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 第五版 答案
第一章 概述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度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道帶寬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108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答: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
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
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 世紀60 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
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
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
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斷續(或動態)
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
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
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
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答: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
換的優點。在分組交換網路中,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以短的分
組形式傳送。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采
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在路徑上的每個結點,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
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
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
交互性好。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優點是:
① 高效。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有。
② 靈活。每個結點均有智能,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發送分組;網路使用高
速鏈路。
④ 可靠。完善的網路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網。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答:(1)電路交換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佔一條物理
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到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
雙方一直佔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
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
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
(2)報文交換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閑時,
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
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
程的終端間互通。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路傳輸時延
大,且佔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報文交換適用於傳
輸的報文較短、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
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傳送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
的數據——分組。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
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
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
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答:廣播式網路是屬於共享廣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可以不要網路層,但從OSI
的觀點,網路設備應連接到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因此將服務訪問點設置在高層協議與數據
鏈路層中邏輯鏈路子層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標准就是這樣處理的。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答:從網路的交換功能進行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從網路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集中式網路、分散式網路和分布式網路;從網路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從網路的使用范圍進行分類:公用網和專用網。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答:對於電路交換,t=s時電路建立起來;t=s+x/b 時報文的最後1 位發送完畢;t=s+x/b+kd時報文到達目的地。而對於分組交換,最後1位在t=x/b時發送完畢。為到達最終目的地,最後1個分組必須被中間的路由器重發k1 次,每次重發花時間p/b(一個分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齊了,才能開始重發,因此最後1位在每個中間結點的停滯時間為最後一個分組的發送時間),所以總的延遲為
所以:
108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組總數是x /p ,因此總的數據加上頭信息交通量為(p+h)x/p 位。源端發送這些位需要時間為: 中間的路由器重傳最後一個分組所花的總時間為(k1)(p+h)/b因此我們得到的總的延遲為對該函數求p的導數,得到 令 ?得到 ?因為p>0,所以 故 時能使總的延遲最小。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答:主幹網路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網路的特點:其中任何一個結點都至少和其它兩個結點直接相連;本地接入網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網路的特點:所有的信息流必須經過中央處理設備(交換結點),鏈路從中央交換結點向外輻射。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 解:發送時延= 107bit/100kbit/s =100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數據長度為103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 m/s。
解:發送時延=103bit/1×109bit/s =1×106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一個計算機網路應當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若干主機,它們向用戶提供服務;
(2)一個通信子網,它由一些專用的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的; (3)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為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之間的通信而用的。
2. 關於謝希仁著《計算機網路》(第四版)的兩個問題
1。連接簡單;在小規模的網路中不需要專用的網路設備;匯流排結構省線。星型結構比較穩定,任何一個線出問題了都不會影響其他埠;不使用共享匯流排,所以不會有匯流排擁塞問題;可擴展性好,可以通過級聯擴展網路。
2.
1)首先強調關於HDLC的定義問題:
約束通信雙方按一定規則進行通信的體系為數據鏈路控制規程(DLCP),也叫數據通信控制規程(DCCP)。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組織和大財團都在研究制定此類規程。從發布的規程體系看,共包括兩類——面向字元的控制規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規程。
面向字元的規程,典型代表有美國標准協會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國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後來,IBM公司在同步數據鏈路控制規程(SDLC)基礎上發展出面向比特的規程。再後來,ANSI和ISO兩組織以IBM的SDLC為基礎發展了兩個類似的規程,一個是ANSI的高級數據通信控制規程(ADCCP),另一個就是ISO的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即HDLC。
(2)一般情況下,HDLC規程幀格式中的8位地址碼段已經足夠(256個地址),若實在不夠,則該8位地址是可以擴展的(按8位擴展),並且可以許循環擴展下去,具體擴展方式是將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個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擴展(沒有擴展時則表示是控制碼段)。
(3)地址的命名規則以實際系統構造方式為前提,是可以設計的。不同的系統,對規則的定義是不同的,應結合具體系統來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個地址是等同的,擴展後,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統,後256位可以是子系統。也可以是128位與256位的組合形成新的獨立地址碼(但在解碼時需要設計具體進程)。還可以是其它解釋,一切看自己的系統規程設計。
(4)如第(2)點所說的地址擴展方式,一切以具體系統的具體規程為原則,不存在絕對的「網路層向鏈路層提供的是網路層地址」(此情況僅指你目前正在認識的系統),另一方面,在地址擴展方式下,很容易區分網路層地址和接入系統地址。
(5)MAC是和網路拓撲及具體互聯媒質相關的協議規程。但是,僅僅適合於區域網的規定結構方式(不能與網路拓撲重構概念混淆)。在許多網路中,其互聯媒質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有所規定,因此不存在MAC問題,但在區域網中,由於結構形式、聯結媒質可以多樣化,因此相關規程中作了一些定義,試圖全方位適應各種情況的規程協議(也是目前流行規程),將MAC接入控製作為規程要點之一。當然,目前一些區域網技術規程有擴大化應用趨勢(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點是根據具體媒質和具體拓撲結構來選擇不同的數據傳輸進程式控制制方式或規程,是比地址碼概念更外圍的規程,一旦選定具體MAC規程(可以是動態選擇),通信進程便按照設計的HDLC規程約定完成
3.交換機應該用在區域網負荷重的那個網路。
4.因為無線網可靠性比較差,丟包率高,在底層協議做完整性檢查比較劃算。乙太網物理介質可靠性高,在高層協議做完整性檢查更劃算。
3. 關於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的一道IP地址分配的題,請大家幫忙解決,謝謝!
從字面上理解,你這個題目是一個考VLAN的題目。
主機位全1和主機位全0的地址是不能分配給主機的。如果你說lan3錯了,那你的lan1也錯了,6位主機位,有32個地址,但要去掉全1和全0的,就只剩30了,都沒有給網關的地址了。
你最好能把圖掛上來,干講不夠直觀。
4. 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4版)第3-08題答案是什麼呀
演算法流程:
發送方:
1)從主機去一個數據幀,送交發送緩存.
2)V(S) 0{發送狀態變數初始化}
3)N(S) V(S){將發送狀態變數值寫入數據幀中的發送序號}
4)應答序號初始化
5)判斷發送緩沖區以滿,卻未收到應答幀.是則到(6),否則到(8)
6)出現差錯,喚醒超時計數器,將所有幀重新全部發送到緩存
7)若收到應答幀,則到(9);再次超時並未收到應答幀,則返回(6)
8)收到應答幀後,從上層獲取數據,並寫入發送緩沖區當前位置
9)組裝發送幀編碼
10)發送數據幀,並加發送序號加1
11)設置超時計數器
12)在所設置的超時時間收到確認幀,則轉到(8);若出現差錯,則轉到(13)
13)超時計數器往回走,將未收到的第n個幀及以後的所有幀全部進行重傳
14)若仍產生差錯則繼續(13),若受到確認幀則繼續傳數據幀,則轉到(15)
15)接受幀,取得接收方希望接受的幀編號,返回(1)
接收方:
1)V(R) 0{接受狀態變數初始化,其數值等於與接收的數據幀的發送序號}
2)等待
3)收到一個數據幀,若N(S)= V(R),則執行(4),否則,丟棄此數據幀
4)發送確認幀ACKn
5)檢查收到的幀是否按序,進行V(R)'=(V(R)+1)mod 8檢驗.若不按序則丟棄第n-1幀後的所有幀,重新發送ACKn
6)重新接收未收到的幀
7)將收到的數據幀中的數據部分送交上層軟體
8)更新接受狀態變數V(R) [V(R)+1]mod 8,轉到2)
演算法代碼:
#define MAX_SEQ 7 /* 應該為2^n-1 */
typedef enum {frame_arrival, cksum_error, timeout, network_layer_ready} event_type;
#include protocal.h
static boolean between(seq_nr a, seq_nr b, seq_nr c)
{ /* 如果b落在a和c之間(含a不含c)返回true,否則返回false. */
if (((a<=b) && (b<c)) || ((c<a) && (a<=b)) || ((b<c) && (c<a)))
return(true); else return(false); }
static void send_data(seq_nr frame_nr, seq_nr frame_expected, packet buffer[])
{/* 構造和發送數據幀
frame s; /* 起始變數 */
s.info=buffer[frame_nr]; /* 插入分組到幀中 */
s.seq=frame_nr; /* 插入序號到幀中 */
s.ack=(frame_expected+MAX_SEQ) % (MAX_SEQ+1) /* 捎帶應答 */
to_physical_layer(&s); /* 傳送該幀 */
start_timer(frame_nr); }
/* 啟動定時器 */
void protocal5(void)
{seq_nr next_frame_to_send; /* MAX_SEQ>1; 用於外出流 */
seq_nr ack_expected; /* 還沒有得到應答的最早的幀 */
seq_nr frame_expected; /* 進入流期望的下一幀 */
frame r; /* 初始變數 */
packet buffer[MAX_SEQ+1] /* 外出流的緩存 */
seq_nr nbuffered; /* 當前正在使用的輸出緩存 */
event_type event;
enable_network_layer(); /* 允許 network_layer_ready 事件 */
ack_expected = 0; /* 下一個期望進入的應答 */
next_frame_to_send = 0; /* 下一個要送出的幀 */
frame_expected = 0; /* 期望進入的幀的序號 */
nbuffered = 0; /* 初始沒有分組被緩存 */
while (true) {
wait_for_event ( &event); /* 四種可能的事件,見上面event_type定義 */
switch (event) {
case network_layer_ready; /* 網路層有一個分組要發送 */
/* 接收, 保存, 以及發送一個新的幀 */
from_network_layer(&buffer[next_frame-to_send]); /* 獲得一個新的分組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增加發送方的窗口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e_expected, buffer); /* 發送幀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發送方的窗口上界向前移動 */
break;
case frame_arrival: /* 一個數據幀或控制幀到達 */
from_physical_layer(&r); /* 從物理層得到一個進入的幀 */
if (r.seq == frame_expected) {
/* 所有的幀只能按序接收. */
to_network_layer(&r.info); /* 傳遞分組到網路層 */
inc(frame_expected); /* 接收方的窗口下界向前移動 */ }
/* Ack n 意味著n-1,n-2,
while (between(ack_expected, r.ack, next_frame_to_send))
{ /* 處理捎帶應答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減少一個緩存的幀 */
stop_timer(ack_expected); /* 幀完好到達, 停止定時器 */
inc(ack_expected); /* 壓縮發送窗口 */
}
break;
case cksum_err: break; /* 丟棄壞幀 */
case time_out: /* 重傳所有超時的幀 */
next_frame_to_send = ack_expected; /* 開始重傳 */
for (i = 1; i <= nbuffered; i ++)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_expected, buffer); /* 重發1幀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准備發送下一幀 */
if (nbuffered < MAX_SEQ)
enable_network_layer();
else
disable_network_layer();
注: 演算法中所有調用的未說明的過程和函數在protocal.h中定義。
5. 計算機數學基礎第二版第5章答案
是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嗎?供你參考:2-02規程與協議有什麼區別?答:規程專指物理層協議2-03試給出數據通信系統的模型並說明其主要組成構建的作用。答:源點:源點設備產生要傳輸的數據。源點又稱為源站。發送器:通常源點生成的數據要通過發送器編碼後才能在傳輸系統中進行傳輸。接收器:接收傳輸系統傳送過來的信號,並將其轉換為能夠被目的設備處理的信息。終點:終點設備從接收器獲取傳送過來的信息。終點又稱為目的站傳輸系統:信號物理通道2-04試解釋以下名詞:數據,信號,模擬數據,模擬信號,基帶信號,帶通信號,數字數據,數字信號,碼元,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全雙工通信,串列傳輸,並行傳輸。答:數據:是運送信息的實體。信號:則是數據的電氣的或電磁的表現。模擬數據:運送信息的模擬信號。模擬信號:連續變化的信號。數字信號:取值為有限的幾個離散值的信號。數字數據:取值為不連續數值的數據。碼元(code):在使用時間域(或簡稱為時域)的波形表示數字信號時,代表不同離散數值的基本波形。單工通信:即只有一個方向的通信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半雙工通信:即通信和雙方都可以發送信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當然也不能同時接收)。這種通信方式是一方發送另一方接收,過一段時間再反過來。全雙工通信:即通信的雙方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基帶信號(即基本頻帶信號)——來自信源的信號。像計算機輸出的代表各種文字或圖像文件的數據信號都屬於基帶信號。帶通信號——把基帶信號經過載波調制後,把信號的頻率范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以便在信道中傳輸(即僅在一段頻率范圍內能夠通過信道)。2-05物理層的介面有哪幾個方面的特性?個包含些什麼內容?答:(1)機械特性明介面所用的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等等。(2)電氣特性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3)功能特性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意。(4)規程特性說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2-06數據在信道重的傳輸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農公式在數據通信中的意義是什麼?「比特/每秒」和「碼元/每秒」有何區別?答:碼元傳輸速率受奈氏准則的限制,信息傳輸速率受香農公式的限制香農公式在數據通信中的意義是:只要信息傳輸速率低於信道的極限傳信率,就可實現無差傳輸。比特/s是信息傳輸速率的單位碼元傳輸速率也稱為調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號速率。一個碼元不一定對應於一個比特。2-07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則限制的最高碼元速率為20000碼元/秒。如果採用振幅調制,把碼元的振幅劃分為16個不同等級來傳送,那麼可以獲得多高的數據率(b/s)?答:C=R*Log2(16)=20000b/s*4=80000b/s2-08假定要用3KHz帶寬的電話信道傳送64kb/s的數據(無差錯傳輸),試問這個信道應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別用比值和分貝來表示?這個結果說明什麼問題?)答:C=Wlog2(1+S/N)(b/s)W=3khz,C=64khz----àS/N=64.2dB是個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2-09用香農公式計算一下,假定信道帶寬為為3100Hz,最大信道傳輸速率為35Kb/s,那麼若想使最大信道傳輸速率增加60%,問信噪比S/N應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剛才計算出的基礎上將信噪比S/N應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剛才計算出的基礎上將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問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答:C=Wlog2(1+S/N)b/s-àSN1=2*(C1/W)-1=2*(35000/3100)-1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SN2/SN1=100信噪比應增大到約100倍。C3=Wlong2(1+SN3)=Wlog2(1+10*SN2)C3/C2=18.5%如果在此基礎上將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2-11假定有一種雙絞線的衰減是0.7dB/km(在1kHz時),若容許有20dB的衰減,試問使用這種雙絞線的鏈路的工作距離有多長?如果要雙絞線的工作距離增大到100公里,試應當使衰減降低到多少?解:使用這種雙絞線的鏈路的工作距離為=20/0.7=28.6km衰減應降低到20/100=0.2db2-12試計算工作在1200nm到1400nm之間以及工作在1400nm到1600nm之間的光波的頻帶寬度。假定光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為2*10e8m/s.解:V=L*F-àF=V/L--àB=F2-F1=V/L1-V/L21200nm到1400nm:帶寬=23.8THZ1400nm到1600nm:帶寬=17.86THZ2-13為什麼要使用信道復用技術?常用的信道復用技術有哪些?答:為了通過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頻分、時分、碼分、波分。2-15碼分多址CDMA為什麼可以使所有用戶在同樣的時間使用同樣的頻帶進行通信而不會互相干擾?這種復用方法有何優缺點?答:各用戶使用經過特殊挑選的相互正交的不同碼型,因此彼此不會造成干擾。這種系統發送的信號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其頻譜類似於白雜訊,不易被敵人發現。佔用較大的帶寬。2-16共有4個站進行碼分多址通信。4個站的碼片序列為A:(-1-1-1+1+1-1+1+1)B:(-1-1+1-1+1+1+1-1)C:(-1+1-1+1+1+1-1-1)D:(-1+1-1-1-1-1+1-1)現收到這樣的碼片序列S:(-1+1-3+1-1-3+1+1)。問哪個站發送數據了?發送數據的站發送的是0還是1?解:S·A=(+1-1+3+1-1+3+1+1)/8=1,A發送1S·B=(+1-1-3-1-1-3+1-1)/8=-1,B發送0S·C=(+1+1+3+1-1-3-1-1)/8=0,C無發送S·D=(+1+1+3-1+1+3+1-1)/8=1,D發送1
6. 計算機網路第八版謝希仁課後題與第七版一樣嗎
不一樣。根據查詢計算機網路的資料顯示:計算機網路第八版謝希仁課後題與第七版是不一樣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的硬體、軟體及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簡單的說即連接兩台或多台計算機進行通信的系統。
7. 湖北理工學院2022年《計算機網路技術》專升本考試大綱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網路工程專業必修課程,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機網路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重點學習區域網技術、網路互連技術、Internet應用與技巧、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課程強調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機網路原理在實際中的應用,了解網路新技術與新概念,構建堅實的專業基礎。
考核的基本要求
考核全面檢查學生對計算機網路理論與技術的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理論解決實際網路工程問題的能力。考核內容涉及計算機網路概論、數據通信技術、網路體系結構、TCP/IP協議集、區域網技術、網路互連、廣域網技術、Internet應用、網路故障排除、網路安全與網路管理。
考核的形式與方法
考核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時間為90分鍾,滿分100分。題型包括客觀題(判斷、選擇、填空等)和主觀題(簡答、綜合題),客觀題側重於基本原理與常識,主觀題側重於分析與解決實際網路應用問題的能力。
考核內容概覽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概論 - 掌握組成、功能、分類、發展。
第二章 數據通信技術 - 掌握數據通信系統、傳輸與編碼、差錯控制、傳輸介質。
第三章 網路體系結構 - 掌握體系結構、介面、服務、TCP/IP層次與協議。
第四章 TCP/IP協議集 - 掌握網際層、傳輸層、應用層協議,IP地址與子網劃分。
第五章 區域網技術 - 掌握區域網概念、連接設備、乙太網、操作系統。
第六章 網路互連 - 掌握定義、功能、互連設備、方式。
第七章 廣域網技術 - 掌握概念、接入技術、廣域網及相關技術、操作系統支持。
第八章 Internet及其應用 - 掌握域名系統、接入方式、服務、FTP系統、發展與應用。
第九章 常見網路故障排除 - 掌握排查過程、工具使用、故障原因與排除方法。
第十章 網路安全與網路管理技術 - 掌握計算機病毒防治、網路管理概念、安全技術、密碼與標准。
教材與參考材料
主教材:龔娟,《計算機網路基礎》(第3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版。
參考材料:張暉、楊雲,《計算機網路項目實訓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八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21年版。
試卷結構
試卷總分100分,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與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