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目錄

計算機網路目錄

發布時間:2023-07-27 00:15:29

計算機網路及應用的目錄

1計算機網路概論
1.1計算機網路的歷史、現狀和發展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路中傳送。分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組交換的特徵是基於標記的。分組交換網由若干個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交換機的鏈路組成。從概念上講,一個結點交換機就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但主機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結點交換機是進行分組交換的。每個結點交換機都有兩組埠,一組是與計算機相連,鏈路的速率較低。一組是與高速鏈路和網路中的其他結點交換機相連。注意,既然結點交換機是計算機,那輸入和輸出埠之間是沒有直接連線的,它的處理過程是:將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結點交換機暫存的是短分組,而不是整個長報文,短分組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即內存)中而不是存儲在磁碟中,這就保證了較高的交換速率。再查找轉發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從那個埠轉發,然後由交換機構將該分組遞給適當的埠轉發出去。各結點交換機之間也要經常交換路由信息,但這是為了進行路由選擇,當某段鏈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斷時,結點交換機中運行的路由選擇協議能自動找到其他路徑轉發分組。通訊線路資源利用率提高:當分組在某鏈路時,其他段的通信鏈路並不被通信的雙方所佔用,即使是這段鏈路,只有當分組在此鏈路傳送時才被佔用,在各分組傳送之間的空閑時間,該鏈路仍可為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可見採用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的實質上是採用了在數據通信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的策略。
1.1.1計算機網路的歷史
1.1.2現代網路結構的特點
1.1.3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趨勢
1.2計算機網路概念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1.3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
1.4計算機網路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的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氣)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要學習網路,首先就要了解的主要網路類型,分清哪些是我們初級學者必須掌握的,哪些是的主流網路類型。
1.4.1按拓撲結構分類
1.4.2按網路控制方式分類
1.4.3按網路作用范圍分類
1.4.4其他分類方式
思考題
2計算機網路基本原理
2.1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2.1.1層次結構
層次結構(hierarchy)
一種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構成方法。
它是根據信息的類型、級別、優先順序等一組特定的規則排列的一群硬體或軟體項目。
這種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一個大型復雜的系統分解成若干單向依賴的層次,從而確保程序的可靠性和易讀性,也便於人們對系統進行局部修改。
在面向對象編程中,hierarchy映射為父類和子類之間的關系。
UNIX操作系統就是採用層次結構實現結構設計
2.1.2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的定義: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2.1.3介面與服務的概念
2.1.4ISO/OSI參考模型
2.1.5TCP/IP體系結構
2.1.6TCP/IP與OSI/RM的比較
2.2數據通信基礎
2.2.1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數字信號指幅度的取值是離散的,
數字信號指幅度的取值是離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個數值之內。二進制碼就是一種數字信號。二進制碼受雜訊的影響小,易於有數字電路進行處理,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字信號特點抗干擾能力強、無雜訊積累
在模擬通信中,為了提高信噪比,需要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及時對衰減的傳輸信號進行放大,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疊加上的雜訊也被同時放大。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雜訊累積越來越多,以致使傳輸質量嚴重惡化。
模擬信號是指信息參數在給定范圍內表現為連續的信號。 或在一段連續的時間間隔內,其代表信息的特徵量可以在任意瞬間呈現為任意數值的信號。
主要是與離散的數字信號相對的連續的信號。模擬信號分布於自然界的各個角落,如每天溫度的變化,而數字信號是人為的抽象出來的在幅度取值上不連續的信號。電學上的模擬信號主要是指幅度和相位都連續的電信號,此信號可以被模擬電路進行各種運算,如放大,相加,相
乘等。
模擬信號是指用連續變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號的幅度,或頻率,或相位隨時間作連續變化,如廣播的聲音信號,或圖像信號等。
2.2.2通信系統模型
2.2.3數據傳輸方式
2.2.4串列通信與並行通信
2.2.5數據通信方式
2.2.6信道及其傳輸特性
2.3傳輸介質
2.3.1雙絞線
2.3.2同軸電纜
2.3.3光纜
2.3.4自由空間
2.4多路復用技術
2.4.1頻分多路復用FDM技術
2.4.2時分多路復用TDM技術
2.4.3光波分多路復用WDM技術
2.5數據交換技術
2.5.1線路交換
2.5.2報文交換
2.5.3分組交換
2.6流量控制
2.6.1流量控制概述
2.6.2滑動窗口協議
2.7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HDLC
2.7.1數據鏈路連接管理方式
2.7.2HDLC配置和數據傳輸工作方式
2.7.3HDLC幀格式
2.8網路層協議
2.8.1路由選擇
2.8.2IP技術
2.9IPv6
2.9.1IPv6的特點
2.9.2IPv6地址空間分配
2.9.3IPv6地址類型
2.9.4特殊IPv6地址
2.9.5IPv6地址表示法
2.9.6我國現有IPv6總數和分配
2.9.7從IPv4到IPv6的演進
2.9.8IPv6現有實驗網路
2.10運輸層協議
2.10.1UDP協議
2.10.2TCP協議
2.11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
2.11.1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概念
2.11.2客戶機/伺服器應用方式思考題
3典型網路通信技術
3.1區域網
3.1.1區域網的特點
3.1.2區域網的分類
3.1.3區域網的組成
3.1.4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3.2乙太網
3.2.110Base5
3.2.210Base2
3.2.310BaseT
3.2.410BaseF
3.2.5100Mbps乙太網
3.2.61000Mbps乙太網
3.2.7萬兆乙太網
3.3FDDI網路
3.3.1FDDI的拓撲結構
3.3.2FDDI的工作原理
3.3.3FDDI的特點
3.3.4FDDI的應用環境
3.4幀中繼技術
3.4.1幀中繼技術簡介
3.4.2幀中繼的優點
3.4.3幀中繼的應用
3.5ATM技術
3.5.1ATM產生的背景
3.5.2ATM的基本原理
3.6虛擬區域網
3.6.1虛擬網路的基本概念
3.6.2虛擬區域網的實現技術
3.6.3虛擬網路的優點
3.7無線區域網
3.7.1無線區域網標准
3.7.2無線區域網的主要類型
3.7.3無線網路接入設備
3.7.4無線區域網的配置方式
3.7.5個人區域網
3.7.6無線區域網的應用
3.7.7無線區域網的發展趨勢
思考題
4計算機網路設備
4.1伺服器
4.1.1伺服器的性能特點
4.1.2伺服器的主要外觀特點
4.1.3伺服器的分類
4.2數據機
4.2.1數據機概述
4.2.2數據機分類
4.2.3傳輸協議
4.3網卡
4.3.1網卡的作用
4.3.2網卡的分類
4.4集線器
4.4.1集線器概述
4.4.2集線器的缺點
4.4.3集線器的分類
4.5交換機
4.5.1交換機概述
4.5.2交換機的特點
4.5.3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
4.5.4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4.5.5交換機的分類
4.6路由器
4.6.1路由器概述
4.6.2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4.6.3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區別
4.6.4路由器的發展過程及趨勢
4.6.5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4.6.6路由器的分類
4.7防火牆
4.7.1防火牆概念
4.7.2防火牆的基本特徵
4.7.3防火牆的主要功能
4.7.4防火牆的分類
4.8計算機網路組成實例
4.8.1某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網路中心組網實例
4.8.2會議中心的無線組網實例
思考題
5計算機網路互連
5.1網路互連概述
5.1.1網路互連的必要性
5.1.2網路互連的基本原理
5.1.3網路互連的類型
5.1.4網路互連的方式
5.2網路互連設備
5.2.1中繼器
5.2.2網橋
5.2.3網關
5.2.4網路互連設備的比較
思考題
6網路操作系統
6.1操作系統及網路操作系統概述
6.1.1操作系統概述
6.1.2網路操作系統概述
6.2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
6.2.1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的發展與演變
6.2.2WindowsNT操作系統
6.2.3Windows2000操作系統
6.3Unix操作系統
6.3.1Unix操作系統的發展
6.3.2Unix操作系統組成和特點
6.3.3Unix操作系統的網路操作
6.4Linux操作系統
6.4.1Linux操作系統的發展
6.4.2Linux操作系統的特點和組成
6.5NetWare操作系統
6.5.1NetWare操作系統的發展
6.5.2NetWare操作系統的組成
6.5.3NetWare操作系統的特點
6.5.4IntranetWare操作系統
思考題
7互聯網
7.1Internet概述
7.1.1Internet概念
7.1.2Internet組成部分
7.1.3Internet主要功能
7.1.4Internet邏輯結構
7.1.5Internet的特點
7.2Internet發展歷程
7.3我國Internet發展
7.3.1發展歷程
7.3.2目前發展情況
7.4Internet工作模式
7.4.1C/S模式運作過程
7.4.2B/S模式
7.4.3C/S模式與B/S模式的比較
7.5Internet基本文件形式
7.5.1RFC及RFC編輯者
7.5.2RFC處理過程
7.5.3RFC分類
7.6Internet的組織和運營管理
7.6.1Internet管理者
7.6.2我國Internet管理者
7.7Internet提供的服務
7.7.1域名系統
7.7.2文件傳輸協議
7.7.3遠程登錄TELNET
7.7.4電子郵件
7.7.5超文本傳輸協議
7.7.6搜索引擎
7.7.7多媒體網路應用
7.7.8Internet其他服務
7.8Internet接入技術
7.8.1Internet骨幹網
7.8.2Internet接入網
7.8.3電話撥號接人
7.8.4專線接入
7.8.5ISDN接入
7.8.6xDSL接入
7.8.7HFC接入
7.8.8光纖接入
7.8.9無線接入
7.8.10電力線接入
7.9網路連接測試
7.10網路存儲
7.10.1SAS和NAS
7.10.2SAN存儲結構
思考題
8Intranet與Extranet
8.1Intranet概述
8.1.1Intranet的概念及發展
8.1.2Intranet使用的主要技術
8.1.3Intranet的特點
8.1.4Intranet功能與服務
8.2Intranet體系結構與組成
8.2.1Int.ranet體系結構
8.2.2Intranet網路組成
8.3Intranet中基於Web的資料庫應用
8.3.1Web資料庫應用的三層體系結構
8.3.2資料庫與Web的交互
8.4Extranet
8.4.1Extranet概述
8.4.2Internet與Intranet及Extranet的比較
思考題
9計算機網路安全與管理
9.1網路安全概述
9.1.1網路安全
9.1.2網路安全策略
9.1.3網路安全措施
9.2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問題
9.2.1計算機網路遭受的威脅
9.2.2漏洞
9.3防火牆的基本技術
9.3.1包過濾(packetfiltering)技術
9.3.2代理服務(proxy)技術
9.3.3監測技術
9.3.4防火牆的配置和體系結構
9.4數據加密與隱藏技術
9.4.1加密/解密演算法和密鑰
9.4.2密碼體制
9.4.3數字簽名
9.4.4密鑰分配
9.4.5數據隱藏技術
9.5數字證書、數字認證與公鑰基礎設施
9.5.1數字證書
9.5.2數字認證
9.5.3公鑰基礎設施
9.6反病毒技術
9.6.1病毒概述
9.6.2常用反病毒技術
9.6.3網路病毒及其防治
9.7檢測技術
9.7.1檢測技術概述
9.7.2入侵檢測技術
9.7.3漏洞掃描技術
9.7.4入侵檢測和漏洞掃描系統模型
9.7.5檢測產品的部署
9.7.6入侵檢測系統的新發展
9.8無線區域網安全技術
9.8.1無線區域網的安全問題
9.8.2無線區域網安全技術
9.9其他安全技術
9.9.1IC卡技術
9.9.2面像識別技術
9.9.3網路欺騙技術
9.10網路管理
9.10.1網路管理概述
9.10.2網路管理的定義和目標
9.10.3網路管理的基本功能
9.10.4網路管理模型
9.10.5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
9.10.6公共管理信息服務/公共管理信息協議(CMIS/(2MIP)
9.10.7公共管理信息服務與協議(CMOT)
9.10.8區域網個人管理協議(LMMP)
9.10.9電信管理網路(TMN)
9.11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法律與道德規范
思考題
10網路系統集成、規劃與設計
10.1網路系統集成
10.2網路系統集成的目標方法和內容
10.2.1目標
10.2.2方法
10.2.3內容
10.3網路規劃與設計
10.3.1網路系統規劃及設計的一般步驟與原則
10.3.2需求分析及系統目標
10.3.3網路規劃方案
10.3.4網路系統性能的保證與評價
10.4網路系統設計範例介紹
思考題
參考文獻

⑵ 計算機網路原理的目錄

第1篇計算機網路組成
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及其分類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它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有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1.1.1計算機網路及其功能
1.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1.3通信與計算機網路相關標准化組織
1.2 計算機網路組成
1.2.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2.2鏈路
所謂鏈路就是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節點。
補充: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路徑往往要經過許多段這樣的鏈路。可見鏈路只是一條路徑的組成部分。
1.2.3網路節點
節點是指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每一個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即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整個網路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網路節點組成的,把許多的網路節點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幾何關系,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拓撲。
各個網路節點通過網卡那裡獲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張網卡在出廠的時候都會被廠家固化一個全球唯一的媒體介質訪問層(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變更此地址的。這樣的地址安排就如我們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樣﹐是用來區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網路必須有能力去區別這一個地址有別於其它的地址。在網路裡面﹐有很多資料封包會由一個網路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網路節點﹐同時要確定封包會被正確的傳達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就必須依靠這個網卡地址來認定了。
1.2.4協議
網路協議,也可簡稱協議,由三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時序,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計算機通信網是由許多具有信息交換和處理能力的節點互連而成的。要使整個網路有條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個節點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有關數據格式及時序等的規則。 這些為實現網路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約定或標准就稱為網路協議。 協議是通信雙方為了實現通信而設計的約定或通話規則。
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是一系列的步驟: 它包括兩方或多方,設計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項任務!
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網路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於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協議還有其他的特點:
1)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了解協議,並且預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驟。
2)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同意並遵循它。
3) 協議必須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須明確定義,並且不會引起誤解。
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協議也可以這樣說,就是連入網路的計算機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術規范,關於硬體、軟體和埠等的技術規范。
網路是一個信息交換的場所,所有接入網路的計算機都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物理連設備進行信息交換,這種物理設備包括最常見的電纜、光纜、無線WAP和微波等,但是單純擁有這些物理設備並不能實現信息的交換,這就好像人類的身體不能缺少大腦的支配一樣,信息交換還要具備軟體環境,這種「軟體環境」是人類事先規定好的一些規則,被稱作「協議」,有了協議,不同的電腦可以遵照相同的協議使用物理設備,並且不會造成相互之間的「不理解」。
這種協議很類似於「摩爾斯電碼」,簡單的一點一橫,經過排列可以有萬般變化,但是假如沒有「對照表」,誰也無法理解一新產生的協議也大多是在基層協議基礎上建立的,因而協議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安全機制,黑客很難發現協議中存在的安全問題直接入手進行網路攻擊。但是對於某些新型協議,因為出現時間短、考慮欠周到,也可能會因安全問題而被黑客利用。
對於網路協議的討論,更多人則認為:現今使用的基層協議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安全隱患,因而無論網路進行什麼樣的改動,只要現今這種網路體系不進行根本變革,就一定無法消除其潛在的危險性。
數據在IP互聯網中傳送時會被封裝為報文或封包。IP協議的獨特之處在於:在報文交換網路中主機在傳輸數據之前,無須與先前未曾通信過的目的主機預先建立好一條特定的「通路」。互聯網協議提供了一種「不可靠的」數據包傳輸機制(也被稱作「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它不保證數據能准確的傳輸。數據包在到達的時候可能已經損壞,順序錯亂(與其它一起傳送的封包相比),產生冗餘包,或者全部丟失。如果 應用需要保證可靠性,一般需要採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層協議控制。
網路協議通常由語法,語義和定時關系3部分組成。網路傳輸協議或簡稱為傳送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計算機通信的共同語言。現在最普及的計算機通信為網路通信,所以「傳送協議」一般都指計算機通信的傳送協議,如:TCP/IP、NetBEUI等。然而,傳送協議也存在於計算機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對象編程裡面對象之間的通信;操作系統內不同程序之間的消息,都需要有一個傳送協議,以確保傳信雙方能夠溝通無間。
其他含義
協商:雙方協議提高價格 對共同達到統一目的 可制定協議。
通俗概念:協議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協商,共同達到統一目的,對統一達成問題作為書面形式共同約束。
協商好了就點仁義、仗義。協議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沒意義了,也就是證明即將要結束協議。
定義
協議(protocol)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為了開展某項活動,經過協商後達成的一致意見。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1.3課外實踐參考——構建一個簡單的區域網絡
1.3.1雙絞線
雙絞線(Twisted Pair)是由兩條相互絕緣的導線按照一定的規格互相纏繞(一般以逆時針纏繞)在一起而製成的一種通用配線,屬於信息通信網路傳輸介質。雙絞線過去主要是用來傳輸模擬信號的,但現在同樣適用於數字信號的傳輸。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
雙絞線是由一對相互絕緣的金屬導線絞合而成。採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抵禦一部分來自外界的電磁波干擾,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號的對外干擾。把兩根絕緣的銅導線按一定密度互相絞在一起,一根導線在傳輸中輻射的電波會被另一根線上發出的電波抵消。「雙絞線」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雙絞線一般由兩根22-26號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實際使用時,雙絞線是由多對雙絞線一起包在一個絕緣電纜套管里的。典型的雙絞線有四對的,也有更多對雙絞線放在一個電纜套管里的。這些我們稱之為雙絞線電纜。在雙絞線電纜(也稱雙扭線電纜)內,不同線對具有不同的扭絞長度,一般地說,扭絞長度在3.81cm至14cm內,按逆時針方向扭絞。相鄰線對的扭絞長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線的越密其抗干擾能力就越強,與其他傳輸介質相比,雙絞線在傳輸距離,信道寬度和數據傳輸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價格較為低廉。
1.3.2集線器
1.3.3 網卡
習題
第2章 中間節點上的通信技術
2.1交換技術的演變
2.1.1 電路交換
2.1.2存儲-轉發交換
2.1.3分組交換網路中的最佳幀長度
2.2虛電路與數據報
2.2.1分組交換的虛電路服務
2.2.2分組交換的數據報服務
2.2.3電路交換、虛電路與數據報的比較
2.3交換機
2.3.1交換機的功能
2.3.2交換單元分類
2.4路由節點上的通信
2.4.1路由器與路由表
2.4.2路由器的組成
2.4.3路由器技術的演進
習題
第3章鏈路上的數據傳送技術
3.1基本通信方式
3.1.1通信工作模式
3.1.2並行傳輸與串列傳輸
3.1.3串列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數據信號分析與信道特性
3.2.1信息、數據與信號
3.2.2數據信號分析
3.2.3信道的頻率特性
3.3基帶傳輸、頻帶傳輸與數據信號變換
3.3.1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3.3.2數字信號的模擬調制
3.3.3模擬信號的數字編碼——PCM技術
3.3.4數字編碼
3.4信道的多路復用技術
3.4.1頻分多路復用技術
3.4.2時分多路復用技術
3.4.3碼分多路復用技術
3.4.4波分多路復用技術
3.5數據的可靠傳輸
3.5.1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基本對策
3.5.2差錯檢測
3.5.3差錯控制
3.6流量控制
3.6.1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滑動窗口協議
習題
第2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第4章ISO/OSI參考模型
4.1概述
4.1.1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
4.1.2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中各層的基本功能
4.1.3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的多樣性
4.1.4 ISO/OSI參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參考模型分層介紹
4.2.1物理層
4.2.2數據鏈路層
4.2.3網路層
4.2.4運輸層
4.2.5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4.3 ISO/OSI參考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4.3.1 OSI參考模型各層中的數據流動
4.3.2網路實體——服務與協議
4.3.3 ISO/OSl服務原語
習題
第5章區域網與IEEE 802模型
5.1區域網的技術特點與體系結構
5.1.1區域網概述
5.1.2區域網的MAC技術
5.1.3 IEEE 802模型
5.2乙太網技術
5.2.1 CSMA/CD協議
5.2.2 IEEE 802.3與10 Mbps乙太網
5.3無線區域網
5.3.1無線區域網的特點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交換式區域網
5.4.1 網橋
5.4.2交換式乙太網
5.4.3交換機工作機理
5.4.4虛擬區域網
5.4.5課外實踐參考——交換機配置
5.5 i島速乙太網
5.5.1高速乙太網的發展及特點
5.5.2 100 Base-T乙太網
5.5.3千兆乙太網
5.5.4萬兆乙太網
習題
第6章Internet與TCP/IP體系結構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協議棧
6.1.3 TCP/IP與OSI參考模型的比較
6.2 IP協議
6.2.1有分類的IP地址結構
6.2.2 IP地址的無分類編址CIDR
6.2.3 IPv4分組格式
6.2.4課外實踐參考——網路的TCP/IP參數設置
6.3網路介面層相關協議
6.3.1點對點協議PPP
6.3.2 IP地址解析協議
6.4網際控制消息協議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務
6.4.2 ICMP分組
6.4.3基於ICMP的應用
6.4.4課外實踐參考——常用網路測試命令
6.5 IP路由
6.5.1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路由信息協議RIP
6.5.3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6.5.4邊界網關協議BGP
6.5.5課外實踐參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第三層交換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標
6.6.2 IPv6分組結構
6.6.3 IPv6地址
6.6.4從IPv4向IPv6的過渡
6.7 TCP/UDP協議
6.7.1 TCP服務的特徵
6.7.2 TCP連接的可靠建立與釋放
6.7.3 TcP傳輸的滑動窗口規則
6.7.4 TCP報文格式
6.7.5 UDP協議
6.7.6 TCP/UDP埠號的分配方法
習題
第3篇計算機網路應用及其開發
第7章應用層實體及其工作模式
7.1客戶-伺服器工作模式
7.1.1客戶-伺服器模式概述
7.1.2客戶-伺服器的應用方式
7.1.3中間件
7.2客戶-伺服器模式應用舉例
7.2.1遠程登錄
7.2.2文件傳輸協議
7.2.3電子郵件傳送協議
7.2.4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7.2.5超文本傳輸協議
習題
第8章計算機網路應用程序設計
8.1套介面API的有關概念
8.1.1 網路應用編程介面
8.1.2 socket編程模型及其類型
8.1.3 socket地址——應用進程的標識
8.1.4通信進程的阻塞與非阻塞方式
8.2基本socket函數
8.2.1初始化套介面——服務綁定socket()
8.2.2本地地址綁定bind()
8.2.3建立套介面連接——綁定遠地伺服器地址connect()
8.2.4套介面被動轉換listen()
8.2.5從被動套介面的完成隊列中接受一個連接請求accept()
8.2.6基本套介面I/O函數
8.2.7關閉套介面通道與撤銷套介面
8.3基於TCP的socket程序設計
8.3.1 TCP有限狀態機
8.3.2 TCP的C/s模型時序圖
8.3.3一個簡單的TCP網路通信程序
8.3.4阻塞模式下的TCP輸入輸出與超時控制
8.3.5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輸入輸出
8.4基於UDP的socket程序設計
8.4.1 uDP編程模式
8.4.2一個簡單的UDP客戶一伺服器程序
8.4.3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戶一伺服器程序
8.5輸入輸出多路復用
8.5.1輸入輸出多路復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數及其應用
8.6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8.6.1多進程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8.6.2多線程並發伺服器程序設計
習題
附錄英文縮略語詞彙表
參考文獻

⑶ 計算機網路管理的目錄

第1章 網路管理概論
1.1 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網路管理 英文名稱:Network Management 定義:監測、控制和記錄電信網路資源的性能和使用情況,以使網路有效運行,為用戶提供一定質量水平的電信業務。應用學科:通信科技(一級學科);支撐網路(二級學科)網路管理概念解析網路管理,是指網路管理員通過網路管理程序對網路上的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記賬管理、問題管理、操作管理和變化管理等。一台設備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該設備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而交換機的管理功能是指交換機如何控制用戶訪問交換機,以及用戶對交換機的可視程度如何。通常,交換機廠商都提供管理軟體或滿足第三方管理軟體遠程管理交換機。一般的交換機滿足SNMP MIB I / MIB II統計管理功能。而復雜一些的交換機會增加通過內置RMON組(mini-RMON)來支持RMON主動監視功能。有的交換機還允許外接RMON探監視可選埠的網路狀況。常見的網路管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⑴SNMP管理技術
⑵RMON管理技術
⑶基於WEB的網路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務組織(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組為了解決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問題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環境管理協議。SNMP被設計成與協議無關,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傳輸協議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協議組和規范(見下表),它們提供了一種從網路上的設備中收集網路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為設備向網路管理工作站報告問題和錯誤提供了一種方法。
幾乎所有的網路設備生產廠家都實現了對SNMP的支持。領導潮流的SNMP是一個從網路上的設備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協議。設備的管理者收集這些信息並記錄在管理信息庫(MIB)中。這些信息報告設備的特性、數據吞吐量、通信超載和錯誤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來自多個廠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現給系統管理員。
1.2 網路管理系統體系結構
1.2.1 網路管理系統的層次結構
1.2.2 網路管理系統的配置
1.2.3 網路管理軟體的結構
1.3 網路監控系統
1.3.1 管理信息庫
1.3.2 網路監控系統的配置
1.3.3 網路監控系統的通信機制
1.4 網路監視
1.4.1 性能監視
1.4.2 故障監視
1.4.3 計費監視 1.5 網路控制
網路控制系統的特徵是通過一系列的通信信道構成一個或多個控制閉環,同時具備信號處理、優化決策和控制操作的功能,控制器可以分散在網路中的不同地點。
網路控制系統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對象物理設備,而不是網路的性能和穩定性.因此,網路穩定序列的長度問題是次要。
但即便如此,網路的性能和穩定性在網路控制系統中仍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在設計一個網路控制系統時,控制的約束必須適應通信網路的帶寬限制。從傳送控制信號的角度看,一個網路的有效帶寬,同時又為單位時間內所傳送有意義的數據量的最大值,排除幀頭、填充位等等。這和更傳統的網路帶寬定義相比較,顯然它側重於單位時間內傳送的原始位元組的數量。
影響網路帶寬應用和實施的4個主要因素是:不同設備通過網路發送信息的采樣頻率不同,要求同步操作的元件數不同,表示信息的數據或消息的大小不同,以及控制信息傳輸的機器自動控制MAc的子層協議不同。出此,為了滿足網路控制系統的時間限制和保證其性能,必須分析網路傳輸的最優演算法和設備連接控制的設計。
網路控制系統的思想就是應用—系列通信網路去交換分布系統中不同的物理元件之間的系統信息與控制信號。標準的串列通信適合構建網路控制系統、如菊花鏈H5—232標7k、多點R5485標PS、乙太網、IEEE802.11無線通信標准。現在已開發應用的專用網路協議,有工業自動化應用系統的控制器區域網(cAN)協議,具有載波多路偵u6/沖突檢測(c5MD/co)的乙太網協議和現場匯流排協議等等。
1.5.1 配置控制
1.5.2 安全控制
1.6 網路管理標准 習題
第2章 抽象語法表示ASN.
1 2.1 網路數據表示
互聯網上出現的一個網頁數據採集軟體,據說可以方便採集所有網站的數據保存到本地,然後可以發送到指定的網站上。
這個軟體的實際上是在幫助網路搬運工作。
2.2 ASN.1的基本概念
N.1抽象語法標記(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是一種 ISO/ITU-T 標准,描述了一種對數據進行表示、編碼、傳輸和解碼的數據格式。它提供了一整套正規的格式用於描述對象的結構,而不管語言上如何執行及這些數據的具體指代,也不用去管到底是什麼樣的應用程序。
在任何需要以數字方式發送信息的地方,ASN.1 都可以發送各種形式的信息(聲頻、視頻、數據等等)。ASN.1 和特定的 ASN.1 編碼規則推進了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尤其是網路中應用程序之間的結構化數據傳輸,它以一種獨立於計算機架構和語言的方式來描述數據結構。
ISO 協議套中的應用層協議使用了 ASN.1 來描述它們所傳輸的 PDU,這些協議包括:用於傳輸電子郵件的 X.400、用於目錄服務的 X.500、用於 VoIP 的 H.323 和 SNMP。它的應用還可以擴展到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中的接入和非接入層。
ASN.1 取得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與幾個標准化編碼規則相關,如基本編碼規則(BER) -X.209 、規范編碼規則(CER)、識別名編碼規則(DER)、壓縮編碼規則(PER)和 XML編碼規則(XER)。這些編碼規則描述了如何對 ASN.1 中定義的數值進行編碼,以便用於傳輸,而不管計算機、編程語言或它在應用程序中如何表示等因素。ASN.1 的編碼方法比許多與之相競爭的標記系統更先進,它支持可擴展信息快速可靠的傳輸 — 在無線寬頻中,這是一種優勢。1984年,ASN.1 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國際標准,它的編碼規則已經成熟並在可靠性和兼容性方面擁有更豐富的歷程。
2.2.1 抽象數據類型
抽象數據類型(Abstract Data Type 簡稱ADT)是指一個數學模型以及定義在此數學模型上的一組操作。抽象數據類型需要通過固有數據類型(高級編程語言中已實現的數據類型)來實現。抽象數據類型是與表示無關的數據類型,是一個數據模型及定義在該模型上的一組運算。對一個抽象數據類型進行定義時,必須給出它的名字及各運算的運算符名,即函數名,並且規定這些函數的參數性質。一旦定義了一個抽象數據類型及具體實現,程序設計中就可以像使用基本數據類型那樣,十分方便地使用抽象數據類型。
抽象數據類型(ADT):用於指定邏輯特性而不指定實現細節的數據結構.
和其他數據類型一樣,ADT有3個相關項: ADT的名字(稱為類型名); 從屬於ADT的值(稱為域)
以及數據的相關操作.
2.2.2 子類型
2.2.3 數據結構示例
2.3 基本編碼規則
2.3.1 簡單編碼
2.3.2 欄位擴充 2.4 ASN.1宏定義
2.4.1 模塊定義
2.4.2 宏表示
2.4.3 宏定義示例 習題
第3章 管理信息庫MIB-2
第4章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第5章 遠程網路監視
第6章 Windows 2003網路管理
第7章 Red Hat Linux 9.0網路管理
第8章 SNMPc網路管理軟體的使用參考文獻

⑷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目錄

第1章概述1
1.1網路面臨的安全問題1
1.1.1網路結構1
1.1.2非法訪問1
1.1.3非法篡改2
1.1.4冒名頂替和重放攻擊2
1.1.5偽造重要網站3
1.1.6抵賴曾經發送或接收過信息3
1.1.7拒絕服務攻擊3
1.2網路攻擊手段舉例3
1.2.1病毒3
1.2.2非法截獲信息3
1.2.3拒絕服務攻擊5
1.3網路安全的功能和目標6
1.3.1網路安全的功能6
1.3.2網路安全的目標7
1.4網路安全機制7
1.4.1加密7
1.4.2身份鑒別8
1.4.3完整性檢測8
1.4.4訪問控制9
1.4.5數字簽名10
1.4.6安全路由10
1.4.7審計與追蹤10
1.4.8災難恢復11
1.5網路安全體系11
1.5.1TCP/IP體系結構11
1.5.2網路安全體系結構11
1.6網路安全的發展過程12
1.6.1病毒檢測軟體13
1.6.2分組過濾和防火牆13
1.6.3IP Sec和VPN13
1.6.4入侵防禦系統14
1.6.5現有安全技術的困境14
1.6.6網路安全的發展趨勢14
1.7網路安全的實施過程15
1.7.1資源評估15
1.7.2網路威脅評估15
1.7.3風險評估15
1.7.4構建網路安全策略16
1.7.5實施網路安全策略16
1.7.6審計和改進16
習題 16
第2章惡意代碼分析與防禦18
2.1惡意代碼定義與分類18
2.1.1惡意代碼定義18
2.1.2惡意代碼分類18
2.2病毒概述20
2.2.1病毒的一般結構20
2.2.2病毒分類22
2.2.3病毒實現技術23
2.3惡意代碼實現機制分析24
2.3.1木馬實現機制分析24
2.3.2蠕蟲病毒實現機制分析25
2.4病毒防禦機制概述27
2.4.1基於主機的病毒防禦機制27
2.4.2基於網路的病毒防禦機制29
2.4.3數字免疫系統31
2.4.4病毒防禦技術的發展趨勢31
習題 32
第3章黑客攻擊機制33
3.1黑客概述33
3.1.1黑客定義33
3.1.2黑客分類33
3.1.3黑客攻擊目標34
3.2黑客攻擊過程34
3.2.1信息收集35
3.2.2掃描35
3.2.3滲透37
3.2.4攻擊37
3.3黑客攻擊過程舉例37
3.3.1截獲私密信息37
3.3.2攻擊Web伺服器39
3.3.3DNS欺騙攻擊40
3.3.4非法接入無線區域網41
3.3.5DDoS43
3.4黑客攻擊的防禦機制44
3.4.1加密和報文摘要44
3.4.2基於主機的防禦機制46
3.4.3基於網路的防禦機制46
3.4.4綜合防禦機制47
習題 48
第4章加密和報文摘要演算法49
4.1加密演算法49
4.1.1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50
4.1.2公開密鑰加密演算法64
4.1.3兩種密鑰體制的適用范圍66
4.2報文摘要演算法66
4.2.1報文摘要演算法的主要用途66
4.2.2報文摘要演算法要求67
4.2.3MD568
4.2.4SHA-170
4.2.5HMAC71
習題 72
第5章鑒別協議和數字簽名74
5.1身份鑒別和接入控制74
5.1.1接入控制過程74
5.1.2PPP和Internet接入控制75
5.1.3EAP和802.1X77
5.1.4RADIUS83
5.2Kerberos和訪問控制86
5.2.1訪問控制過程86
5.2.2鑒別伺服器實施統一身份鑒別機制88
5.2.3Kerberos身份鑒別和訪問控制過程89
5.3數字簽名和PKI91
5.3.1數字簽名的實現過程91
5.3.2證書和認證中心92
5.3.3PKI93
5.4TLS96
5.4.1TLS協議結構97
5.4.2握手協議實現身份鑒別和安全參數協商過程98
5.5IP Sec101
5.5.1安全關聯102
5.5.2AH105
5.5.3ESP106
5.5.4ISAKMP107
習題 109
第6章網路安全技術110
6.1網路安全技術概述110
6.1.1網路安全技術定義110
6.1.2網路安全技術實現的安全功能111
6.2乙太網安全技術111
6.2.1乙太網接入控制112
6.2.2防DHCP欺騙和DHCP偵聽信息庫114
6.2.3防ARP欺騙攻擊116
6.2.4防偽造IP地址攻擊116
6.2.5防轉發表溢出攻擊117
6.3安全路由118
6.3.1路由器和路由項鑒別118
6.3.2路由項過濾119
6.3.3單播反向路徑驗證120
6.3.4策略路由121
6.4虛擬網路122
6.4.1虛擬區域網122
6.4.2虛擬路由器124
6.4.3虛擬專用網127
6.5信息流管制128
6.5.1信息流分類129
6.5.2管制演算法129
6.5.3信息流管制抑止拒絕服務攻擊機制130
6.6網路地址轉換132
6.6.1埠地址轉換133
6.6.2動態NAT134
6.6.3靜態NAT135
6.6.4NAT的弱安全性135
6.7容錯網路結構136
6.7.1核心層容錯結構136
6.7.2網狀容錯結構136
6.7.3生成樹協議137
6.7.4冗餘鏈路137
習題 138
第7章無線區域網安全技術141
7.1無線區域網的開放性141
7.1.1頻段的開放性141
7.1.2空間的開放性142
7.1.3開放帶來的安全問題142
7.2WEP加密和鑒別機制143
7.2.1WEP加密機制143
7.2.2WEP幀結構144
7.2.3WEP鑒別機制144
7.2.4基於MAC地址鑒別機制145
7.2.5關聯的接入控制功能145
7.3WEP的安全缺陷146
7.3.1共享密鑰鑒別機制的安全缺陷146
7.3.2一次性密鑰字典147
7.3.3完整性檢測缺陷148
7.3.4靜態密鑰管理缺陷150
7.4802.11i150
7.4.1802.11i增強的安全功能150
7.4.2802.11i加密機制151
7.4.3802.1X鑒別機制157
7.4.4動態密鑰分配機制162
習題 164
第8章虛擬專用網路166
8.1虛擬專用網路概述166
8.1.1專用網路特點166
8.1.2引入虛擬專用網路的原因167
8.1.3虛擬專用網路需要解決的問題167
8.1.4虛擬專用網路應用環境168
8.1.5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分類169
8.2點對點IP隧道174
8.2.1網路結構174
8.2.2IP分組傳輸機制175
8.2.3安全傳輸機制177
8.3基於第2層隧道的遠程接入181
8.3.1網路結構181
8.3.2第2層隧道和第2層隧道協議181
8.3.3遠程接入用戶接入內部網路過程185
8.3.4數據傳輸過程187
8.3.5安全傳輸機制188
8.3.6遠程接入—自願隧道方式189
8.4虛擬專用區域網服務192
8.4.1網路結構192
8.4.2數據傳輸過程194
8.4.3安全傳輸機制196
8.5SSL VPN197
8.5.1網路結構197
8.5.2網關配置198
8.5.3實現機制198
8.5.4安全傳輸機制200
習題 201
第9章防火牆204
9.1防火牆概述204
9.1.1防火牆的定義和分類204
9.1.2防火牆的功能207
9.1.3防火牆的局限性208
9.2分組過濾器208
9.2.1無狀態分組過濾器208
9.2.2反射式分組過濾器210
9.2.3有狀態分組過濾器212
9.3Socks 5和代理伺服器222
9.3.1網路結構222
9.3.2Socks 5工作機制222
9.3.3代理伺服器安全功能224
9.4堡壘主機224
9.4.1網路結構225
9.4.2堡壘主機工作機制226
9.4.3堡壘主機功能特性228
9.4.4三種網路防火牆的比較228
9.5統一訪問控制228
9.5.1系統結構229
9.5.2實現原理230
9.5.3統一訪問控制的功能特性233
習題 236
第10章入侵防禦系統239
10.1入侵防禦系統概述239
10.1.1入侵手段239
10.1.2防火牆與殺毒軟體的局限性239
10.1.3入侵防禦系統的功能240
10.1.4入侵防禦系統分類240
10.1.5入侵防禦系統工作過程242
10.1.6入侵防禦系統不足245
10.1.7入侵防禦系統的發展趨勢245
10.1.8入侵防禦系統的評價指標246
10.2網路入侵防禦系統246
10.2.1系統結構246
10.2.2信息流捕獲機制247
10.2.3入侵檢測機制248
10.2.4安全策略254
10.3主機入侵防禦系統255
10.3.1黑客攻擊主機系統過程255
10.3.2主機入侵防禦系統功能256
10.3.3主機入侵防禦系統工作流程256
10.3.4截獲機制257
10.3.5主機資源258
10.3.6用戶和系統狀態259
10.3.7訪問控制策略260
習題 261
第11章網路管理和監測262
11.1SNMP和網路管理262
11.1.1網路管理功能262
11.1.2網路管理系統結構262
11.1.3網路管理系統的安全問題263
11.1.4基於SNMPv1的網路管理系統264
11.1.5基於SNMPv3的網路管理系統267
11.2網路綜合監測系統272
11.2.1網路綜合監測系統功能273
11.2.2網路綜合監測系統實現機制273
11.2.3網路綜合監測系統應用實例275
習題 277
第12章安全網路設計實例279
12.1安全網路概述279
12.1.1安全網路設計目標279
12.1.2安全網路主要構件279
12.1.3網路資源280
12.1.4安全網路設計步驟280
12.2安全網路設計和分析281
12.2.1功能需求281
12.2.2設計思路282
12.2.3系統結構282
12.2.4網路安全策略283
12.2.5網路安全策略實現機制283
第13章應用層安全協議291
13.1DNS Sec291
13.1.1域名結構291
13.1.2域名解析過程292
13.1.3DNS的安全問題293
13.1.4DNS Sec安全機制294
13.2Web安全協議296
13.2.1Web安全問題296
13.2.2Web安全機制297
13.2.3HTTP over TLS297
13.2.4SET300
13.3電子郵件安全協議310
13.3.1PGP310
13.3.2S/MIME312
習題 316
附錄A部分習題答案317
附錄B英文縮寫詞333
參考文獻336

⑸ 計算機網路的目錄

第1章概論
1.1計算機網路概述
1.1.1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1.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1.3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現狀
1.1.4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1.1.5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2.1按網路的覆蓋范圍分類
1.2.2按傳輸媒體分類
1.2.3按使用范圍分類
1.2.4按拓撲結構分類
1.2.5根據網路的通信方式分類
1.3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1.3.1基本概念
1.3.2ISO/OSI參考模型
1.3.3OSI通信原理
1.3.4OSI/RM的缺點
1.3.5TCP/IP的體系結構
1.3.6OSI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1.3.7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小結
習題
第2章數據通信和物理層
2.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模型
2.1.2信息、數據與信號
2.1.3模擬與數字
2.1.4DTE和DCE
2.2數據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2.2.1數據傳輸速率
2.2.2帶寬
2.2.3波特率
2.2.4時延
2.2.5時延帶寬積
2.2.6利用率
2.2.7誤碼率
2.3信道容量
2.3.1奈奎斯特准則
2.3.2香農定理
2.4數據傳輸方式
2.4.1單工模式、半雙工模式和全雙工模式
2.4.2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
2.4.3同步傳輸和非同步傳輸
2.4.4基帶傳輸和頻帶傳輸
2.5數據編碼與數據調制
2.5.1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5.2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編碼
2.5.3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6信道復用技術
2.6.1頻分多路復用
2.6.2時分多路復用
2.6.3波分多路復用
2.6.4碼分多路復用
2.7數字傳輸系統
2.7.1准同步數字系列
2.7.2同步光纖網和同步數字系列
2.8物理層的傳輸介質
2.8.1導向傳輸介質
2.8.2非導向傳輸介質
2.9物理層的功能、模型與特性
2.9.1物理層的功能
2.9.2物理層的特性
2.9.3物理層介面標准舉例
2.9.4RS-232串列介面標准
小結
習題
第3章數據鏈路層
3.1數據鏈路層概述
3.1.1數據鏈路層的基本功能
3.1.2數據鏈路層的服務
3.2幀同步功能
3.2.1字元計數法
3.2.2字元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2.3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3流量控制功能
3.3.1停等協議
3.3.2後退N幀ARQ協議
3.3.3選擇重發ARQ協議
3.3.4滑動窗口協議
3.4差錯控制功能
3.4.1差錯的特性
3.4.2檢錯及糾錯原理
3.4.3檢錯碼
3.4.4糾錯碼
3.5數據鏈路層協議
3.5.1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3.5.2Internet數據鏈路控制協議PPP
小結
習題
第4章區域網技術
4.1區域網概述
4.2區域網體系結構
4.2.1IEEE 802區域網參考模型
4.2.2介質訪問控制子層
4.2.3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4.3乙太網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4.3.1ALOHA
4.3.2CSMA
4.3.3CSMA/CD
4.4乙太網幀格式和數據封裝
4.4.1乙太網幀格式
4.4.2乙太網數據封裝
4.4.3乙太網中地址
4.5常見乙太網
4.5.1傳統乙太網
4.5.2100Mbit/s Ethernet
4.5.3Gigabit Ethernet
4.5.410 Gigabit Ethernet
4.6交換式乙太網
4.6.1交換機
4.6.2交換式乙太網及其特點
4.7虛擬區域網
4.7.1虛擬區域網的概念
4.7.2VLAN對傳統區域網的優勢
4.7.3虛擬區域網的類型
4.7.4虛擬區域網的協議標准
4.7.5虛擬區域網中的鏈路類型
4.8其他區域網
4.8.1令牌環
4.8.2令牌匯流排
4.8.3FDDI網
4.9無線區域網
4.9.1無線區域網的概念和特點
4.9.2主要無線區域網的標准
4.9.3無線區域網的體系結構
4.9.4無線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4.9.5無線區域網的組建
4.9.6無線區域網的安全
小結
習題
第5章廣域網
5.1廣域網概述
5.2計算機網路的數據交換技術
5.2.1電路交換
5.2.2存儲轉發交換
5.3廣域網接入技術
5.3.1DSL接入技術
5.3.2幀中繼網
5.3.3ATM網
小結
習題
第6章網路層
6.1網路層概述
6.1.1網路層的功能
6.1.2網路層提供的服務
6.2IPv4協議
6.2.1IPv4協議簡介
6.2.2IPv4地址及子網劃分
6.2.3IP數據報格式
6.2.4IP數據報分片與重組
6.2.5IP數據報轉發
6.2.6無類別域間路由
6.2.7網路地址轉換
6.3網路層的協議
6.3.1ARP和RARP
6.3.2ICMP
6.4路由演算法和路由協議
6.4.1路由協議的分類
6.4.2路由信息協議
6.4.3最短路由優先路由演算法(SPF)
6.4.5開放最短路徑優先演算法(OSPF)
6.4.6邊界網關協議
6.5網路層設備
6.5.1路由器的組成和功能
6.5.2路由表
6.5.3路由轉發
6.6IPv6協議
6.6.1IPv4協議的設計缺陷
6.6.2IPv6數據報格式
6.6.3IPv6地址結構
6.6.4IPv4到IPv6的過渡技術
小結
習題
第7章傳輸層
7.1概述
7.1.1傳輸層功能
7.1.2傳輸層服務
7.2傳輸協議的要素
7.2.1傳輸層編址
7.2.2建立傳輸連接
7.2.3釋放傳輸連接
7.2.4流量控制和緩存
7.3TCP/IP的運輸層
7.3.1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7.3.2用戶數據報格式
7.4傳輸控制協議TCP
7.4.1TCP概述
7.4.2TCP報文段的首部
7.4.3TCP數據編號與確認
7.4.4TCP可靠性保證
7.4.5TCP流量控制
7.4.6TCP擁塞控制
7.4.7TCP運輸連接管理
小結
習題
第8章應用層
8.1應用層的基本概念
8.1.1主要的應用層協議
8.1.2網路應用模式
8.2域名系統
8.2.1Internet的域名結構
8.2.2域名伺服器
8.2.3域名解析過程
8.2.4DNS的報文格式
8.3文件傳送協議
8.3.1FTP的工作原理
8.3.2FTP的數據格式
8.3.3FTP的命令和應答
8.3.4簡單文件傳輸協議
8.4遠程登錄協議Telnet
8.4.1Telnet工作原理
8.4.2Telnet語法與遠程登錄實現
8.5電子郵件
8.5.1電子郵件系統的組成結構
8.5.2電子郵件格式與MIME
8.5.3SMTP與POP3
8.6萬維網
8.6.1萬維網工作原理
8.6.2統一資源定位符
8.6.3超文本傳送協議
8.7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8.7.1DHCP的常用術語
8.7.2DHCP的工作過程
8.8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8.8.1SNMP網路管理系統組成
8.8.2SNMP
8.8.3管理信息結構
8.8.4管理信息庫
小結
習題
第9章網路安全
9.1網路安全概述
9.1.1常見的網路攻擊方法
9.1.2網路安全服務
9.1.3網路安全機制
9.2數據加密技術
9.2.1對稱密鑰密碼體制與DES演算法
9.2.2公開密鑰密碼體制與RSA演算法
9.3數字簽名和報文摘要
9.3.1數字簽名
9.3.2報文摘要
9.4計算機病毒
9.4.1計算機病毒的概念
9.4.2計算機病毒的特徵
9.4.3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9.4.4計算機病毒的防治
9.5防火牆技術
9.5.1防火牆基本概念
9.5.2防火牆體系結構
9.5.3防火牆的局限性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⑹ 計算機網路原理與通信技術的目錄

1.1OSI參考模型
1.1.1OSI的層次結構
第7層 應用層: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
第6層 表示層: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第5層 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
第4層 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 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
第2層 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 物理層: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數據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數據在發至數據流層的時候將被拆分。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網路層叫包,數據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比特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數據單元)
1.1.2OSI制定過程中的三級抽象
1.1.3OSI中服務和協議的含義
1.1.4OSI中SAP、層間介面和傳送數據單元
1.1.5OSI中的服務原語
1.1.6OSI中的服務類型
1.2IP網路層次結構
1.2.1IP網路層次結構組成
1.2.2IP網路層次結構與OSI的關系
1.2.3TCP/IP協議族
TCP/IP協議不是TCP和IP這兩個協議的合稱,而是指網際網路整個TCP/IP協議族。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是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介面層)、網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由於ARPNET的設計者注重的是網路互聯,允許通信子網(網路介面層)採用已有的或是將來有的各種協議,所以這個層次中沒有提供專門的協議。實際上,TCP/IP協議可以通過網路介面層連接到任何網路上,例如X.25交換網或IEEE802區域網。
1.3如何理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4網路通信過程中的定址
1.4.1定址結構
1.4.2定址過程
習題 2.1IPv4協議
2.1.1IPv4數據報格式
2.1.2IPv4地址
2.1.3IPv4分段封裝
2.1.4IPv4功能模塊
2.1.5IPv4發送和接收流程
2.1.6IPv4路由選擇
2.2IPv6協議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其中Internet Protocol譯為「互聯網協議」。IPv6是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設計的用於替代現行版本IP協議(IPv4)的下一代IP協議。IPv6是為了解決IPv4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時它還在許多方面提出了改進,例如路由方面、自動配置方面。經過一個較長的IPv4和IPv6共存的時期,IPv6最終會完全取代IPv4在互連網上占據統治地位。
2.2.1IPv6分組格式
2.2.2IPv6擴展頭部
IPv6對數據報頭作了簡化,以減少處理器開銷並節省網路帶寬。IPv6的報頭由一個基本報頭和多個擴展報頭(Extension Header)構成,基本報頭具有固定的長度(40位元組),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處理的信息。由於Internet上的絕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簡單的轉發,因此固定的報頭長度有助於加快路由速度。IPv4的報頭有15個域,而IPv6的只有8個域,IPv4的報頭長度是由IHL域來指定的,而IPv6的是固定40個位元組。這就使得路由器在處理IPv6報頭時顯得更為輕松。與此同時,IPv6還定義了多種擴展報頭,這使得IPv6變得極其靈活,能提供對多種應用的強力支持,同時又為以後支持新的應用提供了可能。這些報頭被放置在IPv6報頭和上層報頭之間,每一個可以通過獨特的「下一報頭」的值來確認。除了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它攜帶了在傳輸路徑上每一個節點都必須進行處理的信息)外,擴展報頭只有在它到達了在IPv6的報頭中所指定的目標節點時才會得到處理(當多點播送時,則是所規定的每一個目標節點)。在那裡,在IPv6的下一報頭域中所使用的標準的解碼方法調用相應的模塊去處理第一個擴展報頭(如果沒有擴展報頭,則處理上層報頭)。每一個擴展報頭的內容和語義決定了是否去處理下一個報頭。因此,擴展報頭必須按照它們在包中出現的次序依次處理。一個完整的IPv6的實現包括下面這些擴展報頭的實現: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目的選項報頭,路由報頭,分段報頭,身份認證報頭,有效載荷安全封裝報頭,最終目的報頭。
2.2.3IPv6地址
IPv6將現有的IP地址長度擴大4倍,由當前IPv4的32位擴充到128位,以支持大規模數量的網路節點。這樣IPv6的地址總數就大約有3.4*10E38個。平均到地球表面上來說,每平方米將獲得6.5*10E23個地址。IPv6支持更多級別的地址層次,IPv6的設計者把IPv6的地址空間按照不同的地址前綴來劃分,並採用了層次化的地址結構,以利於骨幹網路由器對數據包的快速轉發。
IPv6定義了三種不同的地址類型。分別為單點傳送地址(Unicast Address),多點傳送地址(Multicast Address)和任意點傳送地址(Anycast Address)。所有類型的IPv6地址都是屬於介面(Interface)而不是節點(node)。一個IPv6單點傳送地址被賦給某一個介面,而一個介面又只能屬於某一個特定的節點,因此一個節點的任意一個介面的單點傳送地址都可以用來標示該節點。
IPv6中的單點傳送地址是連續的,以位為單位的可掩碼地址與帶有CIDR的IPv4地址很類似,一個標識符僅標識一個介面的情況。在IPv6中有多種單點傳送地址形式,包括基於全局提供者的單點傳送地址、基於地理位置的單點傳送地址、NSAP地址、IPX地址、節點本地地址、鏈路本地地址和兼容IPv4的主機地址等。
多點傳送地址是一個地址標識符對應多個介面的情況(通常屬於不同節點)。IPv6多點傳送地址用於表示一組節點。一個節點可能會屬於幾個多點傳送地址。在Internet上進行多播是在1988年隨著D類IPv4地址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這個功能被多媒體應用程序所廣泛使用,它們需要一個節點到多個節點的
傳輸。RFC-2373對於多點傳送地址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說明,並給出了一系列預先定義的多點傳送地址。
任意點傳送地址也是一個標識符對應多個介面的情況。如果一個報文要求被傳送到一個任意點傳送地址,則它將被傳送到由該地址標識的一組介面中的最近一個(根據路由選擇協議距離度量方式決定)。任意點傳送地址是從單點傳送地址空間中劃分出來的,因此它可以使用表示單點傳送地址的任何形式。從語法上來看,它與單點傳送地址間是沒有差別的。當一個單點傳送地址被指向多於一個介面時,該地址就成為任意點傳送地址,並且被明確指明。當用戶發送一個數據包到這個任意點傳送地址時,離用戶最近的一個伺服器將響應用戶。這對於一個經常移動和變更的網路用戶大有益處。
2.3UDP
2.3.1運輸層協議概述
2.3.2UDP數據報格式
2.3.3UDP校驗和演算法
2.3.4UDP應用
2.4TCP
2.4.1TCP報文段格式
2.4.2TCP連接
2.4.3TCP流量控制
習題 3.1域名空間
3.1.1域
3.1.2域名
3.1.3區
3.2名字伺服器3.2.1名字伺服器種類
3.2.2名字伺服器樹
3.3域名解析演算法
3.3.1域名解析方式
3.3.2定位起始域名伺服器
3.4逆向域名解析
3.4.1逆向域名解析的特點
3.4.2逆向域名解析原理
3.5域名解析報文
3.5.1報文格式
3.5.2記錄類型與結構
3.5.3域名解析報文的運輸
習題 4.1路由選擇策略
4.2最短路徑法
4.2.1基本原理
4.2.2路由表的生成
4.3擴散法
4.3.1基本原理
4.3.2選擇性擴散法
4.4基於流量的路由選擇
……第5章路由協議第6章地址解析第7章區域網第8章寬頻接入網第9章傳統交換網第10章寬頻交換網ATM第11章傳統IPoverATM技術第12章新型寬頻交換網技術第13章網路服務質量第14章網路安全技術參考文獻

⑺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11.1 計算機網路概述11.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11.1.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11.1.3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21.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服務61.2.1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61.2.2 計算機網路的服務71.2.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71.2.4 按網路結構分類81.3 網路的拓撲結構91.3.1 網路拓撲的定義91.3.2 網路拓撲結構的分類及其特點91.4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與發展101.4.1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101.4.2 計算機網路帶來的問題111.4.3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11習題一12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14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142.1.1 數據和信號142.1.2 數據通信142.1.3 信道、帶寬、數據傳輸速率142.1.4 數據的傳輸方式162.2 數據傳輸技術162.2.1 基帶傳輸162.2.2 頻帶傳輸162.2.3 寬頻傳輸172.2.4 串列通行與並行通信172.2.5 同步技術172.3 多路復用技術172.3.1 頻分多路復用FDM182.3.2 時分多路復用TDM182.3.3 波分多路復用 WDM182.4 數據交換技術192.4.1 電路交換192.4.2 報文交換202.4.3 分組交換202.4.4 信元交換212.5 差錯控制技術232.5.1 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差錯類型232.5.2 誤碼率232.5.3 檢錯碼與糾錯碼232.5.4 常用檢錯碼242.5.5 差錯控制機制242.5.6 數據編碼調制技術25習題二25第3章 網路體系結構273.1 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273.1.1 基本概念273.1.2 層次結構283.2OSI 參考模型283.2.1OSI 模型的分層原則293.2.2OSI 模型各層的基本功能293.3TCP/IP 模型313.4 網路標准化組織333.4.1 標準的重要性333.4.2 標准化組織33習題三34第4章 網路協議與應用354.1 網路協議354.1.1 應用層協議354.1.2 傳輸層協議394.1.3 網路層協議414.1.4 數據鏈路層協議494.2 其他網路通信協議494.2.1 IPX/SPX協議494.2.2 NetBEUI協議50習題四50第5章 計算機網路設備525.1 傳輸介質525.1.1 雙絞線及相關製作工具525.1.2 同軸電纜555.1.3 光纖565.2 網卡575.2.1 網卡的分類575.2.2 網卡的選購585.3 中繼器585.4 集線器595.4.1 集線器概述595.4.2 集線器的分類605.4.3 集線器的選購605.5 網橋615.5.1 網橋概述615.5.2 網橋的分類615.5.3 網橋與中繼器的比較625.6 交換機625.6.1 交換機概述625.6.2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645.6.3 交換機技術655.6.4 交換機的分類655.6.5 交換機的選購685.6.6 交換機配置概述695.6.7 交換機與集線器的比較725.7 路由器735.7.1 路由器概述735.7.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745.7.3 路由器的分類745.7.4 路由器的選購755.7.5 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比較765.8 網關765.8.1 網關概述765.8.2 網關分類775.9 網路設備綜合785.9.1 網路設備埠類型785.9.2 交換機之間的連接795.9.3 單播/多播/廣播835.9.4 網路設備經典比喻 84習題五84第6章 區域網技術866.1 IEEE 802標准系列866.2 乙太網(IEEE 802.3)標准876.2.1 乙太網和OSI模型876.2.2 CSMA/CD的工作原理876.2.3 收發器896.2.4 乙太網的工作原理906.3 無線區域網通信916.3.1 WLAN的技術標

⑻ 計算機網路的目錄

第1章概論
1.1計算機網路概述
1.1.1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1.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1.3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現狀
1.1.4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1.1.5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2.1按網路的覆蓋范圍分類
1.2.2按傳輸媒體分類
1.2.3按使用范圍分類
1.2.4按拓撲結構分類
1.2.5根據網路的通信方式分類
1.3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1.3.1基本概念
1.3.2ISO/OSI參考模型
1.3.3OSI通信原理
1.3.4OSI/RM的缺點
1.3.5TCP/IP的體系結構
1.3.6OSI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1.3.7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小結
習題
第2章數據通信和物理層
2.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模型
2.1.2信息、數據與信號
2.1.3模擬與數字
2.1.4DTE和DCE
2.2數據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2.2.1數據傳輸速率
2.2.2帶寬
2.2.3波特率
2.2.4時延
2.2.5時延帶寬積
2.2.6利用率
2.2.7誤碼率
2.3信道容量
2.3.1奈奎斯特准則
2.3.2香農定理
2.4數據傳輸方式
2.4.1單工模式、半雙工模式和全雙工模式
2.4.2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
2.4.3同步傳輸和非同步傳輸
2.4.4基帶傳輸和頻帶傳輸
2.5數據編碼與數據調制
2.5.1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5.2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編碼
2.5.3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6信道復用技術
2.6.1頻分多路復用
2.6.2時分多路復用
2.6.3波分多路復用
2.6.4碼分多路復用
2.7數字傳輸系統
2.7.1准同步數字系列
2.7.2同步光纖網和同步數字系列
2.8物理層的傳輸介質
2.8.1導向傳輸介質
2.8.2非導向傳輸介質
2.9物理層的功能、模型與特性
2.9.1物理層的功能
2.9.2物理層的特性
2.9.3物理層介面標准舉例
2.9.4RS-232串列介面標准
小結
習題
第3章數據鏈路層
3.1數據鏈路層概述
3.1.1數據鏈路層的基本功能
3.1.2數據鏈路層的服務
3.2幀同步功能
3.2.1字元計數法
3.2.2字元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2.3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3流量控制功能
3.3.1停等協議
3.3.2後退N幀ARQ協議
3.3.3選擇重發ARQ協議
3.3.4滑動窗口協議
3.4差錯控制功能
3.4.1差錯的特性
3.4.2檢錯及糾錯原理
3.4.3檢錯碼
3.4.4糾錯碼
3.5數據鏈路層協議
3.5.1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3.5.2Internet數據鏈路控制協議PPP
小結
習題
第4章區域網技術
4.1區域網概述
4.2區域網體系結構
4.2.1IEEE 802區域網參考模型
4.2.2介質訪問控制子層
4.2.3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4.3乙太網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4.3.1ALOHA
4.3.2CSMA
4.3.3CSMA/CD
4.4乙太網幀格式和數據封裝
4.4.1乙太網幀格式
4.4.2乙太網數據封裝
4.4.3乙太網中地址
4.5常見乙太網
4.5.1傳統乙太網
4.5.2100Mbit/s Ethernet
4.5.3Gigabit Ethernet
4.5.410 Gigabit Ethernet
4.6交換式乙太網
4.6.1交換機
4.6.2交換式乙太網及其特點
4.7虛擬區域網
4.7.1虛擬區域網的概念
4.7.2VLAN對傳統區域網的優勢
4.7.3虛擬區域網的類型
4.7.4虛擬區域網的協議標准
4.7.5虛擬區域網中的鏈路類型
4.8其他區域網
4.8.1令牌環
4.8.2令牌匯流排
4.8.3FDDI網
4.9無線區域網
4.9.1無線區域網的概念和特點
4.9.2主要無線區域網的標准
4.9.3無線區域網的體系結構
4.9.4無線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4.9.5無線區域網的組建
4.9.6無線區域網的安全
小結
習題
第5章廣域網
5.1廣域網概述
5.2計算機網路的數據交換技術
5.2.1電路交換
5.2.2存儲轉發交換
5.3廣域網接入技術
5.3.1DSL接入技術
5.3.2幀中繼網
5.3.3ATM網
小結
習題
第6章網路層
6.1網路層概述
6.1.1網路層的功能
6.1.2網路層提供的服務
6.2IPv4協議
6.2.1IPv4協議簡介
6.2.2IPv4地址及子網劃分
6.2.3IP數據報格式
6.2.4IP數據報分片與重組
6.2.5IP數據報轉發
6.2.6無類別域間路由
6.2.7網路地址轉換
6.3網路層的協議
6.3.1ARP和RARP
6.3.2ICMP
6.4路由演算法和路由協議
6.4.1路由協議的分類
6.4.2路由信息協議
6.4.3最短路由優先路由演算法(SPF)
6.4.5開放最短路徑優先演算法(OSPF)
6.4.6邊界網關協議
6.5網路層設備
6.5.1路由器的組成和功能
6.5.2路由表
6.5.3路由轉發
6.6IPv6協議
6.6.1IPv4協議的設計缺陷
6.6.2IPv6數據報格式
6.6.3IPv6地址結構
6.6.4IPv4到IPv6的過渡技術
小結
習題
第7章傳輸層
7.1概述
7.1.1傳輸層功能
7.1.2傳輸層服務
7.2傳輸協議的要素
7.2.1傳輸層編址
7.2.2建立傳輸連接
7.2.3釋放傳輸連接
7.2.4流量控制和緩存
7.3TCP/IP的運輸層
7.3.1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7.3.2用戶數據報格式
7.4傳輸控制協議TCP
7.4.1TCP概述
7.4.2TCP報文段的首部
7.4.3TCP數據編號與確認
7.4.4TCP可靠性保證
7.4.5TCP流量控制
7.4.6TCP擁塞控制
7.4.7TCP運輸連接管理
小結
習題
第8章應用層
8.1應用層的基本概念
8.1.1主要的應用層協議
8.1.2網路應用模式
8.2域名系統
8.2.1Internet的域名結構
8.2.2域名伺服器
8.2.3域名解析過程
8.2.4DNS的報文格式
8.3文件傳送協議
8.3.1FTP的工作原理
8.3.2FTP的數據格式
8.3.3FTP的命令和應答
8.3.4簡單文件傳輸協議
8.4遠程登錄協議Telnet
8.4.1Telnet工作原理
8.4.2Telnet語法與遠程登錄實現
8.5電子郵件
8.5.1電子郵件系統的組成結構
8.5.2電子郵件格式與MIME
8.5.3SMTP與POP3
8.6萬維網
8.6.1萬維網工作原理
8.6.2統一資源定位符
8.6.3超文本傳送協議
8.7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8.7.1DHCP的常用術語
8.7.2DHCP的工作過程
8.8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8.8.1SNMP網路管理系統組成
8.8.2SNMP
8.8.3管理信息結構
8.8.4管理信息庫
小結
習題
第9章網路安全
9.1網路安全概述
9.1.1常見的網路攻擊方法
9.1.2網路安全服務
9.1.3網路安全機制
9.2數據加密技術
9.2.1對稱密鑰密碼體制與DES演算法
9.2.2公開密鑰密碼體制與RSA演算法
9.3數字簽名和報文摘要
9.3.1數字簽名
9.3.2報文摘要
9.4計算機病毒
9.4.1計算機病毒的概念
9.4.2計算機病毒的特徵
9.4.3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9.4.4計算機病毒的防治
9.5防火牆技術
9.5.1防火牆基本概念
9.5.2防火牆體系結構
9.5.3防火牆的局限性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目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網路鎖美國繳費解鎖 瀏覽:718
網路電視開機診斷請輸入密碼 瀏覽:10
震旦228e網路掃描怎麼設置 瀏覽:213
賽爾號網路連接 瀏覽:28
面授班和網路教育哪個好 瀏覽:182
如何進行網路保險的營銷 瀏覽:380
網路電視機播放器哪個好 瀏覽:620
ipad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917
5g網路出來了wifi還快嗎 瀏覽:466
怎麼找到保存的網路密碼 瀏覽:358
廣電精靈電視網路設置 瀏覽:143
校園網路安全與遠程接入 瀏覽:580
wifi修改網路會怎麼樣 瀏覽:389
網路信息培訓哪個好 瀏覽:669
網路安全攻防戰基本書籍 瀏覽:323
網路與自媒體是什麼專業 瀏覽:197
北京進口網路營銷設置 瀏覽:116
華為怎麼關閉網路時間設置 瀏覽:52
win7雙網口共享網路 瀏覽:904
動漫網路游戲電腦版 瀏覽:67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