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常用的IP網路傳輸技術有哪些
IP是什麼?IP是英文 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意思是「網路之間互連的協議」,也就是為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網際網路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路實現相互通信的一套規則,規定了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通信時應當遵守的規則。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只要遵守 IP協議就可以與網際網路互連互通。正是因為有了IP協議,網際網路才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因此,IP協議也可以叫做「網際網路協議」。
1.IP/ATM寬頻網路
2.光學寬頻IP網路
3.寬頻IP網路
http://wenku..com/view/9df54aa30029bd64783e2c2d.html?from=rec&pos=1&weight=1&lastweight=1&count=4
⑵ 網路協議與網路標準的區別是什麼
網路協議的定義: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區域網(LAN)的結構主要有三種類型: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Token Ring)、令牌匯流排(Token Bus)以及作為這三種網的骨幹網光纖分布數據介面(FDDI)。它們所遵循的都是IEEE(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制定的以802開頭的標准,目前共有11個與區域網有關的標准,它們分別是:
IEEE 802.1── 通用網路概念及網橋等
IEEE 802.2── 邏輯鏈路控制等
IEEE 802.3──CSMA/CD訪問方法及物理層規定
IEEE 802.4──ARCnet匯流排結構及訪問方法,物理層規定
IEEE 802.5──Token Ring訪問方法及物理層規定等
IEEE 802.6── 城域網的訪問方法及物理層規定
IEEE 802.7── 寬頻區域網
IEEE 802.8── 光纖區域網(FDDI)
IEEE 802.9── ISDN區域網
IEEE 802.10── 網路的安全
IEEE 802.11── 無線區域網
是指列印伺服器連接在網路上能過支持的網路標准,一般的列印伺服器只能支持IEEE802.3系列的協議。
另外一個介紹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的前身AIEE(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和IRE(無線電工程師協會)成立於1884年。1963年1月1日AIEE和IRE正式合並為IEEE。
自成立以來IEEE一直致力於推動電工技術在理論方面的發展和應用方面的進步。作為科技革新的催化劑,IEEE通過在廣泛領域的活動規劃和服務支持其成員的需要。
IEEE是一個非營利性科技學會,擁有全球近175個國家三十六萬多名會員。透過多元化的會員,該組織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中都是主要的權威。在電氣及電子工程、計算機及控制技術領域中,IEEE 發表的文獻佔了全球將近百分之三十。IEEE每年也會主辦或協辦三百多項技術會議。
IEEE會員可享受以下優惠待遇:
o 成為IEEE 37個專業學會之一或多個學會的會員,成為IEEE四個電子電氣和信息技術技術委員會的會員;
o 全球共有300多個地區組織,會員可以相互溝通信息共享;
o 為工程師提供教育培訓機會,確保其技術生命力;
o 全球共有1,150個大學分支機構;
o 支持美國會員利益,支持婦女參與電子電氣工程;
o 會員獨享的特殊成本節省和增值益處;
o 對會員的技術和專業成就給予認可並頒獎;
o 參與、領導或志願協助IEEE各種活動中的機會;
o 通過網路服務和IEEE之間進行電子商務。
IEEE 802組織結構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是世界上著名的專業組織,每年出版大量的技術雜志並召開很多會議。IEEE計算機委員會下設的IEEE 802負責制定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領域的標准,從屬關系如下圖所示:
IEEE 802又稱為LMSC(LAN /MAN Standards Committee,區域網/城域網標准委員會),致力於研究區域網和城域網的物理層和MAC層規范,對應OSI參考模型的下兩層。
LMSC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下設工作組(Working Group)、研究組(Study Group)、技術顧問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曾經設立的多個SG已經合並到WG中,目前活躍的WG和TAG如下:
802.1 :高層區域網協議Higher Layer LAN Protocols
802.2 :邏輯鏈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802.3 :乙太網Ethernet
802.4 :令牌匯流排Token Bus
802.5 :令牌環Token Ring
802.11: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AN
802.15:無線個域網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802.16:寬頻無線接入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802.17:彈性分組環 Resilient Packet Ring
802.18:無線管制 Radio Regulatory TAG
802.19:共存 Coexistence TAG
802.20:移動寬頻無線接入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BWA)
802.21:媒質無關切換 Media Independent Handoff
標准通過流程
IEEE 802的標准草案首先在WG內進行投票,當達到75%以上同意後,則視為通過,並提交到LMSC進行Sponsor Ballot的投票。在LMSC投票過程中,如果90%以上同意,則視為通過,IEEE 802就可以將其發布為正式的標准,如IEEE 802.2、IEEE 802.3、IEEE 802.11。IEEE 802一般會將他們的標准提交到ISO(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採納後會以ISO的名義發布,如已經被ISO接受並發布的標准有:ISO/IEC 8802-1、ISO/IEC 8802-2、ISO/IEC 8802-3、ISO/IEC 8802-5、ISO/IEC 8802-11等。
技術標准體系
IEEE 802下設的不同WG研究不同領域的標准,當標准在IEEE 802獲得通過後,就可以發布。因此IEEE 802的技術標准體系與它的WG分工是一一對應的。
下面介紹一下主要的工作組情況。
無線通信領域
IEEE 802目前在無線領域主要有四個工作組:802.11、802.15、802.16、802.20。在每個工作組下又設置了任務組(TG)。
802.11 無線區域網
已經通過的標准:802.11、802.11a、802.11b、802.11g、802.11F、802.11d。
正在研究的標准:802.11i。
802.15 無線個域網
IEEE 802.15.1:藍牙;
IEEE 802.15.2:公用ISM頻段內無線設備的共存問題;
IEEE 802.15.3a:UWB標准;
IEEE 802.15.3b:WPAN維護;
IEEE 802.15.4:研究低於200kbit/s數據傳輸率的WPAN應用。
IEEE 802.15.4:Mesh Network。
802.16 寬頻無線接入(無線城域網)
已經通過的標准:802.16、802.16a、802.16c、802.16.2、802.16一致性測試。
正在研究的標准:802.16d、802.16e
802.20 移動寬頻無線接入
處於提案徵求階段,還處於標准研究初期。
有線接入領域
802.3 乙太網
2000年12月,IEEE 802.3成立了第一英里乙太網(EFM)特別工作組,致力於研究如何支持三種接入網拓撲以及相應的物理層:銅線上乙太網(EoVDSL),在750m上傳送10Mb/s;點到點光纖上的乙太網,在最長10km上傳送1000Mb/s;點到多點光纖上的乙太網(EPON),在最長10km上傳送1000Mb/s。因此,802.3ah標准中主要涉及VDSL和EPON兩種標准。目前該標准已經到D3版本,處於研究階段。
802.17 彈性分組環
2001年11月成立,將吸收千兆乙太網的經濟性、SDH對延時和抖動的嚴格保障、可靠的時鍾和50ms環保護和恢復等特性,提出RPR的標准。
┅┅┅┅┅┅┅┅┅┅┅┅┅┅┅┅┅┅┅┅┅┅┅┅┅┅┅┅┅┅┅┅┅┅┅┅┅┅┅
歡迎快來加入Nokiabbs團隊喲!團隊地址為: http://nokiabbs.com/?fromuid=17467941
如正確請採納~謝謝!
⑶ 網路規劃設計師考試的科目內容
1.計算機網路原理
1.1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1.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與應用
1.1.2 計算機網路組成
·計算機網路物理組成
·計算機網路功能組成
1.1.3 計算機網路分類
·按分布范圍分類
·按拓撲結構分類
·按交換技術分類
·按採用協議分類
·按使用傳輸介質分類
1.1.4 網路體系結構模型
·分層與協議
·介面與服務
·ISO/OSI與TCP/IP體系結構模型
1.2 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1.2.1 數據通信概念
·數字傳輸與模擬傳輸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1.2.2 數據通信系統
·數據通信系統模型
·同步方式
·檢錯與糾錯
1.2.3 數據調制與編碼
·數字數據的編碼與調制
·模擬數據的編碼與調制
1.2.4 復用技術
·時分復用
·頻分復用
·波分復用
·碼分復用
·統計時分復用
1.2.5 數據交換方式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信元交換
1.2.6 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纖
·無線
1.3 網路分層與功能
1.3.1 應用層
·應用層功能
·應用層實現模型
1.3.2 傳輸層
·傳輸層的功能
·傳輸層的實現模型
·流量控制策略
1.3.3 網路層
·網路層功能
·數據報與虛電路
1.3.4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功能
·數據鏈路層差錯控制方法
·基本鏈路控制規程
·數據鏈路層協議
1.3.5 物理層
·物理層功能
·物理層協議
1.4 網路設備與網路軟體
1.4.1 網卡
1.4.2 數據機(Modem)
1.4.3 交換機
·交換機的功能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交換機的類型
1.4.4 路由器
·路由器的功能
·路由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4.5 網關
1.4.6 無線區域網設備(AP、AC)
1.4.7 防火牆
1.4.8 網路操作系統
1.4.9 常用的網路軟體
1.5 區域網
1.5.1 區域網基礎知識
·區域網定義
·區域網拓撲結構
1.5.2 訪問控制方式
·訪問控制方式的分類
·令牌訪問控制方式
·CSMA/CD訪問控制方式
1.5.3 區域網協議
·IEEE 802 LAN體系結構與協議
·IEEE 802.3協議
1.5.4 高速區域網
·100M 乙太網
·1G 乙太網
·10G 乙太網
1.5.5 無線區域網
·Wi-Fi(802.11)無線區域網
·藍牙技術
1.5.6 虛擬區域網
·VLAN的概念
·VLAN的實現
·IEEE 802.1Q / ISL VTP協議
1.5.7 冗餘網關技術(HSRP、VRRP、GLBP)
1.5.8 乙太網環保護技術(RPR)
1.6 廣域網與接入
1.6.1 廣域網的概念
1.6.2 擁塞控制
·擁塞概念
·擁塞控制原理
·擁塞控制方法
1.6.3 公用通信網
·PSTN
·ISDN/BISDN網路
·SDH網路
·WDM網路
·MSTP網路
·移動通信網路
1.6.4 接入技術
·PSTN接入
·ISDN接入
·xDSL接入
·Cable Modem接入
·區域網接入
·無線接入
·光網路接入(PON)
1.7 網路互連
1.7.1 網路互連概念
1.7.2 網路互連方法
1.7.3 路由演算法
·靜態路由演算法
·自適應路由演算法
·廣播路由演算法
·分層路由演算法
1.8 Internet協議
1.8.1 網路層協議
·IPv4協議
·IP地址與子網概念
·IPv4分組格式
·IP封裝與分片
·路由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邊界網關協議BGP
·組播協議PIM與MOSPF
·地址解析協議ARP與反向地址解析協議RARP
·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v6協議
·IPv6地址
·IPv6分組格式
·IPv6地址自動配置
·鄰節點發現過程
·IPv4向IPv6的過渡
1.8.2 傳輸層協議TCP與UDP
·TCP協議
·TCP定時管理機制
·TCP擁塞控制策略(含RED)
·UDP協議
1.8.3 應用層協議
·域名系統DNS
·電子郵件協議
·文件傳輸協議FTP
·遠程登錄協議Telnet
·Web應用與HTTP協議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
·P2P應用協議
1.8.4 代理與NAT
1.8.5 線網路協議
·移動IP協議
·無線TCP
·無線Web協議WAP
1.9 網路管理
1.9.1 網路管理基本概念
1.9.2 管理信息的組織與表示
·抽象語法表示ASN.1
·管理信息結構SMI
·管理信息庫MIB
1.9.3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SNMPv1、SNMPv2、 SNMPv3
·RMON
1.9.4 網路管理工具
·基於Web的管理
·典型網路管理工具
1.10 服務質量控制技術
1.10.1 IntServ
1.10.2 DiffServ
1.10.3 MPLS
2.計算機網路規劃與設計知識
2.1 網路分析與設計過程
2.1.1網路生命周期
2.1.2網路開發過程
2.1.3 網路設計文檔要素
2.2 需求分析
2.2.1 需求分析內容
2.2.2 業務流量分析要素與方法
2.2.3 通信量分析要素與方法
2.2.4 網路設計的約束條件
2.2.5 需求說明書編制
2.3 邏輯設計
2.3.1 物理層設計
2.3.2 網路互聯設計
2.3.3 網路邏輯結構
2.3.4 節點容量和傳輸流量估算
2.3.5 VLAN策略
2.3.6 網路管理設計
2.3.7 網路地址設計
2.3.8 網路安全設計
2.3.9 邏輯網路設計文檔規范
2.4 物理設計
2.4.1 結構化布線設計
2.4.2 網路中心機房要求
2.4.3 網路物理結構
2.4.4 設備選型和配置
2.4.5 物理網路設計文檔規范
2.5 網路測試、優化和管理
2.5.1 網路測試的方法和工具
2.5.2 性能優化的方法和技術
2.5.3 網路管理和網路監控
2.5.4 測試文檔
2.6 網路故障分析與處理
2.6.1 常見的網路故障
2.6.2 網路故障的分析
2.6.3 網路故障的檢測
2.6.4 網路故障的定位與排除
2.6.5 故障處理文檔
2.7 網路系統性能評估技術和方法
3.網路資源設備
3.1 網路伺服器
3.1.1 RISC架構伺服器
3.1.2 IA架構伺服器
3.1.3 性能要求及配置要點
3.1.4 伺服器相關技術
3.2 網路存儲系統
3.2.1 SCSI介面卡與控制卡
3.2.2 獨立磁碟冗餘陣列(RAID)
3.2.3 磁帶庫
3.2.4 光碟塔
3.2.5 DAS技術
3.2.6 NAS技術
3.2.7 SAN技術
3.2.8 備份系統及備份軟體
3.3 其他資源
3.3.1 視頻會議系統
3.3.2 網路電話系統
4.網路安全
4.1 網路不安全因素與網路安全體系
4.2 惡意軟體的防治
4.2.1 計算機病毒知識
4.2.2 計算機病毒防護軟體
4.2.3 網路蠕蟲病毒的清除與預防
4.2.4 木馬的檢測與清除方法
4.3 黑客攻擊及預防方法
4.3.1 拒絕服務攻擊與防禦
4.3.2 緩沖區溢出攻擊與防禦
4.3.3 程序漏洞攻擊與防禦
4.3.4 欺騙攻擊與防禦
4.3.5 埠掃描
4.3.6 強化TCP/IP堆棧以抵禦拒絕服務攻擊
4.3.7 系統漏洞掃描
4.4 防火牆應用
4.4.1 防火牆應用規則
4.4.2 防火牆系統應用設計
4.5 ISA Server應用配置
4.6 IDS與IPS
4.6.1 IDS原理及應用
4.6.2 IPS原理及應用
4.7 訪問控制技術
4.7.1 自主訪問控制
4.7.2 強制訪問控制
4.7.3 基於角色訪問控制
4.7.4 訪問控制機制
4.8 VPN技術
4.8.1 PPTP / L2TP / GRE
4.8.2 IPSec
4.8.3 MPLS VPN
4.8.4 VPDN
4.9 網路安全隔離
4.9.1 劃分子網隔離
4.9.2 VLAN子網隔離
4.9.3 邏輯隔離
4.9.4 物理隔離
4.10 安全認證方法與技術
4.10.1 PKI
4.10.2 證書管理
4.10.3 身份認證
4.11 加密和數字簽名
4.11.1 加密技術
4.11.2 數字簽名技術
4.11.3 密鑰管理
4.11.4 電子印章
4.12 網路安全應用協議
4.12.1 SSL
4.12.2 SET
4.12.3 HTTPS
4.13 安全審計
4.13.1 審計內容
4.13.2 審計工具
4.14 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
5.項目管理
5.1 項目計劃管理
5.2 項目范圍管理
5.2.1 工作分解結構
5.2.2 范圍確認和控制
5.3 項目進度控制
5.3.1 活動資源估算
5.3.2 活動歷時估算
5.3.3 進度控制技術和工具
5.4 項目成本管理
5.4.1 項目估算
5.4.2 成本預算
5.4.3 成本控制技術和工具
5.5 項目風險管理
5.6 項目質量管理
5.6.1 質量管理的內容
5.6.2 質量管理的方法
5.7 項目文檔管理
6.標准化與法律法規
6.1 標準的分類
6.2 標准化機構
6.3 知識產權
6.4 互聯網有關的法律法規
7.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7.1 會計常識
7.2 財務管理實務
8.應用數學
8.1 概率統計應用
8.2 圖論應用
8.3 組合分析
8.4 運籌方法
9.專業英語
9.1 具有高級工程師所要求的英文閱讀水平
9.2 熟悉網路規劃設計師崗位相關領域的專業英文術語 1.網路規劃與設計
·大中型企業網路規劃
·大中型園區網路規劃
·無線網路規劃
·網路需求分析
·網路安全性分析
·邏輯網路設計
·物理網路設計
·網路設備選型
·網路性能評估
2.網路工程管理
·網路工程計劃及成本控制
·網路工程進度控制
·網路工程質量控制
3.網路優化
·網路現狀分析
·網路缺陷分析
·網路優化方案
·網路優化投資預算
4.網路配置
·橋接配置(交換部分)
·路由配置
·IP地址配置
·服務質量配置
·VLAN配置
·防火牆配置
·IDS/IPS配置
·隔離網閘配置
·VPN配置
·伺服器配置
5.網路性能分析與測試
6.網路故障分析
·故障分析
·故障檢測
·故障處理 根據試卷上給出的與網路規劃與設計有關的若干個論文題目,選擇其中一個題目,按照規定的要求撰寫論文。論文涉及的內容如下:
1.網路技術應用與對比分析
·交換技術類
·路由技術類
·網路安全技術類
·伺服器技術類
·存儲技術類{page}
2.網路技術對應用系統建設的影響
·網路計算模式
·應用系統集成技術
·P2P技術
·容災備份與災難恢復
·網路安全技術
·基於網路的應用系統開發技術
3.專用網路需求分析、設計、實施和項目管理
·工業網路
·電子政務網路
·電子商務網路
·保密網路
·無線數字城市網路
·應急指揮網路
·視頻監控網路
·機房工程
4.下一代網路技術分析
·IPv6
·全光網路
·3G、B3G、4G、WiMAX、WMN等無線網路
·多網融合
⑷ 網路規劃師的考試
考試說明
1.考試目標
通過本考試的合格人員應具備以下能力:
(1)熟悉所涉及的應用領域的業務。
(2)能夠進行計算機網路領域的需求分析、規劃設計、部署實施、評測、運行維護等工作。
●在需求分析階段,能分析用戶的需求和約束條件,寫出網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
●在規劃設計階段,能根據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完成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選用適宜的網路設備,按照標准規范編寫系統設計文檔及項目開發計劃。
●在部署實施階段,能按照系統設計文檔和項目開發計劃組織項目施工,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質量控制、進度控制、成本管理,能具體指導項目實施。
●在評測運維階段,能根據相關標准和規范對網路進行評估測試,能制定運行維護、故障分析與處理機制,確保網路提供正常服務。
(3)能指導制訂用戶的數據和網路戰略規劃,能指導網路工程師進行系統建設實施。
(4)具有高級工程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2.考試要求
(1)系統掌握數據通信基本原理;
(2)系統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原理;
(3)系統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原理;
(4)系統掌握區域網、廣域網、Internet的技術;
(5)系統掌握TCP/IP體系結構及協議;
(6)掌握網路計算環境與網路應用;
(7)熟練掌握各類網路產品及其應用規范;
(8)掌握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技術、安全產品及其應用規范;
(9)熟練應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實施網路工程項目;
(10)具備大中型網路設計、部署和管理的時間經驗和能力;
(11)具有大中型網路測試及評估的實踐經驗和能力;
(12)熟悉有關的法律法規與標准;
(13)具有應用數學、經濟與管理科學的相關基礎知識;
(14)熟練閱讀和正確理解相關領域的英文文獻。
3.本考試設置的科目
(1)網路規劃與設計綜合知識,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選擇題;
(2)網路規劃與設計案例分析,考試時間為90分鍾,筆試,問答題;
(3)網路規劃與設計論文,考試時間為120分鍾,筆試,論文題。
二、考試范圍
考試科目1:網路規劃與設計綜合知識
1.計算機網路原理
1.1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1.1.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與應用
1.1.2計算機網路組成
●計算機網路物理組成
●計算機網路功能組成
1.1.3計算機網路分類
●按分布范圍分類
●按拓撲結構分類
●按交換技術分類
●按採用協議分類
●按使用傳輸介質分類
1.1.4網路體系結構模型
●分層與協議
●介面與服務
●ISO/OSI與TCP/IP體系結構模型
1.2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1.2.1數據通信概念
●數字傳輸與模擬傳輸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1.2.2數據通信系統
●數據通信系統模型
●同步方式
●檢錯與糾錯
1.2.3數據調制與編碼
●數字數據的編碼與調制
●模擬數據的編碼與調制
1.2.4復用技術
●時分復用
●頻分復用
●波分復用
●碼分復用
●統計時分復用
1.2.5數據交換方式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信元交換
1.2.6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纖
●無線
1.3網路分層與功能
1.3.1應用層
●應用層功能
●應用層實現模型
1.3.2傳輸層
●傳輸層的功能
●傳輸層的實現模型
●流量控制策略
1.3.3網路層
●網路層功能
●數據報與虛電路
1.3.4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功能
●數據鏈路層差錯控制方法
●基本鏈路控制規程
●數據鏈路層協議
1.3.5物理層
●物理層功能
●物理層協議
1.4網路設備與網路軟體
1.4.1網卡
1.4.2數據機(MODEM)
1.4.3交換機
●交換機的功能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交換機的類型
1.4.4路由器
●路由器的功能
●路由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4.5網關
1.4.6無線區域網設備(AP、AC)
1.4.7防火牆
1.4.8網路操作系統
1.4.9常用的網路軟體
1.5區域網
1.5.1區域網基礎知識
●區域網定義
●區域網拓撲結構
1.5.2訪問控制方式
●訪問控制方式的分類
●令牌訪問控制方式
●CSMA/CD訪問控制方式
1.5.3區域網協議
●IEEE802 LAN體系結構與協議
●IEEE802.3協議
1.5.4高速區域網
●100M乙太網
●1G乙太網
●10G乙太網
1.5.5無線區域網
●Wi-Fi (802.11)無線區域網
●藍牙技術
1.5.6虛擬區域網
●VLAN的概念
●VLAN的實現
●IEEE 802.1Q/ISL VTP協議
1.5.7冗餘網關技術(HSRP、VRRP、GLBP)
1.5.8乙太網環保護技術(RPR)
1.6廣域網與接入
1.6.1廣域網的概念
1.6.2擁塞控制
●擁塞概念
●擁塞控制原理
●擁塞控制方法
1.6.3公用通信網
●PSTN
●ISDN/BISDN網路
●SDH網路
●WDM網路
●MSTP網路
●移動通信網路
1.6.4接入技術
●PSTN接入
●ISDN接入
●xDSL接入
●Cable Modem接入
●區域網接入
●無線接入
●光網路接入(PON)
1.7網路互連
1.7.1網路互連概念
1.7.2網路互連方法
1.7.3路由演算法
●靜態路由演算法
●自適應路由演算法
●廣播路由演算法
●分層路由演算法
1.8Internet協議
1.8.1網路層協議
●IPv4協議
●IP地址與子網概念
●IPv4分組格式
●IP封裝與分片
●路由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邊界網關協議BGP
●組播協議PIM與MOSPF
●地址解析協議ARP與反向地址解析協議RARP
●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v6協議
●IPv6地址
●IPv6分組格式
●IPv6地址自動配置
●鄰節點發現過程
●IPv4向IPv6的過渡
1.8.2傳輸層協議TCP與UDP
●TCP協議
●TCP定時管理機制
●TCP擁塞控制策略(含RED)
●UDP協議
1.8.3應用層協議
●域名系統DNS
●電子郵件協議
●文件傳輸協議FTP
●遠程登錄協議Telnet
●Web應用與HTTP協議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
●P2P應用協議
1.8.4代理與NAT
1.8.5無線網路協議
●移動IP協議
●無線TCP
●無線Web協議WAP
1.9網路管理
1.9.1網路管理基本概念
1.9.2管理信息的組織與表示
●抽象語法表示ASN.1
●管理信息結構SMI
●管理信息庫MIB
1.9.3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SNMPv1、SNMPv2、SNMPv3
●RMON
1.9.4網路管理工具
●基於Web的管理
●典型網路管理工具
1.10服務質量控制技術
1.10.1IntServ
1.10.2DiffServ
1.10.3MPLS
2.計算機網路規劃與設計知識
2.1網路分析與設計過程
2.1.1網路生命周期
2.1.2網路開發過程
2.1.3網路設計文檔要素
2.2需求分析
2.2.1需求分析內容
2.2.2業務流量分析要素與方法
2.2.3通信量分析要素與方法
2.2.4網路設計的約束條件
2.2.5需求說明書編制
2.3邏輯設計
2.3.1物理層設計
2.3.2網路互聯設計
2.3.3網路邏輯結構
2.3.4節點容量和傳輸流量估算
2.3.5VLAN策略
2.3.6網路管理設計
2.3.7網路地址設計
2.3.8網路安全設計
2.3.9邏輯網路設計文檔規范
2.4物理設計
2.4.1結構化布線設計
2.4.2網路中心機房要求
2.4.3網路物理結構
2.4.4設備選型和配置
2.4.5物理網路設計文檔規范
2.5網路測試、優化和管理
2.5.1網路測試的方法和工具
2.5.2性能優化的方法和技術
2.5.3網路管理和網路監控
2.5.4測試文檔
2.6網路故障分析與處理
2.6.1常見的網路故障
2.6.2網路故障的分析
2.6.3網路故障的檢測
2.6.4網路故障的定位與排除
2.6.5故障處理文檔
2.7網路系統性能評估技術和方法
3.網路資源設備
3.1網路伺服器
3.1.1RISC架構伺服器
3.1.2IA架構伺服器
3.1.3性能要求及配置要點
3.1.4伺服器相關技術
3.2網路存儲系統
3.2.1SCSI介面卡與控制卡
3.2.2獨立磁碟冗餘陣列(RAID)
3.2.3磁帶庫
3.2.4光碟塔
3.2.5DAS技術
3.2.6NAS技術
3.2.7SAN技術
3.2.8備份系統及備份軟體
3.3其它資源
3.3.1視頻會議系統
3.3.2網路電話系統
4.網路安全
4.1網路不安全因素與網路安全體系
4.2惡意軟體的防治
4.2.1計算機病毒知識
4.2.2計算機病毒防護軟體
4.2.3網路蠕蟲病毒的清除與預防
4.2.4木馬的檢測與清除方法
4.3黑客攻擊及預防方法
4.3.1拒絕服務攻擊與防禦
4.3.2緩沖區溢出攻擊與防禦
4.3.3程序漏洞攻擊與防禦
4.3.4欺騙攻擊與防禦
4.3.5埠掃描
4.3.6強化TCP/IP堆棧以抵禦拒絕服務攻擊
4.3.7系統漏洞掃描
4.4防火牆應用
4.4.1防火牆應用規則
4.4.2防火牆系統應用設計
4.5ISAServer應用配置
4.6IDS與IPS
4.6.1IDS原理及應用
4.6.2IPS原理及應用
4.7訪問控制技術
4.7.1自主訪問控制
4.7.2強制訪問控制
4.7.3基於角色訪問控制
4.7.4訪問控制機制
4.8VPN技術
4.8.1PPTP/L2TP/GRE
4.8.2IPSec
4.8.3MPLS VPN
4.8.4VPDN
4.9網路安全隔離
4.9.1劃分子網隔離
4.9.2VLAN子網隔離
4.9.3邏輯隔離
4.9.4物理隔離
4.10安全認證方法與技術
4.10.1PKI
4.10.2證書管理
4.10.3身份認證
4.11加密和數字簽名
4.11.1加密技術
4.11.2數字簽名技術
4.11.3密鑰管理
4.11.4電子印章
4.12網路安全應用協議
4.12.1SSL
4.12.2SET
4.12.3HTTPS
4.13安全審計
4.13.1審計內容
4.13.2審計工具
4.14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
5.項目管理
5.1項目計劃管理
5.2項目范圍管理
5.2.1工作分解結構
5.2.2范圍確認和控制
5.3項目進度控制
5.3.1活動資源估算
5.3.2活動歷時估算
5.3.3進度控制技術和工具
5.4項目成本管理
5.4.1項目估算
5.4.2成本預算
5.4.3成本控制技術和工具
5.5項目風險管理
5.6項目質量管理
5.6.1質量管理的內容
5.6.2質量管理的方法
5.7項目文檔管理
6.標准化與法律法規
6.1標準的分類
6.2標准化機構
6.3知識產權
6.4互聯網有關的法律法規
7.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7.1會計常識
7.2財務管理實務
8.應用數學
8.1概率統計應用
8.2圖論應用
8.3組合分析
8.4運籌方法
9.專業英語
9.1具有高級工程師所要求的英文閱讀水平
9.2熟悉網路規劃設計師崗位相關領域的專業英文術語
考試科目2:網路規劃與設計案例分析
1.網路規劃與設計
●大中型企業網路規劃
●大中型園區網路規劃
●無線網路規劃
●網路需求分析
●網路安全性分析
●邏輯網路設計
●物理網路設計
●網路設備選型
●網路設備選型性能評估
2.網路工程管理
●網路工程計劃及成本控制
●網路工程進度控制
●網路工程質量控制
3.網路優化
●網路現狀分析
●網路缺陷分析
●網路優化方案
●網路優化投資預算
4.網路配置
●橋接配置(交換部分)
●路由配置
●IP地址配置
●服務質量配置
●VLAN配置
●防火牆配置
●IDS/IPS配置
●隔離網閘配置
●VPN配置
●伺服器配置
5.網路性能分析與測試
6.網路故障分析
●故障分析
●故障檢測
●故障處理
考試科目3:網路規劃與設計論文
根據試卷上給出的與網路規劃與設計有關的若干個論文題目,選擇其中一個題目,按照規定的要求撰寫論文。論文涉及的內容如下:
1.網路技術應用與對比分析
●交換技術類
●路由技術類
●網路安全技術類
●伺服器技術類
●存儲技術類
2.網路技術對應用系統建設的影響
●網路計算模式
●應用系統集成技術
●P2P技術
●容災備份與災難恢復
●網路安全技術
●基於網路的應用系統開發技術
3.專用網路需求分析、設計、實施和項目管理
●工業網路
●電子政務網路
●電子商務網路
●保密網路
●無線數字城市網路
●應急指揮網路
●視頻監控網路
●機房工程
4.下一代網路技術分析
●IPv6
●全光網路
●3G、B3G、4G、WiMAX、WMN等無線網路
●多網融合
⑸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趨勢
九大技術支撐未來網路技術NGN
IPv6
作為網路協議,NGN將基於IPv6。IPv6相對於IPv4的主要優勢是:擴大了地址空間、提高了網路的整體吞吐量、服務質量得到很大改善、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證、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動性、更好地實現了多播功能。
光纖高速傳輸技術
NGN需要更高的速率、更大的容量,但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看到的,並能實現的最理想傳送媒介仍然是光。因為只有利用光譜才能帶給我們充裕的帶寬。光纖高速傳輸技術現正沿著擴大單一波長傳輸容量、超長距離傳輸和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三個方向在發展。單一光纖的傳輸容量自1980至2000年這20年裡增加了大約1萬倍。目前已做到40Gb/s,預計幾年後將再增加16倍,達到6.4 Tb/s。超長距離實現了1.28T(128x10G)無再生傳送8000Km。波分復用實驗室最高水平已做到273個波長、每波長40Gb(日本NEC)。
光交換與智能光網
光有高速傳輸是不夠的,NGN需要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的光傳送網。組網技術現正從具有分插復用和交叉連接功能的光聯網向利用光交換機構成的智能光網發展,從環形網向網狀網發展,從光-電-光交換向全光交換發展。智能光網能在容量靈活性、成本有效性、網路可擴展性、業務靈活性、用戶自助性、覆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點到點傳輸系統和光聯網帶來更多的好處。
寬頻接入
NGN必須要有寬頻接入技術的支持,因為只有接入網的帶寬瓶頸被打開,各種寬頻服務與應用才能開展起來,網路容量的潛力才能真正發揮。這方面的技術五花八門,主要有以下四種技術,一是基於高速數字用戶線(VDSL);二是基於乙太網無源光網(EPON)的光纖到家(FTTH);三是自由空間光系統(FSO);四是無線區域網(WLAN)。
城域網
城域網也是NGN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城域網的解決方案十分活躍,有基於SONET/SDH/SDH的、基於ATM的、也有基於乙太網或WDM的,以及MPLS和RPR(彈性分組環技術)等。
這里需要一提的是彈性分組環(RPR)和城域光網(MON)。彈性分組環是面向數據(特別是乙太網)的一種光環新技術,它利用了大部分數據業務的實時性不如話音那樣強的事實,使用雙環工作的方式。RPR與媒介無關,可擴展,採用分布式的管理、擁塞控制與保護機制,具備分服務等級的能力。能比SONET/SDH更有效地分配帶寬和處理數據,從而降低運營商及其企業客戶的成本。使運營商在城域網內通過乙太網運行電信級的業務成為可能。城域光網是代表發展方向的城域網技術,其目的是把光網在成本與網路效率方面的好處帶給最終用戶。城域光網是一個擴展性非常好並能適應未來的透明、靈活、可靠的多業務平台,能提供動態的、基於標準的多協議支持,同時具備高效的配置能力、生存能力和綜合網路管理的能力。
軟交換
為了把控制功能(包括服務控制功能和網路資源控制功能)與傳送功能完全分開,NGN需要使用軟交換技術。軟交換的概念基於新的網路分層模型(接入與傳送層、媒體層、控制層與網路服務層四層)概念,從而對各種功能作不同程度的集成,把它們分離開來,通過各種介面協議,使業務提供者可以非常靈活地將業務傳送協議和控制協議結合起來,實現業務融合和業務轉移,非常適用於不同網路並存互通的需要,也適用於從話音網向多業務多媒體網的演進。
3G和後3G移動通信系統
3G定位於多媒體IP業務,傳輸容量更大,靈活性更高,並將引入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正處在走向大規模商用的關鍵時刻。制定3G標準的3GPP組織於2000年5月已經決定以IPv6為基礎構築下一代移動網,使IPv6成為3G必須遵循的標准。包括4G在內的後3G系統將定位於寬頻多媒體業務,使用更高的頻帶,使傳輸容量再上一個台階。在不同網路間可無縫提供服務,網路可以自行組織,終端可以重新配置和隨身佩帶,是一個包括衛星通信在內的端到端IP系統,與其他技術共享一個IP核心網。它們都是支持NGN的基礎設施。
IP終端
隨著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個人上網、汽車上網、設備上網、家電上網等等的普及,必須要開發相應的IP終端來與之適配。許多公司現正在從固定電話機開始開發基於IP的用戶設備,包括汽車的儀錶板、建築物的空調系統以及家用電器,從音響設備和電冰箱到調光開關和電咖啡壺。所有這些設備都將掛在網上,可以通過家庭LAN或個人網(PAN)接入或從遠端PC機接入。
網路安全技術
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是休戚相關的,網路不安全,就談不上信息安全。現在,除了常用的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安全過濾、用戶證書、授權、訪問控制、數據加密、安全審計和故障恢復等安全技術外,今後還要採取更多的措施來加強網路的安全,例如,針對現有路由器、交換機、邊界網關協議(BGP)、域名系統(DNS)所存在的安全弱點提出解決辦法;迅速採用強安全性的網路協議(特別是IPv6);對關鍵的網元、網站、數據中心設置真正的冗餘、分集和保護;實時全面地觀察了解整個網路的情況,對傳送的信息內容負有責任,不盲目傳遞病毒或攻擊;嚴格控制新技術和新系統,在找到和克服安全弱點之前不允許把它們匆忙推向市場。
了解更多詳情,參與討論,請進入315安全論壇:http://bbs.315safe.com/
未來網路的發展方向
http://www.aqfh.cn
目前綜合布線系統的主流是銅纜+光纖,6類銅纜系統由於綜合造價比超5類高30%,因此目前在市場中大約只佔30%左右。不過由於應用需求的推動以及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成本下降,未來幾年將是6類系統與光纖系統普及的時代。
綜合布線技術將會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
(1) 光纖到桌面。基於Web應用和綜合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應用的Internet接入需求的急劇膨脹,大大促進了對寬頻網路的需求。6類系統的推出為用戶從真正意義上跨入千兆網路的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光纖系統的價格也會由於應用擴大而降低,使更多的用戶得以採用光纖到桌面的解決方案。
(2)綜合布線與智能建築結合。在智能建築自動化及控制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心並使用綜合布線,控制系統的網路正在不斷地從專有網路向乙太網發展。由於各系統網路化設備的快速發展,為在同一布線網路下各系統的集成提供了一個基礎。
(3)有線和無線相結合。今後在網路中將會是有線與無線相結合的綜合網路,由於無線網路的方便、快捷與靈活性,因此整個系統採用先進的有線網和無線網相互覆蓋、相互結合的組網方式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智能連接是方向。由於網路性能的飛速發展,對布線的線材與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有近一半的網路運行緩慢、效率低下的原因源於布線線纜或器材。對布線系統來講,每增加一次連接,意味著性能會有所下降。因此,智能配線、免跳線,實現全面、直接的連接智能性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將人工產生的錯誤降到最低
⑹ 計算機網路系統方法的目錄
出版者的話
譯者序
序言
第1版序言
前言
第1章基礎
1.1應用
1.2需求
1.2.1連通性
1.2.2成本-效益合算的資源共享
1.2.3支持公共服務
1.3網路體系結構
1.3.1分層和協議
1.3.2OSI體系結構
OSI體系結構,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組織(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1.3.3網際網路體系結構
1.4實現網路軟體
1.4.1應用編程介面(套接字)
1.4.2應用實例
1.4.3協議實現的問題
1.5性能
1.5.1帶寬與時延
帶寬(band width)又叫頻寬,是指在固定的的時間可傳輸的資料數量,亦即在傳輸管道中可以傳遞數據的能力。在數字設備中,頻寬通常以bps表示,即每秒可傳輸之位數。在模擬設備中,頻寬通常以每秒傳送周期或赫茲 (Hz)來表示。
在通訊和網路領域,帶寬的含義又與上述定義存在差異,它指的是網路信號可使用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或者說是「頻帶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Bandwidth」、「信道帶寬」——這也是最嚴謹的技術定義。
在100M乙太網之類的銅介質布線系統中,雙絞線的信道帶寬通常用MHz為單位,它指的是信噪比恆定的情況下允許的信道頻率范圍,不過,網路的信道帶寬與它的數據傳輸能力(單位Byte/s)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關系。我們也可以用高速公路來作比喻: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當於網路的數據運輸能力,而這條高速路允許形成的寬度就相當於網路的帶寬。顯然,帶寬越高、數據傳輸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因而能達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善信號質量和消除瓶頸效應實現更高的傳輸速度。
網路帶寬與數據傳輸能力的正比關系最早是由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ClaudeShannon所發現,因此這一規律也被稱為Shannon定律。而通俗起見普遍也將網路的數據傳輸能力與「網路帶寬」完全等同起來,這樣「網路帶寬」表面上看與「匯流排帶寬」形成概念上的統一,但這兩者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意思、相差甚遠。
1.5.2延遲和帶寬的乘積
1.5.3高速網路
1.5.4應用程序性能需求
1.6小結
第2章直接連接的網路
2.1網路構件
2.1.1節點
「節點」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電力學中,節點是塔的若幹部件的匯合點。機械工程學中,節點是在一對相嚙合的齒輪上,其兩節圓的切點。在網路拓撲學中,節點是網路任何支路的終端或網路中兩個或更多支路的互連公共點。生化工程中,代謝網路分流處的代謝產物稱為節點。在程序語言中,節點是XML文件中有效而完整的結構的最小單元。在作圖軟體MAYA中,節點是最小的單位。每個節點都是一個屬性組。節點可以輸入,輸出,保存屬性。
2.1.2鏈路
所謂鏈路就是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節點。
補充: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路徑往往要經過許多段這樣的鏈路。可見鏈路只是一條路徑的組成部分。
2.2編碼(NRZ、NRZI、Manchester、4BB)
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他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沖信號。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
在計算機硬體中,編碼(coding)是指用代碼來表示各組數據資料,使其成為可利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和分析的信息。代碼是用來表示事物的記號,它可以用數字、字母、特殊的符號或它們之間的組合來表示
將數據轉換為代碼或編碼字元,並能譯為原數據形式。是計算機書寫指令的過程,程序設計中的一部分。在地圖自動制圖中,按一定規則用數字與字母表示地圖內容的過程,通過編碼,使計算機能識別地圖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進制數可以組合成2的n次方個不同的信息,給每個信息規定一個具體碼組,這種過程也叫編碼。
數字系統中常用的編碼有兩類,一類是二進制編碼,另一類是二—十進制編碼。
2.3組幀
2.3.1面向位元組的協議(PPP)
2.3.2面向比特的協議(HDLC)
2.3.3基於時鍾的組幀(SONET)
2.4差錯檢測
2.4.1二維奇偶校驗
2.4.2網際網路校驗和演算法
2.4.3循環冗餘校驗
循環冗餘檢查(CRC)是一種數據傳輸檢錯功能,對數據進行多項式計算,並將得到的結果附在幀的後面,接收設備也執行類似的演算法,以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若CRC校驗不通過,系統重復向硬碟復制數據,陷入死循環,導致復制過程無法完成。出現循環冗餘檢查錯誤的可能原因非常多,硬體軟體的故障都有可能。
循環冗餘檢查(Cyclical Rendancy Check),就是在每個數據塊(稱之為幀)中加入一個FCS(Frame CheckSequence,幀檢查序列)。FCS包含了幀的詳細信息,專門用於發送/接收裝置比較幀的正確與否。如果數據有誤,則再次發送。
循環冗餘檢查(CRC)是一種數據傳輸檢錯功能,對數據進行多項式計算,並將得到的結果附在幀的後面,接收設備也執行類似的演算法,以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若CRC校驗不通過,系統重復向硬碟復制數據,陷入死循環,導致復制過程無法完成。
2.5可靠傳輸
2.5.1停止和等待
2.5.2滑動窗口
2.5.3並發邏輯信道
2.6乙太網(802.3)
2.6.1物理特性
2.6.2訪問協議
2.6.3乙太網的經驗
2.7環網(802.5,FDDI,RPR)
2.7.1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
2.7.2令牌環維護
2.7.3FDDI
2.7.4彈性分組環(802.17)
2.8無線網路
2.8.1藍牙(802.15.1)
2.8.2Wi-Fi(802.11)
2.8.3WiMAX(802.16)
2.8.4蜂窩電話技術
2.9小結
第3章分組交換
3.1交換和轉發
3.1.1數據報
Data gram
通過網路傳輸的數據的基本單元,包含一個報頭(header)和數據本身,其中報頭描述了數據的目的地以及和其它數據之間的關系。
完備的、獨立的數據實體,該實體攜帶要從源計算機傳遞到目的計算機的信息,該信息不依賴以前在源計算機和目的計算機以及傳輸網路間交換。
在數據報操作方式中,每個數據報自身攜帶有足夠的信息,它的傳送是被單獨處理的。整個數據報傳送過程中,不需要建立虛電路,網路節點為每個數據報作路由選擇,各數據報不能保證按順序到達目的節點,有些還可能會丟失。
數據報工作方式的特點
1、同一報文的不同分組可以由不同的傳輸路徑通過通信子網;
2、同一報文的不同分組到達目的結點時可能出現亂序、重復與丟失現象;
3、每一個分組在傳輸過程中都必須帶有目的地址與源地址;
4、數據報方式報文傳輸延遲較大,適用於突發性通信,不適用於長報文、會話式通信。
3.1.2虛電路交換
3.1.3源路由選擇
3.2網橋和區域網交換機
3.2.1學習型網橋
3.2.2生成樹演算法
3.2.3廣播和多播
3.2.4網橋的局限性
3.3信元交換(ATM)
3.3.1信元
3.3.2分段和重組
3.3.3虛路徑
3.3.4ATM的物理層
3.4實現和性能
3.4.1埠
3.4.2網狀結構
3.5小結
第4章網路互聯
4.1簡單的網路互聯(IP)
4.1.1什麼是互聯網
4.1.2服務模型
4.1.3全局地址
4.1.4IP中的數據報轉發
4.1.5地址轉換(ARP)
4.1.6主機配置(DHCP)
4.1.7差錯報告(ICMP)
4.1.8虛擬網路和隧道
4.2路由
4.2.1用圖表示網路
4.2.2距離向量(RIP)
4.2.3鏈路狀態(OSPF)
4.2.4度量標准
4.2.5移動主機的路由
4.2.6路由器實現
4.3全球網際網路
4.3.1劃分子網
4.3.2無類路由(CIDR)
4.3.3域間路由(BGP)
4.3.4路由區
4.3.5IP版本6(IPv6)
4.4多播
4.4.1多播地址
4.4.2多播路由(DVMRP,PIM,MSDP)
4.5多協議標記交換
4.5.1基於目的地的轉發
4.5.2顯式路由
4.5.3虛擬專用網和隧道
4.6小結
第5章端到端協議
5.1簡單的多路分解協議(UDP)
5.2可靠的位元組流(TCP)
5.2.1端到端的問題
5.2.2報文段格式
5.2.3連接的建立與終止
5.2.4滑動窗口再討論
5.2.5觸發傳輸
5.2.6自適應重傳
5.2.7記錄邊界
5.2.8TCP擴展
5.2.9其他設計選擇
5.3遠程過程調用
5.3.1RPC基礎
5.3.2RPC的實現(SunRPC和DCE)
5.4實時傳輸協議(RTP)
5.4.1需求
5.4.2RTP細節
5.4.3控制協議
5.5性能
5.6小結
第6章擁塞控制和資源分配
6.1資源分配中的問題
6.1.1網路模型
6.1.2分類法
6.1.3評價標准
6.2排隊規則
6.2.1FIFO
6.2.2公平排隊
6.3TCP擁塞控制
6.3.1加性增乘性減
6.3.2慢啟動
6.3.3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
6.4擁塞避免機制
6.4.1DECbit
6.4.2隨機早期檢測(RED)
6.4.3基於源的擁塞避免
6.5服務質量
6.5.1應用需求
6.5.2綜合服務(RSVP)
6.5.3區分服務(EF和AF)
6.5.4基於等式的擁塞控制
6.6小結
第7章端到端的數據
7.1表示格式化
7.1.1分類方法
7.1.2例子(XDR、ASN.1、NDR)
7.1.3標記語言(XML)
7.2數據壓縮
7.2.1無損壓縮演算法
7.2.2圖像壓縮(JPEG)
7.2.3視頻壓縮(MPEG)
7.2.4在網上傳輸MPEG
7.2.5音頻壓縮(MP3)
7.3小結
第8章網路安全
8.1密碼工具
8.1.1密碼原理
8.1.2對稱密鑰密碼
8.1.3公鑰密碼
8.1.4認證碼
8.2密鑰預分發
8.2.1公鑰的預分配
8.2.2對稱密鑰的預分發
8.3認證協議
8.3.1原始性和實效性技術
8.3.2公鑰認證協議
8.3.3對稱密鑰認證協議
8.3.4Diffie-Hellman密鑰協商
8.4安全系統
8.4.1極好隱私(PGP)
8.4.2安全外殼(SSH)
8.4.3傳輸層安全(TLS、SSL、HTTPS)
8.4.4IP安全(IPsec)
8.4.5無線安全(802.11i)
8.5防火牆
8.6小結
第9章應用
9.1傳統應用
9.1.1電子郵件(SMTP、MIME、IMAP)
9.1.2萬維網(HTTP)
9.1.3域名服務(DNS)
9.1.4網路管理(SNMP)
9.2Web服務
9.2.1定製應用協議(WSDL,SOAP)
9.2.2一個通用的應用協議(REST)
9.3多媒體應用
9.3.1會話控制和呼叫控制(SDP、SIP、H.323)
9.3.2多媒體應用的資源分配
9.4覆蓋網路
9.4.1路由覆蓋
9.4.2對等網(Gnutella,BitTorrent)
9.4.3內容分發網路
9.5小結
術語
習題選答
參考文獻
……
⑺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第一章:網路系統統結構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計算機網路按地理范圍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提高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10gbps,低誤碼率的高質量傳輸環境
區域網按介質訪問控制方法角度分為共享介質式區域網和交換式區域網
區域網按傳輸介質類型角度分為有線介質區域網和無線介質
區域網早期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廣域網,分為主計算機與終端(負責數據處理)和通信處理設備與通信電路(負責數據通信處理)
計算機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計算機系統,終端,外網設備以及軟體信息資源): 負責全網數據處理業務,提供網路資源與服務
通信子網(通信處理控制機—即網路節點,通信線路及其他通信設備):負責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 網路接入(區域網,無線區域網,無線城域網,電話交換網,有線電視網)
廣域網投資大管理困難,由電信運營商組建維護,廣域網技術主要研究的是遠距離,高服務質量的寬頻核心交換技術,用戶接入技術由城域網承擔。
廣域網典型網路類型和技術:(公共電話交換網PSTN,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數字數據網DDN,x.25 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非同步傳輸網,GE千兆乙太網和10GE光乙太網)
交換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區域網交換機
城域網概念:網路運營商在城市范圍內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以寬頻光傳輸網路為開放平台,以 TCPIP 協議為基礎 密集波分復用技術的推廣導致廣域網主幹線路帶寬擴展
城域網分為核心交換層(高速數據交換),邊緣匯聚層(路由與流量匯聚),用戶接入層(用戶接入和本地流量控制)
層次結構優點:層次定位清楚,介面開放,標准規范,便於組建管理
核心層基本功能:(設計重點:可靠性,可擴展性,開放性) 連接匯聚層,為其提供高速分組轉發,提供高速安全 QoS 保障的傳輸環境; 實現主幹網路互聯,提供城市的寬頻 IP 數據出口;提供用戶訪問 INTERNET 需要的路由服務;
匯聚層基本功能: 匯聚接入層用戶流量,數據分組傳輸的匯聚,轉發與交換;本地路由過濾流量均衡,QoS 優先管理,安全控制,IP 地址轉換,流量整形; 把流量轉發到核心層或本地路由處理;
組建運營寬頻城域網原則:可運營性,可管理性,可盈利性,可擴展性
管理和運營寬頻城域網關鍵技術:帶寬管理,服務質量 QoS,網路管理,用戶管理,多業務接入,統計與計費,IP 地址分配與地址轉換,網路安全
寬頻城域網在組建方案中一定要按照電信級運營要求(考慮設備冗餘,線路冗餘以及系統故障的快速診斷與自我恢復)
服務質量 QoS 技術:資源預留,區分服務,多協議標記轉換
管理帶寬城域網 3 種基本方案:帶內網路管理,帶外網路管理,同時使用帶內帶外網路管理 帶內:利用傳統電信網路進行網路管理,利用數據通信網或公共交換電話網撥號,對網路設備進行數據配置。
帶外:利用 IP 網路及協議進行網路管理,利用網路管理協議建立網路管理系統。對匯聚層及其以上設備採用帶外管理,匯聚層一下採用帶內管理
寬頻城域網要求的管理能力表現在電信級的接入管理,業務管理,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技術方面需要解決物理安全,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
寬頻城域網基本技術與方案(SDH 城域網方案;10GE 城域網方案,基於 ATM 城域網方案)
光乙太網由多種實現形式,最重要的有 10GE 技術和彈性分組環技術
彈性分組環(RPR):直接在光纖上高效傳輸 IP 分組的傳輸技術 標准:IEEE802.17
目前城域網主要拓撲結構:環形結構;核心層有 3—10 個結點的城域網使用環形結構可以簡化光纖配置功能:簡化光纖配置;解決網路保護機制與帶寬共享問題;提供點到多點業務
彈性分組環採用雙環結構;RPR 結點最大長度 100km,順時針為外環,逆時針為內環
RPR 技術特點:(帶寬利用率高;公平性好;快速保護和恢復能力強;保證服務 質量)
用戶接入網主要有三類: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廣播電視網
接入網接入方式主要為五類:地面有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和移動通信網,衛星通信網,有線電視網和地面廣播電視網
三網融合: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電視通信網
用戶接入角度:接入技術(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家庭接入,校園接入,機關與企業人)
目前寬頻接入技術: 數字用戶線 XDSL 技術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 HFC 技術
光纖接入技術,
無線接入技術,
區域網技術
無線接入分為無線區域網接入,無線城域網接入,無線 Ad hoc 接入
區域網標准:802.3 無線區域網接入:802.11無線城域網:802.16
數字用戶線 XDSL 又叫 數字用戶環路 ,基於電話銅雙絞線高速傳輸技術 技術分類:
ADSL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RADSL 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HDSL 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速率對稱 1.544mbps(沒有距離影響)
VDSL 甚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 51mbps/64kbps(沒有影響)
光纖同軸混合網 HFC 是新一代有線電視網
電話撥號上網速度 33.6kbps—56.6kbps
有線電視接入寬頻,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36mbps
電纜數據機 Cable modem 專門為利用有線電視網進行數據傳輸而設計
上行信道:200kbps-10mbps下行信道: 36mbps 類型:
傳輸方式(雙向對稱傳輸和非對稱式傳輸)
數據傳輸方向(單向,雙向) 同步方式(同步和非同步交換)
接入角度(個人 modem 和寬頻多用戶 modem)
介面角度(外置式,內置式和互動式機頂盒)
無源光網路技術(APON)優點 系統穩定可靠 可以適應不同帶寬,傳輸質量的要求
與 CATV 相比,每個用戶可佔用獨立帶寬不會發生擁塞 接入距離可達 20km—30km
802.11b 定義直序擴頻技術,速率為 1mbps 2mbps 5.5mbps 11mbps 802.11a 提高到 54mbps
第二章 :網路系統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法
網路運行環境主要包括機房和電源
機房是放置核心路由器,交換機,伺服器等核心設備 UPS 系統供電:穩壓,備用電源,供電電壓智能管理
網路操作系統:NT,2000,NETWARE,UNIX,LINUX
網路應用軟體開發與運行環境: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與網路軟體開發工具
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Oracle,Sybase,SOL,DB2
網路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遠程教育系統,企業管理系統, 校園信息服務系統,部門財務管理系統
網路需求調研和系統設計基本原則:共 5 點
制定項目建設任務書後,確定網路信息系統建設任務後,項目承擔單位首要任務是網路用戶調查和網路工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設計建設與運行網路系統的關鍵
網路結點地理位置分布情況:(用戶數量及分布的位置;建築物內部結構情況調查;建築物群情況調查)
網路需求詳細分析:(網路總體需求設計;結構化布線需求設計;網路可用性與 可靠性分析;網路安全性需求分析;網路工程造價分析)
結點 2-250可不設計接入層和匯聚層
結點 100-500 可不設計接入層
結點 250-5000 一般需要 3 層結構設計
核心層網路一般承擔整個網路流量的 40%-60%
標准 GE 10GE 層次之間上聯帶寬:下聯帶寬一般控制在 1:20
10 個交換機,每個有 24 個介面,介面標準是 10/100mbps:那麼上聯帶寬是24*100*10/20 大概是 2gbps
高端路由器(背板大於 40gbps)高端核心路由器:支持 mpls 中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
企業級路由器支持 IPX,VINES,
QoS VPN 低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支持 ADSL PPP
路由器關鍵技術指標:
1:吞吐量(包轉發能力)
2:背板能力(決定吞吐量)背板:router 輸入端和輸出端的物理通道 傳統路由採用共享背板結構,高性能路由採用交換式結構
3:丟包率(衡量 router 超負荷工作性能)
4:延時與延時抖動(第一個比特進入路由到該幀最後一個離開路由的時間) 高速路由要求 1518B 的 IP 包,延時小於 1ms
5:突發處理能力
6:路由表容量(INTERNET 要求執行 BGP 協議的路由要存儲十萬路由表項,高 速路由應至少支持 25 萬)
7:服務質量 8:網管能力
9:可靠性與可用性
路由器冗餘:介面冗餘,電源冗餘,系統板冗餘,時鍾板冗餘,整機設備冗餘
熱撥插是為了保證路由器的可用性
高端路由可靠性:
(1) 無故障連續工作時間大於 10 萬小時
(2) 系統故障恢復時間小於 30 分鍾
(3) 主備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4) SDH 和 ATM 介面自動保護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5) 部件有熱拔插備份,線路備份,遠程測試診斷
(6) 路由系統內不存在單故障點
交換機分類:從技術類型(10mbps Ethernet 交換機;fast Ethernet 交換機;1gbps 的 GE 交換機)從內部結構(固定埠交換機;模塊化交換機—又叫機架式交換 機)
500 個結點以上選取企業級交換機
300 個結點以下選取部門級交換機
100 個結點以下選取工作組級交換機
交換機技術指標:
(1) 背板帶寬(輸入端和輸出端得物理通道)(2) 全雙工埠帶寬(計算:埠數*埠速率*2)
(3) 幀轉發速率(4) 機箱式交換機的擴張能力
(5) 支持 VLAN 能力(基於 MAC 地址,埠,IP 劃分) 緩沖區協調不同埠之間的速率匹配
網路伺服器類型(文件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Internet 通用伺服器;應用服務 器)
虛擬盤體分為(專用盤體,公用盤體與共享盤體)
共享硬碟服務系統缺點:dos 命令建立目錄;自己維護;不方便系統效率低,安 全性差
客戶/伺服器 工作模式採用兩層結構:第一層在客戶結點計算機 第二層在數據 庫伺服器上
Internet 通用伺服器包括(DNS 伺服器,E-mail 伺服器,FTP 伺服器,WWW 服 務器,遠程通信伺服器,代理伺服器)
基於復雜指令集 CISC 處理器的 Intel 結構的伺服器: 優點:通用性好,配置簡單,性能價格比高,第三方軟體支持豐富,系統維護方 便 缺點:CPU 處理能力與系統 I/O 能力較差(不適合作為高並發應用和大型服 務器)
基於精簡指令集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與相應 PC 機比:CPU 處理能力提高
50%-75%(大型,中型計算機和超級伺服器都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操作系統 採用 UNIX)
因此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稱 UNIX 伺服器
按網路應用規模劃分網路伺服器
(1) 基礎級伺服器 1 個 CPU(2) 工作組伺服器 1-2 個 CPU(3) 部門級伺服器 2-4 個 CPU
(4) 企業級伺服器 4-8 個 CPU
伺服器採用相關技術
(1) 對稱多處理技術 SMP (多 CPU 伺服器的負荷均衡)
(2) 集群 Cluster(把一組計算機組成共享數據存儲空間)
(3) 非一致內存訪問(NUMA)(結合 SMP Cluster 用於多達 64 個或更多 CPU的'伺服器)
(4) 高性能存儲與智能 I/O 技術(取決存取 I/O 速度和磁碟容量)
(5) 服務處理器與 INTEL 伺服器控制技術
(6) 應急管理埠
(7) 熱撥插技術 網路伺服器性能
(1) 運算處理能力
CPU 內核:執行指令和處理數據
一級緩存:為 CPU 直接提供計算機所需要的指令與數據 二級緩存:用於存儲控制器,存儲器,緩存檢索表數據 後端匯流排:連接 CPU 內核和二級緩存
前端匯流排:互聯 CPU 與主機晶元組
CPU50%定律:cpu1 比 cpu2 伺服器性能提高(M2-M1)/M1*50% M 為主頻
(2) 磁碟存儲能力(磁碟性能參數:主軸轉速;內部傳輸率,單碟容量,平均 巡道時間;緩存)
(3) 系統高可用性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8.8 小時
9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53 分鍾
99.999%---------- 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5 分鍾
伺服器選型的基本原則
(1) 根據不同的應用特點選擇伺服器
(2) 根據不同的行業特點選擇伺服器
(3) 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伺服器的配置
網路攻擊兩種類型:服務攻擊和非服務攻擊
從黑客攻擊手段上看分為 8 類:系統入侵類攻擊;緩沖區溢出攻擊,欺騙類 攻擊,拒絕服務類攻擊,防火牆攻擊,病毒類攻擊,木馬程序攻擊,後門攻擊 非服務攻擊針對網路層等低層協議進行
網路防攻擊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1) 網路可能遭到哪些人的攻擊
(2) 攻擊類型與手段可能有哪些
(3) 如何及時檢測並報告網路被攻擊
(4) 如何採取相應的網路安全策略與網路安全防護體系 網路協議的漏洞是當今 Internet 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
信息傳輸安全過程的安全威脅(截取信息;竊qie聽信息;篡改信息;偽造信息)
解決來自網路內部的不安全因素必須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入手
病毒基本類型劃分為 6 種:引導型病毒;可執行文件病毒;宏病毒;混合病毒, 特洛伊木馬病毒;Iternet 語言病毒
網路系統安全必須包括 3 個機制:安全防護機制,安全檢測機制,安全恢復機制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原則:
(1) 全局考慮原則(2) 整體設計的原則(3) 有效性與實用性的原則(4) 等級性原則
(5)自主性與可控性原則(6)安全有價原則
第三章: IP 地址規劃設計技術
無類域間路由技術需要在提高 IP 地址利用率和減少主幹路由器負荷兩個方面取得平衡
網路地址轉換 NAT 最主要的應用是專用網,虛擬專用網,以及 ISP 為撥號用戶 提供的服務
NAT 更用應用於 ISP,以節約 IP 地址
A 類地址:1.0.0.0-127.255.255.255 可用地址 125 個 網路號 7 位
B 類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網路號 14 位
C 類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網路號 21 位允許分配主機號 254 個
D 類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組播地址
E 類地址:240.0.0.0-247.255.255.255 保留
直接廣播地址:
受限廣播地址:255.255.255.255
網路上特定主機地址:
回送地址:專用地址
全局 IP 地址是需要申請的,專用 IP 地址是不需申請的
專用地址:10; 172.16- 172.31 ;192.168.0-192.168.255
NAT 方法的局限性
(1) 違反 IP 地址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2) 使得 IP 協議從面向無連接變成了面向連接
(3) 違反了基本的網路分層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4) 有些應用將 IP 插入正文內容
(5) Nat 同時存在對高層協議和安全性的影響問題
IP 地址規劃基本步驟
(1) 判斷用戶對網路與主機數的需求
(2) 計算滿足用戶需求的基本網路地址結構
(3) 計算地址掩碼
(4) 計算網路地址
(5) 計算網路廣播地址
(6) 計算機網路的主機地址
CIDR 地址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地址聚合和路由聚合能力 規劃內部網路地址系統的基本原則
(1) 簡潔(2) 便於系統的擴展與管理(3) 有效的路由
IPv6 地址分為 單播地址;組播地址;多播地址;特殊地址
128 位每 16 位一段;000f 可簡寫為 f 後面的 0 不能省;::只能出現一次
Ipv6 不支持子網掩碼,它只支持前綴長度表示法
第四章:網路路由設計
默認路由成為第一跳路由或預設路由 發送主機的默認路由器又叫做源路由器;
目的主機所連接的路由叫做目的路由
路由選擇演算法參數
跳數 ;帶寬(指鏈路的傳輸速率);延時(源結點到目的結點所花費時間); 負載(單位時間通過線路或路由的通信量);可靠性(傳輸過程的誤碼率);開銷(傳輸耗費)與鏈路帶寬有關
路由選擇的核心:路由選擇演算法 演算法特點:
(1) 演算法必須是正確,穩定和公平的
(2) 演算法應該盡量簡單
(3) 演算法必須能夠適應網路拓撲和通信量的變化
(4) 演算法應該是最佳的
路由選擇演算法分類: 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非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簡單開銷小,但不能及時適應 網路狀態的變化
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自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較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 實現復雜,開銷大
一個自治系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有權決定在本系統內應採取何種路由選擇協議
路由選擇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 IGP(包括路由信息協議 RIP,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協議 OSPF);
外部網關協議 EGP(主要是 BGP)
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協議;
特點:協議簡單,適合小的自治 系統,跳數小於 15
OSPF 特點:
1. OSPF 使用分布式鏈路狀態協議(RIP 使用距離向量協議)
2. OSPF 要求路由發送本路由與哪些路由相鄰和鏈路狀態度量的信息(RIP 和 OSPF都採用最短路徑優先的指導思想,只是演算法不同)
3. OSPF 要求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發送此信息(RIP 僅向相 鄰路由發送信息)
4. OSPF 使得所有路由建立鏈路資料庫即全網拓撲結構(RIP 不知道全網拓撲) OSPF 將一個自治系統劃分若干個小的區域,為拉適用大網路,收斂更快。每個 區域路由不超過 200 個
區域好處:洪泛法局限在區域,區域內部路由只知道內部全網拓撲,卻不知道其他區域拓撲 主幹區域內部的路由器叫主幹路由器(包括區域邊界路由和自治系統邊界路由)
BGP 路由選擇協議的四種分組 打開分組;更新分組(是核心);保活分組;通知分組;
第五章:區域網技術
交換機採用採用兩種轉發方式技術:快捷交換方式和存儲轉發交換方式
虛擬區域網 VLAN 組網定義方法:(交換機埠號定義;MAC 地址定義;網路層地址定義;基於 IP 廣播組)
綜合布線特點:(兼容性;開放性;靈活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性)
綜合布線系統組成:(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干線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物群子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標准:
(1) ANSI/TIA/EIA 568-A
(2) TIA/EIA-568-B.1 TIA/EIA-568-B.2TIA/EIA-568-B.3
(3) ISO/IEC 11801
(4) GB/T 50311-2000GB/T50312-2000
IEEE802.3 10-BASE-5 表示乙太網 10mbps 基帶傳輸使用粗同軸電纜,最大長度=500m
IEEE802.3 10-BASE-2200m
IEEE802.3 10-BASE-T使用雙絞線
快速乙太網 提高到 100mbps
IEEE802.3U 100-BASE-TX最大長度=100M
IEEE802.3U 100-BASE-T4針對建築物以及按結構化布線
IEEE802.3U 100-BASE-FX使用 2 條光纖 最大長度=425M
支持全雙工模式的快速乙太網的拓撲構型一定是星形
自動協商功能是為鏈路兩端的設備選擇 10/100mbps 與半雙工/全雙工模式中共有的高性能工作模式,並在鏈路本地設備與遠端設備之間激活鏈路;自動協商功能只能用於使用雙絞線的乙太網,並且規定過程需要 500ms 內完成
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不涉及幀結構,中繼器不屬於網路互聯設備
10-BASE-5 協議中,規定最多可以使用 4 個中繼器,連接 3 個纜段,網路中兩個 結點的最大距離為 2800m
集線器特點:
(1) 乙太網是典型的匯流排型結構
(2) 工作在物理層 執行 CSMA/CD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 多埠 網橋在數據鏈路層完成數據幀接受,轉發與地址過濾功能,實現多個區域網的數據交換
透明網橋 IEEE 802.1D 特點:
(1) 每個網橋自己進行路由選擇,區域網各結點不負責路由選擇,網橋對互聯 區域網各結點是透明
(2) 一般用於兩個 MAC 層協議相同的網段之間的互聯
透明網橋使用了生成樹演算法 評價網橋性能參數主要是:幀過濾速率,幀轉發速率
按照國際標准,綜合布線採用的主要連接部件分為建築物群配線架(CD); 大樓主配線架(BD);樓層配線架(FD),轉接點(TP)和通信引出端(TO),TO 到 FD 之間的水平線纜最大長度不應超過 90m;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 10 度到 27 度 相對濕度保持在 30%-80%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相關文章:
1.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積累
2.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附帶答案
3.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
4.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2017
5.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知識點
6.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知識點
7.2017全國計算機考試三級網路技術考試大綱
8.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
9.2017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及答案
10.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選擇題
;⑻ 鈥淩PR鈥濅唬琛ㄤ粈涔堬紵
鈥淩PR鈥濊繖涓緙╁啓璇嶅湪鑻辮涓浠h〃鐫鈥淩apid Problem Resolution鈥濓紝鍗沖揩閫熼棶棰樿В鍐熾傚畠鏄涓涓鍦ㄨ$畻鏈洪嗗煙涓騫挎硾浣跨敤鐨勬湳璇錛屽挨鍏跺湪閫氱敤璁$畻棰嗗煙涓鍏鋒湁4712鐨勬祦琛屽害錛岃〃鏄庡叾鍦ㄤ笓涓氫氦嫻佸拰鏂囨。涓鐨勫父瑙佸害銆俁PR涓昏佸簲鐢ㄤ簬瑙e喅鍚勭被蹇閫熷嚭鐜扮殑闂棰橈紝鎻愪緵蹇鎹鋒湁鏁堢殑瑙e喅鏂規堛
瀵逛簬RPR鐨勪腑鏂囪В閲婏紝鍏剁洿璇戝嵆涓衡滃揩閫熼棶棰樿В鍐斥濓紝鍦ㄥ疄闄呭簲鐢ㄤ腑錛屽畠鍙鑳芥秹鍙婂埌杞浠跺紑鍙戙佹妧鏈鏀鎸併侀」鐩綆$悊絳夊氫釜鍦烘櫙銆備緥濡傦紝緗戠粶鏁呴殰璇婃柇銆佸㈡埛鏈嶅姟涓蹇閫熷搷搴旂敤鎴烽棶棰樼瓑銆傚畠寮鴻皟鐨勬槸鍦ㄩ棶棰樺嚭鐜扮殑鐭鏃墮棿鍐咃紝閲囧彇鏈夋晥鎺鏂芥潵榪呴熸壘鍒板苟瑙e喅鐭涚浘錛屾彁楂樻晥鐜囧拰婊℃剰搴︺
鎬葷殑鏉ヨ達紝RPR鏄涓縐嶇畝鍐欏艦寮忥紝鐢ㄤ簬浼犺揪鈥滃揩閫熼棶棰樿В鍐斥濈殑姒傚康錛屽畠鍦ㄦ暟瀛楀寲涓栫晫涓鎵婕旂潃渚挎嵎娌熼氬拰楂樻晥鍐崇瓥鐨勮掕壊銆備絾璇鋒敞鎰忥紝灝界′俊鎮鏉ユ簮浜庣綉緇滐紝浣嗕嬌鐢ㄦ椂浠嶉渶鏍規嵁鍏蜂綋鎯呭冭繘琛岀悊瑙o紝紜淇濆噯紜搴旂敤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