 , 最長為65515位元組 。
如圖所示,標頭中 20位元組是固定不變的 ,它包含了版本、長度、IP地址等信息,另外還有可變部分的標頭可選。而數據則是IP數據包的具體內容。
將它放入乙太網數據包後,乙太網數據包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在乙太網協議中,乙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最長只有1500位元組。因此, 如果IP數據包超過了1500位元組,它就需要分割成幾個乙太網數據包,分開發送了 。
關於網路層,還有最後一點需要說明。因為IP數據包是放在乙太網數據包里發送的,所以我們必須同時知道 兩個地址 ,一個是對方的 MAC地址 ,另一個是對方的 IP地址 。通常情況下,對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但是我們 不知道它的MAC地址 。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機制,能夠從IP地址得到MAC地址。
這里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總之,有了ARP協議之後,我們就可以得到同一個子網路內的主機MAC地址,可以把數據包發送到任意一台主機之上了。
ARP攻擊是利用ARP協議設計時缺乏安全驗證漏洞來實現的,通過偽造ARP數據包來竊取合法用戶的通信數據,造成影響網路傳輸速率和盜取用戶隱私信息等嚴重危害。
ARP攻擊主要是存在於區域網網路中,區域網中若有一台計算機感染ARP木馬,則感染該ARP木馬的系統將會試圖通過「ARP欺騙」手段截獲所在網路內其它計算機的通信信息,並因此造成網內其它計算機的通信故障。
區域網中比較常見的ARP攻擊包括:上網時斷時續,拷貝文件無法完成,區域網內的ARP包激增。出現不正常的MAC地址,MAC地址對應多個IP地址,網路數據發不出去了,網上發送信息被竊取,個人PC中毒區域網內MAC地址泛洪使MAC地址緩存表溢出等問題。據包的協議地址不匹配,從而在網路中產生大量的ARP。
在區域網環境中,ARP攻擊是主要的安全威脅,在傳統網路中主要是通過靜態綁定的方式來解決,但是這種方式限制了網路擴展的易用性。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們已經可以在互聯網上任意兩台主機上建立通信。
接下來的問題是,同一台主機上有許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網路,比如,你一邊瀏覽網頁,一邊與朋友在線聊天。當一個數據包從互聯網上發來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它是表示網頁的內容,還是表示在線聊天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還需要一個參數,表示這個數據包到底供哪個 程序(進程) 使用。這個參數就叫做 埠 (port),它其實是每一個使用網卡的程序的編號。每個數據包都發到主機的特定埠,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
埠是0到65535之間的一個整數,正好16個二進制位。0到1023的埠被系統佔用,用戶只能選用大於1023的埠。 不管是瀏覽網頁還是在線聊天,應用程序會隨機選用一個埠,然後與伺服器的相應埠聯系。
傳輸層 的功能,就是建立 埠到埠 的通信 。相比之下, 網路層 的功能是建立 主機到主機 的通信。只要確定主機和埠,我們就能實現程序之間的交流。因此,Unix系統就把 主機+埠,叫做 套接字 (socket)。有了它,就可以進行網路應用程序開發了。
現在,我們必須在數據包中加入埠信息,這就需要新的協議。最簡單的實現叫做UDP協議,它的格式幾乎就是在數據前面,加上埠號。
UDP數據包,也是由標頭和數據兩部分組成:
UDP數據包非常簡單,標頭部分一共只有8個位元組,總長度不超過65,535位元組,正好放進一個IP數據包。
UDP協議的優點是比較簡單,容易實現,但是缺點是可靠性較差,一旦數據包發出,無法知道對方是否收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網路可靠性,TCP協議就誕生了。這個協議非常復雜,但可以近似認為,它就是有確認機制的UDP協議,每發出一個數據包都要求確認。如果有一個數據包遺失,就收不到確認,發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發這個數據包了。
因此, TCP協議能夠確保數據不會遺失。它的缺點是過程復雜、實現困難、消耗較多的資源。
TCP數據包和UDP數據包一樣,都是內嵌在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 TCP數據包沒有長度限制,理論上可以無限長 ,但是為了保證網路的效率, 通常 TCP數據包的長度 不會超過IP數據包的長度 ,以確保單個TCP數據包不必再分割。
應用程序收到傳輸層的數據,接下來就要進行解讀。由於互聯網是開放架構,數據來源五花八門,必須事先規定好格式,否則根本無法解讀。 應用層的作用,就是規定應用程序的數據格式。
舉例來說,TCP協議可以為各種各樣的程序傳遞數據,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麼,必須有不同協議規定電子郵件、網頁、FTP數據的格式,這些應用程序協議就構成了應用層。這是最高的一層,直接面對用戶。它的數據就放在TC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
因此,現在的乙太網的數據包就變成下面這樣:
『陸』 計算機網路包括哪些層
對於計算機或計算機網路來說,他包含了很多種硬體設備,如計算機本身、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但硬體本身並不能工作,就像一台新買回來的電腦沒有安裝操作系統(如:Windows XP),它除了會浪費電以外,什麼也幹不了。所以能讓這些硬體設備所工作的是設備所安裝的軟體系統,及「協議」。而這些軟體協議又很多,又很復雜,人們為了把這些復雜的協議讓人更容易操作、理解、學習。就把這些協議按照不同的功能分為七類,及七層,每一層的協議按照自己特定的功能去工作。去實現對數據的傳輸。
首先我們要了解OSI七層模型各層的功能。
第七層:應用層 數據 用戶介面,提供用戶程序「介面」。
第六層:表示層 數據 數據的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如數據加密。
第五層:會話層 數據 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如WINDOWS
第四層:傳輸層 段 實現網路不同主機上用戶進程之間的數據通信,可靠
與不可靠的傳輸,傳輸層的錯誤檢測,流量控制等。
第三層:網路層 包 提供邏輯地址(IP)、選路,數據從源端到目的端的
傳輸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幀 將上層數據封裝成幀,用MAC地址訪問媒介,錯誤檢測
與修正。
第一層:物理層 比特流 設備之間比特流的傳輸,物理介面,電氣特性等。
下面是對OSI七層模型各層功能的詳細解釋:
OSI七層模型 OSI 七層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框架性的設計方法
OSI 七層模型通過七個層次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路之間實現可靠的通訊,因此其最主
要的功能使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現數據傳輸
物理層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換言之,你提供了一個物理層。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據出錯率。網路物理問題,如電線斷開,將影響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檔叢送方和接收方的網路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和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它也不關心是否正在運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由於它們要對幀解碼並使用幀信息將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所以它們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
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路由,而路由器因為即連接網路各段,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亂蠢陪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你可能常常聽嘩蠢到有人把會話層稱作網路通信的「交通警察」。當通過撥號向你的 I S 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請求連接到網際網路時,I S P 伺服器上的會話層向你與你的P C 客戶機上的會話層進行協商連接。若你的電話線偶然從牆上插孔脫落時,你終端機上的會話層將檢測到連接中斷並重新發起連接。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柒』 有一家公司一共有五層樓,每層樓有五台電腦,現要求組建成區域網,如何畫出組建拓撲結構圖
採用分層結構,分兩層,所有路由都為8口路由。
第一層路由地址192.168.1.1,其他子網掩碼等,第一層路由的wan介面接外網;
第二層有5個路由,地址依次是192.168.2.1、192.168.3.1、192.168.4.1、192.168.5.1、192.168.6.1,第二層路由的地址進入路由(默認為192.168.1.1)修改路由的管理地址,依次修改就OK了。
第三層為計算機,所有的地址均為自動獲取,至於網段自己到路由的DHCP分配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