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能建築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設計
計算機網路能夠將相應地理范圍之內的計算機經通訊線路相互連接,對應通訊協議及網路系統軟體支持其彼此之間相互通訊和各類資源共享的系統。21世紀的人們對建築環境有著更高的要求,採用網路信息技術構建新型建築則就是智能建築,智能建築的優點是安全舒適、便利便捷等,並且實現通訊及資源共享均依賴於計算機網路。因此智能建築計算機網路設計分析對國內建築行業有著極大現實意義。
1智能建築概述
人們基於傳統建築把計算機和通訊及辦公自動化,加上保安監控及防火等功能都和建築充分結合,形成了智能建築。智能建築目前並未有較為嚴格和統一定義,通常是說智能建築構成有三大基本要素,樓宇及通訊自動化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系統這三個方面。這也就是常說的3A,智能化的實現則必須構建適應的網路平台,這里的網路平台往往是兩個系統,高速主幹計算機網路系統和功能不一的計算機子網路系統。現如今構建網路平台需要最為理想的物理基礎,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則被認為是智能建築弱電平台,網路平台物理基礎可以提供高質量物理通訊媒介給智能化系統。因此計算機網路系統和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可謂是智能建築最關鍵的兩大標志,先進技術則是衡量智能建築高低的主要因素。
2計算機網路系統
2.1設計方案
根據需要設計的單位所提出的具體情況和要求,決定設計系統的設備且納進需要設計的自動化系統,按照系統發展及規模確定監控中心應用面積和位置。設計依據的持續深化通常依據主要是招投標文件和過程中對應大文件,電水等各類設計務必是專業所設計,弱電系統管線預埋和預留品面設計圖紙也非常關鍵,建築總體平面設計圖。各項設計工作的深化則大都是經過招投標文件和答疑文件,務必掌握其間對應內容及要求,按照水電等方面專業設計圖紙列出各個子系統所需設備清單,並且此清單內容務必包括設備類型及位置和配電箱位置及編號。
按照受控設備清單調節投標點表,進行調節時務必根據樓層,設備位置健全游標點報表,再根據分盤和核對設備等各方面要求。按照調節及健全之後的投標點表合理設計智能化系統平面設計圖,設計圖紙上務必標明盤箱設置位置,嚴格明確各個線路線形及規格和監控內容,最終明確線路走向。繪制設計系統圖紙務必依據樓層來明確各DDC箱體連接結構,要明確盤內設備及監控內容和盤箱編號等,嚴格明確中控室設備接地結構,繪制出各個子系統原理設計圖及設備裝設圖。
2.2綜合布線系系統
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首兄猛大都是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水平的提升而涌現出的,是利用星形結構模塊化設計把智能建築的弱電布線平台分成基本子系統,這很好的處理了智能建築中語音及數據和圖像與視頻等各類信息傳送布線不兼容問題,同時也使得各個弱電系統對通訊線路各類要求有效實現。通常子系統是分為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布線子系統、管理區子系統、垂直主幹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建築群接入子系統這六個方面。可以說此六個子系統於智能建築中存在是相對獨立的,其具備良好的兼容性及開發性和靈活性,且運行可靠經濟,使得設計和施工與維護均十分便捷。
隨著綜合布線系統不斷發展則對應產品及線纜和測試與設計等方面均形成了相應標准及規范。對於設計綜合布線系統務必從實際出發,不可以盲目追求更高標准,從而充分避免因為技術滯後問題所導致的資源浪費。應著眼於長遠需求,利用總體規劃且分步達標,系統水平盡可能保持均衡的設計原則,主幹系統往往是布置於智能建築配線之間及豎井裡,產品極易升級及擴展,水平系統更換受到室內裝修問題的制約,設計水平系統時則務必選擇高檔次線纜及連接硬體產品。
2.3智能建築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設計實現
智能建築中計算機網路系統設計務必先進行智能建築准確定位,分析研究且考慮建築物體成形之後的功能及檔次和用戶構成與業主意圖等方面問題,對各項信息要求及類型和數據流量,還有對建築物未來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構成,其間拓撲結構及協議體系結構等關鍵要塵陵素務必高效合理。通常功能及結構方面,智能建築內部區域網絡需有效分為高速主幹網路及中低速子網路與廣域網介面這三個部分。圖2為智能中達咨詢絡總體結構簡視圖。
圖2智能中達咨詢絡總體結構簡視圖高速主幹網路主要是溝通建築群體間和建築物體各個樓層及樓層子網等方面的通訊聯系,還可應用於虛擬網路技術經過高速主幹網路規劃功能者橋子系統,使得對智能建築中子網路施以科學合理的規劃。子網路大都是掛於主幹網路的子網路,能夠於一層樓內及若干層樓中構成,一層樓內也可以存在若乾子網路且利用虛擬網路技術靈活的構建邏輯子網路。計算機網路廣域連接屬於對智能建築各項功能的有效擴展。
3結語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依靠某類通訊介質將不同地理位置諸多台計算機有效連接,以便使各類網路資源能夠通訊和共享。計算機網路系統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融合而生的高級產物,計算機網路系統具備眾多特徵,最關鍵的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網路系統通常分為諸多網路及有城域網路和廣域網路與區域網絡。隨著現代化網路技術水平的提升,各種網路之間的差別也不斷變小。
智能建築往往由區域網絡構成。網路中節點數據傳送務必依靠物理媒介,有線傳送及無線傳送則是主要的兩個物理傳送媒介。計算機網路體系均是分層結構,為了交換計算機網路系統間通訊及資源,因此各層面均有統一標准協議。本文就智能建築計算機網路設計進行了分析,提出實用性設計策略以提升國內建築行業智能化水平。
以上智能建築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設計由中達咨詢搜集整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Ⅱ 3台電腦怎麼組區域網
分類: 電腦/網路
問題描述:
現在用的是一條ADSL寬頻(一個賬號),上網要撥號的那種。准備再買兩台電腦,組個區域網,有人說路由器,有人說網卡就行了,想問問最好用哪種?怎麼連接怎麼設置
解析:
網路實施方案
1網路拓撲結構
採用星形網,也就是通過網路集線器將每台計算機連接起來。
2准備工作
在開始網路布線之前,首先要畫一張施工簡圖。確認每台計算機的擺放方式和地點,然後在圖上標明節點位置(也就是每台計算機的擺放位置)。根據節點的分布確定網路集線器的擺放地點。要注意網關伺服器(就是接入Inter的那台計算機)的放置要配合上網電話線的入戶方向,因為電話入戶線越短越好。圖2是一個網路布線施工示意圖。
3開始布線
首先是「放線」,確定網路集線器和每台計算機之間的距離,分別截取相應長度的網線,然後將網線穿管(PVC管)。也可以不用穿管,直接沿著牆壁走線。要注意的是雙絞線(網線)的長度不得超過100米,否則就得加裝中繼器來放大信號。
接著是「做網路接頭」,也就是製作RJ45雙絞線接頭。在講述如何正確接線之前,要先說明8根雙絞線的編號規則。編號次序是這么定義的:把RJ45有卡子的一面向下,8根線鍍金腳的一端向上,從左起依次為***********。下面就講一下所謂的「1、2、3、6」的接法。「1、2、3、6」用於上行和下行數據傳輸,1、2和3、6各為一對,我們只要把1、2用一對絞線,3、6用一對絞線就可以了。至於顏色只需要相同就行。如果不用以上接法,也可以8根線單獨接,具體做法:左手拿RJ45水晶頭,右手拿線,按照棕、棕白、藍、藍白、綠、綠白、橙、橙白的順序接入,然後用夾線鉗夾好。一般情況下,接線應使用專用的夾線鉗(有些高手可以用尖嘴鉗代替,但是對於廣大的菜鳥來說,RJ45水晶頭可是2元一個啊,還是使用專用的夾線鉗保險)。按上述方法將線接好之後,將RJ45水晶頭用夾線鉗夾住,用力一壓就行了。要注意的是壓線一定要壓到底,一般壓兩到三下即可。
然後,將做好的接頭和網卡連接。要注意將接頭插入網卡槽中時,要輕輕地平行插入,直至聽到「咔」的聲音,確保接頭已經和網卡良好地接觸。
將網線兩端做好的接頭分別插入網卡和網路集線器,這樣,布線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四、連網、檢測和故障診斷
接下來的工作是具體的連網工作,包括物理連通和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對等互聯。判斷計算機的物理連通與否很簡單:查看網卡的指示燈或者網路集線器上對應的指示燈是否正常就知道了。一般網卡上綠燈亮表示網路連通。
單是網路物理連通還不能使整個網路運作起來,你必須對每一台計算機進行網路配置。首先要安裝網卡。網卡按匯流排標准可分為:PCI,ISA兩種。如果買的是PCI網卡,一般在安裝和設置中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買的是ISA網卡,在安裝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硬體設備沖突問題,此時可用網卡驅動盤中的診斷程序來重新設置IRQ和I/O。將網卡插入主板,重新啟動計算機後,還要在Windows中進行設置。在「控制面板」的「網路」選項中選擇「添加」→「適配器」,然後選擇廠商和網卡型號,按「確定」後,在網路窗口中會顯示添加的網卡設備,同時還會安裝相應的網路協議和網路客戶。注意只需要安裝TCP/IP協議、Microsoft網路客戶、文件和列印機共享即可。雙擊「TCP/IP協議」,在彈出的IP對話框里填好本機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地址以及DNS伺服器的IP地址。例如筆者的設置:本機IP為192.168.0.1~192.168.0.2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網關地址為192.168.0.1;DNS伺服器地址為61.128.128.68。
打開網路對話框中「標識」標簽,這是給機器取網名和劃分工作組的地方。在「計算機名」中填上計算機的網名,其他人可以在「網上鄰居」中用這個名字訪問你的機器;然後「工作組」中填上一個工作組名,在同一區域網中工作組的名字必須相同。
現在檢測網路是否連通。在Windows桌面上雙擊「網上鄰居」,如果在打開的窗口中看到自己和其他計算機名,這就表示網路已經連通了。
如果不能在「網路鄰居」里看到計算機名,可按以下步驟診斷:
1.檢查網路物理上是否連通。
2.如果只是看不到自己的本機名,檢查是否添加了「文件與列印機共享」服務。
3.如果「網路鄰居」里只有自己,首先保證網路物理是連通的,然後檢查工作組名字是否和其他計算機一致。
4.如果什麼都看不到,可能是網卡的設置問題,重新檢查網卡設置,或者換一塊網卡試試。
5.用Ping、Tracert等網路檢測工具診斷,限於篇幅,這里就不講解了。
五、接入Inter
目前較為經濟的Inter接入方式是用Modem或者ISDN撥號上網,這也是網吧老闆的首選接入方式。當然要是檔次要求較高,也可以選用DDN專線接入。在網吧中指定一台計算機為網關伺服器,通過撥號上網後,其他區域網中的機器都可以共享該機器的撥號連接。共享上網只需在所有的上網機器中安裝TCP/IP協議和在網關伺服器中安裝代理服務軟體即可實現。
使用代理伺服器有兩個好處:一是可利用其大容量的緩存提高上網速度;二是可以起防火牆作用。代理伺服器軟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帶有緩存功能的「快取型」(Cache)代理伺服器,如Wingate、Winroute、MSProxy等;另一種是簡單的」網關型」,如Sygate、WIN98SE中的Inter連接共享等。由於「快取型」(Cache)代理伺服器的設置和管理比較復雜,已經超出了本文的范圍,請另行參考有關書籍(編者註:本期19版對「快取型」(Cache)代理伺服器——Wingate的設置和管理有詳細介紹)。筆者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WIN98SE(WIN98第二版)的Inter連接共享的安裝和使用方法。
1.安裝WIN98SE中的Inter連接共享服務
首先保證網吧內部的區域網已經連通,然後選擇一台計算機作為網關機。網關機上安裝WIN98SE版本的操作系統,同時安裝好Modem或ISDN,保證該機撥號上網一切正常。添加Inter連接共享的方法十分簡單,在「Windows安裝程序」的「Inter工具」選項中選擇「Inter連接共享」,按照提示安裝即可。IP地址設置為192.168.0.1。
2.客戶計算機的設置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連網、檢測和故障診斷」中,筆者已經對計算機的連網設置做了介紹,按照上面的方法設置即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定網關地址為192.168.0.1,即網關機的IP地址。此外DNS伺服器IP地址設定為ISP提供的DNS伺服器即可,如:61.128.128.68。在客戶計算機上用Ping命令檢測是否已經通過共享連接上網(如圖5),如果Ping通Inter上的指定IP,就表示已經大功告成了。
六、網吧架設和維護注意事項
其實組建網路的工作實踐性很強,必須親自動手才會對建網的一些要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筆者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經驗要講。現把筆者在架設網吧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比較重要的經驗列舉如下:
1.ISDN的安裝和設置和普通的Modem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如果要使用128K速度上網,則需要在已建好的ISDN撥號網路連接上雙擊「屬性」,選擇「多重鏈接」、「使用附加設備」、「添加」,選擇「ISDNLine1」,確定之後再重撥上網。
2.通常一個Modem帶20台以內的計算機共享上網時,瀏覽網頁和聊天的速度與單機上網的速度相差無幾。但是要注意,最好不要讓幾台計算機同時在網上下載,因為多機同時下載會嚴重降低整個網路的速度。
3.對於自身水平不太高的經營者而言,安裝一些網吧管理軟體如「網吧管理專家」,「美萍安全衛士」和防火牆軟體還是很有必要的。
4.網吧正常運營後,需要定期對網路做檢查。根據筆者經驗,最容易出問題的設備是網路集線器和網卡。所以最好有備用的網路集線器和網卡,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更換,不至於影響網吧的正常運營。
Ⅲ 100分求校園區域網建設實施方案,急!!!
______學校數字化實驗學校建設實施方案
一、 現狀分析
技術條件:
1、 校園建立了區域網,實現了辦公、教學的網路聯系;信息技術中心能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學校校園網路,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學校特色網站建立,教師、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優秀教學資源共享在網路上,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價值。同時也促進了家長、社會與學校的聯系與關注。
2、 硬體逐步完善,普及了全校電腦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師生應用率高。
3、 各類信息化專用設備相繼到位,使學校各項相應工作都能通過科技手段予以獨立解決。
建設歷史:
1、 在校領導極重視和支持下,教師的觀念快速的轉變,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成果,促進了我校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展。
2、 結合區校園信息化工程,建立校校通校園信息平台,逐步形成網路通訊、信息服務、教育管理為一體的信息化教育系統。
3、 建設網站,擴展容量,提高層次。建立了部分班級主頁和特長學生的個人主頁發揮師生主動性,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建立了骨幹教師個人主頁展示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的共享,開展網上交流。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路優化教育信息功能,通過各年級、各學科的資源積累和整理逐步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後輔導、考試等教學環節系統化、數字化,形成大容量的教學資源積累。
4、 學校全方位的管理、教育、教學、評價,包括學校的校務、教務、總務管理,教職員工、學生資料信息、工作會議學習的記錄,師生各路工作評價信息等檔案、學籍、學業管理的數字化體系及網路制度化管理。
5、 優化組合學校現有教育資源,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融視頻、網路、多媒體等多種方式為一體,讓師生形成多種類、多形式、多規格、多層次的教育教學空間。
6、 隨著校園信息網路的全面建設和多樣化發展,在理論上在實踐中我們不斷的探索發展。通過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工作日趨完善成熟,特別是在管理、網路、培訓、應用等等已經慢慢形成了規模效應和規范體系,校園網站上的特色網頁越來越多,內容精彩紛呈,教師信息科技運用日趨成熟,校園網的升級服務,校信息化工作也得到了區領導的肯定與好評:在信息技術工作專項督導中被評定為「優秀」、同時獲得了區信息技術應用先進單位稱號。
課程整合:
1、 課題研究,形成特色
學校從97年起,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已成為我校辦學的特色。為了使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交流等方面拓展能力,並使讀書從知識的積累過程轉變為科學的研究過程,從第五屆讀書節起,學校開展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主題式探索性讀書能力的實踐研究」,此課題已成為中央電教館規劃類課題。讓學生圍繞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超文本的閱讀學習,培養學生多渠道地獲取信息、整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同時還建立了各級研究課題,與新基礎教育、學科整合教育、讀書活動、藝術特色、科技特色等等有機的融合起來;並已在各類課題論文評比中獲得了良好的成績。
一些基於教學網路環境下的拓展性課程的實踐研究和主體式探究性活動開始探索並卓有成效。如王綺老師與一年級語文組劉芸老師合作進行了《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教學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探索研究》的區級課題研究,骨幹教師則對《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研究》、《小學中年級學生美術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小學校合唱隊練聲訓練的研究》、《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寫作能力的探索研究》、《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研究》等課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研究。《上海電教》02.4為我校作了現代教育技術實踐的專欄論文刊登,有9位教師的相關文章進行了交流;從學校管理、學生德育、新基礎研究、學科整合、教學個案以及科技探索等各方面進行了探索。
2、 學科教學,體現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對知識信息的立體感性認識,使教師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來進行教學實踐,並通過信息化設備、軟體來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習、讀書、行為方面的良好習慣,並形成會學習、會自我學習、會利用資源學習的多元化學習。特別是學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的諸如「居家安全」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即開發了學生的生活資源又通過網路的平台進行宣傳觀摩,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課堂研討,重建與發展
結合課程改革實施構築起了良好的課堂生態,對教學資源有了"新"的定位,讓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師生有了拓寬學科價值的意識,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師生信息技術運用的水平提高了。實現了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突出了現代教育技術與新基礎課堂教學整合效應。讓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已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服務我們的教學。
4、 興趣活動,發展特長
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各類興趣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我校信息技術類的興趣小組有多個,學習內容有:電腦繪畫、電子小報製作、網頁製作、運用單片機進行程序設計與製作等。還建立班級主頁和個人特色網頁,讓學生能通過網路進行學習探索、創作各類比賽及展示的作品、網路交流與發表以及進行資源積累與共享。
師生發展:
1、學校現代化建設需要動員所有教師參加應用,做有效的利用現代化條件輔助我們的教學。目前,全校教師積極參與了計算機等級達標考試,合格率基本達到99%,優秀率32%;有近20%的教師參加了信息科技教學軟體的區培訓,以培養一批能掌握先進技術的優秀教師,並將以點帶面發動他們的才智以帶動全校的數字化信息化教育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學校大力支持教師家庭辦公信息化,以促進全體教師的均衡發展;同時開展了師生網路培訓、科技培訓、網頁培訓、應用維護培訓等一系列培訓活動,教師們能夠利用區域網進行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從整體上開拓了網路新資源,發展了我校信息化教育。
2、我校在已有的三年級信息科技課程、電腦興趣組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培訓,以計算機網路小組為依託,培養學生網路管理的能力,並參與特色網站建設,形成我校計算機的特色教育。並積極組織開展師生信息科技競賽活動,多人多次在市區級比賽中獲等第獎。
方向定位:
托校園網路與技術,發展基礎設施,實現兩網四室的數字化環境依託。
結合科研特色,發展學習型主題網站。
整合課堂教學,形成核心資源庫與學生、家校教育網路庫。
發展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網路管理功能,實現全方位的數字化校園模式。
二、 發展目標與理論支持
1、 對數字化學校的理解:
「數字化學校」是建立在「校園網」基礎上的,是將網路多媒體技術融入多門學科的日常教學;是讓計算機成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具,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校園資源配置更優化,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區域網、廣域網上的遠程教學和交互;讓協作學習存在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創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數字化學校」將形成全方位數字化的管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包括學校的校務、教務、總務管理,教職員工、學生資料信息、工作會議學習的記錄,師生各路工作評價信息等檔案、學籍、學業管理的數字化系統;同時形成制度化網路管理,對職能部門和人員的崗位職責,教師考核指標和評估、獎懲均實現數字化、信息化。
「數字化學校」可以充分發揮網站的展示功能、資源共享功能、師生個性發展的舞台功能、家校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功能。班級主頁和特長學生的個人主頁,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骨幹教師個人主頁以展示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的共享,開展網上交流。開發學校數學特色網站,通過與外界的交流,發展自身的技術力量。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路優化教育信息功能,通過各年級、各學科的資源積累和整理逐步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後輔導、在線考試等教學環節系統化、數字化,形成大容量、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同時為學生跨學科誇張節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提供幫助。
2、在現有基礎上尋求突破:
通過校園網及其軟硬體的進一步建設發展,師生的全面熟練的應用,最終形成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師生活動、家校聯系等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全面實現校園信息化。也就是在網路與硬體設施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成長檔案、家長聯系互動、教學資源應用的核心資源庫,同時通過網路平台,從管理、教學、學習、資源、交流著手,形成中心集成的網路應用模式。
3、目標理論依據:
區局的大力支持與基礎建設,學校的不斷完善與探索,教師的努力實踐與積累,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同時包括管理應用的護駕;對數字化學校建設有了著力點和發展點。同時,與現階段工作相結合,二次開發門戶網站與管理應用平台,資源庫的繼續規范化與合理化,內外網應用的相輔相成;師生的應用水平逐步提高;
三、 具體實施計劃
1、 具體預期效果:
⑴、 校園網站日趨完善並形成互動效應和學習效應,各類學習性鏈接和資源開發應用不斷豐富, 形成網路學習新格局。
⑵、 管理網路信息化、科學化並具發展性效應;
⑶、 教學整合規模化,體現數字化成果效應;
⑷、 數字化學習行為方式有特色和區域效應。
2、 目標任務測評點:
管理工作
⑴、信息發布——後台管理,及時更新。
⑵、教育管理——用好教育局《OA電子政務》系統,實現學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動化。
⑶、教學管理——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形成開放、高效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各類數據進行分析,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的教學質量評估。
⑷、教務管理——能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對學生基本信息、招生信息檔案、專用教室和課表安排等進行網路管理,實現教務管理的網路化。
⑸、學習系統——教師無紙化備課、學生自主學習平台、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電子圖書館、校本課程建設、與二期課改和新基礎教育實驗的融合等。
⑹、公共信息服務——通過學校門戶注冊登錄後,經統一身份認證,提供公共基礎數據查詢、一卡通、後勤、家校聯系、視頻點播、信息檢索等服務。
⑺、信息化維護:結合學校維護報修制度,及時維護或聯系公司,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開展。
教學工作
⑴、教研活動與科研同步發展。
⑵、教學研究與學生發展同步發展。
⑶、組織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發展。
⑷、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使其積極參與信息技術等級考和各類競賽活動。
培訓工作
⑴、開展學生信息管理員培訓,提高學生管理能力。
⑵、組織教師信息輔導員培訓,擴大校園信息化管理維護隊伍。
⑶、教師信息化運用與課程、教科研整合培訓工作,促進學校教育的信息化整體推進。
⑷、開展師生校園網應用培訓,豐富江小校園網,使其永遠煥發生命的活力。
發展性工作
⑴、更新網站,形成中心發展特點。
⑵、主題式讀書活動更具網路化,並形成學習型主題網站。
⑶、建成學生成長、家校互動、教學應用等資源庫。
⑷、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項目評審工作,促進教師的信息化應用和提高。
⑸、 師生在線的學習、運用與推廣,以提高和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
⑹、 新聞信息的發布工作,及時宣傳校園教育教學活動。
⑺、 結合學校信息化發展的實際,不斷更新發展校園信息化的軟硬體。
7、 結果呈現:
⑴、 門戶網站的成功更新,開發網路拓展型課程並形成互動學習效果,建立學習型網站生成規模效應。
⑵、 各類教學環境達到數字化建設要求,並體現應用價值和效應。
⑶、 利用內外網建成江小核心網站資源庫和內網普及應用資源庫以達到不同對象對資源的分類、分許可權使用效果,同時實現規范管理與規范應用。
⑷、 教育教學優秀資源進行開發及應用。如:科研成果集、課例設計、學生教育集、課件、視頻等等。提升核心資源庫的教育價值。
⑸、 開發學生成長檔案庫,與家校聯系庫,加強學生的學習指導。
⑹、 管理網路化、辦公無紙化、培訓個性化。
⑺、 形成大網路環境下集管理、教學、學習、資源、交流功能的數字化特色學校。
四、 制度和保障
1、 管理基礎規范完整:
我校形成了「校園信息科技三級網路管理」
一級
二 級
三 級
校 長 室
信息技術中心
班 主 任
辦公室室長
資料室管理員
圖書管理員
總務處
協同管理維護
制定了《校園信息科技三級網路管理系統》、《辦公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教室電腦多媒體網路管理制度》、《電子備課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電子閱覽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電腦房電腦網路管理制度》、《現代學校設備管理制度》、《項目評審制度》、《列印製度》、《數碼照片檔案操作流程及規則》、《教師個人筆記本使用管理條例》、《計算機類設備管理》等發展性工作的許多系列的管理條例與制度、操作規則。同時結合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及時地作相應的更新或調整,使得制度能隨著信息化應用的發展而發展。
學校也加大各方面信息化管理的舉措,從教學工作管理到科研工作,從教師組室交流、論壇講座到教師多元化考評,從民主議事到新聞宣傳形成了數字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操作要求。
2、 應用基礎普及提高:
設備使用率100%,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工作、各類會議活動基本上都採用了網路多媒體技術和設備。
教師使用層次不斷提高:文字處理 → PowerPoint課件製作 → Flash動畫 → Authorware → 視音頻技術、網路技術、網頁製作、視頻會議等等;並在區的電腦比賽中獲得課件的等第獎。
學生使用機會不斷增加:信息技術課、電腦網頁組、電腦小報組、電腦平面設計組、校園網吧(每天中午)、校園廣播包括教室中的一些學生活動都有體現。學生自主管理應用水平也逐步提高,學生已形成及普及了信息化的學習意識並在各類活動中得以體現,如:電子小報、視頻小品、科技競賽、等級考核、拓展型學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