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要網路
網路組建基礎的很容易很容易的,找個區域網組建的書看看, 從技術上講,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通過計算機來處理各種數據,再通過各種通信線路實現數據的傳輸。
從組成結構來講,計算機網路是通過外圍設備和連線,將分布在相同或不同地域的多台計算機連接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合。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及特點
組成網路的基礎是計算機,自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的發展已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個階段。伴隨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以下4個發展過程。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使用線路控制器的計算機網路
使用前端處理機的計算機網路
使用集中器的計算機網路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時,必須強調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概念。分組交換也稱為包交換。
電路交換
分組交換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是制定了統一的不同計算機之間互連的標准,從而實際了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互連成網。
197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提出了各種計算機能夠在世界范圍內互連成網的標准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Reference Model),簡稱為OSI。OSI模型共分為七層,從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的發生和發展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而產生的,其特點是綜合化和高速化。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計算機網路進行分類,目前多根據地域范圍的大小來劃分網路,根據地域范圍的大小可將計算機網路分為區域網和廣域網兩種。
區域網(LAN)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也叫局部網路,一般是將一個相對較小區域內的計算機通過高速通信線路相連後所形成的網路。
按網路工作方式的不同,區域網一般分為令牌環網和乙太網兩種。
廣域網(WAN)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也叫遠程網路,指作用范圍通常為幾十到幾千公里的網路。與區域網相比,廣域網只能利用相當有限的帶寬,數據傳輸速率要比區域網慢得多。
計算機網路的工作模式
根據計算機在網路中扮演角色的不同,目前的計算機網路主要分為對等式網路、基於伺服器的網路和混合網路3種類型。
1.)對等網
對等網(Peer-to-Peer)也稱為同級網路,就是在一個網路中不存在專用的伺服器,每一台接入網路的計算機即是伺服器,也是工作站,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工作組是對等網的組織形式。在同一個對等網中一般只允許同一工作組中的用戶共享資源。目前廣泛使用的Windows95/98、WindowsNT Workstaion、Windows2000 Professional、Wimdows ME等單機操作系統,因為其內部分別內置了部分網路功能,所以都可以利用來組建對等網。
注意:在組建安全性能較高的對等網時,可以使用Windows NT Workstaion、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統,因為與Windows 95/98/ME等操作系統相比,這些操作系統內置的網路功能更加強大。
對等網具有以下的優點:
組建和維護容易;
不需要專用的伺服器,網路投資較少;
可實現低價格組網,是建立小型網路的首選;
設置方便,使用簡單;
用戶可通過設定密碼對共享資源進行安全保護和控制。
對等網存在以下的缺點:
數據的保密性差;
由於資源共享,為網路中的計算機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文件的存放分散,沒有一個統一的地方保存一些重要文件;
缺乏統一組織和管理。
2.)基於伺服器的網路
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稱為基於「客戶機/伺服器」的網路。在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中必需有一台伺服器,這台伺服器提供了網路的安全保護和管理功能。
與對等網一樣,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只是表示計算機之間的工作方式,與網路的實際結構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基於伺服器的網路既可以是匯流排型結構,也可以是星型結構,還可以是星型匯流排結構,用戶可以根據組網的實際條件來確定其結構。
基於伺服器的網路具有以下優點:
統一的文件存儲,允許在相同的數據基礎上工作,並方便地備份關鍵的數據,數據的保密性很強。
可將軟硬體集中到一起來使用,降低了總體的費用。
可共享一些價格較為昂貴的設備,如彩色激光列印機等。
可以嚴格地對每一個用戶設置訪問許可權。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
用戶只需要輸入安全密碼登錄伺服器就可以共享網路中的所有可共享資源。
使用戶從對等網的共享資源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
易於管理大量的用戶。
集中管理,可避免數據分散在不同的計算機中。
基於伺服器網路的缺點:
需要一台較高配置的計算機作為伺服器,增加了網路的投資。
在伺服器上需要安裝所需的網路操作系統,與單機操作系統相比,網路操作系統的價格要高得多。
一般至少需要一台專職的網路管理人員。
3.)混合網路
混合網路是指網路中的計算機即能以客戶機的身份登錄伺服器,也可以不登錄伺服器,而與其他的客戶機組成對等網。這意味著盡管大多數的共享資源都位於伺服器,但網路用戶仍然有權訪問工作組里供對等網共享的任何資源。
網路的應用
建立網路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應用是通過各種網路功能來實現的,每種功能都要由相應的軟體來提供,每種網路功能也稱為服務。
1) 文件服務指使用文件伺服器提供數據文件、應用和磁碟空間共享的功能。
2) 列印服務指使用列印服務來共享網路上的列印機也會節省時間和資金。
3) 通信服務是藉助於網路通信服務,遠程用戶可以連接到網路。術語「遠程用戶」指在地理位置上與區域網伺服器不同的計算機用戶。
4) 郵件服務可以保證網路上的用戶間電子郵件的保存和發送。用戶藉助於電子郵件可以實現組織內外快捷方便的通信。
5) Internet服務是全球覆蓋面最廣的網路,Internet服務包括www伺服器和瀏覽器、文件傳輸功能、Internet編址模式、完全過濾,以及直接登錄到連接在Internet上其他計算機等。
6) 管理服務當網路規模較小時,網路管理員藉助於網路操作系統的內部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管理網路。
--------------------------------------------------------------------------------
網路基礎知識
一、區域網的特徵:
區域網分布范圍小,投資少,配置簡單等,具有如下特徵:
1.傳輸速率高:一般為1Mbps--20Mbps,光纖高速網可達100Mbps,1000MbpS
2.支持傳輸介質種類多。
3.通信處理一般由網卡完成。
4.傳輸質量好,誤碼率低。
5.有規則的拓撲結構。
二、區域網的組成:
區域網一般由伺服器,用戶工作站,傳輸介質,聯網設備四部分組成。
1.伺服器:
運行網路0S,提供硬碟、文件數據及列印機共享等服務功能,是網路控制的核心。
從應用來說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機都可以用於文件伺服器,但從提高網路的整體性能,尤其是從網路的系統穩定性來說,還是選用專用伺服器為宜。
目前常見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種。
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對硬體要求低,應用環境與DOS相似,技術完善,可靠,支持多種工作站和協議,適於區域網操作系統,作為文件伺服器,列印伺服器性能好。
Unix:一種典型的32位多用戶的NOS,主要應用於超級小型機,大型機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網路文件系統服務,提供數據等應用,功能強大,不易掌握,命令復雜,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種面向分布式圖形應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統,界面與Win95相似,易於安裝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網路管理工具,前景廣闊。
伺服器分為文件伺服器,列印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在Internet網上,還有Web,FTP,E—mail等伺服器。
網路0S朝著能支持多種通信協議,多種網卡和工作站的方向發展。
2.工作站:可以有自己的0S,獨立工作;通過運行工作站網路軟體,訪問Server共享資源,常見有DOS工作站,Windows95工作站。
3.網卡:將工作站式伺服器連到網路上,實現資源共享和相互通信,數據轉換和電信號匹配。
網卡(NTC)的分類:
(1)速率:10Mbps,100Mbps
(2)匯流排類型:ISA/PCI
(3)傳輸介質介面:
單口:BNC(細纜)或RJ一45(雙絞線)
4.傳輸介質:目前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1)雙絞線(TP):
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干擾,每對相互扭繞而成。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區域網中UTP分為3類,4類,5類和超5類四種。
以AMP公司為例:
3類: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類」,305米/箱,400元/箱
4類:網路中用的不多
5類:(超5類)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類,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個中繼器,最大500米)接線順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集聯: 白綠 綠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藍 藍
1 2 3 4 5 6 7 8
STP:內部與UTP相同,外包鋁箔,Apple,IBM公司網路產品要求使用STP雙絞線,速率高,價格貴。
(2)同軸電纜:
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兩導體間用絕緣材料隔開。
按直徑分為粗纜和細纜。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於大型區域網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A.粗纜與外部收發器相連。
B.收發器與網卡之間用AUI電纜相連。
C.網卡必須有AUI介面:每段500米,100個用戶,4個中繼器可達2500米,收發器之間最小2.5米,收發器電纜最大50米。
細纜:傳輸距離短,相對便宜,用T型頭,與BNC網卡相連,兩端安50歐終端電阻。
每段185米,4個中繼器,最大925米,每段30個用戶,T型頭之間最小0.5米。
按傳輸頻帶分為基帶和寬頻傳輸。
基帶:數字信號,信號占整個信道,同一時間內能傳送一種信號。
寬頻:傳送的是不同頻率的信號。
(3)光纖:
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並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後再處理。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絕緣保密性好。
單模光纖:由激光作光源,僅有一條光通路,傳輸距離長,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纖:由二極體發光,低速短距離,2公里以內。
三、計算機網路軟體體系:
四、區域網的幾種工作模式:
1.專用伺服器結構:(Server—Baseb)
又稱為「工作站/文件伺服器」結構,由若乾颱微機工作站與一台或多台文件伺服器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組成工作站存取伺服器文件,共享存儲設備。
文件伺服器自然以共享磁碟文件為主要目的。
對於一般的數據傳遞來說已經夠用了,但是當資料庫系統和其它復雜而被不斷增加的用戶使用的應用系統到來的時候,伺服器已經不能承擔這樣的任務了,因為隨著用戶的增多,為每個用戶服務的程序也增多,每個程序都是獨立運行的大文件,給用戶感覺極慢,因此產生了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2.客戶機/伺服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台或幾台較大的計算機集中進行共享資料庫的管理和存取,稱為伺服器,而將其它的應用處理工作分散到網路中其它微機上去做,構成分布式的處理系統,伺服器控制管理數據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為資料庫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伺服器也稱為資料庫伺服器,注重於數據定義及存取安全後備及還原,並發控制及事務管理,執行諸如選擇檢索和索引排序等資料庫管理功能,它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把通過其處理後用戶所需的那一部分數據而不是整個文件通過網路傳送到客戶機去,減輕了網路的傳輸負荷。C/S結構是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與區域網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結果。
3.對等式網路:(Peer—to—Peer)
在拓撲結構上與專用Server與C/S相同。在對等式網路結構中,沒有專用伺服器
每一個工作站既可以起客戶機作用也可以起伺服器作用。
Ⅱ 計算機網路是 什麼 與 什麼 相結合的產物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計算機網路系統就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聯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通過計算機的互聯,實現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從而實現計算機系統之間的信息、軟體和設備資源的共享以及協同工作等功能,其本質特徵在於提供計算機之間的各類資源的高度共享,實現便捷地交流信息和交換思想。
特點:
1、計算機網路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共享。計算機資源主要是指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數據。
2、互連的計算機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台獨立的「自治計算機」。連網的計算機既可以為本地用戶提供服務,也可以為遠程用戶提供網路服務。
3、連網計算機之間遵循共同的網路協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計算機網路系統
Ⅲ 計算機網路是如何產生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
產生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
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
(3)計算機網路伴隨著什麼產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Ⅳ 計算機網路對人類和社會產生的影響資料
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發展,」Internet」一詞已經讓我們不再感到陌生,隨著E時代的來,新的理念和結構也在不斷的形成和完善,網路給人類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技術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甚至於一些學者們認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將會引起一場新的科學革命。但是,當我們看到網路帶給我們利益的同時,也有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弊端的存在值得我們去探討和深思。 20世紀大眾媒體在世界范圍內經歷了網路化的歷程, 網路從70年代出現,用於軍事領域,到大規模民用只花了30年時間。目前,全球Internet用戶已突破1.2億,被連通的國家和地區已突破200個;在國內,1995年還沒有幾個人知道Internet為何物,到1998年年底,已有200多萬用戶上網。 網路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通過Internet,人們可以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查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遠隔重洋的親朋好友互通音訊,可以和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醫學專家的會診,可以實現網上購物、網上婚禮、網上營銷、網上政府。凡此種種,都是人們過去所不能想像的。信息化與數字化和網路化的高度一體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們明顯感覺到這種新的方式帶給我們的快捷與自由,開放與互動;同時,也有一些人利用網路牟取暴利,違背了理性,超越了法制的界限而給社會和個人帶來極大危害。
Ⅳ 網路是怎麼產生的
一、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三個階段:
(1)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2)多個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網路。
(3)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所謂聯機系統,就是一台中央主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在地理上處於分散位置的終端。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建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就是將地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集到一台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把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這類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嚴格地說,與以後發展成熟的計算機網路相比,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區別。這樣的系統除了一台中心計算機外,其餘的終端設備都沒有自主處理的功能,還不能算計算機網路。但現在為了更明確地區別於後來發展的多個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路,專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隨著連接的終端數目的增多,為了使承擔數據處理的中心計算機減輕負載,在通信線路和中心計算機之間設置了一個前端處理機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專門負責與終端之間的通信控制,出現了數據處理和通信控制分工,從而更好地發揮中心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另外,在終端較集中的地區,設置集中器和多路復用器,它首先通過低速線路將附近群集的終端連至集中器或復用器,然後通過高速通信線路、數據機與遠程中心計算機的前端機相連,構成如圖4-14所示的遠程聯機系統,提高了通信線路利用率,節約了遠程通信線路的投資。
圖4-14 遠程聯機系統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發展了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並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以ARPA網為代表,標志著我們目前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目前稱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主要目標是藉助於通信系統,使網內各計算機系統間能夠相互共享資源,最終導致一個實驗性的4個節點網路開始運行並投入使用。目前ARPA網仍在繼續運行之中,已經擴展到連接數百台計算機,地理上不僅跨越美國本土,而且通過衛星鏈路連接夏威夷和歐洲的節點。ARPA網是一個成功的系統,它在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為後繼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二、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計算機網路可分為兩種子網: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如圖4-15所示。
圖4-15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
(一)資源子網
資源子網提供訪問的能力,資源子網由主計算機、終端控制器、終端和計算機所能提供共享的軟體資源和數據源(如資料庫和應用程序)構成。主計算機通過一條高速多路復用線或一條通信鏈路連接到通信子網的結點上。
終端用戶通常是通過終端控制器訪問網路的。終端控制器能對一組終端提供幾種控制,因而減少了終端的功能和成本。
(二)通信子網
通信子網是由用作信息交換的結點計算機NC和通信線路組成的獨立的數據通信系統,它承擔全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加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結點提供雙重作用:一方面作資源子網的介面,同時也可作為對其他網路結點的存儲轉發結點。作為網路介面結點,介面功能是按指定用戶的特定要求而編制的。由於存儲轉發結點提供了交換功能,故報文可在網路中傳送到目的結點。它同時又與網路的其餘部分合作,以避免擁塞並提供網路資源的有效利用。
參考資料:我也不知道我是從那裡看的
Ⅵ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伴隨著主機(Host)和終端(Terminal)這兩個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當時的主機通常指大型機或功能較強的小型機,而終端則是指一種計算機外部設備,現在的終端概念已定位到一種由CRT顯示器、控制器及鍵盤合為一體的設備,它與我們平常指的微型計算機的根本區別是沒有自己的中央處理單元(CPU),當然也沒有自己的內存,其主要功能是將鍵盤輸入的請求數據發往主機(或列印機)並將主機運算的結果顯示出來。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目前對於「終端」一詞又引入了新的含義。對互聯網而言,終端泛指一切可以接入網路的計算設備,如個人電腦、網路電視、可上網手機、PDA等。
【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這是網路軟體運行的一種形式。通常,採用客戶機/伺服器結構的系統,有一台或多台伺服器以及大量的客戶機。伺服器配備大容量存儲器並安裝資料庫系統,用於數據的存放和數據檢索;客戶端安裝專用的軟體,負責數據的輸入、運算和輸出。
客戶機和伺服器都是獨立的計算機。當一台連入網路的計算機向其他計算機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如數據、文件的共享等)時,它就被叫做伺服器。而那些用於訪問伺服器資料的計算機則被叫做客戶機。嚴格說來,客戶機/伺服器模型並不是從物理分布的角度來定義,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網路數據訪問的實現方式。採用這種結構的系統目前應用非常廣泛。如賓館、酒店的客房登記、結算系統,超市的POS系統,銀行、郵電的網路系統等。
【瀏覽器/伺服器結構】 這種結構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盛行,是目前最流行的網路軟體系統結構,它正逐漸取代客戶機/伺服器結構,成為網路軟體開發商的首選。
隨著網際網路瀏覽器功能越來越強大,在許多場合下,瀏覽器可以取代客戶機/伺服器結構的客戶端軟體。也就是說,開發商可以遵循一定規則,開發一套運行於伺服器的網路軟體,在客戶端可以直接使用瀏覽器進行數據的輸入和輸出,而不必為客戶端開發特定的軟體。
當前,瀏覽器/伺服器結構和客戶機/伺服器結構已成為計算機應用的主要形式,而伺服器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伺服器又被稱為「E時代的基本元素」。
【IA架構伺服器】 通常將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伺服器稱為IA(Intel Architec-ture)架構伺服器,由於該架構伺服器採用了開放式體系,並且實現了工業標准化技術和得到國內外大量軟硬體供應商的支持,在大批量生產的基礎上,以其極高的性能價格比而在全球范圍內,尤其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2000年國內IA架構伺服器供應商前三位是惠普、IBM、浪潮。
【IA64架構伺服器】 IA64處理器I-tanium(安騰)是Intel自推出32位微處理器以來,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又一座里程碑。基於IA64處理器架構的伺服器具有64位運算能力、64位定址空間和64位數據通路,突破了傳統IA32架構的許多限制,在數據的處理能力,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可觀理性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我國目前只有浪潮一家推出該架構伺服器超能2000。
Ⅶ 計算機網路是什麼與什麼相結合的產物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
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計算機網路包括計算機和網路兩部分。其中計算機又稱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由硬體和軟體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
常見的形式有台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大型計算機等,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7)計算機網路伴隨著什麼產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將數據進行分段打包傳輸,如果不將數據分段打包傳輸,那麼會導致每次傳輸的數據特別大,而帶寬是一定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擁塞。想像一下,一輛火車跑在公路上的感覺。
對每個數據包編號控制順序,因為數據進行了分段打包傳輸,而網路中的路線不止一條,而且某些路線會有延遲的情況,沒有編號,那麼如何保證到達的數據是原來的模樣。想像一下,將一副大拼圖從一個地方,分多條路運往另外一個地方,並且沒有編號。
運輸中丟失、重發和丟棄處理,由於網路中的路線會有延遲,並且存在丟包現象,所以會有重發等機制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流量控制避免擁塞,避免發送速率過快,讓接收方來不及接收,導致發生丟包。
Ⅷ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