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網路都是怎樣運行的
鑒於計算機網路規模巨大、聯系面廣、涉及因素多,通常要劃分成各種特定問題,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或弱化次要因素,並進行概括、抽象,建立典型化模型來加以研究
組建計算機網路時,首先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和理論問題。目的是在滿足應用需求和客觀約束條件下,以最少的投入(包括人力 、物力、財力、時間等),設計、建造一個安全、可靠 、有效、運行良好 、適應性強、易管理、易維護、易改造、易擴充的計算機網路,並預計回答資金回收期限以及可能獲得的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問題。優化設計分為 3個階段 :① 需求分析與規劃階段。應對需求和環境進行調查 ,收集 、整理必要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應用目的、信息格式、通信量、響應時間、差錯率、可靠性要求、選用的標准,以及現有設備、用戶分布、地理環境、自然條件 、氣象特徵、外界影響等 ,目的是明確需求、找出關鍵環節、規劃項目的總體輪廓。②網路總體設計階段。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應根據應用需求,確定網路的總體框架和重要的網路參數,必須對一些重要的關鍵問題做出抉擇,如選用何種拓撲結構,設備的選型、安置和連接方法,通信介質的選擇、線路布局和容量分配,通信規程以及路由、流量和差錯控制技術,網路業務的種類、服務質量及高層協議的選擇等。③設計方案評測階段。根據評測目標。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如預測模型、優化模型、性能評價模型等),以便對網路的性能、費用、工期時限、效益概算、資金回收期限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給出技術與經濟可行性結論。如果結論達不到預計要求,應視情況,部分或全部進行重新網路優化設計。
網路體系結構編輯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一組用於規劃、設計、組建計算機網路所需遵循的原則和依據,包括層次結構、功能劃分、協議規范、過程描述等內容。對計算機網路發展最有影響的網路體系結構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建議的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 。它是通過體系模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3 個抽象級別,逐步深入、逐步細化加以制定和描述的。體系結構模型是OSI 最高級別的抽象,它從功能和概念級上建造了一個抽象的、具有層次結構的體系模型,刻畫了開放系統的整體性能 、結構要素 、行為特徵、層次關系 、數據格式等內容 。OSI 體系結構模型由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運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等7層組成。服務定義是OSI低一級別的抽象,它更詳細地定義每層提供的服務,規定各層的外特性和層間抽象介面,但不涉及是否實現和如何實現的細節。協議規范是 OSI最低級別的抽象,它精確地定義某層實體為了協同工作和交互活動所需傳送控制信息的語義和語法,以及採用什麼樣的規程去分析、解釋和加工它們。體系結構模型進一步發展趨向是研究、制定網路應用體系結構模型,目的是為網路用戶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和開發環境。例如,一些網路專家在 OSI模型的基礎上,提出開放應用體系結構(OAA)模型的設想。OAA由操作環境和開發維護環境兩部分組成。
路徑選擇編輯
早期計算機領域中幾個熱門研究課題,成果多、文獻量大。路徑選擇的主要目的是在網路中選擇最佳路徑 ,將源站點發送的報文信息高速、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其側重點是提高網路服務質量、減少延遲時間、降低傳輸費用。衡量路徑選擇演算法好壞的標准包括:①報文信息以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路徑或最少的費用,傳送到目的地。②演算法簡單、易於實現、適應性強(能適應網路故障和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③不過重增加網路和結點的開銷(包括處理機時間、存儲容量 、信息傳輸量等)。④有助於改善網路性能、保持穩定的吞吐率、降低平均傳輸延遲時間、均衡網路負載等。典型路徑選擇演算法有擴散式路徑選擇、隨機式路徑選擇、固定路徑選擇、自適應路徑選擇等。
控制內容編輯
流量控制和擁擠控制
流量控制和擁擠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網路和各條通信線路上的信息流通量,保持網路處於穩定的工作狀態,以便提高網路吞吐率、減少平均延遲時間,其側重點是改善網路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防止擁塞和死鎖現象發生。流量控制可分為相鄰結點間流控、源結點與目的結點間流控、主機與結點間流控、主機與主機間流控四種類型。常用的控制方法有限定傳輸速率、拒收重傳、暫停發送、限定接收發送窗口大小、預約緩沖區等。用於擁擠控制的方法有預約緩沖區、限制管道流量、入網許可證、反向抑制等。
差錯控制
也是網路設計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其目的是根據應用要求、線路質量、設備性能和外界環境等因素,選擇適當的控制機制和方法,查出並糾正信息傳輸中的差錯,將其減少到允許程度之內。計算機網路中,通常採用兩種基本策略來處理信息傳輸中的差錯:①使用糾錯碼。即在要發送的信息報文中附加上足夠多的冗餘信息,使接收方不僅能夠查出、而且能夠糾正信息報文中的差錯。因信息冗餘量過大,且控制復雜,通常用於單向傳輸場合,或用作輔助措施。②使用檢錯碼。即在要發送的信息報文中附加一定的冗餘信息,使接收方能夠查出信息報文中的差錯(但不知什麼樣的差錯),並通知發送方重傳原來的信息報文。通信規程和網路協議通常採用這種方法。
協議工程編輯
計算機網路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課題之一 ,目的是把軟體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用於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描述、實現和驗證工作 。協議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3 個方面:①協議形式化描述及其形式化描述語言。②協議軟體的自動生成技術及其開發維護工具。③協議一致性測試技術及其測試工具 。協議工程的研究有助於加深理解計算機網路協議,有助於提高協議軟體的生產效率,有助於改善網路協議軟體的維護管理水平。但是,協議工程與軟體工程相比,無論在研究、開發、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上說,均有距離,尚有廣闊的開拓、發展前景。
『貳』 1、以下網路配置信息各有什麼作用(計算機名、工作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伺服器)
計算機名就是區別於網路中別的計算機
IP地址:網路中各主機都要區別於別的主機,這樣訪問才不會產生沖突,IP 地址就是基於網路傳輸層協議的32位二進制數,用來區別不同的主機,為便於使用,把32位二進制數換算成4段十進制數,就是我們常用的IP地址 如:192.168.0.1
子網掩碼:IP地址是由網路位和主機位組成,網路位用1表示,主機位用0表示就構成了子網掩碼,同樣把它轉換為十進制數.如:255.255.255.0 那麼就相當於IP乎192.168.0.1的網路地址就是192.168.0.0主機地址1
網關:同一網段類,一個設備接入網路,其它設備可通過這個設備來接入網路,如192.168.0.2可以通過192.168.0.1來上網,需要把網關設為192.168.0.1 而192.168.0.1這個設備是直接按入外網的
DNS:由於IP地址都是數字表示的,雖轉換成了十進制數,由於數字不能直觀地表示主機的含義,就不便於記憶.於是就產生了便於記憶的域名,如:.com DNS的作用就是查詢.com這個主機的IP地址,或者知道IP地址,查詢域名.
DNS伺服器:提供DNS服務的主機
『叄』 在計算機網路領域的摩爾定律是什麼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
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准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在他開始繪制數據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元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元的產生都是在前一個晶元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計算能力相對於時間周期將呈指數式的上升。
「摩爾定律」意義
在摩爾定律應用的40多年裡,計算機從神秘不可近的龐然大物變成多數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術由實驗室進入無數個普通家庭,網際網路將全世界聯系起來,多媒體視聽設備豐富著每個人的生活。
從技術的角度看,隨著矽片上線路密度的增加,其復雜性和差錯率也將呈指數增長,同時也使全面而徹底的晶元測試幾乎成為不可能。一旦晶元上線條的寬度達到納米(10^-9米)數量級時,相當於只有幾個分子的大小,這種情況下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將發生質的變化,致使採用現行工藝的半導體器件不能正常工作,摩爾定律也就要走到盡頭。
『肆』 計算機網路中的香農公式是什麼
計算最大信息傳送速率C公式」帆氏:C=Wlog2(1+S/N)。式中:W是信道帶寬(赫茲),S是信道內所傳信號的平均功率(瓦),N是信道內部晌頌的高斯雜訊功率(瓦)。
信道容量與信道帶寬成正比,同時還取決於系統信噪比以及編碼技術種類。
(4)計算機網路差錯率擴展閱讀:
香農定理指出,如果信息源的信息速率R小於或者等於信道容量C,那麼,在理論上存在一種方法可使信息源的輸出能夠以任意小的差錯概率通過信道傳輸。
該定理還指出:如果R>C,則沒有任何辦法傳遞這樣的信息,或者說傳遞這樣的二進制信息的差錯率為1/2。
可以嚴格地證明;在被高斯白雜訊干擾的信道中,傳送的最大信息速率C由下述公式確定:
C=W*log₂(1+S/N)(bit/s)
該式通常稱為香農公式。C是碼元速率的極限值,單位bit/s;W為信道帶寬,單位Hz;S是信號功率(瓦),N是雜訊功率(瓦)。
香農公式中的S/N是為信號與雜訊的功率之比,為無量綱單位。如:S/N=1000(即,信號功率是雜訊功率的1000倍)
但是,當討論信噪比時,常以分貝(dB)為單位。公式如下:態謹散
SNR(信噪比,單位為dB)=10lg(S/N)
換算一下:
S/N=10^(SNR/10)
公式表明,信道帶寬限制了比特率的增加,信道容量還取決於系統信噪比以及編碼技術種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農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