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信息網路發展歷程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連接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一時代的網路以主機為中心,終端設備如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不同位置,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終端訪問遠程主機,但僅限於主機與終端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互相通信。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區域網階段,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網路特點是多台主機互聯,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網路結構包括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使得終端用戶能夠訪問本地主機以及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資源。這一時期,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得到應用。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網互聯階段,始於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該模型的目的是實現不同製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互連。此外,TCP/IP協議的出現也標志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以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為特點。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以及技術如ATM、ISDN、千兆乙太網等成為此階段的關鍵。網路應用變得多樣化,如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體現了網路的交互性和高速性。
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一組通過通信線路互聯的計算機和外部設備,在網路操作系統、管理軟體和通信協議的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這種網路系統將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集合成一個功能強大的整體,使得計算機之間能夠高效地交換信息和共享資源。簡而言之,計算機網路是由多台自主工作的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而成的集合體,它們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資源共
Ⅱ 帶你了解大數據時代的基本特徵
許多人現在開始關注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的最新動態。要深入了解大數據,就必須掌握其基本特徵。大數據時代的基本特徵包括哪些呢?下面我們將詳細解釋這些特徵。
1. 社會性
在大數據時代,從社會角度來看,全球計算機網路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領域通過數據流通取代產品流通,將生產轉變為服務,將工業勞動轉變為信息勞動。信息產品無需離開原始所有者就能買賣和交換,它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大量復制和分配,而不需要額外成本,其價值的增加是通過知識而非手工勞動實現的。計算機軟體成為實現這一價值的主要工具。因此,大數據的社會性確實為許多企業帶來了便利。
2. 廣泛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興起和普及,計算機技術不僅推動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發展,而且已經全面融入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人們在各個領域收集到的數據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數據的產生、存儲和處理方式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幾乎都可以用數字化來表示,用戶行為很容易轉化為數據。這表明大數據具有廣泛性。
3. 公開性
大數據時代展現了從信息公開運動到數據技術演化的復雜畫卷。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開放和交叉使用,盡管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面需要考慮,但大數據確實產生於一個開放和公共的網路環境。大數據的公開性是合法的,這使得它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4. 動態性
人們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這充分體現了大數據是基於互聯網的實時動態數據,而不是來自歷史或嚴格控制環境的內容。由於數據資料可以隨時產生,大數據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動態性。
以上就是大數據特性的相關介紹。總的來說,大數據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廣泛性、公開性和動態性,這些特性體現在大數據的各個方面,並推動了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大家帶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