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人類何時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

人類何時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

發布時間:2023-07-23 19:09:03

Ⅰ 網路時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算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於是網路時代到來。

Ⅱ 互聯網誕生是什麼時候就開始了

1、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90年代以後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式接人互聯網。
2、功能:互聯網具有迅速傳播信息的功能,被稱為「第四媒介」。網路媒介可以集文字、圖像、聲音於一體,還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特點:互聯網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傳者與受者之間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時溝通,人們還可以上網參與討論,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
1、表現:應用領域越來越廣;上網計算機總數和上網用戶總數迅速增加。

2、影響:改變著傳統社會生活;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及認識世界、思考思考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網路的優勢:
1、集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Ⅲ 互聯網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APPANET向互聯網發展,TCP/IP協議的初步成型;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的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最初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並不是一個互連的網路)。所有要連接的在ARPANET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

為了打破這個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多種網路(如分組無線電網路)互連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互聯網的出現,成為了現在網際網路的雛形。

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進行通信,因而人們將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之間。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

網際網路必將擴大其使用范圍,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之後隨著世界上的許多公司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

第三個階段: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ISP首次出現。

從1993年開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出現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可以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得到多個IP地址,同時擁有通信線路及路由器等聯網設備。用戶只需要向ISP交納規定費用,就可以從ISP得到所需的IP地址,並通過該ISP接入到網際網路。

(3)人類何時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Ⅳ 搜集關於電腦網路發明,發展的過程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互聯網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 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互聯網。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互聯網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 ,為互聯網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互聯網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互聯網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互聯網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互聯網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 互聯網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互聯網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互聯網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互聯網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互聯網的政府機構對互聯網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互聯網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互聯網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互聯網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互聯網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互聯網 。 商業機構一踏入互聯網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互聯網 , 帶來互聯網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1、第一台計算機 1946年發明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亞克) 發明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克利教授和埃克特博士 特 征:電子管用了18000多個 重量達30噸 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 耗電150千瓦 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 體系結構: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重要思想:存儲程序和二進制方法 存儲程序:程序和數據一樣都存在內存中 [ 以存儲程序原理為基礎的現在計算機都稱為馮·諾依曼型計算機 ] 2、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1)第一代:電子管 (2)第二代:晶體管 (3)第三代:集成電路 (4)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 新一代計算機 (1)智能計算機 (2)神經網路計算機 (3)生物計算機 名 稱 使用時間 基本元件 程序設計/軟體系統 用途 運算速度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上限 下限 電子管計算機時代 1946 50年代後期 電子管 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 科學計算工程計算 幾千 幾萬 晶體管計算機時代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後期 晶體管 FORTRAN、COBOL、ALGOL,並已經出現了操作系統 科學計算工程計算數據處理 幾十萬次 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60年代中期 70年代前期 集成電路 操作系統日漸完善 范圍更加廣泛 幾十萬次 幾百萬次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70年代初期 至今 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並採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晶元作主存儲器 系統軟體實現了計算機的自動化,正向智能化邁進,計算機網路的研究發展迅速 社會的各個方面;以LSI為基礎,微型計算機得到發展 百萬次 上億次 3、發展趨勢 (從結構和功能方面看) (1)巨型化 (2)微型化 (3)網路化 (4)多媒體化 4、新的劃代方法:按其功能和計算方式劃分 (1)主機時代 (2)中、小型機代 (3)微型機代 (4)客戶機/伺服器代 (5)Internet/Intranet 代

計算機的發明,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認為它帶來的影響可以和蒸汽機的發明相比擬。隨著計算機的發展,網路隨之而來,而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項技術及其應用像網路一樣發展那麼快,對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交往方式影響那麼大,並且隨著高度信息化的網路社會的到來,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社會目前又處於了一個歷史飛躍時期,正由高度的工業化時代邁向初步的計算機網路時代。網路給人類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技術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甚至於一些學者們認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將會引起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因此我們必須對網路而引發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層面的深層次變化作一個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認識。 正確認識計算機和網路的力量,是我們討論計算機網路對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產生何種影響的基礎,是探討計算機網路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的前提。對現代社會而言,計算機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將會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網路作為一種生產和生活工具被人民廣泛接納和使用之後,計算機網路的作用將會變得更為巨大。下面我們就計算機網路對社會將產生的幾方面影響做一下簡單地介紹。
首先,網路將會推動社會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人類社會經歷好幾次技術革命,而計算機網路時代到來,宣告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的到來。計算機和網路時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空前加快,人們了解信息、傳遞信息的渠道將增多、速度將變快,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將會變的更強。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將會推動與信息相關產業的進步與發展,如生物技術和電子技術等。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也都將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巨大發展,從而促使科技作為人類社會第一生產力的地位顯得更為突出,甚至可能會讓科學技術逐漸上升為一種獨立的力量進入物質生產過程,並成為決定生產力大小的決定性要素。
其次,對於個人來說,通過使用計算機和網路,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我們可以預計到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計算機網路的連接,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的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可以讓大家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去處理一些其他的事,使人們在行動甚至是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另外,我們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把我們的工作思維和方法輸入到機器裡面,完成本來我們必須親手完成的任務。在企業的生產中,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對產品的外形、包裝和性能做一個全新的設計,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對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發配過程做一個全程的控制,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我們還可以把企業和公司里的計算機組合成為一個網路體系,由一台主機對分機進行控制,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連接網路,保證整生產流程協調進行。通過網路進入生產過程,我們可以把原先大量的人力支配的生產環節節約出來,讓他們去從事更為靈活的生產活動,這也可以說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
再次,計算機網路將會開辟電子化管理的時代。通過計算機網路,將會給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方式和方法。未來電子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可能會得以實現。今後,上到高級政府職能部門,下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都可以通過網路,以電子方式來履行管理的職能,可以建立專門的政府管理的電子系統,發布管理通告,頒布新的政策法律和相關政府新聞,各級政府和部門可以從自身的管理方向出發,建立起電子資料庫,為政策的出台和查詢提供有效的幫助。另外,通過這些網路,有關部門可以及時了解相關的信息和基層群眾反映的情況,從而比較及時做出政策的調整。通過這個專門繁榮電腦網路,可以是政府和職能不滿的管理工作更加清晰,對社會普通群眾的透明度也會增加,使政府的行為更能受群眾監督,保證社會的穩定。另外,還可以通過網路投票方式決定相關政策的出台和重大決議的推出,提高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保證政府與群眾的有效聯系。
最後,計算機網路對老百姓生活的改變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通過計算機和網路,我們在今後可以擁有一個新的公共和私人的生領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嶄新的形式。網路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使世界的距離變的越來越小。另外,網路還將會為我們提供任何我們需要的服務,比如收發信息、親友聯系、網上購物、了解及時新聞、收看電視節目以及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等等。總之,高效的網路系統將會為我們解決我們所需要解決的一切問題,
由此可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將會引起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的革命性變化,將會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一、計算機發展史簡介

人類所使用的計算工具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計算工具相繼出現了如算盤、計算尺、手搖機械計算機、電動機械計算機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這台計算機共用了18000多個電於管組成,佔地170m2,總重量為30t,耗電140kw,運算速度達到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
電子計算機在短短的50多年裡經過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IC)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四個階段的發展,使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計算機方向發展。

1.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第一代電於計算機是從1946年至1958年。它們體積較大,運算速度較低,存儲容量不大,而且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所編制的程序的復雜程度難以表述。這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只在重要部門或科學研究部門使用。

2.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是從1958年到1965年,它們全部採用晶體管作為電子器件,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在軟體方面開始使用計算機演算法語言。這一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3.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是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電子器件,並且出現操作系統,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出現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情報檢索等領域。

4.第四代電子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晶元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

第四代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1~1973年,微處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製出MCS4微型計算機(CPU為4040,四位機)。後來又推出以8008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階段是1973~1977年,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和改進階段。微處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產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為8080,八位機)。後期有TRS-80型(CPU為Z80)和APPLE-II型(CPU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風靡世界。
第三階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計算機代表產品是IBM-PC(CPU為8086)。本階段的頂峰產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計算機。
第四階段便是從1983年開始為32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相繼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計算機是初期產品。 1993年, 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稱P5(中文譯名為「奔騰」)的微處理器,它具有64位的內部數據通道。現在Pentium III(也有人稱P7)微處理器己成為了主流產品,預計Pentium IV 將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見,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它的核心器件——微處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將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能力。它的系統結構將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機器的概念,實現高度的並行處理。

二、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的基本特點如下:
1、記憶能力強
在計算機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儲裝置,它不僅可以長久性地存儲大量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信息資料,還可以存儲指揮計算機工作的程序。
2、計算精度高與邏輯判斷准確
它具有人類無能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務。也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以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從而保證計算機控制的判斷可靠、反應迅速、控制靈敏。
3、高速的處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運算速度,其速度以達到每秒幾十億次乃至上百億次。例如,為了將圓周率兀的近似值計算到707位,一位數學家曾為此花十幾年的時間,而如果用現代的計算機來計算,可能瞬間就能完成,同時可達到小數點後200萬位。
4、能自動完成各種操作
計算機是由內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將事先編制好的應用程序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能自動按照程序規定的步驟完成預定的處理任務。

1.3 計算機應用領域和發展方向

一、計算機應用領域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計算(或稱為數值計算)

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目前,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航天技術等。由於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生物控制論等新的學科。

2.過程檢測與控制

利用計算機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信號自動進行檢測,並把檢測到的數據存入計算機,再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這樣的系統稱為計算機檢測系統。特別是儀器儀表引進計算機技術後所構成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數據處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一個領域。利用計算機來加工、管理與操作任何形式的數據資料,如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帳目計算、信息情報檢索等。近年來,國內許多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生產企業也開始採用製造資源規劃軟體(MRP),商業流通領域則逐步使用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DI),即所謂無紙貿易。

4.計算機輔助系統

1)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幫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設計,以提高設計工作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人力和物力。目前,此技術已經在電路、機械、土木建築、服裝等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生產設備的管理、控制與操作,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並且還大大改善了製造人員的工作條件。
3)計算機輔助測試(CAT)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復雜而大量的測試工作。
4)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指利用計算機幫助教師講授和幫助學生學習的自動化系統,使學生能夠輕松自如地從中學到所需要的知識。

二、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計算機將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高、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目前正在研製的巨型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億次。

2.微型化

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儀器、儀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中,同時也作為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使儀器設備實現「智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筆記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計算機必將以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3.網路化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己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

4.智能化

計算機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智能化是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一代計算機,將可以模擬人的感覺行為和思維過程的機理,進行「看」、「聽」、「說」、「想」、「做」,具有邏輯推理、學習與證明的能力。

第一代為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
第二代為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
第三代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1)
第四代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71至今)
20世紀90年代人工智慧系統計算機的誕生標志著第五代計算機出台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提出程序存儲的是美國的數學家 馮^諾依曼, 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與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1946年完成。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他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批終身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歲。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士。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發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1969年12月, Internet 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 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 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 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 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 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 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速率和 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的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 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 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 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 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國際標准, 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 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 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 ,從而極大 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 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 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 (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 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人類何時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電視的央視在哪個板塊 瀏覽:268
電腦已連接網路卻不顯示 瀏覽:775
電腦網口燈不亮網路斷開 瀏覽:310
怎麼關閉路由器有線網路 瀏覽:374
樂播連不上無線網路 瀏覽:642
蘋果5開機選取網路 瀏覽:435
蘭大網路教育學院怎麼預約 瀏覽:255
唐山神締網路怎麼樣 瀏覽:191
如何打通網路電話 瀏覽:930
華為登錄網路如何解決 瀏覽:208
東盟網路安全空間 瀏覽:469
路由器橋接網路怎麼這么差 瀏覽:634
關閉網路手機有啥顯示 瀏覽:984
網路無線覆蓋價格 瀏覽:931
中國檢察教育培訓網路軟體開發 瀏覽:910
怎樣設置網路電視的網路 瀏覽:598
wifi每隔十分鍾就沒有網路 瀏覽:187
網路盒子哪個直播軟體好用 瀏覽:361
網路斷掉重啟電腦 瀏覽:901
計算機網路抓包實驗 瀏覽:96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