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計算機網路管理技術的目錄
第1章網路管理技術概述
1.1網路管理的概念和類型
1.1.1網路管理的概念
網路管理包括對硬體、軟體和人力的使用、綜合與協調,以便對網路資源進行監視、測試、配置、分析、評價和控制,這樣就能以合理的價格滿足網路的一些需求,如實時運行性能、服務質量等。網路管理常簡稱為網管。
1.1.2網路管理的類型
事實上,網路管理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網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二者相輔相成。從網路管理范疇來分類,可分為對網「路」的管理。即針對交換機、路由器等主幹網路進行管理;對接入設備的管理,即對內部PC、伺服器、交換機等進行管理;對行為的管理。即針對用戶的使用進行管理;對資產的管理,即統計IT軟硬體的信息等。根據網管軟體的發展歷史,可以將網管軟體劃分為三代:
第一代網管軟體就是最常用的命令行方式,並結合一些簡單的網路監測工具,它不僅要求使用者精通網路的原理及概念,還要求使用者了解不同廠商的不同網路設備的配置方法。
第二代網管軟體有著良好的圖形化界面。用戶無須過多了解設備的配置方法,就能圖形化地對多台設備同時進行配置和監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然存在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設備功能使用不全面或不正確的問題數增大,容易引發誤操作。
第三代網管軟體相對來說比較智能,是真正將網路和管理進行有機結合的軟體系統,具有「自動配置」和「自動調整」功能。對網管人員來說,只要把用戶情況、設備情況以及用戶與網路資源之間的分配關系輸入網管系統,系統就能自動地建立圖形化的人員與網路的配置關系,並自動鑒別用戶身份,分配用戶所需的資源(如電子郵件、Web、文檔服務等)。
1.1.3網路管理的基本內容
1.1.4網路管理服務的層次劃分
1.2網路管理的結構模式
1.2.1集中式網路管理
1.2.2層次化網路管理
1.2.3分布式網路管理
1.3網路管理的功能簡介
1.3.1故障管理
指系統出現異常情況下的管理操作,是用來動態地維持網路正常運行並達到一定的服務水平的一系列活動。
電信管理網管理功能的一個子集。故障管理能夠進行失效的檢測、定位和維修的安排以及對其維修設備完成測試並使其恢復業務。
1.3.2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過技術或行政手段對軟體產品及其開發過程和生命周期進行控制、規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標是記錄軟體產品的演化過程,確保軟體開發者在軟體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都能得到精確的產品配置。
1.3.3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性能管理是對電信設備的性能和網路單元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並提出評價報告的一組功能。包括性能測試,性能分析 及性能控制。
性能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性能管理指的是優化網路以及聯網的應用系統性能的活動,包括對網路以及應用的監測、及時發現網路堵塞或中斷情況、全面的故障排除、基於事實的容量規劃和有效地分配網路資源。
1.3.4計費管理
1.3.5安全管理
1.4網路管理協議和技術
1.4.1SNMP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簡單網路管理協議)的前身是簡單網關監控協議(SGMP),用來對通信線路進行管理。隨後,人們對SGMP進行了很大的修改,特別是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義的SMI和MIB:體系結構,改進後的協議就是著名的SNMP。SNMP的目標是管理互聯網Internet上眾多廠家生產的軟硬體平台,因此SNMP受Internet標准網路管理框架的影響也很大。現在SNMP已經出到第三個版本的協議,其功能較以前已經大大地加強和改進了。
1.4.2CMIP協議
CMIP協議是在OSI制訂的網路治理框架中提出的網路治理協議。與其說它是一個網路治理協議,不如說它是一個網路治理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以下組成部分:一套用於描述協議的模型,一組用於描述被管對象的注冊、標識和定義的治理信息結構,被管對象的具體說明以及用於遠程治理的原語和服務。CMIP與SNMP一樣,也是由被管代理和治理者、治理協議與治理信息庫組成。在CMIP中,被管代理和治理者沒有明確的指定,任何一個網路設備既可以是被管代理,也可以是治理者。
CMIP治理模型可以用三種模型進行描述:組織模型用於描述治理任務如何分配;功能模型描述了各種網路治理功能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信息模型提供了描述被管對象和相關治理信息的准則。從組織模型來說,所有CMIP的治理者和被管代理者存在於一個或多個域中,域是網路治理的基本單元。從功能模型來說,CMIP主要實現失效治理、配置治理、性能治理、記帳治理和安全性治理。每種治理均由一個非凡治理功能領域MFA,)負責完成。從信息模型來說,CMIP的MIB庫是面向對象的數據存儲結構,每一個功能領域以對象為MIB庫的存儲單元。
CMIP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下層平台的應用層協議,它的五個非凡治理功能領域由多個系統治理功能(SMF)加以支持。相對來說,CMIP是一個相當復雜和具體的網路治理協議。它的設計宗旨與SNMP相同,但用於監視網路的協議數據報文要相對多一些。CMIP共定義了11類PDU。在CMIP中,變數以非常復雜和高級的對象形式出現,每一個變數包含變數屬性、變數行為和通知。CMIP中的變數體現了CMIPMIB庫的特徵,並且這種特徵表現了CMIP的治理思想,即基於事件而不是基於輪詢。每個代理獨立完成一定的治理工作。
……
第2章SNMP網路管理架構
第3章網路流量監控技術與方法
第4章磁碟管理
磁碟管理是一項計算機使用時的常規任務,它是以一組磁碟管理應用程序的形式提供給用戶的,它們位於計算機管理控制台中.它包括查錯程序和磁碟碎片整理程序以及磁碟整理程序。
第5章用戶管理
第6章級策略管理
第7章補丁管理
第8章IP地址管理
第9章VLAN管理
第10章網路存儲管理
參考文獻
……
B.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主要涉及哪幾方面的技術它的主要功能是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功能
1、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路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數據通信是依照一定的通信協議,利用數據傳輸技術在兩個終端之間傳遞數據信息的一種通信方式和通信業務。
2、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是人們建立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目的之一。計算機資源包括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數據資源。硬體資源的共享可以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避免設備的重復投資,如利用計算機網路建立網路列印機。
(2)計算機網路技術陳立岩劉亮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意義:
1、網路是文化的載體。
人類的發展是一個文化積累的過程,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樣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國古代曾用過竹簡、帛等作為文化載體,引起文化載體最偉大最深刻變革的是紙的發明。
迄今為止,紙仍然是保存展現文化的最常用最便捷的載體。信息網路的出現,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文化載體的又一次質的飛躍。
2、網路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
網路對於信息的轉輸功能,也是網路的基本功能之一,網路的這一功能,使之成為了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在現代社會,報紙是紙質媒體,廣播、電視是聲像媒體,網路被稱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第四媒介。在信息網路中,信息資源的傳輸過程,就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過程。
C.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影子,這充分說明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於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20世紀50年代)
第二階段: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60年代末)
第三階段: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70年代末)
第四階段: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國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譯成中文為賽其系統),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
人們把這種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該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因此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60年代初美國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由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分布在全美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各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
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的典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多重線路控制器與遠程終端相連,如圖1-1-2所示。
圖1-1-4 計算機互聯網路的邏輯結構
資源子網由網路中的所有主機、終端、終端控制器、外設(如網路列印機、磁碟陣列等)和各種軟體資源組成,負責全網的數據處理和向網路用戶(工作站或終端)提供網路資源和服務。
通信子網由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組成,承擔資源子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可分為兩類:
☆本地訪問:對本地主機訪問,不經過通信子網,只在資源子網內部進行。
☆網路訪問:通過通信子網訪問遠地主機上的資源。
3.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加速體系結構與協議國際標准化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和制定網路通信標准,以實現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化。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ISO 7498,簡稱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著名的OSI七層模型。OSI RM及標准協議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很多大的計算機廠商相繼宣布支持OSI標准,並積極研究和開發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廠商需按照共同認可的國際標准開發自己的網路產品,從而可保證不同廠商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中進行通信。這就是“開放”的含義。
目前存在著兩種佔主導地位的網路體系結構:一種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OSI RM(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另一種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實上的工業標准TCP/IP RM(TCP/IP參考模型)。
4. 互聯網路與高速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互聯、高速和智能化。表現在:
(1) 發展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發展高速網路
1993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網路
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大與網路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正在開展智能網路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於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並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應用於所有的通信網路;即不僅可應用於現有的電話網、N-ISDN網和分組網,同樣適用於移動通信網和B-ISDN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網路的應用將向更高層次發展。
1. 建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運行,由3個分組結點交換機、8個集中器和一個雙機組成的網路管理中心組成;在此基礎上,新的公用分組交換網1993年9月建成,並改稱CHINAPAC,由國家主幹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內網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時任副的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會議,提出了建設“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計算機網路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橋工程”是以建設我國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的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與原郵電部的通信干線及各部門已有的專用通信網互連互通,成為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的主幹網,即建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金關工程是為了加快我國外貿業務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動海關報關業務的電子化,取代傳統的報關方式以節省單據傳送的時間和成本,為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業務和實現無紙貿易創造條件。
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卡業務管理體制。
3. 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
我國在1996年底建成四個基於Internet技術並可以和Internet互聯的全國性公用計算機網路,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根據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有:
☆ 中國科技網(CSTNET)
☆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 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 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網通控股)
☆ 寬頻中國CHINA169網(網通集團)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 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 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建設中)
☆ 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建設中)
D. 國內,計算機網路專業名人有誰 詳細情況
謝希仁老師
謝希仁,1931年生。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先後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張家口),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軍電,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兵工程學院(重慶)和通信工程學院(南京)任教。現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指揮自動化學院教授,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總參通信部科技創新工作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和中國通信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電子學報》編委,大連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曾被評為全國和全軍優秀教師,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多次以 謝教授在北京市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室講學
及全軍通信系統有突出貢獻優秀科技人員獎和總參謀部人梯獎。研究領域是網管系統和衛星通信網控系統,領導和參加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商用和軍用的VSAT衛星通信網控中心。近年來負責主持翻譯出版了多部計算機網路方面的世界名著,如Comer的《TCP/IP》(三卷),Stevens的《TCP/IP》(三卷),Forouzan的《TCP/IP》,Stallings的《數據與計算機通信》、《密碼編碼學與網路安全》及《高速網路》等。 主編的《計算機網路》是中國國內影響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入門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學採用,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材。
編輯本段經歷
1931年2月27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47-1952年 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2-1958年 任解放軍張家口通信工程學院助教。 1958-1963年 任解放軍西安軍事工程學院助教、講師。 謝希仁
1963-1977年 任解放軍重慶通信兵工程學院講師。 1977-1999年 任解放軍南京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 任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E. 計算機的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現代計算機就是從古老的計算工具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中間經歷過的難易程度已經很少找到相關記載,但是可以想像如今計算機的智能化大概就能猜測出當時的一步步艱辛!
到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出現的時候已經到了20世紀中期。
1946年,馮 · 諾依曼提出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進制代替十進制思想
2. 採用存儲程序思想
3. 從邏輯分為CPU(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同年第一台計算機ENIAC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世並正式投入運行,參與研製工作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克萊和埃克特為首的研製小組。
馮諾依曼並沒有參加 ENIAC 的研製,而是在了解到 ENIAC 項目後,在其基礎上帶領 ENIAC 的原班人馬研製了 EDVAC,重新設計了整個架構,從而奠定了當今所有計算機的結構,從而開始採用二進制進行運算。
ENIAC重30噸,使用了約18800個真空電子管,功率達174千瓦,佔地約140平方米,使用十進制運算,每秒能運算5000次加法,但是它不像現在這樣的電腦有輸入控制設備,只能通過人工來扳動龐大面板上的各種開關來進行數據信息輸入,雖然現在看來它真的很落後,但是在當時它代表著人類計算技術的最高成就,它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信息時代。
第一台計算機操作圖片:
後來的日子裡面,根據計算機電子器件分為了四個階段
1946~1957年 電子管 外存:磁鼓,磁帶 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1958~1964年 晶體管 內存:磁芯體 出現程序員
1965~1972年 半導體,小規模集成電路 半導體存儲器
1972年至今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整個計算機起始與發展的歷程,是十分的曲折的,發展到如今還在感嘆它鬼斧天工的藝術性。
F.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序言
計算機網路是緊密結合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正在迅速發展並獲得廣泛應用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一個國家網路建設的規模和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志,如何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培養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學科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
作者在多年計算機網路教學中深感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迅速,新的技術、新的網路標准不斷推出,作者依據多年來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計算機網路教學及相關科研工作的實踐經驗,在徵求了計算機專業相關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及計算機網路工程技術人員意見的基礎上,從工程實踐和應用的角度出發,完成了本書的編寫。
本書在介紹數據通信原理、網路體系結構等理論的基礎上,從工程和實際應用角度全面介紹最新網路技術。全書共分10章,第1章是計算機網路概述,對計算機網路的概念、功能、組成、分類及應用前景做了概述。第2章是數據通信基礎,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傳輸介質、通信方式及數據編碼、多路復用、數據交換和差錯控制技術。第3章是網路體系結構,著重介紹ISO的OSI體系結構、OSI與TCP/IP體系結構的對比。第4章是區域網,著重介紹IEEE 802標准、交換式乙太網、全雙工乙太網、快速乙太網、VLAN、WLAN以及結構化布線技術。第5章是通信網與廣域網,介紹了通信網的概念、結構、分類及常用的廣域網技術。第6章是網路互聯技術,著重介紹網路互聯的基本方法及三層交換技術。第7章是Internet,介紹Internet接入技術、IP協議、傳輸協議及應用。第8章是網路操作系統,介紹網路操作系統的一般功能和當前流行的網路操作系統。第9章是網路管理及安全技術,介紹了網路管理的一般概念、簡單網路管理協議以及數據加密技術、網路安全策略和安全機制。第10章是計算機網路工程實踐與實驗,從實際工程角度介紹百兆、千兆乙太網的組網實例,VPN實現方法以及綜合實驗。每章均附有小結及習題。本教材參考學時為40-60學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選擇。
本書由武奇生主編並負責統稿。全書編寫具體分工為武奇生(第6、7、10章)、閆茂德(第4、8章)、王秋才(第1-3章)、羅向龍(第5,9章)。王丹、劉玉芳、魏秀玲、李磊、姚博斌、姜寧等研究生繪制了書中的部分插圖,對本書的初稿進行了閱讀和校對,並提出了許多參考意見。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作者單位的支持和其他同事的幫助,同時對編寫本書時所參考書籍的作者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鑒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迅速,作者水平和時間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G. 《計算機網路》課程講什麼內容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密切結合而形成的新的技術領域,是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計算機網路通信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地位越來越重要。本課程作為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涉及知識面較廣,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是從事計算機研究和應用人員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和典型網路協議,了解常用網路設備的組成、特點和工作原理,熟練掌握網路互連和網際網路的有關概念、協議及其應用,了解網路安全方面的知識,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在工作中應用和維護網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H.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