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路由器的在TCP/IP模型中工作在哪一層以及其作用是什麼
傳統意義上的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也就是網路層,或者工作在TCP/IP模型的網際互聯層,即TCP/IP四層模型的第二層。而當代的路由器,則可工作在OSI模型的二層至七層,功能豐富而強大。
路由器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後順序發送信號。路由器是互聯網路的樞紐,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成為實現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
(1)電腦網路層級擴展閱讀
那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區別:
兩者都是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它們之間主要區別就是,交換機發生在網路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器發生在第三層網路層。這個區別是兩者各自工作方式的根本區別。路由器可以根據IP地址尋找下一個設備,可以處理TCPIP協議。
交換機是分配網路數據,路由器可以給網路分配IP地址,分配給地址而且可以隨時通過地址過來找到。
路由器可以在不同時間內把一個IP分配給多台主機使用。交換機是通過MAC地址和識別各個不同的主機。
依據網路的規模和所跨的地域,可以將計算機網路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區域網,一般是指網路的規模相對較小,通信線路不長,覆蓋面的直徑一般為幾百米,至多幾千米。整個網路通常安裝在一個建築物內,或一個單位的大院里。城域網是指一個城市范圍的計算機網路,而廣域網則是指更大范圍的網路,可以大到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雖然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這些詞是著眼於所跨地域的,但是人們更多的是從網路組建技術上去區分它們。一般認為,用區域網技術組建的網路是區域網,而用廣域網技術組建的網路是廣域網。自然,城域網是用城域網技術組建的,但單獨提出城域網技術的比較少見。這些技術的差別主要是在於所用通信線路及其通信協議上。
在區域網出現之前的計算機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連接主要使用電信部門提供的電話線路。電話線路本來是用來傳輸講話聲音這種模擬信號的,為了能夠傳輸數字,必須在線路兩端各加一台專門的設備——數據機。由於線路和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數據機的傳輸速率比較低,很長時間維持在每秒600比特到9600比特的速率上,電話線上近幾年才達到每秒33?6K比特(1k=1000)和每秒56K比特。概括地講,廣域網的特點是傳輸距離長、傳輸速率低、技術復雜、計算機設備規模大、建網成本高等。
區域網的產生和普及,得益於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和它的迅速發展。當時,PC機的能力很小,開始時尚沒用硬碟,即使有硬碟,容量也很小,如幾M、10M、20M個位元組;一般也不配列印機;只使用簡單的操作系統,如DOS。如果能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將幾台PC機連在一起,使大家能夠共享昂貴的磁碟和列印機,那再好不過了。區域網較好地滿足了這個需要。每台PC機配一塊網卡,使用一根電纜和一些收發器就能把幾個辦公室里的PC機聯成一個網路了,再裝上簡單的網路軟體就可以使用了。由於使用專門的纜線,傳輸距離又短,因而能獲得較高的速率,如乙太網早先的速率是每秒10M比特,後來達到每秒100M比特,現在已有每秒10億比特了。按照國際標准,區域網有乙太網、令牌環網、令牌匯流排網等幾種。由於乙太網技術簡單、安裝方便,而且技術革新快,現在乙太網已經成為主流,幾乎佔領了所有的市場。區域網的特點正好與廣域網相反:傳輸距離短、傳輸速率高、技術簡單、計算機設備規模比較小、建網成本低等。
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微機、區域網和廣域網的性能都大大提高。特別是使用光纜後,傳輸速率可以達到每秒幾十億至幾萬億比特了。今後的計算機網路將是區域網和廣域網的互聯,兩者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網路通訊協議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又叫網路通訊協議,這個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路的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由網路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的。
IP協議的英文名直譯就是網際協議。從這個名稱我們就可以知道IP協議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進行貨物運輸時都是把貨物包裝成一個個的紙箱或者是集裝箱之後才進行運輸,在網路世界中各種信息也是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傳輸的。IP協議規定了數據傳輸時的基本單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貨物運輸,IP協議規定了貨物打包時的包裝箱尺寸和包裝的程序。除了這些以外,IP協議還定義了數據包的遞交辦法和路由選擇。同樣用貨物運輸作比喻,IP協議規定了貨物的運輸方法和運輸路線。
在IP協議中,它定義的傳輸是單向的,也就是說發出去的貨物對方有沒有收到我們是不知道的。這怎麼辦呢?由TCP協議來解決。TCP協議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對象的數據流傳輸服務的規則和約定。簡單地說,在TCP模式中,對方發一個數據包給你,你要發一個確認數據包給對方。通過這種確認來提供可靠性。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網際網路的每一台電腦規定一個地址。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七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七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服務,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包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主機-網路層):接收IP數據報並進行傳輸,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取IP數據報轉交給下一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叄』 網頁中的二級頁面和三級頁面是什麼啊怎麼做
就是首頁中你點擊內容打開的頁面。二級頁面是導航上除了首頁外的其他頁面,三級頁面是點開打開的內容頁。
『肆』 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內分別有什麼協議,每一種協議的作用是什麼
一、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常見的介面層協議有:
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1.網路層
網路層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2.傳輸層
傳輸層協議主要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3.應用層
應用層協議主要包括如下幾個:FTP、TELNET、DNS、SMTP、RIP、NFS、HTTP。
二、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每一種協議的作用有:
TCP/IP協議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體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准,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體和軟體的實用系統。
2.TCP/IP協議並不依賴於特定的網路傳輸硬體,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路。用戶能夠使用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 Ring 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 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路傳輸硬體。
3.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標准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伍』 在計算機網路中TCP/IP是一組什麼技術
互聯網協議通稱為TCP/IP協議族,簡稱TCP/IP。由於在網路通訊協議普遍採用分層的結構,當多個層次的協議共同工作時,類似計算機科學中的堆棧,因此又被稱為TCP/IP協議棧。
TCP/IP提供點對點的鏈接機制,將數據應該如何封裝、定址、傳輸、路由以及在目的地如何接收加以標准化。它將通信過程抽象化為四個抽象層,採取協議堆棧的方式分別實現出不同通信協議。協議族下的各種協議,依其功能不同被分別歸屬到這四個層次結構之中,常被視為是簡化的七層OSI模型。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TCP/IP協議可以通過網路介面層連接到任何網路上。
網路介面層是負責接收IP數據包並通過網路發送,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出IP數據包,交給IP層。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已知的IP,尋找對應主機的MAC地址,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MAC地址確定IP地址。比如無盤工作站還有DHCP服務。
常見的介面層協議有: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網路層是負責相鄰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1、處理來自傳輸層的分組發送請求,收到請求後,將分組裝入IP數據報,填充報頭,選擇去往信宿機的路徑,然後將數據報發往適當的網路介面。
2、處理輸入數據報:首先檢查其合法性,然後進行尋徑--假如該數據報已到達信宿機,則去掉報頭,將剩下部分交給適當的傳輸協議;假如該數據報尚未到達信宿,則轉發該數據報。
3、處理路徑、流控、擁塞等問題。
網路層包括:IP協議、ICMP控制報文協議、ARP地址轉換協議、R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IP是網路層的核心,通過路由選擇將下一條IP封裝後交給介面層。ICMP是網路層的補充,可以回送報文。用來檢測網路是否通暢。Ping命令就是發送ICMP的echo包,通過回送的echo relay進行網路測試。
傳輸層提供應用程序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格式化信息流;提供可靠傳輸。為實現後者,傳輸層協議規定接收端必須發回確認,並且假如分組丟失,必須重新發送,即耳熟能詳的「三次握手」過程,從而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
傳輸層協議主要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應用層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程序,比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訪問、遠程登錄等。遠程登錄TELNET使用TELNET協議提供在網路其它主機上注冊的介面。TELNET會話提供了基於字元的虛擬終端。文件傳輸訪問FTP使用FTP協議來提供網路內機器間的文件拷貝功能。
應用層協議主要包括如下幾個:FTP、TELNET、DNS、SMTP、NFS、HTTP。FTP是文件傳輸協議,一般上傳下載用FTP服務,數據埠是20H,控制埠是21H。Telnet服務是用戶遠程登錄服務,使用23H埠,使用明碼傳送,保密性差、簡單方便。
DNS是域名解析服務,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間的轉換,使用埠53。SMTP是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用來控制信件的發送、中轉,使用埠25。NFS是網路文件系統,用於網路中不同主機間的文件共享。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超文本傳輸協議,用於實現互聯網中的WWW服務,使用埠80。
『陸』 osi七層模型從下到上分為什麼
osi七層模型從下到上分別為:
1、物理層: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
TCP/IP 層級模型結構,應用層之間的協議通過逐級調用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和物理數據鏈路層(Physical Data Link)而可以實現應用層的應用程序通信互聯。
2、數據鏈路層: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等功能。
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3、網路層: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IGMP、IP(IPV4 IPV6)、ARP、RARP。
4、傳輸層: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議有:TCP 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5、會話層:建立、管理、終止會話。
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6、表示層: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
格式有JPEG、ASCll、DECOIC、加密格式等。
7、應用層: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協議有:HTTP、FTP、TFTP、SMTP、SNMP、DNS、TELNET、HTTPS、POP3、DH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