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

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4-10-17 18:57:38

㈠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聯網設備是什麼

第一代是ARPAnet 是美國軍事用的網路,只能簡單地端對端連接,功能自然是通信和資源共享。
第一代計算機是電子管計算機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式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ENIAC猶如一個龐然大物,它重達30噸,佔地170m2,內裝18000個電子管,但其運算速度比當時最好的機電式計算機快1000倍。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電子管計算機採用磁鼓作存儲器。磁鼓是一種磁記錄設備,它是一種高速運轉的鼓形圓筒,表面塗有磁性材料,根據每一點的磁化方向來確定該點的信息。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由於採用電子管,因而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較低、故障率較高而且價格極貴。本階段,計算機軟體尚處於初始發展期,符號語言已經出現並被使用,主要用於科學計算方面。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通訊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廣域網、區域網、計算機互聯網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

㈡ 1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2)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㈢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1.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時間:20世紀60年代早期,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 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 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 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實現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4.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㈣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我網路的發展主要結歷了哪四代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1]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我網路的發展: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史: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我國繼198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一億次的銀河Ⅰ這型巨型機以後,又於199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十億次的銀河Ⅱ型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設計語言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網路軟體等。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㈤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被稱為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被稱為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餘噸,佔地約170平方米,肚子里裝有18000隻電子管。它是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了飛機和火炮,猛烈轟炸對方軍事目標。要想打得准,必須精確計算並繪制出"射擊圖表"。經查表確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彈正中飛行目標。

但是,每一個數都要做幾千次的四則運算才能得出來,十幾個人用手搖機械計算機算幾個月,才能完成一份"圖表"。針對這種情況,人們開始研究把電子管作為"電子開關"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許多科學家都參加了實驗和研究,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起名為"埃尼阿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終端設備。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

1983年,該委員會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㈥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遠程聯機系統),那個時候比較low,但也是計算機發展的基礎和雛形,即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㈦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稱為什麼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2、互聯網的前身是阿帕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又稱ARPA網。它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信息處理處(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IPTO)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遠距離的封包交換網路,被認為是現今互聯網(Internet)的前身。

閱讀全文

與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米k305g網路提速設置 瀏覽:26
網飛網路安全 瀏覽:392
上海市網路安全監察處 瀏覽:332
知道無線網路密碼怎麼登不上 瀏覽:998
a60網路信號 瀏覽:304
上海網路網站建設有哪些 瀏覽:249
網路語言255是什麼意思 瀏覽:659
網路宣傳渠道哪裡的好 瀏覽:979
中國網路接入點有哪些 瀏覽:506
手機狀態欄怎麼變成2g網路 瀏覽:110
博士音箱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705
施樂s2111網路設置在哪裡 瀏覽:291
工業網路電腦sleep怎麼喚醒 瀏覽:295
蘋果11wifi網路差怎麼解決 瀏覽:363
江蘇省通信管理局網路安全管理處處長 瀏覽:456
如何記住網路工程中的技術 瀏覽:266
如何舉報中國移動網路差 瀏覽:912
手機網路老是從4G變成H 瀏覽:351
網路路由器陷入死循環怎麼辦 瀏覽:976
屋裡移動信號和網路特別差勁 瀏覽:92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